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晴山堂法帖与徐氏家族“觞咏雅集”活动(全文) 文/ 汪小玲【内容提要】晴山堂法帖汇集了明代92位作者94件书法作品。这些作者,声名显赫、地位非凡;从作品内容看,绝大多数是徐氏家族“觞咏雅集”的产物。徐氏之所以能聚集如此众多的杰出人物参与他们的“觞咏雅集”活动,归因于徐氏家族的“功”(有功于朝廷)、“富”(富甲江南)、“义”(屡有义举)、“奇”(徐霞客以其“奇游”和“奇文字”折服世人)以及始终居住在作为明朝文化中心的苏南地区。 徐氏“觞咏雅集”活动,是元明雅集风气盛行的结果:一方面,元明时期热衷雅集的政治家、文化人如杨维桢、倪瓒、杨士奇、杨荣、高启、徐贲、杨基、宋克等,直接参加了徐氏的雅集活动;另一方面,徐氏“觞咏雅集”表现出元明雅集的新特点:既有“同题同调”,也有“异地同调”。【关键词】晴山堂法帖 徐氏家族 雅集 觞咏雅集一、对晴山堂法帖的基本认识1晴山堂法帖的名称和刻制者晴山堂法帖,又常被称为晴山堂帖、晴山堂刻帖、晴山堂石刻、晴山堂刻石,由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主持、“梁溪何世太摹勒”1,现陈列于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镇南暘岐村“徐霞客故居”之“晴山堂”。2晴山堂法帖的刻制时间是1624-1636年,前后历时12年关于刻制开始的时间,有学者认为是“泰昌之后的第二年”,即1621年2。其立论依据是:晴山堂法帖开始刻制的时间是在徐霞客请人绘制晴转南山图、并以“晴山堂”为新建堂舍命名之后;而晴转南山图的绘制和“晴山堂”的命名时间都是1621年,因此,晴山堂法帖自然是1621年开始刻制。其实,徐霞客请人绘制晴转南山图、并以“晴山堂”为新建堂舍命名并非1621年,而是在1624年。徐霞客挚友、东林党人陈仁锡曾撰写一篇文章,明确交代了晴转南山图的绘制时间和“晴山堂”的命名时间,原文是这样写的:“辛酉六月孺人(徐霞客母亲)病疽寻愈,孝感也。于是履綦盈户,称八十觞,图晴转南山赠之,颜其堂晴山,以志神贶。”3这段文字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徐霞客“图晴转南山”和“颜其堂晴山”的具体时间是徐霞客母亲举办八十寿辰(即“称八十觞”)的那一年,也就是1624年。陈仁锡的这篇文章(作品)就收录在晴山堂法帖内,我想该学者不至于没有读到,他之所以持“1621年”错误认识,显然是没注意到“称八十觞”这四个字、或没有理解这四字的确切涵义,而把注意力放在前面的“辛酉六月”上了。按,“辛酉”,即1621年,就是“泰昌之后的第二年”。3晴山堂法帖现存76块刻石晴山堂法帖现存76块刻石,完好无损和基本完好的59块,有断裂痕迹的15块,残缺不全的2块。原刻石应不只76块。晴山堂法帖作者之一、晚明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曾有一句话:“及其(指徐霞客远祖徐麒,字本中)没也,当世名公,若魏文靖、王文端、胡忠安、叶文庄辈,皆哀挽铭诔。”4又,陈仁锡也曾叙述:“振之之先(指徐麒),应诏使蜀,名公卿如叶公盛、陈公镒、刘公铉、高公毂、魏公骥辈互唱和。”5由此可知,魏骥6、王直7、胡濙8、叶盛9、陈镒10、刘铉11、高毂12等明早期名公都曾为徐家留下墨宝。而且,董、陈的叙述分别是在1626、1624年,这正是徐霞客整理、刻制祖传书法手稿的时间,两人应是借此时机亲眼目睹了这些作品而作以上叙述的。因此,我们大致能断定,这些名公的书迹都被刻进了晴山堂。但在现在的晴山堂法帖中,我们能看见的只有王直撰、刘铉书的敕书楼赞,其他人书迹不见。我们所看到的晴山堂法帖作品并非徐霞客刻制的作品的全部。那么,76块刻石以外其它刻石、其它作品为什么没有保存下来呢?现在推测起来,主要和晴山堂法帖遭遇的两次破坏有关:一是1645年,南暘岐徐家发生“奴变”事件,一场大火烧死了包括徐霞客长子徐屺在内的二十多条人命、并烧毁了徐家包括晴山堂法帖原手稿在内的、所有的文献手稿,晴山堂也受到大火侵袭想必这场大火给晴山堂法帖(刻石)带来了一定的损坏。二是清末民初,许多石刻“乱叠风檐下,断碎日多”、“贤迹荒废犹多”13,再次受到破坏。此外,根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奚忠源晴山堂帖叙略14,当时所见刻石为“七十又七”,这说明,1936年以后,直到198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的76块,晴山堂法帖又损失一块刻石。4晴山堂法帖汇集了明代92位作者、94件书法作品晴山堂法帖的书法作者,共83人;加上9位“撰”而未“书”、由他人代笔者共92人。各种著作所称“85人”、“88人”、“95人”,均为错误统计数字。晴山堂法帖94件作品15,从书写时间上看分属于明朝早期、中期、晚期等各个历史时段。但各时段分布并不均匀,以明早期和明末(指明晚期最后二十四年)较为集中,这两个时期的作品累计为81件,占全部作品总数的86%。明中期只有12件,明晚期(不含明末二十四年)则一件作品也没有。而从书体上看,小楷和行书共86件作品,占作品总量的91.5%。具体如表格所示:晴山堂法帖作品分布及书体构成历史分期小楷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合计明早期(1368-1446)171910037明中期(1447-1521)7411013明晚期(1522-1620)000000明晚期(1621-1644)73250044总计(件)315571094二、晴山堂法帖是徐氏家族“觞咏雅集”的产物94件作品,从书写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十三类:第1类,倪瓒本中书室图题跋:共4件作品,作者分别为倪瓒、杨维桢、高启、徐贲等。书写时间16:1370-1378年。第2类,送徐本中入蜀,临别赠诗:共9件作品,作者为宋濂、俞贞木、俞和、杨基、宋广、宋克、陈璧、郑沂、王达等。书写时间:均1380年。第3类,心远先生喻蜀归图题跋、序:共8件作品,作者为解缙、梁时、林志、王羽、陈继、杨荣、胡俨、胡广等。书写时间:1412-1413年。第4类,梅雪轩题咏、题记、题序:共7件作品,作者为黄暘(两件)、张洪、苏平、楼宏、张思安、林复等。书写时间:黄暘等人作品均1417年,惟张洪作品1432年。第5类,题退庵诗:共8件作品,作者为杨士奇、刘素、高廷礼、曾棨、沈度、金幼孜、罗汝敬、钱习礼等。书写时间:1413-1423年。第6类,徐尚贤“荣荐”贺诗及序:共5件作品,作者为张亨父、倪岳、卞荣、王徽、吴绶等。书写时间:1480年秋冬。第7类,钱福、薛章宪、徐经早起联句:1件作品,作者钱福。书写时间:1501年九月。第8类,徐公画像赞:3件作品,作者文徵明、祝允明、顾鼎臣等。书写时间:1513-1515年。第9类,晴山堂主题诗文:3件作品,作者陈仁锡、李流芳、范允临等。书写时间:1624-1627年。第10类,秋圃晨机图题跋、序:共23件作品,作者李流芳、高攀龙、文震孟、孙慎行、张鲁唯、夏树芳、林钎、何楷、张瑞图、李宓、曹学佺、黄克缵、何乔远、郑之玄、曾楚卿、刘若宰、杨汝成、姜逢元、文安之、张育葵、方拱乾、朱大受、谢德溥等。书写时间集中于三个时段:1624-1625年、1626-1628年、1628年春夏之交,惟谢德溥作品1633年。第11类,黄道周赠徐霞客诗及题跋:共5件作品,作者黄道周、郑鄤、陈仁锡、文震孟、项煜等。书写时间:1630-1631年。第12类,黄道周、徐霞客唱和诗稿:2件作品,作者均黄道周等。书写时间:1632年七月十六日。第13类,其它各类叙、序、铭、跋:共16件作品,作者为刘铉、夏仲昭、李东阳、吴宽、文徵明、王思任、陈继儒(两件)、陈仁锡、董其昌、黄景昉、文震孟、何乔远、周延儒、米万钟、蒋英等。书写时间:分别为1441、1447、1510、1624、1625、1626、1629以上13类作品中,第1-12类作品,既有共同的主题题材,也有相同的、或相近的书写时间,甚至具有共同的书写地点,而且,它们都和徐氏家族人物紧密关联:第1类名称中的“本中”、第2类名称中的“徐本中”、第3类中“心远先生”,都是指徐氏第九代、徐霞客远祖徐麒(1360-1445,字本中,号心远);第4类中的“梅雪轩”、第5类“退庵”,均指徐氏第十代、徐霞客太祖徐忞(1393-1476,字景南,号退庵,筑有“梅雪轩”,故又号“梅雪”);第6类中的“徐尚贤”,指徐氏第十二代、徐霞客天祖徐元献(1455-1483,字尚贤);第7类“徐经”,即徐氏第十三代、徐霞客高祖徐经(1473-1507);第8类中“徐公”,指徐氏第十一代、徐霞客烈祖徐颐(1422-1483);第9类“晴山堂”、第10类“秋圃晨机图”,均为徐霞客(徐氏第十七代)为祝母亲八十寿而修建、绘制;第11、12类中“徐霞客”均表明徐霞客本人亲自参与其中。夏仲昭明故徐征君墓志铭记述:“(徐麒)性不嗜酒,无歌声舞影之欢,惟良朋登访,必展瑶席、飞彩毫,相与酬酢觞咏,彻昼夕而无怠色。”17说明,徐麒虽然“不嗜酒”,但有“酬酢觞咏”方面的喜好。又,黄暘梅雪轩记记述:“(徐忞)观书余暇,则拉宾友觞咏以为乐。”18和父亲徐麒一样,徐忞也喜欢“觞咏之乐”。那么,什么是“觞咏之乐”呢?熟悉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人恐怕不会忘记其中的一句话:“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因此,所谓“觞咏之乐”,是指文人群体诗文相会、“畅叙幽情”的雅集活动。于是,我们得出结论:徐麒、徐忞父子都喜欢“觞咏雅集”活动。其实,又岂止他们俩喜欢?他们的后人徐经、徐霞客还亲自参与雅集、亲自题诗作对(对联)19,这些诗句分别被明中期状元钱福、明晚期首席内阁大学士黄道周郑重其事地抄录下来,并被刻入晴山堂法帖。这些说明:徐氏家族具有“觞咏雅集”的优良传统。共同的主题题材,共同的书写地点,相同或相近的书写时间,并且都和徐氏家族人物紧密关联,这些说明:晴山堂法帖绝大多数作品,是徐氏家族“觞咏雅集”的产物。(当然,第7、12类,参与人数太少,算是规模很小的雅集活动。)三、徐氏家族“觞咏雅集”活动的成因晴山堂法帖92位诗文、书法作者,绝大多数地位显赫、掷地有声。其中(1)状元及第者8人,他们是:周延儒、吴宽、刘若宰、钱福、顾鼎臣、胡广、文震孟、曾棨;(2)曾任首辅(首席内阁大学士)者9人,他们是:黄道周、胡广、杨荣、杨士奇、李东阳、顾鼎臣、周延儒、解缙、文安之;(3)曾任六部尚书者23人(以下同名不累计):姜逢元、吴宽、倪岳、李维桢、金幼孜、孙慎行、张瑞图、郑沂、周延儒、顾鼎臣、王思任、曹学佺、董其昌、文震孟(以上曾任礼部尚书)、倪岳、杨士奇、黄道周、文安之、黄克缵(以上曾任兵部尚书)、倪岳、黄道周、文安之、王直(以上曾任吏部尚书)、黄景昉、李东阳、何楷(以上曾任户部尚书)、杨荣、黄克缵(均曾任工部尚书)、黄克缵(曾任刑部尚书);(4)曾任国子监祭酒者7人:林钎、文安之、刘铉、谢德溥、陈敬宗、陈仁锡、胡俨;(5)著名书法家(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专门介绍)31人:杨荣、李东阳、杨士奇、黄道周、刘铉、胡俨、文震孟、吴宽、金幼孜、张瑞图、董其昌、胡广、解缙、杨维桢、范允临、米万钟、夏仲昭、刘素、陈璧、陈继儒、高启、李流芳、倪瓒、沈度、宋广、宋克、宋濂、文徵明、徐贲、俞和、祝允明。徐氏家族为什么能聚集如此众多的杰出人才参与他们的“觞咏雅集”活动呢?1徐氏家族的“功”、“富”、“义”、“奇”(1)徐家受“在野开国功臣”的庇荫明初,朱元璋取得天下,中原、江南等地咸尽臣服,然巴蜀羌人尚未归附。洪武皇帝有意免动干戈、以德服人,诏选贤能“喻蜀”(游说蜀地羌人归附朝廷)。结果,徐麒以白衣身份被推荐,并最终“喻蜀”成功。徐麒回南京后,太祖皇帝打算留他在身边做近臣,但他功成身退,以一品朝服回归故里。从此,徐麒就具备了“在野的开国功臣”的身份和声望,并荫庇徐氏后人。这是明朝官宦文人倾服徐家的直接原因。(2)徐氏家族的“富裕”徐氏家族是江南望族、富裕大族。从徐麒“辟畦连阡”20开始,一直到徐颐的“勤俭治生业,增产拓地”21,徐家进入到“膏腴连延,货泉流溢”、“大厦千间,金珠委地”22的顶峰时期。虽然此后,徐元献、徐经、徐洽等三代全心科举、无意拓产,田亩没有多少增长,但仍然保持着巨大的数据:徐经当时分给三个儿子的家产,包括各种田、山、滩、场,总计约403.9924顷(合40399.24亩)23。此后,徐家进入衰落期,资产、田亩严重萎缩,但相较于普通人家,仍然属于巨富地主行列,如徐霞客父亲这一代,据推算尚有田地500亩。家族的富裕是“觞咏”雅集活动的物质基础。(3)徐氏家族以“义”立家东汉徐穉性行高义,不阿权贵,被称为“南州高士”。徐氏家族以徐穉为先祖,秉守“高士遗风”,坚持以“义”立家:徐麒不贪恋高位、“喻蜀”后功成身退,在家乡,他“富而好礼,见义必为”24,正统辛酉年(1441)“岁大饥”,他命两个儿子徐景南、徐景州“各出粟四千斛以赈”25;景南、景州两兄弟,除承命赈灾外,平日里“读书好礼,敦行孝悌”、“修身慎行,德量过人,取与辞受,必以其义。”26至徐颐,虽为中书舍人,但为官数年后就称病回乡;每逢荒年,他减轻租户田息;永安桥倾颓,他“发私财修之”实际上,他出资修建桥梁、道路“多至不可数”27。徐家这种“高义”一直持续到徐霞客这一代:天启四年(1624),在母亲王孺人授意下,徐霞客出资修复了君山张侯(张宗琏)庙。徐氏家族的“义行”、“义举”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正如徐麒所获评价“宇内播扬,咸仰之为山斗”28。(4)徐霞客的“奇人”、“奇迹”、“奇文字”徐霞客自1607年至1640年,“闻奇必探,见险必截”29,足迹遍及全国两京十三布政司(相当于今天19个省份),留下62万字日记体笔记徐霞客游记,从而创造了人类历史一大“奇迹”。徐霞客以他的“奇迹”折服了他那个时代的人。陈继儒撰写奇男子传,正当慨叹“今人不如古人”、没有哪一位今人适合写进他的书的时候,徐霞客到访,“与之谈,皆奇游险绝事,其足迹半错天下矣”、最终决定“列之奇男子传中。”30他还历数徐霞客之“奇”:“弘祖远游,非宦非贾,非投谒而山水是癖,一奇;独身而往,独身而归,一奇也;弘祖登华山之青柯坪心动,既抵舍,得视孺人汤药,含裣悉无憾,一奇也;方以外付之,弘祖听其膏盲泉石;方以内服之,亮采亮工两文学,听其发冢诗书。孺人呗诵而外,百无与焉,一奇也。”31文震孟叹服徐霞客为“奇人”:“霞客生平无他事、无他嗜,日遑遑游行天下名山真古今第一奇人也。”32钱谦益读了徐霞客游记后,叹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332徐氏家居得地利之便自元末以来,整个明朝,徐氏家族一直居住在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今江苏江阴市),这里处于苏(苏州)锡(无锡)常(常州)地区中心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不仅去往苏州非常方便,而且东过苏州即达松江,西越常州距南京不远。而南京、苏州、松江,分别是明早期、中期、晚期的文化中心和书法中心,这为徐家聚集一流的书法家提供了便利。明代书法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中心第一阶段是明早期“台阁体”书法盛行。台阁体书法虽然“少意味、重功力”34,但由于洪武皇帝软硬兼施,都城南京(应天)还是汇聚了一大批著名的书法家,除“三宋”(宋克、宋遂、宋广)、“二沈”(沈度、沈粲)外,还有宋濂、张羽、高启、徐贲、胡广、杨士奇、杨基、曾棨、高廷礼等。他们大都是朝中重臣。第二阶段是明中期,随着“吴门书法”的崛起,苏州成为全国书法发展的中心,附近的松江、昆山、常熟等地书法风气也浓厚起来,涌现出了吴宽、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王宠、唐寅等一群书画双绝的人物,自此“天下书法归吾吴”35、“他方遂绝响矣”36。第三阶段是明晚期,吴门书法渐趋平庸,董其昌窥见其中病弊,提出“松江派”(又称“华亭派”、或“雲间派”)与之分庭抗礼,从而使明代书法再次振兴。这一书法流派的出现是晚明“异端”思想影响的结果。此外,明晚期的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虽然皆非松江人,但他们书法与董其昌书法“形离神合”,都是追求个性解放的产物。四、徐氏家族“觞咏雅集”与元明雅集风气的盛行中国文人雅集活动,至少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战国秦汉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汉末魏晋时期,出现了三大著名的雅集活动:一是以曹丕、曹植兄弟为首的“邺下之游”,二是西晋权臣石崇组织的“金谷宴集”,三是东晋著名书法家、“右军将军”王羲之主持的“兰亭雅集”。这三次雅集,再加上北宋的“西园雅集”,成为中国传统文人雅集的典范。与前代相比,元明时期的文人雅集更为盛行,著名的有:“龙泽山雅集”(元):元初熊刚申与陈焕等在江西丰城龙泽山所结之宋遗民诗社,其活动由于参加者的众多而形成巨大声势,并造成“风流倾动一时”的效果。“月泉吟社雅集”(元):元初浙江浦人吴渭创建,方凤、谢翱、吴思齐等主持。诗社独特的征诗活动,对后世的文人结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玉山雅集”(元):元末名士顾阿瑛组织,杨维桢主盟,前后持续了二十年,大小雅集活动举办了50多场,创作了5000多首诗。参与玉山雅集的名流如云,影响巨大,清代纪昀评述:“文采风流,照映一世,数百年后,犹想见之。”37“台阁雅集”(明):杨士奇、杨荣、杨溥为首,多为朝廷重臣参与,所作之诗,多是歌颂盛世、感沐皇恩之作。“北郭雅集”(明):以高启、王行为首,参与者多为苏州北郭的才子,包括徐贲、杨基、唐肃、宋克、徐尧臣、张羽等。“豫章雅集”(明):以艾南英为首,包括章世纯、陈际泰、罗万藻、万时华等。“复社雅集”(明):主要组织者为张溥、张采,参与者先后共计两千多人,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要雅集活动有:1629年的吴江“尹山雅集”、1630年南京“金陵雅集”、1633年苏州“虎丘雅集”。“东林雅集”(明):主要组织者为顾宪成、高攀龙等,参与者有三百多人,以东林书院为中心,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元明雅集活动往往与结社活动相结合,这使雅集趋于组织化、规范化、常态化。据明代结社研究专家、西南大学文学院何宗美教授的研究统计:整个明代,有名可点的结社总数至少达三百多个38。这说明,明代雅集已非常普遍。同时,元明绘画多雅集题材,且多有以“雅集”一词直接题图,如赵孟頫西园雅集图、谢环杏园雅集图、戴进南屏雅集图、沈周魏园雅集图、钱榖幽谷雅集图等,而且,同样的雅集题材往往还有不同画家不同的手本。这些也都说明元明雅集活动的盛行。除与结社相结合外,元明雅集活动还明显表现出以下两个新特点:(1)雅集的组织者、举办者不再局限于当朝权贵,商贾巨富、文人墨客也常常成为雅集的组织者、举办方;(2)与传统雅集活动的“同时同地”方式相比,元明时期的雅集“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异时、异地、同题题咏,即异地同调”39。元明雅集风气及其表现出的新特点对徐氏“觞咏雅集”产生了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元明雅集的主持人和重要参与者,参加了徐氏家族的雅集活动如元末“玉山雅集”的主盟杨维桢、重要成员倪瓒,明初“台阁雅集”的主盟人杨士奇、杨荣,“北郭雅集”的主盟人高启、重要成员徐贲、杨基、宋克等,都参与了徐氏家族的“觞咏雅集”,并留下了诗文、书法作品;而在明晚期“东林雅集”发起人和成员中,有10人与徐霞客关系密切,多数还为徐家留下墨宝,这10人是:高攀龙、缪昌期、钱谦益、孙慎行、文震孟、郑鄤、米万钟、姜逢元、黄道周、陈仁锡。二是徐氏家族的“觞咏雅集”表现出元明雅集的新特点。徐氏“觞咏雅集”的组织者,能够确定的都是徐氏家族内的人,他们的身份算不上是权贵。任职最高的是做了“中书舍人”的徐颐,即使是这个职位,也只是很短时间后,徐颐就借病还乡了。40他们的身份应该算是大地主、大富豪,田产最多时以数万亩计,最少时也有数百亩。因此,徐家“觞咏雅集”的举办方、组织者,不是权贵,而是富豪。通过对徐家历次“觞咏雅集”结果作品的考查,我们发现既有在相同时间创作的,也有在相隔不远的不同时间创作的,换句话说就是:既有“同题同调”的雅集,也有“异地同调”(异时、异地、同题题咏)的雅集。两类雅集汇聚于一家,是明代雅集新特点在徐家“觞咏雅集”的体现。2012年8月6日三稿【注】1引自晴山堂法帖。2参读冯岁平读晴山堂石刻丛札,原载徐霞客研究第6辑,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页。35陈仁锡(明)晴山堂记,载晴山堂法帖。4董其昌(明)明故徐豫庵隐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铭,载晴山堂法帖。6魏骥(1373-1471),字仲房,号南斋,谥号文靖,浙江萧山人,官至南京吏部尚书。7王直(1379-1462),字行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磁性工艺品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玻璃厂财务报销标准管理办法
- 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对测试效率的优化边界研究
- 基于碳中和目标的交直流焊机能耗监测系统与碳足迹核算技术融合路径
- 餐饮人员防疫小知识培训课件
- 基于数字孪生的剑头释放条全生命周期可靠性评估体系
- 基于数字孪生的刀套座全生命周期可靠性评估体系构建
- 农村合作社经营责任合同书
- 拓展电网侧储能应用的策略及实施路径
- 蚕丝加工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宣城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物理试题
-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3800字】
- 2024届重庆巴川量子中学毕业升学考试模拟卷数学卷含解析
- 3.3天气系统气旋与反气旋课件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 金川集团社招考试题
- 合规和法律合规管理制度
- 个人独资企业的会计制度
- JJG 693-2011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
- 乡村文旅项目规划方案设计
- 小学特色课程《口风琴课程》校本教材
- 2024年医院肠胃内镜科带教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