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pdf_第1页
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pdf_第2页
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pdf_第3页
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pdf_第4页
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要素禀赋 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 徐康宁 王 剑 本文以要素禀赋和地理因素为主要研究视角 运用国际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数据 采用双 边贸易的引力模型对国际分工变化的决定因素进行计量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 要素禀赋和地理因 素共同决定了新型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 但两者的影响力发生了交替变化 在产品内国际分工这 一新的分工模式中 地理因素的影响力在上升 要素禀赋对分工格局的影响力却有所下降 并在 一定程度上主要局限于区域内部的分工体系中 这种趋势引导国际分工在空间上朝着更加区域化 的方向演进 关键词 产品内国际分工 垂直专业化 要素禀赋 地理因素 作者徐康宁 1956年生 经济学博士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南京 210018 王剑 1979年生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南京 210018 一 引 言 过去的十多年内 世界经济的显著变化之一就是全球范围内国际分工的深化 其中最为突 出的是垂直专业化生产模式下的国际分工 开始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主角 在本文所研究的主 要时间跨度 1995 2004 内 垂直专业化模式下的生产分工成为发展最快的国际分工形式 跨国公司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考虑 将一体化的生产过程分解成若干阶段 根据不同生产阶段的 要素密集程度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资源 并对国际生产网络进行系统整合 在这样的国际分 工体系中 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各国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更加专业化于某一特定的生产阶段 经国际贸易途径在国家之间交换零部件等中间产品 实现生产 加工 装配等环节的有效衔接 从而带动中间产品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 当前的垂直专业化生产模式下的国 际分工已经演化成产品内的国际分工 产业内的贸易实际上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一种产品内的 贸易 所谓产品内国际分工 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基本的定义 这种分工是指参与分工的国家与地 区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客观条件在一个产品内部的不同生产阶段和价值链层面上展开的国际 分工形态 产品内国际分工一般要符合三个条件 第一 一个产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进 行生产 第二 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中至少有部分中间产品来自于另一国 第三 一国利用他 56 研究文献中对垂直专业化的生产分工模式有多种称谓 其他常见的还有 分割价值链 slicing the value chain 国际外包 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等等 1994 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提供的中间产品生产的产品中又会有部分或全部用于出口 产品内国际分工依据的比较优势 主要是要素禀赋的构成 客观条件则是指包括地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经济 社会条件 产品内国 际分工和已有不少文献研究的产业间国际分工有所不同 前者主要是在一个产品的同一生产过 程实现分工 参与分工的国家必然涉及零部件等中间产品的交换 完成最后产品生产的国家有 可能 实际上经常是 再把产品出口到提供中间产品的国家 产业间的国际分工 主要是产品 差异化和国别技术差异的结果 参与分工的国家相互提供和交换最后产品 产品内国际分工和 垂直专业化生产分工既有相同又有区别 当垂直专业化国际生产分工是围绕一个产品生产 涉 及产品零部件的交换时 就是产品内国际分工 否则就是产业间国际分工 如不专门所指 产 品内国际分工与垂直专业化生产分工在本文中具有相同意思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变化是最为显著的 走过的是一条典型的由传 统水平分工向垂直专业化生产分工或产品内分工演变的道路轨迹 过去的十几年 中国是世界 上参与垂直专业化生产分工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无论是本文表1显示的数据 还是中国加工 贸易占对外贸易的高比重 都可以证明这一基本判断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体系越深 也就越需 要了解国际分工的内在变化 无论是出于学术研究的新拓展 还是为政策选择提供有意义的实 证检验结果 都有必要研究当前的国际分工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尤其是需要研究垂直专业化 生产分工格局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全球生产体系 以及在新的全球生产网络中国家 利益的损益变化 从学理上看 可以从两个视角解释国际分工的格局及其变化 一是要素禀赋的影响 二是 地理区位的影响 要素禀赋的理论解释较少考虑地理空间的影响 实际上 国际分工涉及资本 货物 服务在国家间的转移 世界各国在空间距离 内陆临海等地理区位条件上的差异使这种 国际转移产生了相当高的运输成本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分工的空间布局 我们观察 到 地理位置越靠近的国家往往更易于形成区域性的生产分工网络 北美 欧洲 东亚等地区 都是典型的代表 即使技术进步已经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但Hummels的实证结果表明地理距 离仍然是决定国际分工的一个关键因素 尽管近年来国际上已有不少学者关注到国际分工的模式转换 并对垂直专业化生产分工的 形成机制 决定因素以及经济影响等问题作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但由于数据资料和统计 标准缺乏一致性 许多文献在垂直分工的界定和量化方法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出入 从而使研究 结果不很理想 在检验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时 由于各自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一些重要的解释 66 中国社会科学 2006年第6期 卢锋把产品内分工分为一般的产品内分工和产品内的国际分工 除了比较优势外 他认为规模经济也 是产品内分工的源泉 参见卢锋 产品内分工 经济学季刊 第4卷第1期 2004年 D Hummels Towards a Geography of Trade Costs University of Chicago mimeograph 1999 P C Athukorala and Yamashita Product Fragmentation and Trade Integration East Asia in Global Context A ustralian N ational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2005 Salvatore Baldone Fabio Sdogati and Lucia Tajoli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Outward Processing Oxf ord University Development Studies Working Paper 1999 Rodolfo Helg and Lucia Tajoli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he Relative Demand for Labor North A merican J 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vol 16 2005 pp 233 254 Athukorala和Yamashita以SITC代码为7类和8类中的若干种贸易品作为零部件产品 Baldone等人 是以对外加工贸易 outward processing trade 数据衡量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 Hummels等人则是以 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 参见本页注 1994 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变量未纳入到计量模型中 因而削弱了实证结果的可靠性 促使本文研究的还有很重要的两 点 一是关于国际分工决定因素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以及这些因素 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力是否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动态变化 目前鲜有文献提及 二是国内文献几 乎空缺引入地理因素的国际分工方面的实证研究 本文根据联合国统计处最新修订的国际贸易 分类标准 以国际标准的数据库为研究数据来源 对垂直专业化生产的国际分工格局及其演进 作机理分析并进行相应的数量检验 在此基础上 重点考察要素禀赋与地理因素对当代国际分 工的影响 并对前人尚未涉足的问题作一些尝试性的补充 二 国际分工的演进 由于国际分工是个相当抽象的概念 难以用数量指标具体度量 而严格的学术研究又必须 将之数量化 以使研究的过程达到精确的效果 并做到结论可以检验 为了清楚地观察国际生 产分工的变化 实际上也是分析产品内分工的机制 我们在本文中把垂直专业化生产分工或产 品内的国际分工具体界定为生产过程中零部件生产 代表中间产品 与装配活动 代表最终产 品 在国家间的分工 以及各国专业化于生产流程中的每个特定阶段的状况 这样 我们就可 以借助于制造业零部件产品的国际贸易数据来描述国际分工的格局及其演进情况 这样的观察 图1 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数据说明 1 零部件出口额取自Athukorala和Yamashita 2003 2 世界出口总额和GDP总额取自UNCTAD Database 3 图中经济贸易指数是作者根据总量数据计算而得 以1992年为基期 76 要素禀赋 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 Athukorala和Yamashita的计量模型中没有包括服务因素 Baldone等人的计量模型中没有包括市场规 模因素 参见第66页注 根据贸易品的主要用途 联合国统计处在第3次修订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 Rev 3 的基础 上 重新制定了按宽泛经济类别定义的分类 Broad Economic Categories 简记BEC 将贸易品分为 初级产品 零部件产品 资本品 消费品等等 大大方便了有关国际分工的研究 根据Lemonie和Kesenci对于贸易品所属生产阶段的划分方法 除特别注明之外 本文的零部件产品是 指BEC代码为42和53的贸易品 这一分类口径不仅包含了7类和8类商品中的零部件产品 而且还 纳入了6类商品中的零部件产品 因而更全面地反映了零部件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情况 1994 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方法和研究思路在国际学术界也有先例 在最近的十余年里 零部件产品的国际贸易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 界贸易的平均水平 1992年至2003年间 零部件产品的出口贸易额由4100亿美元增至10400 亿美元 年均增幅达到14 而同期世界出口贸易额的平均增幅仅为9 这表明国际分工模式 正由水平专业化向垂直专业化演变 在这种分工模式的转换过程中 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活动 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 正是由于它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资源 整合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流 程 从而使各国固定在世界分工金字塔的各个层级 同时也推动零部件等中间品贸易的迅速扩 张 图1直观显示了国际零部件贸易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地位提升的发展趋势 在国际分工格局的演变中 一方面 发达国家占有着绝对主导的地位 另一方面 发展中 国家也卷入到更深的分工体系中 表1中列示了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 1995 年 发达国家零部件产品的进口和出口贸易额都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绝大部分的垂直专业化生 产都是由发达国家来完成 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国际分工的边缘地带 基本上处于水平分工阶段 然 而 经历了十年的发展演化之后 国际分工的地区格局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尽管发达国家仍然 在分工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 但发展中国家已进入到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中的较深阶段 占世界 零部件贸易总量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差已不到6个百分点 进口方面所占比重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表1 国际零部件贸易的地区格局 国家 地区 19952004 进口出口贸易总额总额排名进口出口贸易总额总额排名 发达国家 5922 7512 7030 8010 12952 7516 5706 4911 10891 7010 16597 5219 美国 1592 201 2 1620 181 4 3213 181 7 11330 111 4 2282 141 7 3611 131 3 1 德国 749 91 5 1049 111 9 1798 101 5 2753 61 5 1818 111 7 2571 91 4 3 日本 338 41 3 1445 161 4 1784 101 4 3528 41 5 1698 101 9 2226 81 2 4 英国 522 61 6 501 51 7 1023 61 0 4401 31 4 641 41 1 1042 31 8 9 法国 422 51 4 513 51 8 935 51 4 5368 31 2 755 41 9 1123 41 1 8 加拿大 480 61 1 271 31 1 751 41 4 7262 21 3 405 21 6 667 21 4 14 发展中经济1950 2418 1751 1919 3702 2414 5904 5018 4664 3010 10568 4711 新加坡 423 51 4 402 41 6 825 51 0 6688 51 9 779 51 0 1467 51 4 6 香港 290 31 7 273 31 1 563 31 5 9885 71 6 838 51 4 1723 61 3 5 韩国 203 21 6 330 31 7 533 31 4 10463 41 0 667 41 3 1130 41 1 7 马来西亚263 31 3 234 21 6 497 31 0 11453 31 9 415 21 7 868 31 2 11 墨西哥 130 11 6 166 11 9 296 21 0 13584 51 0 422 21 7 1006 31 7 10 中国 165 21 1 106 11 2 271 11 7 171605 131 8 988 61 3 2593 91 5 2 世界合计 7872 100 8782 100 16654 100 11610 100 15555 100 27165 100 注 1 数据来源于UN COMTRADE Database并经作者计算整理 因为台湾地区不属于联合国成员 表中数据不包 括台湾地区 2 表中贸易数据的计量单位为亿美元 括号内数字为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 从表1可以看出一些有意思的变化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 发达国家的零部件贸易的世界 排名除美国外都有下降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同类排名除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外都有上升 英国 下降了5位 加拿大下降了8位 韩国上升了3位 中国香港上升了4位 上升最显著的是中国 大陆 上升了15位 而且居世界第二位 这说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经 融入垂直分工的国际生产网络 而中国融入的速度最快 融入的程度也最深 包括香港 台湾 澳门地区在内的 大中国 经济圈在世界零部件贸易中的比重已大大超过现居首位的美国 成 86 中国社会科学 2006年第6期 F Ng and A Yeats Major Trade Trends in East Asia What are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growth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3084 2003 1994 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为国际分工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可以说当代国际分工格局已经深深地刻上 中国印记 值得注意的是 即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分工地位有所上升 但国际分工的主导权仍 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发达国家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充裕的资本要素使其在技术和资本要素密 集的核心生产阶段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发展中国家只是根据发达国家的需要专业化于零部件 的生产加工和装配 而且这些非核心生产阶段还要受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严格控制 由此在国 际分工中仍然处于从属地位 表1中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 与1995年相比 发达国家在2004 年的零部件产品进口比重虽然大幅下降 但出口比重却维持了相当高的水平 占世界出口总量 的70 净出口额上升了316倍 而发展中经济体的零部件净进口额增长了512倍 这说明发 达国家在引领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生产网络的同时 也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面临被 锁定 在 国际分工底层的危险 为了进一步揭示国际分工的深层次特征 我们以电子制造业为例 从价值链角度考察国际 分工的格局及其演进趋势 表2列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电子制造业中的零部件产品和 最终产品的贸易数据 从中可以看出 发达国家在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处 于零部件贸易的净出口方位置 是半导体 集成电路等零部件产品的供应者 而发展中国家则 是零部件产品对应的接受者 但是发展中国家在最终产品上具有相当明显的比较优势 是电子 消费品和资本品的供应者 分析价值链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 发达国家为了维持自身在高端环 节的比较优势 将不具竞争力的最终产品生产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同时集中资源专业化于研发 设计和零部件产品的生产 发展中国家被动接受生产转移的结果是 一方面最终产品的生产能 力得到迅速扩张 进出口比例由11380上升至11851 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内资源集中到最终产品 的生产部门 削弱了高端零部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零部件产品的进出口比例由01935下 降至01827 当然 这只是针对总体情况所得出的结论 就具体国家而言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演进 结果 例如中国和马来西亚通过参与国际分工 零部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表2 电子制造业国际分工的地区格局 国家 地区 19952004 零部件产品最终产品零部件产品最终产品 进口 出口 出口 进口进口 出口 出口 进口进口 出口 出口 进口进口 出口 出口 进口 发达国家 1649 1861 111291358 1313 019672406 2682 111153281 2397 01731 美国 700 613 01877414 224 015431091 819 017511041 320 01308 日本 206 623 31029107 290 21706368 709 11930172 317 11847 德国 253 261 11031169 194 11149492 497 11011393 456 11161 法国 93 104 1111898 94 01966135 144 11066189 150 01797 发展中经济946 884 01935520 717 113802894 2394 018271018 1884 11851 中国 124 72 0158766 108 116341070 757 01708168 722 41309 马来西亚139 195 1140828 107 31902219 327 1149348 113 21363 墨西哥 89 107 1121134 85 21529259 275 1106395 217 21289 韩国 114 268 2134636 91 21570296 379 1128281 318 31939 注 1 数据来源于UN COMTRADE Database并经作者计算整理 2 根据Lemonie和Kesenci 2002 的划分标 准 电子制造业中属于BEC代码为42和53的贸易品为零部件产品 属于BEC代码为41 61 62 63的贸易品为最终产 品 3 表中贸易数据的计量单位为亿美元 96 要素禀赋 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 为简便起见 此处以进出口比例 出口 进口 作为衡量国际竞争力的近似指标 比例越高意味着该国 或地区在该类贸易品上的净出口量越大 国际市场份额越高 从而具有更强的比较优势 1994 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三 要素禀赋和地理因素的作用 根据要素禀赋的差异程度 我们选择几个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 先来分析要素禀赋 与国际分工格局之间的联系 分别以制造业工资和人均GDP衡量劳动和资本技术要素的禀赋状 况 以零部件贸易的进出口比例 出口额 进口额 衡量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所处的位置 比例越 高表明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也越高 详细数据如表3所示 从中可以看出要素禀赋存在着显著 的国别差异 处在国际分工金字塔上层的发达国家具有相对丰裕的资本技术要素和稀缺的劳动 力资源 表现在国际贸易流向上就是发达国家成为零部件产品的供应方 而劳动要素充裕国成 为对应的输入方 并且随着发达国家资本技术要素的逐渐积累和劳动成本的上升 基于要素禀 赋比较优势的选择促使这些国家加强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外包转移 同时在国内集聚更多的 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核心业务 从而导致接受零部件的分工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资本技术要素 充裕的三个代表性国家的零部件进出口比例平均值由1995年的21230上升至2004年的21448 同期劳动要素充裕的代表性国家对应指标则由01937降至01751 要素禀赋的相对变动在分工格 局演变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表3 要素禀赋与国际分工地位 国家 地区 19952004 制造业工资人均GDP进出口比例制造业工资人均GDP进出口比例 资本技术要素充裕国 美国2962299421101738743679011716 德国4189301031140050273270821416 日本2704353044127228473919531213 平均值3285317832123039163623121448 新兴经济体 新加坡2157191520195233502363611132 韩国112487891162322091039511439 香港11415017019411380614801947 平均值1474109861117223131339311173 劳动要素充裕国 中国5260301642142116201616 墨西哥161346811276309422101723 马来西亚391436301891534473101915 平均值201281101937328337101751 注 1 制造业工资为美元表示的月度数据 数据来源于ILO Database并经作者计算整理 2 人均GDP数据来源 于UNCTAD Database 单位为美元 3 进出口比例数据来源于UN COMTRADE Database并经作者计算整理 与此同时 我们也观察到地理因素对新型国际分工格局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现代化的 生产经营模式越来越强调时效性 例如及时生产 Just2in2Time 和敏捷零售 Lean Retailing 因 为运输成本可以通过定价权力转移至商品价格中 而时间要求却很难以类似途径来满足 距离 对时效性的特殊意义决定了它在国际分工格局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为满足零售商及时供货的需 求 生产者必须将一些生产模块配置于目标市场周边的国家和地区 以达到接近市场和降低成 本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 尽管新的生产地点相比其他距离更远的地区而言 并不具备要素禀赋 上的比较优势 但是由于及时供货所引起的产品价格升水足以抵消要素成本的额外支出 在这 07 中国社会科学 2006年第6期 1994 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种情况下 地理距离便主导了国际分工的格局 Evans和Harrigan考察了距离对专业化生产模式 的影响 发现许多成衣制造商为了保持弹性生产 将生产地点由低工资的亚洲国家 比如中国 转移至工资相对更高的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 以适应美国市场零售模式的转变 其中发生转移 的主要是一些市场需求难以预测的成衣品种的生产模块 其他需求相对固定的成衣生产仍然保留 在原地 与目标市场的距离决定了专业化生产地点的选择 并最终影响到国际分工的空间布局 正是由于距离因素在国际分工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地理位置越近的国家间越易于形 成有效的生产分工联系 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也因此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 并且区域内 部分工的程度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图2显示了三个代表性经济区域的零部件贸易流向 从 中可以看出垂直专业化的国际分工正朝着区域化的方向发展 欧盟15国作为全球经济总量最大 的区域经济体 区域内和区域外的零部件贸易额均超过另外两大经济区 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 最重要的参与者和主导者 东亚作为一个新兴的也是发展最快的区域经济体 零部件贸易额超 越北美自由贸易区位居世界第2位 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重要性仅次于欧盟15国 可以说 这 三大区域经济体构成了当代国际分工的主体 其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基本反映了国际分工未来 的发展方向 图2 三大区域经济体零部件贸易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 Ng和Yeats 2003 贸易额计量单位为亿美元 虽然要素禀赋与地理区位在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和演进过程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两者的影响力究竟孰轻孰重 是否随着时间推移发生了角色转换 这些都需要做进一步的分 析 为此 我们考察了美 日 德三国与代表性贸易伙伴国的零部件贸易情况 比较工资成本 与地理距离在分工格局中所起到的作用程度 表4的数据显示 美 日 德三国在零部件产品上的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周边几个国家 再次肯定了国际分工的区域性特征 例如在2004年 美国与墨西哥和加拿大的零部件贸易额占 其零部件贸易总量的35 以上 日本与中国和马来西亚的零部件贸易额占其零部件贸易额的比 重也在23 以上 工资成本对区域间分工的约束力却相对有限 尽管北美地区的工资水平要高 于东亚一些发展中国家 但美国的厂商仍然乐意将大部分生产活动外包至邻近的墨西哥和加拿 17 要素禀赋 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 C L Evans and J Harrigan Distance Time and Specialization NB ER Working Paper no 9729 2003 1994 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大等国 德国与捷克和波兰的生产分工也具有类似的特征 并且这种区域化演进趋势似乎未受 到工资成本相对变动幅度的制约 捷克和波兰的工资成本在过去十年间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其 他国家 但德国的生产者却加大了同这两国的分工合作 表4 工资成本与零部件贸易流向的国别比较 国家 地区 贸易伙伴国美国日本德国 1995 2004199520041995200419952004 工资 工资 贸易额 比重 贸易额 比重 贸易额 比重 贸易额 比重 贸易额 比重 贸易额 比重 北美 墨西哥161308305 101429 690 161 383 19 11 218 36 11 741 10 01 655 26 01 889 加拿大3988 4855 603 201613 812 191265 31 21019 31 11501 13 01821 20 01671 东亚 中国5114141 11434 289 61857 79 51083 413 191573 21 11348 129 41356 马来西亚390534125 41 278 165 31 924 95 61 095 89 41 218 22 11 396 41 11 402 欧盟 捷克2356811 01 061 10 01 252 015 01 032 8 01 377 33 21 151 134 41 504 波兰2706992 01 086 7 01 183 016 01 036 5 01 257 18 11 181 92 31 123 注 1 制造业工资为美元表示的月度数据 数据来源于ILO Database并经作者计算整理 2 零部件贸易数据来源 于UN COMTRADE Database 计量单位为亿美元 3 括号内数字为零部件贸易额占美 日 德零部件贸易总额的比 重 然而 在区域内部分工网络中 工资成本的影响力却比较显著 以东亚内部的分工格局为 例 中国的工资成本远低于马来西亚 并且工资成本的绝对差距还在扩大 从而在趋势上吸引 日本的跨国公司将生产地点由马来西亚转移至劳动要素禀赋更为充裕的中国 1995年至2004年 间 日本与中国的零部件贸易额上升了1415个百分点 而日本与马来西亚的零部件贸易额则下 降了118个百分点 四 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检验 为了具体验证要素禀赋和地理区位对国际分工的决定性作用 以及是否由于作用程度的相 对变化引起国际分工格局的动态演进 我们对此作进一步的实证计量分析 在研究国际贸易流 向的实证文献中 引力模型 Gravity Model 是常用的分析工具之一 本文也将基于这一分析 工具对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进行实证检验 以2004年零部件贸易额排名前40位的国家和地区作为观察对象 见附录1 其中发达国 家25个 发展中国家 地区 15个 2004年这些观察对象的零部件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 9718 国际分工的主体基本上都被纳入到样本之中 以确保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由 于按BEC代码记录的贸易数据缺乏连续性的时间序列资料 无法实施面板数据的计量检验 所 以只能对截面数据作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同时选取1995年的截面样本作为比较基准 考察不 同时点上国际分工决定因素的变动情况 我们建立如下的计量模型 ln PCTRADEij C a1ln G DPi a2ln G DPj a3ln DPG DPij a4ln DW AGEij a5lnDISTij a6BOARDij a7SEAij a8RT Aij a9LANGij a10lnTRANSij a11lnTELCOMij 27 中国社会科学 2006年第6期 绝大多数国家按BEC代码记录的贸易数据都是以1995年为起始年份 我们力求在尽可能长的时段范 围内进行比较 以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1994 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其中i和j分别代表双边贸易数据的报告方和伙伴方 C为常数项 a代表各个解释变量的 对应系数 为随机残差项 ln为自然对数符号 因变量PCTRADE为零部件贸易的双边进出 口总额 反映两国 地区 间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规模 解释变量由四个部分组成 分别为市场 规模 要素禀赋差异 地理区位和分工服务 模型中各变量的具体涵义 取值方法以及数据来 源详见附录2 在国际生产分工理论中 市场规模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Jones等人的模型表 明 劳动分工的深度和范围取决于生产规模的大小 生产规模越大分工内容越精细 越容易实 现递增规模报酬 而市场规模从根本上决定了生产所能达到的规模经济水平 并最终决定了该 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 预期a1和a2的符号为正 要素禀赋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前文已有说明 此处不再赘述 我们在模型中考察了资本技术 和劳动要素禀赋的差异 分别以贸易双方的人均GDP之差 DPGDP 和劳动力工资之差 DWAGE 的绝对值表示 预期a3和a4的符号均为正 地理区位因素中包括了空间距离 DIST 边境接壤 BOARD 位置沿海 SEA 共同 语言 LANG 和区域贸易协定 RTA 五个变量 其中前三个变量是与国际分工的运输成 本和时效性相关的区位变量 LANG是与跨国公司外包业务便利性相关的区位变量 至于RTA 则是与国际分工的贸易成本相关的区位变量 区域贸易协定的意义不仅在于大大降低了零部件 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成本 更重要的还在于为跨国公司的外包业务提供了宽松的政治和法律环 境 预期DIST的系数符号为负 其余地理区位因素的变量系数符号均为正 服务在国际分工中的重要性已为大量文献所证实 当代国际分工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得 益于服务能力的提升 运输 通讯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使生产网络的国际协调成为可能 我们以 商业船队总吨位 TRANS 和可用电话线的总长度 TELCOM 反映贸易双方的服务能力 预 期a10和a11的符号为正 在回归分析之前 我们检验了样本数据的异方差性质 两个样本的Breusch2Pagan卡方检验 值分别为14172和10136 均在1 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同方差的假设 因此 变量系数的标 准误差采用异方差修正的稳健估计值 同时 为了检验计量结果对于解释变量选取的敏感性 我们比较了三个不同方程的回归结果 重点考察DWAGE和DIST的系数符号 显著性程度以 及数值变动情况 表5给出了OLS回归的主要结果 从方程 的各项统计指标来看 模型具有较高的解释能力 R2接近016 VIF值表明回归 方程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绝大部分解释变量通过了1 的显著性检验 系数符号也与理论预期基 本相符 市场规模 要素禀赋 地理区位和分工服务共同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总体格局 在分别 剔除了不显著的变量SEA和TRANS的方程 和方程 中 回归结果仍然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 37 要素禀赋 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 R W Jones and H Kyerzkowski Globalization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In G A Calvo et al eds Money Capital Mobility and Trade Essays in Honour of Robert A Mundell Cambridge Mass and London MIT Press 2001 共同语言 LANG 虽然不是直接的地理元素 但实际上是由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属于一种间接的地 理元素 故本文将它当作地理变量 Alan V Deardorff International Provision of Trade Services Trade and Fragmentation 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2548 2001 Ronald Jones Henryk Kierzkowski and Chen Lurong What Does Evidence Tell Us about Fragmentation and Outsourcing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vol 14 no 3 2005 pp 305 316 1994 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这也证明了本文关于国际分工决定因素的结论是相当可靠的 表5 国际分工决定因素的OLS回归结果 19952004 方程 方程 方程 方程 方程 方程 GDPi014153330143733301434333012353330122033301226333 GDPj012393330123433301237333012833330128633301291333 DPGDP01136 3 01129 3 01128 3 01011 01008 01010 DWAGE012273330123433301233333012103330120833301212333 DIST 01496333 01479333 01487333 01534333 01544333 01526333 BOARD017463330175333301768333015863301592330156033 SEA01206 01116 RTA114253331145233311436333018863330188333301913333 LANG115083331152633311521333113263331131433311333333 TRANS 01069 010380109601078 TELCOM110983331110233311082333017833330178233301818333 C 81190333 81918333 81975333 01412 01071 01224 N780780780780780780 R201596015953015952015616015611015596 F103173333112103333123147333103186333112159333117138333 VIF116711651161116211581156 注 1 N为样本观察值个数 C240 40 39 2 780 VIF为方差膨胀因子 2 333 33和3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 1 5 和10 为了揭示国际分工格局演变的原因机理 我们还需要比较两个样本中变量系数的变化情况 特别是要素禀赋和地理区位变量系数值的相对变动趋势 方程 的回归结果显示 相比1995年 而言 2004年的样本中要素禀赋差异变量DPGDP和DWAGE的系数值都有所下降 DWA GE 的系数值下降了约2个百分点 DPGDP的系数值不仅大大下降 而且变得很不显著 甚至系数 符号也发生了反转 地理区位变量DIST的系数绝对值上升了约4个百分点 其他区位变量的系 数虽然保持了较高的显著性 但其数值也都不同程度地减小 这表明要素禀赋和地理区位虽然 共同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 但地理因素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力逐渐上升 而要素禀赋差异 的重要性却在下降 由此导致的结果便是国际分工格局朝着区域化方向演进 而且随着区域经 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这种演变趋势将会更为明显 方程 和方程 的回归结果也证实了这一 结论 当然 垂直国际分工体系是建立在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命题仍然成立 但其适 用范围今后可能更有利于解释区域内部的分工格局 出于进一步的研究兴趣 我们想要了解垂直分工的决定因素是否因发展阶段的不同而表现 出一些差异性特征 为此将总体样本划分为发展中国家 地区 之间的分工 发达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 地区 间的分工 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这三个子样本 分别以Sub2Sample Sub2 Sample 和Sub2Sample 表示 基于方程 的设定形式作OLS回归 具体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 子样本间的计量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Sub2Sample 和Sub2Sample 的回归结 果与总体样本较为相似 劳动成本和地理距离仍然是决定垂直分工的关键因素 并且地理因素 的影响力有了大幅度的上升 而劳动成本的影响力则相应下降 这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地区 之间的分工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我们给出的解释是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 区域化生产网络在协调分工和弹性生产上的效率利得 并以此对生产地点实施地区转移 然而 发达国家之间的零部件贸易 Sub2Sample 似乎偏离了垂直分工的标准模式 更接近于产业 47 中国社会科学 2006年第6期 1994 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内水平贸易的模式 这一点尚未有任何文献予以说明 我们将其命名为基于中间产品的水平分 工 对这种分工模式的经济解释是 一件复杂的商品要由多种零部件产品组装而成 不同类别 的零部件产品需要专业化的资本和技术要素进行生产加工 虽然发达国家都具有资本技术要素 相对充裕的特征 但任何一国都难以具备零部件生产所需的全部专业化要素 因此各国只能分 别专业化于某种或若干种零部件产品的生产并交换各自需求的零部件产品 只有那些资本技术 要素禀赋相近的国家间才可能完成这种零部件产品的水平分工 表现在计量结果中便是DPGDP 的系数符号显著为负 一个来自实际经济生活的典型观察也支持这种理论解释 欧洲 空中客 车 的制造 来自于几个共同生产零部件的国家 而这几个国家就是那些资本技术要素禀赋相 近的国家 德国 法国 英国和西班牙 表6 不同发展阶段的国际分工决定因素的OLS回归结果 19952004 Sub2Sample Sub2Sample Sub2Sample Sub2Sample Sub2Sample Sub2Sample GDPi 011670115901621333012120109901446333 GDPj0132401373333 0109201512 3 01464333 01008 DPGDP01082 010590106601291333 0130433 01100 3 DWAGE01492 3 01507333 01028013143330136733301089 3 DIST 0146333 01016 01879333 01842333 0127933 01751333 BOARD11035 3 0160501439 3 013660127401248 SEA 01532010820167233301456 01380 3 01068 RTA11517333115670135533016603301528 3 01600333 LANG11363331144901720333115063331126933301488333 TRANS0125801228 01344012230128033 01271333 TELCOM0161133019841166633301443330159933311505333 C51209 111283 21111333 51067 1160411297 N141363275141363275 R2015430157301810016200147401797 F1118133347168333110134333311023333310533394333 VIF119311731194210611731192 注 1 N为样本观察值个数 VIF为方差膨胀因子 2 333 33和3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 5 和10 五 结论与启示 针对当前国际分工的新趋势 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 本文提出要素禀赋和地理因素共同 决定国际分工演进的理论假设 并借助大量的数据资料对国际分工的演进特征以及决定因素作 了仔细的实证检验 从中得出几点重要结论和启示 一 过去十年左右的贸易数据表明 国际生产分工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内统一生产过程 的垂直专业化特征 国际分工在相当大程度上已经演化成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 在新的国际分 工格局中 发展中国家有了新的参与国际分工的机会 参与广度和深度都比过去有大的发展 并在 干中学 和 技术外溢 的作用机制下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 但是 发达国家 凭借在资本技术要素禀赋上的比较优势仍然处于国际分工金字塔的上层 并且主导产品内国际 分工的发展方向 不过 当引入地理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