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方法在运动教育学上的应用.doc_第1页
Q方法在运动教育学上的应用.doc_第2页
Q方法在运动教育学上的应用.doc_第3页
Q方法在运动教育学上的应用.doc_第4页
Q方法在运动教育学上的应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Q方法在运动教育学上的应用 廖智倩 台中县东宝国小 阙月清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摘 要 Q方法(Q methodology)是一种受试者按一组陈述句描述,作等级排列或判断,再将所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的方法,通常用来研究人类的主观性。此种研究方法有助于了解个体或群体之意见或态度,而且对样本调查结果的解释也有特殊意义,的确提供一种崭新的研究风貌,唯不适用于横断面的研究,或大样本的受试者之研究情境。虽然强制选择程序被认为是Q方法的最大缺点之一,但它强迫受试者表达他们的看法,使得研究分析更具有实质的意义。本文主要目的,是针对Stephenson(1953)所倡用的Q方法,做一个概略性的介绍,剖析其优缺点,并说明它在运动教育学研究上的实际应用,期望读者能对此研究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关键词:Q方法、Q分类、运动教育学壹、前言大多数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都是适用于通则性的研究(nomothetic approach),即根据多数受试者在测验上的表现,制订常模,然后进行相关或其它的统计分析。通则性的研究虽有其价值,但有时需要从个人前后的比较,与个人间关联的分析去进行研究(卢钦铭,民73)。一九三年代,英美学者开始研究个人间的相关特质,慢慢形成Q方法的概念,而由Stephenson提出完整的理论建构与应用(苏蘅,民75)。主观性是可以传达且不受别人影响的,所谓主观性(subjectivity),即个人的看法(an individuals personal point of view),是令人难以捉摸且不容易有系统去分析的,Q方法常被用来研究人类的主观性,尤其是用在舆论、政治态度、信念等的研究(Casey,1984;Conover Feldman,1984;Brown,1986)。跟其它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法)比较起来, Q方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测验情境,让受试者可以藉自己指出的陈述,而轻易表达他的看法,因此,大大的提升了研究的内在效度。贰、Q方法与R方法之比较Q方法和一般常用的R方法(R methodology)有些差异,以下乃就所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整理如表一:表一 Q方法与R方法之比较Q方法R方法研究途径1.以一大堆项目(items),来测验一小群人,然后根据测验结果,把这群人对某一问题的态度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2.主要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关。3.呈现出人们行为的主观反应。1.用少数的测验(tests),来测量一大群人,然后根据这群受试者在测验上的表现,找出一些影响受试者行为或态度的共同因素。2.主要研究的是特性间的关系。3.呈现出人们行为的通则。研究母体研究者要调查的主题全部内容,通常是意见陈述。研究者欲研究的全部对象,通常是人。样本从意见母体中,所抽出的一定数目的意见(陈述)。从母体中所抽出的一定数目的人。抽样数(人数)少多测量角度从受试者的角度,了解人们内在行为的发生。从观察者的角度,了解人的行为。整理自罗文辉(民75);王坤龙(民82);苏蘅(民75)参、Q方法之Q分类说明Q方法是利用若干陈述句以编制Q分类数据,并请受试者针对该陈述句进行衡量,再将所搜集到的数据,作进一步的统计处理,以了解受试者对研究主题的看法(沈介文、刘仲矩、徐纯慧,民86;Stephenson,1953)。用来执行Q方法的一组程序谓之Q技术(Q technique),若用Q技术来拣选一组卡片,便叫做Q分类(Q sorting)。进一步的说,Q分类系要求受试者将一组陈述句,予以排列等级或归于某一类别或某一群,特征最符合的项目,给予高分,反之,则给予低分。换言之,即受试者按陈述句的描述,作等级排列或判断的方法(王文科,民75;Kerlinger,1973)。一、Q分类数据(Q样本) Q分类数据是许多项目(items)的组合,提供给受试者作Q分类之用。即研究者利用Q技术搜集资料时,就所要研究的主题加以分析,而形成若干陈述句,并将此等陈述句分别撰写在个别的卡片上,以供受试者分类之用,此种登录在个别卡片上的陈述句,就是Q分类数据(Q样本)(McKeown Thomas,1988)。一般而言,组成Q母体的方式有三种:(一)学理依据(二)从报纸、杂志、期刊、演讲及各种其它书刊中,搜集与研究题材有关的意见(陈述)(三)采用访谈法,搜集各种不同的意见。需要访问多少人并无特别限制,但理想中的访问对象,应包括各种不同背景的人,这样才能搜集各种不同的意见。从上述三种方式得到的意见集合起来,就成为意见母体(Q母体),Stephenson并未明确指出, Q母体需要包括多少意见陈述才算适当,但为了配合实际情况,Q母体能包括100至300个意见陈述或项目,已经够大,卢钦铭(民73)则认为Q母体至少要比Q样本(Q分类数据)大一倍半至三倍为宜。究竟Q分类数据需要包括多少项目(items)或陈述才算合适?卢钦铭(民73)认为为了增加研究结果的可靠度,研究者所编制的Q分类数据项,最好不要少于60个,但也不要超过140个,以免增加分类及结果分析的困难。Schlimger(1969)则认为项目或陈述最好介于55至75个之间,以增加研究结果的可靠度,并避免增加分类及结果分析的困难。而Kerlinger(1973)认为应采用60至90个项目或陈述,但美国学者Sanders(1972)认为40到60个项目或陈述已经足以精确反映母体(引自罗文辉,民75)。国内学者罗文辉(民75)亦认为Q分类数据以采用40到60个项目或陈述比较合适,他曾亲自用Q方法从事学术研究,认为Sanders的建议比较符合实际研究情况需要,因为要求受试者仔细阅读60个以上的项目或陈述,需要花很长的时间,会影响受试者完成Q分类。由上可知,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看法不一。Q分类数据的类型,可以用许多方法来区别。本文乃就学者McKeown Thomas(1988)的分法将之分为:(一)原始的(naturalistic)与现成的(ready-made)Q分类数据(二)结构性(structured)与非结构性(unstructured)Q分类数据。以下乃分别叙述之:(一)原始的与现成的Q分类资料取自受试者口头回答或书面传达的陈述,是属于原始的Q分类资料,其优点有二:(一)反应执行Q分类的受试者之想法(二)由于项目是受试者自己表达出来的,促进了Q分类的意义;取自受试者沟通表达以外的数据,是属于现成的Q分类资料;而取自两者的(原始的与现成的Q分类数据),也可以合并为混合性Q分类数据。没有任何一种Q分类资料是优于另一种的,因此,研究者应该选择最适于手边研究的一种。(二)结构性与非结构性Q分类数据 Q分类数据亦可以分为结构性(structured)与非结构性(unstructured)二种(如表二),至于其用法,则如下所述:表二 结构性与非结构性Q分类数据之比较结构性非结构性Q分类资料不同1.将某种理论或假设设计在Q分类数据中,以测验这种理论或假设的正确性。2.供分析多项特质(如理论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等)而编制的题项。3.依结构不同,分成单层结构性与双层结构性Q分类数据。4.能促进理论测试。1.选样过程是依据随机方式,从母体中抽出若干陈述,作为Q分类资料。 2.仅供分析一个广泛的特质(如价值)而编制的同类题项。3.研究主题的某些要素可能未被搜集到,或被过度搜集,因而使得最后的Q分类资料涉及了某种偏见。相同所选择的数据,必须遵循正反意见平衡的原则,亦即,正面的意见陈述与反面的意见陈述数目必须相等。大多数学者建议,除了应包括数目相同的正反陈述外,中性的陈述也应该包括在内(Emmert Brooks,1970)。整理自卢钦铭(民73);罗文辉(民75);McKeown Thomas(1988)1.结构性Q分类数据 德国学者Spranger(1928)根据文化教育学的观点,将人格分为重视理论、经济、审美、社会、政治及宗教六种价值类型。若研究者要检定此一理论之正确性,可就此六种价值类型,各选择十五个项目,合起来共九十个项目,然后邀约各价值类型之典型的代表人物进行Q分类,从而加以验证。如果Spranger的理论正确,且若Q分类足以代表该理论,则分类结果的统计分析,必能显示该理论的正确性(引自卢钦铭,民73)。例如:神父按陈述句(项目)进行Q分类,其在有关宗教型的陈述句中得分高,而在其它类型陈述句的分类,得分则应较低;科学家的分类应在理论型的陈述句中得分高,其它则得分低。 上述例子只是简单说明如何用单层结构性Q分类数据,来测验理论与假设,其实,Q分类数据可以用更复杂的结构来测验理论及假设,甚至进行民意调查及其它社会科学研究。2.非结构性Q分类数据 非结构性的Q分类是Stephenson最先倡用的,有时也被称为典型的Q分类。Q方法的研究中,大多数是属于此种类型,因其选择样本的过程简单,适合对广泛的问题进行分析(苏蘅,民75)。非结构性Q分类可以用在单一受试者前后二次测验结果的比较,以推估两次测验期间的行为变化;也可以用在团体场合,如:利用每一受试者先后两次Q分类结果的相关之平均数作分析,或作为个人间之Q分类结果的相关分析。二、Q分类的安排 对于Q分类资料应当分为几个等级,系由研究者事先做决定。一般说来,以分为奇数个等级为宜,而且以分为九或十一等级为最普遍,为了符合各种统计处理的假定,卡片数的安排以根据常态分配或近似常态分配为最理想。表三与表四系就分为九或十一个等级时,说明各等级之卡片数(卢钦铭,民73)。表三 九个等级的Q分类 最不赞成 最赞成 (最不相同) (最相同)等级9 8 7 6 5 4 3 2 1(-4)(-3)(-2)(-1)(0)(+1)(+2)(+3)(+4)分数1 2 3 4 5 6 7 8 9卡片数2 3 6 11 16 11 6 3 2n604 6 9 13 16 13 9 6 4n804 6 10 12 16 12 10 6 4n804 6 10 15 20 15 10 6 4n90表四 十一个等级的Q分类 最不赞成 最赞成 (最不相同) (最相同)等级11 10 9 8 7 6 5 4 3 2 1 (-5)(-4)(-3)(-2)(-1)(0)(+1)(+2)(+3)(+4)(+5)分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卡片数 2 3 4 7 9 10 9 7 4 3 2n60 2 3 5 8 11 12 11 8 5 3 2n702 3 4 8 11 14 11 8 4 3 2n702 4 6 9 12 14 12 9 6 4 2n803 4 7 10 13 16 13 10 7 4 3n902 4 8 14 20 24 20 14 8 4 2 n120三、Q分类的实施与计分Q分类的每个陈述句,通常分开印制在一迭35吋的卡片上,然后交给受试者仔细阅读。一张卡片一个陈述句的作法,容易供安排与重新编排之用,以达到满意的次序为止。受试者先把卡片上的陈述依照他个人意见,分成同意、不同意及无意见三堆,然后再按同意与不同意的强烈程度,把这些卡片依序排列在一张事先设计好的量表上(Brown,1980;McKeown Thomas,1988)。通常,同意与不同意的程度,大多数研究都采十一级分类制。Q分类取得的资料是自比性(ipsative)而非规范性(normative)的,即个人表达的乃是他自己认定强的或弱的属性,不是与他人认为的或规范来做比较。由于要做完全等级的安排,可能遭遇困难,研究者因而经常被迫采准等级次序排列(quasi rank-ordering),即在Q分类时,常要求受试者在每一个等级上放置特定数量的陈述句(卡片),以求达到或接近常态分配或对称分配。此举可供直接比较之用,但也可能因而丧失许多宝贵数据(王文科,民75)。所有的受试者都完成Q分类后,研究者需要把每一位受试者的Q分类结果量化,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Q方法经常采用的统计方法,包括相关分析、因素分析和变异数分析。肆、问卷与评述 研究者使用Q方法作研究时,除了需要建构Q分类数据(Q样本)及找寻受试者(P样本)外,还需要设计一份问卷,以了解受试者的背景资料。另外,为作进一步的分析,问卷也可以依研究需要而设计一些特别的问题。研究者在受试者完成Q分类后,常要求他们对极同意与不同意的陈述加以详述,使研究者可以对受试者的观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写研究报告时,也可以根据这些详述,解释受试者为什么会对某些陈述呈现极端反应,而不必完全凭推论来做解释。伍、Q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Q方法发展至现在,赞成的人很多,但批评者亦不少。事实上,Q方法固然没有如同Stephenson所说的那么完美,但不失为一种弹性且有用的工具,关于Q方法的优缺点,乃将学者(Kerlinger,1973;卢钦铭,民73;罗文辉,民75;袁乃娟,民75;王坤龙,民82;黄百贵等人,民84)所提出的看法,整理如下: 兹先就Q方法的优点言,约有如下各项:(一) 对人们的主观性有较深入的认识,是一种探索人类心灵活动的新途径。(二) 应用很广,举凡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均能使用。(三) 可做短期分析,亦可做长期研究。(四) Q方法适用于单一受试者的研究情境,为求客观分析起见,可使同一受试者做多次的Q分类,以分析其发展与行为改变的特征。(五) Q方法所搜集的资料,可以应用相关分析、因素分析及变异数分析等方法以整理资料。(六) 采用结构性的Q分类时,即使是单一受试者的研究情境,亦能进行变异数分析。(七) 由于Q方法仍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角度,大多数的受试者不感觉熟悉,因而对调查的戒心会比面对传统问卷时来得小,对于争议性颇高的议题相当合适。(八) 实地访谈也是Q方法的优点之一,研究者可经由对受试者反应的观察,判定数据的有效性,不仅可避免邮寄问卷时,无法确定数据有效性与受试者真实反应的缺点,并可藉由访谈,直接接触该受试者,以提升研究的真实性。(九) 社会科学家们发现,绝大部份的受试者是在对研究主题仍感陌生的情形下,就对问卷进行作答,因而造成测验上的误差;而Q方法以众多的项目让受试者分类,可以使他们对研究主题较有认识,对回答有所帮助。 次就Q方法的缺点言之,约有如下各项:(一) Q方法不适用于横断面(cross sectional)的研究,或大样本的受试者之研究情境,在使用Q方法的研究中,受试者样本往往不够大,而且不符合随机抽样的原则,因此,其研究结果难作概括性的推论。(二) Q方法的实施过程太繁琐,会减低完成访问的效率。(三) 分配到各等级之卡片数是研究者事先安排的,其自比性与强迫选择式的分类程序,势必影响各个项目间的独立性,此与多数统计所要考验的独立假设不符(对某个项目的反应不会影响到其它项目)。唯现在的统计学者发现,在大数法则及提高显著水平下,违反统计的假定,其误差不会很严重。(四) 强迫选择式的Q分类限制了受试者的自由反应,惟 Stephenson(1953)认为研究者如果能取得受试者的合作,则足以弥补题项非随机取样之缺失。(五) 强迫选择式的Q分类,使得非结构性Q分类的结果,其平均数与标准在比较上失去了意义。惟因素分析法与相关分析法的使用,在研究上则未产生过大的限制。(六) 研究者从理论中找陈述句,并用意见陈述句做为Q分类数据,再把人的特质加以分类,左证原来理论,陷入一种因果循环论中,呈现目的与过程不分的混淆现象。陆、Q方法在运动教育学研究上的实际应用研究Q方法的学者大都认为,Q方法不仅是一种强有力的研究方法,而且称得上是研究方法上的一大突破,它在学术上的地位,至少是与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媲美(罗文辉,民75)。国内学者了解Q方法的人并不多,而介绍Q方法的期刊、论文更是有限,本文主要目的,是简单介绍Q方法的理论架构并配合文献,说明它在运动教育学研究上的实际应用。以下乃将运动教育学领域中,运用Q方法从事研究的相关文献胪列如表五:表五 运动教育学领域之Q方法相关研究摘录研究者研究题目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Parker(1995)高中体育教师对有效体育教学的看法14位高中体育教师关键事件记录法Q方法访谈1.大部分的教师认为:组织、管理、纪律和控制是有效体育教学最基本的要素。2.学生的成功学习是教学的最终目的。Chen(1996)学生对国中时体育课活动的兴趣 : 学生主观性之分析研究35位大学生Q方法访谈1.学生对体育课活动的兴趣可分为 : 体适能、社会化、多元化活动和自我表达四种类型。2.学生对活动兴趣的归类,是根据他对活动主观性的了解及此项活动对他的特殊意义。Cothran(1996)学生和教师对体育课的观点研究6位高中体育教师72位学生Q方法访谈观察法在学习参与、社会与能力层面,师生的观点岐异很大。Cothran Ennis(1998)课程价值取向:学生和教师课程目标的比较4位高中体育教师72位学生Q方法访谈观察法1.师生在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具有潜在冲突。2.师生在参与者价值观及课程模式上的观点也不一致。廖智倩(民89)小学体育教师体育目标认同倾向之研究16位小学体育教师Q方法访谈1.认同高顺位前三名:维持健康体适能、具备日常生活所需的体适能、促进身心均衡发展。2.体育认知目标构面的认同最低。3.教育背景对体育目标的认同影响最大。张春秀(民89)体育教师课程价值取向对学生体育学习思考与学习态度之影响4位大专体育教师212位大专学生Q方法访谈系统观察法问卷调查1.价值取向对教学目标设定,具有明显影响。2.对学生体育学习思考的影响,知觉层面具有差异。3.生态整合取向对学习态度的影响最为显著。 就以上分析,可归纳以下重点:(一) 就研究主题而言,在这6篇的实证研究报告中,均是针对体育教师或学生的主观性做研究,而内容皆以体育课程或教学为探讨的中心。可见,体育教师或学生对课程或教学的看法与意见,在运动教育学领域中,占极重要的地位,是值得探讨的课题。(二) 就研究对象而言,有3篇是以体育教师和学生为对象(Cothran,1996 ; Cothran Ennis,1998;张春秀,民89),有2篇是针对体育教师(Parker,1995;廖智倩,民89),仅1篇的调查对象为学生(Chen, 1996),可见,研究对象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而且人数不多,此与Q方法不适于大样本的受试者之研究情境不谋而合。(三) 就研究方法而言,这些实证研究共同使用的方法为访谈,可见实地访谈可直接接触受试者,提升研究的真实性,是实施Q方法的优点之一。此外,采用的方法尚包括:观察法、系统观察法、问卷调查等,以搜集数据。柒、结语强制选择程序被认为是Q方法的最大缺点之一,不过,就某种角度而言,也正是Q方法优于其它方法之处。强制选择迫使受试者在进行Q分类前,必须仔细比较所有的项目,因此,项目与项目间可以相互作用。此外,强制选择程序强迫受试者表达他们的看法,使研究分析更具实质意义,这两种优点,让强迫选择成为Q方法最显著的特色之一(罗文辉,民75)。人的意识是有系统组织起来的,一个人的意识,是他对事对物的观念及看法, Q方法是帮助人类把他们主观意识表达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Stephenson,1953)。它有助于了解个体或群体之看法,并有部分可以量化方式对资料进行分析,客观地界定群体属性,而且对样本调查结果的解释也有特殊意义,的确为探索人类的主观性,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风貌(Schlinger,1969)。参考文献王文科。(民7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王坤龙。(民82)。Q方法之简介。中国工商学报,15,287-298页。沈介文、刘仲矩、徐纯慧。(民86)。以Q方法探讨组织成员价值观类型之研究台湾信息中小企业之个案分析。企业管理学报,40,29-48页。袁乃娟。(民75)。电视新闻相关人员的专业态度研究。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张春秀。(民89)。体育教师课程价值取向对学生体育学习思考与学习态度之影响。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博士论文。黄百贵、徐木兰、王居卿。(民84)。民营游乐园营销组合型态之实证研究。1995年第一届管理学术定性研究方法研讨会论文集,51-79页。廖智倩。(民89)。小学体育教师体育目标认同倾向之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硕士论文。卢钦铭。(民73)。Q技术。刊于杨国枢等编: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方法(下)。台北:东华书局。罗文辉。(民75)。Q方法的理论与应用。新闻学研究,45-71页。苏蘅。(民75)。传播研究调查方法。台北:三民书局。Brown, S. R. (1980). Political subjectivity:Applications of Q methodology in political science. 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Brown, S. R. (1986). Q technique and method. In W. D. Berry M. S. Lewis-Beck (Eds.), New Tools for Social Scientists. Beverly Hills, CA:Sage.Casey, G. (1984). Intensive analysis of asingleissue:attitudes on abortion. Political Methodology, 10, 97-124.Chen, A. (1996). Student interest in activities in a secondar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An analysis of student subjectivity.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7(4), 424-432.Conover, P. J., Feldman, S. (1984). Group identification, values, and the nature of political beliefs. American Politics Quarterly, 12, 151-175.Cothran, D. J. (1996). Studentsand teachersvalu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Cothran, D. J., Ennis, E. W. (1998). Curricula of mutual worth:Comparisons of studentsand teacherscurricular goal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7, 303-326.Emmert, P. Brooks, W. D. (1970). Methods of research in communication.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Kerlinger, F. N. (1973). Foundation of behavioral research.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McKeown, B., Thomas, D. (1988). Q methodology. Newbury Park, CA:Sage.Parker, J.(1995). Secondary teachersviews of effective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4, 127-139.Schlinger, M. J. (1969). Cues on Q-techniqu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9(3),53-60.Stephenson, W. (1953). The study of behavior:Q-technique and its methodology. Chicago:Universit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