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doc_第1页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doc_第2页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doc_第3页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doc_第4页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一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教法与学法:教法:演示讲解法学法: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1522= 2314= 3212= 4153= 2983= 5233=2、笔算 2412= 4459= 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二、探究新知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小时,火车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14512=1740 145 12- 2901 45 -1 740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三、巩固练习:1、书后做一做 13412= 17647 42536 237822、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小册子相关知识内容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14512=1740(千米) 145 12- 2901452,积的末位同个位对齐1 45 14510,积的末位同十位对齐 -1 740课后反思:第二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在积的末尾添0的算理。教法与学法:教法:演示讲解法学法:独立试算、小组讨论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 6085= 4072= 4072= 4072= 2020= 4090= 5027= 9084= 2、笔算 7086= 7908= 54278=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二、探究新知例2、特快列车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小时可行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1)16030=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16030=4800 160 30 48002)10630= 自己试一试学生反馈时讨论:(1) 竖式的简便写法 106 30(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10630=3180 106 30 3180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三、巩固练习:1、书后第53页做一做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课本练习八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 160 106 30 30 4800 3180(1) 把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先相乘;(2) 把乘的积的末尾添上0(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添几个零)课后反思:第三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教法与学法:教法:演示讲解法学法: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283= 168= 362= 4620= 4160= 3150= 156=1506= 267= 2019= 20073= 90024= 4308= 1905=2、笔算32224= 14527= 67913= 28635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二、练习内容:1、判断并改错。134 152 246 16 23 34- 804 156 964 134 104 638 938 1196 7344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笔算时应注意什么?2、笔算12473= 46215= 22436= 28153= 27142= 18247=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解决问题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3)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四、思维训练: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2、练习七第12、13思考题。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七第10、11题。课后反思:第四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过程与方法: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法与学法:教法:演示讲解法学法: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62= 8125=620= 24125=6200= 72125=组织小组交流。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84= 25160=404= 2540=204= 2510=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3)整体概括规律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引导学生总结规律。2、验证规律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2648= 1712=2624= 1724=2612= 1736=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3、应用规律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1824= (182)(242)= (182)(242)=10545= (1055)(455)= (1053)(453)=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1、书上练习九的1、2、3。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 ,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五、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六、作业小册子相关内容。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同时乘(或除以)几(0除外)课后反思:第五课时 价格问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过程与方法:经历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的发现过程,掌握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单价数量总价”的意义和推导过程。教学难点:应用“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法与学法:教法:例题讲解,方法引导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都去买过东西。作为一名消费者,为保护自己的消费利益,在购物时我们应当了解哪些信息呀?(学生自由交流,有考虑价格的、质量的、安全的),大家说的确实是我们在消费时所要关心的问题。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价格”方面的内容。)(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课本52页例4.1、出示教材例4(1)指名学生读题,提取题目中的有用信息:篮球每个80元,买了3个。教师:我们把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单价”;买了多少,叫“数量”;一共用的钱数,叫“总价”。那这道题目里“单价、数量、总价”分别是什么呢?指名学生回答。理清思路后,由学生自己列式回答,在指名学生上台列出式子。803=240教师:回答这类型的问题,千万不能忘记添上单位。板书:803=240(元)2、教师: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因素。那同学们能归纳出这三个因素的关系吗?观察算式,你们能发现这其中的等量关系吗?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教师:在价格问题中,只要知道了其他两个因素,就能根据条件推测出第三个因素的量。比如说,知道了单价和数量,根据“单价数量总价”的公式,就能算出单价是多少。3、课件出示教材例4(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学生独立作答。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列出算式:104=40(元)三、巩固练习1、课后做一做。2、练习九第3、8题。四、课后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小册子相关内容板书设计: 价格问题 803=240(元)单价数量总价 104=40(元)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行程问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学会速度的写法。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法与学法:教法:讲解引导法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二、探究新知1、教学教材例5教师:在行程问题中,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时间)。想一想,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行驶的时间各是多少?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汽车的行驶速度是70千米,行驶了4小时,要求的是汽车行驶的路程。(2)怎样求汽车4小时行驶的路程呢?教师引导学生:汽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行驶了4小时,就有4个70千米,因此汽车4小时行驶的路程是:704=280(千米)板书(3)第(2)小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解答,并互相说一说解答的思路。板书:22510=2250(米)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教师小结:在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中,知道了速度和行驶的时间,就可以根据“速度时间路程”求出行驶的路程。那么如果知道了路程与时间,如何求速度呢?如果知道路程和速度,如何求时间呢?学生交流,指名汇报。三、巩固新知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5、练习八第8、9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小册子相关内容板书设计: 行程问题 704=280(千米) 22510=2250(米) 速度时间路程课后反思:第七课时 练习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运算。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过程与方法: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接替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通过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的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教法与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