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救寺莺莺故居实证_第1页
普救寺莺莺故居实证_第2页
普救寺莺莺故居实证_第3页
普救寺莺莺故居实证_第4页
普救寺莺莺故居实证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救寺莺莺故居实证1987年5月13日,普救寺修复工程在清理大钟楼基址(西轴线17米处)时,出土了金代诗碣一块,名曰普救寺莺莺故居。诗碣呈方形,青石制作,通高39厘米,宽39厘米,厚为6.5厘米。正面的2/3镌刻普救寺莺莺故居七言律诗一首,共6行。诗题、作者姓名为一行,共10个字,诗文5行,计56个字。字体为行草,字迹清秀,丰润圆滑,遒劲有力,舒展流畅。1/3为跋文,共8行,计144个字,字迹为楷行混体,清晰工整。碣面的诗与跋文,布局合理,疏密适中,雕刻精细,边无饰纹。从该诗碣出土现场分析,诗碣原为镶嵌在寺内建筑物壁间,后因地震或火灾致使建筑物倒塌时被埋藏于地下的。这一诗碣的内容,系寺内迄今为止,首次出土的年代久远的有关记述西厢记故事的珍贵实物佐证,是一件完整的不可多得的戏剧文物珍品。兹将碣上诗与跋文抄录于下:普救寺莺莺故居 王仲通东风门巷日悠哉,翠袂云裾挽不回。无据塞鸿沉信息,为谁江燕自归来。花飞小院愁红雨,春老西厢锁绿苔。我恐返魂窥宋玉,墙头乱眼窃怜才。美色动人者甚多,然身后为名流追咏者鲜矣,普苏徐州登燕子楼作词以 盼盼;大定间,蒲卒王公游西厢赋诗以吊莺莺,则莺盼之名因文而益彰,苏王之风流才翰,有以相继。惜乎!王公真迹,为好事者所秘今三十余载,仆访而得之,又痛其字欲漫灭,故命工刻石,庶永其传,是亦物有时而显者也。泰和甲子冬至前三日,河东令王文蔚谨跋。院主僧兴德立石,吴光远刊。跋文是泰和甲子,即金章宗四年冬至前三日河东县令王文蔚撰写的,对这首七言律诗和诗作者作了评价,并记述了镌刻的缘由和时间。关于这首诗的作者王仲通,金史中无传。金元好问中州集中仅录存其五言诗送客一首,并有其小传。传曰:“王雄州仲通。仲通字达夫。长庆人。天会六年进士。皇统中陷田觳党籍。编配五国。后赦还。世宗即位,复官。终于永定军节度使。”又据续资治通鉴一二七卷载:“金皇统七年(1147年)六月丁酉,金主杀横海军节度使田觳、左司郎主奚毅、翰林待制刑具瞻、及王植、高风廷、王敬、赵益益、龚夷鉴等”。金史中说此案实为一冤案,当时涉及37人,可见王仲通是此案中受株连而被发配五国城的。后来此案平反昭雪,王仲通被赦还,世宗时恢复了官职。从诗碣跋文来分析,这首诗是作者复官出任蒲州副使后,于春夏之交来普救寺访古寻幽时所作的,其写作时间应是金大定十年(1170年)前后。之后30余年,即金泰和甲子年(1204年),河东县令王文蔚才将其墨迹刻石的。在弄清跋文和作者的基础上,我们再欣赏一下这首诗文。普救寺莺莺故居这首诗,诗题中的“普救寺”,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城西12公里的蒲州境内的峨嵋塬头上。唐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中载:“无几何,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兹寺。”莺莺传叙述了崔莺莺和张生的恋爱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普救寺内,因此,寺内有当年崔莺莺寄居的西厢,所以诗题为普救寺莺莺故居,既叫醒全篇,又点清全诗的主旨。“东风门巷日悠哉,翠袂去裾挽不回”开首两句,陈述了诗人暮春时节来到普救寺漫游,寻觅当年“千秋绝艳”崔莺莺寓居时所看到的情景,春风吹拂着小巷门户,每天悠闲地过去了,当年穿着绣有云朵的、青绿色服饰的莺莺却再也找不回来。“无据塞鸿沉信息,为谁江燕自归来”这两句意思是说,塞北的大雁飞去又飞回,依然是杳无音信;眼前看到的是双宿双飞的江南燕子又来到这里安家落户,却不见当年的张生和莺莺,怎不令人感慨万端!以上四句,是诗人所见所想。“花飞小院愁红雨,春老西厢锁绿苔”这两句是诗人步及小院,看到西厢院落之内春事将尽的孤寂冷落之景。暮春时节,西厢小院不仅是残红片片,而且是绿苔满地,前句“红雨”,对仗后句“绿苔”,一红一绿,对比鲜明,显然是一幅残春的图画。这两句中的妙处,一个是“愁”,一个是“锁”字,道出这个小院里孤寂幽静,长时间无人问津的凄凉景象,流露出诗人对绝代佳人崔莺莺的怀念和内心荡漾的淡淡的愁绪。最后“我恐返魂窥宋玉,墙头乱眼窃怜才”两句,是诗人在这幽静孤寂的小院之中的所想所感,借景抒情。这里作者借用了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东家之子登墙窥看宋玉的典故。这里诗人以风流倜傥的美男子宋玉自比,惟愿莺莺再世,窥窃自己的才华,爱慕自己的美貌,语虽调侃,却也别具情趣,与北宋赵令畤蝶恋花鼓子词中,“宋玉墙东流美盼,乱花深处曾相见”句意略同。这样的词句,即陈述了诗人自命不凡的气质,又表达了作者追慕莺莺的情思。全诗不仅情景交融,构思巧妙,而且书法潇洒,字字珠玑,文书并茂,相得益彰,读后令人玩味不尽,得到文学上美的享受。这一诗碣的出土,对研究西厢记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它说明了在“董西厢”问世之前,莺莺传的流传就十分广泛。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产生于唐德宗贞元末年(大约802年到804年之间),它叙述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是后来西厢记的最早根据。宋初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莺莺传被收进太平广记。大约过了近400年,即金章宗(1190年到1208年)时期,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才问世。普救寺莺莺故居这首诗为金大定十年(1170年)前后所写,从时间上讲,比“董西厢”问世早近20年左右。普救寺莺莺故居这首诗的作者王仲通,在王文蔚的跋文中被称作“蒲倅”。倅,即副职,大约是河中府的同知。据方志载:“蒲州,古蒲坂,腕都也”,“金曰蒲州,天德初曰河中府(金海陵王,1149年)”,这里东依中条山,西临大河,历史上隶属重镇。凡是出任这里的官员,大都是博学多才,较有声望的名臣,唐时的郭子仪、北宋的范仲淹都出任过蒲州的地方官。跋文中河东县令把诗人王仲通与苏轼相提并论,可见其人的名望与才华都是相当出众的。从而也证实了北宋赵令?在商调蝶恋花的开头说“至今士大夫极谈幽玄,访奇述异,无不举此(按,指崔张故事)以为美谈”的结论是比较真实的。这一诗碣的出土,证实了普救寺内确有崔莺莺当年寄居过的西厢。唐元稹的传奇莺莺传、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及元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都是以普救寺为背景进行艺术创造的。其中,提及西厢的为最多,对它的位置描写也比较具体,以上三个作品中都采用了明月三五夜这首寄情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指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可见“迎风户半开”之西厢当为莺莺的住所。莺莺传中说:“崔之东墙有杏花一株,攀援可逾。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逾焉。达于西厢,则户半开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对崔莺莺住所的方位描写得更具体:“转过回廊,见个竹帘儿挂起,到藏经北,法堂西,厨房南面,钟楼东向里,松亭那畔,花溪这壁,粉墙掩映,几间寮舍,半亚朱扉。这一位也非是佛殿,旧来是僧院,新来做客馆。崔相国家属,现寄居里面。”王实甫西厢记中张生“借厢”提出“也不要香积厨,枯木堂,远着南轩,离着东墙,靠着西厢。”而这西厢是“门掩着梨花深院,粉墙儿高似青天”。如何理解西厢记中的西厢?诗碣告诉我们,距今800多年之前,普救寺内确有西厢,西厢是“花飞小院”中的一座建筑,而且是莺莺寄居的一座房子。这一诗碣的出土,为普救寺的修复工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普救寺这座千年古刹,作为我国古代传统优秀文化胜地,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今,这一胜地已修葺一新,以张生当年游西厢的格局迎接着中外游人。修复中的普救寺有唐宋形制古朴森严的寺庙建筑,有高低错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