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铜仁地区(印江县)防洪综合整治洼地排涝文昌防洪堤工程 实施方案设计报告铜仁地区防洪综合整治洼地排涝印江县文昌防洪堤工程实施方案设计报告设计证号:241116-SY 贵州省铜仁地区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二00八年十二月编制人员名单批准:审定:校核:编制:目 录1.综合说明11.1 绪言11.2 水文21.3地质31.4工程任务41.5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41.6工程施工51.7工程占地51.8 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61.9工程管理61.10工程概算61.11经济评价71.12工程招标方案设计72、水 文92.1 流域概况92.2 水文、气象92.3 测站分布及资料情况92.4 暴雨洪水资料及其特征92.5 设计洪水102.6 设计流量的确定132.7 水面线推求143、工程地质173.1 工程概况173.2 区域地质183.3 工程段河床地质条件203.4 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213.5 物理力学指标及基础开挖243.6 围堰与排水253.7 天然建筑材料253.8 结论与建议254、工程任务275、工程布置及建筑物315.1 设计依据315.2工程布置315.3 堤线选择325.4 堤型设计325.5 堤坝材料及要求335.6 堤防稳定计算及分析335.7 施工分缝、排水孔设计356、工程施工366.1 施工条件366.2 施工导流386.3 料场的选定与开采386.4 主体工程防洪堤施工396.4 施工交通运输406.5动力通讯设施406.6 施工总布置416.7 施工总进度417、淹没处理及工程占地427.1 工程淹没范围427.2 防护工程427.3 工程永久占地428、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438.1 设计依据438.2 水土保持及环境保护设计448.3 结论459 工程建设安全措施4610、工程管理4810.1 管理机构4810.2 主要管理措施4810.3 工程运行管理5211、工程概算(详见概算书)5311.1 编制说明5311.2投资主要指标5311.3投资概算编制原则及依据5311.4费用计算依据及构成5511.5费用计算标准5611.6资金筹措5612、经济评价5812.1工程概况5812.2经济评价依据5812.3经济评价基本参数5812.4费用分析5912.5各经济指标值的计算6113、工程招标方案设计6213.1 工程建设规模6213.2 项目招标范围6213.3 招标组织形式6313.4 招标方式6313.5 标段的划分6313.6 对投标单位的资质要求63编制说明671.综合说明1.1 绪言文昌防洪堤工程位于印江县东部的新业乡文昌村,距县城50km,对外交通有印江木黄新业油路通过,对内交通有乡村公路,交通、水、电较为方便。地理位置为东经1084048,北纬280134。工程保护区内海拔高程在755m至800m之间。工程区辖文昌行政村,现有人口456人,保护耕地面积560亩,其中土为324亩,田为276亩。工程区主产水稻、玉米、红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油菜、烤烟、茶叶等经济作物。工程区域地处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黔东北凹陷地带,森林覆盖率低,植被较差,水土流失严重。由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导致境内水涝灾害频繁,每遇暴雨,由于原河道过水断面较小,坝上的田地经常被洪水淹没,致使粮食及经济作物损失惨重,部分田地作物绝收。1999年“7.23”特大洪涝灾害后,根据救灾组评估,其直接经济损失达268万元,每年民政部门都要投入几万元救灾救贫资金。洪涝灾害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进行防洪综合治理、排涝减灾是非常必要的。2002年2003年全地区开展洼地排涝“可研”及“初步设计”工作。2003年11月15日至18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对贵州省铜仁地区洼地排涝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进行了审查。2004年4月2日,贵州省发改委及水利厅以黔计建设2004257号文关于贵州省铜仁地区防洪综合整治洼地排涝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基本同意设计报告的规模、投资及设计方案。1.2 水文工程区在木黄河东南面,发于梵净山北麓的青岗,高程为2140m,其河源段称为蔡家河,又称芙蓉河,经新业在木黄以西与乌溪河汇合。地势地貌属贵州高原自东向西的三级阶地的第一阶梯上和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黔东北凹陷地带,森林覆盖率好,植被一般,水土流一般。1.2.1水文、气象本区域属中亚热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区域内降水量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1105.7mm。4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0%左右,年均气温17,最高气温39.9,最低气温-9,年均日照时数1189h,无霜期年均为280天,以NE风较多,平均风速0.9m/s,最大时速12.5m/s,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800mm,平均陆面蒸发量580mm。1.2.2暴雨洪水资料及其特征流域内无实测暴雨洪水资料,本次洪水计算采用木黄雨量站年最大一日降雨系列资料。该站具有1964年2006年共43年的降雨资料。根据木黄雨量站统计资料分析,最大1日降水量多发生在58月份,占86 %,尤以6月份居多,占34.9%。5月占16.3%,见木黄雨量站历年出现暴雨机率表(表2.4-1)。该流域形成暴雨的主要天气类型为冷锋低槽和两高切变类,其特点为历时短,强度大,洪水陡涨陡落。 (1) 设计洪水标准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水利水电工程等别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主要建筑物按等5级,设计洪水标准为10年一遇(P=10%)。(2)设计暴雨本工程设计洪水计算,采用木黄雨量站1964年至2006年共43年实测最大一日降雨资料,经频率计算,并经适线得出,H24=90毫米,取Cv=0.42,Cs=3.5Cv,根据贵州省暴雨洪水计算实用手册,查得最大一小时总雨量均值,H60=43mm,Cv=0.42,Cs=3.5Cv,查皮III型曲线得出各种频率时KP值,Kp=10%=1.66。(3) 设计洪水计算计算应用贵州省特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标准中所述的公式计算。经计算p=10%频率洪峰流量Qp=10%=246.35m3/s,设计洪水总量Wp=10%=742.52104m3(4 )设计洪水过程线的推求:该区产汇流区属2区,进行洪水过程线的推求,据贵州省暴雨洪水计算实用手册中表十五,取(三)类概化线型,经修正而得。(其计算成果详见表2.4-5)。 1.3地质工作区最高海拔高程2140米,最低海拔高程755m,相对高差1385米,为中低山风化剥蚀溶蚀地貌。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寒武系下统明心寺金顶山组。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贵阳复杂变形区东缘梵净山西面,无构造通过,岩层产状倾向320330,倾角2530。椐调查该区域内无晚近期活动构造,区域构造较稳定,地震烈度为6度。工作区地表分分水岭与地下分水岭基本一致,均为可溶性碳酸盐岩,为相对含水层,河床为地表水及地下的最低排泄基准面。地下水埋深110米, 无不良地质现象存在,边坡稳定。河堤基础为砂砾石,建议基础开挖到最低冲刷线以下1.01.5m,开挖边坡比为1:1.51:1.25,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工程所需块石,可就地取材,利用河床中的砂砾石。1.4工程任务和规模本工程任务为保护文昌村耕地560亩,其中土为324亩,田为276亩。保护人口456人,规模为新建防洪堤1.56Km,河道清障700m。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确定洪水标准为10年一遇,建筑物的级别为等5级。堤线布置的原则是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尽可能不占河道行洪断面,堤线布置与政区规划相结合,便于堤型优化设计。同时保证每堤防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能独立发挥防洪功能。1.5 工程布置本工程位于印江县东部的新业乡文昌村境内,堤防长 1.56km,主要按原堤防布置,局部裁弯取直,根据地形,堤型采用重力式,堤线为封闭的堤线,满足相对封闭、完整、独立。堤型断面设计的原则是在满足水工建筑功能的前提下,堤型造型与工程区建筑的基本风格相协调,能够就地取材,以达到特殊环境下的水工建筑与工程区背景的完美结合。1.6工程施工本工程位于印江县东部的新业乡文昌村境内,距印江县城50km,是新业乡政府驻地,对外交通有印江-木黄新业油路通过,对内交通有乡村公路,交通方便,施工场地开阔,导流方案采取导流围堰、基坑排水等方法,施工期为3个月。砂浆的拌制采用人工拌制为主,人工或胶轮车运至现场,砌筑时应按如下的要求施工:1、砌筑前,应将石料表面的泥垢冲洗干净,砌筑时保持砌石表面湿润。2、应采用坐浆法分层砌筑,铺浆厚3-5cm,随铺浆随砌筑,砌缝采用砂浆填充饱满,不得无浆直接贴靠,砌缝砂浆宜用扁铁插捣密实。3、上、下层应错缝砌筑,砌体外露面平整美观。4、砌筑因故停顿,砂浆已超过初凝时间,应待砂浆强度达到2.5MPa后才可能继续施工。5、勾缝必须清缝,用水冲净并保持缝隙内湿润,砂浆分次向缝内填寒密实,勾缝标号应高于砌筑标号。6、砂浆配合比,工作台性能等,应根据设计标号通过试验确定。严格按照以上施工规范进行操作,以确保工程质量。1.7工程占地临时占地主要是开挖堤基时弃碴临时占用耕地,随着工程的竣工,将不再占用耕地,弃碴将堆放在指定位置,并用河道开挖的土覆盖,并复垦。工程建设占地由受益村组自行调节解决。1.8 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工程区域面积大,森林植被差,无工业污染,无矿产资源及人文景观,无珍稀动植物。施工期间的粉尘及噪音会对当地环境造成污染,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因此,要求文明施工、安全施工、严格管理、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量减少污染。在工程区内植树造林、护岸护林、不乱开山取石,破坏植被,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严格执行水土保持相关政策和法规,做到宣传、监督、治理同时进行,有效地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本工程与国土部门的土地复垦相结合,工程中的弃土全部用于土地整治复垦的垫层。1.9工程管理工程在建设中由“印江县洼地排涝办公室”统一管理,在工程实施完成后,由乡水利站负责统一管理。1.10工程概算投资主要经济指标:(1)建筑工程:117.71万元;(2)设备及安装工程:0万元;(3)金属结构及设备安装工程:0万元;(4)临时工程:5.21万元;(5)其他费用:25.94万元;(6)基本预备费10.24万元;工程总投资:215.11万元.1.11经济评价由于本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治涝,效益体现在农作物稳产、增产上,工程管理机构本身没有财务收入,因此对本工程只进行国民经济评价,而不进行财务评价。经计算,各经济指标如下:净现值ENPV33.62万元效益费用比B2.56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10.25%静态投资回收期T09.04年结论,以上各指标均满足规范规定值,国民经济评价可行。1.12工程招标方案设计本工程勘察、设计、监理不列入招标范围。工程施工列入招标范围。项目列入招标范围的拟采用委托招标组织形式。本工程规模较小,投资不大,同时考虑到便于施工管理,减少施工干扰,使工程有序地进行,因此本工程招标划分为1个标段附工程特性表工程特性表序号及名称单位数量备注一、水文1、集水面积km2702、利用水文系列年433、设计洪峰流量m3/S246.35P=10%4、设计洪水总量104m3742.52P=10%5、设计水位M767.92787.39二、工程效益指标1、保护面积亩5602、保护人口人4563、工程占地亩9临时占地三、主要建筑物1、堤防m1560新建2、便民码头座3新建四、主要工程量1、开挖及回填M3172932、砌体M380203、砼M3127五、主要建筑材料1、水泥T9142、木材m333、炸药T0.72六、劳动总工日万工日2.03七、施工期月6八、经济指标1、工程总投资万元215.112、经济内部回收率%10.253、经济净现值万元33.624、效益费用比2.565、投资回收年限年9.042、水 文2.1 流域概况文昌防洪堤工程位于印江县城东部的新业乡境内,距县城50km,地处 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黔东北凹陷地带,在东经1084048,北纬280134,工程域区内海拔高程最高处为烂茶顶2140m,最低处是文昌755m左右,属乌江水系,集雨面为70km2。2.2 水文、气象工程境内属中热带暖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热冬暖,受大西洋高气压气候和梵净山区域气候的影响,多年平均降水量1105.7mm多年平均气温1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7.3,极端气温39.9,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5,极端最低气温9,平均无霜期280天,日照时数1189小时,占可照数的30%,平均风速为0.9m/s,县内灾害性气候有干旱、暴雨、倒春寒、秋季低温、冰雹、大风等。2.3 测站分布及资料情况工程内附近有木黄雨量站,该气象站始建于1964年,观测项目有降水、气温、风速、风向等具有1964年至2006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已经省地区水文水资源局和省水文局整编刊印,资料可靠、完善、系列连续精度较高。因此选用木黄雨量站为参证站。2.4 暴雨洪水资料及其特征流域内无实测暴雨洪水资料,本次洪水计算采用木黄雨量站年最大一日降雨系列资料。该站具有1964年2006年共43年的降雨资料。根据木黄雨量站统计资料分析,最大1日降水量多发生在58月份,占86%,尤以6月份居多,占34.9%。5月占16.3%,见木黄雨量站历年出现暴雨机率表(表2.4-1)。该流域形成暴雨的主要天气类型为冷锋低槽和两高切变类,其特点为历时短,强度大,洪水陡涨陡落。木黄雨量站历年最大一日出现暴雨机率 表2.41统计年限项目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合计1964-2006出现次现机率2.3 16.3 34.9 18.6 16.3 4.7 4.7 2.3 100 2.5 设计洪水2.5.1 设计洪水标准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排洪渠等主要建筑物按五等5级设计,相应的设计洪水标准为10年一遇(P=10%)。2.5.2 设计暴雨根据木黄雨量站历年(19642006年)43年最大一日暴雨资料经频率分析计算得出,H24=90mm,取Cv=0.50,Cs=3.5Cv。根据贵州省暴雨洪水计算手册查得流域中心处年最大一日时点雨量均质H60=40mm,Cv=0.40,Cs=3.5Cv,其计算暴雨成果见表2.51。设计暴雨成果表 表2.51频率(%)2010备 注Kp1.321.66Cv=0.50H2.4p114149.4Cs=3.5CvKp1.281.53Cv=0.40Sp5161Cs=3.5CvH2486862.5.3 设计洪峰流量流域几何特征值系1:1万地形图量算得到,其成果见表2.52。流域特征值表 表2.52流域面积主河道长度坡 降f备注F(km2)L(km)J7018.50.03918.860.205注:=L/(J1/3F1/4)洪峰流量计算采用贵州省暴雨洪水计算实用手册及贵州省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标准研究报告中的公式进行计算,根据F、进行判别。当25F300km2,30时用公式:Qp=0.35710.922f0.36J0.24F0.716CKp241.23式中:Qp设计频率P的洪峰流量(m3/s)汇流系数,取0.52f流域形状系数C洪峰径流系数,取0.62Kp设计频率为P的皮型曲线模比系数Sp设计暴雨雨力24最大一日平均雨量其洪峰流量计算成果见表2.54。 洪峰流量计算成果表 表2.54频率(%)2010备 注洪峰流量 Q176.64246.35Wp=0.1cFH2.4p式中:c洪峰径流系数,取0.62F集雨面积计算成果见表2.45。 洪水总量计算成果表 表2.55频率(%)2010备 注洪水总量 W566.58742.522.5.5 设计洪水过程2.5.5.1 汇流历时的计算汇流历时公式=坡+槽=坡+L/30.6式中:坡水流过山坡的坡流汇流时间槽水流过河槽的汇流时间河槽汇流平均速度根据以上公式计算汇流历时,计算成果见表2.56。防洪堤工程汇流历时计算成果表 表2.56 频率(%)2010备 注汇流历时 4.634.262.5.5.2 设计洪水过程线根据以上的计算成果,汇流、产流均属2区进行洪水的推求。根据雨洪手册表十五取(三)类概化线型。先由雨洪手册公式:m=,h=3.6qp再由:h24=H24p(Hs+Hs)自附表(九)中(区)查得时段内的稳定雨损的平均值Hs=35mm,而附加雨损(“24”时段内的降雨损失)Hs=(24)(=1.0mm/小时)。附加安全洪水径流深:H24ph洪水安全放大系数:K=1+h/(1-o)h本流域o=21.9%计算参数见表2.57。计算参数成果表 表2.57频率(%)文昌2010h42.09 54.01 H24p59.63 94.66 h17.55 40.65 K1.53 1.95 设计洪水过程线的计算成果见表2.62、5。2.6 设计流量的确定按设计标准对该工程进行洪水计算,其最大洪水总量P=10%为742.52104m3,P=10%时的洪峰流量为Qq=246.35m3/s.设计洪水过程线表 表2.6-1编号t/TQt/QmTp=20%Qcp=20%Tp=10%Qcp=10%备注1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2 0.10 0.05 0.46 8.83 0.43 12.32 3 0.16 0.10 0.74 17.66 0.68 24.63 4 0.21 0.20 0.97 35.33 0.90 49.27 5 0.35 0.50 1.62 88.32 1.49 123.17 6 0.48 0.90 2.22 158.98 2.05 221.71 7 0.51 0.95 2.36 167.81 2.17 234.03 8 0.55 1.00 2.55 176.64 2.34 246.35 9 0.62 0.95 3.17 167.81 4.30 234.03 10 0.68 0.90 3.47 158.98 4.72 221.71 11 0.82 0.70 4.19 123.65 5.69 172.44 12 0.95 0.50 4.85 88.32 6.59 123.17 13 1.07 0.40 5.47 70.66 7.43 98.54 14 1.31 0.30 6.69 52.99 9.09 73.90 15 1.45 0.25 7.41 44.16 10.07 61.59 16 1.73 0.20 8.84 35.33 12.01 49.27 17 2.01 0.15 10.27 26.50 13.95 36.95 18 2.37 0.10 7.06 17.66 16.45 24.63 19 3.28 0.05 16.76 8.83 22.77 12.32 20 5.00 0.00 25.55 0.00 34.71 0.00 2.7 水面线推求 2.7.1 历史洪水调查 贵州省洪水调查资料记载铜仁地区水文队于1980年曾对印江河上游河段及印江河作过洪水调查,调查到1849年、1933年、1964年的洪峰痕迹点子,现已整编刊印。根据印江县志记载:明朝万历九年(1581年)发生历史最大洪水,水文站相应水位为456.32m。以上发生的洪水由于年代久远,河道变迁,沿岸居民记忆不清,调查难度大。根据铜仁地区水文勘测队及印江县水文站论证资料,近期1996年7月15日、1991年7月3日、1984年7月21日三次发生的洪水相当于10年一遇的洪水(本成果来源于铜仁地区水文局转县防汛办资料)。因此,本次着重调查近三次洪水的洪迹点子作为设计水面线计算依据,并用贵州省瀑雨洪水计算实用手册进行计算,结果相近。并根据洪痕点推算洪水比降。2.7.2 各起始断面高程确定本工程为印江河上游芙蓉河上,河床糙率查天然河道糙率表,n=0.03-0.05,本工程取n=0.04,根据设计流量和洪水比降及断面参数用曼宁公式:Q=CA(iR)1/2计算各断面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见表2.7-1。并结合调查到的洪迹点子综合定出始断面的水位。见表面2.7-2文昌始断面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2.7-1水位784.86785.86786.86787.00787.39流量(m3/s)072.6152.2173.3246.35 备注文昌起始断面水位成果计算表 2.7-2项目名称洪迹点水位河床比降糙率设计洪水位787.350.01240.035787.392.7.3 洪水水面线 根据文昌防洪堤始断面的水位,按伯努力方程逐断向上推求水面线,其方程如下: 式中:Z1、Z2下、上游断面水位(m); Q-断面流量(m3/s); -两断面谢才系数均值(R1/6/n); -两断面过水断面均值(m2); -两断面水力半径均值; -两断面间距; -当V1 V2时为扩散,取1.0; 当V1V2时为收缩,取0; V1、V2下上游断面流速(m/s);其计算成果见 文昌防洪堤水面线推求成果表 2.7-3断面桩号起点距(m)深泓点(m)水面高程(m)备注整治前整治后1+5601560765.52 767.90 767.92 1+3001300768.48 770.67 770.68 1+0001000771.67 773.94 773.97 0+700700776.04 778.33 778.34 0+400400779.08 781.54 781.58 0+0000784.79 787.37787.393、工程地质3.1 工程概况3.1.1 概述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昌洼地排涝工程位于印江县新业乡文昌村,距县城5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施工车辆可直达施工场地。工程区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及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呈西北向东南降低,位于梵净山北北西面,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坡植被较好。工程流域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印江河上游支流芙蓉河,发源于梵净西麓,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雨量1105.7mm,多年平均气温17,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7.3,极端高温39.9,最冷月份1份月平均气温5.5,极端最低气温-5,年平均无霜期299天。受印江县水利局委托,我院工作人员于2008年12月,对该工程进行地质勘察,本次除野外勘察及野外填图等地质勘察工作外,在河床中作了三个试坑的覆盖层颗分及渗透试验,本次勘察工作量如下:1、1、50000区域地质调查 18km22、1、2000工程区地质填图 0.06km23、防洪堤勘察 2.0km4、实测地质剖图 1.7km5、野外试验 3次3.1.2 勘察遵循的勘察规程、规范本次勘察阶段为实施阶段,遵循的勘察规程、规范依据如下: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2004年版)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20011-2001)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50287-99)4、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5、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范6、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内业整理规范(试行)3.2 区域地质3.2.1 地形地貌工程区位于梵净山脚下新业乡文昌村,地势东高西低,最高点梵净山海拔高程2493.8米,最低点五甲处河床海拔高程755米,相对高差1638米、河谷为“U”型谷,两岸为高山台地,山高坡陡,河流深切,地势陡竣,属中、高山峡谷地貌。3.2.2 地层岩性工程区内出露地层有:第四系坡积(d1Q)、第四系冲积(a1Q)、寒武系上统毛田(3m)组、寒武上统后坝( 3h)组、寒武系中统高台( 2g)组、寒武下统清虚洞(1q) 组,寒武系下统明心寺金顶山组,寒武下统牛蹄塘组。由新到老分述如下:第四系坡积堆积(d10):主要岩性为杂色漂卵石、砂砾石及粉砂质粘土,分布在河谷内及一级阶地上,厚08.20m。寒武系上统毛田组:灰、深灰色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呈不等厚互层,间夹鲕状、层纹状、竹叶状灰岩。厚200m。寒武系上统后坝组:顶部为浅灰、灰白色厚层至块状白云层;下部为浅灰色、灰色厚层块状白云岩;在上、下部之间常夹厚数米至二、三十米含薄层或透镜状燧石白云岩。寒武系中统高台浅灰、灰、深灰色薄层泥质白云层、白云层页岩及深灰色中厚层、厚层鲕状白云岩。厚6.4m。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灰、深灰色薄层及中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厚57m。寒武系下统明心寺金顶山组:灰绿色砂岩、砂质页岩及泥质灰岩。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硅质页岩、磷块岩、灰岩、砂质页岩。3.2.3 构造及地震工程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一黔北台隆遵义断拱贵阳复杂变形区边缘梵净山穹状北西,以武陵期构形迹为主,无断裂发育,测区岩层产状大部分为:倾向320330,倾角2530,倾向下游偏右岸,构造简单。查中国地震烈度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查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对应地震烈度为6度。椐调查该区域内无晚近期活动构造,区域构造较稳定。3.2.4 水文地质3.2.4.1 地下水类型及出露形式工程区露岩层大部分为可溶性碳酸盐岩层,岩溶地貌发育,河谷深切,根据调查结果,河谷为该区域的最低负地形,河床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最低排泄基准面。大气降水通过地表下渗补给地下通道,形成暗河及泉点注入河流,地下水主要受岩性和构造线控制,溶洞、落水洞等岩溶现象沿断层走向发育明显。地表分水岭与地下分水岭基本一致。地下水主要分布于断裂破碎带,第四系堆积物的孔隙、孔洞、基岩强风化层裂隙及孔隙中;测区泉水出露形式主要为断层泉、裂隙泉和岩溶泉。3.2.4.2 岩溶工程区岩溶较发育,岩石受到溶蚀作用,发育有溶蚀裂隙、溶沟、溶槽、溶洞、落水洞、漏斗等形式。但溶洞出口均高出河床8.0m以上,且洞水补给河水。3.3 工程段河床地质条件3.3.1 地形地貌该段河床地形起伏大,河床坡降为(12.6),河流下蚀作用较强,以侧蚀作用为主,为此河谷凸岸沉积身前延伸,凹岸冲蚀向后推移,横切而呈“U”形,河床中形成心滩、边滩、漫滩及江心洲等河床地貌,总体上工程区段河床左岸为淤积岸,右岸河床为冲刷岸。3.3.2 地层岩性工程段河床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冲积(a1Q)、坡积(d1Q)堆积。第四系冲积(a1Q):河床分布杂色砂卵厂夹漂石层,漂石粒径2070cm,含量约40%,砂卵石直径大部分为27cm其母岩成份为杂色,分选性差,呈浑圆状、椭圆状等。卵石、漂石成份复杂,来源于梵净山变余砂岩、石英砂岩、白云岩等,结构中等密实,分布面广,厚28m。第四系坡积(d1Q):黄色粘土、亚粘土及及砾石土,天然状态下呈硬至可塑状。厚00.6m。3.3.3 地质构造在该段河床无构造通过,构造简单。3.3.4 水文地质该河段地层岩性为第四系冲积、坡积物,地下水主要以第四系冲积堆积体中孔隙水的形式存在,地表水、地下水均补给河水,河床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最低排泄基准面,水文地质条件简单。3.4 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3.4.1 已有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已有防洪堤工作布置不连续,主要为保护农田而建。由现场勘察得知,原防洪堤均为砂卵石、漂石干砌体,砂卵石填心,由于原堤自身结构及建筑质量较差,抵抗洪水冲刷能力较弱,基本失去了防洪能力,致使大部分垮塌严重,加强了对现有粮田的毁坏及威胁阳坝村临河的部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3.4.2 拟建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3.4.2.1 地形地貌受河流下蚀作用,工程区河谷为“U”型宽浅式河谷,河床左岸为阶地,阶地宽50.0300.0m,右岸为陡崖,河床宽2040m,为中低山峡谷地貌,河床内以冲积堆积漂石、块石及卵石为主。总体上工程区段河床左岸为淤积岸,右岸河床为冲刷岸。3.4.2.2 地层岩性坝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人工堆积(rQ)、冲积(a1Q)、坡积(d1Q)堆积,寒武系明心寺金顶山组。由新至老分述如下:第四系人工堆积(rQ):为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等组成。第四系冲积(a1Q):表层为耕植土及冲积粉砂及粉砂质粘土,下部及河床内分布杂色砂卵石夹漂石层,漂石粒径2070cm,含量约35%,砂卵石直径大部分为27cm其母岩成份为杂色,分选性差,呈浑圆状、椭圆状等。卵石、漂石成份复杂,来源于梵净山变余砂岩、石英砂岩、白云岩等,结构中等密实,分布面广,厚2.468.20m。第四系坡积(d1Q):黄色粘土、亚粘土及砾石土,天然状态下呈硬至可塑状。厚02.5m。寒武系下统明心寺金顶山组:灰绿色砂岩、砂质页岩及泥质灰岩3.4.2.3 地质构造工程区无构造通过, 构造简单,河谷为横向河谷。 3.4.2.4 水文地质工程区岩层均由可溶性碳酸盐类岩组成,其弱风化层为相对隔水层,地下水主要以第四系冲积堆积体中孔隙水的形式存在,其次为基岩强风化层中的裂隙水形式及岩洞泉的形式存在,地表水、地下水均补给河水,河床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最低排泄基准面。3.4.2.5 老防洪堤现状老防洪堤多顺河床两岸分布,均由砂卵石、漂石干砌而成,长期以来,在洪水的冲刷破坏后,现状肢零破碎,垮塌破损严重,致使河床改道现象严重,基本不具备防洪能力。故需重新修建该段河流两岸防洪堤,已达到保护粮田面积及部分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3.4.2.6 拟建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拟建防洪堤1560m。工程区覆盖层为第四系冲积(a1Q)层,表层为耕植土、冲积粉砂及粉砂质粘土,厚01.0m;下部及河床内分布杂色漂卵石层,漂石粒径2070cm ,含量约2035%,砂卵石直径大部分为27cm其母岩成份为杂色,分选性差,呈浑圆状、椭圆状等,最大漂石为2.8m1.8m0.7m。卵石、漂石母岩成份复杂,来源于梵净山变余砂岩、石英砂岩、白云岩、灰岩等,结构中等密实;下伏地层堤为寒武系统明心寺金顶山组(3mj),岩性为灰绿色砂岩、砂质页岩及泥质灰岩,岩层产状32525,河床两岸均为阶地,岸坡稳定,无不良工程地质现象。阶地内现为农田,局部以干砌漂石、砂卵石,砂卵石填心防洪堤,高22.8米,宽0.81.0米,现已被冲毁,失去了防洪能力。由河床中颗分试验结果得,该河床中砂卵石层定名为砂砾石夹漂石,根据颗分大小分布曲线求得均匀系数的平均值CU为60,故河床中砂卵石层级配良好,结构密实。综上所述:该工程区地形地貌简单,地层岩性单一,地质构造不发育,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区域稳定性好,为此该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主要地质问题:堤脚冲刷陶空倒塌及洪水翻顶冲走堤内填土,使得堤身倒塌等工程地质问题,拟建防洪堤必须做好防冲护脚等工程处理。3.5 物理力学指标及基础开挖3.5.1 物理力学指标由于该工程区覆盖层扩下伏基岩未做现场或室内试验,故本工程的物理力学指标值均由相似工程类化值得:砂卵石夹漂石土:比重Gs=2.7、天然重度P=20.0KN/m3、侧压力系数=0.16、变形模量EO=60.0MPa、内摩擦角=38地基承载力标准植500600KPa。依据GB5028799附录L堤基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为BH类中风化泥质灰岩:=2.67g/cm3、GS=2.76、Rb=35.0MPa、EO=0.8104MPa、f=1.05、c=0.9MPa、抗冲刷系数K=1.2。3.5.2 基础开挖及处理由于该段河床砂卵石夹漂石较厚,建议基础置于砂砂卵石层上,建议基础开挖到最低冲刷线以下1.01.5m,开挖边坡比为1:1.51:1.25。防洪堤基础嵌入最低冲刷线以下1.01.5m,基础比一般防洪堤加宽1.01.5m。3.6 围堰与排水在远离防洪堤主河床中用挖机挖一深沟,使河水集中排泄,挖起的泥土作为围堰土埂,可用薄膜防渗、自流排水及机械排水。3.7 天然建筑材料拟建防洪堤卵石可在对应施工段河床中选取重量大于30.0kg的砂卵石及漂石,经冲洗后加以使用,储量丰富,由上游新业洼排一期防洪堤使用得知,效果良好,节约投资。3.8 结论与建议3.8.1 结论(1)区内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无近期活动断裂通过,构造稳定。(2)河床冲积堆积厚28m,无基岩出露。(3)工程地质条件较简单,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4)工程区建筑材料储量丰富,能满足工程建需要,防洪堤所需块石就地取材,利用冲积漂石及卵石。3.8.2 建议(1)建议拟防洪堤与已有防洪堤或基岩连接闭合,并作好防渗处理。(2)建议拟防洪堤基础选用砂卵层作持力层,建议开挖深度嵌入冲刷线以下1.01.5m .(3)建议开挖边坡:粘土层及砂卵石层开挖边坡为1:1.51:1.25。(4)建议采用河床中冲积漂石及卵石作为本工程建设骨料。(5)建议建筑或开挖后废渣及河床清障的砂卵石用作墙后回填,对保护堤身有好处。贵州省铜仁地区水利电力勘测设计 27 联系电站州省铜仁地区(印江县)防洪综合整治洼地排涝文昌防洪堤工程 实施方案设计报告4、工程任务4.1 防洪堤工程4.1.1 自然及社会经济情况和防洪要求印江自治县新业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陵主峰梵净山北麓,地处黔渝两省(市)三县(印江、松桃、秀山)交界处,距印江县城50公里。工程区域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平均290.2天,气温年际变化小。处于中低温地区,对发展农业生产极为有利。区域内稻田连片,为印江县的产粮主区,由于植被较差及年内降雨时空公布不均,带造成水打砂壅,使耕地逐年减少,到使工程区域内人均耕地不足0.3亩,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人均粮食产量不足300kg。为了保护耕地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印江自治县人民政府和片区内的人民群众对兴建该工程的要求十发迫切。对区域保护面积大,受益人口多,经济闪闪良好,社会效益高,经济评价效益大于投资的地段采取工程措施。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全镇上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确立了“坚持一个统领,强化两个基础,突出三个重点,建好四根支柱”的发展思路,以“强农稳镇、招商强镇、兴企富镇、旅游活镇”为突破口,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自1988年以来,新业乡财政收支执行呈增长态势,平均每年净增9.8万元,年平均增长19.1%。实际支出平均每年增9.6万元,年平均增长10.8%。2005年,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78.6万元,比上一年增长9.2%;工农业总产值7654.8万元,比上年增长10.6%;乡镇企业总产值1432万元,创锐52万元;人均纯收入1543万元,比上年增长10%;粮食总产量10453吨,人均产粮402公斤;人口自然增长率7.3。4.1.2 防洪河道与防洪堤工程(1)河道、堤防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流域内的河床东高西低,河流发源地梵净山北麓青冈与北坡,经芙蓉河与乌溪河在木黄处汇合,过阳坝流入印江河下游。文昌原河床的河堤为干砌卵石,河床出露的地层为第四系、寒武系,岩性砂质页岩及泥质灰岩,第四系主要为粘土及砂砾石。河道曲曲折折、蜿蜒向下,由于历史洪水的原因,河床已抬高。河道原河堤是干砌卵石,由于暴雨洪水的作用,河堤垮塌严重,现在河堤基本已不存在,边坡成为裸露的耕地层,由于受1999年洪水的影响,原河堤断面没有一处为完整的断面。影响河道及堤防安全的主要问题为:一是原堤防为干砌卵石,结构不安全;二是河床泥砂淤积严重,抬高河床,致使洪水漫顶;三是河床中粗块石较多,影响行洪;四是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暴雨形成洪水的汇流历时较短,泥石流偏重。根据河床的现状,结合“99.7.23”特大洪水迹线的调查可以得知,河床现有的河道行洪能力达不到10年一遇的标准。(2)河道、堤防主洪标准、线路布置及堤防选择本阶段的防洪堤主要保护对象为耕地和文昌村村民,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确定防洪堤的设计标准为10年一遇,建筑物的级别为5等。经水文计算,文昌设计流量为246.35m3/s。堤线布置的原则是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尽可能不占河道行洪断面,堤线布置与政区规划相结合,便于堤型优化设计。同时保证堤防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能独立发挥防洪功能。(3)河道与防洪堤纵横断面河道与防洪堤的纵横断面是根据各段的地形状况与河床的宽度及洪峰流量而确定,纵横断面是根据现场勘测后通过洪水计算及堤防的稳定计算而得出。(4)水面线的推算水面线推求以文昌堤尾处为起始断面,其设计水位流量关系、河床糙率取值以及整治后水面线推求在水文计算章节中已论述。4.2 防洪堤任务本工程任务为保护文昌村耕地560亩,其中土为324亩,田为276亩。保护人口456人,规模为新建防洪堤1.56Km,河道清障700m。5、工程布置及建筑物5.1 设计依据5.1.1 工程等别及建筑物本工程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工程等别为等5级,该工程为保护农田,其洪水标准为10年一遇。5.1.2 设计基本资料本工程设计采用参照的主要资料为:(1)现场勘测成果(2)防洪标准(GB5020194)(3)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5)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6)贵州省暴雨洪水计算实用手册等5.2 工程布置为了保护560亩耕地不被淹没,本阶段基本按照初步设计排涝方案按原河堤布置,局部裁弯取直。5.3 堤线选择本阶段实施新业乡文昌坝防洪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材料疲劳断裂预测方法重点基础知识点
- 材料疲劳寿命影响因素分析重点基础知识点
- 船员发现火灾后应急预案(3篇)
- 行政法学学者观点试题及答案总结
- 机房漏水火灾应急预案(3篇)
- 行政法学专业的学习方法与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网络管理员备考策略试题及答案
- 网络存取控制策略试题及答案
- 行政法学备考过程中的心理建设:试题及答案
- 网络管理员考试特色解析试题及答案
- 2025届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高三(最后冲刺)化学试卷含解析
- 公共设施安全管理体系及维护措施
- DBJ51T-009-2018-四川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 预防基坑坍塌的措施与方法
- 防范金融诈骗安全
- 急诊急救考试题及答案3
- 2025年广东清远市“人才引育”工程专项事业编制高层次人才招聘31人历年自考难、易点模拟试卷(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钢结构机电工程施工方案
- 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人工智能启蒙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 机电安装工程总承包合同
-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复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