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实验室的目的、意义.doc_第1页
建设实验室的目的、意义.doc_第2页
建设实验室的目的、意义.doc_第3页
建设实验室的目的、意义.doc_第4页
建设实验室的目的、意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 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实验室名称:福建省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通讯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47号邮编:350003联系人:刘波联系电话手机报时间:二O一二年三月一日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2012年2月制编写提纲(7000字以内)目录一、建设实验室的目的、意义11农业微生物制剂研发的重要性12农业微生物制剂行业发展的需求13建立福建省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将具有重要社会和经济意义4二、国内和我省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5三、建设主要内容61. 农业微生物资源基因库的建立与基础微生物学研究62. 微生物杀虫剂的研究与利用73. 微生物杀菌剂的研究与利用74. 环境微生物与资源高效利用75. 农业微生物制剂的分子生物学研究86. 建立项目选题、预研储备体系87. 建立合作、开放的示范基地8四、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水平91. 申报单位基本情况92项目申报情况93项目完成情况104获奖成果情况105. 获审(认)定品种、专利、品种权、软件著作权及相关标准(规程)情况106. 发表论文、论著情况107.主要成果应用情况10五、科研队伍状况及培养人才的能力111. 学术带头人简介:刘波,男,博士,研究员,现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112.科研队伍状况及培养人才的能力12六、已具备的科研条件12七、开放合作和运行管理制度131.开放合作132,运行管理制度13八、附件:141固定人员名单(20人以上)142仪器设备清单153其它有关证明16(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证书16(2)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证书(3项)18福建省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申报书 21一、建设实验室的目的、意义1农业微生物制剂研发的重要性农业微生物制剂主要包括农业生物药物、生物肥料、生物兽药和饲料、微生物降污剂、其他微生物制剂(生物保鲜、生物除臭、生物激素等)5大类,现在成为国家863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农业微生物制剂研究的范畴和目标为:(1)农业微生物制资源的基础研究:采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和方法,研究农业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作用机理、基因调控、代谢规律和靶标对象,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基础;(2)农业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引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与发酵工程组织工程蛋白质工程抗体工程干细胞研究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纳米生物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和生物毒素藕合技术等,注重建立工艺研究平台;(3)农业微生物产品开发:农业微生物制剂包括生物杀虫剂、生物杀菌剂、生物杀线虫剂、生物除草剂和生物激素等;生物肥料方面包括固氮接种剂、解磷钾生物肥料和农业废弃物分解菌等;生物兽药和饲料包括益生素酶制剂和生物营养制剂等;微生物降污剂包括微生态制剂、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剂、养殖环境除臭剂和养殖水体净化剂等与化学药物相比,微生物制剂具有以下优点:(1)农业生物药物具有更低的哺乳毒性。(2)仅对靶标害虫有效,不会对有机体如鸟类和昆虫以及哺乳动物造成危害影响。(3)用量少,分散快,可以避免环境污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已意识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造成的危害及其严重程度。我国政府已将食品安全和农副产品的无公害化生产加工技术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了一系列加强食品安全、保障人体健康、实施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加入WTO后,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市场壁垒(关税壁垒)已经打破,农产品质量实际上反映了各国科学技术的实力,WTO成员国都在提高农产品检测的质量标准,在公平竞争原则下,设置国际贸易的门槛。无公害技术已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关键,加强无公害化农业的实施,降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而生物药物将为我国绿色农产品保驾护航,冲破“绿色壁垒”,使之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2农业微生物制剂行业发展的需求2.1农业微生物制剂产业体系需求农业微生物制剂包括了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保鲜、生物降污等微生物活菌制剂。如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对害虫、病菌、杂草、线虫、鼠类等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一类农药制剂,或者是通过仿生合成具有特异作用的农药制剂。中国生物农药按照其成分和来源可分为微生物活体农药、微生物代谢产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四个部分。按照防治对象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随着人们对环保和健康的关注,高效、高毒的有机磷农药的使用在各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高效、低毒、低残留是农药产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两大类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所以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广阔。2008年1-11月,中国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5.20%;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1.50%;实现累计利润总额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9.98%。2009年1-11月,中国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0.89%;累计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7.86%。虽然当前国内的农药市场上仍然存在一些阻碍生物农药行业发展的因素,但就长期来看,国家政策扶持逐步带动农民收入增长;行业整合起步,优势企业将脱颖而出;高毒农药削减,为生物农药腾出巨大空间;国际农药产业向中国转移;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近几年会保持一个相对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2010-2012年行业增长速度基本上比较稳健,2012年收入将达到235.3亿元;2012年利润可达17.1亿元(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生物农药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表现出良好的增长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各生物农药相关企业都认为生物农药开发制剂单一,品种太少,建设同样一套发酵装置,生产品种少,直接影响到产业化设备的利用率和效益,专业的生物农药企业的生存有困难,必须向农业微生物制剂发展,开发多品种、新品种,提升产品质量,用同样的设备生产农业微生物制剂,包括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兽药(益生菌、猪病原抑制菌),污染降解菌,微生物保鲜菌等,为绿色农业的发展的产业链上提供整体的农业微生物制剂产品。2.2改变生物农药研发思路农业微生物制剂的发展契合低碳经济理念、循环经济理念、清洁绿色化经济理念。未来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需要依靠国家实质性政策支持,从而促进它应用推广的提速。众所周知生物农药对于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生物农药的发展契合了目前全球化学工业发展的几大主要理念低碳经济理念、循环经济理念、清洁绿色化经济理念。我国生物农药的研究与生产已经初具规模,目前全国有30余家研究机构,在研发水平上与世界水平相当,其中发酵技术已处于世界前沿。全国约有240多家生物农药生产企业,年产量约12万吨,销售额占农药销售总额的5%左右。目前,国内生物农药登记的品种80多个,产品2500多个,在品种和规模上与发达国家地区差距不大。其中,以农用抗生素为代表的井冈霉素、浏阳霉素等一批我国拥有自主创新的生物农药新品种已经形成规模,并在农作物上大面积使用多年,Bt(苏云金杆菌)杀虫剂原药、井冈霉素原药的制造水平分别与美国和日本相当。尽管我国生物农药生产与研究具有较好的基础,但是生物农药的应用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及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差距甚大,如目前我国生物农药的使用比例约在3%-5%,而发达国家已达到20%以上。生物农药良好生态与安全性能但是并不被市场认可,业界人士认为主要因素有:一是推广应用力度不够;二是价格高、效果慢而且广谱性较差;三是剂型较少且质量不稳定。最核心因素是生产成本较高,市场接受度不够,从而影响生产企业经济效益和生产积极性。因此作为生态安全具有低碳概念的生物农药,它的发展应与目前风能、太阳能、秸秆锅炉、电动汽车等具有节能减排概念的产业一样享受国家实质性优惠政策,方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生物农药加速发展。国家可以在以下方面给予支持:一是研究开发过程的支持,在国家各项科技奖励基金中,对于农药行业应偏重于生物农药,在新品种、新工艺、新剂型的开发上给予优先重点考虑,在评审过程中涉及到生物农药的应给予较高的评分,从国家层面上扶持和鼓励相关机构加快生物农药的创新与产业化。二是生产过程中的支持,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生物农药的装置,国家统一制订规范与政策,在水、电、汽、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从而提升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有效降低生物农药的生产成本。三是应用过程中的支持,不仅要在应用推广、建立示范试验区等方面加大力度,更为直接的支持是给予销售和应用生物农药的经营者和农民一定的补贴。基于上述,鉴于生物农药安全低碳效应,生物农药的生产与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未来的发展需要依靠国家层面上实质性政策支持,同时调整研究思路,降低生产成本,稳定产品质量和效果。不仅利于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同时也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出口和增加农民收入。有理由相信通过政策的支持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拉动,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以往的生物农药研究是按照化学农药研究的思路进行,筛选微生物-寻找有效成分-工业化制剂生产销售等等,没有充分发挥农业微生物活菌制剂的作用。同时生物农药随着作物、病虫、定殖、气候、土壤、季节、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影响到生物农药的保存期和定殖能力,使用效果差异很大,作用不稳定,无法形成基本的应用需求和产业规模。在研究思路上调整方向:A、利用养殖的废弃物与功能微生物的结合,做成基质型农业微生物制剂-生物肥药,如防青枯病、枯萎病、根腐病的生物肥药,提高微生物存活能力、产品的保质能力和在田间的定殖能力,保护微生物活菌,发挥生物农药的功能;B、利用植物的内生菌和病源改造成无致病力菌株,研制成植物疫苗,接入植物体内,起到防病抗病作用;将具有抑制猪病浓能的微生物制成益生菌,添加在饲料中替代抗生素,抑制猪病,促进动物健康生长。2.3从绿色农业产业链的整体需求开发农业微生物制剂传统的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微生物源农药如苏云金杆菌(B.t.)、阿维菌素、浏阳霉素、杀蚜素、南昌霉素、韶关霉素、梅岭霉素、齐螨墩素、井冈霉素、公主霉素、春雷霉素、农抗120、农抗5102、中生菌素、武夷菌素、多抗霉素、蜡质芽孢杆菌、荧光假单孢、双毒杆菌、枯草杆菌(台湾宝)、白僵菌、绿僵菌、拟青霉、NPV(核多角体病毒)、GV(颗粒体病毒)、芫菁夜蛾线虫、蝗虫微孢子虫、云杉卷蛾微孢子虫等,主要针对植物病虫防治。从绿色农业产业链的研究看,农业微生物制剂包括了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兽药(益生菌)、生物降污、生物保鲜等,适合绿色农业产业链使用,才能发挥整体效益。作为绿色农业产业链中的企业和农业微生物制剂生产企业,希望能利用循环经济的原理,从动物生物饲料(益生菌)、生物降污、生物兽药的研究出发,生产农业微生物制剂,应用于养殖企业,利用养殖企业的废料(发酵猪粪等),与功能微生物结合,生产生物肥药,应用于作物病害的防治,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植物疫苗和动物益生菌,作用于动植物体内,达到防病促长的作用。农业微生物制剂的各种产品,对于绿色农业是互相关联的。普遍存在的问题: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微生物应用要求整体的农业微生物制剂,微生物制剂厂家的产品单一、服务对象的单一,无法满足产业的发展。因而,服务于绿色农业产业过程的农业微生物制剂产品研发,是发展需求。3建立福建省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将具有重要社会和经济意义3.1农业微生物制剂的研究是发展现代健康农业的重要基础农业微生物制剂研发是食品安全、人体健康、环境保护的需要。进入21世纪,食品安全、人体健康、环境保护成为举世瞩目的大问题,国际市场上“绿色壁垒”高筑,对农产品品质提出新的要求。我国政府已将食品安全和农副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加工技术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农业微生物制剂研发是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需要。随着我国农产品世界贸易日益频繁,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市场壁垒已经打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高筑,在国际贸易中对农产品品质提出新的要求。加强无公害农业的实施,降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3.2农业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是农业微生物制剂的研发基础农业微生物菌种保存即是指为满足农业微生物制剂研究及其产业化需要,保存相关菌种基因资源,包括农业微生物制剂菌种资源收集、保存、评估及利用,是一项跨学科课题的重要基础工程,涉及到分类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等不同领域,需众多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成立专门机构,长期开展工作。专家指出:如今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寻求能够用于环境治理、缓解全球气候变迁、开发新能源、维护人口健康的有效方法,而微生物能够完成所有这些过程。农业微生物制剂的研发无一不是从菌种资源出发开始研究,因此,菌株的匮乏对研发产生严重的束缚作用,长期来,行业内各部门各自为战,大量的菌种采集和保存工作占用了农业微生物制剂研发的大量人力和物力,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将有助于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农业微生物制剂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搜集、保存、评估及利用是未来农业微生物制剂研发的重要基础,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品种资源作为开发生防农药的基础来抓。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泰国等投人大量资金来进行本国微生物菌种资源的调查与鉴定,而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等则在全球范围内搜集土样、虫样,然后再把开发出的产品推销到样品来源国。农业微生物制剂行业菌种资源的丰富程度对该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菌种资源是农业微生物制剂创新研发的核心基础之一。3.3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可有力促进农业微生物制剂的发展我省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高温多湿,微生物种类繁多,菌种资源极为丰富。为了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促进农业微生物制剂研究,有必要在福建建立农业微生物制剂研发相关微生物的菌种库和基因库。更重要的是,通过农业微生物制剂行业菌种基因资源库及其筛选评价体系和菌株应用前期研究平台技术的建设,通过对农业微生物制剂来源菌株进行广泛的收集、鉴定、保存和利用研究,可大大促进生防菌株的资源共享,借助丰富的微生物种质资源选育出对农业微生物制剂产业有重大效益的优良菌种,提升我国农业微生物制剂研发水平,推动我国绿色农业乃至有机农业的迅速发展。3.4有利于创建海峡两岸科技交流平台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作物种类相近,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两岸农业领域的合作逐年扩大和深入,重点实验室的建成,将为促进两岸农业经济健康和谐发展,为闽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的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3.5有利于资源整合,打造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福建省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有利于整合关联单位的优势和研究机构的力量,搭建高水平的技术研发平台(建立一批国家农业微生物制剂研究中心),这也是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和产品进入市场的关键;整合关联单位的优势,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提供了良好平台,为该研究领域的省内外青年科学家提供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研究平台,为培养“三高”(高素质、高学位、高水平)人才、打造一支高效率的创新团队创造有利条件。本实验室拟在原有研究积累的基础上,用2-3年时间建设成面向全省的农业微生物制剂研究与应用工程技术中心;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可以参与国际农业微生物制剂研究与应用竞争的创新型研究人才和创业型管理人才。二、国内和我省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世界性生物技术的崛起,带动农业微生物制剂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这一领域内比较有近期经济效益的研究课题,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许多发达国家投入了相当大的力量和投资,并广泛地开展了国际性协作。 美、俄、法、日、比利时、保加利亚、朝鲜等国和瑞士山道士公司均有生产细菌杀虫剂苏云金杆菌,这种杀虫剂应用最广,不但能杀灭上百种有害昆虫,而且对人、畜十分安全。真菌杀虫剂有白僵菌和汤姆逊多毛杆菌等已广泛应用。白僵菌在俄罗斯已商品化生产,最近法国、澳大利亚也在这方面开展研究,多毛杆菌在美国已生产和应用。目前,现有农药已有2030为农业微生物制剂所取代。陕西省农业生物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新农药研究开发中,注重天然产物农药及高效、低毒化学合成农药的创制、进行农药制剂加工技术研究,使高毒农药低毒化、低毒农药微毒化、研究施药新技术,达到农药使用安全化和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生物源农药,使整个生产工艺现代化。最终通过原料选择、加工工艺及施药新技术、新器具等方面的研究,逐步实现农药“无公害化”作为研究方向。以无公害农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让、对外技术合作与服务和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作为主要工作内容。围绕上述方向,研究中心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河南省农业生物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2003年开始,利用动物研究所的高科技成果“昆虫群养技术”和系统集成的病毒分离提纯技术,突破了严重制约昆虫病毒杀虫剂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开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系列昆虫病毒生物杀虫剂。应用面积50万亩次,总体防治效果达80%,减少了近百吨化学农药释放于环境中,生态效益显著。福建省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建设是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及我省“三农”发展的需求,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有较好的研究基础,承担重要科研课题,通过自然形成或有效合作、整合等形式形成的、具合理学术梯队的研究群体。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以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和我院学科建设的需要为导向;有利于整合资源、凝练重点科研方向、凝聚优秀创新人才、优化资源配置为出发点。 福建省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是院农业微生物创新团队的依托单位,具良好的支撑环境,有良好的科研工作条件,团队人员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研究工作。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形成了良好的管理与开放机制,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团体、机构间的交流合作,使该重点实验室成为本单位、我省乃至我国农业微生物制剂的开放平台。首先对单位和省内外的相关学科开放;其二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立部份开放课题,吸引校内外优秀专家来校开展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举办国内外农业微生物制剂相关的学术会议,以扩大交流机会。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微生物创新团队已建立网络,面向世界进行交流,向相关研究者提供交流平台。同时,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机制。三、建设主要内容1. 农业微生物资源基因库的建立与基础微生物学研究 (1) 农业微生物资源基因库:包括芽孢杆菌、链霉菌、真菌、固氮微生物、降污微生物、益生微生物等的收集、保存、鉴定、功能微生物的筛选、功能基因研究、活性物资分析等。(2) 建立微生物菌株的微生物学性研究平台:包括高通量筛选技术,培养基筛选优化,培养条件优化,抑菌物质分析,gfp标记技术,生物测定技术,抑菌机理的研究等。(3) 构建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平台:通过超量表达法、基因敲除法和实时定量PCR 等研究微生物分化发育不同阶段的表达差异,建立功能基因组学平台。(4) 植物重大疫病的种群分化与早期诊断试剂盒的研究与应用:建立枯萎病、青枯病、稻瘟病和晚疫病等重大流行性病害病原菌库和基因信息库。建立病害发生流行和病原种下分化研究平台。建立枯萎病、青枯病、稻瘟病和晚疫病等重大流行性病害早期诊断试剂盒的研究(5) 微生物安全性的研究:包括建立对动物和环境的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毒素的分离纯化、生物测定、毒素作用机理、毒素基因超量表达和基因沉默等。(6) 微生物制剂生产工艺研究平台:研究微生物制剂培养基配方、发酵条件自动监控、后处理工艺和设备、生产过程标准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2. 微生物杀虫剂的研究与利用(1) 新型微生物杀虫剂的研究:苏云金芽孢杆菌(Bt)菌株、杀虫真菌等的筛选,cry新基因克隆,Bt几丁质酶进行分离、纯化、酶学性质以及效应物对酶活性的影响,农业微生物制剂的抗性机理等研究,应用技术等。(2) 生物藕合技术与蛋白农药的研究:研究生物杀虫毒素的生物藕合技术,开辟农业微生物制剂增效新途径。基本方法:将杀虫毒素进行酶切改造,形成带末端氨基的原毒素,将阿维菌素上的羟基进行激活、衍生化,形成带羧基的杀虫毒素衍生物,最后利用氨基-羧基偶联剂,如EDC,进行藕合(conjugation),实现两种生物毒素的结构改造和生化结合,研制蛋白农药。(3) 新型真菌杀虫剂研究:扩大现有轮枝菌、座壳孢菌等资源库,揭示其属内种间亲缘关系、系统进化,澄清其致病机理,筛选高毒菌株,研究菌株生物学、发酵工艺及粗毒素的杀虫谱。重点研究粗毒素活性组分的性质、相关基因鉴别、毒素的发酵工艺、毒素大量提取与纯化工艺。3. 微生物杀菌剂的研究与利用(1) 农作物枯萎病、青枯病等生物杀菌剂的研究与应用: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筛选拮抗微生物,研究生防菌微生物学特性,定殖方法,抑菌机理,生产工艺,使用方法。 (2) 植物内生菌免疫抗病接种剂的研究:筛选内生生防菌和病源菌的无致病力菌株,研究免疫抗病机理、生产工艺、使用方法、免疫抗病效果,首先在茄科和香蕉青枯病、瓜类和香蕉枯萎病上使用。此外将植物内生细菌作为外源基因载体用于生物防治是现代生物技术在植物内生细菌应用方面开辟的又一个新的领域。(3) 植物线虫生防菌剂的研究与应用:筛选防治植物线虫的生防菌,研究微生物学,抑制作用与机理,生产工艺,生物测定,应用技术等。4. 环境微生物与资源高效利用(1) 微生物发酵有机肥:微生物肥料是以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使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应的一种制品,通过其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改善植物营养状况,拮抗某些病原微生物,活化被土壤固定的磷、钾等矿物营养,加速作物秸杆腐熟及促进有机废物发酶,使农作物获得增产。(2) 水产养殖益生菌与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益生素):开发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益生菌和畜禽养殖益生素。(3) 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技术研究:开展微生物资源研究,筛选出的菌株能高效利用农药,并以其作为生长基质,在较低浓度下降解残留农药至行业规定的农残检测限以下,提取并分离纯化出具降解活性的有效生化物质,包括酶、多肽物质等,进行生产工艺的条件优化,开发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微生物降污制品。(4) 猪舍零污染体系微生物制剂的研究与应用:研究处理猪粪便和除臭的微生物,形成基质处理制剂和口服制剂,研究零排放猪舍基质垫层的结构和微生物处理的方法,形成猪舍零排放体系微生物处理系统。研究制剂微生物的生物学,降污除臭机理,微生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建立猪舍零排放体系微生物处理的方法。(5) 微生物果蔬保鲜剂的研究:根据采后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主要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的特性,研究其不耐储存、易腐烂的机理。开展微生物资源研究,筛选出合适的微生物,利用本团队完善的微生物研究平台,提取出可以抑制采后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生理和病理变化的活性物质,开发出能够减缓农产品腐烂、变质的无公害生化制品,在低成本下达到进行农产品保鲜的功效,开发具有实用价值的微生物保鲜技术。5. 农业微生物制剂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通过经典生物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有机结合,开展绿色农业微生物制剂的分子设计,提高使用效果和效率。主要涉及:(1) 杀虫晶体蛋白基因的分子克隆和活性检测;(2) 几丁质酶分离、纯化、酶学性质以及效应物对酶活性的影响;(3) 研究免疫抑制因子A (Immune Inhibitor A, 简称InhA)的生物活性;(4) 构建含有高效杀虫基因的杀虫、防病、内生和促生的枯草芽孢杆菌工程菌;(5) Bt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平台的构建;(6) 探讨Bt的生物安全性问题;(7) GFP标记技术平台建立;(8) 以脂肪酸、PCR为基础的rRNA及rDNA的分析方法研究微生物种群的区域分析与生态标记;(9) 芽孢杆菌对青枯菌的致弱机理分子解释。6. 建立项目选题、预研储备体系以行业发展、市场急需为导向,继续做好项目选题、预研工作。针对部分已有实验室样品的项目要改进和稳定工艺,提高性能,向中试过渡,加强阶段成果的应用与开发,个别项目加速研发进度,使之尽快产业化,占领国内外市场。7. 建立合作、开放的示范基地“福建省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将建成开放型的、与外开展合作的试验、示范基地、组织力量并大力吸引国内外农业微生物制剂专家共同就农业微生物制剂的基础理论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行工程化研究、开发,推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成果尽快产业化、规模化。同时培养一支具有研究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开发队伍。在上述基础上,再用3到5年时间,通过拓宽研究与开发领域,强化技术创新功能、技术集成功能、技术辐射功能、技术转化功能,使本实验室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我省发展特色的农业微生物制剂领域技术经济实体,具有一定规模的、适应市场变化的中试生产基地。通过工程化研究,把农业微生物制剂研究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为农业微生物制剂产品的规模产业化提供必要的技术数据。成为面向全省以至全国开放的农业微生物制剂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和技术领域高级人才培养基地,成为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科技产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型的、运行高效的科研机构;本实验室将与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尽快把我省的农业微生物制剂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国内一流、国外有相当影响的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机构,为我国和我省农业微生物制剂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四、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水平1. 申报单位基本情况项目申请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农业微生物研究中心是福建省农业生物药物研究与应用平台、福建省农业生物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和福建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核心。现已建成杀虫剂类生物农药柔性中试生产线、生物农药发酵工艺工程化试验室、生物农药制剂工艺工程化试验室、生物农药生物测定试验室、功能基因克隆及新药开发工程化试验室。能够承担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生产等一系列的科研工作。中心与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共同组建了中瑞分子标记合作研究实验室,与德国波恩大学共同组建了中德生防合作研究实验室,开。现有员工26人,其中博士6人,博士生4人,硕士8人,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8人,博士后3名,为完成本课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所拥有较强的生物技术研究装备,拥有DNA测序仪、细胞融合仪、基因扩增仪、系列电泳仪、高速离心机、超低温冰箱、紫外分光光度计、凝胶成像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液质联用、酶标仪、蛋白层析系统、超纯水系统、荧光显微镜、体视显微镜、高压灭菌器、各种型号的超净工作台、培养箱多台、全自动电脑控制节能玻璃温室、人工气候室、自动生测仪、分子筛分离机、电脑网络办公系统、细菌培养系统、组织培养系统、生物毒素耦合装置、微机自控发酵装置等先进仪器和设施。可进行分子、细胞、组织、个体和群体水平的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探索以及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2项目申报情况2007-2011年度,共申请到项目128项,合同计划总经费4253.4万元,实际到位经费4006.4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24项,合同计划总经费2679.5万元,占总合同经费的63.00%,实际到位总经费2438.5万元,占实际到位经费的60.87%;省级项目55项,合同计划总经费1252万元,占总合同经费的29.44%,实际到位经费1247万元,占实际到位总经费的31.13%;院市级项目49项,合同计划总经费321.9万元,占总合同经费的7.57%,实际到位经费320.9万元,占实际到位总经费的8.01%。3项目完成情况2007-2011年度项目完成113项,评审或鉴定共5项(国际领先3项,国内先进2项),通过专家验收24项,结题84项。4获奖成果情况2007-2011年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5项,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院课题进展奖2项。5. 获审(认)定品种、专利、品种权、软件著作权及相关标准(规程)情况2007-2011年度国家发明专利1项,外观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权;新农药登记证3个,肥料登记证1个,饲用益生菌剂1个,企业标准1项。6. 发表论文、论著情况2007-2011年度合计发表论文和论著228篇:发表第一作者论著7本,其中英文专著1作;第一作者论文201篇,SCI收录论文8篇、国家级学报48篇;国家级刊物和省级学报138篇。第二作者著作1本,论文13篇,其中SCI 2篇、国家一级学报1篇;第三作者论文7篇;第四作者论文2篇,其中SCI 1篇;第五作者论文4篇。7.主要成果应用情况(1)生物杀虫剂BTA在全国19个省的茶叶、蔬菜、果树、水稻、棉花等作物上进行推广应用,用于防治茶叶、蔬菜、果树主要害虫和螨类,应用面积达100万亩次,可以防治五个目近58种农业害虫,杀虫速率平均85%/24小时,与化学农药相近,使用成本3.5-5.3元/亩次,较化学农药平均低5%,缓解茶叶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的问题, 增加了无公害蔬菜、茶叶、果品、水稻面积,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2)青枯病生防菌“安地”在全国示范推广面积累计达20多万亩次,对番茄、茄子等作物青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到75%以上。 “安地”的推广应用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3)无害化养猪微生物发酵床工程化技术提供了实用性很高的养猪技术体系,解决了养猪过程的猪粪污染治理,该技术能够减少猪场用水80%以上;节省人工20%以上,使用成本较低。生猪的生长环境健康,减少病害的发生。饲用菌剂提高了生猪对饲料吸收率,增强猪的抗病能力,起到替代抗生素的作用;猪的生长速度快,出栏时间较常规方法养殖平均提前12天左右,降低成本3%。研究技术在福建三明、宁德、漳州、泉州、福州、南平、龙岩等地的规模猪场成功地进行了20万头以上的推广应用,新增产值2亿元,增收节支200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推广价值和市场前景。(4)利用线虫生防菌淡紫拟青霉研制出制剂担子肥药,进行了推广应用,将担子肥药替代部分基肥,在播种或移植前施用,对作物根结线虫的抑制率达到80%,增产20%。并在厦门、漳州、泉州、莆田等地的蔬菜种植区进行了规模生产试验示范,累计推广面积达25万亩次,经济效益达到1.25亿元。五、科研队伍状况及培养人才的能力1. 学术带头人简介:刘波,男,博士,研究员,现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1)基本情况1987获福建农大博士学位,1992-1994德国波恩大学博士后, 1994-1995美国密执根大学访问学者,1996-2002年德国波恩大学每年1-3个月短期合作研究访问学者,2002-至今年被聘为德国波恩大学植物病理研究博士生第二导师,招收德国波恩大学的博士生3名,现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二级研究员。现任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农业应用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福建省科协常委,福建省农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专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昆虫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中国生物防治、福建农业学报等编委,德国波恩大学植物病理研究所第二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博士生第二导师,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生导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微生物创新团队和中德生防合作研究项目中方首席专家。(2)研究经历长期从事微生物生物技术与农业微生物制剂的研究。2004-2009年间申请到中德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支撑项目,国家成果转化项目、国家发改委项目、省科技重大攻关项目等科研课题150个,获得科研经费的资助3600多万元,建立了“中德生防合作研究实验室”、“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生物防治技术”、“福建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科技厅农业生物药物研究平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创新团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业微生物生物技术与农业生物药物研究的技术体系。完成了“蚜茧蜂人工大量繁殖技术”、“稻飞虱综合治理”、“数据库自动编程系统”、“水稻病虫微机测报网络”、“生物杀虫剂BtA的研究与应用”、“农作物请枯病生物杀菌剂ANTI-8098A的研究与应用”、“作物枯萎病生物杀菌剂-枯特利的研究与应用”、“农业科技推广互联网的建立与应用”、“茶叶病虫系统调空技术的研究”、“微生物发酵床零污染猪法的研究与应用”等课题。在德国博士后工作期间,发明了新型昆虫嗅觉仪,提高了昆虫利它素的测定精度和效率。研究成果“植物生长调节剂”、“苏云金杆菌培养基”、“气升式发酵反应器”“生物杀虫剂BtA的物理藕合技术”等研究获国专家利7项。(3)研究成果“获农业部丰收一等奖1项(参加),国家科委星火科技三等奖1项(参加),省科学技术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从1988-2003年连年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2)、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1996)、省级优秀专家(1997)、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7)、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管理(1997),省“五一”劳动奖章(1999、2010)、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2010)。在国内外学报上发表论文256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其中在国际专业学报(SCI)上发表论文22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主笔);出版专著13本(包括硕士和博士论文),其中在德国出版英文专著2本。目前,作为中德合作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基金,国家引智办项目、省农业重大项目主持人,从事微生物生物技术与农业生物药物、环保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2.科研队伍状况及培养人才的能力本中心设主任1名,由学术带头人担任。全面负责“中心”运行。现有在职研究人员22人,其中研究员4人(包括博士2人),副研究员7人(博士4人),在职博士生4人,硕士8人,博士后1人;常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0-15名,博士生1-2名,博士后2-4名。从事研究的科技人员(包括研究生)达40-50人。六、已具备的科研条件拥有试验室面积1300m2,拥有设备208台(套),价值9082637.72元。拥有DNA测序仪、细胞融合仪、基因扩增仪、mRNA差别显示仪、生物信息系统、系列电泳仪、高速离心机、超低温冰箱、紫外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分析仪、毛细管电泳仪、酶标仪、蛋白层析系统、质谱仪、超纯水系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多功能立体解剖镜、流式细胞仪、高压灭菌器、各种型号的超净工作台、培养箱多台和10平方米的大型冷库、全自动电脑控制节能玻璃温室(荷兰进口)、人工气候室、分子筛分离机、电脑网络办公系统、细菌培养系统、组织培养系统和细菌发酵系统等仪器和设施。2007-2011年度,新增气质联用仪1台(套),气相色谱1台(套),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1台(套),阴离子交换色谱柱1件、液质联用仪1台、脂肪酸测定快速标样及样品瓶、色谱脱水阱、MP Fastprep-24型土壤核酸快速提取仪1套,倒置荧光显微镜1台(套),体视显微镜1台(套),全自动高压灭菌锅1台(套),高灵敏度凝胶成像与图像分析系统1台(套),菌落计数系统1台(套),高性能基因突变分析系统、快速核算提取仪和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各一台(套),全温双层摇床5台、恒温摇床1台、厌氧培养箱1台、隔水式恒温培养箱1台、冷冻离心机1台、三洋制冰机1台、低温冰箱1台、超净工作台1台、赛多利斯电子天平2台、艾本得移液器20件、石蜡切片机1台、真空泵1台、循环水式真空泵1台、STIK低温生化培养箱5台、体视显微镜1台、尼康E-100生物显微镜1台、三槽独立控温水浴锅1台。经过多年建设,农业微生物研究中心已经建立以生物农药工程菌芽孢杆菌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的研究平台,包括多个专项公共实验室(基础微生物研究、分子生物学、发酵工艺研究、功能物质分析);建立和完善农业微生物保藏系统,保藏各类农业微生物菌株17000多株(含Tn5突变株1000株),保藏世界各地土壤样本5000多份。注重技术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以GFP基因标记为核心技术的目标微生物作用机制研究技术、微生物脂肪酸鉴定及分析技术、微生物次生代谢物质纯化与分析技术、生物农药生产工艺等一系列技术独具特色,众多科研院所前来交流学习。中心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注重同各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设备利用率,加快研究信息的交流。2011年新增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科学观测站3项,包括农业部福州热带作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东南区域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科学观测实验站和农业部福州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建成省级平台5个,其中省级工程中心2个。与企业共同建设“福建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进行生物农药产品产业化研究。作为承担主体建设“福建省农业生物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创新性基础与应用研究为依托,通过对在生物农药产业化中的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微生物制剂技术,不断地推向市场。七、开放合作和运行管理制度1.开放合作“福建省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将建成开放型的、与外开展合作的试验、示范基地、组织力量并大力吸引国内外农业微生物制剂专家共同就农业微生物制剂的基础理论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行工程化研究、开发,推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成果尽快产业化、规模化。同时培养一支具有研究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开发队伍。国际合作主要单位有德国波恩大学植物病理研究所、瑞典农业大学微生物系、美国农业部弗罗里达园艺实验室、英国洛桑农业实验站等,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扩大国际合作。国内合作的主要单位有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厦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进一步加强合作,互派访问学者,加强研究交流。在上述基础上,再用3到5年时间,通过拓宽研究与开发领域,强化技术创新功能、技术集成功能、技术辐射功能、技术转化功能,使本实验室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我省发展特色的农业微生物制剂领域技术经济实体,具有一定规模的、适应市场变化的中试生产基地。通过工程化研究,把农业微生物制剂研究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为农业微生物制剂产品的规模产业化提供必要的技术数据。成为面向全省以至全国开放的农业微生物制剂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和技术领域高级人才培养基地,成为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科技产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型的、运行高效的科研机构;本实验室将与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尽快把我省的农业微生物制剂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国内一流、国外有相当影响的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机构,为我国和我省农业微生物制剂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2,运行管理制度“福建省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运行机制遵循的原则为:公平、公正、公开、合理、量化,科研管理实行合议制度,首席科学家为微生物学科创新团队的牵头人;微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