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纯收入意义.doc_第1页
农村居民纯收入意义.doc_第2页
农村居民纯收入意义.doc_第3页
农村居民纯收入意义.doc_第4页
农村居民纯收入意义.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居民纯收入意义关键词:经济增长;农村居民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在对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中发现,中国的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没有关系,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有因果关系,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长期以来一直高于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率。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界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它是管理当局宏观决策的指示仪,中国经济虽然快速发展,然而却也矛盾重重,如何启动消费就是一个大难题。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具体说来,消费包括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产生的原因、消费者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的方式、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有关因素。从根本上消费是由收入决定,因此,经济增长和消费的关系问题就转化为经济增长和收入的关系问题。一、经济增长与城市、农村居民收入状况1.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庇古和罗宾逊等人就强调公平分配对国民收入增长的主导作用;以西斯蒙第、凯思斯、库兹涅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则强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这两种观点是相通的,因为消费是由收入决定的,收入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分配问题。消费启动不仅在理论上是经济启动的主导模式,也是当前中国政府的政策选择。消费启动需要一定的条件,即收入增长同经济增长大体一致。杜鹏(2004)对收入作为消费启动条件进行分析,他认为,收入是消费的直接来源;消费性需求是经济运行的原始推动力;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条件下带来的消费启动不会导致经济的大幅波动,不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收入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之间的协调统一,能促使经济的平稳增长,避免大起大落。2.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状况。本文研究选择的变量是经济增长指数(zz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cz1),农村居民纯收入(nc1),具体状况(见图1)。从收入增加和经济增长率关系看,有少数年份城镇居民收入超过经济增长率,近年来主要是1999年、2001年和2002年。在多数情况下,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这些特殊的年份为1985年之前、1988年、1996年和1997年,其余年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都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对1985年之前状况的解释是农村经济改革政策的成功使农民收入有一个大的飞跃,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甚至高于经济增长;1988年中国价格闯关,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关节点,政策实施中引起恐慌,导致通货膨胀,应该说城市居民收入指数降低和通货膨胀直接相关;从19962000年农民收入连年下滑,直到2001年这种状况才得到扭转,从2001年至今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政府在增加农民收入工作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过即使如此,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在增长率上仍有差距,加上历年来差距累计,城镇和农村居民财富差距仍不断扩大,可喜的是这种相对差距在近七年来不断缩小,即使如此,政府仍然需要采取措施继续增加农民收入。二、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由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我们分别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进行研究。1.经济增长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关系的格兰杰非因果关系检验中,无论我们滞后期选择多长,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不能拒绝零假设,因此我们认为两者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2.经济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选择滞后期为1、2,结果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我们拒绝城镇居民收入不是经济增长原因的假设,即认为城镇居民收入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但是我们不能拒绝经济增长不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假设。如果我们选择滞后期为3,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我们拒绝经济增长不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假设,即经济增长对城镇居民收入有影响。如果我们选择滞后期为4,或者5、6,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我们都拒绝两者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零假设,即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总之,虽然我们不能很明确确定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但是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影响关系。我们进一步采取var方法进行分析,冲击响应方程(见图2)。结果显示,当期的城镇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所受到的冲击方向相同,给经济增长一个正向的冲击,当期城镇居民收入也相应增加,不过在滞后1期时,经济增长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为负,滞后2期时,影响又转为正向,滞后35期时,影响转为负向,滞后6期影响减为0。从影响的时间上看,负向的影响时期长于正向的影响时期;如果给城镇居民收入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在当期和滞后1期对经济增长都有正的影响,在滞后2期时影响减小为0,滞后36期的影响为负,然后逐渐转变为0。三、结论及建议数据显示,19962006年,居民收入比重占国民收入比重从69.3%下降到57.5%,累计下降11.8个百分点,由于收入分配失衡,整个社会未能普遍均等的享受到经济改革的成果,这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与水平,不断提升民生福祉。因此,根据本文相关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1.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明显。经济增长对滞后一年的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影响,对滞后两年的经济增长影响减小到0,对滞后三至六年的经济增长影响为负。2.农村居民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格兰杰非因果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目标,然而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其收入却与经济增长关系不大不能不令人痛心,我们的增长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增长而增长?让国人受益,尤其让广大农民从经济增长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是目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3.城镇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有一定关系。经济增长对城市居民收入的影响滞后很长时间。经济增长对当年的城镇居民收入和两年之后的城镇居民收入有正向的影响,对其他年份的影响为负。4.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协调。比较城镇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和农村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见前者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后者有,或者说农村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不大,农村不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但是城市却不然。我们的结论与王少平、欧阳志刚(2007)观点是一致的,他们认为改革初期的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现阶段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经济增长产生阻滞作用。这种长期效应抑制了短期经济增长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产生刺激效应。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协调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近七年来中国在协调城乡发展上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长期以来仍然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城乡的协调发展还须进一步的努力。参考文献:1 邱晓华,郑京平,万东华,冯春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