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华良 读《元朝名臣事略》.doc_第1页
高华良 读《元朝名臣事略》.doc_第2页
高华良 读《元朝名臣事略》.doc_第3页
高华良 读《元朝名臣事略》.doc_第4页
高华良 读《元朝名臣事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元朝名臣事略所记西南大学 历史 高华良撰文 元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时代,它广阔的版图,强大且无休止的军事征服,让我们惊叹。但是更让我们惊奇的,是它有效的军事指挥和稳定的大后方是如何形成的。由此,我们仔细探索,就会发现蒙元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一些文臣武将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元朝名臣事略,更好的记述了这些人物。序言部分:历史上一共有四位文人为该书作序,他们以恭实的态度,告诉了我们苏天爵这部书的起源。许有壬认为:“其类例仿朱子言行录,条有征据,略而悉,丰而核,其四方之争先快覩者乎。窃惟国朝真才云集,是编才四十七人,有齐民知名而未录者,盖朱子例,嗣有所得,当续书之也。”欧阳玄则对该书的内容作了概括:“ 纪录师友诵说,于国初以来,文献有足征者,汇而萃之。始疏其人若干,属以其事,中更校雠,栉去而导存,抉隐而搜逸,久而成书,命曰国朝名臣事略。”而王理有分析了著书的目的:“故论本朝辅亮之臣,其佐命垂统,或鹰扬于外,或运筹于内,有同肇迹之艰难者矣。其辅翼成化,或规模弘远,或论思密勿,有登治道之鸿熙者矣。”王守诚跋更为彻底,为我们分析了名臣多出的原因:“。故世祖之用人,不以异域之臣为疑,亡国之俘为贱,拔于卒伍,聘于韦布,皆能佐一王之业,辅万世之基,致治之规,上轶隆古,何其宏远哉。”蒙古人、色目人篇该篇一共包含十二人,即太师鲁国忠武王(木华黎)丞相东平忠宪王(安童)丞相淮安忠武王(王伯颜)河南武定王(阿朮)楚国武定公(阿里海涯)太师广平贞宪王(吕禄那演)淇阳忠武王(月赤察儿)枢密句容武毅王(土土哈)丞相兴元忠宪王(完泽)丞相顺德忠献王(答剌罕) 平章鲁国文贞公(不忽木)平章武宁正宪王(彻理)木华黎可谓元第一武将,一生征战沙场,少年即成名,“此非常儿也。及长,身长七尺,虎首虬须黑面,多谋略,雄勇冠一时,与博尔朮、博尔忽、赤老温俱以忠勇佐太祖,时号为掇里班曲律,犹言四杰也。”(摘自太常元公撰世家)此后一直英勇作战,连获战功,在抗金灭金中尽显才华,后来成名后,皇帝竟对他说:“太行之北,朕自经略,太行之南,卿其勉之。”充分显示中央王朝对他的信任。后来他死后,皇帝只能自己亲征,“使木华黎在,不令朕至此也!”充分说明对他的依赖。(摘自 世家)安童可以说是元第一文臣,第一丞相。“中统四年,阿里不哥平,执其党千余人,将有所裁,上犹豫未决,适公侍侧,上问曰:朕欲尽置此属死地,何如?公时年十六,对曰: 人各为其主尔。陛下甫定大难,而以私憾杀人,何以怀未附?”充分显示了他的大局观和仁慈。“安童,国之柱石,若然,则是与虚名而夺实权,甚不可。”(摘自 世家)更显示出他在群臣中的地位以及他的实力。“公生十八登庸,在相位前后二十年,视事之初,励精图治,除前日苛政,代以宽平,抑奢淫,薄税敛,举贤任能,常若不及。”是他干练的治国之道,在他的治理下,“至元之初,朝廷无事,民物日以繁息,仓廪之积,盈衍于外,海内翕然,号为极治。天子嘉之,尝曰:安童在,朕得高枕而卧,无所事矣。”(摘自 世家)算得上元朝安定的奠基石了。王伯颜是最为有善心的丞相,他作为攻宋过程中的主要指挥,却一直保持着一位大家的风范。其“行省驻建康,时江东大疫,居民乏食,乃开仓振饥,发医起病。人大喜曰:此王者之师也。”(摘自 勋德碑)为胜利奠定基础。而其作风正派,尝“宋降将有以赵氏二宗女献者,立叱去之。”(摘自 庙碑) 在伐宋过程中,“其平宋也,将二十万,犹将一人,赏罚信,纪律彰。大将禀命,仰之若神明,降人投诚,依之犹父母。未尝妄戮一卒,未尝妄残一物。货财不足移其心,声色不足惑其志。师入临安,礼贤黜罪,市肆不易,鸡犬无惊。归马萧然,囊惟衣被。毕事还朝,口不言功。连出总师,无役不最。”(摘自 勋德碑)是为元军中的圣杰! 阿术是一位在指挥上较为卓越的军事家,其参与了统一南方诸国的战争,先征大理,后征南宋,鲜有败绩。而在征伐中,也注重仁义之师的形成。其“南征北讨,四十年间,大小百五十战,未尝败衄。其追降生擒者,皆释而不问。”“扬、泰既下,公申严士卒,不得入城致毫发犯。有武卫军校掠民二马,即斩以徇。其号令肃,赏罚信,有古名将风。”(摘自 庙碑)阿里海涯也是一位在治国和军事征伐上均有建树的丞相,但是,虽然他指挥干练,有大将之风,但处事严厉,常以残酷的手段攻城略地,甚至屠掠无数,所以历史并未给予他过高的评价,这也是正史对历史人物价值的辨别方式之一。太师大多来自于怯薛之中,比如吕禄那演,自小身份优厚,受家族荫蒙,得以有机会建功立业,并且和皇族建立了较好的关系,但是依然为元朝做出了贡献。月赤察尔是一位贤才,在治国之中颇有相风,其“王举哈剌哈孙荅剌罕,以为其省平章政事,凡八年,威德交孚,飞声海外,入为丞相,天下称贤。”(摘自 勋德碑)而土土哈的经历却颇为坎坷,作为钦察氏的一员,却目睹了国亡的残酷,但是这没有击倒他,在元朝廷,他“先期制敌,应变如神,尤善激昂士气,临阵誓师,人百其勇。至若出司阃钺,入赞机枢,忠国大计,知无不言。古之所谓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于公见之.”得到历史肯定。(摘自 纪绩碑) 完泽自小辅助太子,功劳卓著,后得以辅助朝政,由于其处事果断,后“登进善良,湔除弊法,朝政涣然一新。”(摘自 勋德碑)答剌罕受父亲恩荫为官,在江浙行省为相,作出卓越贡献,其“每退食,延见四方宾使,访以物情得失,吏治否臧,人材显晦,年谷丰歉,采可行行之。凡论议,先以国典,参以古制,揆以时宜,必当而后已。其可否事,犹元化之运,顺无留滞。惟不言利,不喜变更,一以节用爱民,重名爵为务。”(摘自 勋德碑)不忽木 在文化上的造诣属蒙古人中较高,行翰林之事。在行政方面,公正严明,不受权势影响,且体恤民情,接受了汉文化的熏陶。彻理父亲早亡,但是这并没有让他疏于管教,在母亲教育下他更加优秀,后行政于福建行省,适应当地条件的发展生产,受到国家重视,且孝敬母亲,得人民尊重。汉人篇本篇一共记述了三十五位汉人名臣,包括耶律楚材、杨惟中、汪世显、严实、张柔、张弘范、刘秉忠、史天泽、廉希宪、张文谦、窦默、姚枢、许衡、王恂、郭守敬、刘肃、宋子贞、杨果、张德辉、李德辉、商挺、赵良弼、贾居贞、王鹗、王盘、李昶、徐世隆、杨奂、李冶、 杨恭懿、董文炳、董文用、董文忠、郝经、刘因。耶律楚材是汉人官僚中最为卓越的一位,但他的一生却较为坎坷。本为辽国耶律氏后人,后辽被金所灭,耶律楚材被迫在金为官,但是仍然为金国作出了贡献,后来金又被蒙古所灭,耶律楚材又入蒙为官。经历数次亡国之后终于在支持忽必烈之后得以安定。在行政中注重发展生产,关心人民,在元灭南宋后,蒙古人决意屠戮南人,但楚材提出一系列治理南人的方针,为避免一场大屠杀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治理南宋中也确实体现了他的才干,最终也成就了一代名相。杨惟中是理学名士,受宪宗重用,得以施展抱负,即使是官员之子,他也说:“吾非好杀,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虐良民,无所控告。不去不仁,何以为仁乎!”(摘自 神道碑) 汪世显是汪骨族后人,原是金朝武将,金为元所灭,汪世显背着亡国之名再次入元为将,转战各地,因为其作战总是身先士卒,且行仁义之师,所以胜仗连连,是元统一大业中的一员猛将。严实的经历颇为坎坷,一个无心战争的人,被抓壮丁,成为百夫长,而后作为一个军事将领,手握兵权,却对上总是遭人怀疑,对下总是有人背叛,以致妻儿家人均死于战火,但他并没有将这些痛苦转嫁到人民身上,面对其他将领的屠城之举,他极力劝阻“百姓未尝敌我,岂可与兵人并戮之。不若留农种,以给刍秣。”救下多人性命。张柔亦是金旧将,在成为将领之前,就以刚强著称,自己组织家兵戍卫当地。当元军俘获之时,令其下跪,公曰“彼帅也,吾亦帅也,大丈夫死即死,终不偷生为它人屈!”显示出一代将领的风采。张弘范可谓近乎完美的文人将领,勋德碑称其“王素敏悟,喜读书,过目辄识大义,歌诗尤慷慨。身长七尺,修髯如画。机明气锐,言辨捷出,勇略绝人。轻财下士,拔材于众,己不以为惠。尚气节,敦信义,与人交,久而益敬,刚直自将,不为势位所屈,虽临之以威,而辞气洒落,理辩愈明。”可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最熟悉的,莫过于他率兵灭亡南宋这件事,追至崖山,捕文天祥,这些,都成就了元朝的大一统。郭守敬是我们所最熟知的元朝官吏,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早年在水利建设上颇有功绩,负责修筑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后来调拨太史院,编纂了授时令,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天文历法。他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在科举制影响下,以取士为目的的环境中,出现这样的科学家是相当不易的。他在天文历法方面的贡献可见一斑。俗话说将雄雄一窝,果不其然,董文炳、董文用、董文忠三兄弟就是典范,兄弟三人文韬武略,大的能治世,小的善征战,在统一全国的行动中,三兄弟一直充当先锋,临危不惧,指挥若定,这个家庭为元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同时,三人青史留名,为家族留下了光辉一笔,在元朝不能磨灭。我着重写了蒙古、色目人官吏,并不是他们比汉人官吏优秀,而是当时的环境,对于蒙古人更有利些。汉人官僚中还有很多名臣,我不一一列举,但是他们确实为元、为历史贡献过,在当时一个蒙古族统治下具有民族歧视的条件下,他们能走上从官之路已经不错了。幸而忽必烈是一位较为汉化的君主,才有了一些汉人官僚,才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最后书的结尾是苏天爵传,介绍了苏天爵这本书的功绩,以及提到了他所写的四库全书-治世龟鉴,并引用了序言部分,这本书在子部一中可寻。也许是元朝人为自己写的传,在书中我们看到的是很多仁人智士,他们在统一元朝过程中为民考虑,关心人民疾苦,忌讳滥杀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