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及精髓.doc_第1页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及精髓.doc_第2页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及精髓.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及精髓摘要:本文将主要探讨的是中国传统的产生、发展过程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两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即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基础以及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探讨,不同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笔者赞成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和”,在文中将具体的阐释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和”。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发展过程 精髓 “和”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的国家,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结构复杂,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滚雪球”似的历程。在这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逐渐从诞生到发展到繁荣。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有很多,本文试从几个主要的方面来论述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 地理环境因素这里所说的地理环境,也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地域空间才能进行。任何文化的诞生与发展,也总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实现的,不同的地理环境会产生出不同的文化类型以及不同的文化特征。自然在给我们人提供生存条件的同时,也给予人类重重的生存压力。而我们只有在不断地克服压力,才能够得以繁衍生息。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除了东部和东南部面向海洋以外,其余的均与陆地相接,这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我国地势呈现出西高东低,且自西向东呈三大阶梯式的地貌特征。还有就是,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由于所跨纬度经度较大,故而我国各个地区的干湿冷暖差异很大。正是由于这些地理方面的不同,也就造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以及地域性等特点。首先,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相对的封闭,所以也就形成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封闭性,我国古代一直注重于内在的发展,而没有向西方国家那样的向外扩张的积极动力,从而也就使我国在历史的大多数时期内处于相对封闭的文化状态之中。其次,由于我国的地势特征以及气候等的不同,地形高原、平原、盆地不同,相应的湿度温度也就不同,也就形成了我国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中部和东南部主要以农耕为主,在西北部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这样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地区的各民族的人相互往来,势必为使他们的文化相互交流和沟通,相互融合,也就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部交融,同时,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协调,那么占优势的文化势必会融合甚至消解弱势文化,这也就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统一化的特性。此外,值得补充说明的是,由于我国主要以农耕为主,以农耕为主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注重于勤劳踏实,爱静而乏动。长期的较为优越的环境使得我们的人民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向外开拓的心理,也就导致我们的传统文化注重于传统继承而略于革新变动。更进一步说,也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注重的是内向的发展,而不是外在的探索。如孔子的儒家学说,孔子提倡“仁者,人也。”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些都是从人的内心角度提出的哲学观点。第二, 经济基础受我国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决定作用,我国主要以农业为主,故而我国的传统经济形式农耕经济成为传统文化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在距今大约7000发展8000年前农耕文明已经在黄河、长江流域相继产生。我国古代的农业发展始终居于领先地位,经过夏、商、周三代的积累,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例如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牛耕的推广、水利灌溉工程的大量兴修等方面。到了秦汉时期,由于楼车、代田法的出现以及以铁犁为代表的生产工具的改进,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使我国的农耕区向西北方向扩展,在江淮之间、关中也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灌溉区,及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年年战乱,大批的人迁往南方,于是南方的农业迅速发展。这一时期,我国的长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广大地区以及巴蜀地区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到了隋唐,我国的农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向长江流域。在宋、元、明、清几个朝代,我国的农业经济重心也一直都在南方。清末时期,我国的人口数达到了四亿,这正是我国农业文明经济繁荣的见证。也正是由于我国的农业经济为主,所以我国的人民对于土地有一种特别的情节。土地也就不单单只是土地,而是一种具有特殊社会价值的物质。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就说明土地既是作为农业社会的生产资料而存在,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体现。商、西周时期土地的存在是以国有(公有)形式,而当土地以私有制占主导地位以后,这一观点又成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皇权至上的思想武器。第三,政治基础我国传统文化植根于我国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和封建专制制度。我国古代社会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人与人之间的等级身分,故而也就形成了我国古代社会注重血缘亲疏而忽略信仰,注重构建和谐的人伦道德社会而比较略于自然科学的探索。也就导致了我国的以伦理代替宗教,以人治代替法制。宗法制度起源于父系氏族公社的家长制度。商代时期,进一步发展,商代时期的商王和奴隶主的继承实行“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制度。到了西周时期,宗法制度趋于严密。西周的宗法制与等级制、分封制可说是互为表里,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形成了层层相属、代代相袭的政治权力结构,在某种意义上讲,西周的各级行政机构正是扩大了的宗法系统。及至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地位动摇,其结果是宗法制度也开始摇摇欲坠。秦汉以后,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已瓦解,然而,其精神实质却还在影响着整个封建社会,以另一种形式而存在,即家族制度。对传统文化的诞生和发展的影响因素,粗略的从上面三个方面来阐述。下面,将就传统文化的精髓问题进行阐释。对于这一问题历来很多学者都有各自不同的观点,例如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颗心,一颗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心,一颗园明透彻的心,一颗自利利他、自立立人的心。”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合与自由”。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于人文主义等但我个人更赞成“中国文化是和的文化”观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是“和”,同时,“和”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共同心理特征。“和”指的是一种中庸之道,是一种包容的心境,一种和谐之状况。在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他们的思想体系的建立都是以“和”为其核心支撑的。儒家,主要要是提倡“仁”,表现在“中庸之道”。孔子说过:“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说明孔子将中庸认为是一种道德伦理准则。而在道家,讲求“无为而治”以无为而达到无不为之境界。其处世之态度为包容、顺应自然。而在佛教自其入中以来,便开始与中国的儒、道两家相融合,正是这种“和”的精神支撑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传承创新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继承和发展,这个“和”的核心精神始终不变,虽各个时期有不同的诠释但是其本质却是一样的。中国历来追求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正式这种追求的最好例证。“天人合一”即是说人在本质上是和自然可以想通的,因此,我们人类做事时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境。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只要发扬“德”,便可以天人一致。直至汉代儒学家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从此,这一思想便始终存在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渗透于文化的各个角落。“和”的思想内涵丰富,也绝不仅限于文章里所提及的,他渗透于文化的每个角落,正是受其影响,我国古代的人信奉“中庸之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