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3_第1页
归去来兮辞3_第2页
归去来兮辞3_第3页
归去来兮辞3_第4页
归去来兮辞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鼓励学生在课外借助网络查阅并背诵陶渊明的饮酒归园田居等诗句,复习并背诵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加强学生对陶渊明隐居思想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积极性。导入新课1.检查背诵情况:抽背、齐背结合。2.口头复述序文、辞文的主要内容。3.抽查翻译课文中重点语句及其他文言现象。推进新课陶渊明在饮酒诗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诵读分析这篇文章,领略其奇妙之处。1.如何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理由?明确:“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已交病”,语言虽委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表面原因。关于辞官归隐的原因,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萧统陶渊明传载,陶渊明任彭泽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绶去职。不论是出何种具体情况,其根源皆在于他对官场的矫饰伪诈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他的心目中,“违已交病”使他对官场毫无任何留恋。为了摆脱这痛苦,追求个性的自由,而选择了归隐的生活道路。2.“归去来兮”在文中反复出现,其目的是什么?文末的首句“已矣乎”能否换成“归去来兮”?试着边读边体会。明确:“归去来兮”位于第1段、第3段段首,它的反复出现是作者感情发展的结果。和第4段的“已矣乎”联系起来,构成了情感发展的有机整体。读好这三句,也就理清了课文的情感发展的线索。归去来兮,是开篇的第一句,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是冲出“樊笼”后的一声呐喊。“回去吧!”是他人生之大彻大悟。读得要豪迈,有气势。“归去来兮”位于第3段段首,它承上联系第二段的归途之乐、室中之乐,应读得轻松而愉悦。尽情表达了回家的感觉,享受田园之乐、出游之乐。夙愿得偿,闲适自得。不能。因为“已矣乎”意思是“算了吧”,是作者由上文的田园之乐引发了对人生有限,而自由可贵的思索。觉得回归大自然才是人生命的正途,可惜误入“尘网”太久。及时行乐,乐夫天命,才是“归去来兮”的真谛。要读出一种怅然和超越情韵。3.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结合全篇内容,试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明确:消极:陶渊明的辞官归隐,也有着消极避世的成分。如辞中写他“善万物之得时”之后,即慨叹人生短促,“感吾生之行休”;末了一段,在自述了不慕富贵,不期帝乡,唯求耘耔这一可贵思想之后,却引申到乘化归尽、乐天安命这一陈腐的人生哲理上去。表现了陶渊明世界观的消极面。积极: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这两句话判为消极,因为这两句是作者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是作者摆脱了现实的困境而产生的真实、复杂的感慨,归隐后的质朴、自然的生活实现了他的人生意义。让他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享受本真的无尽的快乐。不是一种自命清高,而是一种脚踏实地的追求,一种对生命的超越。合作探究一、分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1.找出全文中含有一定喻义的物象,并说说它们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诗人善于把大自然的物象同他自己的生平志向结合起来写。如“松菊”喻作者的本性,“松菊犹存”即为作者的本性犹存。云和鸟,是作者自己心情真实的写照。自己像出岫的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如知归的鸟告别仕途,在田园里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喻说了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孤松,象征着诗人耿介之志,托物言志。2.陶渊明诗文艺术特点是“平淡自然”。前人说此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请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明确:在情感表达上,作者很少正面表述心情,绝大部分笔墨是用来抒写田园的各种活动和田园风光景色,而且写得情景交融。以隐居田园的怡然自乐,反衬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憎厌恶。言在此而意在彼。作者脱离官场、置身田园后,那怡然自乐、恬然自适的心情,就从这些景物描写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了。二、本文的艺术特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铺张扬厉,讲求辞藻色彩和骈偶。本文旨在说明“今是而昨非”,而对“昨非”一笔带过,而竭尽全力突出“今是”,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则极尽铺陈之能事。三、四两段都是描写“今是”的,包括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而且行文注意对仗骈偶:“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保持了辞赋的用韵并讲求辞采华美的特点,又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增强了赋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使辞赋具有了抒情诗的部分功能。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而强烈。作者有感慨,有追求,有遗憾,有满足,但这些都不是空发议论,而是借助景物的形象描写。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景物亦有人情和个性。“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就是动人的例证。全辞富于情趣,情真意厚,沁人心脾。3.语言清新典雅,鲜明流畅,音节铿锵,和谐悦耳,具有音乐美,可称是一首散文诗,或是一篇押韵的抒情散文。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锤炼推敲,精心选择一些自诗经以来诗人惯用的双声词,如“惆怅”“崎岖”,叠韵词,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欣欣”等,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4.结构严谨而周密。辞赋向来讲究章法结构,汉赋甚至形成了公式俗套。本文虽属抒情小赋,但也很注意结构安排。本文的写作事出有因,不能不交待,但用辞赋说明事情的原委,结构会臃肿不堪,费力不讨好。因之作者用散文体的序说明本文写作的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情况,而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使二者各得其所,两全其美。辞赋的段落安排也十分巧妙。第一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照应序文,形象地表达他对“今是昨非”的深刻认识。二、三段为本文中心,借物抒情。山川花木,处处皆春;饮酒赋诗,其乐无穷。末尾一段带有总结性质,准备乐天安命了此一生,抒发的是一种知足保和的消极情绪。全文首尾贯通,中心突出,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得到充分的展现。5.在语言运用上,本文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且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没有过多地夸饰渲染,显得质朴自然。叙述田间劳作、酌酒饮食、读书作诗、游观遐想等,这些全然平凡实在的极为平常的细节,就是要显示他“旷而且真”感情,其流露出的心境是愉悦满足、闲适淡泊,真个洒脱自然。句句如从肺腑中流出,而不见斧凿之痕。三、本文涉及到的几个典故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本句的意思是,认识到过去的错误虽不可挽救,而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谏,止,此处解释为挽救。语出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乃瞻衡宇:衡,通横,衡宇,横门,隐士居住的用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三径就荒:萧统文选李善注引三辅决录说:汉蒋诩隐居时,在房前的竹子下开了三条小路,只和求仲、羊仲两人来往,后人就以三径作为隐者居所之称。审容膝之易安:意思是明白狭小的地方也易安身。容膝,仅足容膝的居室,形容住处的狭小。韩诗外传:“今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复驾言兮焉求:驾言,指驾车出游,诗经:“驾言出游”。驾,驾车。言,语气助词,无实义。方法引导指导学生借助字典,对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及文言句式进行归纳整理,并疏通文义。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揣摩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例题剖析阅读归去来兮辞的文前序言,完成问题。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亩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1.对下列各句解释不正确的是( )A.非矫厉所得不是勉强自己致力于事务所能做到的。B.皆口腹自役都因图口腹之饱,而役使自己出来做官。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久程家妹妹在武昌去世。D.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受饥挨冻虽然痛切,但违背自己的意志出来做官却带来更大的痛苦。2.解释下列各句的加点词。生生所资:故便求之:深愧平生之志:当敛裳宵逝:3.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耕植不足以自给家叔以余贫苦B.脱然有怀,求之靡途故便求之C.实迷途其未远未见其术D.于时风波未静寻程氏妹丧于武昌4.概括本段段意。参考答案:1.C(“程氏妹”,陶渊明妹,因嫁程氏,故称程氏妹。)2.维持(生活)所以愧对连夜3.D(A项,第一个“以”是连词,相当于“而”;第二个“以”是介词,可译为“因为”;B项,第一个“之”是代词,代做官,第二个“之”是代词,代酒;C项,第一个“其”可译为大概,第二个“其”指其中的。)4.交代出仕和隐居的原因。板书设计归去来兮辞并序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活动与探究组织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农村或农场参加“秋收”,体验农村生活,并记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回到学校后,形成书面文字,在班级进行交流。活动目的: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活动内容:带领学生到农村或农场参加“秋收”,体验农村生活,并记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活动形式:小组交流,全班进行集中交流。活动步骤:1.带领学生到农村或农场参加“秋收”,体验农村生活;2.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归纳整理出书面材料;3.小组交流,选取代表作典型发言;4.教师对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及结果作评价。习题详解一、1.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已往之不谏”即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后乘船,又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2.中间部分从“家园之乐田野之乐劳作之乐出游之乐”四个方面写归田的生活乐趣。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接着表示要与世想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悦的。3.“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在前面介绍陶渊明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的诗作,“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理解归去来兮辞的思想感情,既要考虑到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要认识到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之感,应有完整的认识。二、参考“第二课时”的【合作探究】部分。三、翻译:1.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而知道未来的却还来得及弥补。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2.船在水中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裳。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程,只恨早晨天色朦胧,还不十分明亮。3.身体依靠着南面的窗户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简陋的居室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每天到园子里散散步,自有乐趣,院子虽然有门却经常关着。4.天空的云彩自然地从山峰边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自己回来。日光慢慢暗下去太阳快要落山了,我还抚摩着独立的松树徘徊着不愿离开。表达效果:(参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