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假阳性结果的分析.pdf_第1页
血培养假阳性结果的分析.pdf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症的来源 若只有一侧阳性 则可能为污染 3微生物实验室需要参与的工作 微生物室的工作人员要对血培养的结果进行质量跟踪 及时反馈信息 及时表扬和批评 帮助护理部门做好这项工作 3 1设置采血瓶数尽管 CLSI 推荐从不同部位采集 2 套 血进行培养 但考虑中国的国情 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 和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 在有些医院和对有些患者可以采用 双侧各 1 瓶或双侧 3 瓶的方法 双侧各 1 瓶 可以是两侧均 为普通培养瓶的模式 也可以一侧为普通瓶 另一侧为厌氧 瓶的模式 仅用普通瓶可能会漏检厌氧菌感染 但对是否常 规进行厌氧菌培养还有一些争议 6 一侧普通瓶 一侧厌氧 瓶模式 对于常见的污染菌如葡萄球菌等往往为兼性厌氧细 菌 可用单侧生长现象来排除污染 但对易造成污染的专性 需氧菌 如棒状杆菌属 判定是否为抽血污染仍存在困难 双侧 3 瓶为 2 个普通瓶和 1 个厌氧瓶 采集时普通瓶需分在 两侧采集 这种设置兼顾了需氧菌和厌氧的细菌引起的感 染 儿童采血瓶的数量一直是较多困扰的问题 在很多医院 很难推广双侧采血 而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因采血困难往往会 造成较高的污染率和较低的阳性率 3 2对采血流程进行规范化管控要制作图文并茂 简明 扼要的流程卡片 发到每一个护理单元 规范操作流程 要 求临床采集完成后 对采血瓶进行标识 内容包括采血部位 采血时间和采集人 避免错误地将一侧采集的血注入 2 个相 同类型的培养瓶中 如均为普通瓶或厌氧瓶 这样的情况常 发生在刚开始推广双侧采血或新护士操作时 3 3信息反馈要将血培养采集的污染率和采集方法的错 误率及时反馈给临床 每隔一段时间 1 3 个月 进行 1 次 统计并将数据提交护理部 请护理部帮助对污染率和错误率 较高的护理单元和个人进行批评和再培训 对操作质量好的 进行表扬 有专家建议 如果污染率持续超过 3 应当培训 专职采集血培养的护士以降低污染率 对血培养标本采集进行质量跟踪 虽然会给微生物实验 室带来许多琐碎繁杂的工作 但为了保证临床能获得准确真 实的结果 患者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每个微生物工作者 都应肩负起责任 切不可认为采集血培养标本是临床的工 作 与微生物室自身的工作质量无关 本文由史利宁博士帮助查阅部分文献 特此致谢 4参考文献 1 刘恭植 血培养研究的进展 J 临床检验杂志 1996 14 1 48 50 2 Towns ML Jarvis WR Hsueh PR Guidelines on blood cultures J 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 2010 43 4 347 349 3 Murray PR Manu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M 9th ed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2007 4 Weinstein MP Reller LB Murphy JR et al The clinical signifi cance of positive blood cultur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500 epi sodes of bacteremia and fungemia in adults J Rev Infect Dis 1983 5 35 53 5 Pascual A Cercenado E Salavert M et al Update on pathogenesis and diagnosis of intravascular J Enferm Infecc Microbiol Clin 2011 29 Suppl 4 16 21 6 Lassmann B Gustafson DR Wood CM et al Reemergence of anae robic bacteremia J Clin Infect Dis 2007 44 7 895 900 收稿日期 2011 11 21 本文编辑 刘群 陈维忠 文章编号 1001 764X 2012 01 19 02 血培养的规范化 作者简介 吴增斌 1976 年生 男 主治医师 硕士 主要从事危重症感染方面研究 通信作者 潘曙明 1973 年生 男 主任医师 博士 E mail shumingpan yahoo com cn 血培养假阳性结果的分析 吴增斌 潘曙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救中心 上海 200092 关键词 血培养 假阳性 抗菌治疗 中图分类号 R446 5文献标志码 A 血培养的阳性率与血液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浓度相关 生长缓慢的苛养菌 血中细菌数少以及用过抗菌药物治疗均 会影响阳性率 血培养假阳性的根本原因就是血培养的污 染 中心静脉导管和血管植入物的普遍应用使血培养的污 染更为常态 因此临床医生面对阳性血培养报告必须综合考 虑患者临床表现 对真阳性和假阳性加以鉴别 1血培养污染的发生率 血培养污染的实际发生率文献报告高低不一 从 0 6 到 6 以上 美国病理学会 CAP 质量改进小组 CAP Q Probe 对来自 640 所美国健康护理机构的 497 134 份成人血 液标本资料进行了调查 发现污染率平均为 2 5 1 CAP 质量跟踪研究组收集了 1999 2003 年美国 356 家医院血培 养标本资料 总的平均污染率为 2 92 近期污染率有上升 趋势 主要原因是培养技术的改进使数量较少的病原体也得 以检测出来 血培养污染的结果势必会导致医疗费用的增 长及影响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几乎一半假阳性报告的患 者均给予了抗菌药物治疗 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污染菌 临 床万古霉素也最为常用 这种滥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不仅浪 费了医疗资源 更增加了细菌耐药性 2 为此有学者提出了 91 临床检验杂志 2012 年 1 月第 30 卷第 1 期Chin J Clin Lab Sci Jan 2012 Vol 30 No 1 3 种不同的解决途径 1 鉴别污染菌 由于污染不可能完全 消除 必须寻找可靠的预测因子区别阳性的真伪 2 预防 提高血液标本采集无菌操作技术 3 合理应用血培养 患菌 血症概率极小的患者应减少血培养 以提高血培养的阳性预 测值 降低因污染而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患者经济负担 2血培养污染的判断因素 2 1微生物种类鉴定血培养生长的微生物种类是判断真 假阳性结果最重要的依据 Weinstein 等分析了 843 份血培 养阳性的病原体 认为生长以下病原可视为真阳性 金黄色 葡萄球菌 肺炎链球菌 大肠埃希菌和其他肠杆菌科细菌 铜 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 3 依据个人观察 他认为以下病 原体也为真正的感染 化脓链球菌 无乳链球菌 产单核细胞 李斯特菌 脑膜炎奈瑟菌 淋病奈瑟菌 流感嗜血杆菌 部分 脆弱拟杆菌 念珠菌属及新生隐球菌 3 而有些病原体生长 则提示可能为污染 如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 CNS 棒状 杆菌 芽胞杆菌 排除炭疽杆菌 丙酸杆菌 微球菌属 草绿 色链球菌 肠球菌属和产气荚膜梭菌 3 但必须指出的是 上述可能的 污染菌 有时也可引起真正菌血症 如不加分析 将带来可怕后果 CNS 是最常见的污染菌 占全部污染菌的 70 80 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在导尿和血管修复术 所致菌血症中 该菌已日渐成为重要的病原菌 所以 血培 养分离出 CNS 时 不能再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污染菌 同样 对其他微生物临床意义的判断也不能单凭菌种本身的鉴定 例如 相同研究 3 发现 78 的肠球菌和 38 的草绿色链球 菌为致病菌 77 的产气荚膜梭菌为污染菌 而梭杆菌属为 致病菌的比例达 80 2 2血培养套数2 套血培养 两个不同采血部位 中 CNS 仅有 1 瓶阳性应判断为污染 有 2 瓶血培养阳性可认为是 菌血症 CAP Q Probe 研究小组的 11 167 份 CNS 阳性标本 2 套都阳性者中污染率为 27 8 1 套阳性者中高达75 2 对有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血培养 CNS 阳性的患者研究发现 只做 1 套培养时单瓶阳性者阳性预测值 PPV 为 55 2 套 培养时单瓶阳性者 PPV 为 20 3 套培养时单瓶阳性者 PPV 仅为 5 4 故为了提高真阳性率 血培养至少同时采集 2 套血标本 由于 CNS 更多时候意味着污染而非真正感染 即 使 2 套均为阳性 也还需结合临床判断 2 3血培养阳性瓶数理论上 1 套 2 瓶中仅 1 瓶阳性 其 污染的可能性很大 Mirreett 等对培养出 CNS 的瓶数进行研 究 认为阳性瓶数的多少与感染无关 5 486 套标本采集 2 瓶 仅 1 瓶阳性诊断脓毒症的 PPV 为 18 2 瓶均阳性为 37 235 套采集 3 瓶 1 瓶 2 瓶 3 瓶阳性的 PPV 分别为 28 52 30 303 例采集 4 瓶 1 4 瓶阳性的 PPV 分别 为 27 28 19 27 似乎并非阳性瓶数越多阳性预测 值就越高 故不应仅根据阳性瓶数多少来判断阳性的真伪 2 4血培养阳性报告时间阳性报告时间与接种标本中细 菌的原始量呈反比关系 菌血症时 血中病原菌数量一般较 多 血培养瓶中接种的菌量相应较大 所以生长报警阳性时 间较快 而污染菌一般量较少 种入培养瓶的量也少 故生长 时间会较病原菌慢 目前所用的大多数仪器菌血症一般在 24 h 之内即能阳性报警 如果3 5 d 后出现阳性报警多提示 污染可能 由于儿童采集 1 套以上的血培养较困难 Haimi Cohen 等认为如果阳性时间 15 h 则菌血症的 PPV 为 84 可用来鉴别污染菌 6 但因病原菌和污染菌生长时间 存在重叠 且细菌生长时间受菌种 菌量 培养条件等诸多因 素影响 故此法仅能作为参考 随着血培养系统培养液营养 成分的不断改进 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 仪器报警阳性时间 也会相应缩短 仅根据阳性报警时间来区别是否污染 尺度 更难掌握 区别血培养阳性是病原微生物还是污染菌尚缺乏金标 准 患者临床综合表现与实验室结果相结合可能是最可靠 的方法 加强分析前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密切临床与实验 室间的沟通 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血培养污染的发生率 3参考文献 1 Schifman RB Strand CL Meier FA et al Blood culture contamina tion a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Q Probes study involving 640 institutions and 497134 specimens from adult patients J Arch Pathol Lab Med 1998 122 3 216 221 2 Souvenir D Anderson DE Jr Palpant S et al Blood cultures posi tive for 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i antisepsis pseudobactere mia and therapy of patients J J Clin Microbiol 1998 36 7 1923 1926 3 Weinstein MP Towns ML Quartey SM et al The clinical signifi cance of positive blood cultures in the 1990s a prospective compre 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microbiology epidemiology and outcome of bacteremia and fungemia in adults J Clin Infect Dis 1997 24 4 584 602 4 Tokars JI Predictive value of blood cultures positive for 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i implications for patient care and health care quality assurance J Clin Infect Dis 2004 39 3 333 341 5 Mirrett S Weinstein MP Reimer LG et al Relevance of the num ber of positive bottles in determining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i in blood cultures J J Clin Microbiol 2001 39 9 3279 3281 6 Haimi Cohen Y Shafinoori S Tucci V et al Use of incub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