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历史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第;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材及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一、简介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知识梳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社会方面的相关情况,进而总结归纳出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政治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经济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科技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文化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士阶层的形成以及“养士”现象出现。学术自由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二、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1、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总结儒、道、法、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以达到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的目的。2、补充有关学派的观点:儒家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重视道德教育,特别是个人修养,强调关爱别人,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墨家墨子法哲学思想的独到之处在于:称天说鬼,主张法天而遵天法;提出“壹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和秩序观;倡导“兼相爱,交相利”,追求普天之下的人类大同,减缓等级差别。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兼爱:消除亲属,贵贱的分别,同等的去爱所有的人。尚同:尚同的意思是,上天“选择天下赞阅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立以为三公、万国诸侯,以至左右将军、大夫和乡里之长,社会成员自下而上尚同于天子之“义”;并且“上有过,规谏之”。社会成员的意愿层层上达,庶几天子及其以下的各级官吏按共同的“义”行事,从而实现“天下治”。并且,天子的行为是否合于天下之义,必须据其是否尚同于天。这就阻断了最高统治者自行又自断其政的可能性。“夫既尚同于天子,而未尚同乎天者,则天灾将犹未止也。故当若夫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熟,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之人之不尚同于天者也。”非乐主要是反对当时统治者“王公大人”“厚敛措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 “亏夺民衣食之财”,而自己大搞音乐,享受作乐(l)。因而说“为乐( yu)非也”。但由此出发,反对到“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瓴击之乐”(墨子三辩)的民间音乐则走到了极端。非命反对儒家把“寿夭贫富,安危治乱”看成是先天命定的思想。“非命论”是墨子思想中最积极合理的部分,是人类对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表达了古代劳动者力图摆脱传统天命思想束缚的愿望。名家该派萌芽于春秋末期,郑国大夫邓析为先驱。作为一个学派,名家并没有共同的主张,仅限于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各说差异很大。主要有“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 所谓“合同异”,即认为万物之“同”与“异”都是相对的,皆可“合”其“同”、“异”而一体视之。该派以宋国人惠施为代表。惠施提出著名的“历物十事”,即“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等十个命题。 所谓“离坚白”,即认为一块石头,用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觉其“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而不觉其“白”。因此“坚”和“白”是分离的、彼此孤立的。该派以赵国人公孙龙为代表,“白马非马”、“坚白石二”等命题由其提出。 合同异强调事物的统一性,离坚白强调事物的差异性。战国末期,后期墨家对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纠正,提出了“坚白相盈”的观点,荀子亦强调“制名以指实”。阴阳家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息,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补充五行的相生相克:相生金、水、木、火、土相克金、木、土、水、火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的方向西东北南中 颜色白青黑赤黄纵横家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主要人物是:鬼谷子.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最后苏秦失败了,张仪胜利了。在张仪、苏秦之后,齐国又出了一位著名的纵横家鲁仲连,人称布衣丞相,布衣之士!在后期最后一次操纵和六国抗秦,不过还是以失败告终!3、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主要基地具有询议功能齐王向稷下学者咨询国事、天下事,使得稷下学者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稷下学宫也因此成为一个政治咨询中心。齐国执政者不惜财力物力创办稷下学宫,实行各种优惠政策,招揽天下有识之士,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天下贤士的谋略智慧,为其完成富国强兵、争雄天下的政治目标服务。因为他们懂得:“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说苑尊贤)的道理。而被稷下吸引来的稷下学者都有着积极参与现实的功业思想,他们高议阔论、竞相献策,期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被齐国执政者所接受、采纳。新序杂事说:“稷下学者喜议政事。”史记孟荀列传说:“自邹衍与齐之稷下学者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教育功能学宫具有独特的教育特点。游学是其教学方式之一。学生可以自由来稷下寻师求学;老师可以在稷下招生讲学,即容许有学与教两个方面的充分自由。这些游学方式的施行,就使学士们开阔了眼界,打破了私学界限,思想兼容并包,促进了各种学说的发展和新学说的创立,大大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稷下学宫便成为教育人才的中心。学术功能稷下学者总是针对当时的热点问题阐述政见。他们学识渊博,长于分析问题,在表述上旁征博引,穷尽事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同时,由于稷下学者学派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异,而会竞长论短,争论不已。最终促进了稷下学宫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形成,使稷下成为当时发展学术、繁荣学术的中心。第3课时二、汉代儒学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根据教材与搜集的材料及学生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思想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意识,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重点:儒学在汉代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形成进行客观评价。教学过程:一、“焚书坑儒”批判1、引导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知识了解焚书坑儒的背景根本原因秦朝巩固统一的需要“焚书坑儒”是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系的需要,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因此,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统措施还不行,最关键最长远的统一要素是思想的统一,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让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统一措施有效。而当时最大两种思想潮流就是儒家和法家,儒家是尊古的,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偏偏是新事务,他采取的措施也都是些新措施,这些东西都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而当时六国贵族,也借着儒家的“克己复礼”妄图恢复周朝的分封制,从而取得失去的权势。所以,对于刚刚统一的秦朝来说,统一思想就是维护大一统的关键措施。秦奉行的是法家的治国理念,可当时国家却是初统,春秋战国时形成的众多学说仍在百家争鸣,时常非议朝政。其直接的导火线则是主张“复古、师古”的儒家学者大谈“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引起法家不满,认为“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这得到秦始皇认可,于是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私藏的诗经、尚书。2、评价“焚书坑儒” 实质是为了统一思想的文化专制1)虽维持了秦朝的统治,但也加速了其政权的灭亡 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和秦始皇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丞相李斯所始料不及的。 2)嵌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虽然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成功;但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发展,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并且手法残忍,残暴。二、罢黜百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汉武帝开始图形。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史学家黄现璠曾说:“汉儒之政治哲学,即三大理论:大一统、尊王与绝对王权,完全为汉帝而立。汉儒拥护帝王集权,别出心裁,古未之有。1、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的背景1)吸取秦亡教训,加强思想统一以巩固统治。2)汉初奉行的无为之治,使阶级矛盾逐渐加剧。3)儒家学说理论符合封建社会的实际,其思想主张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如仁政,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以天道人情教化百姓,符合封建统治者需要借助宗教神学的力量来加强统治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神学化的改造:他的 天人感应 论,使伦理道德神学化了;他的 君权神授 说,为君主专制的合理性,提供了神学的论证。董仲舒建造的神学化的儒学体系,虽然有别于出世而消极的宗教,却积极配合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进而抬高了儒学的地位。2、评价“罢黜百家”1)其实质是文化专制2)最初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稳定国家的作用,但后来却成为封建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禁锢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个性思想。三、太学的出现1、简介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 董仲舒:“五帝名大学曰成均”,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至于夏商周,大学在夏为东序,在殷为右学,在周有东胶,而周朝又曾设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汉武帝元溯五年开创太学,它是中国当时最高学府。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政府设立的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建立太学。2、设立太学的意义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其主要内容。3、了解太学清议清议:公正的议论。即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臧否人物。为官者一旦触犯清议,便会丢官免职,被禁锢乡里,不许再入仕。 这是庶族与士族斗争的产物。清议禁锢之科的设置从政治上来说是为了适应庶族遏制士族而设,但客观上也起到了维护 封 建家族关系,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作用。出处:其犯乡论清议、赃污淫盗,一皆荡涤。南史宋武帝纪举例:三国 魏 曹羲 至公论:“厉清议以督俗,明是非以宣教者,吾未见其功也。” 晋书傅玄传:“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放诞之论盈於朝野,使天下无复清议。” 清顾炎武 日知录清议:“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於清议亡,而干戈至矣。”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 东汉后期,封建统治阶级越来越腐败,农民起义的浪潮此伏彼起,官僚和知识分子中间,也对当权的统治者不断地发出抗议,形成一种社会舆论,叫做清议。”东汉后期,宦官专政不仅使政治黑暗,而且也垄断了仕途。这时的选举、征辟(b闭),都要按照他们的爱憎行事,这就严重地侵夺了士人的上进之路。这一时期,太学生已发展到三万余人,各郡县的儒生也很多,他们上进无门,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覈(h核)公卿,裁量执政。”这就是所谓的“清议”。 所谓“激扬名声,互相题拂”,主要是比较廉正的官吏、士人、太学生等互相标榜。如说:“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畅)。”所谓“品覈公卿,裁量执政”,主要是批评宦官专权乱政。如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样的议论自社会流入太学,太学生以郭泰为首,奉司隶校尉李膺、太尉陈蕃为领袖,公开与宦官集团相对抗。 清议在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激浊扬清的作用。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2、科举制的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其影响,并结合必修一的内容。第45课时三、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用列表法学习本课,或重点介绍一两位思想家的观点,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以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重点和难点: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教学过程:一、简介宋明理学1、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宋元明时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由于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是理学,人们习惯上多以“宋明理学”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时期的哲学。 宋明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表态,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改造之后,对儒学的佛(佛教)老(道教)化改造;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主要有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 ,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以象数演变探寻自然发展规律。),张载、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2、认识宋明理学的作用消极: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强化封建礼教 、维护宗法等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作为地主阶级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理学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它在思辨哲学方面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对于日本、朝鲜的历史发展,理学也曾发生相当大的影响。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走入困境的原因1)东汉末谶(chn)纬迷信的泛滥。(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被汉光武帝刘秀之后的人称为“内学”,而原本的经典反被称为“外学”。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2)魏晋时期新思潮(玄学)的流行、道教的兴起、尤其是佛教的传播。(玄学是一种与科学相对的理论,它回答的问题是人类已知的西方科学无法回答的问题。玄学和科学在问题研究的方法上的存在本质区别,玄学是用纯解释的思路作研究的,科学是用求证的思维作研究的。因为玄学的纯解释性思维特点,使玄学在研究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其结果可能千奇百怪,至于真正接近真理的结果就很少,但这并不影响玄学作为一门学问的存在性。“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东汉末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正统儒家名教之学也开始失去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形而上的哲学论辩。玄学是对道家的表达 。可以说玄学是道家的一种分支或改进。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最早可追溯于上古时期的崇敬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术,逐渐演变成殷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汉末因为战乱连年与汉朝统治的崩溃导致对宗教产生急迫的需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需要一种适应国情的宗教出世为百姓解决痛苦的根源,战祸的伤痛,综合传统的鬼神崇敬、神仙追慕、阴阳术数终于与汉代所崇尚黄老的思潮逐渐融合;道教教派也于此时应运而生。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上古甚至洪荒时代之鬼神信仰;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千年流传下的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2、儒学走入困境的影响儒学原有的各种社会政治功能,如为政权合法性提供证明、为君臣父子和各种社会关系提供特定的行为规范、为社会各阶级的成员提供普遍的首先准则等也随之受到破坏。儒家的核心价值信仰受到冲击,也瓦解着儒学提振人心、安顿灵魂的力量。唐末五代之际,已沦为笺注之学的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几乎丧失了规范规范社会、支撑人心的作用。3、儒学复兴运动理学诞生的背景实质是使儒学不仅要有官方正统地位,还要成为社会信仰。主要代表人物韩愈、李翱三、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1、因本节内容过于晦涩难懂,因此只要求学生简单了解主要代表人物与其思想之间的异同。2、重点提一下张载的理论气学 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3、提醒学生掌握二程,了解“孔颜之乐” 孔颜之乐:是指达到仁的最高境界,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如孔子所说“随心所欲不逾矩。”程门立雪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程颐、杨时、游酢)四、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本体论理生万物,理在气先。(客观唯心主义)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伦理。2、动静观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3、修养论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辩,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即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4、社会政治理论三纲五常、正君心。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五常之道”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但最早渊源于孔子。何晏在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中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这种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五、陆王心学1、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2、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心学的主要理论。1)心即理,理也就是心之条理,发之于亲则为孝,发之于君则为忠,发之于朋友则为信。可见,理也就是儒家的伦理。由此,阳明还把理等同于礼,作为儒家伦理具体体现的礼,也就是理,或者说也就是天理。把理作伦理性的解释,心学家与道学家是相同的。 心即理的命题,使作为一个知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心,成为一个与具有伦理含义的义理之心。在心学家看来,因为心本身就包含着义理(伦理),所以首要的问题并不是道学家所说的格物穷理,由外而内,而是如何“发明本心”,由内而外,把人人同有的义理之心发散于外,付诸实践。 2)“心外无物” ,为了说明儒家伦理是根于人心的,其根据在于内而不在于外,“万物皆备于我”,心学家还提出了“心外无物”的命题。为了说明“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象山和阳明各有一个在哲学史上著名的比喻:镜中观花和岩中花树。 3)致良知,心学家以良知作为人性本善的证明,以良知的蒙蔽或污染作为后天之恶的来源,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作为复心的具体方式。象山认为,人的本心(即良知)是至善的,后天的不善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物欲对于本心的污染,这种说法和道学一系的观点一样。其二是本心的“放失”,人心只向名利上求索,故而失掉了人之本心。名利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物欲。 4)知行合一,中庸中有“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之说,象山之学强调尊德性的一面,即强调道德的实践,朱子则强调道问学的一面,强调对于伦理的认识。心学家们认为朱子学派把知与行割裂开了。于是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 认为与道德实践相对应的知,并不是对于外在事物之理的认识,而是对于引起或指导道德实践的主观意念的克制与省察。知行合一,就是“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万一有不善之念,就将不善的念彻底克制掉。王阳明把“一念发动”的促使行为的意识,纳入道德实践的范围,道德修养从道德行为本身扩大到道德意识,这是道德主义发展到极至的一种表现。第67课时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材资料及自己搜集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难点:通过对这些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学习,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指导学生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思想文化的变化。教学过程: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思想活跃时期,思想家们对儒学传统教条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与修正。1政治上:明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专制腐败的王朝政治,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农民起义。 2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工商业者成为重要力量;重商主义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文化上:明晚期,科举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旧;因循守旧的八股取士;文字狱;理学家鼓吹的理论具有虚伪性导致知识分子逆反。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