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前 言一、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对象(一)历史:(1)过去的事实;(2)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3)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二)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史产生发展历史及其衍变规律的科学。(三)新闻史和政治、经济、文化史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一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史是研究新闻史的基础;另一方面,新闻史的研究可以加深对政治、经济、文化史的研究。(四)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内容:封建社会(1300多年),半殖民半封建社会(100多年),社会主义社会(40多年)的历史;报刊(6万),通过社(1300个),电台电视台(3000多家)的历史;大小宣传战役(数百次),杰出新闻工作者(上千人),新闻宣传思想(数十种)的历史。二、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意义总的来说,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也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是为实现服务。具体来说,是因为:第一,现代历史哲学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种观点认为,历史事实和已经过去的事实并不是一回事;过去的事实只有通过记载反映出来才是历史,“历史是说过和做过的事情的记忆”。第二,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继续和发扬历史上新闻宣传活动的优良传统。如:政治家办报的传统,全党办报的传统;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传统;讲事实、讲真话、讲真理的传统;艰苦奋斗的传统等。第三,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向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学习。如,优秀记者黄远生、邹飘萍、范长江、陆怡、穆青等;优秀编辑家陈冷、潘公展、邹韬奋等;优秀评论家王韬、梁启超、陈布雷、张秀鸾、邓拓等;优秀新闻经营家汪康年、英敛之、汪汉溪、胡政之、肖同兹等。第四,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可以帮助我们丰富有关新闻事业的历史知识。知历史的重要性;新闻工作者学习新闻史的重要性。三、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发展概况第一阶段:19171949年,新闻史著作50多种。其中,最早是1917年姥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影响最大的有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规模最大的有管仲翼的新闻学集成。第二阶段:19491978年,重点是研究无产阶段报刊史,又偏重于政治斗争史,左的观点严重。第三阶段:1978今,是空前繁荣时期:教研队伍扩大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出现,近100部专著,1000多篇论文;学术活动空前活跃。第一章 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溯源一、古代报纸产生以前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有人类就有新闻传播活动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记载:墨子.明鬼篇周宣王死,“以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教材P1);史记.信陵群列传:“公子与魏王搏,而北境举烽,言赵寇至,且人界,魏王释搏,欲召大臣谋。”公子止王曰:“臣之客,有能探得赵王阴事者。越王所为,客辄报臣”。(二)关于古代报工产生以前的传播手段文字产生以前,有口头、烽烟、旗鼓、木铎等;文字产生以后,有甲骨、金文、竹绵、露布等。二、关于古代报纸产生的三种观点(一)周朝说(二)汉朝说。 (略)(三)唐朝说。三、唐代“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一)“开元杂报”理解原文(教材P7)讲解分析:第一,关于“开无杂报”的外观;第二,关于“开元杂报”的内容;第三,关于“开元杂报”的意义。(二)“敦煌进奏院状”第一,“敦煌进奏院状”的发现(英S1156,1982年;法P3547,1986年);第二,“敦煌进奏院状”的内容简介(教材P9);第三,“敦煌进奏院状”的特点(包观、发报方式、内容);第四,“敦煌进奏院状”的意义(和后业的邸报类似,属新闻传播媒体;主要刊登朝廷消息,由进奏官司传发;具有官报性报,但不是正式官报;属于由官文书向官报转氏的形态)。第二节 宋氏的邸报和小报一、宋代的邸报(一)宋代邸报发展的历史背景第一,唐末以来军阀割据的废除;第二,废节度史,削其兵权,收其赋人,于给予俸禄,赐以宅第;第三,分全国为15号,朝廷命官“权知军州事”,下设州郡;第四,州郡在京师设置奏院。统一的局面下,出现了由中央统一发行的官报。(二)“都进奏院”及其作用第一,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对名都进奏院整顿(由各州自行管理改为中央门下省管理);第二,都进奏院的职责,一是收受和传送官文书,二是在政治机构内部传递信息。(三)宋代邸报的内容第一,皇帝的诏书、起居;第二,官吏的任免、章奏;第三,战报、刑罚等。(四)宋代封建统治者对邸报的控制第一,内容控制。对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内容严禁刊载,如天灾、军情、朝廷机事;第二,定本制度。真宗咸平二年(999)规定,“进奏院所提报状每日一写,上枢密院本供报”;第三,判报制度。南宋光宗绍四年(1193),邸报改由门下后省编定,交给事中判报,然后交进奏院报行天下。(五)关于印刷邸报宋代没有印刷邸报的记载,但根据当时的条件,南北宋之交,可能有雕板印刷的邸报(神宗熙宁四年1071,5月18日诏书称:“全进奏院摹印颁降诸路仍每年给钱一千,充镂扳纸墨之费”;在此基础上,后来到明末出现活字印刷的邸报,顾炎武云:“忆此昔时邸报,至崇祯十一年1638,方有活版,自此之前,并是写本”。二、宋代的小报(一)小报的产生第一,产生于北宁末年,(教材P16,仁宋康定元年1040,诏书称“访闻在北京无图之辈及书肆之家,多将诸色人所进边机文字报 、卖,流布于外,许人陈告报;)第二,盛于南宋(周麟之论禁小报教材P17);第三,小报产生的原因(社会急剧变动,人们关心身家性命和国家大事)。(二)小报的特点第一,小报的发行。邸史之辈,在京无图之辈及书肆之家所旨营,是其谋生手段,这说明它已成为一种面向公众、以商品形式出现的新闻媒界;第二,由于适应社会的需要,发行速度邸报更快。(三)小报的内容官史任免,皇帝诏书,邸报未报之事。第三节 明代的邸报和民间报房一、元有邸报吗?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刘家林书P27.)辨。元代无邸报,但有新闻传播活动。(教材P20)二、明代邸报的发行其发行环节有三:第一,是通政司,即“出纳帝命,通达下精”;第二,是六科(吏、户、礼、兵、刑、工),其职责之一是发抄诏书、章奏;第三,是提塘(即各省派驻京师的官长,担任军情、文件的传达及抄传邸报)。三、明代邸报和内容第一,皇帝诏书、皇室消息;第二,官吏任免、臣僚章奏;第三,军事消息;第四,社会新闻(资料一,应山女子 长三寸,教材P24;资料二,太仓失盗,新闻通史第一卷,P135)。四、明代“万历邸钞”、“天变邸抄”和急选报(一)“万历邸钞”明代邸报有时被省时的人抄录成册,保留下来,如“万历邸钞”。“万历邸钞”原藏吴兴刘氏嘉业堂,共322册,万历元年起,万历四十五年止;其内容丰富生动(如“高拱卒”,新闻通史第一卷P160)。(二)“天变邸抄”明代邸报有的因所刊事实重大而被单独抄录的,如“天变邸报”,“天变邸抄”专门报道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5月初六日北京“天变”详情,原文(讲义P18;通史P164);分析(略)。(三)急选报明代邸报也有少数原件被保留下来的。如急选报(讲义P28)。第三节 清代的官报与京报一、清代的官报清代官报的发行仍采用明代的方法,有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在制作方式上,基本上是手抄,反比明代落后;印刷报纸属民间报房的事。二、清代的报房与京报(一)民间报房第一,明代中叶,即有民间报房出现(教材P26);第二,清代民间报房的发展(教材P3637);清初,下级官吏,以职之便,刻报营生;乾隆以后,一部分下级官吏与官方脱节,私设报房,以编发报纸为职业;第三,当时著名的报房有公慎堂、聚兴、聚升、合成等。(二)京报第一,京报的定义:民间报房所出报纸为京报;明末清初,京报没有报头和封面;同治后,以黄色连皮纸作封面,有报头,称“黄皮京报”。第二,京报的内容(教材P38)。第三,京报是中国古代形式最完备的报纸(讲义P3132)。思考题:1、唐代邸报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宋代邸报有哪些发展?3、为什么说京报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报纸?第二章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概说第一,历史背景(中国腐败;西方的兴起侵略者要近代报刊传递信息)。第二,外人在华报刊的发展概况:第一阶段,1842年前,起始阶段,以广州为基础,以察世裕每月统计传、东西滋考每月统计传为代表;第二阶段,1912年前,扩张阶段。第三,怎样评价外人在华办报活动:一、文化侵略;二、传播新观念;三、促进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 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开端一、外国传教士创办的第一批中文报刊(一)察世裕每月统计传第一,马礼逊来华(1807年9月来华;所做三件工作为,读中文典著500本,译圣经和编华英辞典筹备办报)。第二,创办(米怜来华;1815年8月创办;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宣传内容基督教义,儒家伦理道德,宣传天文地理知识,报道时事政治)。第三,梁发与察世裕每月统计传(刘家林书P51-52)。(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第一,创办(形势变化外人增多,鸦片走私,冲突加剧,外人需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创办1838年4月,主持者郭士立).第二,东西滋考每月统计传的进步。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相比较,该报在宗旨上、内容上、策略上和业务上均有明显的进步(讲义P7-8。教材P48)(三)其他中文报刊特选撮要每月记传、天下新闻、依泾杂说(教材P45-46)二、外国人创办的第一批外文报刊共17家,长者达20年之久。其中,澳门有9种,影响最大的是蜜蜂华报(Aabelha da china,教材P4546);广州计有英文报刊7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广州记录报(Canton Registor),1827年11月创刊,受鸦片贩子马地臣资助,商业性报纸,鼓吹侵华;广州周报(Cantom Press),1835年9月创刊,自由贸易派主持,主持对华鸦片贸易;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出版时间长,1835年9月1851年12月,内容丰富涉及中外关系、中国政府动态、传教活动的报道、中国文化研究、社会情况等;因而影响最大。三、早期外人在华办报活动的特点地域上,集中于华南沿海和南洋;目的,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服务;业务上,外文报刊优于中文报刊;方向上,中文报刊的非宗教发展趋势。第二节 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扩张一、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扩张的原因及表现(一)原因第一,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侵华活动的不断加剧和加深。第二,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新闻信息大量产生。第三,来华外人增多,他们需要了解情况并相互沟通。(二)表现第一,地域上,由南洋、广州、香港、上海。第二,趋势上,由宗教而非宗教倾向。第三,种类上,外商企业化报纸的兴起。二、香港、上海两个外报基地的兴起(一)香港外报基地的兴起第一,概况(战后30年,香港中英文报刊20多种,占全国报纸总数的70%)。第二,主要英文报纸,共计17种,其中最重要的有德臣报(the China mail),1845年2月创刊,英商德臣主笔,故名,1974年8月停刊,是在华出版时间最长的外报;刺报(Daily Press),1857年创刊,英商莫罗所有,1919年停刊。第三,主要中文报刊。其中有遐尔贵珍,创刊于1853年8月,大量介绍西方文化,重视新闻报道和新闻改革;中外新报,1864年创刊,由英文刺报附出,后归中国人所有;中外新闻七日报,1871年创刊,1872年改称华字日报,由德臣报附出。(二)上海外报基地的兴起第一,概况(18501895年,共有中外文报刊20多家,取代香港成为外报在华主基地。)第二,主要外文报刊。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1850年创刊,1860年改称为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1950年停刊,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报。第三,主要中文报刊。六合丛谈,1857年1月创刊,为上海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刊,由传教士传烈亚力主持;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9月创刊,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主编,1874年9月更名万国公报,大量宣传西学,鼓动中国改革,影响极大;上海新报,1861年11月创刊,附属于北华捷报出版发行;申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为中国近现代最成功的企业化大报。(三)外报在其它地区的扩张第一,在广州,在中外文报刊10多种,其中除中国丛报、中国之友外,还有中外新闻七日录。第二,在福州,计10多种,有英文福州捷报;中文中国读者。第三,在厦门,有英文厦门公报和航运报道,1872年创刊;中文厦门新报,1886年创刊。第四,在宁波,有1854年创刊的中外新报。第五,在汉口,有1866年创刊的英文汉口时报。第六,在天津,有5种,其中有1886年创刊的中文时报;英文中国时报。第七,在北京,有1872年创刊的中西闻见录。这说明,外国人在中国办报再也没有什么禁区,并且形成了香港、上海两个外报中心。三、外国传教士办报活动的新变化(一)主要表现第一,传教士报刊不再热衷于宗教宣传,而是大幅度地增加时事政治新闻、商业新闻、评论和广告。第二,这种变化,在香港遐尔贯珍处海万国公报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二)遐尔公报(Chinese Serild)第一,创刊,1853年8月,由马礼遐教育会主办,英国传教士墨都思任主编。第二,宗旨,该报宣称,“盖欲以得事物之颠来,而智 其是非,并得识世之事变,而增其见闻,无非为华厦格物致知之一助”。第二,特色为,重视新闻报道,进行业务改革,从数量上看,每期新闻条数增多到1040条;从内容上看,新闻包括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市、太平天国等;从文体上看,该报已由文学描写转变为事实报道(参观中国新闻通史P405);从广告方面,该报最早提倡报纸刊登广告并率先刊登;从印刷上看,该报最先使用铅活字印刷。(三)万国公报第一,概况。创刊于1868年9月,原名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9月改名为万国公报,以此为界,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宗教宣传为主,后期以实事政治为主,1907年12月停刊)。第二,主编林乐知(Young Joung Allcm)。林乐知,1836年生于美南部佐治亚州,父母双亡,1859年携妻女来华,历时210天,漂浮大海136天,任上海广方言馆“西方教习”,上午授课,下午译书,晚上编报,自称“体内无一懒骨头”。第三,后期宣传内容,一是宣传“西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最早提到马克思之名;二是报道中外时事,如对中日甲午战争的报道,非常详细,后汇成中东战纪本末一书;三是鼓吹维新变法,曾经发表孙中山了李傅相(鸿章)书,鼓吹并支持变法维新思潮。(四)传教士办报活动新变化的意义。第一,给中国人民报供不少信息。第二,对中国知道分子有启蒙作用。第三,读者服务方面较突出,对于以后的中国报纸有启发作用。第四,应该看到,传教士鼓吹变法是希望中国殖民地化,和维新派鼓吹变法是根本不同的。四、外资中文商业化日报的兴起(一)早期外资中文商业报纸第一,概况。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侵华活动的加深和扩大,在教会报刊和外文报刊发展的同时,外资中文商业化报纸发展起来,成为外人在华报刊的主体。早期有香港船头货价纸、上海新报,最为成功的有申报和新闻报。第二,香港船头货价钱。1857年11月出版,附属于刺报发行,1872年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第三,上海新报,创刊于1861年11月,附属英商字林洋行主办之北华捷报,是上海第一近代化报纸;业务革新方面,开白报纸两面印刷之先河,标题大字排印;其宗旨为:“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行印此新报,所有一切国政军情、市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在和申报的竞争中,失利(报价30.8文,是申报的4倍;缺少文艺作品;后又模仿申报改为名日报,加重负担;1872年停刊。)(二)申报及其改革第一,申报的创刊。1872年4月30日,英商美查(Ernast Major)主持。第二,申报的宗旨。其本馆告白云,“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水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霏不毕载。”论本馆作报之本志称,“本报之开馆,余愿直言不讳焉,原因谋业所开者耳,但本馆即不敢自考,惟照义所开,亦愿自伸其不全忘义之称也。”第三,申报的宣传内容。首载“论说”,“不一味夸助西方人而藐视华人,劝国使其除弊,望其振兴,即反映外国商人的利益,希望中国开放市场;次载新闻,包括社会新闻、政治新闻;末为广告及各种货物价值、日期”。第四,申报的改革。一是重视言论,每期一篇,置于首页;二是刊载文艺作品,使其成为报纸必备的一栏;三是注意经营管理,展开竞争(参见讲义P30)。(三)新闻报及其经营特色第一,新闻报的创办。创刊于1893年2月。第二,新闻报的主持者。由中外商人合资创办,美商丹福士为总董,1899年11月由美人福开森(Johm C.Fergusiom)独资购得,聘汪汉溪为总理。福开森,1866年生于加拿大,后移居美国,1886年获博士学位,1888年来华,任南京汇文书院院长,1896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上海交大),聘福开森任校长,以后移居北平,任北洋政府顾问在华55年,1945年去世。汪汉溪,1874年出生,安微婺源人,曾在上海南洋中学任总务职,深得福氏信任,聘为新闻报总理二十年。第三,新闻报的办报方针及其经营管理,其办报方针为“经济独立,无偏无党,在商言商”;其特色为:以准确迅速报道经济新闻及商业行情为主要内容;其经营管理方式为,降低报价(仅7文,较申报少),扩大发行,巧登广告(初时刊登院广告,找到突破口,后商家均愿登登广告)。(四)外资商中文商业文化了纸兴起的意义第一,在传教士报刊、外文报刊之外,增加了一种新型报刊。第二,引进报刊经营管理机制,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第三,由于竞争机制引人,报纸更加强调为读者服务。第四节 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作用和影响一、外人在华办报活动的作用(一)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根本作用(总评)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同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它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总体上来说,它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具体来说,它是帝国主义列强侵华活动中的文化侵略,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王韬说:外报言论,“往往抑中扬外,甚至黑白混淆,是非倒置”;郑观应说:“外报每遇中涉交涉,间的底毁当地、蛊惑人心”;毛泽东说:“帝国主义列强对于麻醉中国人民精神的每一方面,也不放松,这就是他们的文化侵略政策。”外人在华办报活动侵略作用的具体表现:第一,有的外报直言不讳地宣称为他们的母国服务(同文会发起书;中国从报发刊词);第二,为列强武力侵华和政治讹诈提供情报,进行舆论准备(教材P65.)第三,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提供信息和宣传服务(报道新闻,提供经济信息;发表评论,鼓动中国创办近代企业和公共企业;刊登广告,推销外国商品);第四,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提供服务(炫耀西方文化,培植奴化思想;培养亲西方的干部)。(二)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积极作用第一,它本身是近代文明的象征和传播载体;第二,为中国人民开阔了眼界;第三,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改革的运动;第四,刺激和启导近代中国新闻事业的产生。二、外报在华报刊对中国近代报刊的影响(一)外报在华办报活动把近代报纸的形式介绍到中国来第一,新闻纸的概念在中国确立。“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唐代,但真正流行是在近代;1828年天下新闻创刊;1833年东西举考开辟“新闻”专栏;“新闻纸”在鸦片战争前后为人民普通接受;戊戌变法前后,“报纸”一词取代“新闻纸”)(二)报纸同邸报的区别1872年6月,申报发表邸报别于新报说,指出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一,新报纪事,无所限制,“邸报但谈朝庭之政事,不录闾里之琐屑”;第二,新报反映民意,可尽情议论,直陈无隐,邸报只见国家之意,而民意不达于上;第三,新报读者众多,遍及农工商学,邸报阅读者学士大夫居多。(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把近代报馆组织机构介绍到中国起初,外国人在华报馆规模很小,也不齐全(如察世俗每月统计传);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华报馆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以德臣报为例);70年代以后,外国人在华报馆形成完整报馆组织机构(以申报为例)。(四)外人办报活动在新闻业务方面给中国新闻事业以重要影响第一,在新闻采访方面(外报前期新闻很少;申报增设访员;电讯)。第二,在新闻写作方面(早期受章回小说的影响,70年代以后战争和受诉讼案件的影响,臻于写实、准确、简练)。第三,在新闻编辑方面(书册式向报式转变;首论说,次新闻、次广告、再次文艺格式的确立,教材P67-68)。第四,在印刷方面(活铅字的引入;白报纸双面印刷;多层、高速、轮转印刷机制引入,参见教材P67)。思考题1、和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相比,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有哪些发展?2、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有哪些变化?3、怎样评价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第三章 中国资产阶段改良派的办报活动概说第一,怎样看待改良?革命和改良都是手段,关键看它们是否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中国资产阶段改良派会造舆论,前后办了100多家孤纸。第二,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活动的发展概况:从19世纪70年代初至辛亥革命前后,以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和1898年的戊戌变法为界,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以王韬主持的循环日报影响最大;中期,以梁启超主持的时务报影响最大;后期,以清汉报和新民丛报影响最大,主持者仍是梁启超。第一节 早期国人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一、早期国人的办报主张(一)林则徐的译报活动从1839年7月至1840年7月,先后译出6册澳门报纸,后人名为澳门新闻报;目的是为了“时常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定控制之力”;魏源参与译报,海国图志中收录,目的是“师夷以技以制夷”和“医目冥眩”。(二)洪仁干的办报主张资政新篇提出,“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新兴闻言,专收万方新闻”;“准卖新闻篇”,上下通精,权归于一。(三)王韬等人的办报主张王韬撰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郑观应撰盛世危言.日报。(四)早期国人的办报主张第一,报纸具有多种功能,能推动社会进步。洪仁干指出,新闻纸。“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农商览之得以通有无,昭法律,别善恶,励廉耻、表忠教,皆以借此行其教也”;王韬认为,借助报纸,“民隐得以上达”,“通外情于内”。第二,办报的目的是“立言”,以推动社会的进步。王韬推崇西方报纸引导舆论的作用:“英国之泰晤士,人仰之几如泰山北斗。国家大事,皆视其所言以为准则,盖主笔之所持衡,人心之所向也。”第三,要求言论自由,允许国人办报,以打破外报垄断的局面。他们批评清政府对于办报,“已之民测禁之,于他国则听之”;主张“国之利器,不可假人”。二、国人早期的办报活动(一)国人最早所办报刊为何?有三种观点:一是香港华字日报,1872年4月创刊,附德臣报发行,陈蔼亭主笔,财权、人事不明;二是汉口昭文新报1873年8月创刊,艾小梅主持,不久即停刊;三是香港循环日报,1874年2人创刊,王韬主持,是早期国人所办报纸中影响最大的一家。(二)王韬和循环日报第一,王韬其人。王韬,18281897年,江苏苏州直角人;18岁秀才,后两试不第,遂绝科举,改经世致用之学,“思欲上抉圣贤之精微,下悉古今之繁变,期以读书十年然后问世”;后从上海回苏州探亲,以“黄畹”名上书太平天国首领,建议进攻上海,后被清廷通缉,逃至香港办报。第二,循环日报的创刊及样式。1874年2月创刊;2张4版,1牌为商品行情,2版为新闻,分京报选录、羊城新闻、中外新闻3栏;3、4版为航运信息各地方广告。第三,循环日报的创办宗旨。戈公振云,“报名循环两字,意指革命虽败,而藉是报以传播种子,可以循环不已”;王韬自称“弱即强之机,强即弱之渐,此乃循环之道然也”;可见其宗旨为自强变化,即“强中以攘外,澉远以师长”。第四,循环日报的宣传内容,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上,主张建立君民共治的国家;经济,主张开发矿藏、修筑铁路、民富国强;外交上,主张国家主权独立。第五,循环日报的影响,首创以政治为主的报纸,既别于邸报,又别于教会报和外文报;二是开创了报章文体,王韬认为,“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意,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三是对新闻学发展的贡献,王韬有3篇新闻学论文(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三)国人早期创办的其他报刊第一,上海方面,有1873年4月创刊的西国近事汇编;1874年6月由容闳主持创办的汇报;1876年11月23日创办的新报。第二,广州方面,有1844年3月创刊的述报(该报有特色,详见教材P74-76);1866年6月创刊的广报。三、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的特色第一,这些报刊的创办者身份比较复杂,有知识分子、有商人和洋务报官员,这些报刊多属私人资我主义民办报刊。第二,这些报刊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积极宣传洋务运动,但后期对洋务运输的弊端进行批评,要求维新变法。第三,这些报刊都表现出反侵略的爱国立场,将自己和外报区别开来。第四,这些报刊处境艰难,经常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政府的压迫。(以上详见教材P79-81。)第二节 维新变法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中国的变法维新运动进行高潮。在维新运动期间,出现了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据统计,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文报刊约120种,其中80%为中国人自办。这场政治运动的主角是康有为,办报活动的健将是梁启超。一、维新派办报活动的第一个回合中外纪闻与强学报(一)康有为和梁启超1895年4月,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出了办报馆的建议,康有为说:“欲开风气,非合大群不可;欲合大群,非开会不可。”梁启超说:“欲度开会,非有报馆不可。报馆之议论既浸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二)中外纪闻1895年8月17日创刊,原名万国公报,因与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重名,同年12月改名为中外纪闻;形式及内容,两日双,每期4500字,“首恭录阁抄,次录英国路透电报,再次录各国报,最后录各省报,并译西国格致有用之书,附以议论”停刊,1896年1月,御史杨崇伊弹劾北京强学会“私立会党,将开处士横议之风”,强学会被查封,中外纪闻于1896年1月20日停刊。(三)强学报第一,创刊。1895年12月,康有为在上海创立强学会上海分会,1896年1月12日强学会机关报强学报创刊。第二,宗旨。“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第三,内容。“专录中国时务,兼译外洋新闻,凡于学术,治术有关切要者,巨细毕登。”第四,1896年1月22日停刊,仅出了3期。这样,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结党办报活动暂时受挫,海内“渐讯新政”。二、维新派办报活动的第二个回合梁启超与时务报、(一)时务报创刊。1896年夏,变法维新运逐渐走向高潮,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也随之进入高潮,其主要标志是上海时务报的创刊。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旬刊,每册30页左右,34万字;梁启超等任总主笔,汪康年任总经理;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二)梁启超的两篇重要文章。时无报创刊号上,发表了梁启超的两篇重要文章,一篇是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另一篇是变法通议有序。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报刊的功能:“战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其有助于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变法通议自序及其他文章阐明了变法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而生,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法之本,在育蛤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三)时务报的主要宣传内容第一,“托古改制”的变法理论。第二,开学校,变科举是当务之急。第三,发展了民族资产主义工商业。第四,设议院,伸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第五,遣责西方列强的侵华罪行。(以上详见人大教材P86),(四)时务报的影响第一,发行17000份,受到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出现了“家家谈时务,人人谈西学”的局面。第二,梁启超的功劳及其影响。他每期撰定4000字,修改20000字。独任编撰工作,他说:“六月酷暑,洋腊皆变流质,独居一小楼上,挥汗执笔,日不遑食,夜不速息”,以一人之力,任七八人之事时务报因梁启超风行天下,梁启超也借时务报名重一时。第三,时务报易色。顽固派攻击该报变法宣传。以“笔舌倾动人主”,“藉报章鼓簧天下”;张之洞通过汪康年排斥梁启超。1897年11月,梁启超愤然出走。时务报易色。三、维新派办报活动的第三个回合各地维新派报刊的兴起(一)概况戊戌变法期间,最有影响的报刊,除时务报外,还有澳门的知新报,长沙的湘学报和湘报及天津的国闻报。(二)知新报第一,创刊。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由康广仁主持。第二,特色。由于该报地处澳门,清廷鞭长莫及,因而形成四大特色:一是言论大胆,敢言各报所不敢言;二是注意变法新政的报道;三是大胆提倡言论自由;四是戊戌政变后,硕果仅存,至1901年自动停刊。(三)湘报学与湘报第一,湖南风气初开,戊戌变法前夕,由于维新志士和开明官吏的努力,湖南风云际会,名士云集,最富朝气。第二,湘学报。原名湘学新报,创刊于1897年4月22日,是湖南第一份近代报刊,唐才常任主编,1898年8月终刊。第三湘报。创刊于1898年3月,是湖南维新组织南学会的机关报,也是湖南第一家日报,唐才常任主编。第四,两报特色。由于湖南风气初开,士风强劲,湘学报和湘报宣传,形成三大特色:一是宣传爱国救亡;二是鼓吹民权(讲议P18);三是新旧两党斗争激烈(谭嗣同表示,“今日中国能闹到新旧两党流血遍地,方有复兴之望”)。(四)严复与国闻报第一,创刊。国闻报是北方的舆论重地。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由严复主持。第二,特色。由于天津密近北京,加之主持者均是学贯中西的朝廷命官,该报具有以下三大特色:一是以“通中外之情”为宗旨(严复指出,“塞于下情国必弱,昧于外情国必亡”,欲国家富强,必以“通中外之故为要务”。);二是十分重视报道地方新闻;三是在租界出版,文章不署真名。第三,主编者严复及其贡献。严复,福建侯官司人,自幼丧父,考人马尾船政学堂,25岁留学,学海军3年,回国后在福州、天津办水师学堂,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总办,郁郁不得志。但是,这种环境使他能安心办报,翻译西学,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先后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等西方名者,其中以天演论的影响最大。他还提出了“信”“雅”“达”的翻译标准。四、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一)概况戊戌变法时期,在维新派办报活动的带领下,形成了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18731895年的22年间,国人办报不过30种,而18961898年中,国人办报共计94种,是前22年3倍。其中,上海最多,达40余种。(二)具体表现。第一,从地域分布上看,以上海为中心,分布20多个城市,其中浙江、湖南、广东、江苏比较集中。第二,从政治倾向上看,大多数主张或倾向维新,以维新派人士或团体主办的报刊居多。第三,从种类上看,除以报道时事政治为主的日报外,还有文摘报(例如上海的集成报、萃报、长沙的博文报,江西萍乡的菁华报等),妇女儿童报刊(例如上海的妇学报、蒙学报),白话报(例如上海的演义白话报,无锡的无锡白话报等),以及专业报、行业报、官报等。(以上详见教材P9296)。第三节 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及报刊思想一、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第一,向读者进行近代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第二,向读者进行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启蒙教育。第三,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言论出版的禁锢。第四,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以上祥见教材P103-105)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思想(一)概说甲午战争以后,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继承早期改良派的办报主张,提出一些办报思想,其中涉及到报纸的性质和作用,报章文体等。(二)关于报纸的性质第一,他们继承早期改良派的观点,认为报纸是“国之利器”,是“民史”“民口”(谭嗣同),是“耳目喉舌”(梁启超)。第二,他们认为报纸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欲开风气,非合大群众不可,欲合大群众,非开会不可”(康有为),“度欲开会,非有报馆不可”(梁启超)。第三,他们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认为报纸可以“一人之报”、“一党之报”、“一国之报”和“世界之报”,“若前之时务报、知新报、殆脱一人报围而进入一党之报范围也。”(梁启超)(三)关于报纸的作用他们认为报纸具有宣传鼓动、沟通传播、启蒙教育三大作用。第一,关于宣传鼓动作用。梁启超说,“报之议论既浸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第二,关于沟通传播作用。梁启超说:“战国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导其端也。”(四)关于报章文体第一,“时务体”的形成,受鸦片战争时期龚魏经世致用文风的影响(梁启超说:“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历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奄文集,若受电然。”),从19世纪70年代到89年代,改良派用政论宣传变法主张,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政论家,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报章文体(“时务体”)。第二,“时务体”的特色。用梁启超的话概括,“时务体”的特点有三:一是:“纵笔所至,略不捡来”;二是“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三是“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第三,“时务体”的代表人物,运用“时务体”是纯熟的是梁启超,如少年中国说的最后一段:“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虚啸谷,白兽震惶。鹰隼试民办,风尘吸张。奇花初胎,橘橘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载其苍,地履行黄。纵有千古,横有八方,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思考题:1、早期国人办报的主张有哪些方面的内容?2、戊戌变法时期,各主要维新派报刊的特点是什么?3、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有哪些方面的表现?4、资产阶段改良派的办报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四章 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概说第一,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辛亥革命时期。第二,中国资产阶级分化为以康梁为首的保皇派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两个部分,保皇派希望在不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上,继续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实行君主立宪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革命派认为,必须推翻封建制度,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三,双方通过各自的报刊宣传自己的主张,并相互论战、革命派推动了革命,改良派进行了启蒙,共同促成了清王朝的灭亡。第四,清末民初,社会急刷变化,新闻事业飞速发展,新闻业务有了长足的进步。第一节 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活动一、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海外的办报活动(一)概况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在国内有舆论阵地全部丧失,被迫转移到海外从事办报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在日本横滨出版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二)清议报。第一,创刊和宗旨。1898年12月23日创刊于横滨;其宣传宗旨为,“维持支那之清议,激发国民之定气”。第二,主要宣传内容。围绕上述宣传宗旨,该报主要进行了二方面的宣传:一方面评击“逆后贼臣”,力主“尊皇归政”;另一方面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进行启蒙教育。第三,清议报的启蒙教育宣传。在启蒙教育宣传方面,梁启超先后发表了立宪法议、爱国论、国民十大元气论、少年中国说等文章,宣传了下列三个观点:首先,辩明了“国”和“爱国”的关系,强调要民爱国,必须革除君主专制,伸张民权;其次,提出了“国民”新概念,激励人们以独立不羁的精神,去创造“少年之中国”;再次,他提出了“民族主义”口号,敦促国人养民民族主义抵制帝国主义之侵略。第四,清议报的停刊,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出版第100期特大号,梁启超发表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的长文,论述了报刊作为国家的“耳目”和“喉舌”的重大用,概括了该报“倡民权、衍哲理、明朝局、励国耻”的四大特色。第二天,该报失火,宣告停刊。(三)新民丛报第一,概说。1902年2月8日创刊于日本横滨,至1907年11月停刊,历时6年,96期,1903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19021903年),是光辉的时期,也是梁启超名声最大的时期;后期(1903年底1907年),是保守衰败时期。其宗旨是“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新民”,含有教育人民,使之日新又新的意思。第三,新民丛保后期的宣传,1903年10月,梁启超从美州回日本,提出两个结论:一是“吾由美国来而梦俄罗斯”;二是“后膛枪出而革命迹绝”。由此,导致了1905年1907年间,革命派与发良派大论战。新民丛报败北、停刊。二、戊戌变法失败后改良派在国内的报刊活动(一)概况1903年以后,革命形势发展迅速,清廷对改良派有所放松,改良派乘机在国内创办了一批报刊,其中主要的有天津大公报、东方杂志、时报、京话日报。(二)天津天津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创刊,创办者英敛之(英华);该报鼓吹改良政治,主张保皇立宪,具有明显的亲法色彩。(三)东方杂志1904年3月1日创刊于上海,由商务印书馆主办,是一份文摘性杂志;以启导国民为宗旨,主张和平改革;1948年12月停刊,出版44年计44卷。(四)时报第一,时报的创刊,1904年6月创刊于上海,是一份具有全国影响和典型意义的大报,狄楚青任总经理,罗孝高任主笔,陈景韩任编辑,并且得到康有为、梁启超的指导和资助。、第二,时报的新闻改革。首先,在评论方面,就事议事,形式多样,分版设置,广受欢迎;其次,在新闻方面,“以速为主,各处访事员,凡遇要事,必以电达;”再次,增设文学“附张”,以翻译小说为主,推动新文学的发展;四是,在版式和版面方面,打破“书刊式”成例,首创“对开四版双面印刷”的现代报式;五是,在栏目、标题、字体等方面进行改革,使版面活泼多姿。(四)京话日报1904年8月创刊于北京,主持人彭翼仲,是一份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小型日报。它受欢迎的原因有三:一是积极反帝爱国;二是敢于抨官场黑暗;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同读者保持联系。1906年9月,被迫停刊。三、梁启超的办报思想(教材P138140略)(一)梁启超的新闻学论文论报馆之有益于国事(1896年8月发表于时务报),敬告我同业诸君(1902年10月发表于新民丛报)、国风报序例等。(二)梁启超的办报思想第一,关于报纸的职能。两大天职:一曰监督政府,二曰向导国民。第二,关于宣传的方法。提出“浸润法”、“骇”的方法、“制造舆论法”等。第三,关于判定报纸良否的四大标准,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确而速”。(以上详见教材P138140)。第二节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概况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以1905年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以中国日报和“苏报案”为重点;第二阶段,高潮阶段,以民报和上海的“竖三民“为重点。一、民主革命准备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一)孙中山早期对报刊的利用第一,香港求学期间,放言革命,被称为“四大寇”。第二,兴中会成立时,以“设报馆以开风气”作为三大革命任务之首。第三,对报纸的利用。1893年,参与澳门镜海丛报工作;1894年,在万国公报发表上李鸿章书;1895年,利用香港德臣报,为广州起义作舆论准备。(二)利用革命小册子宣传革命。从1894年到1911年,革命派共印行了130多种小册子宣传革命,从海外运抵国内。小册子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明末遗老们纪述清军暴行和亡国之痛的小册子,如邹容的革命军(1903年发表,抨击封建君权和封建制度,宣传平等、自由、天赋人权思想,提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三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小册子,如陈天华的猛回头(1903年7月发表,先讲中华民族之自豪,再讲帝国主义侵略之可恶,再次讲反帝革命,要“死中求活”。)(三)中国日报的创办及其意义第一,创刊及宗旨。1900年1月25日创刊于香港,宗旨是“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主义”。第二,宣传内容,一是爱国救亡;二是排满;三是宣传民主思想,批判家天下;四是批判保皇党。第三,创刊的意义。一是,革命派宣传活动发展到利用新闻媒介阶段;二是革命过程中继往开来的总枢扭。(四)革命报刊的发展1900年,中国日报创刊后,革命报刊大批涌现出来。在日本东京方面,有1900年创刊的开智录,1901年创刊的国民报,1902年创刊的游学译编,1903年创刊的湖北学生界,1905年创刊的二十世纪之支那等12种。在南洋和美洲方面,有1903年创刊的檀山新报,1904年创刊的图南日报,以及1905年改组的仰光新报等5种。在广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