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中教授的针灸心得.doc_第1页
高树中教授的针灸心得.doc_第2页
高树中教授的针灸心得.doc_第3页
高树中教授的针灸心得.doc_第4页
高树中教授的针灸心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树中教授的针灸心得高树中教授的针灸心得高树中,男,1962年出生,山东省临朐县人。1985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中医专业获学士学位,1992年获针灸专业硕士学位。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医外治杂志、针灸临床国际杂志、陕西中医药研究杂志编委。笔者临证近二十年来,宗扁鹊“医之所病病道少”和孙思邈“针灸而不药,药不针灸,皆非良医”之训,当针则针,当灸则灸,当药则药,且每针药并用以祛疾,内外合治以疗病,临床疗效满意,今不揣浅陋,介绍数病的治疗经验于下,以供同道参考.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俗称“面瘫”,古人多以风痰阻络立论,常用牵正散治疗,但临证用之,疗效并不令人满意。现代医学根据面神经的发病部位,将其分为颅外型与颅内型(后者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有的还兼有听觉过敏和泪腺分泌异常),一般颅外型容易恢复,对颅内型病人,西医多主张加用激素治疗,我个人的经验体会是:西医书中所言此病发病一周内不能针灸纯属“本本主义”,并无临床依据,误人不浅,最应破除;只要针药得当,完全可以不用激素治疗,加用激素治疗,反而会延长痊愈时间。 对本病的辨证治疗,第一要辨经络脏腑,第二要辨外感内伤。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项则下太阳。”颅外型面瘫多属外邪客犯经络,只有口眼歪斜者为邪客阳明,兼有耳后疼痛者为邪犯阳明少阳二经。颅内型面瘫情况较为复杂,只有味觉减退或消失者(临床发现,部分病人是双侧味觉减退或消失)证属外邪已由胃经影响到胃腑,因为舌能知味全赖舌苔,而舌苔乃胃气熏蒸而成,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多属胃气素虚而复感外邪者。颅内型兼有听觉过敏或泪腺分泌异常者证属外感内伤相兼为病,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发病前除有感受外邪的病史外,多在发病前数天有生气发怒的病史,实属外邪兼肝胆郁火为患,这是因为少阳胆经入耳中,厥阴肝经“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的缘故。根据以上认识,针药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明显提高,治疗发病在一周之内者,一般10天左右即可痊愈,经治数十例至今尚未见不愈者。 针灸基本处方是: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下关、四白透颧liao骨、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翳风,合谷(取双侧),余穴均取患侧,留针30min,可加TDP照射,每日1次,翳风针后可加用艾条灸20min30min。有味觉改变者必加足三里,有耳后疼痛或听觉过敏者必加阳陵泉,有泪腺分泌异常者必加太冲。颅内型者应配合中药内服,以杨粟山寒温条辨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双花、连翘、公英、蜈蚣、防风、荆芥;面瘫用升降散治疗,是已故恩师张殿民教授的独到经验,其中大黄宜用酒大黄,用量6g9g,以大便每日畅行1次2次为度。2.牙痛我对牙痛的认识与治疗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认识到牙痛有火牙、虫牙(即龋齿)之分,许多书籍认为,针灸对火牙疼痛有较好效果,常有针入痛止之效,常用穴位有下关、颊车、合谷,被称为牙痛三要穴。风火牙痛,可针翳风,单用即有良效,胃火牙痛,宜针内庭,虚火牙痛必加太溪,而对龋齿牙痛针灸疗效则不理想;此外,因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所以下牙痛可针合谷、三间等大肠经穴,上牙痛可针内庭等胃经穴;至于三焦郁火引起的牙痛,可针“耳门丝竹空,住牙痛于片刻”。 第二阶段受叶天士“龈为胃之络,齿为骨之余”的启发,认识到治疗牙痛还应分清是牙龈痛还是牙齿痛,前者应治胃,后者应治肾;前者针取牙痛三要穴加内庭,药用清胃散;后者针取太溪、大杼(齿为骨之余,骨会大杼),药用玉女煎(必用生地),可针可药,皆可应手取效。同时认识到,古代书籍中尚有许多宝贵经验待发掘,如治一牙痛病人,针之不效,用惠直堂经验方所载之“哭来笑去散”(川芎、雄黄、乳香、没药、生石膏各6g,火硝15g)研末吹鼻牙痛立止;十年前我自己患龋齿牙痛,遍用上穴针之不效,后用古书记载的睡前阳溪穴贴大蒜,晨起揭去,使之起泡的天灸疗法一次即愈,后用数人多效,方知龋齿不是针药适应症的说法不确。第三阶段,发现了一个治疗牙痛的特效穴位偏历穴。据灵枢?经脉记载:手阳明络脉遍历齿中,偏历为手阳明大肠经络穴,“龋”为其主病之一,近年来受此启发,发现牙痛病人偏历穴处多条索状物,且压痛明显,试治各种牙痛病人,尤其是龋齿病人,以双手拇指按压偏历穴,用力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皆能疼痛立止;若按揉后再行针刺,其效更佳。至此益信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诚属至理名言。此外,还治疗近十例每入暮时分(酉时,17时19时)牙痛病人,只针太溪一穴,疼痛前半小时针之,留针2h,皆一次疼止。此因酉时属肾经主时,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故也。明此理,凡酉时病症(已经治疗酉时腹痛、酉时头痛、酉时痹痛等病人数十例),针太溪皆得痊愈。3.麦粒肿一般多在太阳、耳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有一定效果。我遵循中医经络理论,凡上眼睑发病者病在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肩胛区足太阳经循行部位可见数个到数十个小红点,可用三棱针挑刺出血,以血变为度;下眼睑发病者病在足阳明胃经,可在足中趾趾腹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以血变为度。用此法治疗麦粒肿一般1次2次即愈,不必用药。4.鼻炎针灸可取鼻通、迎香、印堂、通天、合谷,过敏性鼻炎可加飞扬;此外,我发现凡鼻炎病人,第五颈椎有明显压痛或有条索状物,常用斑蝥研末贴于此穴,4h6h取下发泡,10d贴1次,连贴3次为1疗程。如此针药并用常收佳效。5.复发性口腔溃疡 外治方法有二:一是用吴茱萸10g,研末,醋调成膏状,贴双足心涌泉穴,伤湿止痛膏或胶布固定,1d2d换药1次;二是用细辛3g,研末,醋调成膏状,贴于神阙穴,伤湿止痛膏或胶布固定,2d3d换药1次。内服中药可用金匮要略甘草泻心汤加减,(伤寒论、金匮要略均有甘草泻心汤,一用炙甘草,一用生甘草,此其区别)药用生甘草10g,人参6g,炮姜3g,肉桂3g,黄芩6g,黄连9g,公英15g,水煎服,连服20付30付,也可用生黄芪30g,黄连9g,水煎服,或研末口服,每服3g,每日服2次3次。6.落枕 宜分经论治。疼痛部位和压痛点在后项部者,病在督脉或太阳经,可针取双侧后溪穴,随咳进针,同时令患者活动颈项部;疼痛部位或压痛点在颈项一侧者,病在少阳经,可针取同侧悬钟穴,随咳进针,同时令患者活动颈项部。此法的关键有二:一是随咳进针,此法见于窦默针经指南,其作用既可转移病人注意力,减轻进针时的疼痛,预防晕针,又可宣散经络气血,提高临床疗效;二是进针后一定要活动颈项部,否则疗效不佳。应用上法一般1次2次即可缓解,若配合颈项部位的推拿或刮痧、拔罐,疗效会更好,不必用药。7.肩周炎 我对肩周炎的认识和治疗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为肩周炎又称“漏肩风”,以疼痛和活动障碍为主,为外感风寒之症,针灸常取肩三针等局部穴位为主,再加TDP照射或拔罐,中药内服则以祛风散寒止痛类中药为主,但验之临床,疗效并不理想。 第二阶段参考古今其他医家的经验,配合三间、条口透承山、阳陵泉等远端腧穴,或运用全息理论取第二掌骨侧之肩穴,随咳进针,同时令患者活动肩部,临床疗效有了明显提高,部分病人可有立杆见影之效,但仍有部分病人疗效欠满意。 第三阶段是近年来通过苦读内经,结合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又有了两点新的认识与体会。经言:“年过四十,阴气自半。”肩周炎又称“五十肩”,多在五十岁左右发病,实属肝肾阴血亏虚,筋失所养,又复感风寒之邪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纯以实证论治自然疗效欠佳,此新认识之一。 肩周炎属中医“痹证”范畴,针灸治痹之法,灵枢?周痹也有论述:“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瘛结,转引而行之。”细读灵枢,始悟肩周炎之治法已详于“经脉篇”。综合内经所述,方知肩周炎之治首宜辨经,次宜审穴。当今临床许多针灸医生不分经络而漫治之,无怪乎其效不佳,所谓“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此新认识之二。 根据以上体会,我现在治疗肩周炎先以针灸止其疼痛,其功能障碍治其标,继以中药内服巩固疗效治其本,每能应手取效,方知肩周炎决非难治之疾。针灸方法是经络理论与全息理论结合,只取一穴,若疼痛部位在肩前侧为甚者,病在手太阴肺经循行线上,针鱼肩穴(穴在鱼际穴下约0.5寸,第一掌骨侧赤白肉际,按全息理论对应于肩部穴处,可找到一针柄大小的条索状物,压痛十分明显.若疼痛部位以肩骨禺穴处为甚者,病在手阳阴大肠经循行线上,可针三间穴处条缩状物和压痛点(第二掌骨侧肩穴处);若疼痛部位以肩后侧为甚者,病在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线上,可针后溪穴处条缩状物和压痛点(第五掌骨侧肩穴处);若以活动障碍为主者其病在筋,可独取筋会阳陵泉穴,多取对侧,压痛点多在阳陵泉下0.5寸左右稍后方。取效的关键除随咳进针和活动肩部外,取穴准确和进针手法也非常重要,条缩状物和压痛点仅有针柄大小,一定要扎准;进针手法宜先直刺(针柄与掌骨侧成90度角)穿透条缩状物至掌骨,然后将针柄立起将针尖刺入条缩状物与掌骨侧之间,此时针感最强。 以上方法只要用之得当,皆能针入痛缓或肩部活动立刻改善,一般针3次10次即可。针后若配合局部阿是穴针刺拔罐,其效更佳。针数次疼痛缓解后可加用中药内服,药用山萸肉30g45g,酌配桑枝、桂枝、姜黄、细辛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品,但配用药物只1味3味即可,药量也不宜过大,以免喧宾夺主,反而影响疗效。考山萸肉一药,本经言其主风寒湿痹,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补益之中大有条畅之性”,并创曲直汤治疗肝虚腿痛,即以山萸肉为主药,证之临床,不论肩痛、腿痛,凡属阴血不足、筋失所养而痛者重用山萸肉皆有良效.本文来自 华夏中医论坛() 详细文章参考:viewthread.phptid=87966&highlight=其他搜索秘传穴位疗法 人体有病阳先虚、升阳通气开络先、大椎尾闾通督阳、百会涌泉连上下、开心活关前后心、神阙命门先后天、点拨带脉通左右、秘法治病九穴先。注解; 通阳的主穴即是大椎穴、此穴可贯通上下左右、四肢百骸、 尾闾是内功修炼的一个关窍、其部位就在腰阳关附近、是人体真火阳气到达命门必须经过的地方、故阳气最易至此最易受到阻滞、凡疲劳或阳气不足者多先在此处特别酸痛、 百会穴是所有阳气的交会点、是升阳的第一大穴、而涌泉穴是虚阳上聚的速降首穴、可使虚阳下降则阳气真火更顺利上达。 心脏的反应点在心腧、肝脏的反应点在肝腧、胃的反应点在胃腧与膈腧、肺的反应点在肺腧、肾的反应点在肾腧、糖尿病的反应点在胰腧腧、癌症的反应点在膈腧。 必须记住的16个穴位; 一切慢性病 - 足三里、 头痛 -卤会伸展一切经脉- 申脉、 鼻病 -风门一切筋病 - 承筋、 尿多 -小指第一关节、一切骨病 - 绝骨、 更年期- 隐白 一切疹病 - 百虫窝、 咳喘 -定喘一切主升 - 百会、 胆囊炎-胆囊穴一切主降 - 涌泉、 面瘫 -牵正 内外伤 - 承山 阑尾炎- 阑尾穴 血压 - 三阴交 中风 - 悬钟 经验四穴;血海领血超、膻中气可消、命门阴阳论、全身在大包。独特穴位诊疗;妇科、子宫、卵巢、盆腔等病在环跳穴有反应、 男科病亦有反应、妇人久治不愈的颈肩酸痛一般为有妇科病。胸腔有病的人膻中一定有反应、上腹器官、特别是胃、十二指肠、胰腺病在中脘有反应的、在手背第三、四掌骨之间反应剧烈、便秘大肠腧附近多有错位、肝胆病在期门有反应、阳陵泉也有反应、如果环跳也有压痛即可确诊。下腹各器官在气海、关元、中极有反应、胃肠病在足三里有反应、印堂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要穴、太阳、风池、头维几乎对任何头痛、眩晕有特效、对美尼尔氏病大多一次治愈。中府穴是肺经病变的反应点、坐骨神经痛在天宗附近有压痛、鼻塞取风池、项强取承浆。头痛取涌泉、膝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