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文学院.doc_第1页
武汉大学文学院.doc_第2页
武汉大学文学院.doc_第3页
武汉大学文学院.doc_第4页
武汉大学文学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武 汉汉 大大 学学 文文 学学 院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 教 学 大 纲 试行 试行 20042004 年年 1212 月月 目目 录录 目目 录录 2 现代汉语现代汉语 3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 5 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 6 文学概论文学概论 8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12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 17 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 25 写写 作作 34 现代语言学现代语言学 36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 39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 41 中国古代语言学名著导读中国古代语言学名著导读 45 诗骚诗骚 导读导读 46 中国现代诗歌名篇导读中国现代诗歌名篇导读 48 现代汉语现代汉语 1 课程性质课程性质 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主要是系统讲授现代汉语知识 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的特点 它是掌握语言学理论的起点 也是学习其他相关 课程的基础 同时 对提高语言修养及语言运用能力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2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 在讲授现代汉语系统知识的同时 注重培养 学生的语言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提高语言修养 自觉正确使用祖国语言 并为从事汉语教学和研究 打好基础 3 学时学分学时学分 教学时数为 72 学时 分上下两学期教学 共 4 学分 4 教学要求教学要求 教学中要求做到两个结合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概括上突出现代 汉语的特点 实践指导上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包括语言的观察 分析和 运用能力 2 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以共时的静态描写为主 一般不做历时的 动态描述 但是 在教学中 仍应强调动态的历史发展的观点 这主要在于两 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为了深刻说明现代汉语的体系的形成及其特点 不能没有 历史的视角 二是现代汉语本身也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演变 也必须有发 展的观点 5 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 讲授与讨论结合 语言知识的讲授与语言能力的培养并重 有条件的可考 虑用计算机课件 6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讲授现代汉语系统极其语用特点 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教学 难点是现代汉语的语音知识 主要是音位理论及方言辨正 建议用学生熟悉的外语和方言与普通话音位对比 借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方音辨正 7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绪论 语音 文字 词汇 语法和修辞等六个部分 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1 绪论 部分阐明汉民族共同语的基本概念 汉语在国内外的地位 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 汉语规范化的重要意义 汉语的主要特点 语音 词汇 语法三要素的相互关系 书面语和口语的相互作用等 使学生对现代汉 语有初步的概括认识 加深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提高学习的热情 2 语音 部分讲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及相关的语音知识 比较深入 地分析其音节结构 辨正重要的方音现象 使学生全面地理解现代汉语语音的 能力 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方案 基本上能说普通话 3 文字 部分讲解汉字的性质 构造及其整理和简化 书写的规范以 及汉字改革的规律及意义 使学生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在现阶段的应用情况 并掌握纠正错别字的方法 4 词汇 部分讲解现代汉语的词的构造 词汇的构成 词典的使用法 并分析词义的各种现象 使学生理解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及其应用情况 掌握 用词的正确方法 5 语法 部分讲解现代汉语的词类 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词组的构成 及其类型 句子和句子的类型 句子的语气 使学生理解现代汉语的语法系统 掌握用词造句的规律 并具有分析语句及纠正语法错误的能力 6 修辞 部分讲解词语的运用和配合 句子的锤炼和选择 语体和风 格的类型 使学生理解现代汉语修辞的基本规律 能够分析现代汉语中的修辞 现象 纠正修辞上的语病 提高语言运用和鉴赏的能力 8 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教材 胡裕树主编 现代汉语 重订本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1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 现代汉语专题教程 北京大学出 版社 2003 年版 2 张斌 汉语语法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 一 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基础课之一 是进一步学习古代文学 古典文献学 等课程的先导课程 二 教学目的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为主要目的 本课程内容包括文选 常用词 古代汉语常识三个部分 文选以典范的古代散文为重点 也安排了适量的骈文 辞赋和诗 词 常识包括文字 词汇 语法 音韵 训诂 工具书以及古代文化知识等 在教学过程 中 三方面内容相互配合 互为基础 使学生不仅掌握古代的语言材料 并且还在一定程 度上掌握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 为进一步研究汉语以及中国的古代文化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三 学时学分 90 学时 5 学分 四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 辅以学生课下自学与课堂讨论 五 重点难点 1 重点 词汇 语法 2 难点 音韵 六 教学内容 讲授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 通论 1 绪论 2 文字 3 词汇 4 语法 5 修辞 6 音韵常识 7 训诂常识 8 古汉语工具书常识 二 文选 篇目略 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 1 课程性质课程性质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是普通语言学的入门课 它 的预修课程是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 主要讲授普通语言学的基本知识 侧重阐 述语言的本质 语言的结构系统及其发展的共性特征 属于理论语言学的范畴 2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具体教学目的 1 理解语言学研究领域和学科性质 2 全面了解语 言的社会性质和符号性质 3 系统掌握语言的结构体系及语言学各部门的研 究对象及其基本特点 4 掌握语言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3 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尤其注意介绍语言研究的新进展 新动向 引导学生 观察分析身边的语言现象 思考语言问题 充分认识语言学的理论意义及实践 价值 4 学时学分学时学分 教学时数为 36 学时 每周 2 学时 共 2 学分 5 教学方式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 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 适当组织讨论 有条件的可采用计算 机课件教学 6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语言本质及相关属性 语言结构规律和发展演变以及语言学的 发展趋势 限于条件 音系学和实验语音学的相关知识的讲授可能成为教学难 点 另外 受教学时数的限制 学生在理解现代语言学理论方面也会有一定难 度 建议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知识 深入浅出 地讲解相应的语言理论 着重介绍对汉语研究有重要影响 对人们的语言生活 有直接作用的现代语言学理论 7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主要讲授语言的一般现象及其基本规律 1 语言和语言学 包括语言的本质及其属性 语言与思维 语言研究与 学科性质 2 语音和语音学 包括语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音位和音位学 语 音的结构和系统 音系学和实验语音学 3 语义和语义学 包括语义的性质和类别 语义单位 义素分析 语义 场 语义的组合 语义和语境 4 语法和语法学 包括语法单位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语法手段和语 法范畴 词类和句法结构 传统语法学和现代语法学 5 语言的发展与变化 包括语言与社会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民族 语 言发展变化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8 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教材 徐通锵 叶蜚声 语言学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1 年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1 高名凯 石安石 语言学概论 中华书局 1987 年重排版 2 马学良等 普通语言学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3 英 罗宾斯 普通语言学概论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年 文学概论文学概论 一 一 课程性质课程性质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的主要基础理论课之一 是进一步学习文学专业课 的先导课程 二 教学目的二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哲学背景 观点和方法 讲授文艺发生 发展的主要规律 文艺的本质特征 文艺创作中思维特点和表 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构成及其类别 文学作品的鉴赏 批评 回答文学创作提 出的新问题 介绍新的文艺界潮流派 教学要求理论要面对实际 革新过时的 教条 研究实践出提出的新情况 针对新的文艺现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 在教 学过程中 力图把古今中外的文学问题加以贯通 这既是理论的普适性的体现 同时也是为其他文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 学时学分三 学时学分 36 学时 2 学分 四 教学方式四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 并辅之以课堂讨论 五 重点难点五 重点难点 1 重点 导论 创作论 鉴赏批评论 2 难点 本质论 六 教学内容六 教学内容 导论导论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 一 文学理论是一门哲学 二 文学理论是与文学史相对存在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特殊对象和内容 一 文学理论是以文学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为对象 二 文学理论内容的五大构成部分 第三节文学理论的研究立场和方法 一 从客观理性出发 二 以辩证法为根本方法 第四节学习文学理论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一 知识结构 二 基本能力 第一章第一章 本质论本质论 第一节 文学是相对存在的一种有限事物 一 文学是一种实在事物 二 文学的本质是依关系而生 三 文学是以语言为表象的人的创造物 第二节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 一 社会意识是与社会存在相对存在 二 社会意识是以语言或视听表象为外在形式的精神事物 三 社会意识是属于价值论范畴的事物 第三节文学是一种艺术 一 在社会意识领域内文学是作为一种艺术存在 二 文学及其它一切艺术都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目的性 三 在艺术中真与善是统一于美 第四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一 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类型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语言性 二 文学表现的是人的心灵世界 三 文学文本与作家 客观现实 读者构成统一的文学世界 第二章第二章 作品论作品论 第一节 文学文本内容的构成因素 一 主题 二 题材 三 主题与题材 素材的关系 第二节 文学文本形式的构成因素 一 结构 二 语言 三 体裁 第三节 文学文本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一 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 对立统一 二 内容与形式没有真假优劣和主次轻重之分 三 内容与形式相互转化 第四节 文学的类型 一 文学类型划分的根据 二 叙事性作品 三 抒情性作品 四 戏剧性作品 第三章第三章 创作论创作论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过程 一 文学创作的必要条件 二 文学创作的构思活动 三 文学创作的传达过程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方法 一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二 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三 现代派的创作方法 第三节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 一 典型 二 意境 三 意象 第四节 文学的风格和流派 一 风格 二 流派 三 风格和流派的一致性与多样性 第四章第四章 发生发展论发生发展论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 一 历史上关于文艺起源的主要观点 二 研究文艺起源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三 文艺起源于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分离 第二节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 决定文学发展的基本因素 二 文学发展的自律性和他律性 三 关于文学的繁荣和边缘化 第三节文学的继承 革新与相互借鉴 一 文学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二 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 三 关于世界文学的发展 第四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的发展 一 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 二 社会主义文学的定义 三 我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 第五章第五章 欣赏批评论欣赏批评论 第一节 文学欣赏 一 文学欣赏的性质和作用 二 文学欣赏的心理特征 三 文学欣赏的差异性和一致性 第二节文学批评 一 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作用 二 文学批评的标准 三 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 四 批评家的修养 七 教材及参考文献七 教材及参考文献 教材自编 参考文献 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年修订版 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 文学概论 王一川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版 文学评论教程 王先霈著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朱立元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 一 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 必修课 二 二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了解现当代文艺思潮 小说 诗歌 散文和报告文学 戏剧的基本知识 了解有关重要作家 作品的文学成就 学会欣赏 研究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掌握研究文学现象的基本知识 三 三 学时 学分学时 学分 108 学时 6 学分 四 四 教学方式教学方式 教师主讲与师生讨论相结合 五 五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清晰梳理纷纭复杂的文学现象 并对之作为出具有历史感的评价 六 六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绪论 现当代文学 的性质和历史分期 思考题 1 什么叫中国现当代文学 2 中国现当代文学如何分期 第一讲 五四文学思潮 一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二 新文学社团的涌现 三 新文学理论建设与文艺思想斗争 四 文学创作的潮流 思考题 1 文学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是什么 2 早期新文学理论建设的特点和文艺思想斗争的特点 3 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概貌及特点 第二讲 鲁迅 一 鲁迅生平与思想发展历程 二 呐喊 彷徨 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三 阿 Q 正传 四 野草 朝花夕拾 及杂文 五 故事新编 思考题 1 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及其文学史地位 2 鲁迅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其文学史地位 3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成就 第三讲 人生派文学 一 创作概况 小说 诗歌 散文 戏剧 二 叶圣陶的小说 三 周作人 林语堂 朱自清 冰心等人的散文 思考题 1 五四小说的特点 2 叶圣陶小说和周作人等人散文的特点 3 丁西林独幕剧的成就及艺术特色 第四讲 郭沫若 一 生平 思想与创作概况 二 女神 的思想艺术特点 三 以 屈原 为代表的历史剧 思考题 1 女神 的成就 2 历史剧的思想艺术特点 第五讲 浪漫派和象征派文学 一 创作概况 小说 诗歌 散文 戏剧 二 创造社小说和郁达夫 三 新月派诗与象征派诗 思考题 4 浪漫派小说的特点 5 新月派诗与象征派诗的成就和特点 第六讲 左翼文学思潮和文艺思想斗争 一 革命文学 论争和以 左联 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二 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的对立 三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小说 诗歌 散文 戏剧 思考题 1 无产阶级文学思潮兴起的条件及过程 2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及其与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冲突 第七讲 茅盾的创作 一 生平与创作概况 二 蚀 与 子夜 思考题 1 茅盾小说的特点及文学史地位 2 子夜 的思想艺术特点 第八讲 老舍的创作 一 生平与创作概况 二 骆驼祥子 与 四世同堂 思考题 1 老舍的创作的成就与风格 2 主要代表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第九讲 沈从文的创作 一 生平与创作概况 二 边城 与 长河 思考题 1 沈从文小说的成就及风格 2 边城 的思想艺术特点 第十讲 曹禺的创作 一 生平与创作概况 二 雷雨 日出 原野 北京人 思考题 1 曹禺戏剧风格变化的轨迹 2 各代表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第十一讲 左翼小说 京派与海派小说 现代派诗歌 话剧的成熟 一 左翼小说家及其创作风格 二 京派小说家及其创作风格 三 海派小说家及其创作风格 四 现代派诗人及其创作风格 五 话剧运动及其代表作家的创作成就和风格 思考题 1 各文学流派的总体面貌及其代表性作家的创作成就及风格 第十二讲 讲话 与文艺思潮的新变 一 讲话 的发表 二 文学思潮 胡风等人的文艺思想及文艺论争 思考题 1 讲话 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第十三讲 赵树理的创作 一 生平与创作概况 二 小二黑结婚 李有才板话 思考题 1 赵树理小说的文学史地位 2 小二黑结婚 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第十四讲 解放区文学 一 创作概况 二 丁玲的小说 三 孙犁的小说 四 李季的 王贵与李香香 五 歌剧 白毛女 思考题 1 丁玲创作道路的变迁 2 孙犁小说的风格 3 王贵与李香香 白毛女 的文学史地位 第十五讲 艾青的创作 一 创作概况 二 大堰河 我的保姆 等代表作 思考题 1 艾青的创作成就和风格 第十六讲 七月派 九叶派和冯至的十四行诗 一 路翎的小说和七月派的诗 二 穆旦和九叶派的诗 三 冯至和他的十四行诗 思考题 1 七月派的总体风格及代表作家和诗人的创作特色 2 九叶派诗的总体特色和穆旦诗歌的风格 3 冯至的创作成就及他的十四行诗的艺术特色 第十七讲 钱钟书和张爱玲 一 钱钟书和 围城 二 张爱玲和 传奇 思考题 1 钱钟书及其 围城 的成就 2 张爱玲及其 传奇 的成就 第十八讲 十七年文艺思潮 上 一 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 二 1950 年代的文艺运动 关于电影 武训传 红楼梦研究 和胡风文艺思想的批 判及其教训 三 双百方针 与文学的短暂繁荣 第十九讲 十七年文艺思潮 下 一 1960 年代的文艺运动 文艺政策的调整与 反修 运动 二 文革 文学 帮派文艺 地下文学 与 天安门诗歌运动 三 十七年文艺的得失评论 第二十讲 十七年小说 上 一 赵树理的小说与 山药蛋派 二 孙犁的小说与 荷花淀派 第二十一讲 十七年小说 下 一 柳青的 创业史 二 周立波的 山乡巨变 三 杨沫的 青春之歌 第二十二讲 十七年诗歌 一 贺敬之 郭小川的诗歌 二 闻捷的诗歌 第二十三讲 十七年散文 戏剧 一 朔 刘白羽 秦牧的散文 二 老舍的戏剧 三 郭沫若的历史剧 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书目 1 钱理群等著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 唐 主编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3 於可训 中国当代文学概论 修订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 4 王庆生主编 中国当代文学 华中师大出版社 5 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6 陈思和主编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 课程性质 必修 教学目的 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熟悉历代重要的作家 掌握重要作品的 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征 学 时 252 学 分 14 教学方式 讲授 讨论 作业 主要教材 郭预衡 中国文学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教学内容 第一段 第一章 中国文学的发展概况 重点介绍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 掌握各个历史 时段文学发展的不同特征 及其与各个历史时代的文化精神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第二章 中国文学的起源与原始文学 重点介绍文学起源于劳动的文学史观 了解原始文学诗 乐 舞三位一体的基本特征 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俄 普列汉诺夫 论艺术 没有地址的信 三联书店 1974 年版 德 格罗塞 艺术的起源 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 第三章 中国古代神话 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民族特性 中国古代神话的分类 重点掌握各类神话的代表作品 中国神话的艺术精神 难点 中国古代神话不发达的文化原因 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袁珂 山海经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 第四章 诗经 介绍 诗经 的时代 作者 收集 整理 分类 流传等相关知识 重点掌握 诗经 的思想内容及其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章叠句的章法以及双声叠韵的语言特色 诗经 的艺术精神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难点之一 诗经 的分类 难点之二 诗经 的用韵 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朱熹 诗集传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 程俊英 诗经注析 中华书局 1991 年版 第五章 史官散文 介绍中国早期史官文化发展的历史路径 各个发展阶段史官散文的不同特征 重点掌 握 左传 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征 先秦史官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难点之一 青铜彝器的文化功能及铜器铭文的发展 难点之二 尚书 的时代及其流传背景 难点之三 逸周书 的时代及其文本特征 难点之四 国语 左传 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之五 春秋 的思想性及其与 三传 之间的关系 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程水金 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 第一卷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六章 诸子散文 介绍诸子散文兴盛的社会文化背景 诸子散文由语录体到论辨体再到论述体的发展过 程 了解 战国之文深于比兴 的时代精神以及各家散文的不同艺术风格 重点掌握 论 语 墨子 庄子 孟子 散文的思想性及其艺术风格 难点之一 老子 的时代与本体特征 难点之二 庄子 的思想性及其 三言 的正确理解 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程水金 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 第二卷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七章 屈原与 楚辞 介绍屈原的生平 思想 楚辞 的文体特征与楚地巫风的关系 重点掌握 离骚 的思想性内容及其艺术风格 难点之一 离骚 的浪漫主义与象征文学 难点之二 离骚 的文本阅读 课外作业之一 离骚集注 要求必须集五家古今不同注本 并加上自己的 按语 课外作业之二 论屈原的人格与 离骚 的艺术精神 不少于 6000 字 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褚斌杰 楚辞要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八章 汉代赋体文学 介绍赋体文学的起源与汉代赋体文学的发展与流变 重点掌握汉赋从骚体赋到散文体 大赋再到抒情小赋的发展线索 汉代赋体文学各个发展阶段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难点之一 辞与赋两种文学体式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之二 汉代散体大赋的艺术精神 难点之三 骚体赋与抒情小赋在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上的异与同 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马积高 赋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第九章 司马迁与 史记 介绍司马迁的家世 生平与 史记 的写作过程 史记 的体例及其思想性 重点掌握 史记 传记文学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难点之一 纪传体史学体例形成的学术背景及其对后世史学的影响 难点之二 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与 史记 的批判精神 难点之三 史记 人物传记的选材与剪裁 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陈桐生 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 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第十章 汉代诗文 介绍汉代诗歌与散文创作的基本知识 汉初诗文创作的基本情况以及贾谊 晁错的政 论散文 诗歌从四言到杂言 从杂言到五言诗的发展概况 重点掌握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 内容及其艺术成就 汉末文人五言诗尤其是 古诗十九首 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风格 难点之一 五言诗的起源及其艺术表现力 难点之二 乐府 一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概念演变 难点之三 古诗十九首 的作者及其创作时代 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萧涤非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第二段 上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特点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特征 第四节 人的自觉与文学的自觉 第二章 建安诗歌 第一节 曹操 第二节 建安七子与蔡琰 第三节 曹丕 第四节 曹植 第三章 正始诗歌 第一节 阮籍 第二节 嵇康 第四章 西晋诗歌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西晋前期诗歌 第三节 西晋中期诗歌 第四节 西晋后期诗歌 第五章 东晋玄言诗 第一节 东晋前期的玄言诗 第二节 东晋中期的玄言诗 第三节 东晋后期的玄言诗 第四节 玄言诗的内容 第六章 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生平 第二节 陶渊明的思想与人生态度 第三节 陶渊明的作品 第四节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 第七章 南北朝诗歌 第一节 元嘉三大家的艺术成就 第二节 永明体与古诗的近体化 第三节 南朝的山水诗及其演进 第四节 南朝的宫体诗及其发展 第五节 南朝的咏物诗及其得失 第六节 北朝诗歌 第八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一节 南北朝乐府民歌概说 第二节 南朝乐府民歌 第三节 北朝乐府民歌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概况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概说 第二节 典论 论文 文赋 第三节 葛洪与挚虞的文学思想 第四节 刘勰与 文心雕龙 第五节 钟嵘 诗品 第十一章 魏晋南北朝散文 骈文与赋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散文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骈文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的赋 下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隋唐五代文学概况 第一节 代文学的兴盛 第二节 代文学兴盛的原因 第三节 代文学的分期 第二章 隋代诗歌 第一节 隋代的历史文化 第二节 隋代前期诗歌 第三节 隋代后期诗歌 第三章 初唐诗歌之展开 第一节 太宗及诸大臣的诗歌 第二节 初唐四杰的诗歌 第三节 沈宋与陈子昂的诗歌 第四章 盛唐诗歌之兴盛 第一节 盛唐诗歌的发展与繁荣 第二节 盛唐前期诗人及其作品 第三节 山水田园诗人 第四节 边塞诗人 第五节 李白 第六节 杜甫 第五章 大历诗歌之过渡 第一节 大历诗歌的特征 第二节 元结顾况与现实主义诗群 第三节 刘长卿韦应物与江东诗群 第四节 大历十才子与京都诗群 第六章 中唐诗歌之新变 第一节 中唐诗歌的特点 第二节 新乐府诗派及其作家 第三节 奇险诗派及其作家 第四节 清丽诗派及其作家 第七章 晚唐诗歌之分派 第一节 晚唐政治与社会文化心理 第二节 唯美派诗人及其作家 第三节 现实派诗人及其作家 第四节 诸派纷呈的五代诗坛 第八章 唐五代词 第一节 唐五代词概说 第二节 唐民间词 第三节 唐文人词 第四节 西蜀词 第五节 南唐词 第九章 唐代古文 骈文与赋 第一节 唐代古文 第二节 唐代骈文 第三节 唐代的赋 第十章 唐代传奇与通俗文学 第一节 唐代传奇 第二节 唐代的通俗文学 教材及参考书目 1 教材自编 2 参考书目 刘师培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 刘永济 十四朝文学要略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4 年 游国恩主编 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 中国社科院本 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年 第三段 宋代文学 绪论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宋代文学的独特 成就与历史地位 北宋诗文 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西昆体的盛衰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苏轼古文 词创作及其意义 影响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北宋词 晏欧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柳永词的新变 苏轼以诗为词对词境的开拓 苏词 风格的多样性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周邦彦和北宋后期词坛 南宋诗文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胡铨 陈亮等的政论文与陆游 范成大等的笔记文 理学家的文论与朱熹 真德秀的散文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宋末诗歌 南宋词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姜夔 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辽金诗歌 辽代诗歌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元代文学 绪论 元代的社会与文学 叙事文学的兴盛 审美情趣的变异 话本与说唱文学 小说话本 讲史话本 讲经话本 诸宫调 董解元 画厢记诸宫调 元杂剧 关汉卿等元曲四大家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元南戏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高明 琵琶记 的悲剧意蕴与艺术成就 四大南戏及其 他 元散曲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 元前期散曲创作 关汉卿 马致远等豪放曲家 元后期散曲创作 张河久 乔吉等清丽曲家 元诗文 元代诗文概况 元代前期诗歌 元代中期诗歌 元诗四大家 元代后期诗 歌 杨维桢的 铁崖体 萨都剌等少数民族诗人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文学史 第三卷 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排印本 全宋词 唐圭璋编中华书局 1979 年排印本 全宋诗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排印本 全宋文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编巴蜀书社排印本 全元戏曲 十二卷 王季思维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1999 年排印本 全元散曲 隋树森编中华书局 1964 年排印本 第四段 明清文学 一 重点难点 a 各种文学形式的发生发展 它们之间的发展线索和继承关系 如南戏与 传奇的断限 南杂剧的演变过程等 b 各个时代文学发展的实际状况 如明初 水浒传 与嘉靖间 水浒传 的差异等 c 文学思潮与历史进程及思想史的关系 如明清两代文学流派的更迭等 二 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 四 共分九章 依次为 元明之际的文学 1350 1402 含高启 刘基 三国演义 水浒传 等 永乐至天顺时期 1403 1464 含台阁体 于谦 剪灯馀话 等 成化至隆庆时期 1465 1572 含 茶陵派 前后七子 唐宋派 西游记 等 万历时期 1573 1620 含汤显 祖 吴江派 公安派等 天启 崇祯时期 1621 1644 含复社 几社 三言 二拍等 清初文学 1645 1661 含江左三大家 苏州派 水浒后传 等 康 雍时期 1662 1735 含神韵派 孔尚任 洪升 聊斋志异 等 乾隆 时期 1736 1820 含常州词派 龚自珍 镜花缘 等 三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 材 自编 参考书目 郭豫衡主编 中国文学史 朱东润主编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郭绍虞主编 中国历代文论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各相关名著 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 1 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 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基础必修课 2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国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 熟悉其中 的经典作家 作品 以及重要的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并对这些作家 作品和 文学现象展开具有一定的独到见解和思想深度的分析 拓展中文系学生的文学 视野 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文学感受力 增强学生使用外文阅读文学作品和相关 学术资料的能力 3 学时学分 学时学分 90 学时 5 学分 授课分两学期完成 4 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 辅以课堂讨论 5 10 学时和课后作业 考核方式 平时考查占 60 包括论文写作 课堂讨论 口试和其他教学 实践活动 期末考试占 40 5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 重点 古希腊罗马 中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 十八 世纪启蒙主义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二十世纪现代主义 以及亚非 部分文学的经典作家作品 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国文学从古至今的主要脉络和宏 观规律 各时期主要文学流派的特征 重要文学现象分析 难点难点 1 指导学生直接用英文阅读文学作品和研究著作 2 培养学生 独立思维 寻找崭新角度进行富有创见的研究的能力 3 处理好课时的短缺与 内容的丰富浩瀚之间的关系 6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自编 参考书 Harold Bloom The Western Canon The Berkley Publishing Group New York 1994 7 教学内容 讲授大纲 教学内容 讲授大纲 第一讲 古希腊罗马文学 第一节 古希腊神话 一 什么是希腊神话 二 希腊神话的创作和保存方式 三 希腊神话的主要类型 1 神的故事 2 英雄传说 二 希腊神话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荷马史诗 一 基本主题 二 人物形象 三 结构特征 四 语言和修辞特征 第三节 希腊戏剧 一 古希腊悲剧 一 概论 二 三大悲剧家 1 埃斯库罗斯 2 索福克勒斯 3 欧里庇德斯 二 古希腊喜剧 一 概论 二 阿里斯托芬 第四节 古罗马文学 一 罗马文学概论 1 罗马神话 2 罗马喜剧 3 罗马文艺理论 4 罗马诗歌 二 维吉尔与 埃涅阿斯纪 三 奥维德与 变形记 第二讲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中世纪文学概述 一 中世纪概况 二 中世纪文学类型 1 教会文学 2 英雄史诗 3 骑士文学 4 城市文学 第二节 但丁 一 创作历程 二 神曲 第三讲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概述 一 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二 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1 意大利文学 2 法国文学 3 西班牙文学 4 英国文学 三 人文主义文学主要特征 第二节 薄伽丘与 十日谈 第三节 拉伯雷与 巨人传 第四节 塞万提斯与 堂吉诃德 第五节 莎士比亚 一 创作历程 历史剧 喜剧 悲剧 传奇剧 二 莎士比亚作品选讲 哈姆雷特 奥赛罗 李尔王 麦克白 第四讲 十七世纪文学 第一节 十七世纪文学概述 一 17 世纪英国文学 弥尔顿 二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1 产生背景 2 主要特征 3 创作成就 1 高乃依 2 拉辛 第二节 莫里哀 一 创作历程 二 伪君子 第五讲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 第一节 启蒙文学概述 一 启蒙主义运动与启蒙思想 二 英国启蒙文学 1 笛福与 鲁滨孙漂流记 2 斯威夫特与 格列佛游记 3 理查孙 4 菲尔丁与 汤姆 琼斯 三 法国启蒙主义文学 1 孟德斯鸠 2 伏尔泰 3 狄德罗与 拉摩的侄儿 4 卢梭 5 博马舍 四 德国启蒙主义文学 1 莱辛 2 席勒 第二节 歌德 一 创作历程 1 少年维特之烦恼 2 威廉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二 浮士德 Faust 第六讲 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 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一 产生背景 二 主要特征 第二节 德国浪漫主义 1 耶那派 2 海德堡派 3 霍夫曼 4 海涅 第三节 英国浪漫主义 1 湖畔派 1 华兹华斯 2 柯勒律治 2 第二代浪漫主义 1 拜伦 2 雪莱 第四节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一 早期浪漫派 1 夏多布里昂 2 乔治 桑 3 缪塞 二 雨果 一 创作历程 二 雨果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想 1 对照原则与离奇原则 2 巴黎圣母院 三 现实批判精神与人道主义理想 1 悲惨世界 2 九三年 第七讲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 各国现实主义发展概况 二 现实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司汤达和 红与黑 第三节 巴尔扎克 一 创作历程 二 人间喜剧 1 命名与分类 2 主题 3 表现手法 三 作品选讲 1 欧也妮 葛朗台 2 高老头 第四节 福楼拜与左拉 一 福楼拜 1 创作历程 2 创作特色 3 包法利夫人 二 左拉 1 理论主张与创作特征 2 卢贡 马卡尔家族 系列 3 作品选讲 第五节 狄更斯 一 创作历程 二 创作特征 三 作品选讲 第六节 多余人 形象系列 一 什么是 多余人 二 叶甫盖尼 奥涅金 三 当代英雄 四 罗亭 五 奥勃洛摩夫 第七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 地下室手记 罪与罚 白痴 卡拉马佐夫兄弟 复调小说 第八节 托尔斯泰 一 创作历程 二 战争与和平 三 安娜 卡列尼娜 四 复活 五 创作特点 第八讲 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 现代主义概述 一 产生背景和思想渊源 二 主要思想和艺术特征 三 现代主义诸流派 第二节代表作家选讲 一 艾略特 二 卡夫卡 三 福克纳 四 萨特 五 马尔克斯 第九讲 东方文学 第一节上古东方文学 一 概述 二 旧约 三 迦梨陀娑 第二节 中古东方文学 一 概述 二 紫式部 三 一千零一夜 第三节 近现代东方文学 一 概述 二 泰戈尔 三 川端康成 四 大江健三郎 写写 作作 二 二 课程性质课程性质 写作是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基础课 是进一步学习文学专业课的先导课程 二 教学目的二 教学目的 本课程针对大学生写作和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特 点和要求 在教学中突出写作理论的整合性和文体意识的自觉性 遵循掌握知 识与提高能力并重的原则 采取课堂讲授 写作训练 阅读讲评相结合的教学 方法 力求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理论素养和写作实践能力 同时也使学生的阅 读能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三 学时学分三 学时学分 54 学时 3 学分 四 教学方式四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 并辅之以课堂讨论 五 重点难点五 重点难点 3 重点 第一章 第二章 4 难点 第五章 六 教学内容六 教学内容 引言 我们为什么需要写作 一 写作是人的思维本质的必然体现 二 写作是人的语言本质的必然体现 三 写作是人的社会本质的必然体现 第一章 言之有物 一 写作应当言之有物 二 文章的材料 三 文章的思想 第二章 言之有序 一 写作必须言之有序 二 结构的含义及要求 三 结构安排的主要环节 第三章 言之有文 一 写作要能言之有文 二 书面语言表达的基本特征 三 书面语言表达的文采之美 第四章 言之有体 一 文体与文体感 二 言之有物中的文体感 三 言之有序中的文体感 四 言之有文中的文体感 第五章 文学写作 一 文学写作的思维与表达特点 二 散文的写作特点 三 诗歌的写作特点 四 小说的写作特点 七 教材及参考文献七 教材及参考文献 教材 张杰著 大学写作概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参考文献 董小玉主编 现代写作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马正平主编 高等文体写作训练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陈果安主编 文学写作教程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现代语言学现代语言学 1 课程性质课程性质 现代语言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主要是系统讲授 19 世纪以 来的现代语言学的相关知识 是语言学概论基础上的一门提高课 它的预修课 程是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 2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以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脉络为纲 以不同的语言学流派为目 系统介 绍现代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过程 具体教学目标为 1 阐明语言研究 从传统语言学到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使学生了解现代语言学的历史意义和 现实作用 2 讲授欧美现代语言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培 养学生的语言理论修养 逐步建立科学的现代语言观 3 学时学分学时学分 教学时数为 36 学时 分上下两学期教学 共 2 学分 4 教学要求教学要求 1 注重不同语言理论及其流派的比较分析 阐明不同语言学流派的理论 基础和研究方法 2 细致分析制约或影响语言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部因素 3 引导学生观察当前的语言生活 思考相关的语言问题 4 课堂讲授与课外阅读原著相结合 5 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 讲授与讨论结合 提倡开展读书报告或小型研讨等教学活动 6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系统讲授现代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及其流派 概括现代语言学的 特点及其发展脉络 培养学生语言理论修养 教学难点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廓清现代语言学形成及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及相关学科的相互影响等等 另外 要求学生读原著 也有一定难度 建议 1 课前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资料 2 可要求学生先读 导 读 一类的参考书 然后再阅读原著 7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1 现代语言学与传统语言学 传统语文学与语言学 现代语言学及其特 点 2 传统语言学 古印度语言学 古希腊语言学 古罗马语言学 中世纪 语言学等 3 从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的语言学 4 十九世纪历史语言学 早期历史语言学 格里姆定律和维尔纳定律 洪堡特与施莱歇尔 新语法学派 5 索绪尔和 普通语言学教程 6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 7 美国描写语言学 鲍阿斯和萨丕尔 布龙菲尔德和 语言论 海里斯 和 结构语言学的方法 8 伦敦语言学派 马林诺夫斯基的语言理论 弗斯的语言观 韩礼德和 系统功能语法 9 乔姆斯基和转换生成语言学 10 当代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与中国的语言研究 8 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教材 自编讲义 目前国内没有此课程的本科生教材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1 冯志伟 现代语言学流派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2 刘润清 西方语言学流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年 3 苏 康德拉绍夫 语言学说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5 年 4 英 罗宾斯 简明语言学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 1 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 为汉语言文学专业 人文实验班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 2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比较文学学科的基本特征 学科发展史 重要学派和 研究方法 了解比较文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揭示中外文化 文学现象背后的 共同机制与共通规律 显示不同质文学 文化对同一审美命题的独特或共同的 追问 培养学生在跨语言 跨文化的多维视野中研究文学的意识和能力 3 学时学分 学时学分 共 36 学时 2 学分 一学期完成 4 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 辅以 6 学时课堂讨论和课外论文作业 考核方式 平时考查占 60 以上 包括论文写作 课堂讨论等 期末考试 不多于 40 5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 重点 比较文学学科的基本特征 学科发展史 重要学派和研究方法 中外诗学和中外文类的异同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的关系以及比较文学的现状 和发展前景 中外文化 文学现象背后的共同机制与共通规律 显示不同质文 学 文化对同一审美命题的独特或共同的追问 难点难点 以广博而扎实的中西方文学 文论基础知识为前提来进行比较研 究 从原文出发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6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比较文学概论 杨乃乔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比较文学概论 陈惇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中西比较诗学 曹顺庆著 北京出版社 7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发展史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发展概貌 第二节 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 第三节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视域 第一节 比较文学视域论概说 第二节 比较文学视域中的中外文化对话 第三节 比较视域中的跨学科研究 第四章 比较文学学派 第一节 比较文学学派论概说 第二节 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 第三节 美国学派与平行研究 第四节 俄国学派与历史诗学研究 第五节 中国学派与阐发研究 第五章 主题学 文类学 形象学 第一节 比较文学文类学概说 第二节 主题与母题 第三节 形象学与 他者 第六章 比较文学译介学 第七章 比较诗学 第一节 比较诗学概说 第二节 中外诗学比较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 一 一 课程性质课程性质 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必修课 适合于在大学三年级开设 也可以在人文实验班和国学班开设 二 教学目的二 教学目的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背景和精神源流中 系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 文学理论的发展历史 熟练掌握古代文学批评的术语 范畴和命题 准确阐释 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著作 并能全面理解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 三 学时学分三 学时学分 54 学时 3 学分 四 教学方式四 教学方式 以多媒体讲学为主 并辅之以课堂讨论和学生主题发言 五 重点难点五 重点难点 5 重点 导论 魏晋南北朝文论 6 难点 先秦文论 明清文论 六 教学内容六 教学内容 导 论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方式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形态 第一章 先秦文论 第一节 先秦文论概述 1 先秦思想文化 2 先秦文化与文论 3 先秦文论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孔子及儒家文论 1 孔子的文学思想 2 孟子的文学思想 3 荀子的文学思想 第三节 老庄及道家文论 1 老子的文学思想 2 庄子的文学思想 第四节 易传 儒道兼综的文论思想 1 象与意 2 阳刚与阴柔 3 神 第二章 两汉文论 第一节 两汉文论概述 1 两汉思想文化的基本状况 2 汉代思想文化对汉代文论的影响 3 两汉文论概况 第二节 淮南子 的道家文论与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 说 1 淮南子 的道家文论 2 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 说 第三节 乐记 诗大序 和董仲舒的文论 儒家文论之总结 1 乐记 的文艺思想 2 诗大序 的诗歌理论 3 董仲舒的经学家文论 第四节 扬雄 王充的文学观和王逸的屈原论 1 扬雄的文学家文论观 2 王充的文学观 3 王逸对屈原的评论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论概述 1 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