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数字专题策划.doc_第1页
岭南建筑数字专题策划.doc_第2页
岭南建筑数字专题策划.doc_第3页
岭南建筑数字专题策划.doc_第4页
岭南建筑数字专题策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数字科技“岭南建筑”专题的策划一、关于岭南建筑1、岭南建筑的定义2、岭南建筑的广义和狭义论3、关于岭南建筑的学术界定4、关于岭南建筑的发展历程(1)新老岭南建筑的区分(2)关于岭南古建筑(3)岭南新建筑的代表作二、岭南建筑特色1、岭南建筑的人文品格2、岭南建筑的建筑特征3、岭南建筑的建筑特色三、岭南建筑的科学依据1、岭南建筑与气候的关系2、岭南建筑的建筑依据(1)屋面遮阳 (2)外墙遮阳 (3)廊道遮阳 (4)门口遮阳 (5)窗口遮阳 (6)绿化遮阳四、现代岭南建筑的代表名家1、中国著名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林克明2、著名建筑家、建筑教育家龙庆忠3、现代岭南建筑的先驱夏昌世4、岭南建筑的旗手佘希5、岭南建筑的高峰莫伯治一、岭南建筑的定义岭南派建筑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逐渐形成的,人们把这支极具岭南地方特色的建筑流派称之为“广派”或“岭南派”。著名建筑评论家、清华大学教授曾昭奋最早把中国建筑新风格定为北京的“京派”、上海的“海派”和广州的“广派”(“岭南派”)并归纳出“岭南派”建筑风格的特色是自由、自然和符合人们活动规律的平面安排;明快、开朗和形式多样的立面和体形;与园林绿化和城市或地域环境的有机结合。1989年建筑评论家艾定增在其论文神似之路岭南建筑学派四十年中指出:“岭南建筑学派在地域上指的是以广州为中心的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及桂林、南宁、汕头、深圳、珠海、湛江和海口等地的近代建筑主流,在时间上指的是19世纪中期以来的建筑新风格的发展与成熟,其中也包括大大滞后了的理论。”二、广义和狭义的岭南建筑岭南民居由于民系众多,历史悠久,对外交流频繁,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民居形式。广义上的岭南建筑是指广州的西关大屋,广府的三间两廊式,潮汕式民居,客家民居,有侨乡碉楼民居等。而我们通常所认识的岭南建筑,是狭义上的岭南建筑,其实就是广府建筑,主要包括广州、南海、顺德地区的建筑。三、关于岭南建筑的学术界定目前学术界对岭南建筑主要有三种学术观点。一是“地域论”。这种观点从“岭南”的地理概念出发,认为岭南建筑即建在岭南地区的建筑,包括广东、海南、港澳以及福建南部、广西南部、台湾南部等区域的建筑。二是“风格论”。持此论者认为,岭南建筑即具有独特的岭南文化艺术风格的建筑,这种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适合岭南气候地理条件的平立面设计、建筑部件结构与造型以及富于岭南地域文化内涵的建筑装饰。三是“过程论”。过程论者着眼于建筑艺术的创作主体及其创作实践活动,认为岭南建筑是指在岭南地区这块特定的土地上所开展和进行的求新、求变、不断探索的建筑创作实践活动。换言之,岭南建筑即岭南建筑创作实践活动的简称。四、岭南建筑的发展历程岭南建筑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建筑;第二阶段是清末民初的西大屋、竹简屋和商业骑楼建筑;第三阶段是西洋建筑的传入,中外建筑师将中西建筑融合起来;第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建筑技术融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岭南建筑逐渐进入现代建筑的发展的阶段,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派建筑风格。 五、新老岭南建筑的区分从学理层面上说,正式提出“岭南建筑”的时间是在1957年。其标志是时任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的夏昌世先生1957年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题为通风、隔热、遮阳的论文。夏昌世教授指出:岭南建筑应有自己的特点,满足通风、隔热、遮阳的要求。首次论述了岭南建筑(广东新建筑)的特点。这是岭南建筑的学理渊源。此后,岭南建筑渐渐地为人们所知晓、接受和承认,知名于全国建筑界,并成为广东新建筑的代名词。“岭南”本意指地理上的五岭(越城岭、都庞岭、明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之南的广大地区,但“岭南建筑”,从其被提出的学理初衷和被认可的时代背景来看,即指建国以后的广东建筑,或称广东新建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广东古建筑被称为岭南古建筑,18401949年的广东近代建筑被称为岭南近代建筑。就广东建筑而言,其重点是广府语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故此,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建筑成为岭南建筑的最主要内容。六、关于岭南古建筑岭南开发迟于中原等地,而民间工匠的建筑技术主要靠私授,因此对岭北先进技术有传播过程的时差。一些珍存的古建筑,在细部结构上至为难得地保留了前代的古制;一些迭经重修的古建筑,也因烙守原制较好保留了古制。如:广州南海神庙现存建筑,大多为清代以后重建,前堂后寝,有两塾、仪门、复廊及东西廊庑,尚可考见唐代坛庙的布局遗制。而头门依周门堂制,复廊为春秋王制产物,为国内现存孤例;广州光孝寺大雄宝殿综合反映出南宋建筑风格;建于明洪武五年(137)的佛山祖庙大殿,保留了营造法式来式斗欹做法;肇庆梅庵始建于北宋初年,明、清年间多次重修,但其结构形制仍有不少保留了来甚至宋以前古制之特征;此外,潮州的许驸马府、猷巷黄府及开元寺大雄宝殿和天王殿等也都是岭南古建筑的代表。七、现代岭南建筑的代表作现代岭南建筑学派的代表作有友谊剧院、白云山庄、白天鹅宾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广州泮溪酒家、天河体育中心、白云宾馆、大都会广场、中国市长大厦等。这些作品分别荣获中国城市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奖、国家教委优秀建筑设计奖、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八、岭南建筑的人文品格一是兼容并蓄的开放品格。岭南建筑兼容并蓄的开放品格是岭南文化融通性和开放性的一种外在表现。岭南文化本身就是许多不同特质的文化融汇而成的,开放、融通性是其重要的文化机制。”岭南建筑的兼容并蓄的开放品格在岭南近代的园林、民居等多种建筑类型中得到鲜明的表现。如建于1926年的开平立园,“是旅美华侨谢维立以西洋建筑的特点,结合中国园林优美雅致的风格,按照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布局兴建的。”二是整体和合的系统思维。设计思维是建筑观的重要内容。岭南建筑在设计思维上追求建筑与环境、与自然、园林的亲和及结合,表现出整体和合的系统思维取向。如著名岭南建筑师林克明先生在1956年设计广东省科学馆时,他详细分析了建筑环境条件,重点解决了建筑与环境配合及建筑形象问题。他说:“科学馆位于中山纪念堂西侧,根据周围的环境,应起陪衬烘托作用,它与纪念堂、市府合署等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建筑组群。”九、岭南建筑的建筑技术开敞通透的平面与空间布局 轻巧的外观造型 明朗淡雅的色彩 建筑结合自然的环境布置分为两个方面: (1)建筑与大自然的结合。 (2)建筑与庭园的结合。十、岭南建筑的科学依据广东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广东的气候特点。北回归线从东到西穿过广东中部,太阳高度角较高,每年夏至前后太阳两次经过广东大部分地区的天顶,因此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多。但是,春天和夏初,越过南岭的北方冷气团与从海洋登陆的湿暖气团相遇,行程南岭静止峰,导致长时间低温阴雨。夏天和秋初又常受沿海台风暴雨侵袭,导致局部风灾和水灾。这种高温、潮湿、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造成岭南地区热量丰富、夏长冬暖、暴雨常见、台风频繁的气候特点。这种气候特点也使岭南建筑必须具备防热、防雨、防潮、防风的功能。 岭南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其各个建筑部位采取了不同形式的遮阳措施。 屋面遮阳 在古代,岭南传统建筑屋顶多是坡屋顶。回廊的卷棚顶、亭子的攒尖顶都属坡屋顶。 坡屋顶上瓦垅和瓦坑的形成,既是排雨所需,又是“积小成大”施工法的结果。传统坡屋顶面积很大,但经过瓦垅和瓦坑的细分处理,又显得尺度宜人。在阳光照耀下,瓦垅落在瓦坑上的阴影,形成无数条阴暗相间、纵向排列的条纹,不仅起到了遮阳功能,同时还展现了这种特殊的建筑美。 岭南传统建筑的山墙是伸出屋面部分,矮的可视为垂脊,高的是为阻隔邻居失火时火焰蔓延过来的防火墙,故称“封火山墙”。山墙除了防火之外,也有遮阳的功能。 外墙遮阳 岭南建筑也利用外墙进行遮阳。外墙遮阳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是利用屋檐给外墙遮阳。在岭南传统建筑中,歇山顶和悬山顶的檐口可以给东墙、西墙遮阳。 二是外墙自身遮阳。珠江三角洲临海,河涵甚多,历史上养蚝为食成风,蚝壳甚多。岭南人善用地方废弃材料建造房子,最迟在明代开始就出现了蚝壳砌筑的墙体。除墙脚离地50cm一段因防水侵面不用蚝壳外,整堵墙都是蚝壳加黄泥浆粘合砌筑。凹凸的蚝壳像遮阳百叶,在阳光照射下,外墙面呈现大片蚝壳阴影,既有遮阳隔热效果,又韵味无穷。这种传统自身遮阳做法被后人发展为凸砖遮阳墙。 三是外墙借它墙遮阳。岭南传统乡村建筑,规划整齐有序,纵横巷相隔。纵巷前低后高,是交通、排水、通风的要道。横巷基本水平,是交通、排水、通风的支道。整个村的房屋形成“连房广厦”之势。于是东墙、西墙就靠纵巷两侧的房子相互遮阳,前后墙就靠横巷两侧的房子相互遮阳。 廊道遮阳 廊道可以算是岭南独具特色的建筑特点。廊道是建筑室内与室外联系的过渡空间,也是建筑与建筑之间联系的交通空间。岭南建筑廊道的主要功能是为建筑门口、外墙和室外交通路径遮阳和避雨,此外还有组织通风、控制采光和组织景观等功能。 近代岭南商业街两边联排式建筑在临街面常建“骑楼”。“骑楼”底下是“廊道式人行道”,集遮阳、避雨与交通联系功能于一体,是岭南近代城镇的一大特色。 门口遮阳 门口指建筑主要入口。在岭南传统建筑中,门口遮阳方式有多种。 第一种是采用门廊,如祠堂、书院、寺庙等。门廊是建筑室内外的过渡空间,也具有良好的遮阳效果。 第二种是采用凹门,如民居、书室、店铺等。凹门是指单开间两边“山出”(山墙凸出正面墙的部分)或三开间的凹入正间与挑出大门外墙的前檐组成的空间。凹门遮阳原理是由水平遮阳与垂直遮阳两种形式组成,属现代遮阳理论中的“综合遮阳”方式。遮阳效果比只有水平遮阳的门廊好。 第三种是采用凹门加脚门的方式,如近代城镇的民居。用脚门遮阳的方式多出现在岭南城镇民居。因为城镇的马路与街巷走向多变,民居各种朝向都可能发生,因此第一种和第二种遮阳方式已不能满足各种朝向的遮阳需要。“脚门”就是在大门前再附加一道矮门,它由两扇向外对开的折叠木板门组成,门高约1.6m,下部是实板,可遮挡人体的下部和脚;上部是格栅,有利于室内外观窥和遮挡街外的视线干扰。 窗口遮阳 在岭南早期的乡村民居,对外只开门、不开窗,白天采光靠屋顶小面积的明光瓦透过少量的光。对内院或天井开敞的厅和只对厅开一门的房形成了“光厅暗房”的物理环境。 后来,有些民居在前墙上方开一高窗,用木板窗扇开关。这一高窗改善了暗房的采光通风状态。这类窗因开口面积小,能遮蔽阳光、减少太阳辐射热进入室内。另外,较富有的则在民居侧面山墙(外墙)开高窗,为了防盗,就用石窗套装竖铁杆。后来,为满足人们对室内采光和通风要求的不断提高,各种形式的窗相继出现,如满周窗(隔扇窗)、满洲窗、百叶窗等。天窗也出现多种,有开合式的平天窗、有类似今天矩形天窗的“水窗”(可防雨水)、有西式的老虎窗等。 绿化遮阳建筑绿化是在建筑物周围保留或种植乔木、灌木和花草,甚至盆栽植物,以优化建筑生态环境。岭南传统建筑利用绿化降低环境温度的一个常见做法是在空地砌筑花基。在需要遮阳而又不宜栽大树的地方砌筑花基,利用其阴影遮挡太阳光,减少地面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以达到降低地面温度、减弱地面对人体长波辐射的目的。 十一、岭南建筑的建筑特征1、务实性,岭南建筑的本质所在,就是以真实为主;2、兼容性,古今中外,一切精华为我所用,这是岭南建筑博各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做法;3、世俗性,这是岭南建筑注意民间建筑,大众化思想的表现;4、创新性,这是岭南建筑的主要特色和根本,一切以创新为主,在创新中求变。十二、现代岭南建筑代表名家中国著名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林克明林克明(19001996年)广东东莞人,林克明作为一位著名的建筑大师,主张继承祖国优秀民族传统,吸收国外先进建筑技术,立足国情进行创作,创立了现代岭南建筑的风格。作为教授,他诲人不倦、言传身教,培育英才,桃李满园,声望卓著。可以说,他是现代岭南建筑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主持了原中山图书馆、广州市政府合署(广州市府大楼)、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牌楼、广东科学馆、羊城宾馆等建筑设计项目。他作为建设工程顾问,主持了中山纪念堂的审核及现场监理工作。著名建筑家、建筑教育家龙庆忠龙庆忠(19031996年)江西永新县人。龙教授从事建筑教育50多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堪称桃李满天下。龙先生治学严谨、博览群书,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他编写了建筑制图、中外建筑史、建筑图解力学和中国建筑结构等许多教科书。对中国古代城市和建筑等问题,作了大量深入的调研,积累了一大批宝贵的文献资料。他还创建了中国建筑防灾学。出版了著名的学术专著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发表创见独到的数十篇学术论文。他主要贡献是:提倡建筑学要有中国的建筑理论,要走中国自己的路;提倡建筑师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以天下为己任。现代岭南建筑的先驱夏昌世 夏昌世(19031996年)广州人。夏昌世教授信奉现代主义建筑哲学,对岭南庭园建筑、园林建筑情有独钟,具有高超的设计水平、优良的求实精神以及在建筑上重视节约的作风,对年青一代建筑人才给予深刻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他顶住“大屋顶”之风,以现代主义手法设计了许多灵活、活泼、明快、经济,适应岭南地区气候特点的作品,其中包括广州文化公园、桂林风景区规划与设计、肇庆鼎湖的教工休养所以及中山医科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校园内的多项建筑是他精心杰作,受到国内外同行一致好评。因此建筑界称夏昌世先生为现代岭南建筑学派的先驱,是恰当的中肯的。他的主要著作有园林述要等。岭南建筑的旗手佘希 佘希(19151998年)广东潮阳人。佘希50多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贡献了50多项建筑作品,其中有16项获奖。他的获奖作品分别是广州友谊剧院。广州流花宾馆北楼、东方宾馆、中山温泉宾馆、白天鹅宾馆(与莫伯治合作)以及汕头人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