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辛凉解表药 定义 性味辛凉 以疏散风热为主要作用 治疗风热表证的药物 称发散风热药 性味 辛凉 辛以发散 凉可祛热归经 肺功效 疏散风热 发汗作用较缓和 适应证 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 症见 发热 微恶风寒 咽干 口渴 头痛 目赤 舌苔薄黄 脉浮数 另 某些药物具有清头目 利咽喉 宣肺止咳 透疹等作用 故还可用治风热目疾 咽喉肿痛 麻疹不透以及风热咳嗽 薄荷 薄荷 新修本草 命名 原名菝苛 薄荷为其之音讹 别名 南薄荷 薄苛 升阳菜来源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茎叶入药 产地 我国南北均产 尤以江苏产者为佳 采集炮制 收获期因地而异 一年可采收2 3次 单用其叶 薄荷叶 偏于发汗解表单用其茎 薄荷梗 偏于行气和中处方用名 南薄荷 主产于我国南方 苏薄荷 产于江苏苏州 为道地药材 性味 辛凉归经 肺 肝功效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利咽透疹 疏肝解郁 分析 辛以发散入肺经走肌表 疏散风热 透发麻疹凉以清热入肝经疏散肝经风热以清利头目清轻凉散入肺经疏散肺经风热以利咽喉味辛行气入肝经 行肝经气滞而疏肝解郁 应用 1 风热感冒 温病初起 病在卫分 薄荷清轻凉散 善解风热之邪 故可治疗 常配伍银花 连翘 牛蒡子 如银翘散 2 头痛目赤 咽喉肿痛病因病理 风热之邪 犯于肝经 循经炎目 或犯于肺经 内灼肺脏 上蒸咽喉 薄荷辛凉入肺 肝二经 可疏散肝 肺二经风热 清头目 利咽喉 以疗诸证 风热上攻 目赤肿痛 多配合桑叶 菊花 风热壅盛 咽喉肿痛 常配桔梗 甘草 荆芥 3 麻疹不透 风疹瘙痒病因病理 风热束表 疹出不畅 本品质轻宣散 有宣毒透疹之功 可治麻疹透发不畅 风疹瘙痒 方如透疹汤 常与荆芥 蝉蜕 牛子配伍 4 肝郁气滞 胸闷胁痛病因病理 情志不遂 肝气郁滞薄荷具疏肝解郁之功 常与柴胡 白芍配伍 如逍遥散 用量用法 3 6g 煎服 宜后下 使用注意 有退乳的副作用 哺乳期妇女不能多用 本品芳香辛散 发汗耗气 故体虚多汗者不宜用 药物成分 含挥发油 药理实验 1 兴奋中枢神经 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 促进汗腺分泌 使机体散热增加 故有发汗解热作用 2 兴奋胃肠道平滑肌运动 增加消化液分泌 制止肠内异常发酵 有制腐作用 按语 薄荷味辛主散 性凉清热 质轻升浮 能疏散在上在表之风热 入肺经疏肌表之风热而透疹 散上焦之风热而利咽 入肝经散肝经风热而明目 行肝经气滞而解郁 故为疏散风热的要药 疏肝解郁的佳品 主治风热感冒 头痛 目赤 咽喉肿痛 麻疹不透 肝郁气滞等 葛根 本经 命名 入药用野葛的根 故名 别名 干葛 粉葛 甘葛来源 为豆科多年生草质藤本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入药 产地 全国各地均产 生于山坡 山沟 或杂木林中 采集炮制 秋冬两季采挖 切片 晒干 生用或煨用 用法 生用 解肌透疹 生津止渴 用于表证和麻疹初期 热病口渴 煨用 凉散之性已减 升阳止泻力强 用以脾虚泄泻 葛根粉 生葛根经水磨而澄清的淀粉 甘而大寒 生津止渴作用强于葛根 圣惠方 葛根粉粥 取葛根同米拌匀煮粥食之 治疗胸中热闷 渴而烦躁 性昧 甘 辛 凉 归经 脾 胃经 功效 解肌退热 透发麻疹 生津止渴 升阳止泻 解肌 缓解肌肉的强直疼痛 解除肌肉肌肤之热邪通过发散表邪 缓解表邪引起的项背部肌肉不适感 分析 味辛发散入脾经 脾主肌肉 清散肌表肌肉之热性凉清热而解肌退热 透发麻疹性凉清热入胃经 清胃热 热清津生渴止 味甘益阴生津止渴葛根外解肌肤之热 内清胃腑之热 表里热清 津液自生 轻扬升举 入脾胃 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泻 应用 1 外感发热 头痛项强 本品既发散表邪 又能解肌退热 外感表证 邪郁化热 发热重 恶寒轻 头痛等证 常与柴胡 石膏等同用 以疏散风热 清解热邪 如柴葛解肌汤 风寒表证 恶寒无汗 项背强痛者 可配麻黄 桂枝等发散风寒药 如葛根汤 葛根善治项背强痛 脊柱头项有发紧 疼痛感觉 多因寒邪入侵肌腠 肌腠闭塞 汗不得外泄 内热亦不得外泄 灼伤津液 是筋脉失养 拘急而致项背强痛 2 麻疹不透 病因病理 邪热郁闭 麻疹透发不畅本品有透发麻疹之功 因可治疗 尤其是麻疹不出 兼有发热 口渴者 效果更好 麻疹初起 疹出不畅 常与升麻 芍药等同用 如升麻葛根汤 葛根10g 升麻6g 白芍6g 甘草3g水煎服 治小儿痘疹初期 未透者 3 热病烦渴 内热消渴 本品甘凉清热之中 又能鼓舞胃气上行而生津止渴 治热病伤津烦渴 常与芦根 天花粉等清热生津之品同用 治内热消渴 现代医学糖尿病 常与天花粉 麦冬等养阴生津药配伍 如玉泉丸 4 热泄热痢 脾虚泄泻 挟热下利 里热挟表热而引起下利 症见 形寒身热 心下 胃脘部 痞硬 腹泻不止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胃肠炎 湿热泻痢 腹痛 里急后重 下痢赤白脓血 兼有发热 恶寒 口渴等表证 细菌性痢疾 本品既能清透邪热 又能升发清阳 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奏止泻之功 治湿热泻痢 可与黄连 黄芩等清热燥湿解毒药配伍 如葛根芩连汤 治脾虚泄泻 常配党参 白术 茯苓等补气健脾药同用 如七味白术散 葛根 生用 治湿热泻痢煨用 治脾虚泄泻炒炭 治血痢用法用量 煎服 10 15g 退热生津宜生用 升阳止泻宜煨用 药物成分 本品含黄酮类物质大豆素 大豆苷 葛根素等 以及大量淀粉 药理作用1 降压作用 本品所含总黄酮能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 增加血流量 降低心肌耗氧量 有明显降压作用 2 解热作用 醇浸剂能直接扩张血管 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并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葛根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本品还对胃肠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并有轻微降血糖作用 临床报道现代以本品制成片剂内服 治高血压病 突发性耳聋 或以本品配红花 地龙 水煎服 治脑血栓形成成等疾患 均有良效 治高血压 项背强痛 葛根10 15g为一日量 煎后二次服 连用2 8周 按语 本品甘辛凉 入脾胃经 轻扬升散 功能发散表邪 解肌退热 透发麻疹 既为治表证发热无汗 头痛 项强之主药 亦为治麻疹不透之常品 且善升发清阳 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生津止渴 止泻止痢 生用治热病口渴 阴虚消渴 及热泄热痢 煨用治脾虚泄泻 柴胡 本经 狭叶柴胡药材柴胡命名 本品嫩则可茹 老则采取为柴 故名 茹 古时蔬菜的总称 柔软 别名 北柴胡 南柴胡 山菜 茹草 来源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 北柴胡 和狭叶柴胡 南柴胡 的根或全草入药 产地 产于山坡 草地 灌木丛间 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出产 主产于河北 湖北 黑龙江等 采集炮制 春秋季采挖 晒干 切段 生用或醋炙用 用法 生用 和解退热 疏肝解郁 醋柴胡 偏于疏肝解郁 醋制后独入肝经 炒柴胡 避其凉性而增升举清阳之效 用治中气下陷 品种 南柴胡 又称软柴胡 品质次 北柴胡 又称硬柴胡 品质好 处方用名 南柴胡 北柴胡 软柴胡 春柴胡 醋柴胡 性味 苦 辛 微寒 归经 肝 胆 功效 疏散退热 和解退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分析 味辛能散入足少阳胆经 疏散半表半里之邪性寒清热以疏散退热 和解少阳 味辛能行 入肝经 行肝经气滞 疏肝解郁质清轻主升散 升举清阳下陷之气 升阳举陷 1 少阳证 外感发热 病因病理 外邪入侵 伏于半表半里 出入营卫之间 入与阴争则寒 出与阳争则热 正邪交争而发病 本品善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 而为治邪在少阳 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 口苦 咽干 目眩之少阳证要药 常与黄芩 半夏等配伍 以和解退热 如小柴胡汤 感冒发热 本品有良好的疏散退热作用 可治外感发热 常与葛根 黄芩等疏散风热药或清热药同用 如柴葛解肌汤 常用的柴胡注射液 柴胡口服液均有良好退热作用 2 肝郁气滞 胸胁疼痛 月经不调 病因病理 肝气郁结 气行不畅 气滞血瘀 本品善条达肝气而疏肝解郁 调经止痛 常与当归 白芍等养血调经药配伍 如逍遥散 治胸胁疼痛 无论内伤肝郁 外伤跌仆 均可应用 常与香附 川芎等同用 共奏行气疏肝 活血止痛之效 如柴胡疏肝散 3 气虚下陷 久泻脱肛 胃 子宫下垂 病因病理 脾气虚弱 气虚下陷本品长于升举脾胃清阳之气而举陷 治气虚下陷之久泻脱肛 胃 子宫下垂以及短气 疲乏等证 常与升麻 黄芪等同用 以补气升阳 如补中益气汤 柴胡治疗气虚下陷属于治标作用 故常配伍人参 黄芪 白术等补脾益气药以治本 另外治疗疟疾本品有清胆退热截疟作用 治疟疾 寒热阵作 可与黄芩 常山 草果等配伍以增强疗效 用法用量 煎服 3 10g 和解退热 大剂量15g疏肝解郁 中剂量10g升举阳气 小剂量3 6g使用注意 肝阳上亢 肝风内动 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按语 本品味苦辛 性微寒 轻清升散 宣透疏达 入肝胆经 既长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 为治少阳证的主药 又善疏泄肝气而解郁结 为治肝气郁结证之要药 且可升举清阳之气而举陷 以治气虚下陷 久泻脱肛 此外 还常治疟疾寒热 有清胆退热截疟之效 亦常用于外感发热之证 具良好的疏散退热作用 药物成分本品含柴胡皂苷a b c d 槲皮素 d 菠菜甾醇 柴胡多糖以及挥发油等 药理作用1 本品有明显的镇静 镇痛作用 2 柴胡煎剂有解热作用 能抑制疟原虫生长发育3 本品有利胆 抗肝损伤 抗脂肪肝等作用 4 有抗病毒作用 能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 并有抗菌等作用 粗皂苷能使大鼠血压下降 心率减慢 并有明显溶血作用 4 临床报道现代以本品配甘草 制成合剂内服 治病毒性肝炎 配全蝎研末内服 治急性乳腺炎等疾患有良效 以本品制成注射剂肌注 可用治流行性腮腺炎 高脂血症 用柴胡注射液治疗流行性感冒于24小时退热者达98 1 普通感冒于24小时退热者达87 9 用量用法 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每日1 2次成人每次2ml 小儿减半 近来有报道 用柴胡引起过敏反应 应引起重视 鉴别比较葛根解肌退热柴胡发表 升阳 治风热和解退热升麻感冒 清阳不升退热作用次葛根主退阳明肌表之热 善治表实兼有项背强痛柴胡主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 善治寒热往来之少阳证葛根升阳以止泻痢 且透疹 生津柴胡升阳升阳治内脏下垂 且疏肝解郁升麻升阳治内脏下垂 且透疹 解毒 菊花 本经 菊花是百花中的君子 和竹 梅 兰并驾齐驱 是高雅和坚贞的象征 菊花不仅可供人欣赏 而且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河南也是菊花盛产之地 有名的四大怀药之一 怀菊花 要点 清肝明目 眼科要药 命名 菊本作蘜从鞠 鞠 穷也 月令 九月 菊有黄花 华事此而穷尽也 别名 甘菊花 白菊花 滁菊 药菊 杭菊 黄菊花 怀菊 家菊 九月菊 来源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头状花序入药产地 主产于浙江 安徽 河南 四川 采集炮制 寒露开放 霜降前后摘取 种类 入药有黄菊花 白菊花 野菊花 白菊花味甘 平肝 清肝明目多用黄菊花疏散风热力强 外感风热多用 野菊花清热解毒力强 外科痈肿疮毒多用 日用本草 花大而香者为甘菊 花小而黄者为黄菊 花小而气恶者为野菊 根据产地而命名 河南怀庆 怀菊 河南四大怀药之一安徽亳县 亳菊 最佳白菊花安徽滁县 滁菊 常用 较优 甘菊花 四川 川菊 较次浙江杭州 杭菊 黄菊花 性味 辛 甘 苦 微寒 归经 肺 肝 功效 疏散风热 平抑肝阳 清肝明目 清热解毒 味辛能散入肺经 肺主皮毛 疏散风热性寒清热味苦性寒入肝经 清泻肝经热邪 清肝明目甘寒益阴入肝经 滋补肝阴平抑肝阳味苦性寒入肝经 清泻肝热味苦性寒 清热泻火解毒 应用 1 风热感冒 温病初起 多用黄菊花 本品质轻气清升浮 微寒清热 长于疏散风热 故常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 发热 头痛 咳嗽等 常与桑叶相须为用 如桑菊饮 2 目赤昏花 多用白菊花 菊花为眼科常用药 入肝经 善清肝经风热 故无论火邪或风热所致的眼疾 均可应用 肝经风热所致者 常与蝉蜕 木贼配伍 肝火上攻所致 常与夏枯草 栀子配伍 肝肾阴虚 眼目昏花 白菊花配枸杞 熟地 3 肝阳上亢 头痛眩晕 多用白菊花 高血压早期 菊花具有平肝阳的作用 因可用治肝阳上亢 头痛 眩晕 常与石决明 白芍 钩藤等平肝潜阳药配伍 4 疔疮肿毒 多用野菊花 菊花具有清热解毒之功 故常与金银花 连翘同用 野菊花适量捣烂 酒水煎 取汁取微汗 以渣乘热敷患处 治一切痈肿疔毒 用量用法 10 15g 煎服 药物成分 含挥发油 微量vitA B 药理研究 1 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 2 降血压 扩张冠状A及增加冠A血流量 3 抗菌作用 对葡萄球菌 链球菌 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鉴别比较 菊花偏清肝热 平肝阳养肝明目散风热清头目薄荷偏发散 发汗力大于菊花桑叶入肺肝 疏散风热 清肝明目 治外感风热 菊花温病初起 风热上扰或肝火上炎 目赤肿痛 不同点 桑叶主入肺经 清肺止咳力较强 且能润肺 用治肺热或肺燥咳嗽常选用 菊花主入肝经 清肝 平肝之力较优 且有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园艺植物养护喷雾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自动驾驶车辆远程升级与维护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照后镜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乡村拓展训练基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高级变电检修工题库(附答案)
- 校长竞聘笔试试题及答案
- 基础会计 课后习题及答案 项目六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 重庆市七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
- 《人工智能素养与实践应用》第8章课后练习与答案
- 中国物业缴纳管理办法
- 面点原料知识
-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交大附中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含解析
- 饿了创业成功案例分析
- 落地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拆除方案
- 机房整改方案
- 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制度
- 鞋业模具制作流程
- 未成年人保护法普法宣传教育课件
-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精美课件)
- 《专利及专利查询》课件
- 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