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作业,李约瑟难题.doc_第1页
物理作业,李约瑟难题.doc_第2页
物理作业,李约瑟难题.doc_第3页
物理作业,李约瑟难题.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约瑟难题”的探讨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因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而享誉中外的英国学者李约瑟于1994年在重庆的一次演讲中指出:“作为一个整体的现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它发生于西方欧美,即欧洲文明的广大范围,这有什么原因呢?我以为必须找出这个原因,因为如果我们不了解它,我们关于科学技术史的观念就处于混乱之中。如果我们不了解,也就没有多少希望掌握未来。 ”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对于这一难题,李约瑟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众所周知,1400年以前,中国的科技水平领先于欧洲,科技交流的主体是从亚洲移向欧洲的,这是所有研究科学技术史的人所公认的事实。在中国明代之前,300多项世界性重大发明中,中国就占了175项。特别是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曾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全人类历史的前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这样说,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前提,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然而,影响世界文明进程、使西方社会发生沧桑巨变的四大发明并未在它的故乡本土产生革命性的作用。在震动了西方的“两次科学革命”和伴随而来的产业革命面前,中国无动于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近代科学没能在中国产生呢?首先是自然环境因素。中国近代以来之所以技术没有继续发展,跟中国所处在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地理格局是,东临茫茫大海,这是古人难以逾越的海洋;西北部是茫茫沙漠,无垠戈壁;而西南耸立了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纵贯南北的横断山脉。这些大海,高山,沙漠作为自然屏障,为中国提供了一种隔绝机制,导致了中国文化由此获得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同时亦缓解了外来力量的致命袭击。也正是由于这样安全封闭的地理环境的先天因素,中国自古代就能长期形成并保持自身发展系统。然而,这样的环境是不利于自身快速竞争发展的。这种环境产生了两种效应。正面效应能是中国更系统地发展,而负面效应同时让新观念难以传播,难以推广并成为社会风潮。举例而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张衡对天文学方面的研究其实有着巨大的成果与成就,但这些如四大发明仅仅残留于技术层面(正面效应的结果),却没能在社会形成科学风,形成强有力的理论系统(负面效应的结果)。反观西方地理环境,而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就是由于地理环境被迫使其中的人民形成了探索及开放的精神与性格,而对外贸易的需求同样也是西方快速发展科技的重要催化剂。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而言,西方所处的冒险环境比中国所在的较为安逸的环境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次是社会制度原因,包括政治体度和经济体制,科学研究制度,人才选拔的科举制度等。第一,政治体制。李约瑟认为,中国是“官僚体制”,而欧洲是“贵族式封建体制”,这种制度有利于商人阶层的产生,当贵族衰落之后,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便诞生了。中国的官僚体制最初适宜于科学的成长,却阻碍了重商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它没有能力把工匠们的技艺与学者们发现的数学和逻辑推理方法结合在一起。因此,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没有成功地实现从达芬奇时代(经验型试错)向伽利略时代(现代科学)的过渡,或许根本就没有这个可能。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存在的目的是抑制危及君主统治因素的发展,维护君主在政治经济领域的绝对利益。中国的中央集权具体是通过一个保持流动的非世袭的官僚阶层来实现,君主(皇帝)是国家的人格化代表,也是官僚阶层的最高责任人,儒家学说作为伦理标准是选拔和录用官僚的依据,官僚政治的运转也很大程度上依照这一伦理标准而不是法律或制度,所以私有财产得不到稳定的认可,财富的积累被政府有意识地加以阻拦。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成功的维护君主统治的同时,也有效抑制了贫富分化,维持了社会发展的简单均衡,阻碍了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在中国的形成,最终也导致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落后。第二,经济体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 个体农民、封建地主、皇族经济, 都是对内自给自足, 对外与世隔绝的。农业经济的自给自足使得中国人缺乏创新的欲望和动力,古代的中国发明也是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很多的研究就是为了满足农耕生活的需要。 为人本身这一性质,决定社会只能维持周而复始的简单再生产, 不会进行累进的扩大再生产。农业生产年复一年的重复状态, 使生产技术出现年复一年的停滞不前。生产发展不需要科技支持, 科技发展处于裹足不前境地。新的技术不易产生, 即使出现也很难推广,没有内在需求就无法催生类似与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 第三,科学研究制度。中国古代没有普遍设立科学技术方面独立的学院和研究机构,科学知识不能积累和系统化,并且上升为理论并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如天文知识只为统治者服务,而诸多发明只是父子相传,不能形成社会共有的科学知识。社会不重视科技,认为是雕虫小技,不屑于学习。不仅科学知识不能普及,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也不能蔚然成风。何况,古代中国的许多发明创造只是技术成果,而不等于古代的中国社会具备了科学的环境,即具备主动调节和实现科学发明的健全机制与文化环境。一般地说,在古代中国作出某种技术创造只需专门科研人员对理论性知识的收集、分析与沉思,只需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并且一种技术发明均由发明者个体即可完成,它是发明者将自己的经验与其相关的个体经验进行组合而成的结果。而欧洲却因新型学校的出现而形成了主要表现为数学化、逻辑化、理论化的环境。这种环境对科学的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上述中国所特有的环境。另一方面,中国自古就没有产生像西方的科学的环境,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进一步阻碍中国产生科学环境的机制。而近代科学传统就产生于这种环境。 第四,科举制。科举制度是造成中国没有成功地从前现代时期的科学跃升到现代科学的重要原因。“学而优则仕”的官僚体制垄断了人才,不利于中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使知识分子无心专注于科学研究,因而,从原始科学跃升为现代科学的概率就大大减低了。但是到了元代之后,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作八股、考进士成了唯一的仕途之路,自然科学和技艺都受到了严重的贬斥。于是尊孔读经的人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名士”;而从事自然科学和技艺的人则成了只是会一点“雕虫小技”的“艺人”,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待遇再也无法和“科举出生、八股取士”的进士们相比了。因此很快就导致了举国上下的知识分子都走八股取士之路,没有第一流的人才去研究自然科学了。这才是中国宋元以后的自然科学发展受到沉重打击的一个重要原因。再次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 逻辑思维方式的欠缺。中国传统哲学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表现为整体性的倾向,整体性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特点之一。中国传统哲学倾向于把客观世界规定为一个无限的、发展的、和谐的有机整体,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特定结构及其连接方式和整体功能。这种思维特征在具体内容上表现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宇宙观。很少有人像西方人那样对事物采取分析的方式,这种缺陷的特质在于,中国传统哲学在发展了设立在整体性原则基础上的有机宇宙观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分析的方法,没有感觉到对宇宙进行精密的逻辑说明的必要。而这一点,恰恰是近代科学产生所必须的环节和条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复杂的社会系统有深入的研究,发展了辩证的整体思维方式,善于对政治和军事等复杂问题作综合的判断,但不善于作定量的数学分析和形式逻辑的推理,没有发展公理式的几何和严格的现代数学,也不从事条件能控制的科学实验、对自然界进行系统的观测,因而对自然界的了解缺乏有科学根据的事实作为立论的依据。 儒家文化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消极影响,以及由此造成的科学精神与学术自由的散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几乎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始终没能把认识视角定位于建立一套完整的自然观上,而仅仅关心的是人类社会的秩序与结构。儒学这种漠视自然、回避自然科学的态度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产生了深刻的消极影响,对科学的发展是一种强大的思想障碍。在中国古代,科技只是一门技艺,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科学理论,科学技术一直弱不禁风,被视为雕虫小技。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在古代儒家文化中,被专制统治长期强化的政治文化心理与思维定势,对古已有之的盲目崇拜,使中国文化的宗旨在于怎样维护已有的体系并使之更完美。崇古敬祖而非求异创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封建宗法观念和文化传统的支配下,形成了君臣、官民、父子、师生(师徒)关系的泾渭分明、森严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在这种等级关系下,人的创造性、对真理的追求、独立思考的品质和质疑精神被剥夺殆尽。权威性压倒真理性,继承性代替了创造性。重视实用主义的技术轻视理论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往往只是经验的总结以及对现象的描述,以至于有人说中国古代有的是技术,而没有科学;或者说,中国古代缺乏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这是因为“经世致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奠定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实用主义基调。由于这种实用主义过于狭隘,致使中国古代科学呈现出逻辑性差、理论结构松散等弱点。中国古代科技的许多成就虽在当时都居世界领先地位,但由于仅仅停留在定性与经验水平,没有进一步加以量化而达到自觉运用数学的阶段,所以在达到一定的极限后便裹足不前了。由于中国古代科学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都较差,所以中国古代科技呈现出经验臆断过多、理性实验不足、逻辑自组织能力低等非定量化特点。这种缺陷造成了中国古代科技难以产生革命性的飞跃。最后还有科学信息交流的匮乏和教育。科学信息交流的匮乏。在中国古代,由于地理、语言障碍及后来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难以进行国际交流,而且国内交流也十分有限。西方人曾经通过阿拉伯人从中国获得了四大发明等科技成果,并且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中国人并未对外吸收有较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很多的发展只是父子相传,不能够形成社会共有的科学知识,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技,认为是雕虫小技,不屑于宣传推广。不但科学知识不能普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也不能蔚然成风。教育方面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以少数人为服务对象的精英教育,丧失了科技人才产生的社会基础。以选拔官吏为目的的取仕教育,造成科学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儒学为独尊的教育内容,阻碍了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发展。中国古代教育重儒学轻科学,藐视科技知识和科学教育,导致科学知识的贫困和科技人才的匮乏,从而阻碍了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发展。“科学在儒教的教育制度里,甚至连婢女的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