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河南魏晋南北朝考古的主要收获_方燕明.pdf_第1页
近十年河南魏晋南北朝考古的主要收获_方燕明.pdf_第2页
近十年河南魏晋南北朝考古的主要收获_方燕明.pdf_第3页
近十年河南魏晋南北朝考古的主要收获_方燕明.pdf_第4页
近十年河南魏晋南北朝考古的主要收获_方燕明.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十年河南魏晋南北朝 考古的主要收获 方燕明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 历史上 民族大融合的 时代 也是佛教大发展的时代 地 处中原腹地 的河南省 保存有许多这一时期的遗迹和遗 物 随 着近十年文 物考古工作的 大规模开展 使河南的魏晋南北朝考古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1984年 考古工作者在洛阳汉魏故 城北 城墙发掘了一处马面遗迹 现存马面为一方 形夯土筑起的台基 分基础和地上两部分 基础为一 方形基槽 内填土经夯筑 东西宽 约巧米 南北长12 4米 夯土 厚2 3 米 地 上部分系在基础之上逐层板筑而成 东西宽 1 2 9 南北长n 7米 夯土残高2 1 米 马 面可分成早 晚两个时期的建筑遗迹 在早 期夯土中出有绳纹板瓦 筒瓦残片 当属魏 晋时期 晚期夯土包 在早期夯土周围 夯土 中出有黑色板瓦残片 应属北魏时期 经钻 探得知 现存高出地面的城墙也不是一个时 期的遗存 而早期和晚期马面遗迹 正是各自 附着在与其时代大体相当的城墙遗址外侧 故发掘 者推断 这座 马面始建于魏晋 逮至 北魏都洛 大约已有较严重的损坏 故而在 北魏营建洛阳的工程 中 于加宽城垣的同时 又 以修削过的魏晋马面为核心 重新建筑了 马面 新建马面较之魏晋旧物更为高大雄 伟 这处马面遗迹的发掘 基本解决了该 城马面 出现的年代及 沿革问题 并为我 国内 地封建都城使用 马面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 的资料 1984年秋季 考古工作者在北魏洛阳城 西故长分 沟内侧发现 了4000余米长的北魏洛 阳外廓城西城墙残基 19 85年 找到外廓 城东城墙 长度达1000余米 城墙采用夯土 筑成 宽度约为 4 米 残高约为0 5 米 六十年代初 曾在城北发现一段长约10 00余 米的北魏洛阳外廓城北城墙 遗 迹 结合 近年发现的西墙 东墙来看 北魏洛阳外廓 城城墙的 存在是确定无疑的 同时 对北魏 洛阳外廓城的形制也有了大体的了解 1985年 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汉魏洛阳城 北魏建春门遗址 城门基址略呈长方形 南 北长30 东西宽 进深 约12 5米 rl的南 北两侧以横截城墙夯土为壁 其间布置两道 东西向夯土隔墙 构成一 门三 洞的形制 这 座城门的门洞 采用了靠夯土墙及排叉柱支 撑的大过梁式建筑形式 南北二门都各宽约 6米 中门洞保存很差 依照南北二门 洞的 尺寸推测 中门洞规模约与南北二门洞相同 或稍大 另外 从这次发掘的地层叠压关系 知道 东汉 魏 晋 北魏四代一直沿用此 门 由此 我们对该城城门的建筑形制 历 史沿革以及城内交通状况 都有了较为明确 的认识 1982年 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堰师南蔡庄 以北邝山南侧俗名 峻陵儿 的山坡 上 发 现一处西晋墓地 有墓葬2 3座 均坐北朝南 墓地内墓葬的布局 主次分明 排列有序 显 示出死者生前相互间的尊卑关系 其中 M l 位于墓地最东端 居于尊位 它在所 有墓葬中规模最大 墓 道长3 6 宽1 0 5米 墓 室长5 5 宽 3 高 2 米 无疑此墓 主 人 是该墓地生前地位 最高的 其 余墓葬 大 都分布在墓地 西 部 这些墓葬的规模 都小 于M l 墓 道 一般长1 7一2 2 宽 6一8 米 墓 室 一般长4 5一6 5 宽2 5一 3 高 1 5一2 米 其规格 明显低于M l 墓 主身 份自然也较M l 为卑 调 查者初步认为 峻 陵儿 是峻阳陵的儿化音 峻阳陵墓地就是 晋武帝之峻阳陵 其理由大体如下 1 这里 的地理条件适合建造帝王陵墓 而且此地又 发现一处 大 型晋代墓地 再加之 晋武帝贵夫 人 左萦墓志即出 于此 并与志文所载 葬峻 阳陵 西激道内 相符 2 左萦墓即 是峻阳陵 墓地西部墓群中的 一个成员 那么 墓群中其 他2 1座墓 可能都是妃子之类的墓 东部M l 可能是武帝墓 这与史书记载 晋武帝多内宠 是吻合的 3 晋书 羊枯传 羊枯卒 从 弟诱等述枯素志 求葬于先人墓 次 帝不许 赐去城十 里外近陵葬地一 顷 从 去 城十 里外近陵葬地 可知 峻阳陵距晋洛阳 城大约十 里 上下 而峻阳陵墓地去晋洛阳城 的距离恰合此 数 在 堰 师后杜 楼以北的邝山上 也发 现一 处西晋墓地 称枕头山墓地 在此地共 探出墓葬 5 座 均 为坐北朝南 墓 地内 墓 葬的形制 布局 都与峻阳陵墓地一致 其 中M I 是枕头 山墓 地中规模最 大的 一 座 墓 道长4 6 宽n 米 墓 室长4 5 宽3 7 高2 5 42 米 它位于墓地东端 居尊位 M Z 一M S 规模较M I 为小 一般墓道长1 8一2 4 宽 6 一 7 米 墓室长4 se e 5 宽 3一3 8 高 2 一2 5米 它们分布在墓 地西部 作前后两 排状 每排各二墓 墓地周围 残存有陵垣 及建筑遗迹 东垣 全长约38 4米 北垣全 长约 80米 西垣 有一段 由南北向变为东西向 全长约3 3 0 米 这些残垣宽度为 2一6 米 夯土较薄 厚度为2 0一3 0厘米 现存的三面 陵垣围成一个北窄南宽的梯形陵区 东西二 垣最大间距约为25 0米 在陵区内探出两 处 建筑遗迹 皆与陵垣有密切关系 一 处位于 墓地东北角 东垣最北端 为一长方形夯土 台基 南北长2 6 东西宽9 5 夯土 总厚度 1 5 米 另一 处位于第三段西垣 东西走向 者 的南侧 由三块夯土基址组成 东部一 块作 形 长2 0 宽 9 米 中间一块作 方形 为5 x s 米 西部一块作 匕 形 长1 5 宽n米 从其位置看 这两 处建筑遗 迹与陵区守卫有直接关系 调查者还在枕头山墓地 发掘了其中规 模较小的M 4 和M S 这两座墓 历史上屡 次被盗 骨架零乱 随葬品散失殆尽 M 4 是一座具有长墓道 的土 洞墓 由墓 道 雨道 墓 室三部分 构 成 在 雨道内发现三具未经扰 乱的动物 骨骼 正对墓 门为猪骨 其 西侧为 狗骨 东侧为牛大腿骨 这应与封墓前祭 奠 仪式有关 墓 室内葬一 人 葬具为漆棺 沿 西壁 竖放 棺长约2 5 宽约 8米 残存随 葬品有 涂殊陶盘 涂殊陶碗 灰陶碗 长 方形 石板 涂彩蚌片 残铜扣等 M S 形制 同M 4 但破坏严重 残存随葬品有 涂殊 陶盘 涂殊陶碗 灰陶罐 灰陶碗 铁钩形 器 镀金铜铺首 铜搭扣 串珠 散珠 桃 形 金叶等 在M 4 M S 的墓 室铺地砖表面 饰弧线状绳纹 皆为晋砖 调 查与发掘者认 为 枕头山墓 地很 可能是 晋文帝崇阳陵 其 理由 首先 峻阳陵墓地既是峻阳陵 那 么 与其处于 同一时代 同一级别的枕头山墓地 也应当属于帝陵一级 其次 在地理位置上 枕 头山墓地在东 峻阳陵墓地在西 与郭缘生 述征 记 所记崇阳陵 峻阳陵的相对位置 契合 第三 以枕头 山墓地的墓葬方向估 计其 陵 道 的方位 及荀岳 墓 志 出土 地潘 屯 村西恰在 陵 道之右 与墓志所云相 符 通过上述的 调查与发掘 以及今后对 晋陵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 彻底解开晋 陵之 谜的时间已经为期不远 了 这 一时期的墓葬较为重要的还有如下 几 处 1984年 在河南堰师杏园村发掘的两 座 魏晋墓 杏园 6 号墓为砖室墓 由墓 道 前 雨道 前室 南北耳室 后雨道 后室六部 分 组成 从封 门至 后 室东 端长1 6米 最宽处7 2 米 加上1 2米长的墓道 全墓 总 韧 8米 墓底至地表 9 米 此墓曾被盗 大 部分随葬品已失去原来位置 9 随葬 有陶瓮 带盖罐 仓 仓 方盒 圆案 方案 灶 壶 猪圈 盔 小罐 鼎 盆 勺 耳杯 鸡 盘 俑 瓦当等 铜器有镜 管形器 衔镰 盖弓帽 含辖 钱币 石 器有猪 砺 石 砚 等 杏园3 4号墓 是一座东西向的前 室土 洞 后 室砖券墓 全墓 总长33 2米 自 西向东可分为墓道 前雨道 前室 后 雨道 后 室五部分 在雨道 石 门内摆放有兽形帐座 武士俑 仆从俑 陶盘 镇墓兽 水井模 型 陶牛等 前室南部有白灰痕 并有人头骨 尺 骨和棺钉 应为棺的所在 室中部有多子 福 陶磨 西北角有空柱盘 灶 扁壶以及 鸡 猪圈的模型 后室南部亦为置棺处 但 已朽 室北部有陶牛 陶羊 四系罐 陶灯 陶盆 圆陶案 兽形帐座 仆从俑 陶马 耳杯 扁壶 空柱盘 多子福 等 后雨道内 有陶罐 兽形帐座 圆陶案 墓 志碑被打碎 根据墓的形制和随葬品看 6 号墓中的生 活 用具 和模型器依然大量 沿袭东汉晚 期的作 风 但其形制已与东汉有所不同 故为曹魏 时期 而3 4号墓为典型的西晋墓 1983年发表的安阳孝民屯 晋墓 以M15 4 尤为重要 此墓为竖穴土坑墓 平面呈长方 形 墓口距地表深1 8 5 长2 6 南宽0 9 北宽0 8 5米 墓底距地表深5 2 5 长2 5 南 宽0 8 8 北宽0 8 米 在南壁距地表深1 2 5 米 处 挖有小完一个 东西长0 7 1 南北宽 0 3 3 高0 3 2米 完内有瓮 四系罐和陶瓶各 一件 并有牛腿 骨一段 墓底平整 顺置木 棺一具 但已朽 棺内有头南足北 仰身直 肢的 人骨架一具 上肢已朽 下肢保存较好 棺 内有羹金 马具一副 其鞍具在南端 髻具 压在鞍具之下 其北为前后革醒奕饰一 副 人 骨架顺置在前后糟奕饰和鞍具 髻具之上 鞍桥下有当卢及部分变铃和带卡 木棺外西 北部发现有马头 骨 狗头骨和狗爪骨 这套 完整的马具 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年代最 早又最完整的实物资料 而单马 橙的发现尤 为珍贵 这 对 于研究我 国古代骑兵的发展 和 军事史 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另几 座墓 M16 5 M 19 5 M19 6 M 19 7 均为 竖穴土坑墓 平 面均呈长方形 方向也大体一致 在头侧的 墓壁都挖有小完 完内都随葬有瓷器或陶 器和 牛骨 随葬品的种类 形制相 同 从墓 葬形制或出土 器物和埋葬习俗看 这 几座墓 应属 同一时期 其年代为西晋末 东晋初年 的十六国早期 即公 元四世纪初 到四世纪中 叶 发掘 者还认为这五座墓可能是鲜卑人的 墓葬 至少可以说是受鲜卑的影响并和鲜卑 族有密切 的关系 北魏时期的墓葬 以1980年发表的洛阳 北魏墓较为重要 该墓为洞室墓 墓道向南 但墓 室已经被破坏 其中所出的 画像石棺引 人注意 此石棺除上盖之外 两帮 前后档 棺底等处均雕满人物 神兽 花鸟等纹饰 采用阳刻减地和 阴刻加阴线 由于减低形象 的外廓 而使画面浮出 再在浮出的 画面上刻 以阴线 构成人物或景物的细部 其内容 前档刻阴宅之大 门 门两侧阴刻门吏 后档 画面为树木山林和二人 平桥抬一老者 左右 两帮是 升 仙图 其主题和西汉卜千秋墓夫 妇二人升仙壁 画近似 是石棺雕刻画内容的 重点 石棺底部刻青龙 白虎 这具石棺上 43 的雕刻在艺术 上具有丰富的艺术 想象力 充 满浪漫 主 义的 色彩 形象生动传神 对于研 究南 北朝时 代 的 雕 刻艺术 史提 供了实物例 证 具有一定的价值 l味 1983年在洛阳涧水东岸发掘了一座北周 墓葬 为土 洞墓 由墓 道 雨道 和墓室组成 墓 道 呈斜坡状 雨道 为过 洞式 墓 室分东西 两室 其间 相通 西室葬一头 西足东的 成年 男性 东室葬二人 东西并列 一成年女性 一幼童 头南足北 随葬品有陶罐 铜饰 铜带钩 铁削 五行大布 钱 此墓年代 当 为北周 晚期画 北 魏永 宁寺塔基 的发掘是近十年来佛教 考古的 重要收获 之一 永宁寺遗址位于洛阳 市东郊1 5公 里的 二 汉魏故城 内 1979年开 始发掘永宁寺遗址 首先发掘了永宁寺 中心 建筑木塔的 基址 现存塔基为一高出地 面五 米左 右的 土台 基 座呈 方形 东西 长约1 01 南北宽约9 8 厚2 5米 皆为夯土板筑 而成 台基表面有一 层 三合土 硬 面 应为塔基 檐 墙 内外的路 面 台基四面 的正 中部 各有 慢 道 一条 在塔基 上发现了一百二十四 个方形 柱础 分作五圈排列 在第四圈木柱 以内 筑有一 座土坯 垒砌的方形实心体 长 宽均为2 0 残高3 6米 在方形实心体的南 东 西三面 壁 上 各保存着五 座弧 型的 壁完 遗迹 据推测这些 壁完应是供奉佛像的位置 另外 在现有塔基中心尚有一 方形竖穴坑 1 7米见方 深 5 米余 方坑四壁 整齐规矩 皆系夯 土 故推测此方坑是木塔的地宫 塔 基中出土 了大量的与佛教艺 术有关系的泥 塑 像 还有石雕 瓦 瓦 当等建筑材料 以及 珍珠 玛瑙 水晶 象牙及铜钱等物 永宁 寺的建筑布局 是以佛塔为中心 的 佛事 活 动主 要围绕 着佛塔进行 北魏杨衔之 在 洛 44 阳伽 蓝记 中详细描写 了永宁寺的佛图有九 级 四面 每面有三户六窗 这种建筑形式 属 我 国古代一种平面作正 方形 的 重楼建筑 这 次塔基 的发掘 证实 洛阳伽蓝记 水 经注 等文献记载的永宁寺的情况是可信的 同时 遗址中出 土的北魏时期的泥 塑像 造 型 生动精美 形 态秀 丽 与同时 期的 石窟造 像相比更 为精致 典雅 是我 国古代雕塑 艺 术 中的佳作吟 19 8 3年一1984年 考古工作者调 查 了安 阳宝 山寺 宝 山寺 亦名灵泉寺 位于安阳 西南3 0公 里的宝山的东南麓 为南北朝 隋 唐时期北方著名佛寺之一 今宝山寺已废 在其旧址西侧 的台地上 尚存北齐建造的 道 凭法师石塔两座 两塔东西并列 相距3 2 米 皆南向 两塔皆为单层石造墓塔 造型 基本相 同 平 面都是正方形 由塔基 塔身 塔顶 塔刹组 成 全塔造型稳重 塔身呈束 腰状 更 显 得玲 珑别致 西塔高2 2 2米 东 塔高2 1 4米 道凭是北魏 北齐时著名的高 僧 唐代道宣 续高僧传 中有记载 道凭 法师双 石塔的发现 和 调查 对于了解东魏 北齐都城一带 的 佛教活动 和道 凭 的 生 平 事 迹有一定价 值 也 为佛塔建筑 史提供了新 资料 石窟艺术 在佛教 历 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19 8 0年 在对巩县石窟寺 进行第三 次修 葺 时 在拆除第三 四窟之 间的 明代砖墙 砖门时 又发现东西魏 北齐 唐代的 造像完 其中1 2 1 3号完为东魏造像完 而1 4 1 5 16 1 8号完 为西魏造像兔 1 7号完为北齐造 像完 在 雕刻技法 上 东西魏 和北魏风 格 基 本相 同 均系束腰 方 座 羊肠裙折叠纹覆盖 座上 而 北齐完弧形 衣纹占大多数 羊肠衣 纹也有发现 这 些完的发现 为石窟寺小完造 像的断代研究提供了重 要资料 近年来 在文物普查 中 先后在孟津县 发现二 处小型石窟 一处位于谢庄村东南一 条山间 小溪东岸的砂质岩峭壁上 石窟依山 而造 坐东向西 平面略呈梯形石窟正 面 造像 主像佛坐于狮子座上 若双领下垂裂 装 内束一带 主像之北夹俐以为一弟子 手持净 瓶 立于圆莲座上 主像之南夹俐以 为一菩萨 立于圆莲座上 弟子之 上 浮雕 三个 供 养人 菩萨左 右浮雕四佛 石窟没 有纪年 就 其风 格看 属北魏迁都洛阳 公 元494年 初期营造 l 另一 处在该 县谢家 庄 对 门 山 该窟靠山脚而 凿 西北向 造像 计有一佛二菩萨 护法狮子 飞夭 出行图 等 另有题记若干 处 主佛 两肩齐挺 结咖 跌 坐于须弥座 上 手作禅定印 上着圆领紧 身衣 腰束大裙 须弥座两侧各蹲伏一护法 狮 子 两侧侍立菩萨 窟上檐有出行图 前 为导引者 后为骑马者及手持华盖者 右壁 题 记有 正 光十四年三月二十日 左壁见 小本教 三字 小本 是天台宗对阿弥陀 经的称谓 故此窟有可能是天台宗的作品 此窟属 龙门石窟网 的 一个点 这座有纪 年的北魏石窟的发现为研究中原地区北魏石 窟造像特征及佛教史增添 了新的资料 1979年 在方城县发现古襄州摩崖造像 造像位于距寺门村东南约八公 里的桐柏山脉 的半山腰 当地人称这 里为 佛沟 佛 沟摩 崖造像分别镌刻于南北两块 自然巨石上 其 中南石四壁有十八完雕像 六 十六躯 北石 南 北 西三面有十四完雕像 七 十二躯 佛像最高达 1 4 0米 最低有0 2 米 这里的 造像未见著录 在摩崖上也未见造像 年代题 记 但从雕像风格和其坐落于古襄州治所附 近等方 面看 可能是 北魏 时代的作品 但雕 像的内容中有密 宗题材 其下 限 可能到唐 代 198 4 年 在堰师南蔡庄收集到北魏正光 四年 公元52 3 年 扫逆将军 翟兴祖等人的 造像碑 该碑是北魏京都洛阳城东宝 明寺的 遗物 是佛教造像商品化的例证 碑上书法 可与 龙 门廿品 中太和 十九年 49 5 年 十一月 穆亮 尉迟氏造弥勒像记 的书法 媲美 一 该碑施仁肖像题榜姓氏中的石 卢 件 刊等 妙可能是鲜卑 贵族的汉化了的 姓氏 所以此碑还 是北魏民族 融合的见证 卜这一 时期的造像 碑 还有新近发表的洛阳古代艺 术馆藏的五件北魏造像 碑 有佛门弟子常岳 等一 百余人造像碑 造像 刊 经碑等造像碑 所表现出 的 清秀含蓄 显然是孝文 改制 后 受南朝 秀骨 清象 作风的 影响 同时 造像 与龙门石窟造像有很 多相似之 处 汀以 看出洛阳魏唐造像碑与龙门石窟有着密切的 关系 在太 康赵 寨村发现 东魏造像碑 造像碑 雕刻刀法较熟练 形象肃穆有神 具有北朝 末期的造像特征 题记文字楷书中带有隶意 为典型的魏碑体 北齐洛阳平等寺造像 碑因被埋入地 下 只露碑首 故多年来有关碑的情况都是 语焉 不详 198 4 年 文物工作者清除 了积土 才 使其重见天 日 这几通碑包括 天 统三年邑 主韩 永义等造像碑 崔 永仙等 人造像碑 武平 二年邑师比丘僧道略等三 百人造像 碑 武平三年冯翎王高润平等寺碑 它们 的出土对研究北朝洛阳寺观的兴衰 地 方行 政 的设置 造像的断代 分 期 书法 艺术等 都具有重要 的价值 龙 门北齐造像县少 而洛阳古代艺 术 馆新近发表的 天保五年造 像 碑 道 民大都宫主 吞 寄造像碑 等北齐 造像 碑为龙门北齐造像作了补充 为研 究这 一时期的 造像碑提供了新的资料 二 郑州市近年发现 两批北朝石刻造像 在 西郊须水乡红 石坡发现有 赵安 香造像 正光二年启豚造像 孝昌三年雇文顾造 像 思维造像 在市区磨盘 街发现 的 造像 为 天保七年韩克智造像 正光二年口德 何造像 三 菩萨造像 永熙二年造像 这些造像线条流畅 造型比例适度 造像颇 具时代风格 表现 了民间工匠比较纯熟的 雕 刻技艺 特别是有明确的纪年 为研究 这一 时期雕刻艺术提供了比较准确的时代依据 一 新近发表的新郑小乔 北 齐石造像 为 天 保三年造像 天保十年造像碑 天统二 年造菩萨像 等 其中 天保三年造像 具 有较重 要的历史价值 它印证 和补充了北齐 征伐侯景的战争 史实 另外 北朝造像中 均为发愿 而这件造像具有还愿性质 这样 的例子甚少 真可 谓弥足珍贵了 在郑州出土的北朝铜造像有 永安二年 造释迎像 永安三年曹先生 造释 迎像 永安三年造菩萨像 等H尊 其中 8 尊有 纪年 这批铜造像的莲瓣形背光 早期 的较 宽 角钝 以后则变窄长 尖 角锐利 少量 背光两侧还 装饰 有飞 天或背 光中有化佛 一 尊 座的造型有长方形须弥座 覆莲座 圆 形 座等 多下连四方 底 座或币四方 形底座 从工艺上看 都经浇铸成型后 再 经 细 致的 锉 磨 凿 刻 加饰嚷金等多种工 艺 如东 魏造集金佛像是东魏金 铜造像中的佳品 沂 近年来 河南还征集到 一批 有纪年的 铜佛 像 如 北魏正 光 元年造像 北魏武 泰元 年杨茂 庆造像 东魏武定口 口造 观音 像 等凶 这些材料的发表 为研究我国佛 教造 像艺术提供了一些宝贵的资料 嗽叭 口 鼓腹平底 双系 青瓷 鸡头 壶多出 在南方地带 在中原地区不 多见 这件青瓷 鸡头壶的发现说明当时江南地区与中原 间的 交往和 联系 一 近几年发表的淇县出土 的一件北魏铜双 耳釜也是不多见的 四 19 83年 在河 南 淇县高村发现 泰始 九年 铭文神兽 镜 此镜光洁如新 镜面 微 弧 镜 背下凹 扁圆钮 圆座 镜背纹饰以锯齿纹 为 界分 为两 区 内区饰高浮雕人物 神兽及 四个 环状乳 外区饰半圆方形带 每一 方 形 中有铭 文四字 共五十 六字 泰始九年三 月 七日 镜缘内饰锯 齿纹 镜径 17 6 缘 厚0 6厘米 重7 1 5克 泰始 是 西晋武帝 司 马炎的年号 这 枚泰始九年铭文神兽镜在 河南为 首次发现 此镜的发现 以往 同 类镜 因无 纪年 均定为东汉之物 为研究 西 晋铜 镜的断代 以及铸造工 艺等提供了珍贵的 实 物资料 姊 1 9 8 0 年 在洛阳出土 的 西 晋鸡头瓷壶 胎色土黄 施青灰釉 底部露胎 颈短直 46 注释 中国社会科学 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故城工作 队 洛阳汉魏故城北垣一号马面的发掘 考古 198 6 年第8期 杜玉生 洛阳市汉魏故城 中国考古学年 鉴 19 85年 17 0 贝 文物出版 社 一澎 杜玉生 洛阳汉魏故城 么中国考古学 年鉴 198 6 年 1 52贞 文物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 院考古研究听洛阳汉魏 故城工 作队 汉魏洛阳城北魏建春门遗址的发掘 考古 198 8年第9 期 中国社会科学 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 魏故城工作队 西 晋帝陵勘察记 考古卜198 4 年第 l 2期 中国社会科学 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 队 河南惬师杏园村的两 座魏晋墓 飞 考古 198 5 年 第8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 州安 阳孝民屯晋墓发掘报告 考古 1983年第6期 洛阳博物馆 洛阳北魏画像石棺 丫考古 1980年第3期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灯各阳涧水东岸发现 一 座 北周墓 葬 屯中原文物 198 4 年 第3期 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 听洛阳工作队 北 魏永 i 寺塔基发掘简报 考古今198 1 年 第3期 沙杨宝顺等 河南安阳宝 山寺北 齐双 石塔协 文物 1 9 8 4 年第9期 娜傅永魁 河南巩县石窟寺再次发现周象兔 考古与文物 198 4 年 第4期 张上恒 谢庄石窟 文物报 1 9 8 6年1 0月 1 7日第三版 王国奇 孟津发现一 处有纪年的北魏石窟卜 太中国文物报 198 8 年 l 月 1日第二版 刘玉生 马俨 鹏 河南方城县发现古襄州摩 崖造像 演 文物资料丛 刊 第5辑 文物出 版 社 198 1 年 李献奇 北魏正 光四年翟兴祖等人澎象碑 滚中原 文物 19 85年 第2期 粤洛阳古代艺术馆 洛阳魏唐造像 碑披 说 文物 1984年 第5 期 太康县文化馆 太康县发现东魏造像碑 河南文博通i彻198 0年第1期 李献奇 北齐洛阳平等寺造像碑 中原文 物 1985年第4期 郑州市博物馆 郑州市发现两批北朝石刻造 像 中原文物 198 1年第2期 薛文灿 新郑北齐石造像 中原文物 1986年第2期 周铮 新郑小乔北齐造像考 中原 文物 1988年第3期 郑州市博物馆 郑州出土一批北朝铜造像 中原文物 1985年第l期 刘东亚 李国灿 近几年来河南征集一批有 纪年的铜佛像 中原文物 1986年第1期 耿青岩 河南淇县高村发现泰 始九年铭文神 兽镜 考古 1985年第4期 侯鸿钧 洛阳出土西晋鸡头壶 中原文 物 1983年第3期 淇县文管所 河南淇县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