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doc_第1页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doc_第2页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doc_第3页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doc_第4页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请书推荐单位: 江苏省教育厅 学校名称: 东南大学 中心名称: 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 中心网址: /sfzx 中心联系电话:中心通讯地址: 南京四牌楼2号 申报日期: 2006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填写说明1申请书中各项内容用“小四”号仿宋体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2“中心工作职责”是指在中心承担的具体教学和管理任务。3兼职人员是指编制不在中心,但在中心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1实验教学中心总体情况实验教学中心名称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所属学科名称工学隶属部门管理部门东南大学教务处成立时间1992年中心建设发展历程东南大学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前称东南大学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是19901992年间,以原东南大学实习工厂为基础,整合学校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实践和计算机实践等资源,由时任校长、后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院士亲自负责、教育部和科技部拨款筹建的。1993年正式挂牌,由当时的东南大学校长陈笃信教授任第一任主任,是全国高校中第一个以大工程知识为背景,集教学、科研、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现代工程训练中心。本世纪初,为了进一步适应新世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更新教学观念,扩大工程训练内涵,重组师资队伍,实施管理体制改革和大幅度提高硬件水平,经过几年的建设,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于2005年更名为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追溯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的历史,其渊源更为久远:1916年,设于现今东南大学校园内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设立专施机械工程教育的“工艺专修科”,同时建立了含锻工场、木工场、金工场和铸工场的“工艺实习场”,标志着视实践训练为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教育理念在九十年以前已经由东南大学的办学先贤们确立起来,并且身体力行,开创了我国早期的工程实践教育。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成立,茅以升任工科主任,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教育家杨杏佛任实习工场主任。19271949年,东南大学经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变更为国立中央大学,期间历经八年抗战之苦,西迁重庆之累,但实习工厂(原实习工场)一直得以保留并不断发展。1949年今,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九十年前几近原始的“工艺实习场”亦发展成为现今现代化的“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虽说是经历了沧桑巨变,但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突出作用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原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成立以后,全力推行以机、电、控制、管理等多学科综合的工程实践教学思想为指导的工程实践教学活动,并在教学体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于2001年获得名为“建设一流的工程基础训练基地”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是全国高校在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所取得的第一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经过随后的进一步建设,原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又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功能定位方面:进一步实现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相互交融与促进,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工程训练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承担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技或技术开发项目;在组织结构方面:将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原校级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相关院系(主要包括能源与环境、自控、电气、仪科等)的机电类实验室合成一体,建立了由相关学科专家组织的学术委员会监督指导、中心主任全面负责的管理体系,统筹规划中心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和教学内容、人员、设备的优化组合,形成满足现代工程多学科优化集中心建设发展历程成、和谐统一特性的实验室组织、管理、运行机制,保证了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体系方面:以面向全校学生的工程基础训练,面向机电类、近机类、土建类学生的学科基础训练和面向机电类、近机类学生的工程实现训练为三个层次,在强化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以设计、制造、控制和生产保障为四条主线,形成了服务全校9个学科门类、60个专业学生的网络结构教学体系;在师资队伍方面:依托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等一级学科博士点,着力建设了一支由高水平教授领衔,理论课教师、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研究生助教四位一体、多元协同的师资队伍,特别地,通过实行中心的全部实验室均由教授担当主任之举措,实质性地将资深教授引入中心的关键岗位,让他们在实验室规划与建设中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以课程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成果带动了实践教学内容、手段、装备、资源的建设和持续发展; 在硬件建设方面:通过优化整合校内机电类实验教学资源、加大实验教学投入,大幅度地提高了中心设备与环境的现代化、集成化、网络化、人性化水平,固定资产由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成立时的900万元,提高到了目前的4900万元。同时,东南大学新型光源技术及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先进材料研究中心、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显示技术研究中心、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作为实验教学的校内基地,南京金城集团、中国金蝶公司、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Rockwell Automation)公司、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美国Superior Controls公司、爱因斯特(IAESTE)协会(含80多个国家的4000多家企业、1300多家高等学府)等作为实践教学的校外、海外基地,可提供各类大型、尖端的仪器设备及先进的生产线等装备,进一步拓展了硬件资源的内涵;在人才培养功能拓展方面:中心作为“江苏省工科院校先进制造技术实习教学和创新制作比赛”、“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秘书处所在地、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Rockwell Automation)“与中国大学共勉”项目首批进入的五个合作伙伴之一,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功能拓展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成功组织了多次江苏省工科院校先进制造技术实习教学和创新制作比赛、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罗克韦尔自动化东南大学华东地区科技夏令营等活动,为江苏省乃至华东地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管理模式方面:通过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实现了中心面向学生的全日制开放,为学生的实验、实践和课外研学提供了最大化的方便。在此基础上,原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形成了以大工程系统为背景的多层次、全方位、综合式、开放型的高级工程人才实验教学新系统,于2005年改组、更名为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并成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走上了21世纪新的发展历程。现在的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每年面对全校60个专业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通过多层次、模块化、菜单式、开放型的服务,完成着学生基本工程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强化的使命。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实验教学理念、建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提出的整体建设方案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效果显著,示范引领作用突出,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心主任姓 名史金飞性别男出生年月1964.3民族汉族专业技术 职 务教授学位博士毕业院校东南大学通讯地址南京市四牌楼2号东南大学邮 编210096电子邮箱联系电要职责1) 组织制定和实施中心建设与发展规划,确定、完善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2) 负责落实、检查、协调教学计划的执行,确保实践教学质量;3) 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组织各级教改项目的申报、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等;4) 负责组织学生课内外研学活动的规划、设计与实施;5) 负责中心的开放运行和仪器设备的开放使用与管理,保证中心设备完好和正常运行;6) 负责制定开放运行机制下的实验教学政策、经费、人事等保障制度并检查执行情况;7) 负责对中心的建设、运行、管理和效能进行评估,制定高效的实验设备运行保障措施;8) 负责对中心建设方案、设备配置方案进行论证与实施;9) 配合学校管理部门做好中心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的定编考核与培训等工作; 10) 负责中心实验室条件、环境的维护与改造工作;11) 负责落实中心的技术安全及劳动保护工作;12) 负责与政府部门、兄弟学校、社会企业的合作,争取各方资源,保证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教学科研主要经历19881992年,研究领域在噪声控制和数控机床的动态特性研究等方面。获得了“75”科技攻关重大成果集体荣誉证书。1993至今,研究领域在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机电控制及自动化、质量控制与管理等方面。在此期间,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2项,教育部、江苏省重点科技攻关等项目3项 ,国际合作项目1项,企、事业合作项目30余项。主讲博士生课程1门、硕士生课程2门,本科生课程3门,主编研究生教材1部。近5年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江苏省科技项目3项 ,企、事业项目多项。教学科研主要成果 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6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专职人员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其它博士硕士学士其它总人数平均年龄人数213017723212297542占总人数比例28.0%40.0%22.7%9.3%30.7%28%29.3%12%教学简况实验课程数 实验项目数面向专业数实验学生人数/年实验人时数/年4750560750060万环境条件实验用房使用面积(M2)设备台件数设备总值(万元)设备完好率400003040490098教材建设出版实验教材数量(种)自编实验讲义数量(种)实验教材获奖数量(种)主编参编141301近五年经费投入数额来源主要投向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近五年经费投入数额为3380万元,主要来自于:1 世界银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三期共900万元,用于实验室改造,创造开放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完善机械设计实验室,建立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数字化产品开发实验室等。2 “211工程”与“985工程”实践基地建设经费与学校专项建设经费:2480万元,主要用于构建工程基础实验室、工程图学实验室、机电控制实验室、综合创新实验室等。另有:u 实验室运行经费:225万元,用于实验中心日常维护、仪器设备更新、工程训练中工装夹具、材料等的补充、消耗,实验场所的修缮等。u 学生创新活动、SRTP项目经费50万元。u 教学改革项目经费100万元。近五年中心人员教学科研主要成果近5年获得省级以上各类教学成果奖励 40 余项、各类科研成果奖励 20 余项,发表教改论文 100 余篇、年均发表科研论文 250 余篇,出版教材专著 49 本,承担省级以上各类教改项目20 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100 余项。主要教学成果包括:1) “建设一流的工程基础训练基地”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 “土建类专业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本中心负责创新实践和智能建筑实训子项目)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 “深化机械设计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二等奖,2004年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4) “计算机硬件应用系统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5) “机电系统质量工程系列课程的研究与实践”2004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6) “理工科教育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的研究与实践”2004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7) “注重整体优化建设、突出能力培养与训练”2004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8) “突出知识融合与创新能力培养,构建机电类实践课程新体系”2004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9) “高等工程教育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0) “机械设计”课程(含实验、实践环节及其成果)2004年12月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4年8月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一类优秀课程11) “微机系统及接口”课程(含实验、实践环节及其成果) 2004年12月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4年8月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一类优秀课程12) “机械制造实习”课程2006年5月被江苏省教育厅推荐申报2006年国家精品课程13) “检测技术”课程(含实验、实践环节及其成果)2006年5月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一类精品课程14) “热工基础课程群”(含实验、实践环节及其成果)2004年8月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课程群15) “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课程(含实验、实践环节及其成果)2006年5月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二类精品课程同年被教育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指委推荐申报2006年国家精品课程16) “机电基础实践”课程2002年12月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一类优秀课程17) “电机学”课程(含实验、实践环节及其成果)2002年12月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一类优秀课程2006年5月被江苏省教育厅推荐申报2006年国家精品课程18) “汽轮机原理” 课程(含实验、实践环节及其成果)2002年12月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二类优秀课程19) “微机系统与接口” 课程(含实验、实践环节及其成果)2002年12月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二类优秀课程20) “现代检测技术” 教材2005年8月获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21) “机械设计” 教材2005年8月获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22) “机械设计课程教材”2003年7月列入“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一类精品项目23)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材”2003年7月列入“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一类精品项目24)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材” 2003年7月列入“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一类精品项目25)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材”2003年7月列入“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二类精品项目26) “机械设计CAI系列软件”2002年10月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7)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2002年10月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8) “机械设计网络课程” 2002年10月获江苏省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二等奖29)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网络课程”2002年10月获江苏省多媒体课件竞赛二等奖30)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网络课程”2002年10月获江苏省多媒体课件竞赛二等奖31) “电刷镀技术网络课程”2004年10月获江苏省多媒体课件竞赛二等奖32) “Fanuc&Siemens数控车、铣仿真训练网络课程”2004年10月获江苏省多媒体课件竞赛二等奖33) “工业设计网络课程”2002年10月获江苏省多媒体课件竞赛三等奖34)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网络课程”2002年10月获江苏省多媒体课件竞赛三等奖35) “电子设备热设计课件”2004年10月获江苏省多媒体课件竞赛三等奖36)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网络课程”2004年10月获江苏省多媒体课件竞赛三等奖37) “回转件平衡实验台”2002年7月获江苏省自制实验仪器二等奖38) “多功能交通灯模拟平台PLC控制教学实验装置”2002年7月获江苏省自制实验仪器三等奖39) “XYZ22综合实验仪”2002年7月获江苏省自制实验仪器三等奖40) “凸轮轮廓检测实验台”2002年7月获江苏省自制实验仪器优秀奖41) “500KV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2003年9月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2) 2004年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优秀组织奖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给东南大学43) 2006年第一届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优秀组织奖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颁发给东南大学44) 江苏省工科院校第二届先进制造技术实习教学与创新制作比赛一等奖(姚华)45) 江苏省工科院校第二届先进制造技术实习教学与创新制作比赛一等奖(冯建芬)46) 江苏省工科院校第一届先进制造技术实习教学与创新制作比赛三等奖(蒋华)47) “现代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教程”、“工程制图基础”、“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控制工程基础”、“测试技术”、“机电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精密机械运动控制系统”等15本教材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主要科研成果包括:1) “10kHz-18GHz GTEM小室场强装置”2005年9月获总装备部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 “智能运输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2005年12月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3) “远程操作机器人的智能控制技术及其手控器设计”2005年12月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4) “新型贴片式高聚物可恢复保险元件及其应用”2005年12月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 “汽车排放耐久性试验系统”2004年12月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6) “大规模节能环保型颗粒氧化铅移动床深度氧化和快速冷却生产技术” 2004年12月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 “多变量非线性控制的神经网络逆系统方法”2004年12月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8) “电站煤粉锅炉掺烧石油焦系统技术”2004年12月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9) “连续自动行星式球磨机”2004年12月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0) “压缩机组远程工况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2003年12月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1) “汽车变速箱同步器试验系统”2003年12月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2) “江苏省CAD应用示范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2002年12月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3) “客车车身动态优化设计”2002年12月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4) “野战通信电子校准测试移动平台”2002年9月获总装备部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5) “新一代数控高精度内圆磨床”2002年12月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6) “便携式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系统”2002年12月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7) “汽车试验实时动态监控管理系统”2001年9月获总装备部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8) “新一代数控高精度内圆磨床”2001年12月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9) “系列电机CAD/CAPP系统”2001年12月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0) “轻型车(客车)车身动态优化设计与CAD”2001年12月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1) “冲击回波式液料位测量技术及仪器”2001年12月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2) “机械振动与噪声控制和工业应用研究”2001年12月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3) “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异常振动诊断及治理技术”2001年12月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4) “通用大直径测量规及其测量方法”2002年11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专利25) “Gauge for measuring large diameter” 2001年12月获美国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26) “金属防盗标签制签的方法”2005年3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专利27) “金属卤化物灯泡壳分级堆料的方法” 2005年9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专利序号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中心职务专业技术职务所属二级学科中心工作年限中心工作职责是否专职兼职人员所在单位、部门1许映秋女1962.6硕士分中心主任教授机械工程10中心整体规划、建设与管理是2任祖平男1963.1学士分中心主任教授机械工程10中心规划、建设、管理是3张文锦男1955.2硕士分中心主任教授控制工程12中心规划、建设、管理是4钱瑞明男1960.9硕士室主任教授机械工程10机械设计类实验室规划、建设、管理,指导创新是5王明春男1963.4硕士室主任教授动力工程8动力类实验室规划、建设、管理,指导创新是6孟正大男1957.11博士教授控制工程自动化类实验室规划、建设,指导创新否自动控制系7黄学良男1969.10博士教授电气工程电气类实验室规划、建设,指导创新否电气工程系8戴先中男1954.4博士教授控制工程中心规划、建设,指导创新否自动控制系9宋爱国男1968.11博士教授仪器科学仪科类实验室规划、建设,指导创新否仪器科学系10程 明男1960.3博士教授电气工程电气类实验室规划、建设,指导创新否电气工程系11费树岷男1961.9博士教授控制工程自动化类实验室规划、建设,指导创新否自动控制系12金宝昇男1961.3博士教授动力工程动力类实验室规划、建设,指导创新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13熊宏齐男1965.3博士教授物理学中心规划、建设否教务处14蒋建清男1963.4博士教授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类实验规划、建设,指导创新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5邱洪兴男1962.4博士教授土木工程基础土建类实验规划、建设,指导创新否土木学院16王 炜男1959.12博士教授交通工程基础交通类实验规划、建设,指导创新否交通学院17徐康宁男1956.6博士教授管理工程管理经营类实验规划、建设,指导创新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心成员简表18贾民平男1960.9博士室主任教授机械工程8机械测控、数字化质量控制类实验室建设、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19张远明男1959.8硕士室主任教授机械工程12机械基础实验室建设、实验教材建设、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20郑剑勇男1966.1博士室主任教授电气工程8电气类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21王兴松男1965.7博士室主任教授控制工程8机电类实验室规划、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22陈云飞男1967.11博士教授机械工程6机械设计、微机电系统类实验室规划、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23陈 南男1953.8博士室主任教授车辆工程10车辆、振动实验室建设、实验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24周杏鹏男1951.12硕士室主任教授控制工程18自动化类实验室建设,实验课程、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是25陈建元男1949.8硕士室主任教授仪器科学20仪科类实验室建设,实验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26颜肖龙男1951.4学士教授控制工程15振动、环境可靠性实验室建设、实验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27薛澄岐男1961.11硕士室主任教授机械工程8工程图学类实验室建设、实验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28蒋书运男1966.1博士室主任教授机械工程5机械制造类实验室建设、实验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29张建润男1962.10博士室主任教授机械工程8机械制造类实验室建设、实验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30汤文成男1958.9博士教授机械工程10数字化设计、制造、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31赵林度男1965.2博士教授管理工程10物流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32许飞云男1969.1博士教授控制工程6生产保障类实验室建设、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33毛海军男1965.3博士副教授交通工程6物流工程类实验室建设、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34况迎辉女1969.3博士副教授仪器科学5仪科类实验室规划、建设、管理,实验课程建设,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35谈英姿女1969.6博士副教授控制工程5自控类实验室建设、实验课程建设、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否自动控制系36毛玉良男1960.1硕士副教授控制工程10机电类实验室、实验课程建设,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否机械工程学院37郁建平男1962.6硕士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控制工程16机电类实验室、实验课程、实验教材建设与教学,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38张思群男1965.10学士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动力工程12动力类实验室、实验课程建设与教学是39李 彬男1960.4博士教师副教授机械工程8机械制造类实验室建设、实验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40冯崇毅男1953.6学士室副主任副教授车辆工程12车辆类实验室、实验课程、实验教材建设,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41韩 良男1967.4博士副教授控制工程6机电类、创新类实验室、实验课程建设,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42黄 卫男1959.9硕士副教授物流工程8物流工程类实验室、实验课程建设,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43林晓通男1964.9博士副教授工业工程6生产运作类实验室建设,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44肖 峰男1963.8硕士副教授工业工程10生产保障类实验室、实验课程建设,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45苏 春男1970.10博士副教授机械工程6数字化设计、制造、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46孙蓓蓓女1968.3博士副教授机械工程8机械制造、振动类实验室建设,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47顾玉坚男1956.4硕士室副主任副教授机械工程12工程图学类实验室、实验课程建设,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48倪中华男1967.9博士室副主任副教授机械工程6数字化设计、制造类实验室建设,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49仇晓黎男1971.4博士副教授机械工程数字化设计、制造类实验室建设,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否机械工程学院50田梦倩女1971.12硕士副教授控制工程机电类实验室建设,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否机械工程学院51金世俊男1969.3博士副教授仪器科学机电类实践课程建设、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否仪器科学系52张赤斌男1968.9博士副教授控制工程机电类、创新类实验室、实验课程建设,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否机械工程学院53张志胜男1974.9博士室副主任副教授控制工程6机电类、创新类实验室、实验课程建设,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54周忠元男1972.9硕士副教授控制工程5机电系统类实验室、实验课程建设,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55罗 翔男1968.11博士副教授控制工程5机电类实验室建设,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56吴 俊男1969.1硕士副教授控制科学8机电类工程认识与基础训练实验室建设、管理与教学,指导创新是57张灶法男1968.2硕士室副主任副教授机械工程4机械类工程认识与基础训练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58陈馥鑫男1947.5学士高级工程师机械工程18机械制造、机电控制类实验课程、教材建设与教学,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59万玉纲男1950.3学士书记高级工程师机械工程15人事、党建,机械类工程认识与基础训练实验室建设、管理是60黄 克男1960.2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机械工程15机械设计类实验室、实验课程、实验教材建设与教学,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61薄 哲男1956.4学士高级工程师机械工程14机械制造类实验室、实验课程、实验教材建设与教学,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62甘为凡男1958.12学士高级工程师控制工程16机电类工程认识与基础训练实验室建设与教学是63赵贵才男1948.1学士副研究员控制工程17行政管理,机电类工程认识与基础训练实验室建设、管理是64唐慕萱男1960.1学士高级工程师动力工程12动力类实验室建设、管理与教学,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65马天河男1959.11学士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控制工程14自控类实验室建设、管理与教学,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66陈 强男1958.10学士高级工程师控制工程15自控类实验室建设、管理与教学,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67祝学云男1962.8学士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仪器科学8仪科类实验室建设、管理与教学,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68姚 华女1969.7硕士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机械工程6机械制造类实验室、实验课程、实验教材建设与教学,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69时 斌男1968.11博士室副主任讲师电气工程8电气类实验室、实验课程、实验教材建设与教学,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70黄允凯男1977.4硕士讲师电气工程5电气、控制类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71胡建中男1971.12博士讲师机械工程5机械测控、数字化质量控制类实验室建设,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72朱道军男1961.12硕士讲师车辆工程10车辆类实验室、实验课程、实验教材建设与教学,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73周芝庭女1968.1硕士讲师机械工程6机械类工程认识与基础训练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74白希琳女1964.1工程师机械工程8流体传动类实验室、实验课程、实验教材建设与教学,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75祝 婷女1964.9工程师机械工程8几何精度设计类实验室、实验课程、实验教材建设与教学,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76戴小儒男1960.4工程师控制工程12机电测控类实验室、实验课程、实验教材建设与教学,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77朱道宁男1956.10学士工程师机械工程15机械制造、车辆类实验室、实验课程、实验教材建设与教学,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78赵永美女1976.11硕士工程师控制工程6机电控制类实验室、实验课程、实验教材建设与教学,网络助学课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创新是79温阳生男1956.12学士工程师机械工程18工程基础训练及创新实践指导是80曹 莹女1964.9工程师机械工程15工程基础训练及创新实践指导是81陈建松男1972.9硕士工程师机械工程4工程基础实验室建设、基础训练及创新实践指导是82顾伊璐女1965.8工程师控制工程14工程基础训练及创新实践指导是83姚文平女1968.7学士工程师机械工程12工程基础训练及创新实践指导是84任卫祥男1970.12学士工程师控制工程10工程基础训练及创新实践指导是85丁 彧女1972.12学士工程师机械工程8工程基础训练及创新实践指导是86方 琳女1972.12学士助理工程师机械工程8工程基础训练及创新实践指导是87冯建芬女1973.5助理工程师机械工程8工程基础训练及创新实践指导是88王如英女1974.8助理工程师机械工程7工程基础训练及创新实践指导是89陆 斐男1975.12学士助理工程师机械工程7工程基础训练及创新实践指导是90高 锋男1955.5助理工程师机械工程18工程基础训练及创新实践指导是91王 亮男1978.11学士见习工程师机械工程6工程基础训练及创新实践指导是92蒋 华男1979.1学士见习工程师机械工程5工程基础训练及创新实践指导是93949596实验与实践教学辅助人员1王 进男1959.11技 师机械工程14工程基础训练及创新实践指导,仪器设备维护是2冯志鸿男1963.6技 师机械工程12工程基础训练及创新实践指导,仪器设备维护是3许雪明男1956.12技 师机械工程17工程基础训练及创新实践指导,仪器设备维护是4张翠英女1956.9技 师机械工程17工程基础训练及创新实践指导,仪器设备维护是5费广源男1957.11高级技工机械工程16工程认识实践与基础训练指导,设备维护是6刘玉祥男1958.4高级技工机械工程14工程认识实践与基础训练指导,设备维护是7高跃华女1958.8高级技工机械工程14工程认识实践与基础训练指导,设备维护是8王忠心男1959.4高级技工机械工程13工程认识实践与基础训练指导,设备维护是9包芳梅女1959.5高级技工机械工程13工程认识实践与基础训练指导,设备维护是10戴德明男1959.9高级技工控制工程13工程认识实践与基础训练指导,设备维护是11陈明兰女1959.12高级技工机械工程13工程认识实践与基础训练指导,设备维护是12朱志勇男1960.1高级技工机械工程12工程认识实践与基础训练指导,设备维护是13谢 毅男1961.4高级技工控制工程12工程认识实践与基础训练指导,设备维护是14柏金宝男1963.7高级技工机械工程10工程认识实践与基础训练指导,设备维护是15顾宁生男1963.8高级技工机械工程10工程认识实践与基础训练指导,设备维护是16赵影虎男1975.1中级技工控制工程7工程认识实践与基础训练指导是17贾 山男1981.8学士流动助教控制工程2工程基础训练及创新实践指导,实验项目建设是18陈跃平男1981.1学士流动助教机械工程3工程基础训练及创新实践指导,实验项目建设是19芮正新男1981.7学士流动助教仪器科学2工程基础训练及创新实践指导,实验项目建设是20黄小雨男1983.8学士流动助教控制工程1工程基础训练及创新实践指导,网络建设否21黄 茁男1981.5学士流动助教机械工程2工程基础训练及创新实践指导,网络建设否22华 磊男1982.6学士流动助教控制工程2工程基础训练及创新实践指导,实验项目建设23张 谊1982.4学士流动助教仪器科学2工程基础训练及创新实践指导,实验项目建设24卜长兴男1983.6学士流动助教机械工程1工程基础训练及创新实践指导,网络建设否25每年有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包括中职硕士)、博士研究生近20人分散在各实验室作为中心的教学辅助人员,配合进行实验、实践教学指导,实验教学课件开发,实验教学仪器研制等工作。262实验教学2-1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学校实验教学相关政策,实验教学定位及规划,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等)学校实验教学相关政策学校“985工程”一、二期,先后投入教学实验室建设经费达到15000万元,重点建设数学、物理、化学、电工电子、力学、工程图学、工程训练、外语、计算机等10大公共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电子信息、土木交通、机械动力、材料综合、建筑艺术、人文社科、经济管理、基础医学与临床技能训练等8大专业基础实验平台。通过重点建设,已经拥有物理、电工电子、机电综合工程训练、力学、基础医学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和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了支持实验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制订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学校重视实验队伍建设,重点建设的公共基础实验课程与专业基础实验教学课程设立教授岗位; 设立实验教学授课竞赛,并将参加竞赛并获得奖励作为实验教学人员晋升高级职称的必要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