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异样的课堂,一样的精彩”我的社工成长路高志强 (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该文主要是我的“空巢老人帮扶”服务经历的介绍,以及我在这“异样的课堂”教育下的“社工成长”路。初入大学时,我如同其他同学那样,仅仅是通过专业介绍时了解到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动,其它再也没有更深入的认识。随着之后通过课堂上和课本中对社会工作的介绍,对社会工作了解了一些皮毛。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仍然无法理解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真谛。一直到后来加入中国青年志愿者,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一位高龄空巢老人。从接触到该老人一直到老人去世,这一年多的结对帮扶经历中,我经历了从单纯的慰问老人活动到努力为老人提供专业的个案工作服务的过程。在这一年的“异样的课堂”当中,让我完成了对社会工作专业认识的质的蜕变,我由原来的被动去了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个案工作原则、沟通技巧等知识,到最后主动去通过学习查阅专业资料和咨询专业课老师去理解和感悟“同感”、“接纳”、“尊重”与“支持”的真正内涵,通过他人成功经验和自己的方法总结尽力为解决老人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完成了对老人的接案、建立专业关系、心理辅导、以(及)至于后来对老人的临终(的)关怀。对老人的帮扶过程中,有快乐,有痛苦;有满足,有失望;有成就,有不足。在对老人服务的每个阶段我都在努力(摸索)学习相关知识,这些“摸索”改观了我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也许这些改观都应在意料之内,情理之中,在机缘巧合之下,让我在这种“异样的课堂”中真正接触与认知了社会工作,它的伦理价值观在深深地感动着我,并给以(予)我在社工(这条)的道路上走下去的动力,(激励着我)去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关键词】:社会工作 空巢老人 个人成长【正文】前言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艰难曲折之后,当代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于改革开放时期展开了新的探索。从1989年四所大学开始招收第一届社会工作本科生起,开办社会工作课程的学校迅速增加,并逐渐形成了从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四个办学层次的教育机构。但是由于中国根深蒂固的习俗文化和传统观念等原因,导致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存在一定的阻力和困难,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的专业认同感较低。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该校于2001年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历届毕业生中从事社会工作事业的学生却是屈指可数(寥寥无几)。这是一段晦涩的社工成长经历,之所以称之为“晦涩”,因为它算不上一次成功的社会工作服务,在整个服务过程中,有快乐,有痛苦;有满足,有失望;有成就,有不足;最多称得上一段真挚的亲情陪伴经历。但是,不得不提出的是:那一年的“亲情陪伴”却让我完成了从一个懵懂无知的毛头小子到一个立志要为社会工作奋斗的“年轻社工”的华美蜕变。对我而言,这段经历就是一种异样的课堂,却同样让我感受到了它的精彩。一、初识社会工作也许,很多同学都跟我一样,在进入大学之前对于自己填报的“社会工作”专业是什么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甚之,很多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都是从别的专业调剂进来。这些是他们想都没有想过的,更谈不上专业认识和专业认同感了。初入大学时,我就像一个懵懂的毛头小子,带着一股高中生的稚嫩之气走进了大学校园。当时,只是一味地沉浸在考上大学的欣喜之中,对自己专业却还一无所知。随后的专业介绍课上通过老师的介绍,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宗旨给了我最(很)大的触动,那时,我才知道自己学习了一个多么神圣的专业。从那时起,我便怀着对社工的无比憧憬,走上了社会工作专业学习之路。大一是学习社会工作基础的阶段,通过对社会学教程和社会工作导论的学习,我了解到了社会工作的价值追求和工具性目标。但是,在社会工作中,有爱人之心并不等于真正能够帮助人。真正的帮助人是帮人之所需,使帮助富有效果,而且效果持久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通过学习和理解其他社会学家和社会学学者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和定义,对社会工作,我也渐渐有了自己的认识,并有了自己对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群经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在一定专业价值伦理的指导下,通过策动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运用专业的知识技巧,为那些在心理,生理或者生活上遭受困难而丧失社会功能的人提供帮助以促使其能够恢复社会功能,促进自身发展的助人活动。”在社会工作的学习和应用之中,如何理解和实施助人活动就是社会工作的关键。但是,伴随着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很多同学的踌躇满志在大一的学习当中就被枯燥的理论所“麻痹”,并逐渐丧失了专业学习的兴趣。我也未能逃脱这种厄运,我一直憧憬着美国社会工作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但是,现实中的教学与学习氛围,让我渐渐走向偏执,甚至产生一种如古语所说的念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二、“初识老人”入学不久后,我先后加入了学院、芜湖市和中国青年志愿者,秉承着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宗旨参加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力求将志愿服务活动做到深入化、专业化、品牌化。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社区工作者介绍,结识了社区的高龄空巢老人袁桂兰(化名),通过社区工作者对老人的介绍得知老人基本情况:姓名:袁桂兰(化名) 性别:女民族:汉 年龄:86祖籍:湖南衡阳 现居地:安徽省芜湖市宗教信仰:佛教 婚姻:丧偶身体状况:严重支气管炎,呼吸较困难生活状况: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无工作能力,享受国家低保不良症状:身体状况较差,空巢独居,孤独,抑郁其他信息表述:袁桂兰,新中国成立前是湖南衡阳张三德(化名)家收养的丫鬟(保姆)。在张三德女儿张卫红(化名)出嫁到芜湖时作为“嫁妆”陪嫁到芜湖。张卫红为芜湖卷烟厂职工,袁桂兰无固定工作,其婚后育有两子两女,一子早年夭折,另一子中年病逝;大女儿婚后定居湖南衡阳,幼女婚后定居安徽安庆,由于年事已高,袁桂兰和子女们近年来基本无交流。拆迁后随从张卫红搬迁到芜湖市海南渡社区,享受国家低保,仅有基本自理能力,定期有社区护工为老人整理内务,由于独居,老人性格较为孤僻,较少与他人沟通,并伴有严重支气管炎,心理状态较差。通过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描述分析发现,袁桂兰老人人际关联性较差,缺乏与他人联结而建立友好关系的能力,不能够构建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发展出来的各种互惠性照顾关系。这主要是由于每个人都是由生理、心理及社会各部分组成的,其中的互动作用更是促使各部分之间不断影响的、史伯年,马凤芝,社会工作实务(中级),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1。每个人的行动都不是单纯的一方面因素导致的,而是生理与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是根据自己赋予事物的社会含义来参与日常生活,对社会现实的不同构建决定了他们自己不同的行为取向。同时,她个人过去所经历的所有往事,所持有的观念,所学到的经验、知识和态度,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着个人当前的一切。袁桂兰中年丧偶,虽然一定程度上对于其可能是一种自我发展的新机会,但是由于自身身体状况的下降,再加上空巢独居,对于其来说就等待死亡的开始。三、异样课堂“专业关系建立”的学习在社区社会工作者的陪同下,我和另外一名同学成功与老人进行了第一次会面,之后同社区签订了半年的结对帮扶协议(后由于个人原因协议自动延期至一年)。社工只可于受助者知情同意后建立专业关系,并为当事人提供服务,社工需要用清楚清楚和易懂的语言向当事人解释服务目的、风险、限制和可行的服务选项。当事人有权拒绝或撤回同意的权利,并有权决定同意的有效期、梅陈玉婵,杨培珊,台湾老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 ,台湾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05。在与老人进行第一次会面三天后,我们与老人准备进行第二次会面,刚敲开老人家的门,老人通过门缝探出头就说:“你们干什么的”?表明来意之后,老人突然冒出一句“你们炸弹(方言,骗子的意思)吧,我没钱,我不需要帮助”,然后“砰”地一声关上了门。那一刻,我们很无奈地摇摇头,强烈感觉到老人对陌生人的警觉,也隐约感觉到那冷漠的门后,一定深藏着习以为常的孤独。那时,我就在内心默默地告诉自己一定要想办法让老人接受我们。经过一周的思考和准备,我们决定再一次登门拜访。第三次,老人微微打开了门,依然没有让我们入门,只是没有再喊我们“炸弹”。当我们表示要对她日常生活等方面做出一些帮助时,老人又一次拒绝了。不管怎么解释老人都不准我们进去。第三次登门拜访仍旧是以失败而告终。 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我们的困难之后,要求为我们更换帮扶对象;同班同学知道我们的情况后,对我说:“她都说了不需要你帮助,连门都不让你进,你是不是傻了”。听到他们的话,着实让懵懂的我禁不住陷入思考。但是作为一名社会工作的学生,我应当深深理解社会工作的价值,就像戈登(Gordon)的社会工作价值概念里所言的:“每个人对他人都负有社会责任”。既然决定要对老人结对帮扶,就要想尽一切办法与老人建立初步沟通关系,况且,作为一名未来的社会工作者,每当面对一个“弱化或缺乏社会功能”的人,都这么给轻易放弃了,岂不是要错过无数需要社会关爱的个人。那样,社会工作者的“人文情怀”又怎样能够得到更好的诠释。面对前两次的拒绝,我不得不查阅更多的心理学方面专业资料以更好地理解老人,同时,我还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所谓“稳定的心理状态”,是指社会工作者在遇到困难、挫折、紧急事件或处于危急状态时,能够控制和调节负面情绪,从而保持理性的思考、判断和行为选择、许莉娅,个案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在今后的接触经历中不管是产生困难、挫折、激动、犹豫、悲伤、压抑、失望、孤独、烦躁甚至恐惧等负面情绪和感受时,我必须要用于面对和调适。在对专业资料的查阅与对前两次会面失败的经验总结使我有了新的“成长”“每一次服务都要做到尊重和案主自决原则,同时还要善于策动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经过与同伴讨论,我们首先联系到了与袁桂兰关系较为密切的张卫红。得知原委后,张卫红同意帮助并参与我们的第四次拜访。在第三次拜访之后的那个周末,张卫红和我与我的同伴一起第四次叩响了老人的门,老人迟迟才开门,看到张卫红后表情立即惊讶起来,准备招呼她进去座谈,突然看到后面的我们。这次老人很诧异地说:“我记得你们,你们怎么又来了,我说过了不需要你们服务,你们这些小孩子赶快回学校上学”。说完之后就准备再次关上门,幸亏我夺步上前,急忙制止了她,张卫红老人也在旁边劝阻。最终,经过苦口婆心的劝说,老人才勉强让我们进门。会谈中,主要是聆听张卫红老人讲述她的痛苦回忆,时不时的袁桂兰老人还添加一些评论。在谈话刚进行到十几分钟的时候,老人就以让我们回学校上学为由将我们赶出。虽然是这样的结果,但是这一次对于我们就是成功的第一步,尽管袁桂兰老人跟我们交流很少,对我们仍然心存疑虑,但是她毕竟接纳了我们。也许,“倾听”、“理解”、“接纳”、“尊重”、“人文情怀”、“单纯的关爱”这些温暖的词语对于老人而言,已经缺位和陌生了很久。从研究和经验我们得知,大多数的老年人都拥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反弹力(resilience),所以他们都能面对晚年和老化过程所带来的失去和情绪的考验、Hooyman,N.R,& Kiyak,H.A.(2005),social gerontology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7th Edition).Boston,MA:Allyn and Bacon 。当然肯定亦有很多老人在处理生命中的失去和挑战时遇到了情绪上的困难。当他们遇到情绪上的冲击而导致她的身心感到极度疲惫,他们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孤寂,寡言。在第四次拜访与老人会谈成功后,老人被我们的真诚所打动,并渐渐接纳我们,在与老人谈话时,我努力引导老人讲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发泄出自己的苦闷,在聊天时,我们学着做一个合格的聆听者,做到尊重老人。有时她讲自己的一些心酸经历时,忍不住流下泪水,那时,我每每都会积极地去接纳老人的感受,在老人讲到每一个故事时,我都试着用自己心理的认知区域去了解老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并适时与老人做出互动,争取对老人做到真正的和同感。由于语言的障碍,为了做到对老人的正确接纳、尊重和真诚,我努力向本地的同学学习芜湖方言,在与老人沟通时可以更好地了解老人的真正语义。在之后的半年里,每周我都会看望老人两次(暑假一个多月除外),为老人整理家务、陪老人散步、聊天。在得到老人的同意的前提下,鼓励她走出家门积极同其他老年群体交流,谈天,在这期间,虽然老人每次都同意跟我一起出去散步,但是在外面一般不会和她(他)人聊很久就会要求回家,偶尔老人还会在小区内散步时对向她打招呼的老人骄傲地说:“这是我的孙子”,说完之后,看着我“会心一笑”。通过对老人前一段时间地接触,我由原来被动地查阅资料,到后来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去试着理解老人。在与袁桂兰老人建立良好关系(专业关系的)的过程中,让我明白“理解”的重要性;同时要保证老人的“自决性”;老人社会工作的一大基本原则就是提倡维护老人尊严,尽量令他们自力更生、Mcinnis-Dittrich,K.(2005),Social work with elders;A biopsychosocial approach to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2th Edition) .Boston,MA:Allyn and Bacon。即充分尊重老人,接纳老人“完整的个人”,包括她不正确的情绪;作为一名社工应当善于“聆听”,在聆听中,应充分尊重老人的“生活历史”(life history)的个别化原则;学会“同理心”的应用,对老人的情感试着用自己心理的认知区域去了解老人所要表达;还要善于策动和利用各种资源,争取与老人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四、异样课堂“专业服务能力”初探在我们得到老人接纳的初期,老人并不愿意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每次和老人聊天都是在半小时左右被老人以各种理由赶出来。在经过几次努力之后,我们最终决定开展一次老年“情感宣泄小组”,我们通过寻找袁桂兰的邻居和张卫红等三人,加上我和同伴组成一个由六人组成非正式“情感宣泄小组”。小组活动采取“缅怀治疗”的方式,协助老人们透过对过去事物、感觉及想法的回忆,重新理解及评价过去的那些不愉快的经历,从正面的角度去面对过去的困扰,从而肯定自己,促进他们对现状的适应、梅陈玉婵,齐铱,徐永德,老年社会工作,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07。通过我和同伴的引导,张卫红首先讲述自己的往事,表达出自己对一些事情的不满,紧接着其他邻居也加入到讨论中,争相讲述自己的心中的憋闷情绪与痛苦往事。在讨论进行20分钟左右,袁桂兰老人也开始加入到讨论中,并对张卫红老人的往事进行评论,并展开讨论。在袁桂兰讲到深处的时候,我示意其他几位老人暂停讨论,并聆听袁桂兰老人讲述心中的故事,帮助其进行情绪宣泄,老人讲出了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孤独生活历程,并表达出了自己自己的苦楚,病痛的折磨,使她渐渐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社会的负担,缺少应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讲到心灵深处,老人还落下了泪水,最终,鉴于老人情绪较为激动,讨论在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之后结束。盖兹达(GGazda)认为:“如果社会工作者能够相信案主是有价值的,同时又能够将自己的信任传达给案主,案主便会因此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会开始重拾信心,克服自己的失败和不足,改正先前那种错误的看法,这样他才可以与工作者合作,才可以投入接受帮助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Gazada,G.1973.Human Relations Development.Boston: Allyn and Bacon。通过那次讨论会后,老人开始慢慢敞开自己的心扉,每次跟老人聊天老人都会讲述自己以前的故事,而我每次都认真地倾听,并不时对其作出积极的反应,因为老人有可能是习惯了自己所说的化(话)不被理会,因此只好重复着她的故事。每一次当老人讲到:“我是一个没用的人,我只会给你们带来拖累”,这些都是老人的“自我否定”和“失败感”的表现。面对老人的诉说,我都会鼓励老人,并举出其他老人的例子,以期让老人感觉的自己的价值,打消自己的“自我否定”心理状态,并能够产生积极的心理姿态,去面对自己病情和生活。在物质方面,通过建议社区经常对袁桂兰老人进行关怀,定期为老人送一些生活必需品;在精神方面,温暖的关怀就是最好的药物,在其他条件不易改变的情况下,改变老人的心境就应成为工作重心,通过寻找一些老人,还有一些志愿者,定期去跟老人谈心,通过“社区”、“社工”、“志愿者”三方联动为老人提供社区照顾,加强其社交和人际动力支持网络。真正让老人感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能够享受到社会化所带的成果。五、异样课堂“无奈背后的临终关怀”研究结果显示,拥有健康和有意义的人生目标,从事有意义的活动,有足够的经济条件,以及对社交圈子感到满足的老人,会较为满意他们的生活9、Chou .K .L, &Chi,I (1999) .”Determinants of life satisfaction in Hong Kong Chinese elderly :A longitudinal study,”Aging &Mental Healthy。在老人发泄完内心的内心各种不舒畅情绪后,通过策动相关资源,形成了由“社区”、“社工”、“志愿者”三方联动对老人进行社区照顾。很长一段时间内,老人似乎开始慢慢愿意与他人接触,脸上也多出了些许笑容。每次放假返校后,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老人。2011年3月,我寒假返校。当我去看望老人时,老人精神状态明显变差,当问及老人原因时,得知老人最近食欲不是甚好,但是在聊天中,老人突然讲到她的外孙女在过年的时候来看望她了,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了。当问及老人原因时,老人突然哽咽了,隐约中得知她在湖南的女儿在过年之前去世了,外孙女来看望老人主要是给老人报丧。老人讲着讲着就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面对老人的情况,我顿时显得很是无助,除了聆听,我无能为力。等到老人稍微情绪稳定一些的时候,我对老人说:“这一切对您来说来得真的太突然,您一定要注意您的身体”,接下了却不知道怎样去继续安慰。之后的日子里,老人总是握着我的手告诉我:“我总是看到的女儿在我的身边,一声声地喊着“娘”,她一定还在我附近,每次听到门响我总是以为女儿来看我了,可是走到门前就失望了。”著名学者伊丽莎白库伽勒-罗斯指出,人们在接受他人死亡时会经历“否认期”、“愤怒期”、“讨价还价期”、“抑郁期”、“接受期”这一段心理历程、史伯年,马凤芝,社会工作实务(中级),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1。因为人有一种本能的依附他人的需要,当死亡让人与所依附的客体分离时,就会出现一系列非正常行为。虽然袁桂兰老人很久未女儿联系,但是至少知道女孩在健在,对其心理上也是一种无形的心理支撑,但是在得知女儿去世时,就会有一种空虚感,表现出麻木、混乱、渴望与搜寻直至悲哀、愤怒、怨恨到绝望。在之后对老人的陪伴中发现:老人开始逐渐变得消瘦,持续失眠,逃避与邻居交流。老人每跟我聊天都会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日子不久了,马上就要走了,不能给拖累你们了”;有时会紧握着我的手询问我:“你不会离开我吧”?那时,我发现老人对我在情感上出现了依赖(移情),但是作为一名社工,在此时不能刻意摆脱老人的这种依赖,反而应给与其积极的回应。在老人出现这些现象时,我咨询了社区社会工作者,他建议我:“把回应的重点放在接纳、肯定对方的感受、才再表示关心,而非执着于事情和字眼的对错。”在之后与老人的接触中我尽力作为一个聆听者,稳定自己的情绪,在不增加老人的伤心情绪时,也没有刻意控制自己的情绪,陪着老人流泪以对老人表达自己的同感。在老人情绪波动较大的那段时期内,我请求社区和社区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并为老人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社区工作人员告诉我,老人的病情已经越来越恶化,但是现在又没有很有效地治疗方法,老人应该日子不多了。就这样,我无奈地接受了老人病情的事实与同社区社会工作者共同对老人进行临终关怀的任务。面对老人之前还未完全解开的心结,其女儿的意外去世无疑又给她加重了心病,在她的心中,死亡在一步步向她靠近,死亡的恐惧感也在时时刻刻地萦绕着她,老人每次聊天时都会说:“我日子不多了,身体不行了”之类的话,这是对死亡的恐惧的表现。于是,之后的日子里我主动跟她聊起了“死亡”,与老人讨论,帮助老人克服死亡的恐惧感,正视死亡,保持良好的生活心态。在之后与老人的陪伴当中我仍然是一周陪伴老人两次,每当我推迟一天过去,老人机会都会刻意询问我是否很忙。在她的想法中似乎她对于我而言会是一个“负担”,产生一种“负罪感”,她试图一步步将我拒绝。为了给老人提供情感支持,每次都对老人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然后解释自己推迟的原因,让她有一种生活目标,从而打消一定程度的“自我否定”情绪。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成长阶段中,每个人都要经历并化解特定的矛盾。如果这些不同的人生阶段的矛盾未能适当地解决,它会在个人的生活中不是重现甚至损害人的心理和成熟社交的能力、梅陈玉婵,齐铱,徐永德,老年社会工作,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07。在社区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每次跟老人聊天的时候,我试着有意无意地跟老人聊起老人从小到大的往事,帮助老人进行人生回顾(life review),试图帮助老人重新建构她对人生历程的看法,在谈话中,老人表达了对子女的歉意年轻时没能给子女一个好的生活条件等一些年轻的往事。通过对老人的反馈,我试着让老人对那些往事获得新的理解,帮助她摆脱不良的心理阴影。但是后来发现,这次回顾并没有成功,没有完成对老人心理的专业的疏导。2011年4月28日是老人的最后一次见到老人。由于放假回家,跟老人寒暄了几句便匆忙告别。5月2日,当我还在返校的火车上时,得到社区工作人员的通知,老人于5月1日凌晨去世。六、总结这算不上一次成功的社会工作服务,但是它却着实让我在帮扶中慢慢成长。一年的时间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教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数学导数不等式证明多方法解析
- 激光技术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 湖南小学建筑方案设计展板
- 办公室高效会议管理指南
- 酒店前台客户接待流程及注意事项
- 活动14 我给植物来挂牌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劳动四年级北师大·深圳报业版《劳动实践指导手册》(主编:韩震)
- 6.6 角的大小比较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数学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浙教版2024
- 第四单元 我们在一起 16《 大家一起来合作》(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
- 物业管理客户服务标准手册
- 大学生国家安全与保密培训
- 2023新能源光伏发电生产指标体系
- 《CAD CAM应用技术(CAXA 2020)》 课件 模块1-3 CAXA制造工程师2020软件基本操作、二维图形的绘制、曲面建模
- 快递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
- 【高考地理】流水侵蚀地貌(公开课课件)
- 第六章泌尿生殖系统的检查教程
- 2023年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选聘15人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图说保额分红
- 淀粉与变性淀粉知识
- 十八项核心制度培训培训课件
- 幼儿园警察职业介绍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