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的类型、特征、命名.doc_第1页
开平碉楼的类型、特征、命名.doc_第2页
开平碉楼的类型、特征、命名.doc_第3页
开平碉楼的类型、特征、命名.doc_第4页
开平碉楼的类型、特征、命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平碉楼的类型、特征、命名(五邑大学华侨研究所 广东江门 529020)张国雄摘 要:广东五邑侨乡的乡村广泛分布的数以千记的碉楼以及楼内保存的大量碉楼文书,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历史乡土地理、中国近代建筑史、华侨史、近代社会史、近代文化交流史等学科领域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但是迄今对它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还非常缺乏,甚至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和定义。本文根据笔者近年来的考察积累,对其进行初步的分类,描述其建筑和文化特征,提出命名的意见,并揭示其独特的内涵。关键词:碉楼 乡土建筑 文化交流 侨乡 开平作者简介:张国雄(1955),男,江苏宜兴人,广东五邑大学教授,历史学博士,从事移民史、华侨史研究。碉楼在我国是一种分布较广的乡土建筑,不同的民族都有兴建。“楼”字最早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已经出现。最早使用“碉”字来解释这种乡土建筑的,则是唐朝人李贤。而碉楼的建造是受到古代角楼或望楼的启示,发展很早,远在汉代就已经比较普遍地扎根在中国城乡了。开平碉楼是中国乡村众多碉楼中的一种类型,随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的展开,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乡土建筑?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为什么广泛存在于五邑侨乡的这种乡土建筑要以“开平碉楼”命名?则是至今我们还没有深入讨论而有待确定的问题,以至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模糊的认识。本文拟就此谈一些自己的意见,以便引起人们对侨乡建筑文化研究的重视。一,五邑侨乡的碉楼1,碉楼的分布五邑侨乡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西缘,面积为9 28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78万(1998),海外华侨华人为215万多人(1998),加上149万多港澳同胞,相当于侨乡人口的97%。它以江门为首府,今包括三区四市,即新会、蓬江、江海三区和开平、台山、恩平、鹤山四市。五邑即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广东乃至全国目前保存碉楼这种乡土建筑最多的地区。区内各市区均有碉楼广泛分布,东边以江门市棠下镇(原属新会市)为界,西边到恩平市的那吉镇,南面抵台山市的原上川镇,北缘达鹤山市的鹤城镇,基本上覆盖了整个五邑侨乡。进一步从分布的密集情况考察,开平是五邑侨乡碉楼分布的中心区,数量最多。根据2001年开平市政府碉楼文化办公室组织全市村镇进行的详细普查结果,开平现存碉楼1 833座,该市的十八个镇均建有碉楼,其中塘口镇、百合镇、蚬岗镇、赤坎镇最多。台山市的碉楼数量居全区第二,2001年由该市档案局、博物馆组织的古碉楼、古建筑、古榕树“三古”普查,全市现存碉楼459座。其它几个市目前尚未进行普查,从博物馆日常工作调查得知,新会区以西北部的大泽、七堡、小冈、罗坑、牛湾、司前几个镇为多,鹤山市则以西南的址山、云乡、共和镇常见,恩平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沙湖、牛江、君堂、良西、圣堂、东成数镇。有意思的是,这三个市碉楼较多的镇都靠近开平。民国时期五邑侨乡的碉楼远比今天要多,据说台山县的碉楼就“数逾五千” 。即便如此,也只能说以开平、台山为中心,集中的区域仍然没有突破今存碉楼分布的范围。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时期的很多碉楼或被人为拆除,或自然頽毁,不过五邑侨乡现存的碉楼数量之多在全国仍然是罕见的。2,碉楼的起源碉楼在五邑侨乡广泛分布,大量存在,反映在文献上,最早是清朝宣统年间,此前的地方文献中还缺乏有关这种建筑的记载。目前笔者所见最早记载碉楼的是宣统恩平县志, 注 释:参见拙作中国碉楼的起源、类型与特征(湖北大学学报2003待刊)开平市政府碉楼文化办公室谭伟强主任告之,已在国家文物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2001)文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版)中公布。黄苏照:古楼古榕树统统来入册,台山报2002年4月13日。和平实现后建设新台山(民国二十九年),存台山市档案馆。卷四舆地志曰: “本邑地瘠民贫,向少楼台建筑。迩因匪风猖獗,劫掳频仍,惟建楼居住,匪不易逞。且附近楼台之家,匪亦有所顾虑。故薄有赀产及从外洋归国,无不百计张罗勉筹建筑,师古人坚壁清野之意。当夕阳西下,挈眷登楼。甚至贫苦小户,家无长物,仅有妻儿,亦通力合作,粗筑泥楼,用资守望。”促使五邑地区兴建碉楼的原因之一,或最主要的原因,是清朝末年社会治安的恶化,侨眷或非侨眷,不分贫富,纷纷筑楼以自卫。所以,恩平有“村村有碉楼,村村有更夫”的民间俗语。但是,碉楼实际出现在五邑侨乡的时间则要早得多。现存地方文献中记载的五邑侨乡早期碉楼都在开平。民国开平县志卷四四古蹟: “瑞云楼,在驼駙井头里。清初关子瑞建,楼高三层,壁厚三尺六寸,全用大砖砌筑,籍避社贼之挠。 “迓龙楼,在驼駙三门里,规模与瑞云楼同,亦清初关圣徒建,以避贼者。光绪甲申,大潦,村人登楼,全活。 “奉父楼,在那囿龙田村。清初,盗熾,许龙所妻某氏被虏。子益将备金议赎。某氏语使人曰:母不必赎,但将此金归筑高楼以奉尔父足矣。是夜投崖而死。益将遵命筑楼奉父。日久颓圮,后乃改为在平家塾。”这三座碉楼是五邑侨乡目前所知最早的碉楼。余棨谋编写开平县志根据当时的访册确定三座碉楼均建于清朝初年,而且都是为了防贼防盗,同时在驼駙这样的平原地区碉楼还有防御洪涝的功能。 三座碉楼,有两座已经不存在了,目前只有迓龙楼还比较完好地保存在三门里,成为开平乃至五邑侨乡现存最早的碉楼实物。不过,余棨谋所依据的访册对这几座碉楼年代的确定则有误。同志卷三十五人物志“列女”目中许龙所妻“黄氏”条是归入明朝,说她是“崇祯末为贼所掳”,奉父楼的兴建就应该比清初早,当在崇祯末年。既然许益将已经筹备了钱,就没有必要等几年或十几年后再建楼。如果说卷四四所记载的奉父楼兴建年代与实际兴建年代差距还不是很大,那么迓龙楼的实际兴建年代就比访册所记要早得多了。迓龙楼为关圣徒所建,这一点没有问题。现在三门里的关族乡亲还都异口同声地称,迓龙楼是他们这位十七世祖关圣徒与谭氏夫妇共同留下的遗产,是在他50岁左右时兴建的。根据清末、民国的三个关氏家谱的手抄本,以及宣统开平乡土志(不分卷)“氏族”的记载,关氏家族在开平驼駙一带肇基繁衍的历史线索非常清楚,在今三门里立村是十四世祖芦菴公(14211482),兴建迓龙楼的关圣徒为十七世祖,生于正德五年(1510),卒于万历四年(1576),享年66岁。他的生卒年代距离“清初”有六、七十年,余棨谋将迓龙楼的兴建确定在清朝初年显然是错误的。迓龙楼最迟应该是建于十六世纪的六十年代,这样按照关族后人的说法,就还要早十几年。关氏后人的口碑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旁证。康熙开平县志卷二十二纪事中反映,在明朝嘉靖二十七年(1548)、三十一年(1552)、三十三年(1554)、三十五年(1556),今梁金山一带多次发生土匪劫村掳民的事件。梁金山就在今天的开平市区,距关族聚居的驼駙一带只有3公里,匪患理当波及到这里。这应该就是建迓龙楼“以避贼”的社会背景。因此,迓龙楼距今应该已经有四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了。注 释:现均藏于三门里,笔者2001年七、八月在开平进行碉楼的田野调查时,由关博文老先生提供。一部是宣统年间关氏家谱,一部是民国十年后关氏家谱,另一部为民国二十二年关氏家谱。因此我们据此确定,五邑侨乡碉楼的兴建最迟不晚于十六世纪的六十年代。五邑侨乡大规模地兴建碉楼则起于清朝末期,辛亥革命以后直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达到了极盛。以开平为例,1 833座碉楼中建于辛亥革命以前的有314座,占总数的171%;而1912年至1942有1 512座,占总数的825%,这其中在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前的碉楼有1 490座,1921年到1926年的六年间更是接近全部碉楼的三分之一,有608座。民国二十二年开平县志卷五舆地志记载:“自时局纷更,匪风大熾,富家用铁枝、石子、士敏土建三、四层楼以自卫,其艰于赀者,集合多家而成一楼。先后二十年间,全邑有楼千余座”。这与今天普查的结果基本一致。所以,至今开平民间还流传着“无碉楼不成村”的俗语。台山县大量建筑碉楼也是从民国初年开始,到民国二十九年时已“数逾五千”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五邑侨乡碉楼的建造基本停顿,抗战胜利以后建筑的也很少。辛亥革命以前的碉楼又主要是清朝末年的遗物。也就是说,五邑侨乡大规模建造碉楼的时间并不长,只有四十年左右,基本上是民国前期的产物。从最迟四百多年前就建造碉楼,到大规模出现,与五邑侨乡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治安不好是兴建碉楼的必要条件之一,宣统恩平县志和民国开平县志都直接指出了这一点。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五邑人出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到清朝末年开始陆续汇回血汗钱,使侨乡有了大量建造碉楼的经济基础。前引宣统恩平县志就特别提到碉楼建设与“外洋”的关系。侨汇支持是碉楼得以建造的又一重要的必要条件。侨乡民众普遍把这种乡土建筑叫做“碉楼”,也有的称“炮楼”。具体到每座碉楼,一般都有楼名,如“迓龙楼”、“瑞石楼”;有的不称楼,称为庐,如“杏庐”、“沾安居庐”;还有的即不叫楼也不叫庐,直接以祥瑞祈福的字词取名,如“光天化日”等等。可见碉楼取名比较随意,碉楼正面上方的中式匾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笔者发现,在开平,“碉楼”不仅是民间对这种建筑的一种统称,而且还用来命名具体的碉楼。开平塘口镇南兴里的一座碉楼就叫做“国兴碉楼”,这种现象在笔者所知全国其他地区的碉楼建筑中还是唯一的?3,碉楼的分类在以开平为中心的五邑侨乡,碉楼多为独立建造的单体建筑。选址灵活,或立于村口,或建于村外山岗、河畔、田间,绝大多数耸立在村后。村口者俗称“门楼”,或“闸楼”,多为二、三层。由全村成年男人昼夜轮班值勤,白天负责检查进出人员的身份,夜晚关上闸门,依时敲锣报更报警。村外者俗称“灯楼”,它是附近几个村落(或同姓或异姓)有了共同防卫的需要之后,才共同出资建造的。灯楼由参加联防的村出人出钱,轮流值班防卫,多配备探照灯、报警器、发电机、铜锣、响鼓和枪支,主要发挥预警与联防的作用,大部分都比门楼高,多为三、四层。最著名的是开平塘口镇的方氏灯楼。村后者高大挺拔,一般都在四层以上,最著名的开平蚬冈镇锦江里瑞石楼更是高达九层,居五邑侨乡碉楼之最。一座座高耸的点式建筑碉楼,使村落轮廓的节奏富于变化,丰富了村落的天际轮廓线。这类碉楼如果是全村或几家合建,一般只有单一的防御功能,而且楼体窄小,造型简单,开窗小或不开窗,只设射击孔,封闭感很强,当地将它称做“众人楼”。如果是一家自建,在防御的同时,更增加了居住的功能,所以这类碉楼叫作“居楼”。居楼楼体宽大,外部造型比较复杂气派,为了便于通风采光,开窗较大,通过加设铁窗栏和铁窗门提高防卫的功能。楼内卧室、书房、卫生间、厨房等功能用房齐全,生活设施比较齐备,有的还安装有供水系统、消防系统。这类碉楼的大量出现,改变了以往碉楼功能的单一性,使碉楼由此成为防御与居住功能兼而有之的乡土建筑。居楼多为家境富裕的人家建造,因此,碉楼造型的繁复简陋和装饰的浮华粗糙,也反映了楼主人的经济实力、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开平蚬冈镇锦江里村后有三座碉楼,中间的锦江楼就是众人楼,两侧的瑞石楼和升峰楼为自家楼,其贫富差距的悬殊,造型的复杂与简陋,楼体的高大与窄小,一目了然。注 释:开平碉楼(2001)文本,第23页。和平实现后建设新台山。另参见台山县志(1963年编,2000年内部刊本)“侨乡志”,建筑业,第117页。五邑侨乡侨汇大增是清朝末年以来的事情,宣统元年(1909)开平乡土志(不分卷)“实业”记载:“以北美一洲而论,每年汇归本国者实一千万美金有奇,可当我二千万有奇。而本邑实占八分之一”。侨汇成为侨乡民众重要的经济支柱。宣统恩平县志卷四地舆地志曰:“创造一旧式屋宇,非数千金不办”。旧式房屋尚要数千,碉楼的造价更不是一笔小的开支,没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是不可能建造的。走近不同类型的碉楼,你可以从各个角度感受到它对外的防御设计,一座碉楼就是一个防御单位。碉楼的门窗基本上是铁栏、铁板,关闭后整座碉楼就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厚实的墙体和坚固的门窗,可以抵挡枪击火攻。大门的顶部开设有两个射击孔,楼内的人可以从二楼向下射击靠近大门的来犯之敌。每层楼墙的四面都有、各种形状的射击孔,射击孔的造型都是内大外小,有利观察和射击。顶层有1米多高的女儿墙,同样有多个射击孔。四个角一般建有凸出悬挑的防御掩体设施“燕子窝”,扩大了防御的空间,人在其中可以向下向前向左向右四个方向对外射击,形成交叉火力。华侨出资购买的手枪、步枪以及运上楼里的石块、石灰都是有效的打击武器,对暴露在楼外的土匪有很大的杀伤力。同样使用枪支的土匪往往在这些碉楼面前束手无策,最后只好无功而返。从建筑材料考察,五邑侨乡的碉楼也具有多样性。文献和实物告诉我们,在开平的三座五邑地区最早的碉楼是砖木结构建筑,“大砖”砌墙,木樑木楼板,楼顶为硬山式两面坡,覆盖小青瓦。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以后,在山区的碉楼多数以石垒砌,楼顶为硬山式坡顶;丘陵或平原地区有的用三合土夯筑,楼顶或平顶或坡顶;用小青砖砌筑的砖楼同样建立在平原或丘陵地区,造型比前两种要复杂一些;最多的是钢筋混凝土楼,主要的建筑材料水泥、钢筋等都是舶来品,至今很多碉楼内还保存有进口水泥的包装桶(“红毛泥桶” ),伴随着建筑材料进口的,是先进的建筑技术被引入乡村。材料和技术的进步为碉楼建造的由简趋繁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在乡村采用进口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和建筑技术建造碉楼,这在全国其他地区极其少见。钢筋混凝土楼造型复杂多样,楼体高大,成为表现国外不同建筑文化特征的主要载体。在五邑侨乡中,只有开平市同时具有不同建筑材料的碉楼。根据2001年的普查,开平现有石楼10座,夯土楼100座,砖楼249座,钢筋混凝土楼1 474座。4,碉楼的建筑风格五邑侨乡的碉楼与国内其他地方的同类建筑最大的不同,更在于其建筑式样和建筑风格的独特性。在五邑侨乡最有表现力的碉楼是钢筋混凝土楼。与普通民居等高的碉楼楼体的中下部造型和装饰都比较简单,一般只在窗楣、窗裙做一些西式建筑的造型,外墙面基本上不做细部的处理。经济势力雄厚的人家则例外,如开平瑞石楼、升峰楼等,但是这种楼体通体建造精细的碉楼很少。而高出一般民居的碉楼上部才是表现楼主人经济实力、审美情趣、个性特征的部位,是楼主人非常着力经营的地方。它造型千姿百态,外墙面大多数有装饰图案,表现力非常丰富。五邑侨乡数千座碉楼无一重复,即使一些姊妹楼细看也差别较大。注 释:近代以来广东民众称英国人为“红毛”,后“红毛”泛指外国人。外国人生产的水泥也就习惯地叫做“红毛泥”。(2001)文本,“开平碉楼分类表(2)”,第18页。更有价值的是,碉楼的上部具有浓郁的外国建筑风格。在这里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各种柱式、中世纪欧洲城堡的圆柱体岗塔、罗马或伊斯兰的拱劵和穹窿、哥特式尖拱、巴洛克风格的山花、洛可可特征的图案、西式的卷草涡卷缨络等等,大到造型及其构件,小到细部装饰手法,不一而足,国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宗教的建筑艺术被主人随心所欲地荟萃于碉楼一体。从国外建筑的角度来考察,开平碉楼很不规范,不是严格的仿造,它是各种外国建筑风格“碎片”的组合。比如古罗马的柱式在这里只是有其风韵,并没有严格遵守其尺寸比例,所以我们很难具体地将五邑侨乡的碉楼建筑风格归入哪个国家、地区或时代。陈志华先生很正面地评价其为“不三不四” ,沈文权博士说它的建筑风格具有后现代建筑的特征。正是这种“不三不四”,正是这种突破常规的后现代建筑表现手法,才充分展示了五邑侨乡民众蕴藏的巨大建筑文化创新能力。透过这浓浓烈烈的国外建筑风情,又使人明显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融于其中。有的楼顶采用中式坡顶造型,开平塘口镇荣安村的强亚楼五层楼顶为庑殿式,塘口镇自力村的铭石楼第六层建有一个六角攒尖琉璃瓦凉亭;碉楼正面上方正中嵌入了书写有楼名和建筑年代的匾额,借以突出碉楼的名称,寄予建造者的希望,表现主人的文化品味和情趣爱好;外墙面通过灰雕大量采用了中国传统风格的“喜”、“福”、“寿”、“禄”字形和案八仙、荷花、中国结、金钱、龙、凤、麒麟等建筑题材。这些都反映了当地民众在接受外国文化的过程中,挥之不去,深藏于心,牢牢坚守的中国传统文化情怀。中西建筑文化合壁,使五邑侨乡的碉楼脱离中国传统碉楼的样式和风格,自成一体。其中开平市的碉楼最典型地展示了这一独特的建筑风格。在地域分布上,这一特点表现也十分突出。五邑各市的碉楼在材料和风格上还是有所不同的。新会区的碉楼多为中国传统样式,比如棠下镇良溪村的镇北楼和镇东楼均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圆柱体,楼分三层,第三层是瞭望层,顶部为平顶,30多个窄小的射击孔开设在第二层和第三层,非常的封闭,是典型的中式碉楼建筑;该市南部的崖门、双水、古井等镇的碉楼多为夯土楼或砖楼,硬山式楼顶,外国建筑元素很少;而靠近开平的大泽、牛湾、司前几镇的碉楼就有了变化。比如砖楼就与开平月山、水口的砖楼风格相同,外国建筑文化的元素明显比该市东部要多,牛湾镇南洋村的一座建于清朝后期的钢筋混凝土楼与在开平看到的同类碉楼很相似。恩平的碉楼也表现出新会一样的变化,该市西部的那吉等镇的碉楼主要是夯土坡顶的中式风格,而靠近开平的君堂等镇的碉楼则明显受到开平碉楼建筑式样的影响,以钢筋混凝土楼为多,上部造型比较复杂。鹤山市的碉楼主要集中在靠近开平的几个镇,虽然也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但上部造型仍然比较简单,其址山镇的砖楼也与邻近的开平月山、水口镇砖楼很相象。台山是五邑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最多的市,从目前保存下来的碉楼实物看,以钢筋混凝土楼为主,主人同样是在上部着力经营,外国建筑文化元素的表现也集中在上部。同时有两点需要指出,一是即使同样采用西式建筑风格,但是台山碉楼中的外国建筑元素、式样比开平要少,二是建筑不象开平那样精细,比较粗,质量不如开平碉楼高。不少台山当地人也认为,开平碉楼比台山碉楼漂亮。因此,笔者认为五邑侨乡碉楼中西文化融合的建筑风格是以开平为中心向外辐射。二,五邑碉楼的特征与命名散布五邑侨乡的数以千记的碉楼,在中国碉楼建筑中,以其中外建筑文化相融合的独特鲜明形象自成一体,与其他地方的同类建筑有所区别。注 释参见张国雄、李玉祥等:老房子开平碉楼与民居,第1519页,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版。2001年7月9日,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三位先生考察开平碉楼时发表于汇报会。2001年8月16日,沈文权博士考察开平碉楼,进行保护整治规划时见告。(一)碉楼的特征1,从建筑源流看,五邑碉楼不完全来自民族来自传统。与其他地区的碉楼所保持的浓厚的民族传统建筑风格不同,早期的五邑碉楼是典型的中式建筑(如迓龙楼),但清末和民国前期的碉楼则突破了中式传统的造型,改变了简单的直上直下的式样,注意对上部空间的利用,多数向外悬挑,扩大空间防卫范围和视野。2,从物质技术看,五邑碉楼出现多元化倾向。我们在早期的碉楼和后期的少数石楼、砖楼、夯土楼中看到从材料到技术仍然比较传统,同时又在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楼中看到进口的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取代砖、石、三合土成为了主要的建材,这为建筑结构和装修技术的实施创造了条件,所以钢筋混凝土的樑板结构技术、拱劵结构技术和悬挑结构技术取代砖木结构、斗拱结构技术成为五邑碉楼建设的主流技术。在其他地区的碉楼中,很难见到这种材料、技术多元化的情况。3,从建筑形象看,五邑碉楼非常西化、洋气。国外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建筑艺术被广泛地引入五邑乡村,成为重要的建筑表现手段,国外的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揉合居于一楼,使五邑碉楼既有浓郁的外国风情,又有明显的中国韵味。比如中式的匾额与西式的山花结合,基本上每座碉楼都有自己的名字,这在中国其他地方的碉楼中极其罕见。透过碉楼建筑形象,表现出侨乡民众追求、炫耀财富,张扬个性,开放自信,享受国外生活方式的观念和行为特点;同时,又固守传统信仰,传承风水意识,强调家族和谐、集体团结的传统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4,从建筑功能看,五邑碉楼与其他地区的碉楼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它不仅发挥着防御的作用,更增加了居住的用途。正是大量集防卫与居住功能为一体的自家楼的出现,便改变了传统村落集体防御、家族保卫的模式,形成集体、家族防御与家庭防御相结合的多元模式,这对传统乡村家族社会内部的组织结构形成一种冲击。5,从建筑影响看,五邑碉楼对当地民居建筑形式的变化产生了辐射作用。碉楼本身就成为了一种新的民居形式。一些传统的三间两廊式两层民居,在门上方开设射击孔,在后墙两角加筑燕子窝,使普通民居的形象发生变化。庐(别墅)这种楼房建筑也大量吸收碉楼的建筑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在保证居住方便、宽敞、舒适的前提下,借用碉楼的防卫系统,在底层大门的上方开枪眼,在上部四角增添燕子窝,在窗户增设铁窗栏、铁窗门,既丰富了造型,又达到了保障安全的目的。以至一些楼房既象碉楼又象洋楼,难以区分。在其他有碉楼的地区,象这样的附属建筑辐射影响主体建筑形式的情况同样是很少见的。6,从建筑文化看,五邑碉楼表现了中外文化在中国乡村自发融合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同为华侨之乡,唯五邑侨乡将中外多种文化在各个方面多个层面上的交融和碰撞直接地表达出来,物化在具体的建筑之中,直观形象,举目可望,视觉冲击力极强。同为引入西式建筑,在这里我们看不到被动强迫、照单接受的殖民主义色彩,到处洋溢着主动自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创新的主旋律。作为侨乡建筑,无疑它最典型地代表了中国华侨文化的特质。(二)“开平碉楼”命名的合理性五邑侨乡的碉楼作为一种独特的乡土建筑类型,至今还没有一个正规的命名,这与她所拥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不相符的。因此,命名已经成为这一独特的乡土建筑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五邑侨乡碉楼的命名应该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