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演讲稿1.doc_第1页
懒人演讲稿1.doc_第2页
懒人演讲稿1.doc_第3页
懒人演讲稿1.doc_第4页
懒人演讲稿1.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懒人”新定义讲座稿 -做高效快乐的教师 古往今来,懒人是受人唾弃的,懒人常和无为、庸碌相连。特别是泰勒的一句“懒惰等于将一个人活埋”,更是对懒人的犀利痛斥。所以,从古至今,所有行业无不提倡勤奋劳作,默默耕耘。古语常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然而,埋头努力工作,发挥春蚕精神,真的就能完成好工作,达成我们的心愿,促进我们成长吗? 有一个小故事值得我们回味:一人开车到加油站,他停在全套服务区,三个工人快速的迎接他,第一位为他洗窗,第二位为他检查机油,第三位帮他量轮胎气压。他们很快的完成这些工作,收了十加仑油钱后,这个客人就把车开走了。三分钟后,他又开回来了,这三个人又冲出来迎接他,这个人说:“很不好意思,我想知道有没有人为我的车加油了呢?”三人面面相觑,原来匆忙间,大家都忘了帮他加油。 著名的行销大师王紫杰在跟富爸爸说再见一书中曾举过一个例子:一渴望赚钱的人曾艰苦创业,整日没日没夜的干,但到最后,他苦恼的发现,除了卖不出去的存货和满身的疲惫外,他什么也没有剩下。 -我们能否反思,在忙乱的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如他们一样忽略了最重要的事呢? 一位大企业家曾经说过,工作过于努力的人没时间去赚大钱 人民教育曾谈到,“如果你是一个忙碌的老师,你的学生也是忙碌的学生,那你就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 也有人说:骑脚踏车的人走不远 有调查显示,人类精力的60%以上用于抵抗压力的侵蚀、完成责任以及对规章制度的遵循上,大量的没有任何作用和效果的麻木劳作和人际交往充斥在我们身旁,创造力被浪费,热情被消耗,机械的一成不变的步骤强占了我们的时间和生命。 想一想,长期这样,我们拿什么时间去做喜欢的事情,还有什么时间去思考、去学习,更妄谈什么创造。 新时代,一股新风潮扑面吹来,那就是“新懒人主义”。它的宗旨是“人生得意须尽懒”,“新懒人”本着简洁的理念,崇尚新世纪里的崭新生活方式,深入学习删繁就简的生活与工作技巧,从容驾驭去芜存菁的攻略秘术,最后达到如鱼得水的返璞归真境界。 新懒人主义的目标就是清新、单纯、自然、健康的新生活。 做这样的懒人行吗? 有人曾戏言,懒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回顾历史,好像不无道理。 懒人向往鸟儿的一行千里,于是他们发明了飞机,懒人们厌烦繁杂的运算,于是发明能快速计算的机器(即计算机),懒人们嫌摇扇取凉太累,于是他们发明风扇、空调。再看看现在的通讯,即使人马不息的信息传送又怎及得上一个电话或视频交流来的那么快捷、明晰-懒人的创造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中国古代,军事家们就曾在选拔军官时,把人分成了四类,并认为,聪明但懒惰的人可以做将军,聪明而勤奋的人可以做参谋,又笨又懒的人可以做士兵,又笨又勤奋的人只会添乱,这种人最要不得。由此可见,“懒”得恰到好处也会成为一种才能。 综上所述,难道我们还要机械的一成不变的去执行古人的良训,固守一份痴傻,将自己或后代培养成勤奋的笨人吗? 有一句谚语说“懒惰的教师培养勤快的学生”。我们都不喜欢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的工作状态,怎样合理安排能让我们可以“偷懒”呢?如果我们能从琐碎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事半功倍地完成我们的教育教学任务,是多么理想一种教育境界。 做懒教师需要一种智慧,是各科教学教师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实践。懒要有道,懒要有法。魏书生就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他的懒有水平,有思想。值得我们借鉴。他说,“我已经有十六年多的时间没批改过一篇学生作文了。”魏书生语出惊人。他采用投机取巧的懒惰方法,特别培养学生互评互改作文的能力。从易到难的十条批改要求,循序渐进便于操作,学生的积极性比老师还高。从这我们不难看出他懒惰背后蕴涵的胆识、高超的教学智慧。 我当然不敢评价魏老师的工作方法是最好的,因为那有偷懒和羡慕的倾向。但他的做法应该让我们所有的人深思:是否辛勤劳作就是最佳工作态度?在面对工作时,能否停下脚步来一次彻底的梳理和总结?教学工作还有多少的领域我们可以总结和创新?当人生缺乏激情和刺激时还有什么能勾起我们成绩的欲望?我也是一个“懒人”,很少批改作业(别扣我的红高粱,面临近100个学生每天的近3套作业,在加上为备考而不得不增加的试卷练习,你要每张批阅,就真的只能呕心沥血了,)。不批阅作业我做什么?我带着学生对数学作业“精细批改”(好像很矛盾)。在带着学生作业批改过程中,我对各个细节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学生认真倾听、积极关注、及时批注、正确评价、立刻矫正。当辛苦的你劳神费力、孤军与莫多的试卷、作业本奋战时,我已经全面掌控了学生的作业水平,纠错、评价事务已经完成。这样做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不会!至少目前我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数学发展感觉良好。当然成功“精细批改”需要教师对学生整体及个体的熟悉及对专业知识的深度把握。(附上作业批改的ppt展示)。至于上课,我比较欣赏老师讲的“勇敢的退,适时的进”。有时我就是一个倾听者、参与者,我的理想教学境界是想达到由“教”到“不教”的目的。也许你会发出疑问,不教不讲学生怎么懂?有一个小故事相信会给大家一些启示:老牛拉磨时呼呼地喘粗气,青蛙博士对它进行研究,认为这是一种美丽的劳动诗篇,它的形态重复不断,表现了排比关系,他的结论是,反过来,会喘气的关键在于学习排比句的知识。青蛙据此给小牛上课,教他调息、排比,喘气,但小牛一直喘不起来,焦躁,溜号,回来时青蛙见他气喘吁吁,甚喜,把它算作学习排比句的成果。接着排比句被列进青蛙的喘气教材,岁岁年年,用供教学。后来,有好事者通过对牛弹琴了解到,牛喘气之所以出现排比现象,其实是因为拉磨费劲,喘一口气不够,不得不一直喘下去,它是生命活动中的一种,并非教学的结果,甚至不是学习的结果,更与学习排比句无关。华东师大教授郭思乐就曾说“对孩子们自己就学得会的东西,在他们生命中就蕴含的东西,不要去教”。 当然“教”到“不教”的达成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这需要孩子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习惯、自信心、数学眼光。怎样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第一个途径-预习。预习时,我让孩子见空就填,见问就答,遇到问题自己想,想不出来打问号,带着问题进课堂。每次预习思考两个问题:1、想想本节课的数学课题或者是本堂新课新在哪儿。2 、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预习中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习态度,必然造成不同的学习体验,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会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这实际上已经为课堂上更多的动态生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形成更多“生成性”内容,使得课堂更具生命。讲课时,学生“看得懂”,我就做“倾听”者让孩子自信,学生“道不明”时,我就“点拨”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书上“看不到”时,我就“补充”发展孩子的数学眼光。数学课堂中有十多个学习团队,有中心发言人,有助手,面对新知、难题,孩子们在充分预习、讨论的基础上发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