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古诗词欣赏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沉淀。欣赏古诗的意味是我们对话宇宙意识、生命意识,审美意识的过程。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录了许多古代诗词,或写景或叙事,或豪放或委婉,无不是作者的精辟之作。古诗词中的名词佳句,简洁明了地表现出丰富、深邃的意境,让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国学经典文化的教学,重视历史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学习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名词佳句中的意境,使语文教学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 一、赏诗中之画 苏东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致于太抽象。如骆宾王的咏鹅,就是一幅白鹅戏水而歌的图画;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是夏日小池即景;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一幅柔媚的垂柳图;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又是一幅色彩绚丽的暮江图。构成图画最主要的要素是线条和颜色,因此,古诗赏析的第一步就是感受诗中的色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中,“黄、翠、白、青”等四种颜色的对比,就表露出明朗、纯洁、活泼、轻盈、淡泊的色彩意境;“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中枫林中那大片大片铺天盖地的红,不禁让人感觉到暖意融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蓝三种高调色彩对比,给人一种色彩强烈、刺激、冲突的视觉感受。类似的诗句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自古以来红色配绿色是中国人极为喜爱的色彩,这也是一种民族审美心理的流露。如果说,艳阳高照下的美景是油画般的浓墨重彩,那么风风雨雨却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水墨一样的山水画意。如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苏轼的“山色空蒙雨亦奇”,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即便是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也因为这“斜风细雨”染上了一层朦胧的水意。值得注意的是,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从诗中纷繁变幻的景物中摄取最生动、最鲜明的画面,再现古诗词的绘画美,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理解古诗词的寓意,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感诗中之情 古语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没有情感的诗不成诗歌。中国的诗歌中包容有各式各样的情感:壮志难筹是“拔剑倚柱心茫然”,建功立业是“不破楼兰终不还”,忧国之恨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选编的古诗词中一大部分是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期待与共勉;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对友人的恋恋不舍;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友人的安慰与赞赏。在欣赏这些诗词时,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对亲情、友情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友情的醇浓与珍贵,感悟诗中之情。 另外,思乡情也是古诗词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代的诗人常借月亮的意象来涵咏思乡,如李白在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在泊船瓜洲时忍不住吟诵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抒情诗中最突出的是展现爱国之情的诗,如陆游的示儿。仓央嘉措说,“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等闲事”,可见诗人陆游连死都看得破、放得下,却放不下“王师北定中原日”,通过这样的对比,就不难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则是通过“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放歌纵酒”来表现诗人对国家、人民的热爱。古诗词中与爱国情紧紧相连的是悯农之情,如李绅在锄禾中由衷地劝告那些“朱门酒肉臭”的子弟要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因此,教师在教学这类古诗词时,要引导学生品读诗句,理解诗句,背诵诗句,让学生透过诗句了解诗人的心与诗人的情,感悟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三、悟诗中之理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如苏轼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朱熹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汉乐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等,这些诗句阐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引人思考。教师教学这类诗词时,可以参照说理性文章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诗中富含哲理的句子,通过反复诵读,结合相关的故事和自己的理解来验证诗中的哲理,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四、品诗中之趣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精选了古诗词中5首儿童诗,如李白的古朗月行、高鼎的村居、白居易的池上、袁枚的所见、胡令能的小儿垂钓等。这些儿童诗,作者或是选取儿童天真的语言,或是突出儿童率真的行为,或是展现儿童顽皮淘气的天性,要读懂这些诗词,就必须懂得童趣。古朗月行的童趣在于孩子给月亮大胆地起个名字叫白玉盘,给月亮一个烂漫的想象是飞在云端的镜子;村居的童趣在于把儿童能把快乐伴着纸鸢趁着东风飞上天;池上的童趣在于偷采白莲的快乐,在于不解藏踪迹的心思单纯;所见中的牧童之趣在于忽而“歌声振林樾”,却能为“捕鸣蝉”而“忽然闭口立”的率真;小儿垂钓的童趣在于“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的貌似少年老成的一本正经。教学这类诗词,教师要在童趣的主题背景下来引导学生品读诗词,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以学生生活中的童心童言和经历体会来品味诗词中的童趣所在,从而理解古诗词丰富、深邃的意境。 五、立诗中之志 苏教版小学语文精选了古诗词中的很多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如王安石的梅花、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郑燮的竹石等名篇。教学这类诗歌,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能够表露诗人心志的关键句子,读懂诗人的情操和抱负。如教学王安石的梅花时,要通过品“凌寒独自开”和“为有暗香来”来读懂诗人的不畏严寒、高尚纯洁的坚强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读郑燮的竹石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咬定青山”“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诗句,读懂诗人的高风亮节、不畏权贵、不怕打压的正直倔强,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读于谦的石灰吟时要引领学生抓住“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读懂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与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教育学生树立磊落的襟怀和建构崇高的人格。 六、现诗中意境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说:“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这是我的所谓“意境”。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一是要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如宗白华所说:“我们的宇宙是时间率领着空间,因而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了的时空合一体”。教学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时,要启发学生结合诗句想象诗中的意境:山与天相连,河与海相接,海与天相融,何其壮美!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再现诗中的意境,让学生理解五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在作者的眼里不过是个白银盘,君山再小巧,也不可能只是青螺,这诗句里蕴含着的是作者气吞山河的宇宙意识;教学“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要让学生从“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再现诗中的意境:杜甫当时坐在窗口,沿着白鹭飞翔的线路,追踪到了青天,再由青天往下,就看到了西岭山上的千秋雪。但,西岭果真只有雪吗?不,杜甫在春天回到浣花溪时,西岭山上应该看得见树木。可为何只写雪不写别的呢?雪,洁白无瑕,代表着高洁的品质。杜甫正是要借雪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境界。“千秋”这个字眼,与死亡紧紧地连在一起。杜甫来到浣花溪的时候,已经54岁了,他开始思考死亡了。对于诗人来说,死亡也许是回归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吧?二是要引导学生透过古诗词欣赏作者孤寂清高的意境。国家不幸诗家幸,诗人不幸诗歌幸。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打头四字,连起来即为“千万孤独”,“绝”“灭”“孤”“独”不正是一种寂寞而骄傲的存在吗?与江雪异曲同工的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驿外断桥边”暗示诗人被人排挤打击,寂寞开无主,也暗示孤芳自赏,无人欣赏;“黄昏”在古诗的意象中代表着心情苦闷,“风和雨”表示有一层打击来到。“苦争春”“群芳妒”则暗示着作者被当权者嫉贤妒能。“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表明作者的气节,即使孤独寂寞,也要保持自己清高的气节。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想象与多媒体再现古诗词的意境,不但能让学生理解古诗词,还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学习作者高风亮节、忧国忧民的民族气节,从而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古诗词,就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激发学生与古诗词对话的兴趣、欲望,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中受到熏陶,在理解感悟中让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成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责任编辑:王天杰 浅谈古诗词的欣赏来源: 中国文学网古代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培养具有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古诗词鉴赏具有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诗的本质所决定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有方法可寻的。一般而言,诗歌鉴赏主要有三个基本环节,即:反复诵读,品出诗味;体会意境,把握情感;品析语言,领悟旨趣。 一、反复颂读,品出诗味 读是理解诗歌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使静止的诗歌行动起来,变成听得见、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地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把诵读放在首位, 在课堂上,可通过单人读、双人读、分组读、角色读、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达到熟读成诵。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不妨把音乐引进来,给诗歌配一段音乐朗诵,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情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融视听于一体,增强学生的感受,来理解诗歌的内涵。 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观的情调。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要突出情感的变化,让学生在这种变化中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内”。诗歌以其细腻含蓄的情感见长,这更需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感情去体验、去品味。这种感受是非常精细、微妙的,因此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去感受、去咀嚼,反复诵读,读出诗味来。 二、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意境是诗的艺术境界,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所描绘的画面和塑造的形象的统一体,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其“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体验的景物;其“意”是经过物象化处理的情思,即将抽象的情思表现为具体的景观。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诗歌意境的分析,要求教师把原诗意境和再造意境,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言讲给学生,使他们在感受和熏陶中唤起大脑的形象思维。 这样,在学生的心中就会出现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在体会意境中,学生就能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由于“意境”是一个“可意会而难言传”的艺术世界,因此,启发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一般而言,诗的意境是“实”的形象与“虚”的想象的总和。在这个过程中,启发、调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几行,留给读者的想象却无穷无尽。“藤枝是那么干枯,树干是那么苍老,停在枯枝上的乌鸦是那么昏暗,在这个萧杀凄凉的世界中,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依稀的人家突然闯入了眼帘,这怎能不勾起游子对家乡温馨生活的怀念。然而,寂寞荒凉的古道、寒冷透骨的西风、疲惫不堪且瘦弱无助的老马将把游子载向何方?此时天色已晚,太阳徐徐落下,这夜晚的来临好似人生之秋的无奈。当年离家时壮志满怀,今天归家时寂寞冷清,人生得意与失意又该怎样去衡量!这古道是归途,还是漂泊的继续?这一切如何不令人伤心断肠!”当我们在这“实”的形象(漂泊的游子)中展开想象与联想时,诗的意境便纷呈叠出,诗人在诗中寄予的情感也就显现出来了。 三、品析语言,领悟旨趣 古诗高度概括,言简意丰,用极少的文字来表达非常的内容。古人十分注重炼字,往往一词一句,就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现出思想内容。“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人在诗歌写作中对语言千锤百炼的功夫,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桡骨头骨折课件
- 2025年公务员考试练习题考试练习题及答案指导
- 2025年融媒体舆情分析笔试高频考点解析集
- 桌球培训课程内容
- 2025年篮球规则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篮球明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A级船舶检验专业案例分析)综合试题及答案二
- 桃红葡萄酒发酵工艺
- 2025年视觉设计岗位面试常见题
- 栽蒜苗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年广西玉林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社会招聘5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件-第4章 质量检验
- 2025年财政部高层次财会人才选拔考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电子技术基础说课
- 医院科室主任年度目标责任书模板
- 2025年成考考试题目解析及答案
- 2025年足球裁判三级试题及答案
- 旅行团队管理办法
- 2025年秋期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小学语文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 2025年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项目合作计划书
- 安全生产投入费用明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