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论文论文以“言”促“文” 以“文”习“言”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症与治 摘 要 针对小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疑惑和难题,本文探讨了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文”与“言”的关系,给予重新审视,认为要走出困境,以及选择相应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应在“文”“言”相生相融中实现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即以“言”促“文” 以“文”习“言”,从而让学生乐学会学学好文言文的方法。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语言 相融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入选的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上口的名篇。不过,对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较大,而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文言文教学实践中难以处理好的问题。文言文中的“文”指文章的内涵,“言”指文章的言语形式。教文言文,既要落实翻译,又不可忽视文本的内涵。翻译不可脱离语境“言”,“言”的落脚点要为“文”服务,而把握“言”的切点,又得立足于感知“文”的主问题设计。小学文言文,虽是启蒙阶段,但学得好不好,必将不同程度地影响今后对文言文的学习,意义可谓深远。那么,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到底存在着哪些偏失?又应该如何处理“言”和“文”的关系呢?1、 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症结所在纵观当下文言文课堂教学。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有“言”无“文”。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一词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被动地听,处于强迫式“被记忆”状态。二是只“文”不“言”。只关注文中的情感、价值观,关注人文内涵,而忽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架空了语言根基,从而体会不到文言文特有的语言魅力。三是僵化“言”、“文”。尽管现在已关注到“文”和“言”。但是这种关注,看似两者并重。而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机械地背诵并理解字词句意思,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这篇文言文的感悟。这样割裂的操作,实际也背离了教学的根本。教文言文,既非将其割裂对立开来,也非简单机械的“文”“言”,而是要在“文”“言”相生相融中实现文言文的教学价值。二、小学文言文教学中“言”、“文”相融策略“文”、“言”是文言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言文互融就是语言文字和文章表达的和谐统一。融文言为一体,能最大极限地释放文言作品的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寻找切入点,走进文言文内在的言语特点与文化魅力,自然能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1) 以“言”促“文” 文言文,由于缺少使用语境,学生大多认为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当然,这与其远离现代生活有关,但从“教学”观之,则与我们平日教法不无关系。1.诵言疏通文路。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充分体悟文言文阅读和欣赏的乐趣,才能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而文言文的语气、语式、节奏较难把握,独立朗读较难。因此,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在读准“言”读通“文”中体味古文的韵味,不能未解其义未悟其文就让学生死记硬背,必须着力于记诵、积累以悟“文”,要在反复、变化的诵读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在触摸语言韵味中与文本对话,逐渐进入文本的语境。 首先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语调,读出节奏。而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异于现在的字音,但字音的确定还是有一些方法的,这些方法需要传授:有些字是通假字,那就要读本字字音;有些多音字要根据文意来确定读音。如学弈,“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中的“为”读第二声,而“为是其智弗若与”中的“为”是第四声。老师要帮助学生弄清停顿、语气等,必要时要范读。声情并茂、绘声绘色、饱含韵味和节奏的范读既能帮助学生读好课文,又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其次还要读准句子,读懂文句。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文言文的朗读讲究节奏和韵味。语句虽短小简洁,但包含的内容颇为丰富。为表达的需要,在一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我们也要稍作停顿,这样吟诵起来才更有韵味。正确的停顿是为了准确、清楚地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如果学生读不好句子,把握不好停顿,必然会误解文意。如笔者的公开课伯牙绝弦中,尽管是短短的五句话,但存在许多难读之处。于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在初读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并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如“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该句子和现代文要素基本类似,就移用现代文的句子构成的方式进行朗读。而“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理解了“谓”是认为的意思后,就可以根据句意停顿。当然,该文言文,带有“哉、兮”这两个语气词的句子最难读。此时,教师就进行有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知道语气词在读时声音延长点,就能把赞叹的那种味道给读出来。等学生读通顺全文后,又出示抹去了标点的文言文,再进行断句朗读。就这样,教师有意识指导学生在诵读,让学生在“言”、“文”之间来回穿梭,学生有了活生生的体验,文言文的神韵和内涵就能在铿锵有力的声调中体现出来。2.析言感知文意。对文言文的学习,首要的条件是全文的字词和句子的把握理解。文言文中古今词义、语法表达的不同之处,易和学生的原认知产生冲突,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教师就要善于“言”“文”融合,把这些冲突点转化成探究点,帮助学生理解文意。杨氏之子一文,如果就“言”而“言”,只让学生背记字词、翻译句子,或许亦可应付考试,但这种脱离文本理解的教学方式,会泯灭学生的兴趣,更别说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了。其实我们稍一梳理不难发现,文中“同一人物的不同称呼”和“家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在。以“家禽”的教学为例,教学时可采取“借助注释自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的策略展开教学,充分暴露学生在内容理解上存在的偏差。当学生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简单理解为“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时,教师顺势激疑“孔雀是家禽吗?”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明晰此处“家禽”暗含“和孔雀是一家子”的意思,并非生活中所见的“鸡鸭鹅之类的家禽”而且在朗读时需在“家禽”两字之间加以停顿区别。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摒弃了简单的字词句翻译的机械教学方式,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充分暴露学生对字、词、句、文的理解障碍所在,继而把难解的字词还原到句子、文章里,在语境中让学生自我解疑,既着眼于对“言”的理解,又着力在学生对“文”中语言内化后的自我表达,把“言”和“文”很好地糅在一起。3.辨言把握文旨。文言文蕴含的深邃思想和语言的魅力,即古人读书定要“其义自见”的东西影响着学生成长。文言文字少义深,那所要“见”的往往也就藏于一字微言之中,需要教师慧眼识金,引导学生发现、辨别、体味其深藏的妙处与蕴含。学生初读杨氏之子,都会为杨小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击拍手叫好。如果到此为止,那教学只关注语言艺术,却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有违文之本意。为让学生读透这语言艺术背后的真意,一教师这样展开教学:出示两句话“(1)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2)孔雀是夫子家禽”,让学生读读这两句话,体会有什么不同。有学生从语气上体会到第一句比较委婉;有学生体会到第一句的意思并非是肯定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孔君平说的话,再来品杨氏之子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把你的理解用“如果那么”的句式写下来。交流中学生体味到了杨氏之子的话中之意,同时也知道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不但有智而且有礼,实乃聪且慧。古文一字多义,有的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有的是因为对象或场合的不同,以上教学中层层激疑,有意引导学生去比较、区分所用的词语和句式那些色彩、语气等细微的不同。这些不同的精妙之处,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中拓展思维空间,不但让学生领略文中语言的魅力,更帮助他们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凸显了文言文教学的内涵。(二)以“文”习“言”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浸染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文言文,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文章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1.以体解意悟境。每一种文体样式有着各自的特征,古人通过不同的文体表现自己的情感思想,文言文文体不经意间流露出作者的性格喜好、思想观点。不同的文体决定了写作语言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文体对写作语言也有不同的要求。这些优秀的作品在语言创作时,都不自觉地将其文体意义发挥到了极致。小学教学提倡“文体意识”,引导学生根据文体把握文中最显著的语言表达特征,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分析理解语言能力。 如杨氏之子和两小儿辩日,都是描写古时小孩生活的有名篇章。文中语言描写用词细腻、传神,教师可围绕对话 ,为学生展现一幅生动的生活场景,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魅力。但由于两文的重点又有区别,所以对对话揣摩理解的落脚点也应有一定的区别。杨氏之子一文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首先是言谈轶事,然后才是小说。这就是说,世说新语的着眼点主要是“言语”,为了增强表述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才把言语加工成了小说的样子。所以教学此文,对此文词句的理解应该落在语言之“智”上。而两小儿辩日是寓言,运用对话描写的目的是要说明一个道理,所以对文中语言的理解要侧重于“理”。文言文的根本价值是文化的积淀、传承和反思。重视文言文的文体特征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对准确掌握教学的尺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教学中指导学生针对不同文体特点理解和把握文本,从而促进学生对文章语言的理解感悟阅读等能力的提高。2.循文潜文会情。凝练、传神是文言文语言的显著特点。教学中,辨析、比较、品味关键性语言,抓住空白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既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活动,又是学习语言技巧的活动。教师要善于抓住对本文表情达意有重要作用的字、词、句,引导学生重点品评、想象、仿写,提高语言文字实践的效度。笔者在执教伯牙绝弦时,为帮助学生充分体会伯牙、子期知己情怀,是这样展开教学的:在了解“伯牙这样一个大音乐家,为什么要割断琴弦,再也不弹了呢?”以此问题引领学生走进这篇课文的学习。接着从“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从哪几句写出。从而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思考“如果你是伯牙,心里想到高山(流水),你的琴声这个时候应该是怎样的?”、“当听到这样磅礴的琴声,假如你是钟子期,你的眼前又出现了怎样的高山(流水)呢?”学生想象说话后,再结合文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不仅能够听出高山流水,伯牙弹什么,子期就能听出什么。然后迁移仿写训练: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从而知道伯牙的琴声里包含着什么景物,钟子期都能从他的琴声里听出来,这是知琴音。其实,子期不仅能够从伯牙的琴声里听出高山流水,清风明月等景物,钟子期还从(舒缓)的琴声中,听出了他心情的(宁静),这是知心音。至此,学生对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就有了深切的感悟。学习的难点也迎刃而解。这样,在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体悟文章的情感。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梳理了情感理路,而且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学生的品评积极性很高,课堂上独到的见解自然生成,可谓水到渠成。 3.因文拓展言路。为了降低理解文言文的内涵意蕴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往往会增加课外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拓展。但教师的目的往往比较泛化,大部分的使用只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如果能从问题角度去选择拓展的切入点,那么不但能使内容更为细致、深入、精巧,还能由“文”及“言”,实现两者的统一,相得益彰。如教学伯牙绝弦,本文有一个教学难点,就是如何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原文十分简略,于是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的一个故事引入: (教师诵读内容)伯牙命童子把瑶琴取出囊来,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伯牙问钟公(子期父亲):“老伯,下官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已,众人为何而笑?”钟公道:“乡野之人,不知音律,闻琴声以为取乐之具,故此长笑。” 前面的“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与这里的“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已”众人却笑形成对比,钟子期不仅是“知音”,而且“再无知音”。通过这个故事补充,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体验伯牙失去子期后的“难过”“悲痛”“悲愤”和“知音难觅的感受,从而理解伯牙的“破琴绝弦,不复鼓”之举。 这样设计,不仅从文章体式特征入手引申补充内容,学生对更能“感”动知音可贵,从而使整个学习过程更加丰润。文言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内容,如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以学定教,如何根据文体特点找准“言”和“文”结合点,理解“言”的内涵,把握“文”的情韵。构建“言文”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租住宅租赁合同与租户宠物饲养协议
- 离婚协议性质解析与财产分割、债务承担详细条款
- 离婚协议书模板:离婚后财产分割与子女医疗费用协议
- 物业管理租赁合同主体变更及三方责任划分协议
- 离婚时子女抚养权与财产分割双重公证协议
- 离婚协议子女探视权及财产分割综合协议
- 离婚协议样本:共同创业失败后的财产分配方案
- 离婚财产分割公证与协议执行合同范本
- 离婚后双方子女探望权及监护权调整补充协议范本
- 农业生产技术试题及答案
- 低压电工培训课件-电工常用工具、仪表的使用
- 《化学(医药卫生类)》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造口并发症护理
- 汽修维修外包合同范本
- 植保无人机打药合同
- 2024工勤人员考试公共课程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1.2《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课件)-【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 医院信息化网络安全培训
- 质量教育培训计划方案
- 产品追溯及模拟召回演练计划
- 《生死疲劳》好书分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