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斥苏联打败德国的4大谬论.doc_第1页
驳斥苏联打败德国的4大谬论.doc_第2页
驳斥苏联打败德国的4大谬论.doc_第3页
驳斥苏联打败德国的4大谬论.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驳斥苏联打败德国的4大谬论.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驳斥苏联打败德国的4大谬论 很多人认为苏联打败德国靠的是人口比德国多,有美英等强大的盟国共同对德作战(也就是德国两线作战),严寒的天气,还有接受无数美援4大有利因素,现在我对这4大谬论一一予以驳斥 。 一 “苏联人口比德国多”错!错!错错错! 当时苏联人口不过1.5 到1.6亿,所谓的一亿八千万其实是把苏联刚吞并的菠萝地海,东波兰的人口也算进去了,那里的人根本就是苏联的敌对人口,怎么能也算在苏联的人口资源呢?而且德军的闪电战推进十分迅速,等到苏联开始总动员的时候,德军都打倒什么地方拉?此时苏联已经丢失了白俄罗斯,乌克兰全部和俄罗斯西部,好几千万人口一下子就这么没有了,到1941年底的时候,苏联回过神来,还能够进行像样的动员和抵抗的时候,能控制的人口最多只有九千多万。 这已经包括了全部的兵源和劳动力。 而德国呢?当时仅德国人(包括吞并的奥地利,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就有8000万,算上其他国家的德意志侨民,人口差不多也有一亿,如果算上欧洲占领国的人口,就有三亿(即使那些人不适合派上战场,至少可以作为劳动力使用)故苏联人口资源比德国多一说不能成立,苏联可使用的人力资源远远比德国少,而且要少很多很多。 其实苏军的大量死亡是在41下半年到43年春季,之后苏军转入了大反攻,苏德双方的伤亡比就基本持平了,到了44年中期白俄罗斯战役以后,德军在东线的伤亡就远远的高于苏军了.绝对不可能有10:1,损失比绝对不可能太过夸张。 二“苏联有美英等盟国一起对德作战”不成立 美国,英国虽然和苏联结盟,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敌视苏联的立场,并没有打算真的帮助苏联,至少不是全力去帮助苏联,他们把主要力量都放在对日作战上,全力对日作战,而对德作战则采取消极态度,敷衍了事,让对德作战的担子尽可能都压在苏联身上,想让苏联和德国拼个两败惧伤,互相削弱,美英好出来坐收渔利。所以当苏联和德国在欧洲干的热火朝天的时候, 美国英国出于盟友的面子,什么事情都不干说不过去,但又不想真的帮助苏联,所以在北非那种无关痛痒的地方搞掉小动作,应付一下,敷衍了事,做做形式而已。北非战场本来是英国和意大利争夺殖民利益的事情,根本就不关美国和德国屁事,此时美国正在全力对日作战,德国正在全力对苏作战,不过碍于盟友的面子象征性的派几个师的兵力过去凑凑热闹,顺便带一带而已。 况且德国在纠集了一大批欧洲大陆的随从国在全力攻打苏联呢,美英如果真的想帮助苏联,为什么不在欧洲大陆开打,只在北非那种无关痛痒,不痛不痒的地方搞些小动作算怎么回事?这不是消极对德作战,应付敷衍是什么?德国在欧洲呢,北非那点破事根本对德国起不了半点作用,德国派多少军队过去,或者派不派军队过去完全凭德国自己高兴,所以北非战事根本起不到一点半点牵制德国的作用。而且北非战场总共才几个人?才多大规模?恐怕苏德战场上德国的随从国军队的一个零头都比它多吧?而且就北非那么小的可怜的规模,总共才那么几个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时候还被希特勒调走了不少,没有了北非和意大利战场,苏德战场上无非就是多了几个师的轴心国军队,而那么点人对于苏德战场的规模来说根本就是忽略不计的概念,而且诺曼底登陆以前在西线的那点很少的德军也都是在东线被苏军打残了轮换下来的,也就是说德军只是把西线当成东线的后方休整基地。所以说美国英国虽然和苏联结盟,但是对苏联仍然不怀好意,想让苏联德国拼个互相削弱,互相消耗,好出来拿现成的胜利果实,所以在苏联德国未明显分出胜负以前,美英一直是隔岸观火,希特勒之所以敢在1942年放心大胆的把他几乎所有的军队都调去打苏联,显然他也摸透了美英的这种心理. 很清楚英美这种心理。所以直到诺曼底登陆以后才叫“第二战场”。也就是说此前北非战场和意大利战场对于苏德战场来说无论规模还是意义都是忽略不计的,根本算不上是战场。 诺曼底登陆的时候纳粹德国已经被苏联红军打的穷途末路,奄奄一息了,苏军已经收复了绝大多数的国土,德国战败已成定局.美英不过是去捉死老虎而已. 诺曼底登陆的时候,盟军碰到的德军俘虏尽是老头兵和娃娃兵!这说明什么?说明德国的军龄男子都已经和苏联的战争中被打光拼光了,一二线部队也都在和苏联的战争中被打光了,才以至于在盟军重返欧洲大陆时,连可以抵抗他们的象样的兵源都没有了,所以美英的诺曼底登陆不过是去摘桃子,抢夺现成的胜利果实而已。而且阿登战役以后,德军已经放弃了在西线的抵抗,西线战场已经行同虚设,苏军又一次再单独面对145个德国师,美英两国二战死亡人数不过60万(很大部分还是对日作战死亡的),而光德国的两个主要随从国罗马尼亚和匈牙利被苏军打死的就有80多万!所以根本不是哈德派所说的什么德国以一国之力单挑全世界,而是苏联仅仅依靠其一国之力,孤军奋战,根本没有什么盟国在帮苏联打德国,只有英美那样的坐山观虎斗,出来坐收渔利的所谓盟友而已,苏联可是仅仅凭自己一己之力在和德国和欧洲大陆的一大群随从国家在单挑啊!(罗马尼亚,匈牙利,法国,丹麦,捷克,克罗地亚,西班牙),苏联一个国家在和那么多国家在对打呀!真正得到美英等盟国合力对敌作战的时候不过是诺曼底登陆到阿登战役这短短5个多月时间,而且即使是这5个多月里,苏军仍然在对付着大部分的德军(仍然有2/3的德军在东线全力对付苏军,而在西线和盟军对阵的德军还不到1/3。) 作者:苏步青1 2007-11-17 15:52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驳斥苏联打败德国的4大谬论 三“严寒的天气”说不成立 这又是流行很广的一大谬论,是寒冷的天气帮了苏联的忙这一点早已被人否定了,德军于10月向莫斯科发动首次最大的进攻的时候,天气非常的暖和,直到11月16日德军发动第二次进攻,寒冷的天气才仿碍了德军的进攻,但它也同样破坏了苏联人的反攻,不然的话苏联人的反攻会比实际上的更成功(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而且真正大幅度降温的时候是12月4日,此前的天气只是微寒,还没有到不能忍受的地步, 不信可以去查看气候记录, 朱可夫回忆录里关于41年冬季的气温描述和德国版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主编蒂佩尔斯基希将军当时就在莫斯科前线)是一样的:12月4日之前只是微寒,还没到不能忍受的地步。我的数据不是名不见经传,它出自朱可夫战后的一篇报告,给出了莫斯科当地气象局记录的数据,如果你认为朱可夫或者莫斯科气象部门造假,我也没办法,不过德国人跟着朱可夫造假,这还真古今罕有: 1941年11月至12月莫斯科附近的气温 变化情况(气温测量时间为早上7点,考虑到莫斯科地区纬度较高,当时又是冬天,这个气温当比较接近全日最低气温)。 11月15日 摄氏-7 华氏20 11月16日 摄氏-6 华氏22 11月17日 摄氏-8 华氏18 11月18日 摄氏-11 华氏13 11月19日 摄氏-9 华氏16 11月20日 摄氏-7 华氏20 11月21日 摄氏-3 华氏26 11月22日 摄氏-4 华氏24 11月23日 摄氏-4 华氏25 11月24日 摄氏-9 华氏16 11月25日 摄氏-11 华氏13 11月26日 摄氏-9 华氏16 11月27日 摄氏-8 华氏18 11月28日 摄氏-6 华氏22 11月29日 摄氏-1 华氏30 11月30日 摄氏-1 华氏30 12月01日 摄氏-8 华氏18 12月02日 摄氏-11 华氏12 12月03日 摄氏-7 华氏19 12月04日 摄氏-18 华氏0 12月05日 摄氏-25 华氏-13 12月06日 摄氏-26 华氏-15 12月07日 摄氏-29 华氏-20 12月08日 摄氏-15 华氏5 12月09日 摄氏-4 华氏24 12月10日 摄氏0 华氏32 12月11日 摄氏-6 华氏22 12月12日 摄氏-2 华氏28 12月13日 摄氏-22 华氏-7 12月14日 摄氏-19 华氏-2 12月15日 摄氏-27 华氏-17 难道寒冷就只对德国不利?别忘了,德国人难道没有抗冻能力?别忘了,德国也来自欧洲的寒冷地区,纬度比中国东北还要高呢! 作者:苏步青1 2007-11-17 15:53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驳斥苏联打败德国的4大谬论 四 美援说“ 不成立 总有人总不忘提什么苏联的美援,好象苏联啥能耐都没有,全赖美援养活了,英国拿的美援比苏联多多了,为什么战后打出世界霸权的是苏联而不是英国呢? 美英的援助是苏联情况好转以后才陆续到达的,而苏联最困难,最危险的1941年美英几乎没有任何援助。而且数量也很有限,大多是象征性的。比如美国和英国给苏联的坦克,根本不能用来对付德国,只能用来防御东面的日本,真正达到苏德战场使用标准的谢尔曼式坦克是1943年以后才批量生产的。 说苏联是靠美国援助打败德国的可怜虫,看看事实 武器生产的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 武器生产:(数量单位:千); -德国-苏联! 枪支 11585-12139 机枪 1175-7690 火炮 399-834 1 坦克 46.3-104.8 飞机 89.5-132.6 *苏联的枪支数不包括冲锋枪(总数大约在700万左右)。 *“强击炮”和坦克歼击车按坦克计算。 *苏联大量制造的“夜鹰”(由民用飞机改造来的辅助轰炸机,基本只用来夜间攻击,总数在3.6万架以上)未包括在内。/ 单位原材料的军工生产: 按电力: -德国苏联 火炮 964-2957 ; 坦克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