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系统仿真课程设计.doc_第1页
控制系统仿真课程设计.doc_第2页
控制系统仿真课程设计.doc_第3页
控制系统仿真课程设计.doc_第4页
控制系统仿真课程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 自动控制理论 课程设计报告题 目:微机机测控专题课程设计专业、班级: XXXXXXXX 学生姓名: XXX 学 号: XXXXXXX 指导教师: XX 分 数: 2011年 11 月 30 日课程设计报告:一、目录1、设计任务目的P22、设计题目及要求P23、总结P74、参考文献P75、致谢P8二、内容1设计任务目的(1)加强对控制系统的认识,掌握工程设计的方法。(2)通过碎系统的单元,部件及系统的调试,提高实际技能,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3)掌握应用计算机对系统进行仿真的方法。(4)培养编制技术总结报告的能力。2设计题目及要求(1)设计已知传递函数:G(s)=(s+2)/(s+1)(s2+2s+2)且K=1。由传函可知,有1个零点,3个极点的三阶系统,且主导极点是一对共轭复根。R(s)Y(s)原理框图如下:1(2)MATLAB绘画系统的开环和闭环零极点图:开环零极点图闭环零极点图(3)MATLAB绘画根轨迹图:程序:clearnum=1 2;den=conv(1 1,1 2 2);sys=tf(num,den);rlocus(sys)hold onjjx(sys);s=jjx(sys)K,Wcg=imwk(sys)set(findobj(marker,x),markersize,8,linewidth,1.5,Color,k);set(findobj(marker,o),markersize,8,linewidth,1.5,Color,k);function s = jjx(sys) sys = tf(sys); num = sys.num1; den = sys.den1; p = roots(den); z = roots(num); n = length(p); m = length(z); if nm s=(sum(p)-sum(z)/(n-m); sd=; if nargout1 for i=1:n-m sd=sd,s; end sysa=zpk(,sd,1); hold on; r,k=rlocus(sysa); for i=1:n-m plot(real(r(i,:),imag(r(i,:),k:); end end else disp(没有渐近线!); s=; endfunction K,Wcg=imwk(sys) sys=tf(sys); num=sys.num1; den=sys.den1; asys=allmargin(sys); Wcg=asys.GMFrequency;K=asys.GainMargin;S = -0.0500 K = Inf Wcg =Inf由图像,系统随着根轨迹增益变化,我们可知,当系统增益K3.1219时,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当K=3.1219时,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当系统增益3.1219K=1)rise_time=t(ytr(1)ymax,tp=max(y);peak_time=t(tp)max_overshoot=ymax-1s=length(t);while y(s)0.98 & y(s)1.02 s=s-1;endsetting_time=t(s+1)plot(t,y,k,t,ones(length(t),1),k-.)axis(0 10 0 2.2)title(Plot of Unit-Step Response Curves,Position,5 2.22,FontSize,8)xlabel(Time(sec),Position,9.8 -0.15,FontSize,8)ylabel(Response,Position,-0.25 1,FontSize,8)阶跃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三、总结在课程设计开始时,我并未将课本好好看一遍,以致在接下来的设计中吃尽了苦头。在没动手之前,总感觉题目很简单。然而当我真正的动手起来时,我才发现,我完全小看了这样“简单”的题目。首先是条件的入手问题和各个参数的选择问题。这小小的K值让我算了足足1周的时间,更改了源传递函数不计其数。从这次的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看来,一方面,我自己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这让我感受到所谓的自动化,原来是怎样去控制一个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深化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这次课程设计中让我对matlab的使用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应用,对其软件的内部功能的指令初步理解和掌握。总而言之,本次设计提高了我对自动化的认识,以及锻炼了我的综合思考能力!四、参考文献【1】刘丁,自动控制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34-38【2】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科学出版社,2007年【3】丁豆网【4】百度文献五、致谢在此课程设计过程中,要特别感谢我的老师张捷的指导与督促,同时感谢她的谅解与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