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自我管理资料整理_第1页
糖尿病自我管理资料整理_第2页
糖尿病自我管理资料整理_第3页
糖尿病自我管理资料整理_第4页
糖尿病自我管理资料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糖尿病人自我管理目录防控糖尿病从生活点滴做起2测血糖时采血要注意什么?使用血糖仪的注意事项4血糖不稳定的17种原因6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中的重要性9糖尿病专家谈-我的健康、我的梦12新鲜吧:糖尿病还有“蜜月期”15克服血糖控制中的3大障碍162种情况不等于真实空腹血糖19问君哪得“甜”如许谈血糖监测21警惕糖尿病“黄昏现象”23防控糖尿病从生活点滴做起2016-06-21左天宇,解放军306医院,品牌质量管理办公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糖尿病离我们有多远?该如何防控?释因:糖的摄入与糖尿病有一定关系据一项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杂志上的研究表明,在不添加人造甜味剂的情况下,逐步减少含糖饮料中的游离糖,预计可降低超重、肥胖及2型糖尿病发病率。可见,糖的摄入与糖尿病有一定关系,但并非绝对。糖尿病的发生与能量代谢相关,糖作为重要的能量代谢物质,与糖尿病不能简单地画等号,它们之间有一个最根本的基础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人体内最重要的降血糖激素,而胰岛素抵抗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胰岛素利用障碍,降血糖的效率下降,迫使身体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才能维持血糖的平衡。但这种维持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糖尿病就出现了。例如,不合理的膳食与生活习惯,包括糖、脂肪等能量代谢物质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而肥胖很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满足“7-11”原则即可诊断糖尿病现在全球共有成年糖友4.15亿,到2040年将上升到6.42亿人。我国是糖尿病发病大国,成人患病率高达11.6%,病人多达1.096亿,居世界各国之首。糖尿病到底离我们有多远?2/3早期糖尿病患者并没有明显症状。正因如此,有些人发生明显病变时往往已出现并发症。什么类型的人更易患糖尿病?年龄大于45岁,有糖尿病家族史,体重超标20%以上,有过妊娠糖尿病史或巨大胎儿分娩史(出生时胎儿4公斤),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或是曾有空腹血糖升高或葡萄糖耐量异常者,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只要测出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这就是糖尿病诊断的“7-11”原则。防治还得靠“五驾马车”“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只要积极控制血糖,进行综合、全面的治疗,血糖可达标,并发症也能有效预防。”陈宏介绍,临床上,防控糖尿病常用“五驾马车”:健康宣传教育、饮食治疗、运动疗法、自我监测和药物治疗。1、合理饮食,健康不失美味。饮食控制可以减轻胰岛素负担,纠正代谢紊乱,维持理想体重,有助于血糖达标,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面对美食,只要心中有原则,能做到“总热量控制,合理搭配食物、多食用高纤维食物,清淡饮食,戒烟限酒”,健康与美味还是可以兼顾的。不过,在食谱的设计上,须根据患者的基本代谢率以及日常工作的劳动强度合理地做饮食总量的评估与餐次的分配,做到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漏餐,同时避免夜宵。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要尽量少吃富含精制糖类的食品,避免喝可乐、雪碧等软饮料和糖果、甜品类食品,猪皮、鸡皮、坚果类等含油脂高的食品也要浅尝辄止。至于水果,糖友一般不宜多吃,但并不等于完全不能吃,只要注意总量上的限制、品种的选择以含糖量低为主,也可在两餐之间少量吃。2、适量运动,强身不忘安全。运动不但可以最直接地降低血糖,还能使血脂和血压降低,并使胰岛素敏感性增加。每一位糖友日常有规律地适量运动,可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不同条件选相对较易适应的运动。比如,老年患者可选强度轻的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中青年患者可选快走、慢跑、骑车、健身操等中等强度的运动。但一开始要避免运动量增加过大和过快,循序渐进为宜。每周锻炼以34次为宜,运动时间可从10分钟开始逐步延长到20分钟、半个小时或40分钟,一般每次不超过1小时,每周不低于150分钟的运动时间。运动前做全面的体格检查,了解清楚心率、血压、心肺功能、肾功能和眼底等情况,结合用药及饮食控制,选择合适运动方式对糖友更有帮助。运动时如果出现饥饿、心慌、出冷汗、头晕等低血糖症状,应该停下来,马上吃点随身携带的糖果等纠正血糖。如果不能缓解,应尽快就医。3、监测血糖,有效减少并发症。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因饮食起居、运动、情绪等各方面的原因,血糖水平可能不时出现变化。仅靠医护人员在医院短期护理,并不能实现血糖长期达标,其实绝大多数时间更需要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国际上大多数指南将HbAlc7.0视为血糖控制目标,只要努力,绝大多数糖友都能达到。那么,日常在家中,血糖多久该监测一次呢?HbA1c主要是反映检查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在血糖达标前建议每3个月检测一次,在血糖达标后建议每6个月检测一次,切不可掉以轻心。而由于糖尿病患者在血糖高的同时常常还伴有高血压、血脂紊乱,而高血压和血脂紊乱同样是引起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除了实现血糖达标,糖友们还需积极控制血压、血脂,积极减肥,戒烟限酒等,以助有效减少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4、药物治疗,莫乱用偏方秘方。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药物治疗是重要手段之一,无论患者采用哪种降糖药都会有相对不同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初患糖尿病,应先进行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血糖仍降不下来可考虑在医生指导下加用口服降糖药物,切莫乱用偏方、秘方,以免影响疗效。另外,糖友须掌握正常用药的时间、用法及用量。比如降糖药饭前、饭后服用有不同类型,用药要准确,凡在联合用药时更要小心谨慎,不要过量或重复使用。若使用胰岛素,抽取的剂量必须准确,在饭前半小时注射,注射后要按时就餐。不管口服降糖药物还是注射胰岛素都要定期监测血糖,由医生根据血糖的变化情况来调整用药剂量。测血糖时采血要注意什么?使用血糖仪的注意事项2015年04月08日家庭医生在线当前,我国糖尿病患者高达1.14亿人,但血糖管理现状令人担忧。其实,坚持合理的血糖监测,可使血糖达标率提高一倍以上。但由于血糖自我监测需要患者在家进行操作,因而,操作是否规范、使用的血糖仪是否符合国际检测标准,直接影响检测数值的准确性。就单单是测血糖时的采血,其实也有很多讲究,下面让小编为你讲讲糖友测血糖采血应该注意的问题。正确的采血方法:用75%的酒精消毒左手无名指指腹待干,根据手指表皮的厚度用自动采血笔以足够深度刺入,自然流出足量血液并进行测定。临床试验表明,为保证快速血糖仪测定血糖的准确性,我们宜采用自然流出法进行指端采血,而在取血过程中若过分进行按摩和用力挤血,均可使血糖值出现假性偏低。过度的按摩取血部位会使血管扩张,捏压阻止了静脉血回流,使毛细血管内的压力增高,促使组织液渗出;挤压会挤出组织液,这些因素都会使血糖测定的值偏低。取血量的不足也会导致测定结果的不准确,如遇末梢血循环不好的患者不适合用本法测定血糖值。采血时应注意什么?取血点如果选在手指正中是很痛的。一般建议取血点在手指偏侧面,这里的神经分布较手指正中少,痛感较轻。但也不要太接近指甲边缘,这样不易消毒,不好挤血。取血点可在十个手指轮换选取,多数人选取除大拇指外的其余八指。取血前可用温水洗手,垂手臂,可使手指血管充盈,容易采血。采血笔刺破手指后,应从指跟向指端采血点方向轻用力挤血,不要用大力挤血,否则挤出的血浆,组织液占了较大比例,影响准确性。如果挤不出血或血量较少怎么办,可能与下列原因有关。1、末梢手指循环差,可采取温水洗手垂手臂等。2、采血的深度不够,采血笔有不同的刻度,要了解自己采血时适合哪个刻度然后再“下手”。3、挤血的技巧没掌握。除了上述的“轻用力”外,挤血的用力处应在取血点至少05cm以上,挤血时可以看到出血点处的皮肤充血。如果距离出血点太近的地方用力挤血,血管都被“压扁”了,怎么能挤出血来呢。血糖不稳定的17种原因2017-05-28张莉,段育忠,孔凡敏,解放军306医院,保健办血清中的糖称为血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葡萄糖。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葡萄糖,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正常人在清晨空腹血糖浓度为80120毫克%。空腹血糖浓度超过130毫克%称为高血糖。如果血糖浓度超过160180毫克%,就有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这就是糖尿。血糖浓度低于70毫克%称为低血糖。小粒径负离子,则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易于透过人体血脑屏障,进入人体发挥其生物效应。对于降糖有良好的疗效。影响血糖的因素众多,涉及到饮食、运动、心理、用药、诊断、监测等方方面面,而具体到每个患者身上又不尽相同。当发现患者血糖总是居高不下或忽高忽低反反复复时,可以从从17个方面看问题。1.控制饮食了吗?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不管病情轻重如何,不论是否使用降糖药物,都需要饮食控制。患者很容易把控制饮食理解成饥饿疗法或严重偏食,在沟通的时候需要详细了解饮食控制的具体情况。2.坚持运动了吗?运动本身就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规律性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快步走、游泳等)可以促进肌糖原的分解以及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运动还有利于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降糖药物的疗效;此外,运动还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减少血糖波动。但患者运动很可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某一天非常高强度锻炼(甚至是无氧运动),某几天又完全葛优躺。运动细节也得沟通到位。3.药物选择是否得当?糖尿病人用药讲究个体化,应当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如糖尿病类型、胰岛功能状况、血糖谱特点、年龄、胖瘦、有无并发症等等,合理用药。拿2型糖尿病来说,如果患者体型肥胖,提示存在胰岛素抵抗为主,宜首选双胍类和胰岛素增敏剂;如果患者体型消瘦,常常提示胰岛素分泌不足,应选用胰岛素促泌剂。而对于胰岛功能已经衰竭的糖尿病人,就应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4.用药剂量是否合适?药量不足导致血糖不降很好理解,其实,药量过大同样也会使血糖居高不下。这是因为药量过大可导致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此时若继续增加药量,血糖反而更高,正所谓矫枉过正、物极必反。对于空腹血糖升高的病人,一定要先弄清是降糖药用量不足还是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若属于后一种情况,则晚间降糖药用量应适当减少而不是增加。5.药物用法是否正确?降糖药种类很多,用法各异,使用不当,事倍功半。例如,磺脲类降糖药最好于餐前半小时服用,这样药物的作用高峰与餐后血糖高峰恰好同步,从而使降糖效果达到最佳;拜糖平的主要作用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应当与第一口饭嚼碎同服,空腹服药没有任何效果。再如,根据药物半衰期的不同,有的药需一日三次服用,有的每日一次即可。糖适平、美吡达等降糖药均属短效制剂,应当一日三次餐前服用,如果每日12次口服,则很难使全天的血糖得到满意控制;而瑞易宁、格列美脲等药物均属长效制剂,每日服用一次即可。6.药物联用是否合理?单一药物治疗在开始时多可奏效,在经历数年后,常出现药效降低,血糖逐渐升高现象,此时应及时采取联合用药方案。但联用应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进行联用,例如糖适平+二甲双胍、诺和龙+阿卡波糖等等,这样降糖效果更好,而副作用较小。7.治疗依从性如何?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经常忘记或遗漏服药,结果导致血糖升高、波动。不少患者服药后,血糖降至正常后就停用降糖药,等到血糖回升到很高时,再服原先降糖药的剂量就很难达到治疗目标。关于这一点,临床医生要重点告知:服降糖药时,血糖稳定在正常,要长期坚持治疗,切不可见效就停。8.胰岛功能是否衰竭?随着病程的延长,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将逐渐减退以至完全衰竭。许多降糖药物(主要指胰岛素促泌剂)发挥药效的前提是患者尚保留一定的胰岛功能,因为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的。当患者胰岛功能严重降低,这类药物(主要指优降糖、美吡达等磺脲类药物)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效,致使血糖居高不下。9.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通俗地讲就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多见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病人存在胰岛素抵抗,必须配合使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单独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往往效果欠佳。10.是否在服用对降糖有影响的药物?要考虑到患者并存其他疾病,服用的一些药物具有升糖作用,如糖皮质激素、b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噻嗪类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噻)、雌激素、甲状腺激素等等,很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失控。11.是否并存其它内分泌疾病?有些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其他内分泌疾病,如甲亢、肢端肥大症(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库兴氏病(皮质醇分泌过多)等,这些内分泌疾病同样可以导致血糖升高。12.是否存在应激?感染、外伤、手术、急性心脑卒中、妊娠等应激等应激因素皆可使糖皮质激素、雌激素等升血糖激素分泌增加,削弱了胰岛素的降糖作用,从而导致血糖居高不下。对于某些血糖居高不下的患者,一定要注意排除感染因素,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牙周炎等等。13.有无不良情绪?心理因素对血糖的影响很大,紧张、焦虑、气恼、大喜大悲、过度兴奋等情绪变化都会引起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儿茶酚胺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升高,因此,保持情绪稳定十分重要。另外,生活不规律,过度疲劳也会引起血糖的波动。14.睡眠好不好?长期失眠或熬夜会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抑制胰岛素分泌,使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从而使血糖升高。要告诫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保证68小时的睡眠时间。15.是否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常常因季节变化而波动。每当冬季来临,病人食量增多,户外活动减少,加之寒冷刺激促使肾上腺素等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加,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血糖升高。16.是否存在误诊误治?1型糖尿病主要见于儿童,但目前看来,成人期发病的1型糖尿病(LADA型糖尿病)也不罕见,由于它的某些症状与2型糖尿病颇为相似(如发病迟、起病隐匿、病程初期对口服降糖药治疗有效),再加上目前对糖尿病自身抗体的检查尚未普及,因此,常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这种病人在病程早期,口服降糖药有效。但因其胰岛功能衰竭很快,过不了多久,病人就会出现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导致血糖反弹。17.是否疏于血糖监测?定期的血糖监测,有助于了解病情,指导药物调整。有些患者并没有听从医嘱而不重视血糖监测,吃药凭着感觉走,血糖很难得到良好控制。沟通时要注意询问并查看详细的血糖监测记录。总之,血糖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对血糖的控制。但只要找准原因,对症施治,控制好血糖也并非难事。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中的重要性2017-03-14谭晓娟,林洁,战支总医院(解放军306医院),干部病房糖尿病是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而逐年升高,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通过对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在疾病状态下保持应有的健康水平,积极配合治疗,控制病情,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生活质量。1.健康教育的实施(1)心理指导。情绪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保持愉快和乐观的心情,就会有良好的抗病能力。我们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疾病健康教育。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如文化层次、社会地位、认知能力的不同,进行恰当的健康教育,以解决患者的情感障碍,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被动治疗变为主动治疗。(2)饮食指导。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治疗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治疗。合适的饮食治疗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脂肪代谢紊乱和高血压,所以对糖尿病患者应根据其标准体重、工作性质和营养状况计算日所需总热量。饮食应有规律,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宜食各种新鲜清淡蔬菜及豆类、低脂、富蛋白、适量纤维素的食物,禁忌食用辛辣刺激性、煎炸食品,避免随意增减食物,谨防因饮食不当而引起血糖不稳定。(3)生活起居指导。为患者制定并实施有规律的起居、运动计划、是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糖尿病患者要慎起居,注意防寒保暖、避免风寒侵袭。适当的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可以促进糖的利用,减轻胰岛的负担,同时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糖尿病患者运动应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如饭后1小时。运动方式以散步、游泳、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最佳,活动时应有人作伴,每天检查双脚、穿上非常舒适合脚的鞋袜,以免影响脚部血液循环,并随身携带糖尿病救助卡、含糖食品以备急用。(4)血糖的自我监测。血糖水平是判断糖尿病治疗情况的最直接的指标,在住院期间教会有条件的患者学会正确使用便携式血糖仪,以便经常监测血糖水平,可为调整药物剂量及饮食提供依据。血糖监测的时间包括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饭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血糖控制标准:空腹血糖不超过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mmol/L。(5)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的预防和处理。要告诉患者出现饥饿感、头晕、心悸、出汗、恶心、呕吐、呼吸烂苹果味时应及时就医,平时要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用降糖药,使血糖维持在6.111.1mmol/L为宜。如出现低血糖反应应立即口服糖类食物,在饮食调节中,要合理控制食量,防止饮食不当而致血糖过高或过低。2.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项(1)因人而异。应针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特点的差异,而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健康教育,注意要突出重点。对初次住院患者,着重基础知识技能的宣教;对反复住院的患者,要重点与其探讨血糖控制不好的原因;对于经常忙于应酬的患者,要教会其避免乙醇、高脂类饮食的不良生活习惯。(2)因病而异。由于疾病程度不同,采取的教育内容也不同,对年老体弱患者要求做轻微活动,持续时间要短。对于早期肥胖患者则要求其运动量为较大的消耗量,活动强度要大,持续时间要长。(3)因治疗方案而异。同一种疾病,因治疗手段不同,其治疗效果也不同,需要患者配合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对于口服降糖药患者,应着重交代清楚用法,使其分清是饭前服用,还是饭后服用。对采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要教会其掌握抽吸剂量、注射方法、保存方法及注意事项。3.自我护理要点(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要有规律,饮食有节制,劳逸适度。(2)戒烟、限酒,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3)适当运动,运动量增加时要注意能量的补充。(4)掌握低血糖反应的表现及自救方法,学会自我监测血糖及注射技术。(5)控制每日的进食量和进食时间,控制脂肪和食盐的摄取量。(6)保持健康的心态,正确面对疾病。学会放松术,做事遇事不急、不怒,保持情绪稳定。(7)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8)与医生保持联系(有医生的电话号码),外出携带糖尿病识别卡。(9)坚持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有效的健康教育能使糖尿病患者主动的改变行为,阻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遵医行为。糖尿病专家谈-我的健康、我的梦2016-11-17许樟荣教授,解放军306医院,内分泌科、全军糖尿病中心生命从它诞生开始,就开始走向衰老、走向死亡。这听起来有些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人的衰老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反之是不可理解的。经常有患者在就诊时问我,我以前身体很好,怎么会得糖尿病、会得高血压,等等。我很认真地告诉他们,人总会得病,总会慢慢地由年轻走向衰老,由健康走向不健康,走向生命的终结。这个道理非常浅显,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和接受这点。曾经听说,有位年过七旬的老科学家、医学家,就因为出门忘记带钥匙,他想从窗口中爬进家里,结果一失足从高楼摔下来。生命就在那一刻停止了。多么令人痛心的不幸!生命有时显得非常脆弱,假如我们漠视我们已经走向老年、忽视我们的身段已经不如年轻人矫健,我们的反应不如年轻时敏捷;假如我们违背自然规律、勉强去做我们这个年龄已经难以做到或者需要在冒着生命危险才能做到的事情。以前行,并不等于现在也行,更不能说明以后也行。体力、精力是与我们的年龄相伴相行的。我从3年前退休之日起,常常会想,党和人民让我退休,我该好好享受生活了。退休了,确实没有了工作的压力,没有许多“必须要做的”事情。我可以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将自己的日程重新排序。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健康,因为有了健康才可能享受生活,才可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可能不给他人添麻烦,才可能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从家庭角度讲,一个人的健康就是一家人的幸福,老人的健康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最大的关爱。健康的第一条就是要控制体重。肥胖时万恶之源,人要严重肥胖则百病缠身。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病变、关节病变、呼吸暂停综合征等都与肥胖有关。我本人前几年体重质量指数高达28.7体重质量指数=体重(公斤/身高(米2),当时血糖、血脂、血压都高,超声检查有中度脂肪肝,入睡后鼾声如雷,清晨起床口干得要命、嗓子痛,需要大量喝水。我制定了减肥计划,一是节制饮食。为了更好地节食,我选用了每晚注射利拉鲁肽,连续12周。二是加强运动,每天至少中速步行1万步。三是监测体重,床边放个秤,清早起来就称重。四是明确自己的体重控制在BMI25左右。结果很有效,12周后,体重减轻了8公斤,腰围减少10公分,睡觉基本不打鼾,清晨没有嗓子痛了。超声检查脂肪肝也没有了。曾经有过的走路时足跟和有时的膝关节疼痛也消失了,自觉很轻松。减重不容易。所以,我的新年健康第一条就是继续控制体重。控制体重的关键是监测体重和及时调整饮食摄入量。由于我大多数周末都在各地讲课或开会,我到哪里都尽最大可能不参加当地的聚餐,喜欢一个人简单吃一点。出差回到家必须称重。肥胖就是吃出来的,至少我本人就是如此。只要到外地周末一放松,吃得多一点。2-3天的出差可以引起体重增加1-2公斤。回家一发现体重明显增加,我控制饮食,吃点泡饭和酱菜、豆腐乳,要不了一周体重就下来了。其次是保持日行至少万步。出家门,步行1500步就进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公园里走走,赏心悦目。无论到哪里出差,我都会带上一双旅行鞋,坚持步行,即使刮风下雨也会坚持。有时觉得,撑伞在雨中走步还挺有诗意。对我而言,步行就是最合适的运动。我的今年的日均走步是1.3万步左右。再次坚持服用药物。10年前,我被发现血压高、血脂高,坚持每天各1片降压药和调脂药。现在血脂和血压完全正常且已经保持多年。我们曾分析9258例糖尿病患者的数据,观察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对于糖尿病合并的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肾病、眼底病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升高,这些并发症患病率明显增加,但是服用降压药并控制血压达到正常范围内的这组患者的有关并发症与血压正常的对照组相比并无明显差异。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糖尿病患者只要从患病之日起就能良好地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及体重,他们的糖尿病并发症可以避免或者缓慢发生发展,且不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然后是心理平衡。我个人十分满意现在的生活。作为医生,受到患者的信任,每次我的专家门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与患者沟通,帮助他们说疑解难,获得患者的信任,我是力所能及,谈不上辛苦,而是一种享受。工作是我生命中不可忽缺的重要部分,也是我享受生活的重要来源。作为学者,到全国各地授课、下基层会诊,帮助和指导当地医务人员解决糖尿病临床实际问题,受到基层医务人员的欢迎。这是我作为老师的幸福来源之一。有时我也会想,已经是退休之人,为什么还有东奔西颠。那么忙。但再想想,自己有精力有体力有能力,通过我个人的努力能够为患者为基层医生做些工作,有益于社会,这既是对于社会的回报,更是我一种享受。能够受到他人的信任、社会的认可是十分幸福的。我享受这种付出感、成就感。还有就是利用现在的黄金时候,有些时间,有些体力,又没有经济负担,尽情享受美好的生活。除了享受工作的乐趣之外,还利用到各地讲课的机会,利用每天走步的时候,走走看看,领略各地的风情,用相机留下美好记忆。我还喜欢通过微信,让朋友们分享我的乐趣。另外,我们当年的大学同学,都是曾经的下放知青和医务工作者,一起组团,今年去了俄罗斯旅游了12天,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专门为旅游出国,从贝加尔湖到莫斯科,再到圣彼得堡,一路上欢声笑语,老同学们充满了乐趣和快乐,似乎回到了青春岁月。2017年,我们将去英伦三岛旅游2周,目前正在制定计划。但是,所有这些幸福都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健康,不但不能为患者服务、为社会工作,也不可能享受如此美好的生活。没有健康还给家庭、他人和社会增加了负担,自己也生活在痛苦中。因此,我百倍地热爱生命,珍惜健康。珍惜健康从自己做起,珍惜健康从关注健康的基本环节做起。我们不能预防所有的致病因素,例如有些肿瘤、有些意外事件,还有一些疾病,非本人所能预防。但是,对于最为常见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如所谓的代谢综合征、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肥胖及其带来的许多恶果,则完全可以预防。关键的环节就是控制好体重、血糖、血压,维持血脂正常,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人退休后,精神进入了一种郁闷状态。不久前,我接诊了一位与我同龄的糖尿病患者,他刚退休不久,血糖飙升,我问他血糖升高的原因,他回答说,他知道原因,就是因为退休了,没有事干,又不愿意出去走走活动。过去他管理一群人,现在没有人管理了,十分不适应,没有事干,心情特别郁闷。原来正常的生活现在都乱了。我笑着与他沟通,我俩同龄,都是退休在之人,我觉得有干不完的事情,要不请您到我诊室、我们科室来做志愿者,为糖尿病患者服务。欧美国家,还有我国的台湾,大医院里都有许多志愿者(所谓义工),他们在付出自己辛勤劳动的同时,享受着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一个人无论在位还是不在位,只要愿意工作,只要对于生活还充满热情,完全可以找到自己愿意干的事情,也完全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包括工作。所以,2017年,我的基本设计就是维护健康、保持愉悦,在此基础上,为社会、为基层医务人员和糖尿病患者贡献自己的才干和技能。另一方面,继续学习,包括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和阅读文献,保持知识更新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学习和交流会促进思维的活力和年轻。另外,珍惜自己既有时间又有一定的体力和能力,既深入我国的基层如地县级医院,也到发达国家的大医院和社区医疗单位去参观交流,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阅历,为我国的糖尿病防治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奉献的过程,就是享受生活的过程。新鲜吧:糖尿病还有“蜜月期”2016-11-16高天烁,李娟,解放军306医院,航天城门诊部提到“蜜月期”,人们自然而然的会想到新婚夫妇的蜜月期,然而对于糖尿病的“蜜月期”,人们不一定都明白。以前,很多人都认为,一旦患了糖尿病,就要终身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最新的研究发现,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只要通过合理的调治,就可以拥有一段不用打针吃药而血糖照样正常的美好时光。这段时光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就像新婚蜜月一样甜蜜,故临床上将这段时期叫做糖尿病“蜜月期”。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蜜月期”,将直接关系到糖尿病患者健康和预后。1、什么是糖尿病的“蜜月期”?糖尿病蜜月期(honeymoonperiod)一般是指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相对少)在发病初期,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有少数病人进入了典型的缓解期,在这段时间,病人胰岛细胞功能不同程度得到改善,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甚至个别病人可以停止使用胰岛素,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糖尿病蜜月期。2、糖尿病“蜜月期”人人都有吗?“蜜月期”大多出现在早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并非每位糖尿病患者都能获得“蜜月期”。这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早期积极治疗,以防止长期唐毒性导致胰岛细胞不可逆转的损害;二是要使血糖严格控制达标,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恢复胰岛功能。3、糖尿病“蜜月期”大致有多长?“蜜月期”是甜蜜而幸福的,而人为干预后形成的“蜜月期”只是在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增加的一个“平台期”,使得患者病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得到缓解。据国外报道,现在临床上糖尿病“蜜月期”最短只有1个月,最长可达13年。4、糖尿病“蜜月期”时间的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蜜月期”时间长短与所患糖尿病的类型、病程的长短、胰岛功能损伤的程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的“蜜月期”比1型糖尿病患者要长,也就是说,糖尿病病程越短,进入“蜜月期”前降糖治疗的疗程越短,“蜜月期”的时间就越长。当然,更重要的是,“蜜月期”长短与此期间患者自我管理(特别是饮食控制)是密不可分的。5、如何正确对待“蜜月期”?进入“蜜月期”,是不是等于糖尿病已经完愈,可以放松自如、随意生活了呢?如果暴饮暴食、缺乏锻炼,就会大大缩短糖尿病的“蜜月期”。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想过好糖尿病“蜜月期”,就应在这一时期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始终有危机感,积极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地进行运动,并定期检测血糖,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尽量延长糖尿病“蜜月期”的时间。“度蜜月”是糖尿病患者的最大心愿,要想过好糖尿病“蜜月期”,切不可盲目乐观,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在蜜月里当好自己的管家,这才是明智之举。克服血糖控制中的3大障碍2016-11-14许樟荣教授,解放军306医院内分泌科,全军糖尿病诊治中心糖尿病治疗的关键在于血糖控制,对于大多数“糖友”来说,血糖特别“娇气”,过高、过低、波动过大,都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很大的危害。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谈谈这3种情况。低血糖“过犹不及”第一种就是低血糖。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更要避免发生重度低血糖,因为重度低血糖可以导致脑死亡或严重的心血管问题,比如诱发心肌梗死、脑溢血等,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可以使我们所有的治疗前功尽弃。在治疗过程中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治疗的过程中,能否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是衡量医务人员医疗技术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我们“糖友”自我管理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那么究竟什么是低血糖呢?对糖尿病患者而言,目前的定义是低于3.9mmol/L的血糖值便是低血糖。低血糖反映在身体上就是心慌、出汗、头晕以及强烈的饥饿感,如果低血糖严重的话,大脑就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就像汽车没有汽油供应一样,没有能量供应,大脑功能就会受到损伤,可导致昏迷。如果昏迷后仍然没有及时补充能量,脑细胞仍然持续缺乏能量供应的状态,时间稍长一点,脑组织就坏死了,人就变成了植物人,再严重些会直接导致失去生命。糖尿病病程越长、年纪越大的患者,低血糖带来的危害越大。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病情加重,人体对于低血糖反应的“警报系统”就迟钝了。普通人血糖稍微低一点就会感到饥饿,就会吃饭,可是“糖友”神经感知迟钝后对于低血糖的敏感性大大降低,即使已经发生了低血糖也可能没有心慌、饥饿感,也不会主动补充能量,直到血糖越来越低,患者直接进入昏迷状态,才被发现是低血糖昏迷,这非常危险。因为严重的低血糖可以引起血压的上升,进而导致心脏的负荷增加,严重的可以诱发心肌梗死。糖龄长、年龄大的老年“糖友”,发生低血糖往往猝不及防,所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非常重要。拒不治疗,任由高血糖发展不可取,盲目降糖更是过犹不及。低血糖的危害如此大,血糖自然不是降得越低越好,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最佳剂量,是要不断摸索才能了解的。这不仅要靠医生的尽力调整,更需要患者加强血糖监测来配合。找准了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还要配合饮食和运动,三者达到综合平衡的状态,才能在控制高血糖的基础上,避免低血糖带来伤害。高血糖“温水煮青蛙”第二个问题就是高血糖。严重的急性高血糖发生时,患者的血糖可能超过30.0mmol/L甚至更高,这种情况下患者会昏迷、休克甚至死亡。但是血糖高到这种程度是相对罕见的,大部分“糖友”的血糖长期处在略高但不致命的水平,比如空腹血糖在810.0mmol/L左右,餐后血糖在10.020.0mmol/L左右,也就是持续性高血糖,也叫慢性高血糖。慢性高血糖没有明确的定义,就是血糖长期控制不好,这虽然看似温和,然而危害不亚于严重的急性高血糖。对慢性高血糖患者来说,持续性的血糖升高会对血管产生危害,无论大血管系统还是微血管系统都逃不脱它的魔掌,都可以由持续性的血糖升高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和增殖。在大血管方面,慢性高血糖更容易引发冠心病、冠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硬化、脑血栓或者下肢动脉闭塞;对于微血管来说,慢性高血糖会导致糖尿病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的发病风险大大升高。“人如其名”,慢性高血糖对身体的损害也是个慢性的过程。这些大血管、微血管病变不是血糖一高当时就会出现,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可能得了糖尿病5年、10年以后,患者自身对疾病已经习惯了,各种血管的并发症才慢慢浮现。比如,在新诊断的“糖友”中,可能只有不到10%的患者有眼底病变;5年以后,这个比例就涨到30%左右;10年以后曾涨到50%左右,而到了20年以后,差不多90%的患者都有眼底病变了。当然,眼底病变还有程度的不同,大多数患者的眼底病属于轻中度,严重的眼底病是少数。肾脏的情况基本也是这样。所以长期控制血糖在达标范围内,对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大有益处。血糖波动“高不成,低不就”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血糖波动,也就是血糖忽高忽低,这种情况要比持续性高血糖危害更大。因为血糖波动大了以后,人体将始终处于一个病变状态,体内的激素就会失衡,非常不利于身体健康。举个通俗的例子,如果天气变化,一天天热起来或者一天天冷起来,大家并不会觉得不舒服,因为有个适应的过程;可是要是今天很热,明天突然一下子很冷,就有很多人病倒,因为许多人的身体适应不了如此大的改变。人体需要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才能保持健康,如果血糖波动大,忽高忽低,由于低血糖的时候分泌升糖激素,高血糖的时候分泌降糖的胰岛素,胰腺功能跟不上,就会发生很多问题。而且血糖波动大的时候,人体体内会产生一种的氧化应激状态,很多细胞的代谢过程会遭到非常严重的破坏。所以治疗糖尿病的另一个关键就是稳定地控制血糖,血糖不能波动太大。人体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的,血糖不可能永远是固定的某几个值,没有波动是不可能的。血糖在正常的波动范围内对身体没有损伤,我们所说的血糖波动大是指血糖起伏的幅度远远超过正常范围的波动。举例来说,普通“糖友”的血糖一般会在410mmol/L之间波动,而血糖波动很大的“糖友”常常会在220mmol/L之间波动,甚至起伏更大,这会给身体带来很大损害,也会让人产生心慌、出汗、视物模糊和血压波动等十分不舒服的感觉。严重的血糖波动可以引起眼底出血等不良后果血糖波动大常见于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治疗剂量不到位、血糖监测不到位,以及各种其他的因素都会造成血糖波动大。其中心理因素常常被大家忽视,人在烦躁的时候,各种应激激素就增加,比如有人一烦躁就会血压升高,就是因为促进血管收缩的激素分泌增加了。所以“糖友”心态要平衡、饮食要有度、血糖监测和运动要有规律,避免血糖大幅波动,坚持自我管理非常重要。低血糖、高血糖和血糖波动大可谓血糖管理中的3大障碍,我们一定要加强自己主动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意识,用知识武装自己,让我们的健康之路成为一片坦途。2种情况不等于真实空腹血糖2016-08-26陆祖谦,解放军306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博士后,曾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阿尔弗莱德王子医院做访问学者进行糖尿病足伤口愈合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兼任解放军生理与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临床药物治疗杂志编委。从事磺脲类降血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继发失效,褪黑素受体在人体的基因及蛋白表达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游离脂肪酸与糖尿病胰岛细胞功能的关系研究。目前正在进行饱和及不饱和游离脂肪酸对胰岛细胞凋亡功能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任糖尿病之友医生版特约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特约评阅员-情况一:肠道蠕动缓慢,食物储留-假空腹测空腹血糖前,要保证从前一日晚餐后至次日清晨做检查时空腹812小时,但是由于肠道蠕动减慢就发生胃内食物储留,导致假空腹。这时的血糖数值已经不能代表“空腹血糖”了。常见于不完全性肠梗阻,是指肠腔内容物可部分通过梗阻点,因此在腹部X片上显示梗阻点以下肠腔内可显示少量积气和积液,梗阻点以上的肠曲扩张程度较轻,结肠内有较多的气体。不全性肠梗阻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如腹部手术,进食异常,消化道肿瘤等。主要症状腹痛,.腹胀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可见肠型及蠕动波主要病因肠腔内容物可部分通过梗阻点。表现为1.腹痛,为阵发性绞痛;2.呕吐,早期为反射性;晚期可为频繁呕吐,高位梗阻呕吐早,低位者呕吐迟;3.腹胀,一般高位者不明显;低位或麻痹性显著且范围广;4.肛门停止排便排气,高位或梗阻早期仍可有排气,有绞窄者可排粘液血便;5.可见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亢进伴气过水声,腹膜炎、压痛及反跳痛为肠绞窄表现。情况二:长时空腹-饥饿血糖有不少患者认为空腹就是要饿肚子,饿的时间越长检测的指标越准,所以,他们常常在抽血的前一天晚上不吃或少吃饭,或有意拖延到当天上午10时以后才去抽血。其实,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不正确的;空腹血糖可反映胰岛功能,是目前临床上诊断型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项目,也是了解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及血糖变化,观察用药效果,帮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调节饮食、运动、降糖药剂量之间的平衡,更好地制订和调整治疗方案的一个重要指标。测空腹血糖前,要保证从前一日晚餐后至次日清晨做检查时空腹812小时,超过12个小时以后的“超空腹”状态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可靠程度,这时的血糖数值已经不能代表“空腹血糖”了。所以,空腹血糖不等于“饥饿”血糖,测空腹血糖前没有必要刻意地长时间饿肚子。人的机体有强大的自我调节功能,当身体处于饥饿状态时,体内各项机能指标会发生变化,这样采集到的血样标本就会失真,从数字上看结果“正常”,但可能掩盖患者真实的病情。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糖尿病患者空腹时间太长,血糖化验结果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低于实际指标,容易被误认为血糖控制得很好,二是有些糖尿病患者自身血糖调节极其敏感,饥饿时间一长,会立即调动体内糖元以供急需,导致血糖水平反而比平时高出许多。这两种假象都会误导医生做出不正确的诊断,甚至可能导致病情的恶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饥饿时间太长,有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低血糖甚至昏厥而危及生命。糖是构成人体重要的生命物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比较重视血糖过高,即糖尿病的治疗,却往往对低血糖症知之甚少,甚至认为血糖越低越好。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事实上,对正常人体而言,血糖需要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过低的血糖可对糖尿病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一次严重的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抵消之前把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所带来的所有益处。严重低血糖可导致血管收缩、血小板凝集作用增加,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大脑由于缺乏糖提供能量,会造成脑细胞的损害,导致意识障碍、缺血性偏瘫、昏迷甚至死亡。因此,低血糖比糖尿病本身更危险,尤其是对老年患者来说,低血糖的危害更甚于高血糖。空腹血糖是指在“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的状态下测得的血糖值。理论上说,一天的任何时间,只要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均可。但是一般来说,空腹血糖最好是在早晨9时之前进行检测,所以,如果第二天早晨要测空腹血糖,晚上10时之后就不要进食了。抽血的前一天晚上,应保持平时的生活习惯及正常饮食,不要刻意地节食挨饿,更不要暴饮暴食、大量进食高脂类食物,饭菜以清淡为宜,不要喝酒,饭后不要喝咖啡、浓茶等,并保证充足睡眠。第二天早晨起来后不要吃任何东西。同时,要避免情绪过于激动和做过于剧烈的运动。早晨可提前到医院抽血中心,平静地等候采血,把身心调整到平稳状态再抽血,这样的血标本才是反映真实情况的好标本。如果检查空腹血糖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血糖的控制情况,观察用药效果,前一日晚上的降糖药还要照常服用,早上的药可在抽血后再服用。问君哪得“甜”如许谈血糖监测2016-09-24许高杰,赵德明,张鹏,解放军306医院,内分泌科,全军糖尿病诊治中心众所周知,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在临床上对于患者病情变化及评估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对于糖尿病患者,规律监测血糖有利于监测病情变化,可以依据血糖变化及时调整降糖药物剂量,进而可有效减少因血糖变化引起的急危重症(严重低血糖事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状态等)。其次,有效的血糖控制,利于患者病情稳定,避免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什么情况下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呢?1、血糖波动大,忽高忽低。常见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较差及调整药物剂量期间。2、妊娠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