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质蟹种规模化繁育与养殖示范”项目2009年度工作总结 “优质蟹种规模化繁育与养殖示范” 项目在我市实施以来,得到了主管部门的大力关心与支持,以及有关镇、街道农业服务部门的积极配合。按照项目实施的总体技术路线,项目组认真组织相关调研,集中骨干力量,及时制定实施方案,确定技术路线,建立项目运作机制,经过项目参与人员的共同努力,2007-2008年,顺利完成了项目合同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与任务,取得了预期进展:1、建立完成项目试验示范基地面积5.35万亩。其中,网围养蟹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3.76万亩,示范农户948户;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标准化示范区1.59万亩,示范农户487户。2008年,示范区河蟹总产量2488吨,亩均产量46.5公斤。其中,网围养殖总产量1609吨,亩均产量42.8公斤,平均规格140克/只,150克/只占41%;池塘养殖总产量879吨,亩均产量55.3公斤,平均规格137克,150克/只占37% 。均达到或超过项目合同的要求。2、以+最大的蟹种培育基地-+中华绒螯蟹良种开发有限公司的蟹种培育基地为基础,通过技术辐射,对+、+二地的蟹种培育形成带动,建立了5368亩优质蟹种培育示范基地,示范农户279户。其中,核心示范区面积1123亩,位于+现代渔业示范区内。2008年,项目蟹种基地取得重要进展,五期幼蟹育成扣蟹成活率达39%,基地当年培育优质蟹种5500万只,规格120-150只/公斤,核心示范区当年培育蟹种1010万只,规格80-120只/公斤。基地对示范区良种应用推广覆盖率达81%,覆盖面积4.3万亩。3、以省级出口河蟹生态养殖标准化示范区为基础,对3862亩网围养蟹进行优化升级,着力打造出口河蟹养殖基地的典范。基地已与香港老三阳等几个老牌香港出口商建立了长期供销关系,基地成为全区河蟹出口境外市场的一个示范窗口。2008年,基地实现出口河蟹586吨。4、发展了+牌、+牌等几个知名品牌。其中,+牌还获得了中国名牌农产品。+牌也是北京、香港、上海等地的主要品牌之一。为进一步推进项目建设,2009年,项目组在总结前二年实施成效的基础上,按照项目的目标任务与要求,围绕品质、产量、规格这三个关键点,深入推广河蟹套养技术、种草养蟹技术以及微管增氧高效养蟹技术,继续组织大规格优质蟹种培育技术试验、河蟹生态养殖技术试验、优质饲料养蟹技术试验等。同时,以产地标识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河蟹质量的溯源跟踪,确保上市质量得到把关,综合效益得到提升。主要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1、实施技术培训今年以来,项目组围绕关键技术,专家组和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入户培训与现场培训、专家讲座与放映技术光盘、典型经验交流与发放技术资料“四结合”的形式,切实将关键技术传授给广大农户。4月份以来,就相关内容组织集中培训4352人次,编写发放大规格河蟹健康养殖技术、河蟹生态防病技术、河蟹高温养殖水质调控技术、河蟹标准化生态养殖技术等技术手册2万余册(份),订购发放水产养殖杂志400本、科学养鱼杂志1200本,放映技术光盘17次,市电视台还专题播放了 “河蟹生态养殖和病害防治技术”讲座。使得项目的关键技术得到深入贯彻与实施。2、组织技术指导针对今年持续高温以及受台风影响等气候特点,项目专家组和技术指导员深入到乡镇、村户和塘口,实地调研,现场指导,全面开展投饲、调水、防病、免疫等管理技术措施的帮扶。面对后期寄生虫害发生严重的+光明村,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召集专家组成员进行会商,3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在最佳防治时期,指导动员示范户开展统防统治,大力推行统一时间、统一措施、统一防治,极大提高了防治效果,消除了病虫危害。在网围养蟹区,项目组按照生态优先、环保优先的技术要求,编写了网围生态健康养蟹技术标准,对相关的技术细节进行科学规范,以适应太湖环境综合整治的需要,推动网围养蟹的技术升级和经济、生态等综合效益的不断提升。3、开展专题试验3.1优质蟹种培育技术试验在蟹种培育核心示范基地,建立独立的进排水系统。采取池塘原位修复技术,对蟹种培育池进行环境改造与修复。即池塘经充分曝晒1个月左右后,进水20公分左右,3天后排出,经曝晒后再次进水,如此反复几次。曝晒后的淤泥干裂松软,增大了土壤分子结构间距,使土壤中空气成分增加,经微生物氧化使有机物及有害物质析出,再经进水,溶解于水体,通过再次排水把总氮、总磷等污染物质随水体带出,有效地改善了养殖底质,增强了池底的“呼吸”功能。 同时,从五个方面着手,提升蟹种培育的规格与起捕率:(1)延迟放苗时间。实践表明,培育一龄优质蟹种,蟹苗放养的最佳时间为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2)增加放养密度经验。培育一龄优质蟹种,每亩蟹种池的放苗数量可加大到1公斤1.5公斤,必要时还可增加。由于蟹苗适宜群居生活,只要饲养管理得法,实行蟹苗高密度养殖,不仅出池的蟹种规格可以达到要求,而且蟹种的起捕率可以达到20%以上,甚至更高。(3)适量投饵。培育优质蟹种应通过施足基肥、栽好水草、培育好基础饵料来满足蟹种摄食的需要,同时根据蟹种生长速度和基础饵料状况,适时、适量投喂。蟹苗放养10天内,用熟鸡蛋黄和鱼糜按1315的比例经60目筛绢过滤,加水泼洒全池,日投喂8次以上,日投喂量按在池蟹体重的20%;当幼蟹长至期以后,饵料品种改为破碎的鱼肉与豆饼糊按21的比例全池泼洒或沿池边浅水处投喂,日投喂4次6次,日投喂量按池蟹体重的10%;7月9月饵料以水草和粗饲料为主,如小麦片、麸皮、瓜果、蔬菜等,日投喂1次2次或隔日投喂2次,日投喂量按池蟹体重的5%10%;越冬前要适当增加肉食性饵料的比例和投喂量,如螺蛳、蚌、野杂鱼等,利于保膘越冬。(4)注重水质调节。放养初期,为提高水温、培养好基础饵料,水深宜保持在0.5米左右,以后逐步将水位增加到0.8米1米,保持池水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pH值78.5,透明度40厘米左右,使水质清新。7月9月高温季节,定期冲水或换水,通常每7天10天换一次,每次换水13。定期泼洒生石灰水、漂白粉等,调节水质。(5)认真栽种水草。水草既是河蟹的优质饵料,又是河蟹蜕壳、栖息、隐蔽的良好场所,栽种好水草是搞好一龄优质蟹种培育的一项基础工作。适宜蟹池栽种的水草,以伊乐藻、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水花生、水蕹菜等为主,这些水草生命力强、易栽种、生长快、嫩芽多,特别适宜河蟹摄食与栖息。通常采用无性繁殖法栽种水草,在蟹苗下池前20天30天,选取上述水草的茎、根连同池泥一起插入池底,待到5月上旬,水草通过生根、发芽、生长,很快布满池塘。平时要加强对水草的管理,如水草被河蟹吃的过多,还要及时补种,做到在蟹种培育过程中,水草的覆盖面始终占到蟹池面积的1323。3.2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技术试验池塘养蟹是我市的主要养殖模式。由于经过多年的发展,不少池塘出现淤泥堆积、年久失修等现象,致使养殖产量不高,规格小,回捕率低。对此,从2007年开始,我市开展了现代渔业发展推进计划。利用5-8年的时间,对全市老化池塘改造,以提升养殖的基础设施水平。2007-2009年,共完成改造面积12500亩。并在+镇建立了5000亩现代渔业示范区,集中探索适合全区推广的池塘生态养殖技术模式。同时,对+网围养蟹进行了优化整治,选择+湖一类水源地带,按照 “拉框成方,隔距成行,立桩成线,围区成景”的标准重新建造,面积缩减四分之三。在此基础上,项目组结合项目实施,对原先的养殖模式进行重新设计,开展了相关的技术试验。测产情况表明,河蟹生长状况良好,整体规格好于去年。河蟹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型养殖周期品种设计苗种放养模式设计产量(公斤)设计规格备 注时间规格(克)亩放(只/尾)1年河蟹1月中旬-3月底40-60只/公斤600-80075-100130-160克/只河蟹+青虾+鳜鱼(白鱼)+适量的花白鲢是比较经济和生态的养殖模式,不仅能够提高饵料利用率,且能够提高环境自我修复能力,提高产品品质。青虾5-6月份1-2厘米4万25-305-6厘米鳜鱼5-6月份8-10cm10-155-81.1-1.5斤白鱼2-3月份15-20cm15-207-101.0-1.5斤河蟹网围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型养殖周期品种蟹种放养设计产量(公斤)设计回捕率设计规格备 注时间规格(克)亩放(只)1年河蟹1月中旬-3月底40-60只/公斤4004566%150-175克/只套养鳜鱼10-20尾,8-10公分/尾;花白鲢40-50尾3.3颗粒饲料养蟹技术试验长期以来,河蟹养殖继承了传统的养殖技术与模式,特别是饵料方面,以野杂鱼为主要。这种方式带来直接影响就是容易导致水质恶化,诱发河蟹肠道方面的疾病。为此,项目组开展了人工配合饲料生态养蟹技术的探索性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重点是把握三个方面的技术环节:(1)投喂时间。河蟹不耐饥饿,必须定时足量投喂饲料才能达到快速生长的效果。在幼蟹阶段日投喂次数应为4次;至养成蟹阶段,日投喂为3次。按早、午、晚三个时段进行投喂,具体时间为6:007:00、11:0012:00、16:0017:00、20:00。河蟹有善于夜间取食的习性,因此傍晚的最后一次投喂量,应占日投饲量的2/3;(2)投饲量。蟹苗至扣蟹阶段投饲量为100300克/日万只。从每日万只100克起始,逐日递增至每日万只300克;幼蟹阶段按投饲率计算,应为56%;养成蟹阶段应为34%。(投饲率为每100斤河蟹重量,与投饲数量之比的百分数);(3)投饲地点及方法。白天投喂地点应以养殖水面遍撒为主,并重点兼顾水体中河蟹喜栖息的水草地区;傍晚入夜投喂地点应在水体离岸边1.5米左右的四周,在底质较硬地段多投些;底质污泥较多地段少投喂或不投喂。遇有阴雨或暴雨天气,应减少停喂;蟹体大批蜕壳阶段及时减少投喂量;天气晴好或换水后水质良好情况下,应增加投喂量。每日检查吃食状况,并根据吃食后剩饵的数量多少,调整次日的投喂数量。4、培育生产典型项目实施过程中,以加大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强化关键技术的集成与更新,形成了“大力发展示范区,全力发展核心区,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发展思路,2008年,新增培育22户优质蟹种规模化典型养殖户,实现亩产优质蟹种9800只,亩均效益超过3000元;同时,培育新增55户网围良种化养殖示范大户,亩均产量超过47公斤,亩均效益达到3200元以上。这些典型示范户为项目建设提供很好的技术示范,其生产经验很大程度上推进了项目建设。5、发展合作社项目实施以来,项目组还从推进组织化、促进标准化方面入手,积极引导、发展专业合作社,以进一步确保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到目前为止,发展了“+蟹业合作社”、“+鱼场专业股份合作社”、“+蟹业专业合作社”等近10家合作社组织,养殖面积达到6万亩,参股农户1000多户。合作社的组成,实现了养殖的生产的统一苗种、统一投饲、统一管理、统一防病、销售的“五统一”管理,大幅提升了项目实施成效。2008年,新南鱼场专业合作社实现亩产河蟹85公斤,亩均效益近3000元。6、实施品牌战略继续推广“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利用+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蟹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的市场带动作用,促成示范户与企业达成供销意向,促进产销一体化。开展+蟹产品质量的溯源跟踪,7000亩+蟹率先启用+湖蟹产地标识,通过标识编码,可查询到生产者姓名,手机号码,以及养殖地点及具体网围编号等。充分运用+蟹中国名牌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谋划开展2009+蟹品牌直销等系列推介活动,积极申报中国驰名商标,进一步打响太湖品牌,推动精品太湖蟹的发展。7、项目存在的问题新技术集成应用与开发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从实施成效来看,项目的技术指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相关技术有待进一步应用推广。8、项目的下一步打算1、继续加强技术开发。总结存在不足,进一步调优养殖模式,进一步开展河蟹健康养殖技术研究,提升养殖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提升河蟹品质。继续研究河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火灾护理的应急预案(3篇)
- 2025年消费趋势与战略调整试题及答案
- 代码优化技术及其影响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法学概论考试准备指南与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软考设计师常识回顾试题及答案
- 技术员考试如何应对变化与试题及答案
- 设计思维在程序开发中的应用试题及答案
- 预判可能的2024年高考数学试题及答案
- 可行性研究报告 阳江
- 企业环境适应能力与战略成功的关系试题及答案
- GB/T 18742.1-2017冷热水用聚丙烯管道系统第1部分:总则
- 工程施工停工令模板
- 征信报告样本
- 盘扣支模架工程监理细则
- 转动机械找对轮找中心(有图、有公式)课件
- 天然气管道阴极保护共66张课件
- 大学学院成绩表模板
- 厨房知识考题切配答案
- 《电机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
- 生物化学技术基本原理和应用
- 浙江省大中型水库控制运用计划编制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