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doc_第1页
中国语文.doc_第2页
中国语文.doc_第3页
中国语文.doc_第4页
中国语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戏曲 13艺术形式: 造型艺术: 运用线条、色彩塑造艺术形象表演艺术: 运用音响、节奏、旋律、人体动作塑造形象语言艺术: 运用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综合艺术: 综合运用造型、表演、语言艺术手段 戏曲本质亚里士多德: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喜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印度第一部戏剧理论著作舞论: 戏剧就是模仿。语言和形体动作和内心的表演。黑格尔: 戏剧的主要因素不是实际行动,而是人物内心情欲的展现 。布莱希特: 戏剧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剧场乃是检验人类的特定情境下行为的实验室。宋 元 南 戏 南戏,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元末在南方盛行。剧本一般为长篇,一场戏为一出。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南戏的演唱方式较自由,不仅上场角色皆可唱,而且还可独唱、接唱或合唱。剧本上凡需角色作某一特定的动作的地方,都注有“某某介”。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其他角色皆为配角。南戏为明清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代表作是元人高则诚(高明)的琵琶记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称。元杂剧盛行于元代。元杂剧一本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用一套曲。除四折外,一般还有一个或两个楔子。所谓楔子,即填补的意思,在第一折之前的楔子,用来交代人物和故事的前因,以引出正戏,相当于开场戏;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楔子与折的区别,楔子只用一两支曲调,不必如折那样,必用一套曲调。有杂剧家突破一本四折的限制。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角色唱,或正旦,或正末,由正旦主唱的称为“ 旦本”,由末旦主唱的叫“末本”。其他角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 。元剧使用的曲调全为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元杂剧角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杂四类。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净,花脸,性格刚烈或粗暴男子角色。杂,以剧中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洁郎(和尚)等。元杂剧的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昆曲昆曲(昆剧)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代表剧种,也是中国最优雅的文学和最精致艺术结合的典范。昆曲形成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故而得名。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昆曲曾在华夏大地纵横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社会性痴迷,创造了中国古典戏剧的高峰,它对许多后起戏曲剧种的生成和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素有“百戏之师 ”之盛誉。二一年五月十八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昆曲世界文化遗产即“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殊荣。昆曲: 是指用昆山水磨调来演唱的戏曲剧种。它既可用以演唱体制剧种中的“明清传奇”和“杂剧”,也可用以演唱金元“北曲杂剧”和宋元“南曲戏文”,其中以“明清传奇”为主。京剧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样板戏样板戏指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及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等以戏剧为主的文艺作品。 它们的酝酿、创作成型较早,最终修改定型并定于一尊则是在江青发表谈京剧改革后的1964年1966年间。江青曾组织、参与、经手过这些作品的改编、排练等后期加工的部分工作,于是被打上了“江记”标志。样板戏样板戏指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及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笔记小说 1、志怪小说:搜神记 2、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传奇小说 1、“文备众体” 2、“以文为戏”话本小说 宋元话本清平山堂话本 明清(拟)话本“三言二拍”章回小说 历史演义三国演义 英雄传奇水浒传 神魔小说西游记 世情小说金瓶梅、红楼梦 讽刺与谴责小说儒林外史中国文学的发展与演进宋散文:唐宋八大家的文学语言和文体至此完成诗歌:文人和学者合二为一;曲子词经唐五代演化为宋词小说:话本戏剧:滑稽唱念元 戏曲和小说成为新兴的文学样式,走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前沿。元曲:元杂剧和元散曲 白话小说: 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罗贯中、施耐庵)(其中后者在明代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工)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文学自觉和成熟时期。文学观念:文学的独立地位和价值得到肯定。 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 西晋陆机文赋里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文学形式: 诗歌散文发展到鼎盛阶段 六朝志怪与唐传奇 变文、词的出现明清 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品化是这一时期文学的趋势。在商业经济的刺激之下,反映市民生活和思想趣味的文学作品占据了主要地位。戏曲:牡丹亭、桃花扇等白话长篇小说:金瓶梅、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近代文学 古典和现代的过渡时期。 现当代:五四运动至今诗歌:新诗八十余年的发展世纪初的“尝试”、20年代中期的新月派与象征派、30年代现代派、40年代穆旦与九叶派、80年代朦胧诗、90年代先锋派。小说散文戏剧夕阳衬着的暮云特别艳丽,那人去的还未归。还有柳啊,梅啊,春天也不早,元宵快到,现在虽然晴和,到时候的风雨恐怕免不了,酒朋诗友啊,不要劳驾吧! 想起在中州时的快活日子,重阳啦,端五啦,说不尽的热闹,如今这个年头,打扮已经懒了,更说不到去逛,只管听着人家顽吧。 徐志摩白话词十二首之八,新文学史料1985年第4期 散文中国散文的分期 上古期(先秦、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 现代期(“五四”以来至今)上古期商周散文的萌芽与发展: 甲骨卜辞 铜器铭文 中国散文之上古期(春秋战国)1、散文概念的宽泛 散文在先秦除了“诗三百”(诗经)外,一切文献都可以称为散文。2、散文的分类记言散文:尚书、国语 、战国策 记事散文:左传说理散文:孟子、庄子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第一阶段:魏晋到唐代中叶 文(散文)向诗靠拢,出现诗化的骈文。史传文学: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新创地志散文:郦道元水经注、杨炫之洛阳伽蓝记;骈体文论散文:文心雕龙。第二阶段:唐代中叶到南宋灭亡 唐宋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小品文:皮日休第三阶段:元代到明代中叶 小说化古文:宋濂 、刘基(人物传奇化、情节细节化)中国散文之上古期(春秋战国)1、散文概念的宽泛 散文在先秦除了“诗三百”(诗经)外,一切文献都可以称为散文。2、散文的分类记言散文:尚书、国语 、战国策 记事散文:左传说理散文:孟子、庄子 中国散文之近古期第一阶段:明朝嘉靖初年至鸦片战争 前后七子复古散文 唐宋派 桐城派性灵派散文八股文第二阶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新文体派”,以梁启超为代表;古文派,代表严复、林纾和章炳麟;白话文派,以全新的形式宣传新思想。中国散文内之现代期1、“五四”以来至今近100年间的变革原因首先是在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呼声中出现;其次是西方报刊杂志白话文的运用和通俗自由的书写形式的影响。 2、 “五四”以来至今近100年间的发展类型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体”,二是以梁实秋、林语堂等为代表的“闲适体”,其中包括冰心、朱自清等美文散文 才华横溢的苏轼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 柳宗元宋代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明清八股文一、何谓八股文? 八股文又称制义、制艺、经义、时文、八比文、四书文等,是明清两代科举取士的专门文体。因该文中有四联,两两相对,好比人有两股,所以叫八股。二、八股文的萌芽、发生与发展1、八股文的萌芽A、产生基础:语言与思维 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写秃先生教学生对对子道: “彼辈纳晚凉时,秃先生正教予属对。题曰红花,予对曰青桐。则挥手曰平仄弗调,令退。予不识平仄为何物,而秃先生亦不言,则姑退。久之、久之始曰来!予渐进,便书绿草二字。曰红平声、花平声,绿入声、草上声,去矣!”B、起源:唐朝的“帖括” 、宋代 “经义”试士 。元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出题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 2、八股文形成阶段自明初到成化年间 3、八股文成熟阶段成化、弘治文体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写鲁翰林的女儿,“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4、八股文极盛期正德、嘉靖(以古文为时文)思考:唐宋古文运动正面评价,唐宋派八股文负面评价 5、八股文的继续发展期明隆庆、万历至清嘉庆 桐城三祖刘大櫆、方苞与姚鼐6、八股文的衰变期嘉庆至光绪(1901)字数限制:历代不一,300700之间;题目:多出自四书,大题小题之分;1、破题:“解开”“分析”之意,即开篇点明题义,只能两句,且不能直说;2、承题:进一步作主题的补充,相当于副标题,三句为标准;3、起讲:较为深入地说明问题的用意所在,内容大意,最多不超过十句; 4、四比:即提比、小比、中比、后比(或者提比、中比、后比、束比),四比分为八股,逐条正反分析,有若对子。此是正文。5、收合:收场结束语,一般八句之内。现代散文概说兴盛的原因 五四时期散文特别发达,甚至成绩超出其他文体,原因在于:文特本身的自由特性古典散文的激发与现代作家们的努力“化传统”现代散文的类别与派别 1、杂文 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作品,是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统称杂文。 2、美文 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并且随后形成一整套的散文理论,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抒我之情)的小品文。他自己的散文创作可以分作“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种体式。3、文学研究会(朱自清)与创造社(郁达夫)的散文 朱自清的散文有漂亮缜密风格。长于对自然景物的精确观察;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丰富的比喻、联想与感情色彩;鲜明的形象与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结合;结构缜密,脉络清晰,婉转曲折的思绪中保持着一种温柔敦厚的气氛,文字清秀朴素而又精到。 郁达夫的散文也是很有个性的,首先是跟他的小说一样,具有强烈的自叙传色彩,直接倾诉自身的遭遇,发出对现代文明和官僚社会的诅咒,又带有时代病的感伤,还特别带有色情和变态性心理描写。在写作风格上跟朱自清不同:支离破碎,缺少节制,一任感情任意奔放,不讲究章法。4、幽默闲适小品 1930年代前期,文坛上就风行过幽默小品与闲适散文,但真正推动这一风气的是后来被称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1930年代林语堂办论语等等刊物之后,更是重新大力提倡幽默,除了作为一种美学追求,更是一种写作立场,甚至一种人生态度。林语堂特别注重幽默和讽刺的区分:讽刺带有酸腐酸辣之味,而幽默是一种冲淡心境,因此,幽默必须先有深远之心境,带点我佛慈悲的念头,然后文章火气不太盛,读者得到淡然之味。不同于同时代流行的左翼作家所主张的战斗的批判现实的文风。 之后还有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等。5、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最早也是从五四前后开始的,但有意识地提倡这种文体,还是跟1930年代的“左联”分不开。比较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有夏衍的包身工,以及一些新闻界人士,如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萧乾人生采访、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西线风云等。 此后1940年代更有一些关于战争的报告文学。而到当代以后,纪实性的通讯、报告、特写,在散文创作众占有绝对的分量。 6、新散文/朦胧散文 1980年代一方面散文面临着五六十年代形成的文体模式(比如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的障碍,另一方面又逐步开始“回到”个人体验,表现日常事态和心绪,如刘烨园、赵玫、周佩红、黑孩等。同时,此时的散文开始出现“窄化”的趋势,即,把报告文学等剔除在散文之外,重新看重“抒情散文”“艺术散文”“美文”等概念。此时的散文作品被称为新散文或者朦胧散文。7、文化散文/大散文 1990年代突然出现一个“散文热”,这是对社会物质化追求和消费性的文化需要所作出的趋同性反应,有人将之称为“文化快餐”文体。以后随着学者的加入,加重了散文的知识品位和文化分量,使得“随笔”成为散文形态的主体。余秋雨、史铁生、张承志、韩少功等人从个人经验出发,引入关于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被称为“文化散文”或者“大散文”。 这种散文与刻意追求散文窄化的做法相反,并不在意散文的“文学性”问题,而是将这种文体作为作者表达现实关注的一种重要方式。林语堂的散文写作分三个时期:1、语丝时期(19241926)。 此时期多以西方人道主义、个性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以及对自由政治的向往,反对国内军阀暴行,文风上呈现为“浮躁凌厉”。 探索国民性,提倡“精神复兴”是林语堂此时的基本命题。 在他看来,中国政象之乱,应该有“欧化精神”的必要,“精神复兴”是最为迫切的工作。2、论语宇宙风时期(19321936) 亲切闲适的娓语式笔调,是此时林语堂散文的特色; 亦庄亦谐的幽默,大多没有严肃的内容,也不包含深刻的哲理,选取的多是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的琐碎事情,表现出一种机敏,一种情趣。; 他的语言平实而又生动,富于表现力,3、无所不谈时期(19651968) 重要内容:寄情自然、游戏人生以求自我解脱。 “凡人在世,俗务羁身,有终身不能脱,不想脱者。由于耳濡目染愈深,胸怀愈隘,而人品愈卑。有时看看庄子,是好的。接近大自然是更好的。”(纽约钓鱼) “人生有时颇感寂寞,或遇到为难之境,人之心灵,却能发出妙用,一笑置之,于是又轻松下来”(论解嘲) 能在口语、古语与欧化语之间从容往来。1、林语堂散文:前期与后期;2、中国人:古与今;3、全球化:中与西;4、幽默的底蕴。中国古代戏曲宋元南戏与元杂剧南戏,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元末在南方盛行。南戏的演唱方式较自由,不仅上场脚色皆可唱,而且还可独唱、接唱或合唱。剧本上凡需脚色作某一特定的动作的地方,都注有“某某介”。南戏的脚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其他脚色皆为配角。南戏为明清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代表作是元人高则诚(高明)的琵琶记。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称。元杂剧在金朝末年就已经产生。元杂剧一本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用一套曲。除四折外,一般还有一个或两个楔子。楔子与折的区别,楔子只用一两支曲调,不必如折那样,必用一套曲调。 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脚色唱,或正旦主唱,称为“ 旦本”;或正末主唱,称为“末本”。其他脚色只能念白。 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 。 元杂剧脚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杂四类。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净,花脸,性格刚烈或粗暴男子角色。杂,以剧中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洁郎(和尚)等。关汉卿:杂剧窦娥冤救风尘鲁斋郎拜月亭散曲四块玉 闲适 旧酒没 新醅泼 老瓦盆边笑呵呵 共山僧野叟闲吟和 他出一对鸡 我出一个鹅 闲快活 马致远:曲状元/诗剧 散曲天净沙秋思杂剧汉宫秋梅花酒:“呀!俺想着徊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她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昏黄;日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锵;泣寒锵,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白 朴 杂剧墙头马上梧桐雨散曲仙吕寄生草饮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醃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郑光祖 杂剧倩女离魂王粲登楼昆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昆剧)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代表剧种,也是中国最优雅的文学和最精致艺术结合的典范。昆曲形成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是指用昆山“水磨调”来演唱的戏曲剧种。它既可用以演唱体制剧种中的“明清传奇”和“杂剧”,也可用以演唱金元“北曲杂剧”和宋元“南曲戏文”,其中以“明清传奇”为主,素有“百戏之师”盛誉。二00一年五月十八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昆曲世界文化遗产即“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殊荣。京剧与样板戏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样板戏指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及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等以戏剧为主的文艺作品。 它们的酝酿、创作成型较早,最终修改定型并定于一尊则是在江青发表谈京剧改革后的1964年1966年间。江青曾组织、参与、经手过这些作品的改编、排练等后期加工的部分工作,于是被打上了“江记”标志。中国语文 之 散文散文的起源散文的源头 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甲骨卜辞:即殷墟卜辞。殷墟卜辞可以说是先秦散文的萌芽,它在兽骨龟甲上简略地记录了殷商王朝的占卜言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商周时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君王所作铜器被视为国之重宝。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 散文的分期中国散文之上古期(先秦)1、散文概念的宽泛 散文在先秦除了“诗三百”(诗经)外,一切文献都可以称为散文。2、散文的分类历史散文:记言散文尚书、国语、战国策;记事散文左传、春秋 说理散文:论语、孟子、庄子等 中国散文之上古期(秦汉)中国散文之中古期第一阶段:魏晋到唐代中叶 文(散文)向诗靠拢,出现诗化的骈文。史传文学: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新创地志散文: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骈体文论散文:文心雕龙。第二阶段:唐代中叶到南宋灭亡 唐宋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小品文: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第三阶段:元代到明代中叶 小说化古文:宋濂 、刘基(人物传奇化、情节细节化)中国散文之近古期第一阶段:明朝嘉靖初年至鸦片战争 前后七子复古散文 唐宋派 桐城派性灵散文八股文第二阶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新文体派”,以梁启超为代表;古文派,代表严复、林纾和章炳麟;白话文派,以全新的形式宣传新思想。 中国散文之现代期1、“五四”以来至今近100年间的变革原因首先是在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呼声中出现;其次是西方报刊杂志白话文的运用和通俗自由的书写形式的影响。 2、 “五四”以来至今近100年间的发展类型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体”,二是以梁实秋、林语堂等为代表的“闲适体”,其中包括冰心、朱自清等美文散文 三是当代的学者散文先秦散文先秦散文的发展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以巫文化为代表,与宗教祭祀相关。卦辞等。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以“礼”为规范。文学的现实精神开始强化。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史官文化”。周书、春秋、左传、国语;文化巨匠们将目光直接投向社会人生,构建各种社会理想。论语、墨子、老子。战国时期与百家争鸣。周天子衰微。西周与春秋的礼乐制度颓然崩溃。作品有孟子、庄子、荀子、战国策等。先秦散文分类 :历史散文(叙事散文,又可分为记言和记事散文)诸子散文(说理散文)历史散文(叙事散文):尚书;记言体散文春秋经孔子修订的第一部编年史,暗寓褒贬于记事,人称春秋笔法;左传编年史,善于描写战争;国语第一部国别史,长于记言,说理充分;战国策国别史,独立成篇,描写人物性格活动更细致具体。诸子散文(说理散文) 先秦说理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语录体或格言体。论语、老子、墨子。战国中期。?以对话形式为主。孟子、庄子等。战国后期。学者个人的正面专题论著。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诸子散文(说理散文 ):老庄 李耳和庄周,道家创始人。分别著有老子、庄子。孔孟 孔丘和孟轲,儒家创始人。分别著有论语、孟子。墨子,名翟,墨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墨子。荀韩 荀况和韩非,分属儒家、法家。分别著有荀子、韩非子。先秦散文的总体特点:文史哲不分 对后世文学与文化影响深远。诸子说理散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渊薮,左传等叙事散文成为古代史家记事文远源。左传左传的作者,说法不一,比较可靠的是鲁国的左丘明。孔安国注论语时说:“左丘明,鲁太史也。” 春秋与左传的关系:班固认为左氏春秋同公羊传、谷梁传一样,是为解释春秋而作的,因而称左氏春秋为左传,即所谓“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用问答形式逐层阐释经文的“微言大义”,虽选词严密、表述洗练,但由于只重训诂释义,所以历来不为史学与文学研究者所重视。左丘明像与左传书影:左传的文学价值:作为编年史,左传的叙事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晋范宁谷梁传集解自序中说:“左传艳而富”。善于描写战争。在战争描写中,战争过程本身往往写得比较简略,但“疏而不遗,俭而无阙。”唐宋明清散文关于骈文 我国散文从东汉起渐趋整饬对偶,魏晋时期形成了“骈文”,这种文体几乎占领了一切文字领域,其特点是讲究对仗、声律和词藻,多以上下对称的双句为主,每句四个字或者六个字相间,所谓“骈四俪六”,也称“四六文”。骈文词藻华丽,对偶工整,音韵优美,有其独特艺术特点,但另一方面(尤其做到极端的时候),其华丽纤巧的形式,难以掩盖其内容的空虚贫乏。古文和骈文的区别 骈文在句式上讲究骈偶,古文则以散行奇句为主; 骈文重声律、讲平仄,古文则不重声律,不求平仄; 骈文在表达上多用典故,古文则不用或少用典故; 骈文重文辞华美,古文则朴实、自然得多; 骈文因重形式而内容往往空泛,而古文则以“载道”、“明道”为己任,故思想内容相对充实。 中国语文之 诗歌诗 歌重点提示:诗歌的起源、发展源流?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新诗的发展与艺术探索。先秦诗歌。汉乐府诗与五言诗。魏晋南北朝诗歌。唐诗。新诗。 一、诗歌的起源诗歌的起源:文学发源于文字产生以前的上古时期。口头文学(传说时期的文学)。上古歌谣、神话、历史传说。神话传说成为后世叙事性文学(小说和戏剧)的源头。诗歌的源头是上古歌谣。书面文学(有文字记载的文学)。汉字的出现和诗歌的出现。上古歌谣:神农时期的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周易中中孚六三: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吴越春秋卷九弹歌: 断竹、 续竹,飞土,逐肉。上古歌谣内容:对外是与敌人作战,对内是生产劳动。上古歌谣主要特征: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另外,上古汉语都是单音节词,两个单音节词组合是最初的句子,这种句子的产生与上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能力直接相关。书面文学。有文字记载的文学。汉字的出现,甲骨卜辞、商青铜器铭文书面文学的萌芽,西周末年钟鼎铭文有文学因素的文学文本出现。诗歌的出现。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其中的颂诗更是祭祀用的歌舞曲。二、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先秦诗歌:诗经、楚辞作为诗歌奠基之作的出现,开创了古代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源头。源头:上古歌谣,二言为主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多为四言诗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杂言诗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到了汉代奉为经典,称作诗经。书成于春秋时代,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另有笙诗六篇,有目无辞。诗经各篇都可以合乐歌唱。诗经内容:反应爱情和婚姻的诗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俟我于城偶,爱而不见”的静女,卫风 木瓜写男女青年互赠爱情礼物,反映了婚姻与家庭的不幸如氓。反应劳动生活的诗篇如伐檀、七月。反应战争和徭役的诗篇。采薇,思妇诗。周民族的史诗。生民、公刘。 秦风 蒹葭 蒹葭(芦苇)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末唏(晒干)。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溯洄从之,道阻且跻(上升,攀登。指道路陡峭难行,要攀登而上),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蒹葭采采(茂盛),白露未己。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溯洄从之,道阻且右(迂回弯曲)。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水中的小洲)。诗经艺术特色:重章叠句,多彩的修辞,双声叠韵的巧妙应用,隔句押韵的节奏掌握;特别是“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更给后代以巨大影响。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抒情诗传统: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自诗经后,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比兴的垂范:诗经于比兴时有寄托,屈原在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 后世“比兴”和“风雅”一样,被用来作为提倡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的。 唐诗:古代诗歌繁盛时期文化背景:强盛的国力、立国者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的政策、唐代士人较为开阔的人生道路和更多的入仕机会,漫游、读书山林、入幕和贬谪的文人生活风气和状态,以及佛道二家对文学的影响。唐文学尤其是诗歌繁荣的条件:客观条件:唐代的大繁荣与大破坏。 唐代曾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的一个时期,盛唐气象;安史之乱的空前浩劫,乱世悲鸣的激烈反省。 主观条件:历史发展的必然,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趋势使然,文学的自觉导致文学的审美。唐诗分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最初的九十年,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代表人物:初唐四杰、陈子昂、张若虚。 盛唐:唐开元天宝年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涌现出众多集结天地精华的杰出诗人。山水田园诗:王维、孟浩然;边塞诗 :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李白与杜甫格律:古典诗歌节奏美的经验化集成。节奏:语音的疾徐、高低、长短、轻重及音色的异同,在一定的时间内有规律的相间交替回环往复的组合形式。 倪元宝:大学修辞诗歌节奏,是诗歌语言中某种对立的语音形式在一定时间间隔里的反复。 陈本益:汉语诗歌的节奏 古代汉语诗歌的格律建设遵循这样一个基本思路对汉语的语音、语韵、语调的各种组合规律的把握:对语音的研究,比如“双声”、“叠韵”等,探讨语音对诗歌节奏美的影响;对于语韵的研究,就是各种押韵方式、以及韵部的整理研究;对于语调的研究,则是分清四声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平仄交替互对原则,以及由此生发的各种语调调节规律。语音、语韵、语调三个层次的共同作用,就构成了古代诗歌节奏的各种美感表现,将这些经验集合起来,就构成了古诗词格律:句有定长,字有定数,音有定律,韵有定譜。意象:意象本身并非是单指“本文”中物态化的符号形式,它同时也是作者创造构思中“神与物游”的心象。它是艺术家内在情绪或思想与外部对象相互熔化、融合的复合物,是客观物象主观化表现。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神用相通,情变所孕。夫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可以目睹,难以实求也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致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 明 王廷相与郭介夫学士论诗书中国语文新诗的阅读与欣赏新诗重点提示:中国新诗的缘起与发展新格律诗派象征诗派西南联大诗人群朦胧诗第三代诗歌一、新诗正名新诗的若干名称及其缘由“新诗”是在1919年胡适发表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一文中使用之后才普遍流行。此前,多称之为“白话诗”、“白话韵文”、“新体诗”、“国语的韵文”、“国语诗”等等。 其他不同的称谓:“现代诗歌”、“现代汉诗”、“汉诗”等等不同的说法。 三、新诗的发生与衍变2、戴着脚镣跳舞:闻一多、徐志摩等新月诗派的格律诗歌写作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提出“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歌的形式格律化主张。在形式上明确提出“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闻一多提出“新诗格律化”,鼓吹新诗的“三美”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词藻,考虑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三、新诗的发生与衍变3、中国早期象征诗派: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梁宗岱等 在法国象征派诗人瓦雷里、魏尔伦、拉福格、波德莱尔等人,以及中国晚唐温李等诗人的影响下,穆木天等人此时提出“纯诗”概念: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领域,诗歌是“内生活”的象征,人间生活才是散文的领地;诗歌应该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诗歌应该强调朦胧和暗示,而不是直白的说明。 三、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