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第一课时.docx_第1页
朝花夕拾 第一课时.docx_第2页
朝花夕拾 第一课时.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利港中学 刘春燕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教学重点及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询问学生阅读情况,理解程度。(正如事先所预料的,学生不懂)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对于难于理解的鲁迅的作品不能一读了之,需要一些方法和借鉴。二、 阅读方法介绍1、 读前言、后记和目录。2、 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3、 做点读书笔记,课内迁移到课外。4、 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三、引导学生读目录小引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 读小引,700字读出什么信息?提示:纷扰,飞机,几篇文章所写的地点不一样,时间1927年。看出写作背景,战乱,流离之中写的。教师介绍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2、 由写作背景看创作的动机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作者在回忆往事时,更多的是不得不面对中国惨淡的现实,所以讽刺和批判总是夹杂在往事中,这与鲁迅的风格,经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3、 题目的变动 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4、 读目录十篇文章大致内容回忆,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按时间顺序来写写作内容1-6篇童心世界,7-8是写抉择时期,9-10写师友。看出鲁迅的生活经历。补充介绍鲁迅生平:1881年,鲁迅诞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大家族。到鲁迅祖父一辈,已日渐衰败。12岁那年,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受此打击日渐病重,在他15岁那年病逝。鲁迅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深感事态的炎凉。17岁,鲁迅离开家乡,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转入路矿学堂。190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东渡日本深造。 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四、 课内迁移到课外,通过手法的解读加深课外的理解课内: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故乡藤野先生雪通过点拨回忆,对比手法较多,下面通过对比的举例让学生再读文章,加深对这十篇文章的理解。精读:对比手法举例:五猖会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找出对比,读出了什么?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无常:印象中无常可怕,但文章中无常很有人情味。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批判现实常用手法:反讽手法举例:父亲的病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先买药,再寻药引。“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标致”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用“精通时事” 来讽刺清国留学生所“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些无聊的事;用“爱国青年”来反讽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用“何尝”来加强反语的语气从而加强肯定等等。 难点: 范爱农解读 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五、 总结称鲁迅为“民族魂”,就在于他对于中国人的精神,即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骨头是最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