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中国器乐欣赏 第一节 中国乐器简介一、中国乐器的发展历史几千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世界的东方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古代音乐文化,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乐器文化,它是祖辈们智慧的结晶,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文化瑰宝。任何文化的表现形式,都不可能脱离时代而单独存在。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如此。例如隋唐时期,我国乐器种类空前丰富,这与当时开放、开明的政治环境密不可分,因此中国乐器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史。中国乐器发展简史见下表2-1。时期乐器发展流派发展备注原始社会管乐器:骨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箎ch(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埙(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罄、龠yu的出现从神话传说、模拟自然、求神祭祀、民间舞蹈、劳动生活方面开始产生各类音乐。1987年,在舞阳县贾湖村出土的七音骨笛,距今8000年左右,还可以奏优美的音乐旋律,这一是在世界音乐史上最早的实物发现,把世界音乐史向前推进三千年。周秦时期出现了琴、瑟、筝、筑、管、笛、笙。因种类繁多,根据乐器制作的材料(金、石、土、革、丝等),把乐器分为八类,即“八音分类法”乐器主要在宫廷音乐里发展,供统治者娱乐享受,宗教、礼仪等场合中所用,已有大型乐队形式各类乐器发展的兴盛时期,制作工艺已有一定水平。湖北随县出土的站过曾侯乙编钟,全套64件,每件均能发出两个不同音高的音。这种工艺,连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也无法炮制。汉至魏晋时期与外交往增多,吸收不少外来乐器,出现琵琶、笛、箜篌knghu等乐器。古琴基本确立七弦的体制,并成为重要的独奏乐器鼓吹乐由西域民间引入,应用于宴会、军事、驾马等多种场合,并开始分类发展乐府出现相和歌,这是这个时期对民间歌曲作艺术加工形成的歌、舞、但曲(器乐曲)等音乐的总称。周代的宫廷乐到这个时期已消亡,汉武帝时期改建乐府,采集民歌并兼收西域音乐,形成了新的宫廷乐。隋唐五代时期因与西域等地交往密切,胡乐盛行,乐器数量骤增。鼓类乐器发展突出,多达30多种。出现拉弦乐器轧琴和奚琴,开辟乐器新的领域。宫廷燕乐吸收西域各族音乐,从七部乐发展成十部乐(以地域划分),最后融为一体;歌舞大曲发展迅速;应用于佛教的法曲,吸收了外来音乐与道教音乐成分得到了很大发展琵琶在继中原本土乐器古琴后,在唐朝首度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流行的乐器之一。当时琵琶演奏水平高超,琵琶曲甚多,但都未流传下来。宋、元时期宋元时期宫廷音乐萎缩,民间俗乐发展迅速,拉弦乐器变化较大,被明确分类。从北方传入唢呐,使鼓吹乐得到了改革。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四弦弹拨类乐器“火不思”各独奏乐器的乐曲发展开始产生流派,主要分为南、北两派宫廷器乐演奏以大型合奏为主民间的器乐演奏形式以独奏和小型合奏为主演奏形式开始明确,元代的套曲形式对后来大型乐曲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明、清时期民俗活动繁多,各类演奏形式也相对繁荣。以地方性乐种发展最为突出四大乐种分类:北方弦索乐;南方丝竹乐;辽、晋、冀、鲁、豫、皖的鼓吹乐;陕、苏、浙、粤、闽等地的吹打乐乐器与当时戏曲、说唱艺术共同发展,相辅相成近现代时期社会动乱,古乐器逐渐失传,民间保留下来的乐器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音乐家对乐器进行了改良。西方音乐影响了这一时期中国器乐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乐器走向独奏、合奏各放异彩,音乐也走向大融合时代。古乐器体系几乎被颠覆,形成了极具现代特色的中国器乐。 表2-1 中国乐器发展简史二、中国乐器分类简介近现代参照欧洲管弦乐队分类方法,结合我国的乐器的传统分类方法,并根据乐器的发声原理和演奏方式,将其分为吹、拉、弹、打四大类,见下表2-2。 类别特点代表乐器吹管乐器主要由气流通过乐器体,依靠流动发音。此类乐器品种繁多,音色各异,一般分为:气息通过吹口发音;利用哨子发音;通过簧片振动发音等。埙、笛、箫、管子、笙、巴乌、唢呐等。拉弦乐器依靠摩擦、张紧、激发琴弦发音。据说由隋唐时期奚琴演变而来。因戏曲、说唱等音乐形式的不同需要衍变而成各类胡琴。二胡、高胡、板胡、京胡、马头琴等。弹拨乐器以手指或拨子激发琴弦发音。各种乐器音响各异,不仅能够演奏旋律,又能够演奏和弦,亦独奏亦合奏,运用极为广泛。古琴、筝、琵琶、扬琴、阮、柳琴、三弦等。打击乐器泛指由敲击而发音的乐器。此类乐器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在各种形式演奏方式中都不可或缺。鼓、锣、板、钹、云锣、梆子、木鱼等。 表2-2 中国乐器分类 图2-1 中国乐器组图第二节 乐器及作品欣赏一、古琴古琴原称“琴”、“七弦琴”,唐宋以来逐渐称呼为“古琴”,这是一种古老的乐器。中国古汉字“”,从字形上看,就是将丝绑在木头上,古琴的历史就可见一斑了。有关古琴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如尚书中已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早在周代的宫廷音乐活动中,古琴就被用来伴奏歌唱,称为“弦歌”。古琴,作为中国流传至今并仍在广泛使用的最古老乐器,从音色到形制都高度体现了中国古老的哲学精华,庄子就得出“古琴足以自娱”的观点,现今流传的很多曲子都有直接取自道家思想印记,如庄周梦蝶、逍遥游等。演奏古琴,强调自我心境的修炼,而非追求技巧,因而古代有“一人一琴”的说法。古琴乐史著名的乐曲高山、流水、阳春、白雪均又再现。作品欣赏流水是我国传统古琴曲,其记载早见于先秦列子一书。现存琴谱最早见于明代的神奇秘谱。关于流水的表现意境,川派琴家张孔山的弟子欧阳书唐在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有这样的记述:“起首两、三段叠弹,俨然潺潺滴沥,响彻空山。四、五两段,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时闻波涛,已有蛟龙怒吼之象。息以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身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七、八段,轻舟已过,势就淌洋,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悬浮微沤,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由上描述可见,该曲所表现的是淙淙小溪汇成浩荡江河,继而汇成汪洋大海的自然界壮丽的景象和意境。整首乐曲从开始的“点点滴滴”到后来的“浩浩荡荡”,经历了由静而动、由缓而急,由婉转抒情到汹涌澎湃,充满着生命的韵律。乐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描绘了大自然的客观画景,又使人充分体验到音乐中所蕴涵的深邃意境,体现出古老的东方美学所追求的以“神似”而生“意境”,是一首典型的具有古代东方审美趣味的佳作。该曲不仅为世代炎黄子孙所传诵,也被世界各国人民视为中国古典的代表作。1977年8月20日,美国的“航行者”号太空飞船就将这首乐曲的唱片作为人类的信息载入太空,去为人类寻觅宇宙的“知音”。 2、作品简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于1958年,根据民间传说改编。聪明美丽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的青年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并建立了真挚的友情。当两人分别后梁山伯方知祝英台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英台求婚,可是祝英台已被许配给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山伯不久悲愤死去,祝英台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毅然投入梁山伯的墓中,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3、欣赏提示这部作品旋律优美,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在国内被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国外音乐评论家则称它是“蝴蝶的爱情协奏曲”,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独创性的作品。”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以剧情发展构思布局,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用奏鸣曲式写成,结构如下图:乐曲一开始,长笛在轻柔的弦乐背景上吹出了优美动人的华彩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优美画面。引子: 呈示部主题是淳朴美丽、迷人动听的爱情主题。由代表祝英台的独奏小提琴在竖琴清淡的琶音伴奏下缓缓奏出: 接下来的小提琴、大提琴对答旋律,宛如粱祝悄声细语的对话。继而乐队全奏爱情主题,使人联想粱祝草桥结拜形象。 连接部是小提琴华彩乐段,为小快板速度,表现爱情的喜悦。活泼的副部主题(同窗三载、共玩共赏)为回旋曲体。反复变奏,活泼流畅。独奏与乐队的交替出现,生动地表现了粱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快乐生活。 结束部(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速度缓慢,曲调缠绵,表现依依惜别的绵绵之情。由一个似如惋惜、感叹的短句结束了呈示部。 乐曲第二部分即展开部,由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及投坟五部分组成。以大锣、定音鼓、大提琴等低沉、阴森的音调象征封建势力。其背景的小提琴惊惶不安。封建势力主题由铜管演奏:接着是抗婚主题。小提琴奏出戏曲化散板曲调,运用了切分节奏和不断上升的音调,表现祝英台的惊惶、悲痛。两个尖锐对立的主题在不同的调性上反复交替出现,逐渐掀起全曲矛盾冲突的第一个高潮。 接着是楼台会的缠绵悱恻,由小提琴和大提琴对答,表现互诉遭遇,如泣如诉。哭灵、控诉主题,运用了越剧中紧拉慢唱的表现手法,小提琴独奏散板音调和乐队急速快板相结合,先交替出现,后结合成一体,并加入板鼓,情绪由凄凄切切的哭诉转为悲痛欲绝的哭嚎,突出地表现了祝英台对封建势力的强烈反抗和控诉。最后鼓乐齐鸣,震动天地,祝英台纵身投坟,以死徇情,达到全曲高潮。尾声以引子素材为基础发展而成,表达了对祝英台坚贞不屈精神的讴歌。乐曲第三部分即再现部,表现化蝶的场景。长笛奏出华彩性旋律,和竖琴配合,造成神秘气氛,如入仙境,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再次奏出爱情主题,朦胧而华丽,象征两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寄托了人们对悲剧男女主人公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二、二胡名曲二泉映月1、作者简介华彦钧(18931950),江苏无锡人,民间音乐家。小名阿柄,自幼随其父当道士,习音乐,后沦为街头流浪艺人,饱受苦难,双目失明。生前留下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等。其中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其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表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受,情真意切,感动人心,充满艺术的生命力。华彦均演奏场景见图2-2。 图2-2 2、作品简介二胡(见图2-3),亦称胡琴(胡琴往往又是多种拉弦乐器的总称),因张有两根弦,故名曰二胡。其前身可能是隋唐时居住于我国北方奚部落人所使用的奚琴。自明末以后,拉弦乐器崛起,成为音乐活动(特别是戏曲演出)中的主奏乐器,演奏的技巧已相当高超,展示了特有的魅力,当时主要用来伴奏。直到20世纪20年代著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致全力于民族器乐二胡的研究、改进和创造,吸收了西洋小提琴的一些技法,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把二胡提高到可供独奏的地位,使之进入大雅之堂。图2-3 二胡 二胡的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厚实,具有温婉细腻缠绵的抒情效果,表现力极强,是我们今天民族音乐中最主要的拉弦乐器。二泉映月是华彦钧最杰出的二胡代表作。该曲是作者一生坎坷、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抒情、柔和的旋律里,流露出对黑暗社会的愤懑不平,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沉思和感叹。 3、欣赏提示本曲由引子、六个段落及结束句组成。全曲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不断变化发展而成,为单一变奏曲式。进行了五次变奏和发展,其结构为AA1A2A3A4A5。此曲的结构图式如下图2-3:(引子) A (第1小节) a b (第25小节) (第611小节) A1 A2 a b a b(第1213小节) (第1426小节) (第2732小节) (第3348小节) A3 A4 a b a b(第4952小节) (第5361小节) (第6265小节) (第6667小节) A5 结束句 a b (第8688小节)(第6881小节) (第8285小节) 图2-3 二泉映月曲式结构图示引子短小轻微,旋律的切分引入和迂回下行,犹如一声凄楚的叹息。 主题由三个乐句组成。第一句(a)共4小节,由引子的尾音采取承递法引出,旋律在宁静中透出忧伤之情。第二句(b)突然提高一个八度,以强的力度奏出明亮有力的短句,打破了郁闷的心胸,是内心情感的直接披露,强奏的弓法和多变的节奏,充分显示了作者独特的旋律个性。在音高上音乐向上迂回进行、逐渐激昂,充满了无限感慨。第三乐句(c)是第一乐句在高音区的变化和发展。出现在弱拍上的切分音,力度变强,旋律有力,情绪也更为激动,达到段落高潮,诉说着内心的愤懑不平。A段主题音乐从不同层次加以陈述、引申、展开,奠定了全曲的基本情感性质和形象特征。在五次变奏中,a、b两句变化较小,c句变化较大,使主题不断深化。演奏中力度变化幅度大,此起彼伏,扣人心弦。第二段突然加强,高八度的演奏,使旋律变得明亮、有力,给人以情绪的爆发之感。这段音乐高亢有力,表达了作者与苦难的生活坚决战斗到底的激情。乐曲最后结束在不完全终止上,造成曲终情未散的艺术意境。二泉映月是伴随作者人生遭遇而形成的,揭示了作者的内心,借音乐表达感情。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三、琵琶名曲十面埋伏1、作者简介刘德海,(1937),河北沧县人,著名琵琶演奏家,被称为琵琶大师、国宝,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盛誉。刘德海13岁时开始学习二胡、笛子等乐器,师从于著名琵琶演奏家、浦东派传人林石城先生。他的演奏注重音色的纯净,以娴熟细腻的演奏技法表现乐曲,文曲的细腻动人,武曲的激情四溢,在舞台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听众留下鲜明的印象。刘德海演奏场景见图2-4。2、作品简介琵琶(见图2-5)本名“批把”,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其名称来源于两种演奏手法。秦汉至唐代这一时期,“琵琶”二字成为多种弹拨乐器的混称。唐代以后,琵琶才作为一件独立乐器的专用名词而沿用到今天。图2-4 刘德海 图 2-5 琵琶有关琵琶的记载最早出现在2000年前。东汉年(公元前25 -220年)学者刘熙在释名一书中写到:“枇杷, 推手前曰枇, 引手却曰杷, 像其鼓时, 因此为名”。但当时的琵琶形状与现在的不同, 其形状为直颈,圆形音箱,音位和弦数不固定。弦数为四、五、六条不等。这种琵琶当时被称作“秦琵琶”或“秦汉子”。实际上它就是今天我国民乐器中阮的前身,其名字来源于晋代竹林七贤中的阮咸,阮咸以善弹这种琵琶而著称。后人就把这种乐器称作“阮咸”,简称为阮,而琵琶之名让给了后来的曲项琵琶。琵琶之所以广为流传,除了乐器本身音色纯正、清越委婉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深受文人的喜爱。琵琶曲通常分为三种类型:文曲、武曲、大曲。文曲:多为抒情性乐曲,旋律优美、节奏舒缓。如月儿高、夕阳箫鼓、塞上曲、汉宫秋月等曲。武曲:大多为威武雄壮、慷慨激昂的乐曲,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等曲。大曲:介于以上二者之间。如阳春古曲、灯月交辉、普庵咒、水龙吟等曲。建国后,琵琶的发展再次达到了新的高峰,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关注,不少传统乐曲和当代作品均受到国内外听众喜爱。十面埋伏是一首古曲,属琵琶曲中的“武曲”。此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在垓下决战时,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这一历史事实为素材而成。3、欣赏提示十面埋伏流传至今已有很多版本,现今流传较为广泛的版本大都经过压缩。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五个小段落。“列营”是全曲的引子,从第一个音开始,就给人带来拔弩弓张、战鼓雷鸣的紧张气氛。“排阵”、“走队”以围绕核心旋律、反复主题而成,以两小节为单位,不断模进。第二段包括埋伏、小战、大战三个小段落。乐曲高潮部分为“大战”,首先以稳定的节奏型,拉开了“战式”,模仿呐喊声,擂鼓声,生动地描绘出战场上撕杀拼打的场面。十面埋伏是琵琶武曲的代表作。它高度发挥了琵琶的表现力,使琵琶的演奏技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气势宏大,淋漓尽致,是一首经久不衰的优秀作品。四、琵琶名曲春江花月夜1、作品简介春江花月夜,改编自琵琶曲夕阳箫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就已有流传,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同时根据琵琶记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2、欣赏提示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委婉质朴,节奏流畅多变,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共有九个段落。第一段:“江楼钟鼓”,以琵琶模拟鼓声,箫和筝相继奏出和音,接着响起徐缓优美的主题旋律,描绘出夕阳映江、晚风轻拂的初暮景色。第二段:“月上东山”,主题音调转高,旋律向上行进,展现了一种月亮缓缓上升的动感画面。第三段:“风回曲水”,曲调层层下旋后又回升,在渐回渐升的旋律中给人带来了水波荡漾的美好景色。第四段:“花影层叠”,速度渐快,恍如水波倒影中花草摇曳,层层叠叠,相互衬映。第五段:“水云深际”,旋律开始低音回旋,接着突然升高,琵琶清透飘逸的泛音,表达了水天一色的意境。 第六段:“渔舟唱晚”,以一段渔歌的旋律表达,箫声由远而近,表现了渔民悠然自得的形象。紧接着乐队合奏,气氛热烈,犹如渔人满载而归。第七段:“洄澜拍岸”,进入了全曲的高潮部分。琵琶的“扫轮”技法顿挫有力,模进进行,接着引入乐队全奏,描绘了群舟竞归,浪花飞溅的情景。第八段:“欸乃归舟”,音乐主题反复交替,筝划奏犹如流水,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至强,表现了波浪层涌、橹声由远渐近的意境。第九段:“尾声”,节奏平缓,表现船渐渐远去、江天一片宁静的夜色。 此曲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丝竹乐的艺术美,其艺术手法“由静而动,则动而静;由远而近,则近而远;以景抒情,情寓于景”。第三节 名作导读分类作品作者欣赏提示吹管类埙曲楚歌陈重、杜次文编曲根据传统琵琶大曲霸王卸甲中部分段落改编而成。描写了楚汉相争,刘邦十面埋伏将霸王项羽困于垓下,汉营里传出楚歌声,使楚军将士思乡厌战,霸王知大势已去,与爱姬诀别的悲怆凄婉的动人故事唢呐曲百鸟朝凤山东民间乐曲流传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任同祥演奏。这首唢呐曲是山东鼓乐衍变发展而来的。全曲音乐活泼爽朗,俭朴粗犷,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唢呐曲一枝花任同祥编创作者构思巧妙,布局合理,运用民间音乐素材富有创造性,再加上丰富的想像和高超演奏技巧,使这首乐曲成了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的作品。全曲分为散板、慢板和快板三部分笙曲凤凰展翅胡天泉、董洪德曲这是建国后“笙”的第一首独奏乐曲,编创于1956年。并在1957年于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金质奖。此曲以山西梆子音调为素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加上笙技巧的灵活运用,创造了一个优美的幻想意境,描绘了凤凰展翅,自由飞翔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赞颂笙曲草原巡逻兵胡天泉演奏原野、吴瑞、胡天泉作于1960年,又名草原骑兵。乐曲采用了内蒙民歌的音调,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悠扬宛转的散板引子,展现了草原辽阔的景色。乐曲采用马蹄式节奏,揉合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曲音调,表现了骑兵威武的形象笛曲早晨赵松庭曲创作于1954年,在南派笛子风格的基础上,吸取了许多北派笛子的技巧和吹奏法,成为南北派笛子风格成功结合的典范作品之一笛曲姑苏行江先谓曲创作于1962年,根据昆曲音乐改编。此曲在旋律创作手法上采用了昆曲音调素材和富有民族调声的音阶,在当时的民族器乐作品中颇具新意,因此,姑苏行一面世便大获好评全曲结构合理,音乐情景对比丰富,借景抒情,刻划意境惟妙惟肖,为笛曲中的佳作笛曲三五七赵松庭曲原为浙东婺剧曲牌,以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旋律流畅华丽。情绪热烈欢快。三五七曲名出自曲牌忆江南的词格,即白居易的忆江南拉弦类二胡曲光明行刘天华曲这是刘天华晚期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走向光明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展望,是“五四”时期一首少有的进行曲风格的民族器乐作品。这是一首振奋人心的乐曲,旋律明快坚定,节奏富有弹性,表现了旧社会知识分子不断追求进步和光明的心情二胡曲战马奔腾陈耀星创作此曲是二胡演奏家陈耀星在七十年代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在这首战马奔腾中,他运用了自己独特的高难演奏技巧,成功地表现了守卫在边疆的骑兵战士的军营生活,乐曲开创了用二胡表现军事题材的先例京胡曲夜深沉京剧曲牌改编在京剧击鼓骂曹和霸王别姬中用以配合弥衡击鼓和虞姬舞剑。乐曲结构严谨,流畅激昂,刚劲有力,现有多种演奏形式本曲演出形式独特,由京胡演奏,以击鼓相伴。富有中国气派的击鼓艺术使乐曲更添光彩弹拨类琴曲广陵散神奇秘谱,1425年该曲名最早出现于汉相和歌中之但曲,汉蔡邑琴操中载有聂政刺韩王曲,不少琴家认为即今日之广陵散曲。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以及后来的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清代的琴苑心传全编蕉庵琴谱琴学初津等十多种琴谱广陵散以它庞大的结构和深刻的哲理性,在历史上被誉为“曲之师长”,乐曲包孕的叛逆精神和对崇高情操的讴歌,以及“一鼓息万动,再弄泣鬼神”的高度艺术感染力,被世代相传,建国以后经管平湖先生之手使之又复活于乐坛,表现出该曲在历史上的强大生命力琵琶曲夕阳箫鼓古曲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约17361820)的传抄琵琶谱以及1875年(清光绪元年)吴畹卿的手抄本,证明了该曲至少在十八世纪就流传在江南一带。之后,根据白居易琵琶行诗中开始一句“浔阳江头夜送客”而改名为浔阳琵琶;二十年代大同乐会柳尧章等将此曲改编为民族乐队合奏曲,又称其为春江花月夜乐曲通过夕阳西下,江上归舟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和热爱筝曲渔舟唱晚娄树华编曲 曹正订谱娄树华于1938年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依据十三弦古筝的特点发展而成。并引用唐诗人王勃腾王阁序中“渔舟唱晚,穷响彭蠡之滨”为标题此曲描绘了渔人在夕阳西下、湖光山色无限优美的时刻、满载着丰收喜悦、荡桨归州的欢快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筝曲高山流水古曲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典故。现有多种流派谱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风貌由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自考国考会计试题及答案
- 土木工程考试题库及答案
- 考点解析-人教版九年级《电与磁》综合测评练习题(含答案详解)
- 护理表演学考试题及答案
- 难点详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专项测评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 考点攻克人教版九年级《电功率》综合练习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 2025-2026学年度上海市六年级上册初中数学9月月考试题 参考答案
- 十大类考试题目及答案
- 滕州二中分班考试试卷及答案
- 湘潭县一中开学考试题及答案
- (正式版)DB32∕T 5184-2025 《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技术规范》
- 医院培训课件:《医疗事故的防范与处理》
- 2025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九泰热力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积小善成大德课件
- 2025年10月自考00315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及标准答案
- DB62∕T 3183-2020 建筑物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 2025年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试卷及答案
- 4.1 认识厘米 课件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 人身意外险理赔细则手册
- (2025秋新版)湘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 高三试卷:2025届浙江省新阵地联盟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