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DBDB 安安 徽徽 省省 国国 土土 资资 源源 行行 业业 标标 准准 DB TDB T 001001 20082008 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送审稿 2009 01 01 发布 2009 01 01 实施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安徽省国土资源厅 发布发布 2 目目 录 安徽 录 安徽 前前 言言 5 1 1 总总 则则 6 1 1 目的 6 1 2 适用范围 6 1 3 基本原则 6 1 4 引用标准 6 1 5 基本术语 7 2 2 建设目标建设目标 9 2 1 总体目标 9 2 2 具体目标 9 2 2 1 土地平整工程 9 2 2 2 灌溉与排水工程 9 2 2 3 道路建设工程 9 2 2 4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9 2 2 5 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工程 10 3 3 建设条件建设条件 10 3 1 合法性 10 3 2 基础设施 10 3 3 水土资源 10 3 4 其他 10 4 4 工程类型区和工程布局工程类型区和工程布局 10 4 1 工程类型区 10 4 1 1 一级工程类型区 11 4 1 2 二级工程类型区 12 4 2 工程布局 15 4 3 工程体系 16 5 5 土地平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 17 5 1 一般规定 17 5 1 1 耕作田块布置 17 5 1 2 土地平整单元 17 5 1 3 田面平整度 17 5 1 4 田面坡度 17 5 2 耕作田块修筑工程 17 5 2 1 条田 17 5 2 2 梯田 18 5 3 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 19 5 3 1 土体构型建造 19 5 3 2 表土保护 19 5 3 3 客土填充 19 5 3 4 耕作层地力保持标准 19 3 6 6 灌溉与排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 19 6 1 一般规定 19 6 1 1 工程等级划分 19 6 1 2 灌溉标准 20 6 1 3 排水标准 21 6 1 4 灌溉水质 22 6 1 5 灌溉水利用系数 22 6 1 6 坑塘取舍的一般规定 23 6 2 水源工程 23 6 2 1 塘堰 坝 23 6 2 2 农用井 25 6 2 3 小型拦河坝 闸 27 6 3 输配水工程 27 6 3 1 明渠 27 6 3 2 管道 30 6 3 3 地面灌溉 31 6 4 喷微灌工程 32 6 4 1 喷灌 32 6 4 2 微灌 33 6 5 排水工程 34 6 5 1 明沟排水 34 6 5 2 暗渠 管 排水 36 6 6 渠系建筑物工程 38 6 6 1 一般规定 38 6 6 2 水闸 39 6 6 3 渡槽 40 6 6 4 倒虹吸 41 6 6 5 农桥 41 6 6 6 涵洞 42 6 6 7 跌水与陡坡 43 6 6 8 放水口 43 6 6 9 量水设施 43 6 7 泵站及输配电工程 44 6 7 1 泵站 44 6 7 2 输电线路 46 6 7 3 配电装置 46 7 7 田间道路工程田间道路工程 48 7 1 一般规定 48 7 1 1 田间道路类型 48 7 1 2 田间道路布置 48 7 2 田间道 48 7 3 生产路 49 8 8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49 8 1 一般规定 49 4 8 2 农田林网工程 50 8 2 1 农田防风林 50 8 2 2 护路护沟 渠 林 50 8 3 护堤工程 51 8 3 1 适用范围 51 8 3 2 技术标准 51 8 4 田塝工程 51 8 4 1 适用范围 51 8 4 2 技术标准 51 8 5 坡面防护工程 52 8 5 1 截水沟 52 8 5 2 排洪沟 52 8 6 沟道治理工程 53 8 6 1 谷坊 53 8 6 2 沟头防护 54 9 9 采煤塌陷复垦工程建设标准采煤塌陷复垦工程建设标准 55 9 1 一般规定 55 9 2 土地复垦模式及措施 55 9 2 1 削高垫低 55 9 2 2 挖深填浅 56 9 2 3 煤矸石回填 56 9 2 4 粉煤灰充填 56 9 3 土地平整工程 56 9 3 1 耕作田块修筑工程 56 9 3 2 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 56 9 4 灌溉与排水工程 57 9 4 1 水源工程 57 9 4 2 输配水工程 57 9 4 3 喷微灌工程 57 9 4 4 排水工程 57 9 4 5 渠系建筑工程 57 9 4 6 泵站及输配电工程 57 9 5 田间道路工程 57 9 6 农田防护林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57 9 7 养殖水面建设标准 57 9 7 1 水产养殖类型的选择 57 9 7 2 水产养殖水体用地选择 58 9 7 3 渔业生产设施布局 58 5 前前 言言 为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 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质量 引导土地开发 整理资金合理使用 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制度化 科学化和规范化 根据 中华人 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安徽实施办法 等有关法律 法规 规章 以及国土资源部 关于编制有关问题的通 知 国土资厅发 2007 137 号 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分为总则 建设目标 建设条件 工程类型区与工程布局 土地平整工程 灌溉与排水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 农田防护及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采煤塌陷复垦工程 建设标准 共 9 章 38 节 内容覆盖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涉及的土地平整工程 灌溉与 排水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及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方面 本标准从 2009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 本标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本标准主持编制单位 安徽省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中心 本标准编制参与单位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由安徽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6 1 1 总总 则则 1 11 1 目的目的 为加强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全程管理 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 合理确定 工程建设标准 保障工程建设质量 提高投资效益 特制定本标准 1 21 2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是项目规划 可研和设计的依 据 煤矿塌陷地土地复垦工程标准参照第 9 章执行 1 31 3 基本原则基本原则 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 执行国家有关经济政策 行业 地区发展方针 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 坚持因地制宜 综合整治 可持续利用 耕地保护和 实用性等原则 1 41 4 引用标准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内容通过本标准的引用成为本标准的组成部分 1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 T1012 2000 2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 TD T1011 2000 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TD T1013 2000 4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 1995 5 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 NY T 310 1996 6 农用地分等规程 TD T1004 2003 7 全国耕地类型区 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NY T 309 1996 8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5084 2005 9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 50288 99 10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 T 50363 2006 11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 SL 103 95 12 喷灌工程技术规范 GB T50085 2007 13 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 T 20203 2006 14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SL 18 2004 15 水闸设计规范 SL 265 2001 16 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 SL T 4 1999 7 17 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 SL T246 1999 18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6 98 19 泵站设计规范 GB T50265 97 20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2 95 21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 2004 22 防洪标准 GB 50201 94 23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8978 1996 24 国家造林技术规程 GB T 15776 1995 2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GB T 16453 2 3 4 5 1996 26 土地复垦规定 1989 年 01 月 01 日国务院 19 号令 27 粮食卫生标准 GB2715 2005 28 食品中铅的测定法 GB T14610 29 食品中镉的测定法 GB T5009 12 30 食品中总砷的测定法 GB T5009 11 31 其他适用标准 规范和技术 1 51 5 基本术语基本术语 1 土地开发整理 是指采取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等对农用地 建设废弃地 未利用地进行田 水 路 林 村综合整治 以增加耕地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 改善农村生产 生活条件与 生态环境的活动 土地开发整理包括土地开发 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 2 一级工程类型区 在突出地域特征 融合工程特征的原则指导下 以关键的地域要素为基础 以地 理位置 气候 地形 水文地质等要素为依据而划分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 一 级类型区内基本保证了地形 地貌 气候以及农业耕作制度的相似性 同时也考虑了 县级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采用 地域方位 地貌类型 的方式命名 3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 为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目标而确立的各项工程的组合方案 是指与特定工程类型区 的区域特征 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建设内容以及各项工程组合方案 4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 是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所涉及的能单独发挥特定功效的单项工程与等级系列的集 8 合 如土地平整 灌溉与排水 田间道路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类型与工 程等级 5 工程布局 是指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土地平整 灌溉与排 水 田间道路 生态保护林等工程的安排和布置 6 土地平整工程 是指为使田面平整后的土地满足农田灌排及耕作需要而进行的土方挖 填与调配 等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措施的总称 7 耕作田块 是由末级固定沟 路 渠所围成的耕作单元 其内部包括格田和畦田 8 地力保持工程 是指为充分利用原有耕地的熟化土层和建设新增耕地的宜耕土层而采取的工程 生物等措施总称 9 土体构型 是指各土壤发生层有规律的组合 有序的排列状况 也称为土壤剖面构型 是土壤 剖面最重要特征 10 灌溉与排水工程 是指为防治旱 涝 渍和盐碱等灾害而采取的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工程措施总称 11 坑塘模数 坑塘模数 项目动工区面积内的坑塘调蓄容量 项目动工区面积 单位面积上 的平均水深 以 m 计 12 田间道 是指项目区内沿田块连接村庄与村庄之间的田间支道 村庄与田块之间的田间道 供农业机械 农用物资和农产品运输通行的道路 13 生产路 是指项目区内连接田块与田块 田块与田间道 为田间作业服务的道路 14 沟道治理工程 为固定沟床 防治沟蚀 减轻山洪及泥沙危害 合理开发利用水沙资源而在沟道 中修筑的工程设施 15 沟头防护工程 9 为防止径流冲刷引起沟头前进和坡面蚕食而采取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16 谷坊 横筑于易受侵蚀的小沟道或小溪中的小型固沟 拦泥 滞洪建筑物 17 坡面治理工程 为防治水土流失 保护 改良和合理利用坡面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工程设施 18 田塝工程 为保护山区和丘陵区以及河流两岸的耕地免受洪水冲刷而采取的岸坡防护工程或 堤坝工程 19 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 是指对在采煤过程中 因挖损 塌陷 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 采取工程和生物 等综合整治措施 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2 2 建设目标建设目标 2 12 1 总体目标总体目标 通过对田 水 路 林 村进行综合整治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增加有效耕地面 积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了保证项目区耕地面积 规定淮北平原区项目区耕地率不低于 88 江淮波状 平原及丘陵区项目区耕地率不低于 80 沿江平原区项目区耕地率不低于 82 皖西 皖南山丘区项目区耕地率不低于 75 2 22 2 具体目标具体目标 2 2 12 2 1 土地平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 增加耕地数量 提高耕地质量 达到田块规整 田埂平顺 便于农业机械耕作 符合基本农田保护区标准 2 2 22 2 2 灌溉与排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 通过合理配置灌排系统 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 提高项目区内抗御旱涝灾害能 力 2 2 32 2 3 道路建设工程道路建设工程 通过道路建设 建立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 使其布局合理 确保区内外交通衔接 满足农业生产 生活的需要 10 2 2 42 2 4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应满足防洪安全 农业生态防护和景观要求 并通过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 程建设 防治水土流失 减轻自然灾害 改善生态环境 2 2 52 2 5 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工程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工程 采取工程整治和生物措施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改善生态环境 满足农业生产生 活的要求 3 3 建设条件建设条件 3 13 1 合法性合法性 1 符合土地 水利 农业 林业 交通 环保 建设等法律 法规 规章的有关 规定 2 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要求 并与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 3 依据规划应避开生态环境敏感区域 避免毁林毁草和围湖造地等 3 23 2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 1 具备必要的骨干水利设施 2 具备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需要的交通条件 3 具备可靠的输 变电等电力设施条件 4 具备必要的防洪工程设施 3 33 3 水土资源水土资源 1 水文地质 土壤 气候 植被等自然条件能够满足农作物等生长的需要 2 可利用的水资源量能满足农田灌溉等需求 水质符合要求 3 土质土源能满足项目区土地平整的需要 3 43 4 其他其他 1 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 当地农民群众积极配合 社会公众参与程度高 2 土地权属明晰 便于调整 3 具有一定的新增耕地潜力 4 工程造价适当 5 不影响第三者的合法权益 4 4 工程类型区和工程工程类型区和工程布局布局 11 4 14 1 工程类型区工程类型区 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划分为四个一级工程类型区和七个二级工程类型区 4 1 14 1 1 一级工程类型区一级工程类型区 1 淮北平原区 该区位于安徽省北部 黄海平原南端 包括阜阳市 颍州区 颍东区 颍泉区 临泉县 太和县 阜南县 颍上县和界首市 亳州市 谯城区 涡阳县 蒙城县和 利辛县 宿州市 墉桥区 砀山县 萧县 灵璧县和泗县 蚌埠市 蚌山区 淮 上区 禹会区 龙子河区 怀远县 五河县和固镇县 淮南市 八公山区 大通区 潘集区 田家庵区 谢家集区和凤台县 和淮北市 杜集区 烈山区 相山区和濉溪 县 等 5 市 共 34 个县 市 区 该区地形平坦 农业生产以旱作物为主 土地开 发整理 应立足于建立完整的排水系统 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 改造中低 产田 2 江淮波状平原及丘陵区 该区位于本省长江与淮河之间 包括合肥市 包河区 瑶海区 蜀山区 庐阳区 长丰县 肥东县和肥西县 滁州市 琅琊区 南谯区 天长市 来安县 全椒县 定远县 凤阳县和明光市 和六安市 金安区 裕安区 叶集区 寿县和霍邱县 等 3 市 共 20 个县 市 区 该区分布在江淮分水岭两侧 地形为岗冲相间 交替分 布 农业生产以水稻 旱作物为主 土地开发整理 应加强灌溉工程建设 减轻水旱 灾害 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 3 沿江平原区 本区位于本省长江两岸 东与江苏省南京市为邻 西与湖北 江西相邻 北靠江 淮丘陵岗地 南接本省皖南山区 包括芜湖市 镜湖区 鸠江区 新芜区 弋江区 芜湖县 繁昌县和南陵县 马鞍山市 花山区 金家庄区 雨山区和当涂县 巢 湖市 居巢区 庐江县 无为县 含山县和和县 铜陵市 郊区 铜官山区和铜陵 县 和安庆市 大观区 宜秀区 迎江区 桐城市 怀宁县 枞阳县 宿松县和望江 县 等 5 个市 共 27 个县 市 区 该区土地肥沃 生产水平较高 农业生产以种 植水稻为主 土地开发整理 应加强排涝设施建设 合理利用湖泊滩涂水土资源 4 皖西皖南山丘区 本区位于本省南部和西部 包括黄山市 黄山区 徽州区 屯溪区 歙县 休宁 县 黟县和祁门县 宣城市 宣州区 郎溪县 广德县 泾县 绩溪县 旌德县和 12 宁国市 池州市 贵池区 东至县 石台县和青阳县 六安市 金寨 霍山 舒 城 安庆市 潜山县 太湖县和岳西县 等 5 市 共 24 个县 区 该区地形复杂 主要是山地和丘陵 间有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 农业生产以水稻 旱作物为主 土地 开发整理 应重点解决农田灌溉 山洪灾害问题 加强农田防护工程建设 4 14 1 2 二级工程类型区二级工程类型区 七个二级工程类型区类型的名称 典型区域 地形 土地利用限制条件 土地开 发整理重点以及主要工程组合形式见表 4 1 13 表表 4 14 1 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二级工程类型区要素组合特征表 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二级工程类型区要素组合特征表 1 1 主要工程组合形式 二级类型区典型区域地形土地利用限制条件土地开发整理重点 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 平原排灌工程 类型区 临泉 利辛 太 和 涡阳 蒙城 怀远 固镇 泗 县 平原 易涝易旱 涝灾尤为突出 土壤肥 力差 粮食产量不稳定 灌溉水源 以河水为主 面上配套不完善 排 水系统不健全 人口密度高 农村 居民点用地较多 建立健全排灌体系 洪涝 旱兼治 整理废旧村庄 实施田 水 路 林 村 综合整治 条田 以河流地表 水为灌溉水 源 以建立 完善的排水 体系为重点 田间支道为水泥混 凝土或沥青碎石路 面 田间道为砂石 路面 生产路为素 土夯实路面 护路护沟林 护堤护岸林 岸坡防护工 程 平原地下水灌 溉工程类型区 涡阳 蒙城 利 辛 固镇 濉溪 界首 阜南 平原 易涝易旱 土壤肥力差 地表水资 源缺乏 供水保证率低 灌溉水源 为地下水 排水系统不完善 人口 密度高 农村居民点用地较多 新建或更新配套井灌工程 发展节水灌溉 整理废旧 村庄 实施田 水 路 林 村综合整治 条田 以地下水为 灌溉水源 以灌溉工程 建设为重点 田间支道为水泥混 凝土或沥青碎石路 面 田间道为砂石 路面 生产路为素 土夯实路面 护路护沟林 波状平原灌溉 工程类型区 霍邱 寿县 庐江 长丰 肥西 来安 波状 平原 当地径流不足 但引水条件较好 灌区不配套 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较大 在充分拦蓄当地径流的基 础上 增建蓄水 引水 提水工程 加强灌区配套 建设 做好田间工程 适 当平整土地 实施田 水 路 林 村综合整治 条田 梯田 以水库 塘 坝 河流地 表水为灌溉 水源 以蓄 水灌溉工程 建设为重点 田间支道为水泥混 凝土或沥青碎石路 面 田间道为砂石 路面 生产路为素 土夯实路面 护路护沟林 平原圩垸治理 工程类型区 望江 枞阳 无 为 当涂 铜陵 颍上 凤台 五 河 平原 洪涝灾害较重 也有渍害 圩区内 部配套及管理存在问题较多 粮食 产量高但不稳定 灌溉水源充沛 有自流引水条件 但外河水位长期 高出圩区地面 缺乏自流排水条件 建设合理的排灌体系 着 力解决涝的问题 合理利 用湖泊洼地 制止盲目围 垦 做好排灌配套 实施 田 水 路 林 村综合 整治 条田 以塘坝 河 流 湖泊地 表水为灌溉 水源 以排 涝工程建设 为重点 田间支道为水泥混 凝土或沥青碎石路 面 田间道为砂石 路面 生产路为素 土夯实路面 护路护沟林 护堤护岸林 岸坡防护工 程 14 表表 4 14 1 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二级工程类型区要素组合特征表 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二级工程类型区要素组合特征表 2 2 主要工程组合形式 二级类型区典型区域地形土地利用限制条件土地开发整理重点 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 丘陵干旱治 理工程类型 区 肥东 定远 金安 凤阳 广德 郎 溪 宣州 丘陵 干旱缺水 灌区配套不全 管 理不善 冲田排水不良 大部 分丘陵区当地水源条件不足 山区水库供水仍不能解决全部 用水需求 需提引外水补给 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较大 建设蓄水 引水 提水工 程 充分拦蓄当地径流 防止废塘为田 加强灌区 配套建设 做好田间工程 适当平整土地 实施田 水 路 林 村综合整治 条田 梯田 以水库 塘 坝 河流地 表水为灌溉 水源 以蓄 水工程建设 为重点 田间支道为水泥混 凝土或沥青碎石路 面 田间道为砂石 路面 生产路为素 土夯实路面 梯田埂坎 防护林 坡面防护 工程 沟 道治理工 程 山区治理 工程类型区 岳西 金寨 泾 县 旌德 黟县 太湖 石台 山区 人均耕地较少 耕地土层薄 地块零星破碎 水土流失严重 有山洪灾害及干旱问题 田间 道路较差 建设拦水蓄水工程和截洪 沟 解决灌溉水源和山洪 灾害问题 通过平整土地 调整田块布局 绿化造林 农田防护 条田 梯田 以河流 塘 坝地表水为 灌溉水源 以灌溉工程 建设为重点 田间支道为水泥混 凝土或沥青碎石路 面 田间道为砂石 路面 生产路为素 土夯实路面 梯田埂坎 防护林 坡面防护 工程 沟 道治理工 程 采煤塌陷复 垦工程类型 区 濉溪 颍上 潘集 凤台 涡阳 埇桥 平原 丘陵 采煤形成的塌陷区以及采矿 区因采矿造成废弃矿坑及废 渣堆场 耕地大多遭破坏 塌陷区塌陷深度 4 0m 的区域又不宜进行挖 深垫浅复垦作业 本区人多 地少的矛盾突出 对采煤塌陷坑 粉煤灰 矸石 堆场压占土地 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进 行综合治理 结合矿山 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 对因采矿造成的废弃矿 坑进行回填土方整平 对表层剥离土堆场和废 渣堆场进行挖土方整平 或修造梯田 覆盖耕作 层 配套农田基础设施 增加耕地面积 改善生 态环境 条田 以河流 地 下水 塌陷 区积水为灌 溉水源 田间支道为水泥混 凝土或沥青碎石路 面 田间道为砂石 路面 生产路为素 土夯实路面 护路护沟 林 坡面 防护工程 15 4 24 2 工程布局工程布局 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农业规划 水利规划 林业规划 村镇规划等 统筹安 排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总体布局 做到因地制宜 技术可行 经济合理 1 平原排灌工程类型区 以条田建设为基础 适度确定土地平整单元 积极推进旧村庄整理 以大沟为单 元 建立完善的排水体系 以河流等地表水为灌溉水源 建设灌溉工程 以护路护沟 和护村林建设为重点 做好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2 平原地下水灌溉工程类型区 以条田建设为基础 适度确定土地平整单元 积极推进旧村庄整理 在认真分析 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基础上 结合当地群众的灌溉经验 建设井灌等灌溉设施 以护路 护沟和护村林建设为重点 做好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3 波状平原灌溉工程类型区 以条田或梯田建设为基础 适度确定土地平整单元 积极推进旧村庄整理 加强 灌溉工程建设 充分发挥 当家塘 等塘堰工程的蓄水作用 防止废塘为田 提高灌 溉保证率 以护路护沟和护村林建设为重点 做好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4 平原圩垸治理工程类型区 以条田建设为基础 适度确定土地平整单元 重视排涝设施建设 减轻涝渍灾害 注意发挥湖泊洼地调蓄洪涝水的作用 制止盲目围垦 以护路护沟和护村林建设为重 点 做好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5 丘陵干旱治理工程类型区 以梯田建设建设为基础 适度确定土地平整单元 着力保护耕作层土壤 积极推 进旧村庄整理 建设必要的蓄 引 提水工程 充分拦蓄当地径流 防止废塘为田 提高灌溉保证率 以护路护沟和护村林及坡面防护工程建设为重点 做好农田防护与 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6 山区治理工程类型区 以梯田建设建设为基础 适度确定土地平整单元 着力保护耕作层土壤 通过堰 坝 塘等蓄水工程建设 解决灌溉水源问题 建设截水沟 排洪沟 田塝 梯田埂坎 等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7 采煤塌陷复垦工程类型区 根据塌陷区沉陷程度 采取不同复垦模式 以耕地建设为主 兼顾养殖水面开发 以条田建设建设为基础 适度确定土地平 16 整单元 着力保护耕作层土壤 配套建设灌溉排水 田间道路 农田林网等工程建设 以及废弃村庄复垦 4 34 3 工程体系工程体系 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划分为五个一级项目 十六个二级项目 三十八个 三级项目 工程体系构成 详见表 4 2 表表 4 24 2 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表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表 一级项目二级项目三级项目 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 1 土地平整工程 1 1 耕作田块修筑工程 1 1 1 条田 1 1 2 梯田 1 1 3 其他田块工程 1 2 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 1 2 1 客土回填 1 2 2 表土保护 2 灌溉与排水工程 2 1 水源工程 2 1 1 塘堰 坝 2 1 2 小型拦河坝 闸 2 1 3 农用井 2 2 输水工程 2 2 1 明渠 2 2 2 管道 2 2 3 地面灌溉 2 3 喷微灌工程 2 3 1 喷灌 2 3 2 微灌 2 4 排水工程 2 4 1 明沟 2 4 2 暗渠 管 2 5 渠系建筑物工程 2 5 1 水闸 2 5 2 渡槽 2 5 3 倒虹吸 2 5 4 农桥 2 5 5 涵洞 2 5 6 跌水 陡坡 2 5 7 放水口 2 5 8 量水设施 2 6 泵站及输配电工程 2 6 1 泵站 2 6 2 输电线路 2 6 3 配电装置 3 田间道路工程 3 1 田间道 3 1 1 田间支道 3 1 2 田间道 3 2 生产路 3 1 3 生产路 4 农田防护与生态 环境保持工程 4 1 农田林网工程 4 1 1 农田防风林 4 1 2 护路护沟林 4 2 护堤工程 4 2 1 护堤 4 3 沟道治理工程 4 3 1 谷坊 4 3 2 沟头防护 4 4 坡面防护工程 4 4 1 截水沟 4 4 2 排洪沟 4 5 田塝工程 4 5 1 田塝 5 其他工程 5 1 旧村庄整理 5 1 1 废弃村庄复垦 17 5 5 土地平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 5 15 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5 1 15 1 1 耕作田块布置耕作田块布置 1 安徽省平原 圩垸地区宜修建条田 丘陵 山区宜修建梯田 2 耕作田块建设应保持乡 镇 村 村民组农田原有土地所有权的完整性 3 耕作田块建造规模适度 田块长边与短边交角宜为直角或接近直角 利于提 高机械耕作效率和灌溉排水能力 满足作物高产稳产要求 4 耕作田块高程要依沟渠的走势从高到低变化 相邻田块之间的高差应满足沟 渠的水位衔接要求 5 1 25 1 2 土地平整单元土地平整单元 1 平原 圩垸地区 应以一块条田或条田内部的格田 畦田为平整单元 2 丘陵 山区 宜以单块梯田为平整单元 5 1 35 1 3 田面平整度田面平整度 1 格田田面高差应在 3cm之内 2 畦田田面高差应在 5cm之内 5 1 45 1 4 田面坡度田面坡度 格田不应有坡度 畦田纵坡方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 坡度宜为1 800 1 500 田 面不应有横向坡度 5 25 2 耕作田块修筑工程耕作田块修筑工程 5 2 15 2 1 条田条田 1 条田方向 一般为南北向布置 风害地区宜与当地主害风方向垂直 2 条田长度与宽度 不同工程类型区的条田长度与宽度参照表5 1确定 表表 5 15 1 安徽省二级工程类型区适宜条田长度和宽度安徽省二级工程类型区适宜条田长度和宽度 单位 m 工程类型区条田长度条田宽度 平原排灌工程类型区300 60080 300 平原地下水灌溉工程类型区300 60080 300 波状平原灌溉工程类型区50 30050 300 平原圩垸治理工程类型区300 60030 120 丘陵干旱治理工程类型区50 30030 200 山区治理工程类型区50 30030 200 采煤塌陷区复垦工程类型区200 60080 300 18 3 条田规模 平原区田块规模3 18hm2 山区丘陵区田块规模0 2 2 0hm2 4 田面高程 根据土地平整单元范围内原地面平均高程确定 相邻条田间的田块高差应能满足 其末级固定沟渠的上下游水位衔接要求 5 格田 畦田 格田长度宜为60 120m 宽度宜为20 40m 田埂高度宜为20 30cm 埂顶宽宜 为30 40cm 畦田长度宜为30 60m 宽度宜为3 5m 田埂高度宜为20 30cm 埂顶宽宜为 10 20cm 5 2 25 2 2 梯田梯田 1 梯田类型 按田坎建筑材料分有土坎梯田 石坎梯田 丘陵区宜修建水平土坎梯田 山区宜 就地取材修建石坎梯田 2 梯田布局 以沟渠 道路为骨架划分耕作区 其形状宜为矩形或扇形 在耕作区内布置梯田 梯田长边应平行于等高线 田块布局宜顺山坡地形 大弯就势 小弯取直 3 田面宽度与梯田田坎 梯田适宜的田面宽度参照表5 2确定 梯田田坎高度和田坎侧坡应该与地形坡度 降雨量 降雨强度和土质条件相适应 田坎高度还必须与田面宽度相对应 田坎坡度必须满足稳固的要求 表5 2 表表 5 25 2 不同地形坡度水平梯田断面参数不同地形坡度水平梯田断面参数 地形坡度 田面净宽 m 田坎高度 m 田坎坡度 m 2 510 150 5 1 285 80 5 108 100 7 1 880 75 10 157 81 2 2 275 70 15 206 71 6 2 670 65 20 255 61 8 2 865 60 注 地形坡度 2 5 时 应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修建梯田与条田 4 田面长度 根据地形地貌条件而定 兼顾机械耕作的要求 田面长度宜为50 200m 19 5 35 3 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 5 3 15 3 1 土体构型建造土体构型建造 通过对土地平整单元表层土壤的剥离 贮存和回覆等工艺 建造一个土层厚度和 土壤理化性状均能满足农作物生长要求的土体构型 5 3 25 3 2 表土表土保护保护 表土剥离厚度15 25cm 就地堆积 待平整单元基层处理结束后 再进行回覆 5 3 35 3 3 客土填客土填充充 项目区内不能实现挖填内部平衡 可以考虑客土填充 5 3 45 3 4 耕作层地力保持标准耕作层地力保持标准 1 有效土层厚度一般不低于60cm 山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耕作层厚度不低 于20cm 2 土壤通体无污染 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0g kg 3 耕作层土壤以壤土为主 容重控制在1 1 1 3g cm3 4 心土层以黏壤土为宜 6 6 灌溉与排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 6 16 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6 1 16 1 1 工程等级划分工程等级划分 1 工程等别划分 蓄水枢纽工程等别应根据总蓄水容积的大小 按表6 1确定 表表 6 16 1 蓄水枢纽工程分等指标蓄水枢纽工程分等指标 工程等别 V 1V 2V 3 规模小 1 型小 2 1 型小 2 2 型小 2 3 型 总蓄水容量 104m3 1000 100100 4040 10 10 引水枢纽工程等别应根据引水流量的大小 按表6 2确定 表表 6 26 2 引水枢纽工程分等指标引水枢纽工程分等指标 工程等别 V 1V 2V 3 规模小 1 型小 2 1 型小 2 2 型小 2 3 型 引水流量 m3 s 10 22 11 0 5 0 5 提水枢纽工程等别应根据单站装机流量或单站装机功率的大小 按表6 3确定 当提水枢纽工程按单站装机流量和单站装 20 机功率分属两个不同工程等别时 应按其中较高的等别确定 表表 6 36 3 提水枢纽工程分等指标提水枢纽工程分等指标 工程等别IVV 1V 2V 3 规模小 1 型小 2 1 型小 2 2 型小 2 3 型 单站装机流量 m3 s 10 22 1 01 0 0 5 0 5 单站装机功率 MW 1 0 10 1 0 050 05 0 01 0 01 2 工程级别划分 蓄水 引水和提水枢纽工程中水工建筑物级别 应根据所属枢纽工程的等别与 建筑物的重要性 按表6 4确定 表表 6 46 4 水工建筑物级别划分水工建筑物级别划分 永久性建筑物级别 工 程 等 别 主要建筑物次要建筑物 临时性建筑物 级 别 IV45 15 1 V 15 15 1 V 25 25 2 V 35 35 3 灌溉渠和排水沟的工程级别应根据灌溉或排水流量的大小 按表6 5确定 对灌 排结合的渠道工程 当按灌溉和排水流量分属两个不同工程级别时 应按其中较高的 级别确定 表表 6 56 5 灌排渠沟工程分级指标灌排渠沟工程分级指标 工程级别 45 15 25 3 灌溉流量 m3 s 20 55 2 52 5 1 1 排水流量 m3 s 50 1010 55 2 2 水闸 渡槽 倒虹吸 涵洞 跌水与陡坡等灌排建筑物的级别 应根据过水流 量的大小 按表6 6确定 表表 6 66 6 灌排建筑物分级指标灌排建筑物分级指标 工程级别 45 15 25 3 过水流量 m3 s 20 55 2 52 5 1 1 0 6 1 26 1 2 灌溉标准灌溉标准 设计灌溉工程时应首先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 其值可根据水文气象 水土资源 作物组成 所属灌区等因素按照表6 7确定 21 表表 6 76 7 不同工程类型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同工程类型区灌溉设计保证率 二级工程类型区作物类型灌溉设计保证率 旱作为主70 75 平原排灌工程类型区 水稻为主75 85 旱作为主70 75 平原地下水灌溉工程类型区 水稻为主75 80 旱作为主70 80 波状平原灌溉工程类型区 水稻为主75 85 旱作为主80 90 长江圩垸区 水稻为主85 95 旱作为主75 85 平原圩垸治理工程类型区 淮河圩垸区 水稻为主80 90 旱作为主70 80 丘陵干旱治理工程类型区 水稻为主75 85 旱作为主70 80 山区治理工程类型区 水稻为主75 85 旱作为主70 75 采煤塌陷区复垦工程类型区 水稻为主75 85 6 1 36 1 3 排水标准排水标准 1 排渍标准 设计排渍深度 耐渍深度 耐渍时间等 应根据当地或临近地区农作物试验或种 植经验调查资料分析确定 无试验资料或调查资料时可参考表6 8确定 表表 6 86 8 几种主要农作物排渍标准几种主要农作物排渍标准 作物名称生育阶段设计排渍深度 m 耐渍深度 m 耐渍时间 d 棉花开花 结铃1 0 1 30 4 0 53 4 油菜0 8 1 00 4 0 53 4 玉米抽穗 灌浆0 8 1 00 4 0 53 4 小麦生长前期 后期0 8 1 00 5 0 63 4 大豆开花0 6 0 80 3 0 410 12 水稻晒田0 4 0 6 低山丘陵区一般可不考虑排渍要求 但对山区有排渍要求的冷浸田可考虑建造排 水设施 2 排涝标准 设计排涝标准定义为排水区发生一定重现期的暴雨时 农田的淹水深和耐淹历时 不应超过农作物正常生长所允许的淹水深和耐淹历时 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降雨特征 地面条件 调蓄容量 作物耐淹程度及经济实力等因素来分析确定排涝标准 无条件 的地区可参照表6 9确定 22 表表 6 96 9 不同工程类型区的排涝标准不同工程类型区的排涝标准 二级工程类型区排水类型排涝标准 抽排3 5 年一遇 3d 降雨 2d 排出平原排灌工程类型区 平原地下水灌溉工程类型区 自排3 5 年一遇 24h 降雨 24h 排出 抽排10 年一遇 3d 降雨 3d 排出 自排10 年一遇 1d 降雨 1d 排出波状平原灌溉工程类型区 排洪沟10 年一遇 抽排10 年一遇 3d 降雨 3d 排出 自排10 年一遇 1d 降雨 1d 排出 长江圩垸区 排洪沟10 年一遇 抽排3 5 年一遇 3d 降雨 2d 排出 自排3 5 年一遇 24h 降雨 24h 排出 平原圩垸治理工程类型区 沿淮平原圩田 淮河以南地区撇洪沟10 年一遇 抽排10 年一遇 3d 降雨 3d 排出 自排10 年一遇 1d 降雨 1d 排出 丘陵干旱治理工程类型区 排洪沟10 年一遇 10 年一遇 3d 降雨 3d 排出 自排10 年一遇 1d 降雨 1d 排出山区治理工程类型区 排洪沟10 20 年一遇 抽排3 5 年一遇 3d 降雨 2d 排出 采煤塌陷区复垦工程类型区 自排3 5 年一遇 24h 降雨 24h 排出 注 条件允许的地区也可适当提高排水标准 6 1 46 1 4 灌溉水质灌溉水质 1 灌溉水源的水质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5084 2005 所规定的灌溉水质要求 2 项目区内外排入灌排渠沟的地表水和污水水质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地表 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 2002 和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8978 1996 的规定 3 麦类作物的适宜水温一般为15 20 水稻生长的灌溉水温在15 35 最 高不应超过38 最低不应低于12 4 喷灌对灌溉水质的要求较高 除满足上述要求外 其他要求见喷微灌部分的 有关规定 6 1 56 1 5 灌溉水利用系数灌溉水利用系数 1 渠系水利用系数不应低于表6 10中的规定值 2 田间水利用系数设计值 水稻种植区不应低于0 95 旱作区不应低于0 90 3 灌溉水利用系数 渠灌区应不低于0 70 提水灌区应不低于0 75 喷灌区一 般不低于0 80 微喷灌区应不低于0 85 滴灌区应不低于0 90 4 管道水利用系数设计值不应低于0 97 23 表表 6 106 10 渠系水利用系数规定值渠系水利用系数规定值 灌区面积 万亩 15 55 1 1 自流灌区 万亩 0 700 750 80 提水灌区 万亩 0 750 800 85 注 防渗渠道的渠系水利用系数不应低于 0 85 0 9 渠道长并且渠系建筑物多的取下限值 反之取上限值 6 1 66 1 6 坑塘取舍的一般规定坑塘取舍的一般规定 表表 6 116 11 坑塘控制指标下限规定值分析表坑塘控制指标下限规定值分析表 二级工程类型区坑塘指标下限规定值 坑塘率 3 平原排灌工程类型区 坑塘模数 不得低于工程前 坑塘率 2 5 平原地下水灌溉工程类型区 坑塘模数 不得低于工程前 坑塘率 6 波状平原灌溉工程类型区 坑塘模数 不得低于工程前 坑塘率7 长江圩垸区 坑塘模数不得低于工程前 坑塘率4 平原圩垸治理工程类型区 淮河圩垸区 坑塘模数不得低于工程前 坑塘率 5 丘陵干旱治理工程类型区 坑塘模数不得低于工程前 坑塘率4 山区治理工程类型区 坑塘模数 不得低于工程前 坑塘率 采煤塌陷区复垦工程类型区 坑塘模数 坑塘 水面 应尽可能予以保留 特别是村边水塘 当确需取舍时 应对坑塘的 布局 坑塘率及坑塘模数通过技术经济 社会及环境等因素综合论证后确定 并经当 地群众同意 当项目区工程前的坑塘率低于表6 11中的下限规定值时 工程后的坑塘 率不得低于工程前值 项目区工程前坑塘率高于表6 11中的下限规定值时 工程后的 坑塘率不得低于表6 10中的下限规定值 坑塘率及坑塘模数的下限规定值如表6 11 6 26 2 水源工程水源工程 6 2 16 2 1 塘堰塘堰 坝 坝 1 工程布局 塘堰主要由挡水建筑物 挡水坝 泄水建筑物 溢流坝 溢洪闸 溢洪涵 取水建筑物 取水卧管或竖井 放水涵洞等 组成 塘堰应修筑于低山丘陵区自然汇流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区 或在平缓地带挖坑筑 堤蓄水形成 塘堰的蓄水容积应在1000 100000m3 坝高不宜超过10m 24 以塘堰作为水源的灌溉系统应尽可能满足自流灌溉要求 对于位置较低 蓄水 水位不能满足自流灌溉要求的塘堰 可采用泵站提水灌溉 塘堰挡水坝的坝址应选择于坝轴线短 工程量小 天然沟道平缓 便于建筑物 布置 且地质条件良好 筑坝材料有保障的位置 塘堰可在坝体的一端设置溢流坝或溢流闸 涵 也可在坝体以外的岸边或天然 垭口处建造开敞式岸边溢洪道 塘堰宜采用坝下涵洞放水 其放水涵洞宜与坝轴线基本垂直 塘堰进水口的上游附近应布设沉沙池 塘堰进口不直接与坡面排水渠终端相连 时 应布设引水渠 2 塘堰的挡水建筑物 根据筑坝材料的不同 坝型宜采用土坝 堆石坝 砌石坝或混凝土坝 坝体抗 滑稳定应符合要求 土坝坝身宜采用黏土斜墙 黏土心墙或土工膜防渗 黏土较缺乏的地区 可采 用钢筋混凝土心墙防渗 堆石坝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斜墙或心墙防渗 坝基应根据其渗透特点 结合坝身防渗体的型式 采取黏土截水槽 黏土铺盖 土工膜铺盖及混凝土截渗墙等防渗措施 土质防渗体的断面一般应自上而下逐渐加厚 斜墙不小于设计水头的1 5 心墙 不小于设计水头的1 4 其顶部最小水平宽度不小于1 0m 底部厚度不小于2 0m 防渗 体的顶部在设计水位以上的最小超高为O 5m 防渗体的顶部和斜墙临水面 应设置保 护层 坝顶宽度不宜小于3 0m 非溢流坝坝顶安全超高宜通过计算确定 其中安全加高为 0 5m 坝的边坡根据筑坝材料 坝高 施工方法及运用条件 并经稳定计算确定 土 坝常用的坡度为1 2 5 1 4 堆石坝常用的坡度为1 1 5 1 2 砌石坝常用的坡度为 1 1 1 1 5 坝高超过6 0m的 可设置宽1 0 3 0m的戗台 土坝宜采用大值 土坝 堆石坝在坝体的背水侧均应设置排水体 土坝临水侧宜采用块石或混凝土预制板护坡 背水侧宜采用草皮护坡 堆石坝 宜采用块石护坡 块石护坡厚0 2 0 3m 混凝土预制板护坡厚0 08 0 12m 3 塘堰的泄水建筑物 塘堰泄水建筑物可采用溢流坝 泄水涵闸或岸边式溢洪道 泄水建筑物出口必 须设置消力池 25 溢流坝宜采用浆砌块石或混凝土实用堰型结构 泄水涵闸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岸边溢洪道宜采用浆砌块石或钢筋混凝土结构 4 塘堰的取水建筑物 取水建筑物由取水卧管或竖井 放水涵洞 出口及消能工程组成 取水卧管的 纵坡宜为1 2 1 3 管上每隔0 3 0 6m 垂直距离 设一取水孔 取水竖井井壁每隔 0 5m设一对放水孔 竖井下部与放水涵洞连接 底部设深0 5 1 0m消力井 取水卧管 竖井宜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 放水涵洞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分节长度以4 0 8 0m为宜 节间应设可靠止 水和包箍 6 2 26 2 2 农用井农用井 1 规划原则 农用井规划应根据地下水资源状况 优先开采浅层地下水 严格控制开采深层 地下水 同时应节约用水 采用节水技术和设备 已建成的有成井条件的渠灌区和有引用地表水灌溉条件的井灌区 可建成井渠 结合灌区 2 井型选择 井型可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需水量 经济合理地选择管井 机井 大口井 筒井 主要取水含水层埋深不大于100m时 宜选用浅管井 主要取水含水层埋深大于100m 时 宜选用深管井 主要取水含水层埋藏深度小于40m 且富水性强 机井出水量较大 时 可采用大口井 以上几种井型采用时 需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确定最佳井型 安徽省机井灌溉主要用于淮北平原区土地整理项目中 常用的农用井井径 井型 井深及出水量等指标可参照表6 12确定 表表 6 6 1212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农用井工程特性指标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农用井工程特性指标表 井型内井径 mm 井深 m 出水量 m3 h 井距 m 单井灌溉面积 hm2 大口井1500 3000 20 30 60150 3002 4 3 井群布置 地下水水力坡度较陡的地区 应沿等水位线交错布井 地下水水力坡度平缓的 地区 应按梅花形或方形布井 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可集中布井 地下水较贫乏的地区 宜分散布井 26 在渠灌区 实行井渠结合时 宜均衡布井 其低洼 易涝 次生盐碱化地段 应相对集中布井 地面坡度较陡或起伏不平的地区 井位宜布设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西玉林北流市中医医院公开招聘2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新)
- 2025年智能制造在精密仪器制造业的自动化
- 2025年智能眼镜的实时翻译功能测试
- 2025年智能音箱的市场发展与竞争格局
- 2025广东省事业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模拟试卷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杭州地铁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第一批)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5年海洋能发电技术产业生态构建与可持续发展报告
- 2025南平延平太平镇卫生院招聘药房工作人员模拟试卷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长春理工大学公开招聘博士人才(7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
- 潜江市教育局招聘教师考试真题2024
- 2024版中国宪法课件
- 《食品厂员工绩效方案》
- 工程人员驻场服务方案
- 汽车智能技术与应用 教案全套 朱升高 项目1-10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介绍- 车载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
- 产品方案设计模板
- 企业合规经营规范手册
- 骨与关节运动学基础-运动链(康复护理技术)
- 2.2中国的气候季风气候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课件八年级地理上学期
- GB/T 4706.74-2024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74部分:缝纫机的特殊要求
- 2024版民间借款抵押合同范本完整版
- DL 5190.5-2019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第5部分:管道及系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