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煤矿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ppt_第1页
06 煤矿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ppt_第2页
06 煤矿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ppt_第3页
06 煤矿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ppt_第4页
06 煤矿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煤矿地质学 高迪gaodi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 第6章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6 2煤矿安全地质条件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本章目录 6 1 1煤层厚度变化6 1 1 1煤层厚度类型按煤层结构 煤层厚度 煤层形态分类1 按煤层结构分类煤层是沉积岩系中赋存的层状煤体 煤层厚度是指煤层顶 底板岩层之间的垂直距离 为便于勘探和开采工作 依据煤层结构 将煤层厚度分为总厚度 有益厚度 可采厚度 最低可采厚度 煤层总厚度煤层顶 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和夹石层厚度的总和 有益厚度煤层顶 底板之间所有煤分层厚度的总和 不包括夹石层的厚度 分层的总和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按煤层结构分类可采厚度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可采厚度煤分层的总厚度 复杂结构煤层的计算方法另有规定 最低可采厚度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可开采煤层的最小厚度 它主要取决于煤层产状 煤质 开采方法 以及国民经济需要程度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煤层的厚度 2 按煤层厚度分类煤层的厚度差别很大 薄者仅数厘米 俗称煤线 厚者可达200余米 考虑到开采方法的不同 一般将可采煤层的厚度区分为5个厚度级 极薄煤层 煤层厚度为0 3 0 5m 薄煤层 煤层厚度为0 5 1 3m 中厚煤层 煤层厚度为1 3 3 5m 厚煤层 煤层厚度为3 5 8 0m 巨厚煤层 煤层厚度 8m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3 按煤层形态分类层状煤层煤层连续 厚度变化不大 煤层全部或绝大部分可采 似层状煤层 1 藕节状煤层煤层不完全连续或大致连续 而厚度变化较大 其可采厚度面积大于不可采面积 可采煤体分布比较密集 形状似藕节 2 串珠状煤层煤层不完全连续或大致连续 而厚度变化较大 其可采厚度面积与不可采面积相当 可采煤体分布尚密集 形状似念珠 3 瓜藤状煤层煤层不完全连续或大致连续 而厚度变化较大 其可采厚度面积小于不可采厚度面积 可采煤体分布比较稀散 形状似瓜藤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3 按煤层形态分类不规则煤层 1 鸡窝状煤层煤层断续 形状不规则 呈鸡窝状 其可采煤体的面积多小于不可采面积 也有的规模较大 具有开采价值 2 扁豆状煤层煤层断续 形状不规则 呈扁豆状 其可采煤体的规模较小 一般不具有单独开采的价值 马尾状煤层马尾状煤层指煤层分岔以至尖灭 形似马尾 其煤层厚度由厚变薄以至完全消失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地表出露的煤层 井下巨厚的煤层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6 1 1 2煤层厚度变化控制因素1 泥炭沼泽基底不平对煤层厚度的影响泥炭沼泽基底不平导致煤层增厚 变薄和尖灭是常见的地质现象 当泥炭沼泽发育在古侵蚀基准面上时 首先在低洼处生长和堆积了植物质形成的泥炭层相互隔离 随着区域性沉降或地下水位抬升 隔离的泥炭沼泽逐渐连成一体 泥炭层才在盆地范围内堆积 湖北早二叠世梁山组煤体形态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泥炭沼泽基底不平对煤层厚度的影响泥炭沼泽基底不平引起的煤厚变化具有下列主要鉴别特征 1 煤层底板或基底岩层界面呈不规则起伏 而煤层顶板界面比较平整 即 顶平底不平 2 煤层厚度变化急剧而不规则 且通常位于含煤岩系剖面的底部或下部 煤层变薄的方向是底板突起的方向 煤层厚度是渐变的 3 基底古地形低洼处煤层增厚 向凸起部位变薄或尖灭 煤层的分层或层理被下伏基底岩层界面所截 上下分层呈超覆关系 1 泥岩 2 砂岩 3 砾岩 4 巷道 5 煤层底板等高线辽宁阜新煤盆地泥炭沼泽基底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泥炭沼泽基底不平对煤层厚度的影响河流冲蚀冲蚀的特征 1 冲蚀规模较大 煤 顶板及底板均被冲蚀 2 冲刷沉积物粒度较粗 常为砾岩 粗砂岩及中砂岩 3 邻近冲刷带的煤层 光泽变暗 灰分增高 裂隙发育 4 被冲刷的煤层与冲刷沉积物犬齿交错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泥炭沼泽基底不平对煤层厚度的影响河流冲蚀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2 沉积环境对煤层厚度的影响沉积体系和煤层厚度变化冲积扇体系是聚煤盆地的边缘环境 泥炭沼泽主要发育于扇前 扇间洼地 扇三角洲和废弃扇体上 在冲积扇体系中形成的煤层 其延伸与盆地轴向一致 向盆缘方向急剧尖灭 向盆地中心方向分岔变薄 常沿远端扇形成厚煤层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2 沉积环境对煤层厚度的影响沉积体系和煤层厚度变化河流体系可区分为曲流河 辫状河和网状河体系 曲流河体系中 泥炭沼泽主要发育于堤后 河道间泛滥盆地和废弃河道上 因此形成的煤层呈透镜状 其延伸方向大致平行于同期沉积的河道砂体 沿此方向厚度稳定 向两侧接近河道 越岸 决口扇沉积 则煤层急剧分岔或尖灭 辫状河河道不稳定 砂质沉积物分散范围广 在支流间地区可形成透镜状煤体 网状河是一种稳定的大面积沉积环境 河道间湿地环境占据河流体系的绝大部分 60 90 十分有利于厚层泥炭的堆积 形成的砂体呈透镜状 鞋带状 甚至包容在煤层之中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沉积体系和煤层厚度变化三角洲体系是由各种亚环境组成的复合体 泥炭沼泽发育于支流间泛滥盆地 间湾和废弃的分流河道和叶体上 由于三角洲体系中泥炭堆积环境差异较大 一般煤厚变化较大 煤层延伸方向与沉积倾向平行 下三角洲平原的煤层侧向较稳定 但成层较薄 河流 上三角洲平原的煤层侧向不稳定 局部可出现厚煤层 最厚 最稳定的煤层一般赋存 于下三角洲平原和上三角洲平原的过渡带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沉积体系和煤层厚度变化泻湖 障壁岛体系中 形成的煤层一般与岸线走向平行 煤层较薄 但泻湖填积基础上可形成较厚煤层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2 沉积环境对煤层厚度的影响煤层分岔的主要类型煤层减薄或增厚的主要方式是煤层分岔 在野外对煤层进行侧向追索时发现 在不长的距离内由于楔形碎屑沉积体的插入 可见到单一煤层分岔为2个煤分层或独立的煤层 此外 被很厚的非煤沉积体分隔的2个煤层 也可合并而变成单一煤层 煤层分岔可以表现为多种样式 P241如图6 5所示 煤层分岔类型 据Britten 1975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3 后期构造变动对煤层厚度的影响后期构造变动可改变煤层的原始产状 也可引起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 与其他共生的岩石类型相比 煤层本身比较松软 具有流变性特征 在构造应力驱动下易于破碎和产生塑性流动 以致使煤层局部增厚或减薄 褶皱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后期褶皱作用一般使煤层在褶曲的轴部增厚 而在翼部减薄或尖灭 使煤层产生塑性流动 原生结构和构造遭到破坏 形成构造煤 呈鳞片状 粉沫状 并出现大量滑面 擦痕和揉皱构造 较大规模的褶皱引起的煤层加厚和减薄带在平面上常沿褶曲轴方向延伸 煤层加厚和减薄带相伴出现 与主压应力方向垂直 褶皱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3 后期构造变动对煤层厚度的影响断裂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后期断裂构造一般对煤层的厚度影响不大 只在断层面附近 由于牵引作用使煤层局部加厚或减薄 沿断层形成断层无煤带或煤层叠覆带 以及断层两侧的煤厚变化带 一般压性断层常与强烈褶皱形变共生 使煤层局部增厚 叠覆 影响范围较大 沿张性 张扭性断裂两侧 由于引张拖曳作用而出现狭窄的煤层厚度减薄带 煤层顶 底板中的小型张性断裂延伸到煤层中 常代之以小型褶曲 造成煤层局部压薄 俗称 顶压 有时煤层受到强烈挤压 沿裂隙贯入煤层顶 底板岩层中 断裂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4 岩浆侵入对煤层厚度的影响煤层中出现的火成岩一般为浅成岩类和脉岩类 常见的有花岗斑岩 石英斑岩 细晶岩 正长斑岩 微晶闪长岩 闪长玢岩 煌斑岩及辉绿岩等 侵入岩体的产状有岩墙 岩床及不规则体 以岩床最为常见 1 岩床对煤层厚度的影响岩床一般沿煤层顶板 底板或较厚煤层的中部分布 与围岩层理大致平行 以断裂为通道 选择性顺层侵入的较大的层状 似层状岩体 可将薄煤层全部吞蚀 可将厚煤层部分吞蚀 使靠近侵入体的煤层由于受岩浆热的烘烤发生接触变质作用 变成天然焦 使接触带附近煤变为无烟煤或高变质烟煤 形成局部的煤质分带 岩床对煤层的吞蚀 使矿井的储量大为减少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4 岩浆侵入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1 岩床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薄煤层全部吞蚀 上煤层被吞蚀下部煤层分带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岩床对煤层厚度的影响岩床对煤层的破坏程度与侵入部位有关 侵入到煤层中的岩体对煤层破坏最严重 其上下煤层可能全部发生接触变质 变为天然焦 侵入到下部时 由于热量向上发散 对煤层影响较大 如果是沿顶板侵入的 影响则相对较小 岩浆侵入部位对煤层变质作用的影响a 岩浆侵入到煤层中部 b 岩浆侵入到煤层下部 c 岩浆侵入到煤层顶部1 火成岩 2 天然焦 3 煤层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2 岩墙对煤层厚度的影响岩墙切穿煤层及其顶底板 与围岩层理斜交或近于垂直 岩墙在平面上呈长条状延伸 当岩墙成组出现时 其方向大致相同 并与主要断裂线的走向一致 岩墙一般对煤层厚度的影响不大 仅在侵入部位吞蚀煤层 当岩墙厚度较大时 可造成较宽的无煤带 影响采区和采面的布置 侵入体两侧的煤层因发生接触变质 紧靠岩体处可变为天然焦 稍远处变为无烟煤或高变质烟煤 岱河煤矿南配风巷岩墙素描图1 辉绿岩 2 天然焦 3 贫煤 4 无烟煤 5 页岩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3 不规则小侵入体对煤层厚度的影响除岩墙和岩床外 煤系地层中经常存在不规则岩浆侵入体 多发育在岩床等大型侵入体的边缘 呈串珠状 扁豆状和其他不规则状 此类侵入体对煤质破坏不大 仅在其周围产生少量天然焦 但对煤层的整体性有较大破坏 不规则侵入体a 瘤状侵入体b 串珠状侵入体c 指状侵入体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3 不规则小侵入体对煤层厚度的影响规则小侵入体使煤层形态 厚度和结构产生不规则的变化 煤层 天然焦 火成岩体和围岩俘虏体混杂在一起 严重恶化了开采技术条件 尤其对机械化采掘工艺有较大影响 山东坊子矿闪长玢岩侵入煤层素描图1 闪长玢岩 2 天然焦 3 煤层 4 炭质泥岩 5 细砂岩 6 泥岩 7 烘烤泥岩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5 喀斯特陷落柱对煤层厚度的影响喀斯特陷落柱 陷落柱 含煤地层下伏碳酸盐岩等可溶岩 因地下水溶蚀引起上覆岩层冒落而成的柱状塌陷体 陷落柱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 使本应有煤层的部位被上覆地层的岩 煤碎块所充填 充填堆积的岩石碎块层序混杂 排列紊乱 棱角显著 大小不一 并被黏土充填胶结 但多未成岩 陷落柱与围岩的接触界面呈锯齿状 邻近陷落柱的煤层及顶板产状基本正常 巷道贯穿柱体后仍可见原煤层 陷落柱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6 1 1 3煤层厚度变化对生产的影响1 影响采掘布置原分层开采的厚煤层 由于煤厚变薄 只能改为单层开采 原一次采全厚的煤层 由于煤层增厚 又要改为分层开采 2 影响计划生产工作面内煤层变薄 引起工作面回采提前 造成采掘失调 工作面接续紧张 采掘工作面 对煤层稳定程度要求更高 煤厚变化影响生产效率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6 1 1 3煤层厚度变化对生产的影响3 掘进率增高为探明煤厚变化 需要布置探巷 有时煤层尖灭造成废巷4 回采率降低煤厚变化 造成面积损失 降低回采率 5 影响采煤工艺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6 1 1 4煤厚变化的研究与处理 一 煤层厚度的观测与探测1 煤层的观测1 观测的基本要求 一切穿过巷道揭露煤层的地点 均应详细观测 顺煤层掘进的巷道 观测点间距视煤层稳定性确定 采面每7 10天布点观测一次 2 观测的内容 煤层结构 各煤层夹石层层数 岩性 煤层厚度 总厚度 分层厚度及变化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煤层顶底板 岩性 厚度 裂隙发育程度 力学性质 煤质 煤的物理性质 煤岩类型 煤层含水性 一般分为干燥 无水 潮 滴 湿 淋水 含水 涌水 煤层产状 3 观测的一般方法观测与地质编录一起进行 煤层稳定时 隔适当距离实测小柱状 煤厚变化大 作一壁连续剖面 急倾斜 要作巷道迎头断面图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在能够揭露煤层全厚的巷道中 用皮尺垂直煤层直接测量煤层总厚 2 采用绘制连续煤层剖面 或以一定间距测绘煤层柱状 迎头素描及用顶底板标高控制煤厚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3 煤层观测点的布置应按实际情况 4 一般用沉积岩石学方法来鉴定煤层顶底板 5 煤岩分层描述的观测点 尽可能选择在新鲜的连续剖面上 6 在上述观测的基础上 将井下收集的各种煤层资料填绘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2 煤层的探测补充矿井巷道的基本知识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一 垂直巷道二 水平巷道三 倾斜巷道 第二节巷道分类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一 垂直巷道立井 有出口直接通到地面的巷道叫立井 又叫竖井 如下图中的1 立井是进入煤体的一种方式 立井按用途分有位于井田中央担负提煤任务的主立井 有担负全矿人员 材料 设备等辅助提升任务的副立井 还有用来担负矿井通风的风井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暗立井 没有出口直接通到地面的垂直巷道 通常装有提升设备 如图中的4 一般用来连接上 下两个水平 担负由下水平向上水平提升的任务 暗立井也有主暗立井和副暗立井 溜井 用来从上部向下部溜放煤炭的垂直巷道 如图中的5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立井 2 斜井 3 平硐 4 暗立井 5 溜井 6 石门 7 煤门 8 煤仓 9 上山 10 下山 11 风井 12 岩石平巷 13 煤层平巷 返回1 返回2 返回3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二 水平巷道平硐 有出口直接通到地面的水平巷道 是进入煤体的方式之一 如图中的3 平硐按所担负的任务不同有主平硐 副平硐之分 平巷 没有出口直接通到地面 沿岩层走向开掘的水平巷道 开在岩石中的平巷叫岩石平巷 开在煤层中的平巷叫煤层煤巷 按用途分平巷有运输平巷 行人平巷 进风或回风平巷等 按服务范围分有阶段 水平 平巷 分段平巷和区段平巷等 如图中的12 13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石门 没有出口直接通到地面 与岩层走向垂直或斜交的水平岩石巷道 如图中的6 按用途分有运输石门 进风石门 回风石门等 按服务范围分有阶段石门 采区石门等 煤门 与煤层走向垂直或斜交的煤层平巷 如图中的7 煤门长度决定于煤层厚度和倾角 一般地 只有在厚煤层中才掘煤门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立井 2 斜井 3 平硐 4 暗立井 5 溜井 6 石门 7 煤门 8 煤仓 9 上山 10 下山 11 风井 12 岩石平巷 13 煤层平巷 返回1 返回2 返回3 返回4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三 倾斜巷道斜井 有出口直接能到地面的倾斜巷道 也是进入煤体的方式之一 如图中的2 斜井按用途分有主斜井 副斜井和回风井 按所在岩层层位分有岩石斜井和煤层斜井 按空间特征有顺层斜井 穿层斜井 暗斜井 没有出口直接通到地面 用来联系上 下两个水平并担负提升任务的斜巷 暗斜井也有主暗斜井和副斜井之分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上山 没有出口直接通到地面 位于开采水平之上 连接阶段运输平巷和回风平巷的倾斜巷道 如图中的9 上山有运煤的运输上山和运送材料 设备的轨道上山 按服务范围分有阶段上山和采区上山 下山 位于开采水平以下 作用与上山相同 如图中的10 除以上介绍的以外 斜巷还有行人斜巷 联络斜巷 溜煤斜巷 溜煤眼 管子道等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立井 2 斜井 3 平硐 4 暗立井 5 溜井 6 石门 7 煤门 8 煤仓 9 上山 10 下山 11 风井 12 岩石平巷 13 煤层平巷 返回1 返回2 返回3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2 煤层的探测对于巷道未揭露的厚煤层或没有巷道揭露的煤层 就必须采用一些探测手段 来了解其厚度变化 探测工作常用的是探煤钻和探煤巷 1 厚煤层的探测对于厚煤层 巷道一般不能揭露其全厚 而煤厚的变化又直接影响着分层开采和巷道布置 所以在厚煤层掘进和回采中 坚持探煤厚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掘进巷道的探煤厚工作a 缓倾斜煤层利用钻探配合溜煤眼和联络斜巷探测煤层厚度 间距15 20米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b 急倾斜煤层钻孔与煤门相结合 掘进巷道中的探测点间距 要立足于能够真实反映煤厚变化一般间距10 20米布置一个探煤点 两点煤厚变化大于0 5米时 要加密探测点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回采工作面的探煤厚工作在厚煤层分层开采的工作面中 为了准确控制各分层的回采厚度 仅根据回采巷道中的煤厚点是不够的 一般还要在上分层的回采过程中 既测量实测采高 又按一定间距探测煤厚 通常采用煤电钻测量 工作面探煤点间距 沿走向的间距一般为15米左右 沿倾向的间距视煤厚变换情况而定 一般为5 10米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2 煤层分叉 尖灭的探测煤层分叉形式很多 但根据分叉后的稳定情况 可分两种 一种是煤层分叉后 各分层的分布比较稳定 这样的分叉煤层在勘探阶段就已查明 生产阶段主要进一步控制和确定可采分叉的分布和分合区界线 另一种是仅有一层保持稳定既主煤层 其它各分叉很快尖灭 这种分叉煤层勘探阶段不易查明 甚至出现层位对比上的错误 产生阶段必须探明 对分叉尖灭的探测有三种情况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煤层呈多层次比较稳定的分叉在稳定的厚度较大的煤层中布置巷道 用井下钻探探测其它分层的分叉情况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煤层呈稳定程度不同的分叉在主分叉层布置巷道 对其他达可采厚度的次要分叉层 采用钻探和巷探等各种手段探明可采范围 圈定分叉区根据钻孔 巷道 煤门等实件资料中的分叉点连接而成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2 煤层底凸薄化的探测煤层底凸薄化是指煤层底板凸起而造成的一种煤层变薄尖灭的现象 主要是圈定煤层变薄和不可采范围 常用的方法有 利用钻探控制掘进前方底凸位置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利用巷道穿过底凸部位 直接圈定煤层底板凸起的位置和煤层薄化的范围 利用工作面上分层边采边探的煤层观测资料 编制煤层顶 底板等高线图 圈定煤层底凸薄化的位置和范围 3 河流冲刷的煤厚变化探测工作在巷道详细编录冲刷带的各种地质现象 如冲刷带宽度 厚度 岩性 煤层被冲刷的情况 冲刷面的特征 将巷道所见的冲刷现象展绘到平面图上 当冲蚀带不易查清时 需要用探巷或从邻近煤层的巷道中布置钻孔 探明冲蚀带宽度和煤层的可采范围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二 评定煤层稳定性的主要参数1 评价指标1 煤层可采性指数KmKm为可采性指数 n为评定区内所有参加评定的见煤点数 n 为见煤点总数n中煤层厚度大于或等于最低可采标准的见煤点数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二 评定煤层稳定性的主要参数1 评价指标2 煤厚变异系数 为变异系数 S为煤厚变化标准差 m为评定区内的平均厚度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Km煤层可采性指数 煤厚变异系数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6 1 2矿井地质构造6 1 2 1褶皱的观测与探查1 褶皱构造的识别与观测褶皱构造的识别标志地层层序的对称重复和岩层产状的规则变化 是识别褶皱的两大标志 前者是判明褶皱构造存在的确定性标志 它适用于判明包括等斜褶皱 倒转褶皱 扇形褶皱和平卧褶皱在内的一切褶皱 后者是判明褶皱构造存在的可能性标志 在地层层序发生倒转的地区 即使岩层产状没有变化也不能肯定就没有褶皱 在地层层序正常的地区 岩层产状的变化既可由褶皱引起 也可由断层产生 因此 在利用岩层产状标志时要谨慎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褶皱构造的识别与观测在穿层巷道中 一旦发现地层层序出现对称性重复 可以断言 其间必然存在褶皱构造 并可根据褶皱核部和两翼地层的相对新老 鉴别它是向斜或背斜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褶皱构造的识别与观测褶皱构造的观测1 褶皱枢纽位置 倾伏方向和倾伏角对井巷揭示的中 小型褶皱枢纽 无论它是出现在岩层还是煤层中 都应尽可能地进行观测和记录 但重点观测记录出现在主要可采煤层中的中型褶皱枢纽 2 褶皱两翼煤 岩层和轴面的产状要素在井巷中应大量实测有代表性的褶皱两翼煤 岩层产状 它是认识中型褶皱形态 推测褶皱枢纽方向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 3 褶皱与断层 节理 煤厚变化的关系在能看清煤层和顶 底板的巷道中 要观测并记录褶皱不同部位煤层厚度和结构的变化 煤层及顶 底板中是否存在滑动面 断层和节理的发育情况等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褶皱构造的识别与观测褶皱构造的判断与探查中型褶皱的枢纽与采区划分 采面布置和巷道掘进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 运输巷应尽量沿向斜枢纽布置 回风巷要力争沿背斜枢纽掘进 这样不仅有利于巷道运输和通风 而且可以少掘进巷道和减少煤炭损失 为了实现巷道沿枢纽掘进的目的 矿井地质人员必须采用多种实测 推测方法和探查手段 查明中型褶皱的枢纽情况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枢纽的实测方法在穿越褶皱的巷道中 可在现场直接测定褶皱枢纽的位置 高程 倾伏向和倾伏角 枢纽的位置和高程 可以通过丈量枢纽点至测量点的方向 距离和两点高差来确定 枢纽的倾伏方向和倾伏角 可以通过测定巷道两帮同一层面上两枢纽点连线的倾伏方向和倾伏角来获得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褶皱枢纽的判断与探查2 枢纽的推测方法 1 根据上部已采煤层推测根据上部已采煤层的褶皱资料 通过上下对照的方法 推测下部新开拓煤层的褶皱枢纽位置 是在老矿区常用的有效方法 在推测时 对于直立褶皱 上下煤层的褶皱枢纽在平面上的投影位置重合 可把上部煤层平面图上的褶皱枢纽直接描绘在下部煤层平面图上 对于不对称褶皱 上下煤层的褶皱枢纽在平面上的投影位置不重合 必须根据轴面产状和两煤层的层间距 通过作图和计算 确定下部煤层的褶皱枢纽位置 对于不协调褶皱 上下煤层的褶皱形态往往有相当大的差异 必须根据不协调褶皱的变化规律 十分慎重地推测下部煤层的枢纽位置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褶皱枢纽的判断与探查2 枢纽的推测方法 2 根据区域构造线推测根据已掌握的区域构造线方向 通过类比的方法 推测个别枢纽点的延展方向 这种推测方法准确度较低 可作为构造规律明显 地质资料较少的新开拓区进行补充勘探或采区划分的依据 3 根据褶皱两翼产状推测根据大量测定的两翼煤 岩层产状 运用极射赤平投影方法 可求出圆柱状褶皱枢纽的倾伏向和倾伏角 当两翼各产状的投影大圆弧基本上交于一点 该点就是褶皱枢纽线的投影点 当两翼各产状的法线投影点基本上同处于一条大圆弧上 该大圆弧的法线投影点就是褶皱枢纽线的投影点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4 实测控制与外推相结合这是一种通过边推边掘 边掘边探的步骤 实现巷道沿褶皱枢纽掘进的方法 首先根据巷道揭露的枢纽位置和方向 推测出相当于一部输送机长度的枢纽距离 然后 挂线掘进 在掘进过程中随时进行观测和探查 确定枢纽的实际位置和方向 若褶皱枢纽方向发生变化 须等上段推测距离掘完后 再按变化了的枢纽方向挂线掘进 依次类推 直到把巷道掘成为止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3 枢纽的探查方法根据已有资料判断中型褶皱的位置和方向 往往不同程度地带有推测性质 在构造复杂或资料较少的地区 这种推测常常不能作为指导采掘生产的依据 因此 需要动用生产勘探手段 以查明中型褶皱枢纽的实际情况 目前 探查中型褶皱的主要技术手段是巷探和井下钻探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3 枢纽的探查方法巷探查明中型褶皱常使用的探查手段 遵循 一巷两用 既用来探明褶皱构造又可为将来生产所用 井下钻探 河北开滦唐山矿用井下钻探查明褶皱形态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6 1 2 2断层的观测与探查断层对生产的影响影响煤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断层的规模 落差 50m特大型断层 50 20m大型落差 20 5m中型断层 5m小型断层 1 影响井田划分2 影响井田的开拓方式3 影响采区和工作面布置4 影响安全生产5 增加煤炭损失量 降低回采率6 增加巷道掘进量7 影响煤矿综合经济效益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断层的识别与观测断层的识别标志在井巷中识别断层 主要是根据地层和构造两大标志 1 地层标志在巷道中出现地层层序顺序性重复 或地层层位缺失等现象时 一般预示着断层的存在 应该指出 断层所造成的层位缺失仅限于断层附近 而不整合或假整合所造成的层位缺失具有区域性 断层所造成的层序重复具有顺序性 而褶皱所造成的层序重复一般具有对称性 2 构造标志在巷道中发现煤 岩层错断 产状剧烈变化和断层的伴生 派生构造时 则预示有断层的存在 一般来说 在薄煤层巷道中 识别断层并不困难 断层把煤 岩层错接在一起 泾渭分明 一目了然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断层的识别与观测断层的识别标志1 煤岩层产状发生急剧变化 断层附近的煤岩层 由于受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影响 往往会发生显著变化 2 煤层厚度发生变化 煤层顶 底板出现不平行现象 煤层受断层影响易发生塑性变形 使厚度改变 3 接近断层时 煤层和顶 底板中裂隙显著增加 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 煤层结构发生变化 滑面增多 出现揉皱 煤呈鳞片状粉末状 常有小褶曲出现 5 在大断层附近常伴生一系列小断层 这些小断层是预兆大断层的重要标志 6 瓦斯涌出量增加 断层可以赋存瓦斯 当巷道揭露到断层附近时 断层中的瓦斯就可以通过煤岩层中的裂隙进入到巷道 7 涌水量增加 滴水 淋水要注意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断层的识别与观测断层的识别标志断层出现征兆和应注意的问题 可简要归纳为几句话 产状煤厚生巨变 揉皱破碎光泽暗 节理增加有规律 瓦斯增加大显驼峰 滴水淋水或涌水反常现象放在心 综合起来再确定 以防 草木皆成兵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产状煤厚生巨变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产状煤厚生巨变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揉皱破碎光泽暗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小断裂 节理 增加有规律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瓦斯增加大显驼峰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断层的识别与观测断层的观测 1 断层位置 2 断层面特征 3 断层带特征 4 断层两侧岩层层位 产状 伴生和派生构造 5 断层产状与断煤交线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断层的识别与观测断失翼煤层的寻找所谓断失翼煤层的寻找 是指确定断层的性质和断距 为巷道掘进指明前进方向的工作 当煤巷掘进遇到落差大于巷高的断层时 断层揭露处不能直接见到断层另一盘的煤层 为了正确判断断失翼煤层的位置 合理确定过断层找煤巷道的方向和坡度 必须开展此项工作 目前 在煤矿中 确定断层性质和断距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层位对比法 2 构造形迹判定法 3 规律类推法 4 作图分析法 5 生产勘探法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根据同一煤层上水平巷道所见断层资料 预测新开巷道见断层的位置例 100水平大巷由西向东掘进53米处遇见一断层 断层面产状102 60 煤层产状180 30 求 70米水平大巷遇该断层的位置 比例尺1 1000 作图方法 1 作三角形 2 作煤层底板等高线 3 作断层面等高线 4 交点既为所求 100 90 80 70 a b c d b c A 53m 100 90 80 70 ab 10m acb adb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6 1 2 3矿井地质构造的处理1 矿井地质构造处理的基本要求 1 有利生产处理构造必须及时 防止采掘工作中断 处理构造所布置的巷道 要尽量简化生产系统和运输环节 2 保证安全避免处理后的采区和采面出现下行风 串联风和小眼漏风 尽可能不采用自溜与小眼直接连接的出煤方式等 3 减少煤损正确控制构造的延展变化 合理布置巷道 减少煤柱损失 对斜交断层要尽量不丢三角煤 4 少掘巷道要防止不适当的多掘巷道 尤其是无效进尺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2 矿井地质构造处理的基本方法设计阶段对构造的处理 1 井筒位置的选择井筒 特别是井底车场应尽量避开大的断层带布置 2 井田边界的确定在进行井田划分时 最好以大型断层和褶皱枢纽作为井田的边界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2 矿井地质构造处理的基本方法设计阶段对构造的处理 3 水平和采区的划分如果井田范围内存在落差较大的走向断层 当被断层分割的煤层斜长等于或接近一个水平的斜长时 应以走向断层为界划分水平 当被断层分割的煤层斜长不够一个水平斜长时 可考虑以走向断层为界划分辅助水平 但增设辅助水平 使提升 运输 通风和巷道维护等复杂化 4 回采工作面的布置在褶皱发育的采区 采面应尽量以褶皱枢纽作为边界 沿向斜枢纽布置运输巷 沿背斜枢纽布置回风巷 在条件适宜时 还可以布置共用运输巷的对拉工作面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6 1 2 3矿井地质构造的处理1 矿井地质构造处理的基本方法掘进阶段对构造的处理 1 运输大巷遇断层的处理当掘进遇较大断层时 应根据运输和安全等要求 切实处理好改向和弯度等问题 并使改向后的巷道尽快进入原设计层位 2 采区上 下 山遇断层的处理当采区上 下 山掘进遇走向或斜交断层时 应该根据断层的性质 落差和巷道用途 妥善地处理好断层构造 3 阶段运输平巷遇断层的处理无论是阶段轨道巷或输送机巷 都有一定的坡度 弯度和直线段长度要求 因此 当阶段运输平巷遇断层时 应根据断层的性质 产状 断距和断层带的安全状况 并结合巷道的用途和生产要求来确定过断层的巷道布置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矿井地质构造处理的基本方法掘进阶段对构造的处理综上所述 根据巷道的掘进要求 确保巷道沿枢纽掘进 控制巷道与断层距离 注意巷道的掘进层位 采用 起落平穿调 的方法 是掘进阶段处理构造的要点 这里所说的 起 是加大巷道坡度 落 是减小巷道坡度 平 是斜巷变平 穿 是穿入断层另一盘 调 是巷道拐弯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矿井地质构造处理的基本方法回采阶段对构造的处理 1 强行硬过当断层落差较小 并满足下列情况之一者 可以来用强行硬过断层的方法 a 在普采和炮采工作面内 当断层落差小于煤厚时 b 在综采工作面内 当断层两盘对接部分的煤层厚度大于液压支架的最小支撑高度时 c 在综采工作面内 当断层两盘对接部分的煤层厚度小于液压支架的最小支撑高度 但煤层顶 底板岩性软弱 采煤机能切割时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回采阶段对构造的处理 2 重开切眼当断层落差大于煤厚或采高时 对于倾向断层或斜交断层可以来用重开切眼的方法通过断层 即提前在断层另一侧重新开一切眼 待工作面推进到断层后 停止回采 搬到新切眼内继续开采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矿井地质构造处理的基本方法回采阶段对构造的处理 3 划小工作面当断层落差大于煤层厚度或采高时 对于走向断层 可在断层一例或两侧补掘中间巷道 把原来的1个采煤工作划分为2个采煤工作面分别回采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矿井地质构造处理的基本方法回采阶段对构造的处理一端落差大 一端落差小的斜交断层 可采用合采与分采相结合的方法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鹿洼煤矿大巷道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6 1 3岩浆侵入体与喀斯特陷落柱1 岩浆侵入体的观测岩浆侵入体的一般特点1 产状和形态1 岩墙 2 岩床 地下岩浆沿煤层层面方向侵入的层状侵入体 它可以沿煤层顶 底中间侵入 也可吞蚀整个煤层 1 岩床的形态 根据矿井观测有以下几种 层状 似层状 串球状 树枝状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2 剖面类型 厚层侵入型 整个煤层比侵入体所代替 层状侵入型 侵入到煤层的任何部位 侵入体土煤层接触时 煤层呈波浪状 浑圆状侵入型 煤层中侵入体呈孤立的大小不等的浑圆状 常发育在侵入严重地区的较远地段 串球侵入型 扁豆状 树枝状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第三节矿井地质构造 2 岩浆侵入煤层的变质作用1 岩墙切割煤层对煤质影响小 只影响岩墙两侧的煤发生变质 沿煤层侵入的岩床 对煤质影响范围较大 2 岩浆一般侵入煤层下部影响较大 侵入上部影响较小 侵入中部影响最大 3 煤的变质程度与侵入体的大小 厚度成正比 4 岩浆性质不同 对煤层的影响也有差异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6 1 3岩浆侵入体与喀斯特陷落柱1 岩浆侵入体的观测对煤系中的火成岩体 应观测描述其岩性特征 确定岩石名称 查明其产状和形态 侵入层位 研究对煤层厚度和煤质的影响 确定侵入中心 侵入范围及与构造的关系 为查明井田内岩体的分布规律积累资料 侵入体的岩性对侵人体岩性的观测和描述 包括颜色 矿物成分 结构 构造 初步判断岩石类型并命名 应采取岩石标本 室内磨片 进行显微镜下鉴定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岩浆侵入体的观测侵入体的产状 形态与分布煤系地层中的侵入体大多为浅成岩体 产状多为岩床 岩墙 岩盘 岩脉等 以岩墙和岩床居多 其次为一些形态不规则的小型侵入体 如扁豆状 串珠状 瘤状 树枝状侵入体等 侵入体接触关系在井下 要观察侵入体与煤 岩层的接触关系 推断侵入体形成的时代 侵入顺序等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岩浆侵入体的观测侵入体接触关系 1 侵入体接触类型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从成因上可分为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和断层接触3种 侵入接触岩浆侵入到围岩中 与围岩直接接触 其特点是围岩有接触变质现象 沉积接触早期侵入的岩体被后来的沉积物所覆盖 其特点是岩体上覆的围岩 沉积岩 无热变质现象 断层接触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面是断层面或断层带 因断层的错动使岩体与围岩接触 其特点是断裂带常伴有动力变质现象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岩浆侵入体的观测侵入体接触关系 2 侵入体形成相对时代根据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可以大致推断岩体形成的相对时代 当岩体与围岩之间为侵入接触时 岩体形成晚于围岩 被岩体侵入的最新地层时代为岩体形成时代的下限 当二者为沉积接触时 岩体形成时间早于围岩 上覆沉积岩层的最老地层时代为岩体形成时代的上限 如二者呈断层接触 则岩体的形成时代早于断层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岩浆侵入体的观测侵入体对煤层厚度和煤质的影响对侵入体还要观察其侵入层位 对煤层的破坏情况 煤层被吞蚀破坏的方式与规模 煤层的变质程度 变质带延展的方向及宽度 天然焦的厚度等 侵入体对煤层的影响程度与侵入体的产状和规模 岩体的岩性 侵入距煤层的距离等有关 1 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和均一性 2 使煤层灰分增高 粘结性减弱 降低了工业价值 3 煤层硬度增大 降低了工程进度 4 煤层不连续 使采区 工作面布置困难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1 岩浆侵入体的观测侵入体与断裂构造的关系侵入体与断裂构造的关系有2种 一种是岩浆沿断裂侵入 一种是断裂切断侵入体 前者表明断裂对侵入体起控制作用 后者表明断裂对侵入体有改造作用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2 侵入体的探查查明火成岩侵入体的形状 大小 范围 确定侵入体的边界 查明煤层剩余厚度和天然焦厚度 确定火成岩体对采掘工艺的影响 是井下观测研究侵入体的基本任务 在煤层可采性遭到侵入岩破坏的地区 要确定残留煤层的可采区段 最大限度地采出煤炭资源 为此 除注意积累地面钻探和井下揭露点的资料外 必要时还应布置钻孔或探巷等工程 探测火成岩侵入体 煤层中有侵入体时 无论巷道沿顶板还是底板掘进 每隔一定距离均应探测一次煤层和火成岩厚度 取得从顶板到底板的煤 岩层完整柱状 最后编制出剖面图 以反映煤层 侵入体的分布情况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2 侵入体的探查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2 侵入体的探查探测岩体的钻孔或巷道 可以在布置同 煤层中 也可以布置在邻近煤层中 为查明侵入体附近煤的变质情况 还应取样化验 了解主要煤质指标 如水分 灰分 挥发分等的变化情况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6 1 3岩浆侵入体与喀斯特陷落柱6 1 3 1岩浆侵入体的判断与处理3 侵入体资料的整理井下观测及生产勘探所得到的侵入体的资料 要及时整理 绘制反映煤层及侵入体特征的巷道剖面素描图 煤层柱状图等原始资料 侵入体形态复杂时 可采用巷道展开图的形式编录 还应建立侵入区的煤层 天然焦 侵入体厚度 以及煤质档案 在生产地质资料积累的基础上 可编制侵入体分布图 侵入区煤厚等值线图 煤质 灰分 挥发分等 等值线图等专门图件 这些图件是火成岩侵入区预测找煤的基础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4 岩浆侵入煤层的处理1 对岩墙的处理 掘进时可直接穿过 工作面遇岩墙a 岩墙沿倾向或斜交方向分布 重开切眼 b 沿走向分布较大的岩墙 将工作面分成上 下两个小面回采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4 岩浆侵入煤层的处理2 对岩床的处理 1 对大片岩浆分布区 采区 工作面布置时要设法避开 2 对串球状侵入体 工作面可直接推过 3 对于厚煤层中部的侵入体 可进行分层回采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6 1 3 2喀斯特陷落柱的判断与处理一 陷落柱的成因及特征岩溶塌陷 在石灰岩等可溶性岩层地区 由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而产生的塌陷现象 一 陷落柱1 成因1 地质条件 1 有可溶性岩层存在 2 可溶性岩层透水 3 水具侵蚀性 4 水要流动 2 漫长的地质时间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2 特征1 地表特征 1 盆状陷落区 2 丘状凸起 3 柱状破碎带 4 特殊地貌形态2 井下特征 1 平面形状为一封闭曲线 2 剖面形状为梯形 上小下大 3 柱面沉积物 铁质 钙质 泥质 4 柱高与岩溶大小 地下水排泄条件有关 5 柱内特征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第四节喀斯特陷落柱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3 井下遇陷落柱前的预兆1 煤岩层产状变化 向中心倾斜 2 裂隙增多 3 小断层发育 4 煤被氧化 光泽变暗 5 瓦斯增加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二 陷落柱误判的原因岩溶塌陷与构造变动相似的现象 岩层不连续 裂隙发育 煤层破碎 淋水 遇大块岩层填入巷道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三 陷落柱的判断 1 煤 岩层产状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 临近陷落柱时 煤岩层产状稍有变化 向陷落柱中心倾角增大或减小 倾角变化多在3 6 之间 个别可达10 以上 图6 33 2 裂隙和小断层增多喀斯特塌陷过程中 在陷落柱周围的煤 岩层中形成一些张性裂隙和小型正断层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东庞矿井突水陷落柱 葛亭矿井突水陷落柱 葛亭矿井突水陷落柱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三 陷落柱的判断 3 煤出现风氧化现象在靠近陷落柱的煤层中 煤常常不同程度地遭受风氧化 轻则光泽变暗 灰分略高 煤质松软 重则风化成粉末状 煤的风氧化程度和影响范围与陷落柱的大小 裂隙发育程度 距地表的深度和地下水的活动情况有关 4 煤层中挤入破碎岩块在邻近陷落柱的煤层中 因局部煤质松软 陷落岩块常嵌入煤层 挤入煤内的岩块棱角分明 但并未引起煤层层理和顶 底板的异常变化 5 地下水涌出量增大陷落柱既可以积聚地下水 又可以是连接富水层的良好通道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四 陷落柱的探测钻探常通过地面钻探验证塌陷异常区 通过井下钻探探查采掘前方有无陷落柱存在 巷探为了查明陷落柱的确切位置 形状 大小及其对煤层的破坏程度 对没有突水危险的陷落柱 可利用小断面的巷道进行探测 物探用物探技术探测陷落柱效果较好 探测陷落柱的物探方法有坑道无线电波透视法等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五 陷落柱的处理方法设计时尽量把陷落柱留设在煤柱中 既减少煤炭损失 又保证生产安全 掘进遇陷落柱时如为矿井主要巷道 开拓巷道 采区和采面运输巷道 应按原设计施工 直接穿过陷落柱 同时注意安全生产 同时防止矿井水或瓦斯的涌出 如果是回风巷 可采取绕过的方法 同时起到探明陷落柱的作用 回采工作面中遇到陷落柱时一般应先探明其形状 大小 位置 然后决定处理方法 6矿井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 1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6 2 1瓦斯地质1942年4月26日 日本侵占下的中国本溪煤矿发生瓦斯与煤尘爆炸 当场死亡1528人 伤268人 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矿爆炸事故 我国百万吨煤死亡率4 是美国的100倍 05年最高时达150倍 2010年10月16日河南平煤 瓦斯爆炸 37名遇难 2005年2月14日15时 辽宁省阜新矿孙家湾煤矿特别重大瓦斯爆炸 造成214人死亡 30人受伤 2004年11月28日 陕西铜川陈家山特大瓦斯爆炸事故 166名矿工遇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