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龙岩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8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选对的给2分)1我国1元硬币的直径最接近于()A2nmB2mmC2cmD2dm2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ABCD3同学用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三次测量的结果分别5.37cm,5.36cm,5.36cm,5.22cm,则木块的长度应记作()A5.36cmB5.32 cmC5.323 cmD5.363 cm4下列属于时间单位的是()A光年B岁月C旭日D小时5关于误差的说法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误差是由测量的方法不正确而造成的B测量中错误和误差都是不可消除的C多测几次求平均值、使用精密仪器和改进实验方法可以消除误差D误差是不可消除的,但可以尽量减小6下列实事例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水的蒸发B树木生长C铁钉生锈D骏马奔驰7一个无风的早晨,小明骑着自行车去上学,在快速行驶的途中觉得有风迎面吹来,此时他所选的参照物是()A地面B公路两旁的房屋C小明他自己D公路两旁的树8马斯克于2013年首次提出了超级高铁的计划。他设想乘客坐在类似胶囊的“车厢”里,“车厢”在低压管道中被发射出去,沿着空气轨道行驶,其速度最高可以达到约1200km/h。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车厢”的速度可以达到1 000 m/sB材料中描述的1 200 km/h是指“车厢”的平均速度C坐在“车厢”里面的乘客相对于自己的座位是静止的D“车厢”在整个过程做匀速直线运动9如图所示的四幅图是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s)或速度(v)与时间(t)关系的图象,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甲和丁B乙和丙C乙和丁D甲和丙10甲、乙两小车运动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甲车的速度为 10m/s,乙车的速度为 2m/sC经过6s,甲、乙两车相距 2mD经过5s,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 10m11某百米短跑运动员,他的成绩为10秒,如果他在前5秒内的平均速度为9m/s;冲过终点的时速度达到13m/s,那么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A8m/sB9m/sC10m/sD11m/s12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那么它前2s内的速度是()A20m/sB10m/sC2m/sD5m/s13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5,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A3:2B3:1C3:4D4:514使用拉长了的软塑料尺测物体的长度,测量的结果将()A比真实值偏大B比真实值偏小C不受影响D无法判断15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公式svt说明()A速度越大,则路程越长B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大C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D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正比16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A手指B琴弦C弦柱D空气17人在池塘边行走的脚步声,会吓跑附近水域中的鱼,这是鱼接受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A岸空气水鱼B空气水鱼C岸空气鱼D岸水鱼18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这个实验说明了()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9108km/h m/s,60mm m。20m/s km/h20地球同步通讯卫星,它相对于地球是 的,相对于太阳是 的。21小华在运行的高速列车上以列车上的座椅为参照物,则小华是 的,接着小华看到窗外的树木向后运动,则她是以 为参照物。22百米赛跑的某个时刻,甲、乙两名运动员的位置如图, 的速度较快,因为在相同的时间内他通过的 大。23小明在体育毕业考试中,50m跑的成绩是10s,他跑步的平均速是 m/s;在4100m接力赛中,为保证交接棒顺利进行,交接棒时两运动员要尽可能保持相对 (“运动”或“静止”)24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 传入学生耳中的;敲响的音又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而产生的。25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 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 。三、实验与探究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部分2分,共26分)26如图所示: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使用方式中正确的是 图,铅笔的长度应为 cm。27测量物体的长度图所示,A尺的量程是 ,B尺的分度值是 。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 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尺不正确;28在甲图中,圆筒的直径d为 cm在乙图中秒表的读数为 s。29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1)图1中圆的直径是 cm。(2)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中,如图2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 (选填“A”或“B”)。A. B.。30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值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2)选用的器材除小车、木板、垫块和金属挡板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4)金属板的作用 。(5)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斜面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6)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 为什么? 。 路程(cm) 时间(s) 平均速度(cm/s) AB段 5 2 BC段 5 5 AC段 10 3.331如图是真空铃实验装置,把正在响着的铃放在玻璃罩内,可以清楚地听到铃声。(1)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铃声将会 ;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铃声将会 。(填“变大”或“变小”)(2)假如抽气机若把罩内空气全部抽去,当你靠近玻璃罩时 (能/不能)听到铃声;我们可以由此推理得出 。四、简答题(共4分)32假如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只有0.1m/s,请你写出现实生活中会出现的三个合理的场景。五、计算题(共19分)33(6分)小明已经测出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是1.2m/s,从家门到校门要走900s,如果改骑自行车则需6min,问:(1)从家门到校门的路程大约是多少?(2)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34(7分)小明乘坐出租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如图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的有关内容。求:(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2)出租车行驶的路程;(3)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35(6分)科学工作者探测到海底某处深度为6000m,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为1500m/s,求经过多少秒后接到回波信号?2018-2019学年福建省龙岩一中分校八年级(上)第一次段考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8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选对的给2分)1我国1元硬币的直径最接近于()A2nmB2mmC2cmD2dm【分析】根据我们对于硬币和长度单位的了解来作答。要求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物体长度具有初步的估测能力。【解答】解:根据生活经验可知我国1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cm左右。故选:C。【点评】此题难度不,属于基础题,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对长度单位有所了解。2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ABCD【分析】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数据要写单位【解答】解:A、铅笔没有紧靠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故A错误;B、铅笔与刻度尺不平行,故B错误;C、铅笔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故C正确;D、铅笔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或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故D错误。故选:C。【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刻度尺要注意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3同学用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三次测量的结果分别5.37cm,5.36cm,5.36cm,5.22cm,则木块的长度应记作()A5.36cmB5.32 cmC5.323 cmD5.363 cm【分析】为减小误差,常用的测量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题目中测量了木块的长度四次,由所给数据可知,有一个数据是错误的,去掉错误数据,然后求剩下的三个数据的平均值,即可得木块长度值。注意小数点后保留与原题中相同的位数。【解答】解:四次测量结果分别是5.37cm,5.36cm,5.36cm,5.22cm,这四个值中5.22cm与其它三个值偏差较大,这不是读数误差造成的,而是读数错误,即该数据错误,应去掉;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所以木块的长度L5.3633cm5.36cm。故选:A。【点评】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求平均值并保留到与测量数值位数一样,这样更接近物体长度真实值。4下列属于时间单位的是()A光年B岁月C旭日D小时【分析】时间的单位有很多:年、月、周、日、时、分、秒、毫秒等;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解答】解:A、光年是光在一年中所通过的距离,是长度单位;B、C、岁月与旭日不是单位;岁月指一段时间,旭日是指刚出来的太阳;D、小时是时间的单位。故选:D。【点评】考查时间的单位,注意区分:光年是长度单位。5关于误差的说法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误差是由测量的方法不正确而造成的B测量中错误和误差都是不可消除的C多测几次求平均值、使用精密仪器和改进实验方法可以消除误差D误差是不可消除的,但可以尽量减小【分析】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解答】解:(1)误差就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此误差不是由于测量方法错误造成的,故A错误;(2)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熟练实验技能等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所以选项B、C错误,选项D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6下列实事例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水的蒸发B树木生长C铁钉生锈D骏马奔驰【分析】(1)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相对于别的物体有位置的改变;(2)物理上的运动都是相对的,判断物体是不是做机械运动,关键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是不是有位置的改变。【解答】解:A、水的蒸发,属于分子的运动,不属于物体的机械运动,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树木生长,但是树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改变,因此不属于物体的机械运动,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铁钉生锈属于化学变化,不属于物体的机械运动,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骏马奔腾,马的位置相对于地面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属于物体的机械运动,故该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关键是要看它的位置是否在发生变化。7一个无风的早晨,小明骑着自行车去上学,在快速行驶的途中觉得有风迎面吹来,此时他所选的参照物是()A地面B公路两旁的房屋C小明他自己D公路两旁的树【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解答】解:一个无风的早晨,小明骑着自行车去上学,在快速行驶的途中觉得有风迎面吹来,所以是描述空气的运动状态,空气相对于该同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以该同学自己为参照物,空气是运动的;而空气相对于地面、公路两旁的房屋、树木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路面、两旁的房屋、树木为参照物,空气是静止的。故选:C。【点评】熟练运用参照物的知识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8马斯克于2013年首次提出了超级高铁的计划。他设想乘客坐在类似胶囊的“车厢”里,“车厢”在低压管道中被发射出去,沿着空气轨道行驶,其速度最高可以达到约1200km/h。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车厢”的速度可以达到1 000 m/sB材料中描述的1 200 km/h是指“车厢”的平均速度C坐在“车厢”里面的乘客相对于自己的座位是静止的D“车厢”在整个过程做匀速直线运动【分析】(1)根据1km/hm/s即可换算得出;(2)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间内的速度或某一过程内的速度;(3)根据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一定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否静止;(4)匀速直线运动是指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与物体运动路程的远近和运动时间的长短无关。【解答】解:A1200km/h1200m/s333.3m/s,故A错误;B其速度最高可以达到约1200km/h,不是指“车厢”的平均速度,故B错误;C、坐在“车厢”里面的乘客,乘客和自己的座位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所以是静止,故C正确;D、“车厢”在整个过程速度从0到1200km/h,速度是变化的,不可能做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速度单位、平均速度的意义、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9如图所示的四幅图是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s)或速度(v)与时间(t)关系的图象,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甲和丁B乙和丙C乙和丁D甲和丙【分析】(1)对路程时间图象来说,物体做匀速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图象为一正比例函数图象;(2)对速度时间图象来说,物体做匀速运动时,速度为一定值,图象为一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解答】解:甲图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加,路程不变,说明物体保持静止;乙图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路程也在变大,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丙图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越来越大,物体做加速运动;丁图表述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保持不变,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乙图和丁图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物体做匀速运动时的路程和时间的图象以及速度与时间的图象,关键知道物体做匀速运动时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10甲、乙两小车运动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甲车的速度为 10m/s,乙车的速度为 2m/sC经过6s,甲、乙两车相距 2mD经过5s,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 10m【分析】(1)通过st图象知,如果路程和时间比值一定,物体进行匀速直线运动;如果时间变化,但是路程保持不变,物体处于静止状态;(2)从图上读出经过6s,甲乙的路程,求出甲乙相距多少;(3)从图上读出经过5s,甲乙的路程。【解答】解:A由st图象知,甲车的路程不随时间发生变化,则甲车是静止的;乙车路程随时间的变大而变大,并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相同的,所以乙车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甲车处于静止状态,速度为0,故B错误;C由图象知,经过6s,甲在10m处,乙在12m处,甲乙相距12m10m2m,故C正确;D由图象知,经过5s,乙在10m处,甲一直处于静止状态,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st图象的理解与掌握,分清图象表示的含义是关键。11某百米短跑运动员,他的成绩为10秒,如果他在前5秒内的平均速度为9m/s;冲过终点的时速度达到13m/s,那么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A8m/sB9m/sC10m/sD11m/s【分析】已知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运动员的平均速度。【解答】解:百米赛跑的路程s100m,运动时间t10s,运动员的平均速度10m/s;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求运动员的平均速度问题,熟练应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要注意求平均速度只能用路程比时间,要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12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那么它前2s内的速度是()A20m/sB10m/sC2m/sD5m/s【分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已知物体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物体的速度。【解答】解:物体的速度v5m/s;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保持不变,所以前2s内的速度是5m/s。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求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应用速度公式即可求出物体的速度。13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5,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A3:2B3:1C3:4D4:5【分析】知道甲、乙两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之比和时间之比,利用速度公式求出速度之比。【解答】解:s甲:s乙1:2,t甲:t乙2:1,根据v可得:。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计算过程要注意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要颠倒。14使用拉长了的软塑料尺测物体的长度,测量的结果将()A比真实值偏大B比真实值偏小C不受影响D无法判断【分析】皮尺的弹性是比较好的,用力拉伸皮尺的刻度就变得不准了,就变成了我们俗话说的大尺。【解答】解:皮尺用力拉伸后,长度就会增加,而刻度线是不变的。举个例子来说明,原来1m的尺子被拉成了1.1m,测量1.1m的物体就会读成1m,测量值比真实值小。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长度测量工具的了解和正确使用。15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公式svt说明()A速度越大,则路程越长B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大C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D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分析】(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是一个定值,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路程,与物体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无关;(2)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公式svt分析答题。【解答】解:(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的路程,是一个定值,保持不变;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物体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无关,故BD错误;(2)由svt可知:物体的路程s与物体的速度v及运动时间t有关,速度v大,路程s不一定大,故A错误;由svt可知,速度v一定时,路程s与运动时间t成正比,故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对速度变形公式svt的理解,是一道基础题。16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A手指B琴弦C弦柱D空气【分析】解答本题要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叫声源。【解答】解:手拨琴弦,琴弦由于振动而产生声音,所以声源是琴弦。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关键是搞清楚在发声时,是哪个物体在振动是一道基础题。17人在池塘边行走的脚步声,会吓跑附近水域中的鱼,这是鱼接受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A岸空气水鱼B空气水鱼C岸空气鱼D岸水鱼【分析】此题考查声音的传播条件要有介质,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答】解:根据题意没有涉及到空气这一传播途径。故A、B、C不符合题意。人在岸边行走引起岸的振动,将振动传给水最后传给鱼。故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声音的传播条件是要有介质,但并不是一有声音,就要在所有的介质中传播,这要剖析题目进行分析。18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这个实验说明了()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分析】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解答】解: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产生原因的了解,以及物理学法中的转换法的应用。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9108km/h30m/s,60mm0.06m。20m/s72km/h【分析】(1)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104dm105cm106mm109m1012nm;(2)速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m/s3.6km/h;【解答】解:(1)108km/h108m/s30m/s;(2)60mm60103m0.06m;(3)20m/s203.6km/h72km/h;故答案为:30;0.06;72【点评】此题考查物理量不同单位间的换算,运用不同单位间的具体关系,利用数学上的运算就可解答。20地球同步通讯卫星,它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相对于太阳是运动的。【分析】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解答】解:因为同步卫星的转动和地球的转动是同步的,地球怎么转卫星也怎么转,所以它相对地球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而地球上的人观察卫星自然是以地球为参照物,所以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相对与地球是静止的;太阳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因此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相对于太阳也是运动的。故答案为:静止;运动。【点评】解答时要注意抓住参照物这个中心,进行灵活处理和分析,理解“同步”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1小华在运行的高速列车上以列车上的座椅为参照物,则小华是静止;的,接着小华看到窗外的树木向后运动,则她是以自己(列车)为参照物。【分析】被研究的物体和选定为参照物的物体之间发生位置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解答】解:(1)坐在奔驰的列车里的小华,相对于列车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因此以列车或者列车上的座椅为参照物,她是静止的。(2)坐在行驶的列车里,由于小华随高速列车一起向前运动,所以路边的树木相对于高速列车是向后运动,因此他是以高速列车或者高速列车上的物体为参照物的。故答案为:静止;自己(列车)。【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2百米赛跑的某个时刻,甲、乙两名运动员的位置如图,乙的速度较快,因为在相同的时间内他通过的路程大。【分析】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有两种方式: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少运动快;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长运动快。【解答】解:由图可知,甲、乙两名运动员所用时间相同,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通过的路程,所以乙运动员的速度较快。故答案为:乙;路程。【点评】本题考查了比较快慢的方法,重点考查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难度不大。23小明在体育毕业考试中,50m跑的成绩是10s,他跑步的平均速是5m/s;在4100m接力赛中,为保证交接棒顺利进行,交接棒时两运动员要尽可能保持相对静止(“运动”或“静止”)【分析】已知路程与时间,可以得到平均速度;当两个物体同向同速行驶时,这两个物体就保持相对静止状态,相对静止时,可以保证交接棒的顺利进行。【解答】解:跑步的平均速度为v5m/s;为了保证交接棒的顺利进行,就要让两同学同向同速即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故答案为:5;静止。【点评】应用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小明的平均速度;只有交接棒的两运动员近似保持相对静止,才便于稳定接棒。24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空气传入学生耳中的;敲响的音又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解答】解: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空气传入学生耳中的。当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音叉的振动使水面溅起水花,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水面溅起水花的现象。这是用物理学中常用的“转换法”来研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故答案为:空气,振动。【点评】此题就是用转换法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初中物理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应当掌握。25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固体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快。【分析】声速的规律是: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声速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声速最小;同种介质中,声速和介质温度有关。【解答】解: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声音是通过土地、竹筒等固体传过来的,其原因是固体能传声,且比空气传声速度快。故答案为:固体;快。【点评】声速与介质种类、介质温度两个因素有关,记住声速的规律。三、实验与探究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部分2分,共26分)26如图所示: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使用方式中正确的是甲图,铅笔的长度应为3.50 cm。【分析】对刻度尺读数时,要先确定其分度值,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解答】解:对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由图示可知,甲的读数方法是正确的;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铅笔左侧与0刻线对齐,右侧与3.5cm对齐,估读为3.50cm,所以铅笔的长度为L3.50cm。故答案为:甲;3.50。【点评】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如果从非零刻度线量起的,要用物体末端对应的刻度值减去物体始端对应的刻度值。27测量物体的长度图所示,A尺的量程是03.00cm,B尺的分度值是0.2cm。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A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B尺不正确;【分析】(1)刻度尺的量程就是刻度尺所能测量的最大长度,分度值就是每相邻两刻线之间的距离,分度值小的刻度尺精确程度高;(2)放置刻度尺时要将刻度尺与被测长度紧贴。【解答】解:(1)由图可知,A尺的量程为03.00cm,刻度尺A的分度值是0.1cm;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0.2cm,刻度尺A的精确程度高;(2)刻度尺B的刻度面没有和被测长度紧贴,所以是错误的。故答案为:03.00cm;0.2cm;A;B。【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是一道基础题。正确观察的关键是视线在终端刻度线的正前方,视线与刻面垂直,看清大格及小格数。28在甲图中,圆筒的直径d为1.00cm在乙图中秒表的读数为228.7s。【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及读数方法:在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且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对秒表的认识:外圈表针的分度值是0.1s,内圈的分度值是0.5min。【解答】解: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测量时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2.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2.00cm即为物体长度,即物体长度3.00cm2.00cm1.00cm。图乙中,秒表的外盘读数为48.7s,内盘读数为:3min,所以此时秒表的读数是3min48.7s360s+48.7s228.7s。故答案为:1.00;228.7。【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刻度尺、停表两种测量工具的使用和读数,经常使用这些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活动对于解决此类题目很有帮助。29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1)图1中圆的直径是1.54cm。(2)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中,如图2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B(选填“A”或“B”)。A. B.。【分析】(1)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由于受刻度尺分度值的影响,均匀纸带的厚度很难直接测量,可用利用圆环和铅笔直径的差值计算出多层纸带的厚度,然后再计算一层纸带的平均厚度,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小测量误差。【解答】解:(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圆的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2.54cm对齐,所以圆的直径为d2.54cm1.00cm1.54cm;(2)由于纸带的厚度太小,所以无法直接用刻度尺来进行测量,因此要用累积法来完成实验;可将纸带紧密绕在铅笔上,直到刚好套入圆环中,然后数出纸带的圈数n;n圈纸带的厚度为圆环内径与圆柱形铅笔的直径差的二分之一,即:(D2D1),故B正确。故答案为:(1)1.54;(2)B。【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读数和对于特殊测量方法的了解,有一定的难度,知道内径指的是直径是关键。30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值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v进行测量的。(2)选用的器材除小车、木板、垫块和金属挡板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填“大”或“小”)(4)金属板的作用便于测量时间。(5)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斜面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6)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不是匀速运动为什么?因为小车各段的平均速度是不相等的。 路程(cm) 时间(s) 平均速度(cm/s) AB段 5 2 BC段 5 5 AC段 10 3.3【分析】(1)公式v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2)要测量平均速度,需要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出路程和时间;(3)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4)当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撞击金属板发出响声,同时计时结束。(5)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必须测出路程和时间,根据给出的距离,读出对应的时间,用公式v算出平均速度。(6)根据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比较可以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解答】解:(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所以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v;(2)要测量平均速度,需要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出路程和时间,根据公式v求出平均速度;(3)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些。(4)当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撞击金属板发出响声,计时结束,这样便于测量时间;(5)AB段的平均速度:vAB2.5cm/s;由图可以读出tBC10:35:2310:35:221s,tAC10:35:2310:35:203s;如表所示:路程(cm)时间(s)平均速度(cm/s)AB段522.5BC段515AC段1033.3(6)根据求出的各段的平均速度可以看出,小车各段的平均速度是不相等的,所以小车做的不是匀速运动。故答案为:(1)v;(2)刻度尺;秒表;(3)小;(4)便于测量时间;(5)见上表;(6)不是匀速运动;因为小车各段的平均速度是不相等的。【点评】公式v适用于变速运动中求平均速度,一定注意用一段时间内的路程除以对应的时间,才能准确的求出平均速度。31如图是真空铃实验装置,把正在响着的铃放在玻璃罩内,可以清楚地听到铃声。(1)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铃声将会变小;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铃声将会变大。(填“变大”或“变小”)(2)假如抽气机若把罩内空气全部抽去,当你靠近玻璃罩时不能(能/不能)听到铃声;我们可以由此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本题通过实验来考查这一知识点。【解答】解:(1)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玻璃罩内的空气希薄,铃声将会变小;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铃声将会变大。(2)假如抽气机若把罩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石油化工产品的市场分析与销售策略考核试卷
- 环保课件下载
- 联谊策划活动方案
- 环保工程师课件下载
- 2019-2025年监理工程师之合同管理能力提升试卷A卷附答案
- 《高效人力管理策略及其课件制作要点》
- 《三年级下册彩虹桥课件语》
- 猴痘普及知识培训课件
- 培训会议主持流程主持词
- 2025年盲盒研究分析报告
- 【正版授权】 ISO 4532:1991 EN Vitreous and porcelain enamels - Determination of the resistance of enamelled articles to impact - Pistol test
- 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试卷
- 园区绿化设计方案
- 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支吊架设计手册
- 第五章-包装容器造型设计
- 数字贸易学 课件 第1章 导论
- 《阵列式消声器技术要求》(T-CAEPI 17-2019)
- (2024版)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策略与技巧
- 社区警务工作培训
- 角磨机切割作业的应急预案
- 搪瓷制品的艺术创作与文化创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