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单元 地域风情3北京的春节老舍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一、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先写腊月里过节的准备,继而写除夕和元旦以及年初几天过年的盛况,最后写正月十五的元宵灯节,用时间把北京过节风俗串连起来。二、 (1)从四个方面来描述元宵之夜。首先从观看的角度,写出了元宵之夜是美的。第二,从玩的角度,广场上有花盆,城隍庙有火判,公园里有天灯。第三,从人的活动来写,男男女女都去观灯;小孩子在家也有灯玩。第四,从吃的角度,人人都吃汤圆。(2)作者的描写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从不同角度来写,显得既层次清晰又全面完整。二是用了对比的手法,拿元旦与元宵相比较,更突出了元宵节的美丽和热闹。三、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练习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面对西方文化的日益渗透,我们必须树立传统民族文化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保卫春节,保卫传统文化遗产,自觉地对民族文化尊严进行维护。利用教师的职业优势,对我们的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8),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写下十多部长篇小说,70多部(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近 20部译著等。其代表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有茶馆、龙须沟。【内容评析】这是一篇描述北京民俗风情的记事散文,用的是第三人称。通过描写北京春节的热闹场面,反映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和风尚,并通过新旧对比,歌颂了新社会移风易俗的伟大力量。结构分析: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描绘了北京市民在腊月里准备过春节的情况。作者渲染了预备过年用品的忙碌而火热的场面,展现了北京人对传统节日的热爱。第二部分(第811自然段):描绘了北京人欢度除夕、元旦及年初的盛况。揭示了春节这种传统习俗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第三部分(第1216段):描绘了元宵节观灯的热闹场面。作者从四个角度来描绘元宵之夜的,分别从看的角度、玩的角度、人们活动的角度、吃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对元宵之夜进行描写,显得层次清晰又全面完整。另外运用了对比手法,拿元旦和元宵节对比,突出了元宵节的美丽、热闹。第四部分(第17段):写新旧社会过春节的区别。作者虽然表达出了对春节的热爱,但对旧社会过春节中不健康的习俗,作者的态度是必须摈弃,这显示了作者进步的文化观念。写作特点:本文在描写中适当穿插议论,不仅涉笔成趣,而且有突出思想意义、画龙点睛的作用。语言俗白浅易,活泼幽默,有浓厚的北京色彩;对过节热闹场面的描写娓娓叙来,形象生动,令人玩味。【相关资料】 春节习俗简介: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合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三个年画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风靡全国。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制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如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春节食俗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和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原文出处/food/2005-01/19/content_2482222_2.htm)老舍作品中“京味儿”的文化蕴含(节选)冯燕庆 老舍是一位地道的北京作家,他的作品中,处处弥漫着浓郁的北京风情,因此“京味”就成了老舍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 一种地方特色的“味”,实际上是一种地方文化特征的体现。从文化的广角透视,这种“味”只能是个模糊性概念,它的含义可以有大体阐释,却没有绝然确定的界说。因为促成文学作品形成某种地方“味”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广而言之,构成地方“味”的因素,一般认为主要有环境描写、民俗表现、语言运用和心理展示等。这四个因素,前三类是载体,它们展示民情风貌、体现地域特色,在作品中起依托性、背景性作用,往往构成一处地域文学与另一处地域文学的主要的外部区别。后一类是本体,它是指由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所展示的独特的心理状态。 那么具体说到“京味儿”,笔者认为,它也应该有一个虽未约定但已俗成的表现范围,即以北京普通的传统市民以及他们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为表现对象,并与北京特有的历史、环境、文物、民俗、风情、世态、习惯、语言等融合成一个整体的京华市民社会的文化氛围。但是从众多的表现“京味儿”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虽然看见一些作者涉及了京味儿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从提笼架鸟、吊嗓、票戏捧角、斗蛐蛐、放风筝的闲话里,一眼便识出这是老北京的风物,却仅此而已,咀嚼不出像老舍京味儿作品中的那种浓浓的醇厚的韵味儿。这其实是作品艺术价值的“品位”问题,由于高品位的作品,一般都是文化层次较高的作品,因此文化层次的高低深浅也就自然影响到文学京味儿的浓淡醇薄。 我们从老舍的创作中悟出:京味儿作品应当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北京事,这是最起码的京味儿题材的合格线;第二,写出浓郁、多彩的北京风土习俗、人情世态;第三,写出时代、民族、历史等文化传统的积淀在北京人精神、气质、性格上所形成的内在特征。这三个条件实为三个文化层次,高品位的京味儿作品自然应该能够达到第三层次。 老舍是超越了三个层次的。从第一个层次看,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这块民族的厚土养育了老舍,他热爱北京,他写了一辈子北京。他辛勤笔耕,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北京事,为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众多不朽的人物形象。仅以解放后的话剧创作为例,他创作的人物,光开口说话的就有人之多,其中有声有色地留在了读者和观众心中的人物至少也有多人。像程疯子、王利发、秦仲义、松二爷、康顺子、庞太监、破风筝、白花蛇、方珍珠,可以毫不费力地举出数十个。这些都是性格鲜明的北京社会各个阶层的京味儿十足的各色人等。老舍在他的三年写作自述中曾说过:“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仁茶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幅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地描画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一条活泼的鱼儿来。”由于老舍自幼奠定了丰富的民间生活的基础,长期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素养,才使他对创作对象有透彻的理解和把握。他三言五语就能勾画出一个人物形象;而人物的语言都是“从生命与生活的根源流出来的,”似乎在老舍的胸间藏有一部北京市民语言的话词典,词汇量之丰富,令人难以思议,运用起来又是那样得心应手。老舍对此的回答是:“生活是最伟大的一部活语汇”,“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 此外,老舍在他写北京的人和事的作品里,人物活动的地点和故事展开的环境基本上是真实的,他运用了多个真实的山名、水名、胡同名、铺店名,“把真实的北京城搬进了自己的小说和话剧”。老舍的一个重要的文学主张是作品中要有特定的背景,有具体的地点、社会、家庭、阶级、职业、时间。他反对“有那么一回”、“某地某人”式的写法,认为“那像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近代小说不应如此”。由于老舍的创作严格遵循了这一主张,因而大大提高了老舍作品“京味儿”的“浓”度和“醇”度。 从第二个层次看,浓郁、多彩的北京风土习俗、人情世态,是构成作品“京味儿”的重要外部特征。从世界文化的角度观照,老舍是描写本民族风俗人情的高手并都具有史家的眼光,老舍卓越的艺术画笔下的民俗风情给我们提供了世纪前叶中国社会特别是北京市民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以至地域的民俗风情,都有其历史的生长、发展和积累,世代相传,并且在不断前进的社会生活里还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形态。就“京味儿”的民俗风情和文化蕴含来说,北京是中国的五代帝都,是民族政治文化的中心,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建都北京,当是给它带来的影响最大,中国这个“礼义之邦”的形形色色在这里也体现得最清楚、最集中。老舍是满族人,贫苦出身,自小生活在满族正红旗聚居的地方,他笔下的民情习俗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和满族生活习性的特点。从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到压卷之作的正红旗下,老舍笔下展开的老北京特有的民俗风情的长幅画卷,囊括了清末北京社会的各个阶层,可以说从王公贵族到下层市民,以至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色人等,都活现在他的笔端。在他描绘的世态民俗的大背景下,既留下了下层市民苦难、挣扎、奋斗的声影,也留下了末代王朝送葬的钟声。 老舍笔下的民俗风情不仅构成“京味儿”的粗线条的文化背景依托,也构成了细腻传神、色彩斑斓的老北京传统习俗风味的工笔画卷。从脍炙人口的名剧茶馆演出的情景里,我们看到:满台奔跑着端茶倒水、送烂肉面的跑堂儿,坐着喝茶的主儿,旗人装束的打扮:长袍马褂,服饰鲜艳,腰间挂满了零碎儿玉石坠儿、鼻烟壶、小梳子,头上高悬鸟笼子,其间混杂着衣裳褴褛的乞讨者;我们听到:茶客们的高谈阔论,茶房的高声吆喝,后台厨房传来的炒勺敲打声,时而又穿插着老北京特有的叫卖声,洋洋大观的场面,让人接应不暇。”尽管是那些并未亲眼目睹过茶馆生活的当代北京人,观看了这浓郁、别具的地方风情展示,也会脱口说出这是老北京的茶馆文化。因为这种种形象、打扮、作派、礼仪、恐怕在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任何时代都找不到。只有北京独一“味儿”(份儿)。 在老舍极其精彩的描绘里,我们又可以看到北京重礼的传统。特别是遇到婚丧嫁娶,生日开张,真是“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如正红旗下中,老舍对旗人“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诸如送灶过年、敬神拜佛、生孩子洗三、作满月,以至养花、溜鸟、饮食、行事、穿着打扮等,描绘得如此细致入微,惟妙惟肖。茶馆里松二爷一出场就请安、让茶,至第二幕,他落魄到连饭都吃不上了,可还没忘了请安,并且是一连串的请安,这便是表现老北京人,特别是旗人十分讲究有时达到繁琐程度的“礼仪”。 总之,老舍笔下的地域习俗、风土人情之所以饶有情致并渗透着北京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特征,是因为,他没有把地域风情仅仅作为一种时空的框架,一种纯客观的外部条件和特征,去做简单的认同或浅层次的文化描写,而是长时间地全身心地浸润其中,用自己高层次的文化眼光和个性气质进行自觉、不自觉的观照。因此,他写民俗风情都是与反映生活、刻画性格、创造艺术形象密切融合,是借风俗的形式,与人物、写社会、写历史,造成他笔下的一情一景、一草一木都凝聚着深层的文化意蕴、多元的审美信息和历史的纵深感,体现了老舍京味文学高品位的追求。 这种高品位的追求正是京味文学的第三个层次。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区域或民族的人都共同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当中,人本身最集中地体现了一个区域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尚、道德观念、心理素质、思想感情。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就是文化的结晶。因此,京味儿文学的高层次和高品位,必须将注意力放在塑造既具有地方性格特征又具有深层次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人物形象上。 老舍创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黑龙江人才周”嫩江市企事业单位招聘136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浙江嘉兴市海宁市博物馆招聘1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6厦门航空校园招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第二批招聘4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四川广安市人民医院精神卫生工作人员招聘1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哲学解读新视角
- 2025四川省德阳经开区招聘社区专职8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工厂安全培训文图课件
-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研究-洞察及研究
- 渔业月度回顾与展望
- 赛鸽公棚内部管理制度
- 叉车维护保养
- 气管异物急救知识讲解
- 纵膈气肿护理查房
- “十五五”时期青年发展规划:新环境、新挑战与重点任务
- 林木资产评估报告书-20220520212141
- 临床用血的重点科室、关键环节和流程
- 妊娠合并子痫患者的护理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教学
- 医院法律、法规培训2024:深入探讨医疗损害赔偿
- 养老院用电安全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