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0 卷第 6 期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Vol 20 No 6 2007 年 12 月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c 2007 40 从钢琴奏鸣曲看普罗科菲耶夫音乐中的创新 张 璟 江苏教育学院 音乐系 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 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贯穿他一生的创作 较清晰地反映了他追求音乐表现手段 的革新创造 本文以钢琴奏鸣曲为研究对象 从旋律 和声 钢琴演奏风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中不断焕发出的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 普罗科菲耶夫 钢琴奏鸣曲 创作手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 J647 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2646 2007 06 40 03 谢尔盖 普罗科菲耶夫 Sergey Prokofiev1891 1953 是 20 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也是一位出 色的钢琴家 他创作了 8 部歌剧 7 部舞剧 7 首交响乐 10 首器乐协奏曲 30 余首交响组曲和声乐 交响作品 他的三大芭蕾舞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灰姑娘 和 宝石花 和柴可夫斯基的舞剧并驾齐驱 他曾六次获得斯大林奖金 被人们誉为前苏联音乐界的三巨头之一 但是 他的音乐语言以讽刺和怪诞称 著于世 在前苏联时期曾一度被视为 颓废音乐的代表 而受到不公正的批判 甚至至今有人对他的作品 也仍然持怀疑态度 钢琴奏鸣曲是普罗科菲耶夫代表作品中较为突出的一种体裁 它们贯穿了作者的整个 创作时期 他的钢琴奏鸣曲历久弥新 如今越来越受到演奏者和研究者的重视 对钢琴奏鸣曲的研究更能 使我们了解普罗科菲耶夫以及他在音乐上的创新 一 旋 律 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之所以深具个人色彩 旋律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他曾在 苏维埃音 乐的道路 一文中说到 要求旋律性强 并且这种旋律又要纯朴而易于理解 既不能落于陈腔滥调的套 子 又不能搞得平淡无味 至于说到写作技巧和陈述风格 那么它应该简单明了而又不一般化 单纯不 能看成老一套的简单 而应理解为创新的纯朴 1 3不论是众所周知的谐谑式的急转直下 玩世不恭的曲 调 还是他在战争动荡 充满激情的时刻写下的精彩万分的旋律 正像他本人所强调的 他的旋律之所以 常常不被看作旋律 正是因为赋予以前被认为是非旋律横向展开的音的结合 他所理解的旋律性音调的实 质在于 起音程连贯性作用的不仅是二度 实际上任何音的关联 一直到大的跳进都有这样的作用 2 228 在普罗科菲耶夫旋律创作基本风格的早期 他经常采用较短的模进音组构成旋律 他的具体手法是 在自然调式的基础上 由两三个音构成简单的动机 然后用这个动机形成一系列的模进 组织成阶梯式的 旋律线条 基本主题是不定型的 由一些不同的环节组合而成 这是普罗科菲耶夫 20 年代典型的旋律写 作手法 这种手法反映出他青年时代积极向上 充满活力 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在第一钢琴奏鸣曲主题中 他把器乐旋律从声乐化旋律中完全独立出来 不再根据声乐的特征去构思 而是运用连续跨八度的大跳与参差不齐的转折造成粗旷 直率 活跃的性格 到了晚期奏鸣曲 普罗科菲 耶夫对旋律的创作似乎从年轻人的冲动和激情转变为老者对现实的深刻感悟 旋律手法得到了发展 在原 有自然调式创作的基础上用调性频繁的转换造成旋律的十二音性 如果一条旋律在主调的临近的调性上快 速的进行但不确立新调性 主调之外的那些音便被纳入主调 从而扩大了原有调性的内涵 造成旋律的十 二音性 这其实是把浪漫时期运用的主调和 20 世纪勋伯格的十二音有机的结合 收稿日期 2007 09 20 作者简介 张 璟 1981 女 江苏徐州人 江苏教育学院音乐系教师 张 璟 从钢琴奏鸣曲看普罗科菲耶夫音乐中的创新 41 二 和 声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音乐家不仅革新了音乐语言 而且根本改变了音乐形象思维本身 音乐思维发 展呈现多元化趋势 一部分人开始否定传统和声 另辟蹊径 另一部分人把功能和声向极端方向发展 如 改变和弦构造 扩大调性范围等等 和声思维的发展使我们已经找不到德彪西或晚期的斯克里亚宾的作品 中的令人心旷神怡的光影之美和优雅和声的独有特色 新派演奏家们奏出的和声往往是用生硬音的结合代 替了均衡的协和音 推翻了功能和声是几个音一致融合有规律进行的观念 不协和音被解除禁忌 大胆地 表现出来 作曲家们对选择的和声材料有了无限度的自由 普罗科菲耶夫反对陈规旧套 把古典和创新有 机的结合 革新和声语汇 1 和弦 在推陈出新的音乐思维转变过程中 奇怪的现象恰恰在于 在 20 世纪所有的大师中唯有普罗科菲耶 夫恪守把巩固稳定的调性与三和弦作为和声的基础 普罗科菲耶夫的风格的特点是 强调主调性 强调中 心和弦的主导地位 排斥一切想损害它的企图而树立它 2 226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中常见的和弦类型 有 普通的三和弦 复杂的三度结构和弦 非三度结构和弦和复杂的非三度结构和弦 这些新和声色彩的 材料和最传统的各种终止手法结合起来 复杂与简练 不稳定与稳定形成了普氏独有的风格 三度叠置和弦如果多到七个音 则破坏了传统三和弦之间的对比统一关系 因为这样一来 就把传统 中三个不同功能的和弦结合在一起了 这也正是 20 世纪作曲家竞相追求的效果 普罗科菲耶夫打破了不协 和和弦必须要解决的协和和弦的规律 反对浪漫派保持和声和谐和印象派的烟雾朦胧的和声色彩 不受束 缚的运用不协和和弦 他的作品有时予以解决 有时不解决 正如亨 涅高兹所说 由于具有合乎逻辑的 强劲的调性结构 普罗科菲耶夫一切大胆的和声手法都没有令人感到 为不协和音而不协和音 3 119 普罗科菲耶夫也经常使用背景化和色彩化和弦 提到色彩化和弦 首先想到的则是印象派的音乐 大量的借助和弦的功能和色彩制造出了印象的光影之声 在浪漫主义 旋律和和声是融合在一体的 很难 分辨出它们的独立意义 普罗科菲耶夫背景色彩和声和旋律线条并无关系 而是把和弦的进行按规律的原 则 证明音和音层的任何结合 甚至有时是最奇特的结合都是有效的 在这一点上 第二钢琴奏鸣曲的第 三乐章是典型的代表 第三乐章的旋律使人联想到俄罗斯保姆的小声哼唱 由弱拍起 自然的句子段落 建筑在均匀的轻轻 摇晃的摇篮曲节奏基础上的调式交替 左手的次中声部是伴奏的和声支柱 固定音型贯穿始终 造成规律 的运动感 右手中声部的模进陈述同样具有独立的以两小节为单位的固定音型结构 主题突出于厚重的和 声基础之上 委婉动听 独立存在 有意思的是 色彩化背景和弦源于印象派 这里普罗科菲耶夫采用了 平行三全音的粗旷色彩 这是明确区别于以往淡雅柔和的色彩风格的 2 错音 风格 wrong note style 随着欧洲调性体系的发展 和弦功能有了更多的表现意义 和声功能的不确定性使和声语法被打破 普罗科菲耶夫正是利用了和声的多义性特征造成突然转调 形成了代表普氏创作的重要风格 错音风格 这种手法丰富了和声表现力 新颖的和声音响效果在后期的钢琴奏鸣曲创作中经常出现 谱例一 第六奏鸣曲第一乐章主题终止 这是第六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的主部终止 此独特的终止出现了四次之多 第 4 6 11 23 小节 参见霍维特等 二十世纪作曲技术和材料 陈世宾 姚盛昌译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年第 6 期 42 有出人意料的和声音响效果 A 大调 的正格终止被移低小二度的 bV 和 6 代替 然而这些变异的 错位性的功能并未改变普罗科菲耶夫调中心的稳定性 这是以小二度交错为主的 普罗科菲耶夫式离调 三 敲击风格的音色 出于对浪漫主义美学思想的反叛 并将这种情绪运用到钢琴创作中 普罗科菲耶夫把钢琴当作打击乐 看待 利用钢琴透亮的声音 运用敲击性的触键方式 使得作品中的钢琴音响偏于锐利 刺激 尖亮 三 首战争奏鸣曲以力量和胆略以及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作曲家执拗不羁的个性 敲击性因素在他的作品中多次 体现出来 其中 托卡塔 主要体现在他刻意追求托卡塔式干涩尖锐的敲击效果 作品具有充满活力的托 卡塔式的迅疾和清晰的节奏 他想运用敲击达到一种音响 或现代社会工厂里机械马达传动的噪声 或是 通过模进音级和同音重复的方法表现出 邪恶 的感受 在第六 第七钢琴奏鸣曲中 我们更能从敲击中 感受战争中残酷 冷漠的情景 人们被死亡的气息折磨得已经扭曲的心灵 狰狞的面目 第六奏鸣曲 Op 82 A 大调 作于 1939 1941 年冬 其中第一乐章音乐形象主要是表现侵略者疯 狂的残暴和苏联人对入侵者的最深切的仇恨 副部主题双手交错 左手用八度奏出单旋律 完全没有和声 色彩 在弱的力度要求下 显得茫然而柔弱无力 这种忧愁的情绪和主部粗野的节奏 复杂的和声形成强 烈的对比 之后 渐强的敲击显示出人们的信心 力量和勇气 对音色的不同追求导致了钢琴触键方式的变化 浪漫主义作品中 弹奏歌唱性的乐句时 要用手指肉 垫较厚的指腹进行弹奏 软化琴槌与琴弦之间的敲击性 以获得柔和优美的声音 由外向里 由里向外各 种不同方向 不同角度的触键发掘出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千变万化的音色层次 而普罗科菲耶夫的 敲击性 不能仅从字面意思理解成为敲打钢琴 无音色变化的表演 它是既要使 音色具有金属般的铿锵 尖锐的特征 又不能粗糙难听 要求每个手指都要笔直的坚挺 手腕支撑好 肘 部大臂协调垂直触键 发力时间短促 并尽可能快地离开键盘 即使需要比较歌唱的音色 也要挺拔 铿 锵 正如哈罗德 勋伯格所说 继肖邦之后 将钢琴技术大大推向前进的有两位作曲家 这就是法国的 德彪西和苏联的普罗科菲耶夫 3 135 普罗科菲耶夫在他的 自述 中谈及自己创作发展的四条主线 古典的 创新的 托卡塔的和抒情 的 1 5是的 创新性并非是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中所使用手段的全部 创新也不仅只反映在本文中的三个 方面 托卡塔式的节奏 独具特色的曲式变化等等都表现出保留与革新相结合 赋予习惯的东西以新意 构成了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本质 在今天 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仍然伴随着相互矛盾的意见和评价 他的作品还不能和那些为人喜爱的 完全被人们承认的名作一道安然地放在架子上 有许多作品要不断地反复演奏 分析 欣赏 站在我们现 代生活的立场上重新加以评价 到那时才能更准确地肯定 哪些作品由于暂时的时髦将会成为历史的财富 哪些作品有权纳入不朽的俄罗斯经典音乐的宝库 4 318 参考文献 1 徐月初 普罗科菲耶夫 文选 回忆录 评传 M 孙幼兰 辑译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 2 阿兰诺夫斯基 俄罗斯作曲家与 20 世纪 M 张洪模 等 译 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 3 德米特里 肖斯塔科维奇 等 回忆普罗科菲耶夫 M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0 4 玛丽 克莱尔 缪萨 二十世纪音乐 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责任编辑 洛 雨 Viewing the Innovation in Prokofiev s Music from the Piano Sonata Zhang jing Abstract Prokofiev s piano sonata goes through the creative life of the composer and clearly reflects his pursuit of innovative performance in music This p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