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佛经翻译初考.pdf_第1页
庐山佛经翻译初考.pdf_第2页
庐山佛经翻译初考.pdf_第3页
庐山佛经翻译初考.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庐山佛经翻译初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1 1 年第 4期 九江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N o 4 2 0 1 1 J o u r n a l o f J i u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总第 1 6 3期 S u m N O 1 6 3 庐山佛经翻译初考 冰 李勤合 刘 娟 1 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 2 九江学院图书馆 江西九江3 3 2 0 0 5 摘要 庐山东林寺 由于慧远主持之力 在西域求法和佛经翻译 中做 出了巨大贡献 是 当 时重要的佛经翻译中心之一 庐山经录不仅是当时佛教翻译的记录 还是佛教发展的重要 文献 庐山经录开创了断代经录的先河 在我国佛教史和目录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关键词 庐山译经经录 东林寺 中图分类号 B 9 4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3 4 5 8 0 2 0 1 1 0 4 0 0 3 9一 0 3 庐 山作 为中国唯一入选联合 国的世界文化景 观 宗教文化是其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庐 山五教 同山 其中佛教最为历史悠久 庐 山佛教起 于东 晋 其 中又以净土祖庭东林寺影 响最 为深远 胡 适评庐 山的史迹代表 了 中国历史上 的三大趋 势 慧远的东林寺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 的大 趋势 是其 中第一件 庐 山佛教 之 于中 国历史 实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作为佛教之重要载体 的佛经 是佛教 活动的 依据 向为佛教 内外人士所重视 佛教初传 人中 国 求取和翻译佛 经是佛教 活动的最重要 部分 为了整理佛经翻译 的成果和记载当时佛经的流传 则出现了佛家经录 庐山东林寺千百年来 几 经兴废 曾是 中国 历史上重要 的佛教 中心和佛经翻译场所 有关庐 山东林寺佛经翻译和经录的具体情况限于资料 或语焉不详 或付诸阙如 本文试图在前人的基 础上对此做些探讨 以就教于方家 一 庐山佛经翻译之事业 佛教正式传人 中国是在东汉 佛教初传人 中 国 出于立足之考虑 吸收道家道教仪式和玄学 理论 失去了自身特点 这种状况在西晋时已开 始有所改变 表现之一就是佛教徒不辞辛苦 远 足西域 印度求取原始佛经 较著名的求经人有 法显 智严 等人 同时 西域之僧东来 也带来更 多佛经 这些求取带来的佛经 有的流传了下来 有 的却遗失了 章和以降 经出盖阙 良由梵文虽 至 缘运或殊 有译乃传 无译乃 隐 这就可 以看出翻译对于佛经的重要性 在这求经译经的 大潮中 庐山东林寺占据着突出的地位 首先 东林寺派 出许多僧人开 展 了西行 求法 活动 带 回许多佛经 出三藏记集 载 初 经流江东 多有未备 禅法无闻 律藏残缺 远 大存教本 愤慨道缺 乃命弟子法净等远寻众经 逾越沙雪 旷载方还 皆获胡本 得 以传译 2 J 庐山东林寺到底 有多少人参 与西行求法 其确数 已不可知 有名者为法净 法领二人 出三藏记 集 中只记载了法净一人名字 而 高僧传 则 载明法净 法领二人 他们不仅把佛经带 回庐 山 而且也传播到其他地方 其次 东林寺组织翻译了许多经典佛经 慧 远在东林寺设般若台 专门翻译法净 法领等人 带回的胡本佛经 虽然资料缺乏 无法得知其详 细译经情况 但既有西行求经 又有专 门译经 台 其译经规模 自可想见 不仅如此 慧远还抓住一 切机会 邀请路过庐山的高僧参与庐 山译经事业 慧远 每遇西域一宾 辄恳侧咨访 还和长安鸠 摩罗什 昙摩流支等人互通信息 交换佛经和译 经经验 并促成昙摩流支译出 十诵律 葱外 妙典 关 中胜 说 所 以来 集 兹 土 者 皆远 之 力 也 基金项 目 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2 0 1 1年度研究项 目 庐 山佛教史 成果之一 项 目批准号 J D1 0 6 0 收稿 日期 2 0 1 1 0 3 2 2 作者简介 李勤合 1 9 7 8一 湖北枣阳人 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图书馆信息咨询部副主任 研究方 向 佛教文献 万方数据 4 0 九江学院学报 2 0 1 1年第4期 现在可考的参与庐山译经事业的僧人大略介 绍如下 慧远 慧远亲 自领导和参与了庐山译经 出 三藏记集 保存了慧远所作 庐山出修行方便禅 经统序 阿毗昙心序 三法度经序 大智 度论抄序 是其明证 在译经过程中 慧远还提 出了 厥 中 的翻译思想 主张意译与直译之间 的平衡 慧持 高僧传 记载慧持 慧远之弟 曾 在东安寺和西域沙 门僧伽罗叉受王殉邀请一起 翻 译 中阿含经 l 5 由此可以推知 慧持在庐山二 十年 应该也参加了译经活动 法净 法领 此 二人 既参 与西 行求 经活 动 揆之于理 应 当也参与 了译经活动 并且在梵文 方面可能比慧远等人还具有优势 可惜文献无征 佛驮跋陀罗 佛驮跋陀罗 出三藏记集 作 佛驮跋陀 高僧传 作佛驮跋陀罗 又名觉贤 佛贤 译名不 同而 已 佛驮跋陀罗在长安受 到鸠 摩罗什 门人的排挤 来到江南 慧远邀请他 到庐 山翻译佛经 还帮助 他解 除与长安僧人 之间的嫌 隙 事见 出三藏记集 卷十四 佛驮跋陀传 和 高僧传 卷二 晋京师道场师佛驮跋陀罗 佛陀跋多罗在庐山译 出 出生无量 门持经 和其 他一些禅经 僧伽提婆 僧伽提婆从洛 阳到江南后 也被 慧远请到庐 山 僧伽 提婆在 晋太元 十六年 3 9 1 年 译 出 阿毗昙心 和 三法度 教授比丘 尼法 等经 事见 出三藏记集 卷十二 僧伽 提婆传 和 高僧传 卷一 晋庐山僧伽提婆 道流 高僧传 鸠摩罗什传中说姚兴曾使道 流等八百余人 向鸠摩 罗什 问学 咨受什 旨 庐 山道流在庐 山七年 编撰佛教经录 众经录 未 成 年二十八而卒 慧远赞他 才义英茂 清悟 日新 道流 道祖 能够编撰当时较 全面的经 录 和庐山当时繁荣的佛经翻译事业和丰富的藏经是 分不开的 道祖 历代三宝记 卷七中僧伽提婆翻译 中阿含经六十卷 下注 隆安元年十一月于东 亭寺出 至二年六月讫 道祖 笔受 第二译 6 道祖既能在隆安元年参与译经活动 则其在庐山 七年期间也有极大可能参与了译经活动 并且他 将道流未完成的 众经录 编撰完毕 保存了魏 晋时期佛经翻译的珍贵资料 这也是道祖参与庐 山译经活动的明证 昙 邕 昙邕先随道 安出家 后又追 随慧远至 庐山 慧远和鸠摩罗什之间讨论请益 交换经典 都是昙邕作为使者 高僧传 卷六 晋庐山释 昙邕 说他 为远人关 致书罗什 凡为使命 十有余年 道慈 历代三 宝记 卷七 中僧伽 提婆译 阿毗昙心论四卷 下注 太元十六年 在庐山 为慧远出 道慈笔受 道慈 高僧传 卷七有 附传 说他善 维摩 法华 诸经 慧睿 慧睿 曾经游方而学 游历诸 国 至南 天竺界 所 以音 义诂训 殊 方异义 无 不必 晓 后来到庐山 他既然具有语言上的优势 不知是 否参与了庐山译经 庐山僧人与庐山译经有关而可考者大致如上 此外 庐山高僧及慧远弟子有名者尚有不少 限 于文献 他们 和庐 山译 经之 间 的关 系还不 明 了 如道生 曾在庐 山 幽栖七年 以求其志 后又 回到庐山讲法 卒于庐山 他在龙光寺曾组织翻 译法显从西域 带回的 弥沙塞律 经 又如昙诜 曾注 维摩 并著 穷通论 等 二 庐 山经录之大略 佛经翻译情 况 十分复杂 有 的经典 是全译 有的经典只是抽译 有的经典记录 了译 人译 地信 息 有的经典则是 随译 随用 译经过程不详 再 加上许多佛经 常常经过一译再译 以至五译 六译 甚至更多 这就需要对佛 经翻译进行整理 佛 教 目录正是这样应运而生 的 今 天所 知可以确定之 最早经录为释道安之 综理众经 目录 佛家经录在 中国学术 中之位置 前有梁启超 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 1 9 2 6年 发端 阐奥 后有姚名达 中国目录学史 1 9 3 7年 条分缕析之 梁启超说佛教经录的优点有五 一日历史观 念甚发达 凡一书之传译渊源 译人小传 译时 译地 靡不详叙 二 日辨别真伪极严 凡可疑之 书皆详审考证 别存其 目 三 日比较甚 审 凡一 书而同时或 先后异译者 辄详为序列 勘其异 同 得失 在一丛书中抽译一二种或在一书中抽译一 二篇而别题书名者 皆一一求其 出处 分别 注明 使学者毋惑 四日搜采遗逸甚勤 虽 已佚之书 亦必存其 目以俟采访 令学者得按照某 时代之 录 而知其书佚于何时 五日分类极复杂而周备 或 以著译时代分 或以书之性质分 吾侪试一 读僧韦 占 法经 长房 道宣诸作 不能不叹刘 略 班 志 苟 簿 阮 录 之太简单 太素朴 且痛惜 于后此踵作者之无进 步也 8 姚 名达继承师说 对佛教 目录 逐书考察 其 内容 逐事确定其年代 逐人记述其生平 依时代之先 后叙成系统 9 J 把佛教各 目录的优劣一一剖析 撰成 中国目录学史 宗教目录篇 佛家经录之 万方数据 李勤合刘娟 庐山佛经翻译初考 4 1 重要位置至此成为公论 庐山作为 当时 的佛经翻译中心之一 在经录 方面也做 出了重要贡献 庐山经 录见于典籍 的记 载的有 以下五部 即佚名 庐山录 和释道祖 魏世录目 吴世录目 晋世杂录 河西 录 目 又合称 众经录 今 已全部失佚 但 从历代典籍所引 尚可以窥斑见豹 庐 山 录 最 早 见 于 隋费 长房 历 代 三 宝 记 该书卷十五末记载其所 引所见 目录 其中有 庐山录 一卷 因其 检传记有 目 并未尝 见 故列之于后 庐山录 记载 的是什 么 内容 又是何人 所 作 今已不得而知 梁启超说 始兴录 庐 山录 皆以地为名 盖专记一地方所译述者 l 叫 姚名达亦说 费录载有 庐 山录 一卷 殆即 庐山译经 之 目录欤 均 不言作 者 惟 徐建 华 说 慧远 庐山录 专记东林寺藏经 引 不仅 明言 庐山录 为慧远所作 而且 说它是藏经 目 录 未知何据 笔者 以为 据理分析 庐 山经录 当有三种 一 是庐 山译 经 录 二是 庐 山藏经 录 三是庐 山记当时经 录 当然这三者是有可能重复 的 庐 山录 属于其中哪一种 在对其 内容一无 所知时 不妨存疑 惟其与庐山之关系则属无疑 庐山录 已不可确考 释道祖 魏世录目 等 四录还是 留下了较多线索 现存记录 魏世 录 目 等经录最早 的资料也是 历代三宝记 其 后各录多有记载 但都祖述于此 历代三宝记 卷七东晋录记慧远著述十四部 沙门释道祖四部 沙门释道祖 四部 四卷 目录 魏世录 目 一卷 吴世录目 一卷 晋世杂录 一 卷 河西录目 一卷 右四录经目 合四卷 庐山 东林寺释慧远弟子沙门释道 流创撰 未就而流病 卒 同学竺道祖 因而成之 大行于世 道流和 道祖相 继编 目的史 实亦 见 高僧传 中 道祖 传 但未载明 目录名称 即使是 大行于世 这四部 目录在 历代 三宝记 卷末还是被作为 检传记有 目 并未尝 见 故列 之 于后 来 处 理 可 见 费 长房 编 辑 历代三宝记 时 这四部目录已经失传了 可喜 的是 历代三宝记 中仍然保存了 魏世录目 等四录的内容 这可能是费长房从其他经录中保 留下来的 在 历代三宝记 卷五魏吴录 卷六西晋录 卷七东晋 录 卷 九北 凉 录 等卷 中 注释 中多称 见竺道祖 吴录 见道祖 晋世杂录 见道祖 录 四录均见称 引 据笔者初步统 计 这 四卷 中共计 引道祖经录 1 0 0余条 从这些 记录中正可看出 释道祖 的 魏世录 目 吴世 录目 晋世杂录 河西录 目 是以魏 曹 魏 元魏 吴 晋 东晋 西晋 北凉各代译 经为著录对象的断代经录 竺道祖 众经录 成 为中国第一部断代佛教经录 道祖 众经录 所可注意者还有两点 录此 备考 一是 历代 三宝记 中除 了上 述 四录外 还记有其 汉录 一书 如卷二兴平元年下注 竺道祖 汉录 云 此年康孟详于洛阳译 四 谛经 一卷 与世高出者小异 卷四康孟详译 四谛经 下亦注 见竺道祖 汉录 不过 竺道祖 汉 录 仅见 于此两处 这样看来 竺道 祖可能还编有 汉录 一种 姚名达先生当年已 注意到此问题 另外 释氏要览 和 敕修百 丈清规 中都有这样一段话 竺道 祖 魏录 云 魏宫人见僧袒一肘 不以为善 乃作偏袒缝 于僧祗支上 相从因名偏衫 L 不知此 魏录 与上引竺道祖 魏世 录 目 是何关 系 若 系同一 书 众经录 既已于隋代失传 则宋元时人又如 何得见 或者他们又是从何处抄得 此文 若非 同 一 书 则此 魏录 又是什么样的书 文献不足 征 暂录此备考 参考文献 1 2 3 释僧祜 出三藏记集 M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9 5 2 2 5 6 8 5 6 8 4 王铁均 中国佛典翻译 史稿 M 北京 中 央编译 出版 社 2 0 0 6 8 8 5 7 释慧皎 高僧传 M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9 2 2 2 9 2 5 9 6 1 3 费长房 历代三宝记 M 石家庄 河 北省佛教协会 2 0 0 5 7 0 6 9 8 梁启超 佛 家经 录在 中 国 目录 学之位 置 A 佛 学研 究十八篇 C 上 海 上海古 籍 出版社 2 0 0 1 3 3 4 9 1 1 1 4 姚名达 中国目录学史 M 上 海 上海古籍 出版社 2 0 0 5 1 1 8 3 1 8 3 1 0 梁启超 佛家经录在 中国目录学之位置 A 佛学研 究十八篇 C 上海 上海古 籍 出版社 2 0 0 1 3 4 3 1 2 徐建华 中国历代佛教 目录类型 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