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申 请 书 项目名称: 高职教育优质课程评价实践研究 基于优质网络共享课程构建的范式研究 申 请 人: 王文涛 申请学校: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盖章) 联系电话:传 真:电子邮箱: 13632686786163.com 访问路径:/2013/jy/ 广 东 省 教 育 厅 制二O一三年一月申请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 本人自愿申报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认可所填写的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下简称为申请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申请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课题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广东省教育厅或其授权(委托)单位、以及本人所在单位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 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恪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研究过程真实,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成果真实,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声誉和公信力,不以项目名义牟取不当利益。3.遵守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有关管理规定以及广东省财务规章制度。4.凡因项目内容、成果或研究过程引起的法律、学术、产权或经费使用问题引起的纠纷,责任由相应的项目研究人员承担。5.项目立项未获得资助项目或获得批准的资助经费低于申请的资助经费时,同意承担项目并按申报预期完成研究任务。6.同意广东省教育厅或其授权(委托)单位有权基于公益需要公布、使用、宣传项目申请书内容及相关成果。项目主持人(签章):_ 年 月 日一、简表项目简况项目名称高职教育优质课程评价实践研究基于优质网络共享课程构建的范式研究项目内容A、总体研究 B、专业大类C、教学管理 D、自选项目申报项目类别A类起止年月2013年2月-2015年1月项目申请人姓名王文涛性别男出生年月1978年9月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高职教育副研究员/副处长最终学位/授予国家硕士/中国所在学校学校名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邮政编码518055电讯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用促进处主要教学工作简历时间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学时所在单位2001-2005思想道德修养大专80/学年深职院2001-2005法律基础大专80/学年深职院2001-2005就业指导大专40/学年深职院2005-2008高职教育(师资培训、专业建设等)高职教育管理人员20/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简历时间项目名称获奖情况2006.9-2010.1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任示范办副主任,开展有关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规划和实践工作获第一批国家示范校2009.3-2012.1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范校建设”项目,任示范办副主任,开展有关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规划和实践工作获第一批省级示范校2008.12-2012.12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开展有关专业的标准制定工作;三专业专业标准2006.12-2011.6教育部课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对口支援探索与实践(第三完成人)结题2007.1深职院重点课题:高职英语专业教育理论创新与教学模式改革(第四完成人)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6-2012.11深职院课题: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第一完成人)结题2010.10-2012.12省教改课题:十二五广东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规划指标体系和工作方案研制(第二完成人)结题2011.1-2012.5教育部教指委课题:高职教育文化教育类有关专业人才培养规范性研究(第一完成人)结题2012.5至今深职院课题:“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交流合作平台构建研究(第一)在研2013.3高职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高质量监管的探索与实践校教学成果二等奖项目组总人数职称学位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硕士参加单位数13652364主要成员(不含申请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名倪赤丹男1980.05助理研究员深圳职院课程分析、研究报告杨开亮男1979.05副研究员深圳职院研究报告杨潘生男1980.06讲师深圳职院调研组织吴念香女1960.03处级教育厅研究报告审定、组织协调蒋蕊女1989.04初级深圳职院材料收集罗伟男1985.05初级深圳职院材料收集、研究报告徐冬冬女1978.12讲师深圳职院材料收集张坚雄男1980.02主任科员教育厅材料收集、组织协调肖冰女1978.05副研究员顺德职院课程分析何静女1976.01副教授番禺职院课程分析刘跃南男1955.02教授深圳职院课程分析蔡青男1979.04工程师中级深圳职院网络技术支持二、立项依据:(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1.项目意义和价值理论意义:课程作为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高职院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构建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通过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范式的研究,给本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共同的信念和具有普适性的抽象方法,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做出贡献;通过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研究,提供思维的出发点;通过对模式的抽象提供方法论指导,对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探索高职院校课程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通过对影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诸因素的研究,探索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主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和角色定位,进而明确各因素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保障。实践意义:本课题研究将直接使课程用户学生受益。课程设计是达到专业教学目的重要手段,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构建课程体系,都必须了解用户需求,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是以学生技能培养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就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工作岗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构建课程,使课程建设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因此,本课题研究在使学生受益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从而让用人单位从中受益。2. 项目现状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基于此,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高等教育(包括高职高专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 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重点建设3000种国家规划教材,以配合当前高职教育的改革。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再次提出:“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这其中包括1000门高职院校国家级精品课程。如此背景之下,一个时期以来,全国各级各类高校大多遵循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把教学改革的重点聚焦于精品课程建设。截至目前,全国高职院已建国家级精品课程近1000门,优质网络课程250门,累计投入建设经费超过1.2亿元。但是当前已建成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与优质网络课程传播效果仍有待提升,课程建设过程中重申报、轻建设,重指标、轻特色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结合广东省高职院校的特点,认真梳理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基本范式,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重构优质网络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升优质网络课程的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2.1 广东省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从2003至2009年,广东省共建设了589门省级精品课程(含国家级精品课程152门),其中,高职院校精品课程240门,占40.7%,但是只有91%的课程能正常访问。通过对广东精品课程的分析可发现以下问题:一是精品课程重复建设情况严重,从历年立项的精品课程建设发现,每年都会有1至4门课程由不同的学校同时进行建设,这类课程以公共课程居多,浪费了精品课程的资源;二是精品课程建设学科分布不均,不利于开展远程教学;三是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存在问题,精品课程获取资源的渠道不畅通,学习者无法找到相关的课程资源;四是精品课程的学习支持系统难以满足用户需求,学习者的在线与面对面活动、教师与学习者的在线研讨、学习论坛等,这些学习支持服务可以拉近资源建设者与应用者之间的距离,而且能形成以学习课程为核心的学习者社群,便于远程学习和交互,但这些在所调研的精品课程中都难于体现,学习者在精品课程中不能得到应有的学习支持。总之,随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基于网络载体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除了要从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和课程论的角度考虑如何建设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认真分析远程学习心理和学习者远程学习需求,溶入自由、开放、共享的参与式学习文化和社会性网络交流理念,从网络传播、网络远程教育、网络文化等层面去指导将来高校精品课程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建设。2.2.国内外课程建设研究现状课程实践源远流长,人类自有某种形式的专门教育活动以来,就不能不面对有关课程的问题,几千年来人类文字的历史中不乏课程实践方面的记载。关于课程的思想早已有之,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关注过课程应解决之问题。但课程研究作为一个系统的学术研究领域,其历史并不悠久,正如美国著名课程学者坦纳夫妇(D.Tanner L.N.Tanner)所指出的:“课程虽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短暂的历史。”在国外,课程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形成于1918年。博比特在其影响深远的著作课程一书中指出,课程建设是一种技术模式,可以还原为一系列具体的行为,是形成公式化的过程让受教育者习得具体的行为模式。此后,在西方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形成了两条不同的范式取向:一条是继承博比特的思想,探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创建课程;另一条以布鲁纳J.Bruner为代表,他们侧重于探究课程的科学内容体系。随着科学主义的不断发展,在前人进行大量课程实践的基础上,拉尔夫泰勒R.W.Tyler在1949年出版的旷世名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通过4个基本问题的范畴化,引进课程评价过程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成为现代课程构建的经典范式。当前,在西方大致形成了两种课程范式:一是学科课程范式,二是经验课程范式,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另外一种“混合课程范式”。总之,这些课程范式注重某一门具体课程的设计,试图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实施者之间的矛盾,以找到诸多不同课程模式之间共同的理念和方法,过于微观;此外,这些课程范式的建构并没有将人才培养问题纳入进行考虑,是其最大的缺限。在国内,课程建设的范式深受西方课程研究的影响,傅敏(2005)从整体及其元素两个方面对课程范式进行了厘定,并提出了“课程共同体”包括课程知识的生产者、确认者和实践者,并认为当前课程范式正经历着由学科课程范式和经验课程范式向整体课程范式的转型;而钟启泉(2003)则认为要通过重建学习和学力的概念、重建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教科书和教材的概念、重建学校和教师的概念来梳理课程的范式,实现课程范式的转型。黄忠敬(2004)则从知识观、师生观及课程观的不同,将当前我国的课程范式分为现代课程范式与后现代课程范式。李海英(2002)则摒弃了传统目标课程模式的弊端,强调师生共同研制课程过程,重视伴随性、自组织的教育与学习过程,提出了一种新的“协商课程范式”。总之,课程建设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国内外的教育学者对课程范式结合不同时代的特点都进行了系统的科学梳理。但是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无论是经典课程范式,还是现代课程范式,在归纳上都忽略了课程的用户需求导向,或者追求科学的课程内容,或者追求构建课程的科学方法,而没有关注课程的教育效果;此外,课程范式在归纳过程中过于抽象,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1 具体改革内容(1)深入分析当前精品课程建设与优质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问题。无论是精品课程建设还是优质网络课程建设,其价值导向是完全符合教育规律的,但是在具体的建设路径与传播效果上值得我们去深入分析,只有充分挖掘以往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为我们构建有效的课程建设路径提供依据。(2)分析学生与教师的课程建设需求。虽然不同的课程由于其性质不同,所达到的教学目的和课程价值也不尽相同,但是都应该在人才培养过程承担具体的学生能力建设,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教师、企业等对课程目标的需求。(3)探索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基本模式。具体包括高职院校课程的内涵;课程建设的概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探求适合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一般概念和方法;课程建设的逻辑出发点;课程体系内课程的相互关系,影响课程建设的诸因素;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可借鉴的思维范式;在此范式界定下的建设平台。其中,用户课程建设需求、课程建设的范式归纳、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等3大问题既是本课程的重点,也是本课题的难点。1.1.2主要观点(1)课程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围绕专业核心能力进行教学,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2)课程构建要坚持用户需求导向。课程的用户包括学生、教师乃至用人单位,要在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构建课程。(3)课程构建是“课程共同体”的整体实践。课程共同体包括课程知识的生产者、确认者和实践者,只有通过整体实践才能确保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1.2改革目标(1)构建影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因素模型。课程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开发体系,只有深入分析影响课程建设的诸因素,才能在课程开发和建设过程中,找到合适的课程建设路径。(2)构建课程评价的指标的体系。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调研,构建课程评价的指标体系。(3)构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通用模式。在众多的课程建设实践中,结合用户需求以及课程性质特点,构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通用模式,从而实现课程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探索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构建课程建设的知识体系。在深刻分析课程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重新认识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正确确立课程建设目标,从而解决课程建设中存在一些认识偏差。(2)深入分析课程用户的需求。评价课程好坏的标准是用户的满意度,因此,要明确课程用户包括学生、教师、用人单位等,树立“课程共同体”的观念,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3)梳理当前广东省课程构建的基本范式。在课程范式理论的指导下,在经验课程范式与学科课程范式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的实际情况,梳理当前广东课程范式的基本类别,从而确立课程评价的指标体系。(4)构建优质课程评价的指标体系。在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广东省优质课程评价指标体系。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1)准备阶段:(2013年2月4月)确定课题的具体开展思路、目标、技术路线、成员分工等相关工作;(2)资料收集与调查研究阶段(2013年4月2013年7月)设计调研提纲,安排调研计划等。搜集国内外高职教育名校在优质课程建设中,课程构建与评价方面实施的标准、模式、方法等。到国内以及香港等地进行实地调研,搜集国内知名高校开展的相关课程建设、教学评价、课程评价的改革等方面相关资料。调查由学生、教师共同组成学生课程需求、教师课程需求、企业课程需求等进行调研。采用直接组织调研、参与调研和第三方材料分析间接调研等形式对广东省高职院校主干专业主干优质课程的相关岗位设置、岗位能力和等级要求进行分析,形成定性研究报告。(3)资料处理与分析、体系构建阶段(2013年7月12月)系统分析德英美三国、香港台湾地区、广东省高职院校的教学标准、评价体系,借鉴国内外的现有研究成果,运用有关的教育研究方法对资料进行归类、分析、归纳与概括,结合广东省各高职院校的实证研究,初步构建起优质课程的范式标准,撰写相关论文。(4)试点实践、完善提高阶段(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同类院校开展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的试点实践。(5)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从2014年1月6月)撰写阶段性研究论文与课题总结报告。课题组所有成员有效把握现有研究资料、有效结合课题分工与本职工作,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修正、投稿。(6)课题鉴定阶段(2014年7月-12月)认真整理撰写广东省优质课程范式指引、广东省优质课程评价体系实施意见指导性文件,准备结题鉴定等材料。(7)研究方法: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范式研究可供参考的研究方法有:一是定性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的课程体系进行比较,探析归纳其课程设计的逻辑出发点,通过对比各微观课程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到其支撑点,进而提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必遵循的一般原则,通过对国内各种课程实践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具有共性的思维方法,为课程建设实践提供指导。二是定量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实地考察等,了解当前广东省课程建设中的总是与课程用户的需求。此外,通过具体的课程体系构建,检验课程范式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8)可行性分析:本项目已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基础,项目组成员发表了多篇有关专业论文,参与制定了部分课程的课程标准。前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效将有利于本项目的继续开展;项目组成员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项目组中有4人担任过省级教研项目主持,项目组完全能够胜任本项目的研究工作;课题研究队伍力量较强,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包括工作分析能力、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能力、学习领域描述能力、学习情境设计能力,为开展项目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项目组所在学院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在政策、经费及其使用管理机制、保障条件等方面都将给与大力支持。基于以上情况,项目组完全能够较好地如期完成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工作,并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3.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包括成果形式,预期推广、应用范围、受益面等)项目预期的成果:开题、结题报告各一份;调研统计分析报告1份;国内教改理念领先水平的论文3篇; 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广东省高职院校课程范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 广东省高职院校课程范式调查问卷分析;广东省高职院校课程范式文本体例;广东省高职院校课程评价体系实施意见。项目预期的效果:总结广东省高职院校优质课程建设经验,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并在全省范围内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课程范式,希望对我省约80所高职院校在保持各自课程建设特色的同时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以促进广东省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步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持。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特色:本课题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并行,强调方案的实施效果。针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范式研究,选择有代表性的课程作为试点,坚持实证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既有充分的国际借鉴和深度的国内、省内问题的对比分析,又提出有针对性的关键举措建议,最后总结出可实践性的标准和评价方案。本课题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的现状,从课程构建标准、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如何从课程评价机制出发,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理念,使课程建设和发展向着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方向前进,这些问题都是课题研究所在的特色。本课题着力研究构建具有操作性强、具有具体实施措施、可推广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指导我省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实践。创新之处:(1)通过高职院校和与之相关的行业和市场调研,能明确不同专业职业教育的市场导向和就业岗位方向,使课程的设置、专业教学内容与行业和市场要求的对接更加准确,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通过对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框架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广东省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课程教学标准架构进行梳理,构建课程范式;对不同层次职业教育领域的衔接进行梳理;包括培养中高职的衔接、课程体系的衔接、学制的衔接等。(3)明确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标准,避免不同层次培养目标出现职业能力水平和教育层次的重复和错位。研究成果(理论创新、实践研究及其所建立起来的课程范式与评价体系)预期能为其他职业技术学校提供参考模型,可在广东省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实践,全面提高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四、教学改革基础1.与本项目有关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工作成绩(1)2005年-2008年,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工作期间,负责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国家精品课程评审和建设、国家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等工作,以及参加各种文件的起草和相关的调研工作。(2)2006年至今,担任深职院示范校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负责本单位示范校建设的日常协调和管理工作:汇总、整理年度建设计划;督促、检查建设进度;总结、交流、推广项目建设的先进经验;及时发布项目建设中各方面信息;示范校验收的组织协调和文件起草。2009年11月,深职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国家示范校验收工作,并获得中央财政500万元奖励。参与编写专业教学规范、工学结合案例等相关文献。主编参编教材图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内涵发展在深圳特区的探索与实践,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基本规范,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市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基本规范,2012;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创新案例,2013;第一作者论文:加强专业建设 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国高等教育,2009.7;高职院校动漫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高教研究,2009.2;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9.8;高等职业院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思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找准着力点 发展壮大广东高职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10.12;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问题归因与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12.6;李鸿章实业教育思想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12.9人文教育: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助推剂”,职业教育研究,2011深圳高职汽车人才培养之路基于官校企行四方联动合作模式的探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2.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学校对项目的支持情况(含有关政策、经费及其使用管理机制、保障条件等,可附有关文件),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学校把加强课程建设作为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先后开展了评选教学名师、评选和培养专业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0794-1-214:2025 EN Optical fibre cables - Part 1-214: Generic specification - Basic optical cable test procedures - Environmental test methods - Cable UV resistance tes
- 【正版授权】 IEC 61169-23:2025 FR Radio-frequency connectors - Part 23: Pin and socket connector for use with 3,5 mm rigid precision coaxial lines with inner diameter of outer conductor
- 【正版授权】 IEC 61169-23:2025 EN Radio-frequency connectors - Part 23: Pin and socket connector for use with 3,5 mm rigid precision coaxial lines with inner diameter of outer conductor
- GB/T 14976-2025输送流体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 新解读《GB-T 30641-2014食品机械 多功能电动压面机》
- 暑假专项重点提升训练:填空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学期
- 新解读《GB-T 7715-2014工业用乙烯》
- 新解读《GB 30862-2014坠落防护 挂点装置》
- 重庆大学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重大危险源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5秋版)
- 2025年海南省通信网络技术保障中心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新课标(水平一)体育与健康《非移动性技能》大单元教学计划及配套教案(18课时)
- TSGD7002-2023-压力管道元件型式试验规则
- 文化人类学课件完整版
- 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青铜葵花》导读课 课件(共24张PPT)
- 《Section B 1a-1e》获奖教案初中英语九年级全一册-九年级英语教案
- 中医儿科学 手足口病
- GB/T 14842-2007铌及铌合金棒材
- 《基层社区治理问题研究开题报告(含提纲)35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