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学案.doc_第1页
小学三年级学案.doc_第2页
小学三年级学案.doc_第3页
小学三年级学案.doc_第4页
小学三年级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本课有关词语的含义。教学难点: 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准备:教具:挂图,录音 学具:挂图预习学案:1认真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人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用线画出来,并试着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3.重阳佳节,王维为什么会有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慨呢?(同步导学67页)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第1课时 总课时 : 教学时间: 周次:教学流程:复 备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1、启发谈话: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2、板书课题:23每逢佳节倍思亲二、收集信息,自学质疑 1、齐读课题2、就课题质疑,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2)简介王维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三、成果初探,交流展示1、学生自学:(1)借助课后拼音把课文读正确,看清生字字形,读准生字字音。(2)把生字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尝试着理解,不懂的词可做上记号。(3)标出小节号,想一想每一小节写了些什么。2、矫正反馈、自学情况(1)学生认读生字词卡。(2)分节读课文,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四、精讲点拨,凸显重点1、(1)借助课后拼音把课文读正确,看清生字字形,读准生字字音。(2)把生字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尝试着理解,不懂的词可做上记号。(3)标出小节号,想一想每一小节写了些什么。2、交流展示,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2)分节读课文,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3、再读课文,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并提出不理解的词句。五、优化组织,引导探究。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教师范读学生再次跟着朗读。六、矫正反馈,全课小结 1、指导写字。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2、学生描红、仿影。3、再读课文,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并提出不理解的词句。4、朗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七、迁移应用,升华认知 1、自己分析字形。 2、学生描红、仿影。 第2课时 总课时 : 教学时间: 周次:教学流程:复 备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1、指名朗读课、2、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词语)二、精讲点拨,凸显重点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板书:王维)(3)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4)齐读第一自然段。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1)指名读第2自然段。(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前三句说了什么?板书:重阳登高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 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这种情况使 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4)齐读第二自然段。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第三自然段(1)指名读。(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板书:插茱萸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5)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6)齐读第四自然段。总结课文。(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3课时 总课时 : 教学时间: 周次:教学流程:复 备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抄写词语。2、分角色朗读课文。二、收集信息,自学质疑 交流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思乡的诗词。三、成果初探,交流展示 1、跟着老师提示复述课文。2、学习小组互相练习复述课文。3、个别展示复述课文。四、精讲点拨,凸显重点 1、重点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2、学生加深体会诗句意思。3、指名背熟古诗。五、优化组织,引导探究 小练笔(1)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2)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课文学完了,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拓展两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静夜诗、泊船瓜洲给学生们简单描述了一下这两首诗的背景,让他们学着诗人的样子吟一吟他的思乡之情。六、迁移应用,升华认知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个人呢?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思乡情。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月圆之夜就曾写下了静夜思,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也曾写下了泊船瓜洲,这些都是诗中的思乡名作。2、 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真情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异乡客客王维登高插茱萸遥知少一人巩固案:一看拼音,写词语。yxingxingd jiji xng go ci li( )( )( ) ( )huy xing fngqngjng sxwnqin( )( )( )(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茱萸(yy) 更(gnggn)加至(zzh)今 登(dngdn)高三按照课文内容填空。重阳节指农历(),这一天,人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 , )。”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寂寞,思念亲人的心情。“( , )。”想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四将节日与传统食品联系起来。水饺 重阳元宵 春节粽子 元宵节月饼 端午节千人糕 中秋节五组词佳( ) 倍( ) 挽( ) 忆( ) 编( )挂( ) 培( ) 晚( ) 异( ) 遍( ).教后反思: 24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目标:1、学习默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 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及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教学重点:1、学习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 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及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教学难点:了解孙中山这个人物,以及辛亥革命的意义。了解缠足对中国妇女的残害。教学准备:教具:挂图,录音 学具:句子比较的卡片、小脚鞋的图片、一篇关于缠足的文章预习学案:1. 认真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孙中山破的是什么陋习?他为什么要破这个陋习呢?(同步导学69页) 3.描红、查生字词意思并在书上注释;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第1课时 总课时 : 教学时间: 周次:教学流程:复 备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同学们,你们知道孙中山先生吗?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从小就反对封建习惯势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他这方面事迹的。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24孙中山破陋习3、解释题意(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像(2)简单介绍孙中山(3)孙中山破陋习中的破是破除,废除的意思,陋习是指不好的,不文明的,不合理的习俗。连起来说,就是孙中山废除不好的习俗。二、收集信息,自学质疑1、齐读课题2、就课题质疑,对老师发表感言三、成果初探,交流展示1、学生自学:(1)借助课后拼音把课文读正确,看清生字字形,读准生字字音。(2)把生字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尝试理解,不懂的词可做记号。(3)标出小节号,想一想每一小节写了些什么。2、矫正反馈、自学情况(1)学生认读生字词卡。(2)分节读课文,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四、精讲点拨,凸显重点1、(1)借助课后拼音把课文读正确,看清生字字形,读准生字字音。(2)把生字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尝试着理解,不懂的词可做上记号。(3)标出小节号,想一想每一小节写了些什么。2、交流展示,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2)分节读课文,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3、再读课文,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并提出不理解的词句。五、优化组织,引导探究。1、出示句子:“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六、矫正反馈,全课小结 1、讲解字形。2、学生描红、仿影。3、再读课文,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并提出不理解的词句。4、朗读长句。七、迁移应用,升华认知 1、自己分析字形。2、学生描红、仿影。 第2课时 总课时 : 教学时间: 周次:教学流程:复 备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课文讲孙中山破了什么陋习?(板书:破缠足陋习。)孙中山为什么要破缠足陋习呢?二、收集信息,自学质疑1、学生看图。2、谈谈自己的感受。三、精讲点拨,凸显重点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这一自然段是围 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板书:很喜欢姐姐)孙中山为什么喜欢自己的姐姐呢?2、学习交流,根据交流训练说话。出示:孙中山的姐姐是一个的姐姐!(不怕吃苦、 爱劳动、能干、关心弟弟、活泼可爱等。)谁能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孙中山喜欢姐姐的原因。3、如果你有这样的一个姐姐,你会喜欢她吗?请用朗读表现出来。学习二至八自然段。1、过渡: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感到你们真的喜欢这样一个活泼能干的姐姐。可是,孙中山与姐姐的这份快乐被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带走了,什么事?(根据回答板书:姐姐被迫缠足)2、默读第二至八自然段,思考:哪些是孙中山看到的情形请用“”画出;哪些是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由?请用曲线画出 ;妈妈为姐姐缠足的理由是什么?请用“”画出。3、交流:谁来说说孙中山看到的情形?(第二自然段)思考:这节中哪句话最伤孙中山的心?(“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学生想象此时的姐姐会是怎样的表情?4、出示小鞋的图片。想想穿在这样的鞋子里,会多难受呀!了解了这些情况,你能读好这一自然段吗?5、指名读第三至七自然段的内容。6、孙中山又生气又心疼,他为什么生气?又为什么心疼?妈妈给姐姐缠足的理由是什么?(祖宗传下来的,不缠足会被人笑话的)7、小组交流:这种封建思想孙中山能接受吗?(不能)他是怎么说的?屏显: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请同学们看着这一组句子,有什么不同?从第二句中,你 看出了什么?(妈妈很无奈)前面哪个词语也能说明妈妈对缠足陋习的无奈,以及内心的痛苦?(叹了口气)8、同桌分角色读,然后交换读。9、说话训练:孙中山被妈妈推出了房门,他,心里 。10、当时,不管孙中山如何想,如何反对,都无济于事,姐姐 被缠小脚了,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引答)再也没有听到(引读)再也没有(引读)可见,缠足陋习给姐姐带来了无法想象的痛苦。孙中山看在眼里,痛在(引答)所以课文说,这件事深深地(引答)11、辨析句子: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同学们看,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下面一句话使你感受到了什么?(伤害之深)第三自然段。过渡:还是孩子的孙中山发现,是缠足陋习夺走了姐姐的 快乐和幸福;随着年龄的增长,孙中山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封建缠足陋习,给包括姐姐在内的千千万万中国妇女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所以后来当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以后,首先废除的就是这个(引答)这可是件大快人心的事,同学们再读这一自然段。四、总结课文。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写孙中山小时候目睹了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缠足的陋习的事,表现了孙中山对封建势力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五、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些什么?六、优化组织,引导探究学生根据课文情节画连环画,在每幅画下配上简单的介绍情节的文字,一方面帮助学生语像同构,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 第3课时 总课时 : 教学时间: 周次:教学流程:复 备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2、学生读题。二、收集信息,自学质疑 学生围绕课文提出问题。1、“陋习”指的是什么?2、孙中山破什么陋习?3、是什么事情深深刺痛孙中山的幼小心灵,让他决心破除陋习?三、成果初探,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解决问题。2、师生共同解决较难问题。四、精讲点拨,凸显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线索。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感悟。3、指名边读边回答。拓展阅读孙中山的故事五、优化组织,引导探究 小练笔:连云港的秋天 板书设计: 24、孙中山破陋习喜欢姐姐姐姐缠足痛苦、流泪生气 心疼废除陋习巩固案:一、基础知识过关听写:唱歌 插秧 空闲 祖宗 既然痛苦 挑柴 缠足 眼泪 废除二、能力训练用小黑板出示,指名口头填上适当的词语。( )知道缠小脚不好,( )不该去做。姐姐缠足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孙中山( )生气( )心疼。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 )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 )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三、课后作业:1、搞一次社会调查,问问身边的老人,听他们说说缠足和小脚,把你了解到的写下来。2你发现我们现在生活中还存在哪些陋习?想一想,应该如何破除? (同步导学70页) 教后反思:练习8教学目标:1、学习有关岳飞墓有关内容的字词句练习。2、读读背背成语和古诗。3、写好全包围、半包围结构的钢笔字。4、说说写写请假条。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勾”。教学重点:处处留心和口语交际是练习的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本课有关词语的含义教学准备:教具:挂图,录音学具:挂图预习学案:1.搜集关于岳飞的故事;2.描红、查生字词意思并在书上注释;3.搜寻有关梅花的诗句。第1课时 总课时 : 教学时间: 周次:教学流程:复 备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1、通过讲故事介绍岳飞。 2激发学生去了解岳飞。二、收集信息,自学质疑1 自由练读短文。2 和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三、成果初探,交流展示1、教学第一部分 。(1) 出示岳飞墓和对联的图画。(2) 学生查字典,指名说所查找的答案。2、教学第二部分。请学生说说查找到的资料内容 通过何种方式获取的。再指名读对联,说说感受。四、精讲点拨,凸显重点第二题:读读背背1、审题:指名读题目,弄清本题要求。2、教学第一部分。(1)、学生自由读八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3)、小组合作学习,大体了解八条成语的意思。3、教学第二部分。(1)、请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试读,教师正音。(3)、教师范读,请学生边听边想诗意(4)、教师结合插图说古诗意。(5)、练习: 4、反馈。(1)、小组检查朗读。(2)、小组汇报朗读。(3)、自由熟读,背诵。(4)、指名背诵。 第2课时 总课时 : 教学时间: 周次:教学流程:复 备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继续学习练习8二、写好钢笔字1、认识要写的字。2、提问:它们分别是什么结构的字?3、如何才能写好它们呢?包围的外框不要写得太满。4、指导观察:在田字格里观察这三个字,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5、学生练写钢笔字,教师提示握笔和坐姿,巡视指导。6、展示写得好的字。三、教学第四题:说说写写。1、审题。(1)、揭示说说写写的题目:请假条。(2)、帮助学生弄懂本次说说写写的要求:学写请假条,知道请假条的格式,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写请假条。2、指导。(1)、请学生默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边读边想谢哲平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请假条。(2)、指名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