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朝天文学家一行传身世一行(683727),俗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祖父张公谨是唐代开国功臣,被封为郯国公。父亲张擅为武功县令。他“少聪敏,博览经史”,常到藏书丰富的长安城南玄都观去看书,颇受观主尹崇赏识。一次,他从尹崇处借得西汉扬雄太玄经,此书意旨深奥,尹崇自称研读数年尚不能晓,张遂仅数日就读完,并能究其义而撰大衍玄图一卷。尹崇大惊,对人说:“此后生颜子也。”年轻的张遂成了长安城里的知名学者。时值武则天之侄武三思任春官尚书,封为梁王。武三思有权有势,但没有才学,想与张遂结交。张遂为逃避纠缠,到嵩山出家当了和尚,取法名一行。一行不仅道学功底深厚,也刻苦钻研天文学和数学。他曾到天台山国清寺(在今浙江天台)投师学算。开元五年(717),一行被唐皇朝强征回京,由于他不愿做官,被安置在长安城内的华严寺编译佛经。开元九年(721),“太史频奏日食不效”。当时所用麟德历行用了五十多年,误差渐大,已需改革历法。于是,唐玄宗诏令一行负责主持制订新历。一行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从开元九年到开元十五年(721727),为了编制新历法,在一行领导下进行了大量的天象观测工作。为适应实测的需要,又必须首先创制一些新的科学仪器,如“覆矩”、“黄道游仪”和“水运浑象”等。最后,在大量新的实测数据的基础上,编制出开元大衍历法即大衍历。开元十五年(727),大衍历草成,就在这年,一行在随驾去洛阳的途中死于新丰(今陕西临潼新丰镇),年仅四十五岁。一行去世后,唐玄宗诏张说与历官陈玄景写定大衍历,分为历术(又称历经)7 篇、略例1 篇、历议10 篇,到第二年完成,开元十七年(729)起正式颁行。一行在科学方面的贡献主要在天文仪器制造、大地测量、编制大衍历三个方面。尤其是大衍历受到世人的称颂。如道士邢和璞称赞一行说:“汉之洛下闳造历云:后八百岁当差一日,必有圣人正之。今年期毕矣,而一行造大衍正其差谬,则洛下闳之言信矣,非圣人而何?”可见当时人们对一行贡献的崇敬。 旧唐书卷一九一一行传。在仪器制造及天文观测方面的成就天文仪器制造天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天文观测的新成果。一行十分重视天文实测工作。他受命改治新历,首先就策划为配合改历所需的一系列实测工作。他奏请朝廷:“今欲创历立元,须知黄道进退,请太史令测候星度。”但是,当时太史局所用测候星度的浑仪上没有黄道环,不能直接测出天体的黄道入宿度。于是,一行提出要制造一架新的仪器,并与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先用木料做了一件黄道游仪的模型,后于开元十一年(723)制成了铜仪。一行、梁令瓒所制的黄道游仪的结构为三重环组。最外一重有三个环,包括地平、子午和卯酉环。其中卯酉环为过天顶和正东、西方向的一个圆环,这一重环组是固定不动的,起骨架作用。最里一重环组是夹有窥管的四游环,它的外圆周是一丈四尺六寸一分,即以四分弧长为角的一度。中间的一重与李淳风的三辰仪相当,所不同的是在赤道环上每隔一度打一个洞,使黄道环能沿赤道环移动,以适应古人所理解的冬至点沿赤道退行的岁差现象。这是浑仪发展过程的一个创举,第一次在仪器上体现了岁差现象。同时,这也是黄道游仪的名称由来。由于黄道和白道的交点也是在不断移动的,因而也在黄道上每隔一度穿一个孔,过一定时间后,就把白道环移动一孔。此外,为了能更方便地进行中天观测,黄道游仪中的四根支柱安放在四个斜角方向。一行用黄道游仪做了许多工作,主要有月亮的运动和恒星的黄、赤道度数(即经度)及去极度(相当于纬度)的测定。其中月亮运动的观测对大衍历的制定有很大意义,特别是为交食计算的准确性提供了基础。而在恒星观测中则发现了恒星位置和南北朝以来的星图、浑象所标的位置已经有所不同。根据这些实测结果,大衍历革除了沿用了数百年的陈旧数据,取而代之以新的观测数值。一行在恒星观测方面是成绩卓著的。一行在天文仪器制造方面的第二件创作,是他与梁令瓒及诸术士合作制造的一台名叫“水运浑天俯视图”的浑天象。它不但能演示天球和日月的运行,而且立了两个木人,按刻击鼓,按辰撞钟,集浑天象与自鸣钟于一体。旧唐书对此台仪器的结构有详细的记载:“铸铜为圆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数。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别置二轮络在天外,缀以日月,全得运行。每天西转一匝,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凡二十九转有余而日月会,三百六十五转而日行匝。仍置木柜以为地平,令仪半在地平下,晦明朔望,迟速有准。又立二木人于地平之上,前置钟鼓。以辰刻,每一刻自然击鼓,每辰则自然撞钟。.当时共称其妙。”一行还创造了一种测量北极出地高度(即所测地的地理纬度)的专用新仪器“覆矩”(又叫“覆矩图”)。关于覆矩的式样,史料没有详细记载。研究者猜想它可能如图1 所示的形式。 旧唐书卷三五天文志上。 李淳风于贞观七年(633)制成一架浑天黄道仪,这架仪器有三重环组,中间一重环组由黄道环、赤道环和白道环组成,称为三辰仪。它不仅能直接测得天体的入宿度,而且还可以区别黄道度与白道度。但是,李淳风制造的这架仪器被放在宫内,皇家天文机构所用的浑仪仍然是后魏制造的铁仪。 这些变化经研究都可以解释为由岁差原因所引起。见席泽宗:僧一行观测恒星位置的工作,天文学报第4 卷第2 期(1936),第212217 页。根据我们的考证,“矩”在我国古代天算典籍中有两种含义:一是形似木工曲尺的平面区域,即所谓的“积矩”;一是勾股形中的勾边加股边夹一直角构成的直角折线,即所谓的“矩线”。“覆矩”当理解为将积矩开口向下。旧唐书天文志有“以覆矩斜视,北极出地”多少度的记载,又说:“以图(即覆矩图)校安南,日在天顶北二度四分”。这说明一行的覆矩是一种用“角度”表示地平高度的测量工具。如图1 所示,在覆矩的直角顶点系以重锤,在两直角边间安装一个0 到91.31 度(因我国古代历法多取圆周为365.25 度,故直角当为91.31 度)的量角器。使用时,把覆矩的一个特定边指向北极,使此边恰好在人眼和北极的连线上,则重锤线即能在量角器上直接读出北极的地平高度。一行发明的覆矩是一种简便的测量北极高度的仪器,它在一行领导的开元年间天文大地测量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子午线测量一行受诏改历后组织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工作。这次测量,用实测数据彻底地否定了历史上的“日影一寸,地差千里”的错误理论,提供了相当精确的地球子午线一度弧的长度。一行发起这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主要目的有二。其一,我国古代有一种传统理论:“日影一寸,地差千里。”刘宋时期的天算家何承天根据当时在交州(今越南河内一带)的测量数据,开始对此提出了怀疑,但长期未能得到证实。隋朝天算家刘焯则提出了用实测结果来否定这一错误说法的具体计划,他说:“交爱之州,表北无影,计无万里,南过戴日,是千里一寸,非其实差。”他建议:“请一水工,并解算术士,取河南北平地之所,可量数百里,南北使正。审时以漏,平地以绳,随气至分,同日度影。得其差率,里即可知。则天地无所匿其形,辰象无所逃其数,超前显圣,效象除疑。”但这个建议在隋朝没有被采纳。一行的测量则实现了这一计划。其二,当时发现,观测地点不同,日食发生的时刻和所见食象都不同,各节气的日影长度和漏刻昼夜分也不相同。这种现象是过去的历法所没有考虑到的。这就需要到各地进行实地测量。 旧唐书卷三五天文志上。 梁宗巨:僧一行发起的子午线实测,科学史集刊,1959 年第2 期,第144149 页。 李继闵:商高定理辨证,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2 卷第1 期(1993),第2941 页。 周髀算经、尚书纬考灵曜等书里都有记载说,南北相距千里,夏至日中午,高八尺的竿子的影长就相差一寸。 隋书卷二六天文志。这次测量过程中,由太史监南宫说及太史官大相元太等人分赴各地,“测候日影,回日奏闻”。而一行“则以南北日影较量,用勾股法算之”。可见,一行不仅负责组织领导了这次测量工作,而且亲自承担了测量数据的分析计算工作。当时测量的范围很广,北到北纬51 度左右的铁勒回纥部(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约北纬18 度的林邑(今越南的中部)等十三处,超出了现在中国南北的陆地疆界。这样的规模在世界科学史上都是空前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由南宫说亲自率领的测量队,按刘焯的计划在黄河两岸平原地区测量的四个点,由北向南有滑州白马(今河南滑县)、汴州浚仪太岳台(今开封西北)、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豫州上蔡武津馆(今河南上蔡)。其中白马在黄河北,其他三点都在黄河以南。它们均介于东经114.2114.5 度之间,差不多在同一经度上(即刘焯所说的“南北使正”)。总计白马至上蔡526 里270 步,北极高度相差1.5 度,从而得出大约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北极高度相差一度的结论。这实际上给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的长度。由于对唐尺数值的大小,人们目前的看法还不一致,故评价一行这次子午线测量的精度受到限制。初步的估计结果是,一行的测量值与现代值相比,相对误差大约为11.8。国外最早的子午线实测是在公元814 年,由天文学家阿尔花剌子米(约783850)参与组织,在幼发拉底河平原进行了一次大地测量,测算结果得出子午线一度长为111.815 公里(现代理论值为110.6 公里),相当精确。但这已在一行之后九十年了。 通典卷二六职官典秘书监。 梁宗巨:僧一行发起的子午线实测,科学史集刊,1959 年第2 期,第144149 页。大衍历的九服晷影算法及其正切函数表我国古代历法从东汉四分历开始,就有各节气初日晷影长度和太阳去极度的观测记录,漏刻、晷影成为古代历法的重要计算项目。隋朝刘焯发明二次等间距插值法之后,李淳风首先将二次插值法引入到漏刻计算中,由每气初日的漏刻、晷影长度数求该气各日的漏刻、晷影数。但是,各历法中所记载和计算的漏刻和晷影大多是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告成镇)的数值。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曾进行了大规模的天文测量,通过观测知道,随去极度变化的影长,又因地方而异,但同太阳的天顶距有固定的对应关系。一行在大衍历中发明了求任何地方每日影长和去极度的计算方法,叫做“九服晷影”。古人把阳城作为测影的标准地点,即所谓的地中。如图2 所示,若NP为阳城的北极高度,S1、S2、S3.为阳城夏至、小暑、大暑等日的太阳上中天位置,则PS1、PS2、PS3.为阳城夏至、小暑、大暑.诸气太阳的去极度,取1PS2PS1、2PS3PS2.,则1、2 分别为阳城夏至到小暑、小暑到大暑的去极度差数,也是太阳天顶距的差数。且这个差数对任何地点的相应季节都是相等的。设有某地北极高度为NP,则夏至、小暑、大暑等日的太阳上中天位置为S1、S2、S3.。显然,有1PS2PS1,2PS3PS2。阳城夏至、小暑、大暑太阳天顶距为ZS1、ZS2、ZS3 等,故1ZS2ZS1,2ZS3ZS2,同样,有1ZS2ZS1,2ZS3ZS2。历法中已给出阳城各气初日的太阳去极度,则各气的去极度差即为已知,同样各气的太阳天顶距差亦为已知,而这个差数对于任一地点都是相等的。这样一来,对于任一地方,只要知道某一节气(如夏至)的太阳天顶距,其他各气的太阳天顶距都可以通过加减这个差数求出。剩下还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其一,如何求某地夏至(或冬至)的太阳天顶距;其二,已知天顶距如何换算出晷影长。这两个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影长与太阳天顶距的对应数表来解决。如果列出一张以天顶距为引数,每隔一度的影长的数值表,则以上两个问题都可以解决:先在所测地测出(冬)夏至晷影长度(在一行领导的大地测量中,在每处都进行了这样的测量),由影长查表得出太阳天顶距,再加减一个如前所述的差数i 即可求出该地各气的天顶距,返回再查表得影长。一行在大衍历“步晷漏术”中就建立了这样一个从0 度到80 度的每度影长与太阳天顶距对应数表,这是世界数学史上最早的一张正切函数表。在国外,大约920 年左右,阿拉伯学者阿尔巴坦尼(al-Battani,约858929)根据影长与太阳仰角之间的关系,编制了0 度90 度每隔一度时12 尺竿子的影长表,这实际上是一个12ctg的数表。另一位阿拉伯学者阿 刘金沂、赵澄秋:唐代一行编成世界上最早的正切函数表,自然科学史研究第5 卷第4 期(1986),第298309 页。尔威发(Abul-Wafa,940998)在980 年左右编成了正切和余切函数表,每隔15 度和10 度给出一个值。他还首次引进了正割和余割函数。一行和阿尔巴坦尼差不多沿着相同的途径编成正切和余切函数表。一行用太阳天顶距,阿尔巴坦尼用太阳仰角,两者互为余角,所以他们两人的发现是相同的。而一行的正切函数表比阿尔巴坦尼的余切函数表早近两百年,比阿尔威发的正切表要早二百五十年。尽管一行的正切函数表只从0 度到80 度,误差也相应大一些,但它毕竟是世界上最早的正切函数表。 参见梁宗巨世界数学史简编;D.E.Smith,HistoryofMathematics,Vol.2。大衍历的插值算法今天常用的牛顿插值公式,其不等间距的形式比等间距的形式要复杂得多。天算史界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在中国古代,唐朝天文学家、数学家一行在其大衍历中发明了二次不等间距插值法,且一行还有意识地应用了三次差内插法近似公式。因此,一行在插值法方面的贡献备受中外天算史研究者的关注。我国古代非线性插值法,是刘焯在其皇极历(604)中考虑到太阳运动不均匀性为计算太阳行度改正值时首创的。有关中国古代插值法的算理研究的新成果表明,刘焯二次等间距插值法的造术原理建立在源于九章算术描述匀变速运动的模型基础之上,认为太阳每日的运行速度之值构成一等差数列。质言之,所用数学方法就是构造一等差数列并求其前若干项和。一行的插值法并没有人们所想象那样的推广意义。就插值算法本身,一行算法与刘焯算法实质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皇极历是在以平气为间隔的日躔表基础上插值。而大衍历是在以定气为间隔的日躔表上插值。太初历以后,各历都以平分一回归年365.25 日为24 等份而得每节气长15.22 日,这样规定的二十四气称为“常气”,或叫“平气”。张子信指出“日行春分后则迟,秋分后则速”,于是刘焯造皇极历时体会到二十四气皆应有“定日”,他说:“春、秋分定日去冬至各八十八日有奇,去夏至各九十三日有奇。”但刘焯并没有搞清楚太阳速度的加减和季节的关系,他的日躔表是把秋分定日后到春分定日前平均分为12 段,每气14.54 日;春分定日后到秋分定日前也平分为12 段,每气15.45 日。这显然不是“定气”。一行则认为,太阳在一回归年365.2444 日中共行365.2444 度,每气行15.2185 度。冬至附近日行速度最急,故二气间所需运行时间最短,夏至附近日行速度最缓,故二气间的时间最长。实际上,大衍历这里首先提出了平分黄道为24 等份,以太阳实际走完每个等份的时间长度为各节气长度,这就是通常所称的“定气”概念。一行提出正确的定气概念以后,在计算太阳改正时自然就以定气为插值间隔。至于插值法本身则完全是沿用刘焯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刘焯在日躔表中规定太阳视运动一年内的变化规律是:冬至最快,冬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考试题库附完整答案详解【典优】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练习【满分必刷】附答案详解
- 个性化保健食品定制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功能性乳品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水产品深加工技术专利布局与保护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练习题库含完整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试题附答案详解(达标题)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模拟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高频难、易错点100题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轻巧夺冠)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综合提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详解【b卷】
- 2022年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共470题)
- 钙钛矿型稀土氧化物的制备与红外发射率性能研究
- 湖南文艺出版社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音乐教案
- 专科护理建设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
- 直销团队文化课件
- 如何提高采购效率培训课件
- 《飞行控制系统》课件
- 环境保护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 2025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上册多元化教学计划
- 公司6s管理制度
- 消防系统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