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doc_第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doc_第2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doc_第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doc_第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25、伯牙绝弦总课时2授课日期教学目标(总)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x/lOg 52s$cHh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sEzn;8CFx7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心情。课前准备有关课件;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教学课时2一、驱动导入(一)兴趣导入有一段情,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有一个故事世代久远却历久弥新,成为歌颂友谊的千古佳话。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课题)这是一篇文言文,是继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之后与文言文的又一次亲密接触。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二)任务导入是的,“伯牙绝弦”讲的是发生在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那么是何魅力让它流传千古仍能动人心弦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领略其中的魅力,能够积累更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自己的文学积累加上更加厚重的一笔。谁能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二、单元展开(一)第一单元学习内容:初读课文,读出韵味1、多通道导学导学单: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2、自主性预学学生根据导学单自主学习,时间约为2分钟,教师巡视指导。3、交互式研学(1)指名读文(2)指导注意句子的节奏和断句。教师做范读,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3)学生练读(4)指名再读,齐读4、巩固性促学读古文要注意放慢节奏,要恰当断句,但在读时要注意声断气连,这样才能读出古文的韵味。(二)第二单元学习内容:再读课文,初解大意1、多通道导学师: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我们已经读通了文章,接下来,就要读懂文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通道设计:(1)借助课文注释;(2)联系上下文理解; (3)联系生活理解;(4)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5)请教同学、老师等出示导学单:灵活选择以上方法,自已试着读懂每句话的意思。2、自主性预学学生根据导学单自主学习,时间约为2分钟,教师巡视指导。3、交互式研学小组交流班级交流,不面面俱到,抓个别几点:(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伯牙就是春秋时期楚国很著名的音乐家俞伯牙,课文对此有一句话的介绍,请找出来伯牙善鼓琴,指导理解“善”善于、擅长。读了课题,你又产生了什么疑问呢?(伯牙为谁断弦?为什么要断弦?伯牙断弦又意味着什么呢?) (2)这几个问题文中用一句话就作了回答,你能找到这句话吗?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指导用多通道理解文言文“谓”、“乃”、“复”的意思)随机回答刚才提的问题,伯牙为子期而“绝弦”,因为“世再无知音”而绝弦,绝弦意味着伯牙“终身不复鼓”!(三)第三单元学习内容:理解“绝弦”第一部分:初解“知音”1、多通道导学师:因为知音,视音乐为生命的伯牙竟然破琴绝弦,那么,究竟什么是知音呢?出示导学单:再读课文,找:课文哪句话在说明什么是“知音”?想:你是从哪些地方具体感受到的?2、自主性预学学生根据导学单自主学习,时间约为2分钟,教师巡视指导。3、交互式研学全班交流反馈,预设:(1)课文哪句话在说明什么是“知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师:听仅仅是听音乐的高低缓急,轻重快慢吗?(还要听懂伯牙琴声所表达的意境,所以表达的情感,所要表达的心情)(3)你是从哪些地方具体感受到的?(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引:伯牙多么善于弹琴啊,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他的琴声便峨峨兮若泰山;心里想着流水,他的琴声便洋洋兮若江河。这里哪个字的意思是“心里想着”?志钟子期多么善于倾听啊,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的时候,钟子期透过琴声听出来了,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弹琴心里想着流水时,钟子期又情不自禁地赞叹: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善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好极了、太棒了、太神奇了、太妙了、真绝了所以这里的“善”应该是什么意思?(好,表示赞叹)再加上两个语气词“哉”这种赞叹之情就更加强烈。让我们像子期那样一齐来赞一赞伯牙。(读)再解句意:解“峨峨兮”除了“哉”,这两句话里还有一个语气词兮。读着“峨峨兮”,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读着“峨峨兮”一定出现了,读着“峨峨兮”,你眼前一定还出现了。泰山是五岳之首,那“峨峨兮”就是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峨峨兮”就是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师引读,多么雄伟的气势,让我们读出泰山的巍峨“伯牙善鼓琴志在高山”解“洋洋兮”师:志在流水生接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透过“洋洋兮”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江河?(浩浩荡荡、奔腾不息、一泻千里、波涛汹涌)那“洋洋兮”就是李白在曾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流到海不复回。师指导:多么磅礴的气势啊!再读: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个语气词“哉、兮”,两个叠词:“峨峨、洋洋”竟然能表达出这么多的意象,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简约而不简单!师: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伯牙用琴声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像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这些,钟子期听懂了吗?让我们再次用朗读来表现他们的善鼓琴和善听。第二部分:体会“知音”1、多通道导学师: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那么让我们回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子期会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出示导学单:说一说: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2、自主性预学学生根据导学单自主学习,时间约为1分钟,教师巡视指导。3、交互式研学(1)同桌互说指名说(2)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理解“念”(心里想的)、“之”( 指示代词,指代伯牙所念)。不论伯牙志在高山、流水,还是志在明月、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心灵相通,志趣相投)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真正的知音!第三部分:知音相遇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别人的赞美都是不着边际的、虚伪的、功利的是伯牙所厌恶、鄙视的,只有子期才中真正能懂得他音乐的人)师补充伯牙在宫廷遭遇和与子期偶遇的故事: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换了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他收起心爱的琴,默默离开王宫,心里充满了悲伤:“天下之大,就没有人能听懂我的琴声吗?”是啊,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会像子期那样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也没有人会像子期那样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更没有人像子期那样必得之!2、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一生中唯一的知音钟子期!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在江边相识。当时,伯牙在船上鼓琴,山野樵夫打扮的钟子期在岸边听见,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得而赞之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得而赞之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二人从此成为知音。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知我者,子期也!)3、就这样,一位名满天下的乐师和一个山野樵夫成为了知音。临别时,两人依依难舍,相约两年后再来江边相见。(四)第四单元学习内容:深悟“绝弦”1、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去世。伯牙来到子期坟前,他又操起凤尾琴,为唯一的知音子期弹奏起高山流水。可惜当他志在高山时,子期不能再对他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他志在流水时,子期也不能再对他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于是,伯牙就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出示句子,学生读。2、都说千金易得,知音难觅。子期死,留给伯牙的是什么呢?子期死了,只剩下伯牙和他无尽的孤独和哀伤,他满腹的哀怨无人倾诉,他指尖流淌的音乐无人能懂,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3同学们,这就是伯牙绝弦。正如他在诗中所言: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4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5、欣赏高山流水,再读课文,并试着背诵。三、达标总结(一)达标评价对照这节课“任务驱动”中的学习要求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二)收获整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除了达成目标外,你还有哪些收获?提示:可以从课文内容、写作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整理。(三)拓展延伸讲一讲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搜集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进行吟诵。设计意图承上启下,揭示课题自然、流畅。文言文的朗读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从朗读指导开始教学,很扎实。通过多种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学有所依,让全班学生达到“会慧”同行。让学生学有所问,培养思维能力。课文哪句话在说明什么是“知音”,让学生从文中找,体会,朗读,教师随时强调启发,学生就深入地学习了。抓住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