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考研专业课中医学题型分析.doc_第1页
2011考研专业课中医学题型分析.doc_第2页
2011考研专业课中医学题型分析.doc_第3页
2011考研专业课中医学题型分析.doc_第4页
2011考研专业课中医学题型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考研专业课中医学题型分析A型题1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医著是()。A 类经 B 难经 C 脉经 D 外经 E 以上都不是分析:正确答案E。考查对黄帝内经学术地位的认识,它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B型题A 病 B 证 C 症 D 病性 E 以上都不是1 “同病异治”中,不同的是()。2 “异病同治”中,相同的是()。分析:正确答案B、B。考查对“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概念的把握。命题预测本章试题以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及中医学基本特点的掌握和运用为主,因而考查的重点在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及其具体体现。另外,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历代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也常有1题左右。题型训练A型题1诸病源候论的作者是()。A 巢元方 B 孙思邈 C 王叔和 D 皇甫谧 E 陈无择2 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A 黄帝内经 B 中藏经 C 伤寒杂病论D 诸病源候论E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3 气在中医学中的概念是()。A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B 构成世界万物和维持事物发展变化的最基本物质C 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D 人体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的总称E 以上都不是4 中医学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A 黄帝内经 B 难经 C 伤寒论 D 新修本草 E 类经5 张仲景的著作是()。A 伤寒论 B 诸病源候论 C 温热论D 温疫论 E 以上均非6 中医学现存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是()。A 诸病源候论 B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C 千金要方D 伤寒杂病论 E 内外伤辨惑论7 属“金元四大家”中的“攻下派”医家是()。A 张仲景 B 张景岳 C 张从正 D 张锡纯 E 张元素8 属“金元四大家”中的“寒凉派”医家是()。A 朱震享 B 张从正 C 李杲 D 刘完素 E 李中梓9 提出“邪去则正安”论点的医家是()。A 张子和 B 李杲 C 刘完素 D 朱震亨 E 李时珍10 认为“脾胃一伤,百病从生”的医家是()。A 李东垣 B 李中梓 C 李时珍 D 李月池 E 以上均非11 认为“六气皆从火化”的医家是()。A 吴又可 B 刘完素 C 朱丹溪 D 张仲景 E 张从正12 温疫论的作者是()。A 吴又可 B 吴鞠通 C 李中梓 D 李杲 E 叶天士13 医林改错的作者是()。A 王清任 B 吴又可 C 吴鞠通 D 张从正 E 张景岳14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因为()。A 人气始生,病气衰 B 人气长,长则胜邪C人气始衰,邪气始生D 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E 人气抗邪,卫外为固15 除哪项外均为内经论病情昼夜变化的原文()。A 旦慧 B 午安 C 昼安 D 夕加 E 夜甚16 有机整体的“中心”是()。A 脑 B 心C 神 D 经络 E 精17 有机整体的“主宰”是()。A 脑 B 心 C 神 D 经络 E 精18 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A 病种 B 病名 C 症状 D 体征 E 证候19 “证”的基本含义是()。A 疾病过程的症状总和 B 疾病过程的体征总和C 疾病过程的病机总括D 疾病过程的病因病性 E 以上均非20 关于辨证的描述正确的是()。A 通过四诊收集症状、体征等资料B 分析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C 分析邪正之间的关系D 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E 以上都是B型题A 狭义的“神” B 广义的“神” C 气D 血 E 津液21 荀子天论中“不见其事,而见其功”是指()。22 素问六微旨大论中的“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是指()。X型题23 下列各项中属中医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的是()。A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其哲学基础 B 整体观念C 以临床经验为其精华D 辨证论治24 辨证的主要目的是()。A 辨清是何病种 B 辨清病因、病性、病位C 概括出具体性质的证型D 辨清邪正关系25 下列各项中阐明或体现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有()。A 人体是有机整体B 局部可以反映整体C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D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参考答案1 A2 D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