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综合阅读教案 (2)_第1页
200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综合阅读教案 (2)_第2页
200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综合阅读教案 (2)_第3页
200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综合阅读教案 (2)_第4页
200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综合阅读教案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综合阅读教案 考点目标1 培养分析综合的能力。2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复习重点难点1分析综合能力。2基本的阅读和解题技巧。教学步骤【导入专题】文言文语段的考查是高考语文比较稳定的一种题型。前几讲从实词、虚词、句式和翻译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的整理和强化,本专题从分析综合的能力点出发整体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考纲解读】 “分析综合”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一)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建立在对文句理解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站在对原文整体认知的高度,从若干个备选分项中排除干扰因素,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1、考点概述筛选并提取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可以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所供材料的目的。这种信息的筛选和提取,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部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这种定向信息的筛选和提取,除编组考查外,还采用对某一具体问题直接提问的方式。2、历年高考试题涉及提取信息的内容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反应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3、信息筛选试题题型对某一问题直接提问。如:以下各句中,构成李衡相“奔魏”的原因的一组是(具体材料及备选项略)对某一方面的综合信息进行筛选和辨识。如: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具体材料及备选项略)提取信息题解题思路A、整体把握文意或段意,以便根据上下文把握备选材料的意思。B、明确题干要求。C、分清材料类属。(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1、考点概述文言记叙文,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分析理解文章主旨,看文章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什么问题,分析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分析了解作者的思路及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近几年高考主要选取人物传记作品(文言记叙文)片段作为文言阅读材料,突出地考查了人物的言行经历及形象特点。而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考题选项则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或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准确分析文章的内容,仔细体会,反复推敲,作出正确的选择,并要注意句间关系。2、试题考点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归纳概括”题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A误用因果。这类错误是指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 B事件杂糅。这类错误是指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其他条件。 C无中生有。这是指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平添了内容。D颠倒是非。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E词语误解。这类错误很细小,因为往往仅是一个词解错了,而其他表述完全无误。 综上所述,文言文文意的归纳与概括题,大致可从句间关系,条件限制,原文有无表述、表述是否恰当以及词语解释等方面入手,对照选项逐一筛选,最终做到去伪存真。3、解题思路与方法总体阅读,整体把握。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初步的分析评价。从整体上把握材料,把握题目中的选项,将对词语的解释、文句的翻译、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中的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抓住题干,读全读懂。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还是选错,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借助注释,联系背景,巧解题目。可了解作者的态度等。辨析差异,排除干扰。选项设置模式,或干扰项,常见的是:夸大事实,故意迷惑;偷换概念,混淆是非;正误相杂,以假扰真等。要坚持放回原文查对,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两者间的差别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不同的,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语段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1、考点概述作者在文章中表述自己观点态度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间接表达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选用褒贬义词等来表现,可能假托文中一个人物之口说出来,也可能借笔下正反两方面人物的不同描述表现出来,还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直接表达议论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等。2、高考命题特点近几年本考点命题的角度有:作者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以及对所写人物的观点态度。作者所写事件的意义以及作者对所写事件的观点、态度。作者对所写人物、事件所表露出的感情倾向。作者的写作意图。3、解题思路与方法文中筛选法。A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B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概括评论法。就是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事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拿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从而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阅读方法与技巧】(一)分析综合类试题的解答技巧1、采用分步阅读法,形成整体意识。第一步,粗读文章,大体了解文中所写的时、地、人、事、作者的看法;第二步,先排除“死”字(不需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时间名词等),再分析“关系”(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理清孰主孰次,孰善孰恶,分析事件的原因与结局,分析人物的命运归宿,从而理解文段的中心思想;第三步,扫清障碍(文中加点的字、画线的句子一般都是难字难句,是理解的障碍,也是文后的命题依据),筛选概括,准确答题。2、既要有整体意识,又要抓关键语句。如文章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作者评述性的文字等。3、把握文体特点,依其性质概括中心。文言记叙文,要能根据不同的文体,分析理解文章主旨,看文章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什么什么问题,分析、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分析了解作者的思路及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近几年高考主要选取人物传记作品(文言记叙文)片断作为文言阅读材料,所以突出他考查了人物的言行经历及形象特点。而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考题选项则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准确分析文章的内容,仔细体会,反复推敲,作出正确的选择,并要注意句间的关系。4、分析题目、尾注,掌握文章的出处、作者情况、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及写作动机,然后再结合有关的文学、历史知识分析概括评价。(二)文言文阅读的方法要领1、读要有“序”。完成文言阅读题要运用三步阅读法:第一步概览全文,明白文中的时、地、人、事和作者的看法;第二步,排除“死”字,分析关系,以求理解。第三步,扫清障碍、筛选概括,准确答题。以上“三步法”告诉我们,阅读不只是读文,还要会读题。2、“想”要有“据”。文言语段、题目设置和手头知识,是思考的三大依据。对字词词义及用法的辨误求正唯有从与之相关的语句、语段来分析,分析才能准确无误,而理解句意(译句)判别对错,要以句中某些关键字词译意的是与非为衡量标准。同时还要善于利用题与题之间的关联搭配来思考。3、“析”要讲“理”。文言文阅读试题所选的文言语段中所含的“理”既有情境事理,也有逻辑事理。如2000年试题中“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与胡氏父子的品德清慎的必然逻辑。在文言文试题的解答过程中,无论是判断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还是判断句意,表述的是与非,都应分析文中语境本身形成的关系之理和较为普遍的人之常情、事之常理。4、“选”要讲“系”。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语段及每道选择题是相对独立完整的,其中“题”与“文”,“题”与“题”之间表现出多种相互联系的特点,这就需要对备选项进行筛选并作出选择的时候,始终注意发现、关照、利用这些联系点。附:文言文综合阅读,包含了文言文学习的所有知识点、能力点。我们认为,在进行文言文语段阅读时,必须强化四种意识。 1、整体意识。 综观近十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应考时,我们要树立整体意识,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首先从内容上分辨是记人,还是叙事,抑或议论;然后由整体到局部分析文章所写的内容,比如记人的文章,先找到所写的人物,再看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物与事件之间关系,事件的起因是什么,情节是怎样展开的,最后的结局如何通过概括筛选信息,浓缩全文,化繁为简,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和脉络结构。如2002年全国高考卷文言文阅读题,通读材料后就能明白,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写的是汉代飞将军李广;总叙之后具体写了四件事:以疑兵之计退匈奴,饮食与士共之,引刀自刭,天下皆为尽哀;突出表现了李将军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廉洁自律、爱兵如子、勇于承担过错的性格特点等。再如2003年文言文段分别引自不同的典籍,资治通鉴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而旧唐书则是站在裴矩的角度论事,相同的人和事在不同典籍中评价不同,这就更需要树立整体意识,学会辩证的看待人或事。 2、考点意识。 阅读文言文语段,其最终目的要归结到考试说明的具体考点上。考点意识,就是力求一见题目就对该题“考什么”和“怎么考”,有一种“一呼即起”、“闻声响应”的意识,从而快速调出知识储存,准确高效答题。 如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11-16题,依次考查了文言实词的词义、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翻译文中句子、筛选提取文中信息,以及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11-16题,依次考查了文言实词的词义、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12和13题)、筛选提取文中信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以及文言句子翻译(由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翻译题)。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11-16题,题型与2002年相比稍有变化,减少了一道考查虚词用法的题目,增加了一道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 平时的复习,我们就是要在考试说明的具体考点的指导下,洞察考试意图“应该考什么”,揣摩出题方法“可能怎么考”。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3、语境意识。 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或根据下文的语脉、文意来逆推。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如:1994年全国高考题文言文的第2题,要求选出“辄货市粟麦”一句中“货”“市”词义解释正确的一项,题目中“货”与“市”都可以当“买”或“卖”讲,单纯从词义上是很难作出选择的,因此应根据语境来判定。上文说何子平领到白米,下文又有人问“所利无几,何足为烦?”显然是卖了白米去买粟麦,答案是什么,就十分清楚了。再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文言文的第1题,要求选出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贾”的义项是“招引”、“招惹”,从而判定该项是错误的。 准确把握词义离不开语境,对文意的把握同样离不开语境。如2002年全国高考卷15题,要求找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其中D项所拟题面是:“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根据上文李广的话,我们可以分析,“诸将尉无罪,乃我自失道”他主动承担责任;“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李广身经百战,功勋卓著,虽年老,仍盼杀敌立功,无所谓“无力”;迷失道路,误了战机,他自认天命,用不着请人辩护。他引刀自刭的原因应该是“年六十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不能再去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 4、互助意识。 阅读文言文语段,要把语段与试题连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来帮助阅读,帮助答题。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A、新旧知识互助,化新为旧。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材料、题目一般来说是崭新的、陌生的、未知的,但它往往和固有的旧知识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甚至它的“影子”就在课本上。如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卷12题,选出“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8个句子除原文外,其余四个均选自中学课本,A组,“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后一句出自苏轼的石钟山记,是学生学过的,很容易知道是介词“把”、“拿”的意思。前一句的“以”如果讲成“把”、“拿”就讲不通了。两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是不相同的。其余几组是否相同,也要逐一判断,以作检验。B组,“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后一句是司马迁陈涉世家中句子,也是考生熟悉的,加点的“会”是“恰逢”、“正遇”的意思。用此意思解释前一句的“会”,也是正确的。C、D两组的后一句分别出自贾谊的过秦论和诸葛亮的出师表,也同样可以用学过的后一句去比较、类推前一句,从而得到正确的解释,达到逐一排除的目的。2003年全国卷12题依然沿袭2001年和2002年高考考查虚词题的一贯风格,有一半的句子是出自课本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启示:碰到某些字、词、句的陌生用法和意义时,不妨思考:这个字、词、句的这种用法和意义在课本上有没有出现过?在复习迎考的训练中有没有碰到过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具体语境中是如何理解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否用过去的思路、方法、技巧来解答?如果不能,那么,这个字、词、句的用法和课本中、训练时出现的情况有什么不同?两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内在规律?这样,就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中牵了线、搭了桥,可以利用旧知识解答新知识,利用已知启发了未知。 B、语段试题互助。“研读语段,理解文意”“阅读题干,把握要求”“筛选信息,解答试题”,这是一般的正向的阅读和解题思路。逆向来看,由于高考文言文目前还是以客观题为主要考查形式,诸多选项(尤其是可以判断为表述正确无误的选项)对理解语段是有一种补充或验证作用的。命题者在设置题干时,一般让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2003年文言文五道客观题目就有4题是选不正确或不相同的);而且在设置选项时,又常常把在理解上有些难度的材料设成正确选项。因此,我们即使把这些选项全返回阅读材料去理解,正确率也在80%以上。据此,我们就可以排除许多难点和疑点。如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卷第11题,就解释了“讽”、“哂”、“遇”、“务”;12题解释了“为”、 “以”、“焉”、 “因”;13题辨别出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句子;14题对原文有关裴矩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这么多信息,且80%以上是正确的,加上前面的整体感知,很多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C、试题之间互助。文言文综合阅读题几个题目之间不是孤立的,不但有着从分析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内在序列,也往往可以利用后面试题中可以判断的正确无误的信息,来解答前面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验证前面没有把握的答案。如2003年全国卷14题A项“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它可以帮助解决12题A项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也可以知道“鞠”的意思是“养育、抚养”;由B项“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可以验证11题A项“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中“讽”解释的正误;同样由15题A项“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阿谀逢迎”和D项“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的内容,可以帮助准确完成16题“君愿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的翻译。 D、阅读之间互助。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在阅读载体、考查基点、阅读方法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别,但同作为文章的阅读,又有其相通之处,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把现代文阅读的某些思想、方法、技巧,有意识地、巧妙地移植到文言文阅读上来,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文言语段一:放 鹤 亭 记 (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译文: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译文: 文言语段一参考答案:11、B (和,应和)12、A (A都解释为“用”。B分别解释为代词,它们和语气词,表反问。C分别表并列和修饰D分别解释为“到”和“在”。13、C (A第二年,B恰好对准,D面朝南(指为君) 14、D(不是引用,而是作者自己所作)15、(1)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2)译文: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3)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注释 放鹤亭;在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译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暮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雏鹤在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超出在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象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象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象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象酒那样的东西,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他亲自种田过活,把那剩余的粮食喂你。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文言语段二: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得幸,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夫身中大创十余。夫创少廖,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士亦以此多之。灌夫有服,过丞相武安侯田蚡。丞相从容曰:“吾欲与仲孺(灌夫的字)过魏其侯,会仲孺有服。”灌夫曰:“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夫安敢以服为解!请语魏其侯帐具,将军旦日蚤临。”武安许诺。灌夫具语魏其侯如所谓武安侯。魏其与其夫人益市牛酒,夜洒扫,早帐具至旦。平明,令门下候伺。至日中,丞相不来。魏其谓灌夫曰“丞相岂忘之哉?”灌夫不怿,曰:“夫以服请,宜往。”乃驾,自往迎丞相。丞相特前戏许灌夫,殊无意往。及夫至门,丞相尚卧。于是夫入见,曰:“将军昨日幸许过魏其,魏其夫妻治具,自旦至今,未敢尝食。”武安愕谢曰:“吾昨日醉,忽忘与仲孺言。”乃驾往。又徐行,灌夫愈益怒。及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魏其乃扶灌夫去,谢丞相。丞相尝使食客籍福请魏其城南田。魏其大望曰:“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夺乎!”不许。灌夫闻,怒,骂籍福。籍福谢丞相曰:“魏其老且死,易忍,且待之。”已而武安闻魏其灌夫实怒不予田,亦怒曰:“魏其子尝杀人,蚡活之。蚡事魏其无所不可,何爱数顷田?且灌夫何与也?吾不敢复求田。”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出壁门,莫敢前 壁:军营 B丞相特前戏许灌夫 特:特地 C夫起舞属丞相 属:邀请 D且灌夫何与也 与:干预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灌夫“刚直”与“不好面谀”的一组是 灌夫不肯随丧归 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 乃驾往,又徐行,灌夫愈益怒 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 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夺乎! 灌夫闻,怒,骂籍福。 A B C 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灌夫本姓张,因其父为颍阴侯舍人而跟随其父改用了颍阴侯的灌姓。吴楚反叛时,灌夫为替父报仇受伤。后经太尉再三劝阻,才没有大伤初愈又上战场。B灌夫为人正直,不喜欢别人当面奉承讨好,不媚上欺下,对于有权有势的贵戚,总是凌驾于他们之上,而对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十分礼遇,因此深得人心,许多士人都归附他。C灌夫服丧期间去拜访丞相武安侯,武安侯说想与他一道去拜访魏其侯。灌夫不顾自己丧服在身不方便,非常高兴地答应了。D在魏其侯家饮酒正酣时,灌夫起身跳舞,邀请丞相也跳,丞相不肯起身,面对丞相的傲慢无礼,灌夫在座位上毫不客气地讽刺他。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_魏其大望曰:“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夺乎!”_魏其子尝杀人,蚡活之。蚡事魏其无所不可,何爱数顷田?_文言语段二参考答案:5B (特:只,不过) 6C (并非表了B现“刚直”与“不好面谀”,是魏其侯所言。)7B (B “许多士人都称赞他”而非“归附于他”。)8.(1)将军认为他勇敢而有义气,恐怕灌夫战死,便向太尉周亚夫报告,太尉便坚决阻止他。(2)魏其侯十分怨恨地说:“我虽然被废弃不用,将军虽然显贵,怎么可以仗势抢夺我的田地呢!(3)魏其侯的儿子曾经杀人,我救活了他的命。我侍奉魏其侯没有什么不听从他的,为什么他竟舍不得(吝惜)这几顷田地?灌夫将军是颍阴人。他父亲叫张孟,曾做过颍阴侯灌婴的家臣,得到宠幸,因此就用灌家的姓更名为灌孟。吴、楚叛乱时,颍阴侯灌何担任将军,隶属于太尉周亚夫,他向太尉推荐灌孟担任校尉。灌夫带领一千人与父亲一起从军。灌孟年纪大了,最终战死在吴军中。按照当时军法的规定,父子一起从军参战,有一个为国战死,未死者可以护送灵柩回去。但灌夫不肯随同父亲的灵柩回去。他慷慨激昂地表示:“希望斩取吴王或者吴国将军的头,来替父亲报仇。”于是灌夫身披铠甲,手拿戈戟,召集了军中素来与他有交情又愿意跟他同去的勇士几十个人。等到走出军门,没有人敢再前进。只有两人和发配到他军中服兵役的十多个囚徒骑兵飞奔冲入吴军中,一直到达吴军的将旗之下,杀死杀伤敌军几十人。灌夫身上十多处受重创。灌夫的创伤稍稍好转,又向将军请求说:“我现在更加了解吴军营垒中路径的曲折,请您让我再回去。”将军认为他勇敢而有义气,恐怕灌夫战死,便向太尉周亚夫报告,太尉便坚决阻止他。等到吴军被攻破,灌夫也因此名闻天下。颍阴侯把灌夫的情况向皇上汇报了,皇上就任命灌夫担任中郎将。过了几个月,因为犯法被免职。后来到长安安了家,长安城中的许多显贵没有不称赞他的。灌夫为人刚强爽直,好发酒疯,不喜欢当面奉承人。对皇亲国戚及有势力的人,凡是地位在自己以上的,他不但不想对他们表示尊敬,反而要想办法去冒犯他们;对地位在自己之下的许多士人,越是贫贱的,就更加恭敬,跟他们平等相待。士人们也因此而推重他。灌夫在服丧期内去拜访丞相,丞相随便地说:“我想和你一起去拜访魏其侯,恰值你现在服丧不便前往。”灌夫说:“您竟肯屈驾光临魏其侯,我灌夫怎敢因为服丧而推辞呢!请允许我告诉魏其侯设置帷帐,备办酒席,您明天早点光临。”武安侯答应了。灌夫详细地告诉了魏其侯,就像他对武安侯所说的那样。魏其侯和他的夫人特地多买了肉和酒,连夜打扫房子,布置帷帐,准备酒宴,一直忙到天亮。天刚亮,就让府中管事的人在宅前伺侯。等到中午,不见丞相到来。魏其侯对灌夫说:“丞相难道忘记了这件事?”灌夫很不高兴,说:“我灌夫不嫌丧服在身而应他之约,他应该来。”于是便驾车,亲自前往迎接丞相。丞相前一天只不过开玩笑似地答应了灌夫,实在没有打算来赴宴的意思。等到灌夫来到门前,丞相还在睡觉。于是灌夫进门去见他,说:“将军昨天幸蒙答应拜访魏其侯,魏其侯夫妇备办了酒食,从早晨到现在,没敢吃一点东西。”武安侯装作惊讶地道歉说:“我昨天喝醉了,忘记了跟您说的话。”便驾车前往,但又走得很慢,灌夫更加生气。等到喝酒喝醉了,灌夫舞蹈了一番,舞毕邀请丞相,丞相竟不起身,灌夫在酒宴上用话讽刺他。魏其侯便扶灌夫离去,向丞相表示了歉意。丞相曾经派籍福去索取魏其侯在城南的田地。魏其侯大为怨恨地说:“我虽然被废弃不用,将军虽然显贵,怎么可以仗势抢夺我的田地呢!”不答应。灌夫听说后,也生气,大骂籍福。籍福不愿两人有隔阂,就自己编造了好话向丞相道歉说:“魏其侯年事已高,就快死了,还不能忍耐吗,姑且等待着吧!”不久,武安侯听说魏其侯和灌夫实际是愤怒而不肯让给田地,也很生气地说:“魏其侯的儿子曾经杀人,我救了他的命。我侍奉魏其侯没有什么不听从他的,为什么他竟舍不得这几顷田地?再说灌夫为什么要干预呢?我不敢再要这块田地了!”武安侯从此十分怨恨灌夫、魏其侯。文言语段三:预让论 方孝孺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左右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土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语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平?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土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B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C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D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 曾不若孀妻弱子。下列各句全都表明作者认为的士君子事主“竭尽智谋,忠告善道”的一项是( )(3分)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 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ABCD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段规和任章劝韩襄子欲擒故纵,暂时满足智伯的贪婪之心,加速智伯的灭亡,堪称忠臣义士。B郄疵虽没有享受智伯以“国士”的恩遇,但在关键时刻及时劝谏智伯不要中韩、魏奸计,可谓忠臣义士。C作者认为豫让没有及时劝谏智伯“请地无厌,纵欲荒弃”而导致国灭,不能算作忠臣义士。D豫让袖手帝规,坐观成败,事后虽然像刺客那样为智伯报仇雪恨,后伏剑自杀,但不配为“国士”之称。1,3,58把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 答: (2)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答: (3)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答: 文言语段三参考答案:.C (A如果B对待C只;独自D竟然).D .A (劝他欲擒故纵,表达不准确) 8 见译文划线处君子修身立德,奉事主君,既然称为君主的知己,就应该竭尽自己的智谋,提出忠诚的劝告,把祸患消解在没有形成之时,保障安定于不出灾难之前,既使自身得以保全而主君也能平安。这样,活着作为名臣,死了也能成为高尚的英灵,百代流传光辉,照耀在史籍典册之中,这才是美好的啊。倘若遇到知己的主君,不能在未乱之前挽救危险,而只是在已经失败之后牺牲生命。以此来沽名钓誉,借以迷惑世间并夸耀于世俗之人。从君子的眼光看来,都是很不足取的。我曾持这样的观点来评论豫让。豫让以家臣的身份来侍奉智伯,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以后,豫让为他报仇,忠义的声名显赫,即使是愚昧的男子和无知的妇女,也没有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唉!豫让的死应该是忠心的了,可惜,他选择牺牲的方式还存在有不能称为忠心的地方哩。为什么呢?试看他用漆涂身改变容貌,吞食炭块改变声音后,对友人说:“我所做的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我将以此来使天下后世为人臣而怀二心的人感到惭愧。”能说这不是忠心吗?但看到他劈斩衣赵襄子的衣服而三次跳跃刺杀时,赵襄子责问他为什么不替中行氏而死,却单单替智伯而死;豫让回答说:“中行氏用对待普通人的态度来待我,我因此也用普通人的态度来回报他;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来待我,我所以用国士的行为来报答他。”就只从这一点来分析,豫让是死而有余憾的。比如段规事奉韩康,任章侍奉魏桓子,并未听说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们,可是,段规和任章,都竭力劝说他们的主君依从智伯的请求,用割让给他土地来促使智伯思想放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郄疵事奉智伯,智伯也未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但是郄疵能觉察出韩、魏的情况来谏止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话以至于灭亡,然而郄疵的智谋和忠告,已经可以问心无愧了。豫让既然自己说智伯以国土对待他,国土就是救国之士嘛!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已之日,纵欲肆暴之时,做为国士的豫让,正应该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诚恳地劝告他:“诸侯和大夫都应该安守各自的封地,不应互相争夺,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如今无故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我们必然要心生气愤;人家给了,那我们就必然要心生骄气。气愤必定会争夺,争夺必然会失败;骄纵必定要傲慢,傲慢必然要灭亡。”把话说得谆谆亲切而态度又极其诚恳,劝谏不听,就第二次劝谏,第二次劝谏不听,就第三次劝谏他。三次劝谏如果还不听从,把那事后的“伏剑而死”挪到这个时候来死。智伯纵然是冥顽不灵,也会为他的至诚所感动,很可能会醒悟过来的。这样一来就会与韩、魏和好,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了智氏的宗族,使其世世代代保持祭祀祖先的礼仪。如能像这样,那么,豫让即使死了也会像活着一样让人怀念,难道这不胜过刺杀他人衣服后再自尽吗?”可是,豫让当时竟无一句话来启发开导主君的心智,眼看着智伯有危险以至灭亡,好似越国人看着秦国的人不管是肥是瘦一样。袖手旁观,坐等胜败,所谓“国士”的报答,能是这样的吗?待到智伯已经死了,才气愤得控制不住自己的血气,甘心使自己附在刺客之类的人,这有什么可称道的,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啊!虽然这样,以“国士”的标准来衡量,豫让固然是承当不起的;但是那种早上还是仇敌,到了晚上就成了君臣,并且腆着面孔而自鸣得意的人,又成为豫让的罪人了。哎!文言语段四: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罴质直木强,处物平当,州闾敬惮之。魏太和中,除殿中将军,稍迁雍州别驾,清廉疾恶,励精公事。后以军功封定阳子,除荆州刺史。粱复遣曹义宗围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版。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城中粮尽,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每出战,常不擐甲胄,大呼告天日:“荆州城,孝文皇帝所置。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不尔,王罴须破贼。”屡经战阵,亦不被伤。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罴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轨遂投城遁走。文帝闻而壮之。时关中大饥,征税人间谷食,以供军费。或隐匿者,令递相告,多被篣捶,以是人有逃散。唯罴信著于人,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而无怨讟。文帝以华州冲要,遣使劳罴,令加守备。及神武至城下,谓罴曰:“何不早降?”罴乃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家,死生在此,欲死者来!”神武不敢攻。罴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客与罴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愧色。性又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罴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咸去乃见思。(节选自北史王罴列传)注)铁券:古代皇帝颁赐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讟:怨恨。台使:六朝时推朝廷使者。 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轨遂投城遁走 投:投奔 B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 济:渡河 C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 虞:忧虑,忧患 D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 尚:崇尚,推祟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伺的一组是 A咸去乃见思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B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C罴为之没食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D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13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