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读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楚国南郭有个高人叫子綦,有一天他靠着一个小台几坐着,仰着头看着天缓缓地吐气,蔫蔫的没什么精气神,好像失了魂一样。他有个徒弟叫颜偃的陪着他老师站在一边,看子綦这个样子,就问了一句:“老师你这是怎么了?从外面自然可以摆出一副枯木头的样子,难道内心还真可以像死灰一样没有感知吗?昨天见你还不这样啊。怎么突然就变样子了?”子綦说:“小伙子,你能这样问很不错啊!刚才我连自己还存在都忘记了,你知道吗?你听说过人吹萧的声音,那你有没有听过大地发出的声音呢?你听过大地发出的声音,有没有听过上天发出的声音呢?”这里首先说到一个人,叫南郭子綦。说是楚国的一个得道之人,住在南郭这么个地方。所以号南郭。真正的名字叫子綦。这里说有一天呢,这个南郭子綦,这个高人,靠着一个小台几坐在那,仰着头看着天缓缓地吐气,“苔焉似丧其耦”。什么叫“苔然”呢?下文解释了,“形如槁木状”,说得不好听的,就像一具尸体一样。那什么叫“丧其耦”呢?下文其实也解释了:“心如死灰状”。心如死灰也就没有感知了,外物仅存乎心而心不感知外物。佛家称这种状态为“无人相”。外物存之而不感之,所以其“知”为一,其“物论”亦为一。所以说是“丧偶”。“丧耦”者,无双也。而且从后文来看,这个“丧其耦”非常的重要。后文有一句话:“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彼是莫得其偶”,就是这里的“丧其偶”。“谓之道枢”,是“道”的关键。所以说它非常的重要,含义也非常的深。庄子写这个齐物论,就是为了说明这样的状态。这里简单地解一下题。什么叫齐物论。很多人认为,齐物论者,论“齐物”也,所谓“万物一齐”者也。但世上的事物,数不胜数,古人名之以“万物”。万物形态各异,如何能齐之?万物本不齐,如若煞费苦心而齐之,不就成了后文所说的“劳神明为一”?如此劳精敝神,伤生损性,此修道者之大患。所以庄子这里并不是说的“齐物”。这一点一定要明确,不然后文读不通的。那么这个齐物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是齐之“物论”。“物论”为何?“言”也;有“物论”未发于“言”者,“知”也。“知”、“言”二字,是本文的骨干。下文反覆宣演,或分说,或合说,总不离此二字。那说“知”,说“言”,为的是什么呢?我们知道,“知”主于心,而“言”发于心。所以一个“心”字便是本文的总纲。而本文非是论“齐物”,实是论“齐心”。万物不齐,而心可齐。心志若齐,则万物皆齐,此之谓“不齐齐”。然心何以不齐?由感于不齐之物,而有审辨彼此、是非、美恶之知,因而生好恶之情,随发而为不齐之“物论”。那如何“齐心”?在于无已。所以庄子继逍遥游后作此篇齐物论,是有其深意的。逍遥游主旨在于“无已”。无已则能冥情去知。情冥知去,则心如死灰,蝶我胥忘矣。这便是下文所说的“丧我”。“丧我”便是齐之极致了。好了,回到原文。这里一开始说南郭子綦这位老兄坐在台几边上,好像失了神一般。他边上还站着一个人,叫颜成子游。他是子綦的学生,姓颜名偃,谥成,字子游。他看了子綦这个样子,就说:这是怎么了?“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意思就是子綦的样子不单是失了神,连心念都完全丧失了。上面说“冥情去知”,就是这么种状态。“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我昨儿个见你不这样呀。怎么突然就变样子了。子綦听了,很满意他这个学生看出来了,就说:颜偃,你能这样子问很不错啊!“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好了,这里马上提出了“吾丧我”。这可以说是整篇齐物论的要义。“吾”和“我”本无分别,这里突然这么说,好像不合情理。其实从后文可以看出来,这里的“吾”,是指的真我,也就是文中的“真宰”。 “我”呢,是指的“吾”所表现出来的相。这里“吾丧我”就是暗指子綦心之齐,于是心之所感,不单一万物皆丧,连自己也一同丧失。这样一种状态。顺便说一下,这个“吾丧我”,比前文说的“丧其耦”事实上更进了一步。“丧其耦”形于外,而“吾丧我”存于内。“丧其耦”可见,而“吾丧我”不可见,故子綦于此点出。“丧耦”者,不见外物,外物皆一存于心,于是心物为一,故曰“丧耦”;“丧我”者,无人无物,彼是双忘。佛家称之为“无我相”,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无已”。所以说这个“吾丧我”是“齐之极致”。到此,物论方齐。好了,子綦说了“吾丧我”之后,紧接着说什么呢?说了三种声响:人籁,地籁,天籁。籁,就是古代的一种萧,这里指萧发出的声音。这个萧一般是人来吹,所以子綦说,你颜偃知道这个“人籁”,知不知道“地籁”呢?知道“地籁”,知不知道“天籁”呢?这个就比较奇怪了。为什么子綦说了“吾丧我”之后,要说三种声响呢?不要急,我们慢慢往下看。所以齐物论这一篇,以子綦和颜偃的对话开始。由颜偃发现子綦“苔焉似丧其耦”,引出两个很重要的概念:“丧其耦”,和“吾丧我”。子綦为了给颜偃说明“吾丧我”,于是举例引出了三种声响:人籁,地籁,天籁。这是第一段。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笄,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颜偃说:“那我请教一下这三者的道理。”子綦说:“大地呼出的气,就叫风了。要么就不起风,一起风地上无数的窍穴便会一齐怒号。那你有没有仔细分辨一下这些不同的风声呢?山上的树木被大风扇得左右摇摆,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口,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大块屋梁,有的像栅栏,有的像舂米用的臼,有的像大水池,有的像小水坑。风一经过不同的窍穴,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有的像水激声,有的像弓箭飞出的声音,有的声音粗,有的声音细,有的声音高昂,有的声音浑浊,有的像山谷中的回音,有的像鸟儿的鸣叫。风一起,这些千奇百怪的窍穴就跟着发出不同的声音。清风徐徐就有小小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大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穴也就寂然无声。但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些树木在随着风左右摇摆呢?”这三种声响颜偃显然不知道了,于是问:那我请教一下这三者的道理。然后子綦先和他讲“地籁”,说大地呼出的气,就叫风了。这个风发出的声音,就叫“地籁”。那么风怎么发声呢?是风吹过地上无数的窍穴这样发出声音。“而独不闻之翏翏乎?”翏翏,长风声。意思就是你只听到“万窍怒呺”,有没有仔细分辨一下风声的不同呢?进一步想,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不同呢?“山林之畏隹”,这里“畏隹”,不是说这个山有多么巍峨,高峻,而是写山中的树木被大风扇动的样子。是写“风”,而不是写“山林”。然后说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形状各异,“似鼻,似口,似耳,似笄,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因此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有“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这是说从各异的窃穴中发出的声音也各异。“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这里是说风吹树动,前后相随之声。“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好了,这里要注意一下。这里说风,有三种风:泠风,飘风,厉风。下面说世人心斗之情态,也有三种:缦者、窖者、密者。注意一下前后呼应关系。“泠风”是小风;“飘风”,这个风比较大;“厉风”,这个就是狂风了。“厉风济则众窍为虚”是指狂风一停,众穴皆静。这里是写不同的风声,树上众窍有不同的合法。“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调调、刁刁,皆动摇貌。这里一个“见”字打紧。上面皆写的是闻风声,这里写“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隐喻下文所论“只闻其言,而独不见其心乎”。如此读,前后对应,方知庄子行文之妙。本段写“地籁”。何为“地籁”?风吹树之万窍发声称之为“地籁”。风从何来?风源自地。地本为一,呼出风则为三,曰“泠风,飘风,厉风”。三风经之万窍,而发万声于外。此处写风,意在为后文写“知”,写“言”设喻。“知”从何来?知主于“心”。心本为一,而心斗之态有三,曰“缦者、窖者、密者”。盖人之“知”不同,其心斗情态亦各异。三“知”感于万物,而发“言”于外,言不同声,可至千万,正如风不同声,可至千万。此一理也。故庄子之文,欲说其理,必先设喻以明之。故读其文,必前后对照看,方才通透。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颜偃说:“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从比并的各种不同的竹管里发出的声音。那请问天籁又是什么呢?”子綦说:“风声之所以有万般不同,是因为木头自己身上的窍穴形状各异。那这些风声到底是从哪来的呢?全是从木头自己身上来的啊!”上文说完了“地籁”,这里用子游的话作个总结。说“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从比并的各种不同的竹管里发出的声音。然后他紧接着问了一句:“敢问天籁。”然后子綦答了这样一句话:“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先解释一下这句话什么意思。他说:为什么三种风一吹,而发出万种不同的声音呢?这是因为木头自己身上的窃穴有万种不同。这里“吹”就是指前面三种风来吹;“其”,指木头;“自”,这里意思是“从”。“使其自己”,意思是使木从己之窍形不同。本句话的意思就是:风声不同,是由于木头自己的窍形不同。“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这是个倒装句。应该是“怒者谁邪?咸其自取。”意思是:这些声音发动者是谁呢?全是从木头自己身上来的。所以这里子綦并没有回答什么是“天籁”,而仅仅是借着子游一问,把先前说的“地籁”之意补足。这个叫什么?这个叫承上启下句。很多人读这个齐物论没有理解到这一层。认为子綦说的这句话就是向子游解释什么是“天籁”了。你看,我手上这本庄子,在后面反引号都标上了,意思就是子綦的话说完了。他说的这句话就是指“天籁”了。然后大家就胡乱解释,说“待风鸣者地籁,而风之使窍自鸣者,即天籁也。”而我手上这本翻译庄子的书,是这么翻译这句话的:“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发动者还有谁呢?”这些解释都让人莫名其妙,不知道庄子在这里写“人籁,地籁,天籁”是干什么用。所以自古齐物论难读,难读就难读在脉落把握不清楚,常常如坠入九重雾中,不知所云。其实綦子这话并没有提到“天籁”,如果你要强意理解为他是说“天籁”,那这个文章就不易看懂了。所以说这里子綦还是在说“地籁”,是承上启下。什么意思?先为“地籁”作个小结,接下来说天籁。所以下面的话,很长很长一段文章,都是子綦在说“天籁”。一直到哪呢?一直到文章的最后面,“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葆光”与“大知闲闲”之间,则都是子綦在阐发“天籁”的含义。在其中特别写出“夫言非吹”二句,就是为了提醒读者,“吹”为“地籁”与“人籁”,而“大知闲闲”以下所说的,才是在说“天籁”。下文又有“天钧”“天府”“天倪”,这都是由“天籁”二字所推演出来的。那为什么分到“葆光”这里呢?因为整篇文章,也就是这篇齐物论,庄子在文章的布局上是非常巧妙的。全篇皆采用问答形式。全篇分六大段:第一大段,以“丧我”发端,下至“葆光”,是说的子綦、子游二人的问答;二大段,说的是尧、舜二人的问答;三大段,说的是啮缺、王倪二人的问答;四大段,说的是瞿鹊、长梧二人的问答。五大段,说的是罔两与景二人的问答。末段,则以自喻梦蝶不知周结尾,可以说自问自答。梦蝶不知周,即是“丧我”,又与篇首之的“吾丧我”相照应。把握住这样的布局,再来读齐物论,文章的脉落就比较清楚了,读起来也就能解得通透了。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见识广的人看待外物很豁达,不拘小节;没什么见识的人老喜欢去钻牛角尖。世人所谓的高论都气势逼人,好像说的都是真理;还有茶余饭后的闲聊,说的都是张家长李家短。这些见识的不同,言论的不同又是怎样赞成的呢?你看我们睡觉的话会做各种不同的梦,醒来后呢就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外物。于是我们的见识,感情,就和外物交杂在一起。这样我们的内心对外物的认识就会受到影响。有时候我们精神散漫,对外物漠不关心;有时候我们只认死理,别人说什么我们也不听;有时候我们不愿意,甚至还讨厌听从别人的意见。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认识外物,一开始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可一旦我们觉得自己认识这个外物了,就开始漠不关心了。我们一旦认知外物,会马上产生是非观念。可这样的是非观念,存在我们心中,很难改变得了。这样我们本来存在的“道心”,很快地就消损了。如果我们一直沉溺在我们自己的是非观念之中,那我们的“道心”就没有办法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如果我们进一步闭塞自己的观念,那我们的“道心”就老去了。这个“道心”都要死了,就没办法能他起死还生了。那这样的变化是怎么造成的呢?是因为感情吗?有这个可能。因为人都有喜怒哀乐这样的感情,我们忧虑叹息的话,内心就会有变化;而这样的内心变化,又会从我们的面部表情中体现出来。可是感情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好像音乐从虚空中产生,又像蘑菇是由蒸汽变成的。然而我们每天都产生感情,真好像和感情面对面一样,可我们偏偏又不知道感情是如何产生的。怎么产生的呢?自己啊,自己啊!我们每天产生的这些感情,都是由自己本身而产生的呀!前面说了,从这个“大知闲闲”开始,说的是“天籁”。前面说“地籁”,为的就是引出这里说“天籁”。那什么是“天籁”呢?看了“地籁”那个比喻可能大家猜出来了。“地籁”是风经万窍所发之声;那“天籁”呢,就是心感万物所发之言,即“物论”。“夫言非吹”。“吹”则为“地籁、人籁”,而“言”则为“天籁”。“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这两句话是总起句,把上点出“知”字和“言”字。把文章的主干在这里点出来了。这个“知”,和逍遥游里“小知不如大知”的“知”同样,作“见识”解。说的是人的感性认识。“闲闲”,意思就是无分别。“间间”,就是有分别。这个说见识广的人因为见识得多了,所以看事物就豁达,行事不拘小节。见识浅的呢,什么事他都奇怪,都要看看,细细察问。“炎炎”,就是有气焰;“詹詹”,就是言语琐细。这里是说大言气势逼人,小言琐细无方。那什么叫“大言”呢?“大知”说的话,就叫“大言”。这里庄子并不是像逍遥游里,说“小知不如大知”。庄子在这里并不赞成“大知”或“大言”。他要说的,是“冥情去知”。要想办法消除感性认识。说这样才是“自然之道”。这里说“大知、小知、大言、小言”的意思,是大知,便发大言;小知,便发小言。世人“知”不同,“言”亦不同。庄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不同”二字。更为重要的一点呢,前面也说了。庄子本篇齐物论所要论述的,就是“知”和“言”。这两个字为本文的骨干。下文反覆宣演,或分说,或合说,总不离此二字。而“知”主于心,而“言”发于心。外于心而相对者,物;心之所用者,情;心之所司者,是非;心之所向者,道。因此,物,情,是非,道,为本文的线索,而“心”则为本文的总纲。如果能抓住这几个字来读本文,就若网在纲,有条不紊,各段贯通,竟体灵活。如此读这篇齐物论,才能读得通透。“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寐为睡,觉为醒。这个很好理解。那什么叫“魂交”,什么又是“形开”呢?古人认为,梦有六候,觉有八征。六候者,一曰正梦,二曰蘁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此六者,神之所交也。八征者,一曰故,二曰为,三曰得,四曰丧,五曰哀,六曰乐,七曰生,八曰死。此八征者,形所接也。“魂交”,则演为六梦;而“形开”方能“接”,所以自“形开”后,马上写道“与接为构”。这里是指人醒来后,与外物有了接触,形接万物而心有所感,于是那“八征”便在心中缠绕不能解开,这个称之为“构”。这样发展的结果呢,就是“日以心斗”。因为形开而与八征相接构,从而乱心,于是心志便有不齐。这里“心斗”,指的便是自己内心受万物所感,道家称之为“乱心”,也就是这种感性认识扰乱了人的“本心”,或者叫“道心”。并不是说和别人勾心斗角叫“心斗”。前一句“与接为构”,暗暗和前文“形如槁木”相对;而这句“日以心斗”,暗暗和前文“心如死灰”相对。文章到此便点出一个“心”字来,十分要紧,为全文总纲。“缦者、窖者、密者。”缦者,宽也;窖者,深也;密者,谨也。这三个字的意思是这样。那反应的就是“心斗”的三种不同情态。什么情态呢?前面也说了:有时候我们精神散漫,对外物漠不关心;有时候我们只认死理,别人说什么我们也不听;有时候我们不愿意,甚至还讨厌听从别人的意见。“小恐惴惴,大恐缦缦。”这一句话总起这一小段文字。说的是人们心态的一个变化过程,从“惴惴”到“缦缦”。“惴惴”的意思我们知道,有个词叫“惴惴不安”,就是那样一种心情。所以这里是指人们在认识外物之初,也是这样一种心态。可到了后来,就变成“缦缦”了,也就是说漠不关心了。为什么?后面说了,各人已经对外物有了成见了,也听不进其它的见解了。所以就成了“缦缦”这样的状态。“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这个说的是“是非”产生之快。只要我们一认知外物,就马上产生了“是非”。比如我们认识了“马”,我们就马上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这“是”马,而其它的“非”马。“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这里说的“留”是指各人的是非观念。“守胜”就是说这样的观念很不易改变。那有了是非观念,而且不易改变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意思是说他们的“本心”,或者说“道心”,衰败犹如秋冬的草木,意思是衰败非常之快。庄子说要“冥情去知”,其目的就是要回归本心。那什么是“本心”呢?道家所谓的本心,就是“性修反德”,而“德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也就是要回到天地之始,“若愚若昏”,无知无觉的状态。那人们“日以心斗”,时时刻刻为外物所感,这样子“本心”就很快地泯灭了。所以这里叫“日消”。“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这句很好理解,就是说人们沉溺在自己的是非观念之中,那这个“本心”就没有办法回复了。“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厌,通作“压”,闭塞的意思。缄:绳索,意思是用绳索加以束缚。这里也是闭塞的意思。道家修练讲究打开心窍以心通万物。我在讲解逍遥游时也说了,要以人的小周天与自然的大周天相通,从而融入自然。这样一种状态。而这里说心智闭塞是不行的,那样心智就衰老颓败了。“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这个也很好理解,说快要死了,没办法复生了。复阳就是复生。什么要死呢?还是在说“本心”。“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这四句话总体来看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先是衰败,消退;然后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复之了;再到后来就老败了;将后来就将死而不能复生了。所以这里说的是一个从衰败到死亡的过程。那是什么从衰败到死亡呢?“心”。你看最后一句点出来了,是“近死之心”。这里主要还是先“心”的变化。这个“心”的衰败到死亡,不是说得了什么心脏病,什么心肌梗塞。不是那个。指的是人的思想。所以从上文“缦者”到这里“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这都写的是“心斗”之状。所以这里写“近死之心”,复点一“心”字,照应上文的“心”字。然而心为何而乱?在这里庄子就给了个假设,说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情”字乱心。于是后文写道:“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喜怒哀乐”便是写情。有了“喜怒哀乐”,心有所感,就会“虑叹”,意思是思虑,感叹。这样就会“变慹”。什么叫“变慹”呢?庄子在田子方篇里有这么句话:“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干,慹然似非人。”“慹”的本意是“不动”,这里指的是心念不动。心念不动,方为本心。那么“虑叹变慹”就是指思虑感叹,情动于中,而动其不动之心。“姚佚启态”。姚通佻,轻浮。佚,飘逸。启,动。态,容。所以“姚佚”在这里的意思是指面总表情很不稳定。上句说情动于心,这里说表于外则动容。所以上句写情变心于内,此句写情启态于外。这里说到了“情”。那什么是“情”呢?“情”又是从哪里产生的?是如何产生的?这个一时可答不上来。庄子在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乐出虚,蒸成菌。”音乐从哪里来?从虚空中来。然后古人认为地上长的蘑菇是地底的蒸气化成的,是没有根的。这个比喻什么?比喻“情”也仿佛是无根的。不知道是从哪来的,是怎么产生的。“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我们天天都有感情产生,好像喜怒哀乐交替出现在眼前,但就是不知道这个感情是如何萌发的。下面一句话很有意思:“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怎么理解呢?我手边的这个翻译庄子的书中是这么理解的:“算了吧,算了吧!一旦懂得这一切发生的道理,不就明白了这种种情态发生、形成的原因?”看不明白吧。好像是说:“算了吧,这个东西太麻烦了,我们还是先不去想它了。”这样解好像也解得通。不过你看庄子下一段写什么?“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胡涂了吧。这个怎么接起来的?上文由“心斗”,说到人之所以有“心斗”,是因为“情”的作用。情变心于内,而启态于外嘛。然后问到这个“情”从哪来的,庄子说,哎,这个太麻烦了,我们先不说这个,我们先来说什么是“彼”,什么是“我”吧。要说庄子这个思维的跳跃性也太大了吧。东边打一枪,发现问题解决不了,马上跑到西边去打一枪。好了,这是说个笑话。所以从文章的连贯性来说,不应该这么解。那这个“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这个怎么解呢?我们前面说了,庄子在这里说“知”,先是以风设喻。两者对应来写。对不对?前面说这个风是怎么发作的呢?“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子綦在说“天籁”前,总结“地籁”时,是不是说了这么一句话?说“这些声音发动者是谁呢?全是从木头自己身上来的。”这里说到“情”是如何产生的呢?庄子说:“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看出来了吧?其实庄子在说:“自己呀!自己呀!我们每天产生的这些感情,都是由自己本身而产生的呀!”看清楚了这个,下文就写得更加妙了。先把上一段总结一下。上一段开篇就点出“知”和“言”二字,提醒读者“知”和“言”是本文的主干。然后准备对不同的“知”以及不同的“言”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首先一个问题:我们的“知”是怎么产生的?庄子认为,由“魂交”到“形开”,以至“与接为构”,我们的精神感知和外物发生了错踪复杂的联系,这样就形成了个人不同的“知”。然后又说人们一旦对外物有了认知,马上就会产生是非观念。而这样的是非观念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这样子我们的原来具有的“道心”很快地就消损了,以至死亡。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道心”的消损呢?庄子先假设说是“情”的作用。因为“情”能变心。那么既然提到了“情”,而且这个“情”又和我们这样的近,那么这个“情”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最后庄子得出个结论:“情”归根到底还是由我们自己产生的。下文就用了很巧妙的方法来探究“情”所产生的本源。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如果没有感情的话,也就没有客观的我存在;如果客观的我不存在了,这些感情就没有产生的源头了。那既然感情是由我产生的,那么就和我自己很近了。但这些感情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说不清楚。不如我们先假设有这么一个“真宰”,是它产生的感情。如果有“真宰”的话,可为什么我们怎么也感觉不到它存在的任何一点征兆呢?可你说要没有“真宰”的话呢,那我们的感情,这些喜怒哀乐又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但这个“真宰”又看不见摸不着。可以说感情的存在是可以确定的,可“真宰”这个东西却虚幻得很。怎么证明一下“真宰”的存在呢?我们换个角度来想。你看我们身上这些器官,有一百多个骨节,有目、鼻、口、耳等九个孔,有六个主要的内藏,这些该有的我们身体里都应该有。那你说我和哪个器官关系好些呢?我对哪个器官更有感情呢?还是对哪个器官有特别的偏爱呢?要说喜欢我好像都很喜欢。这样它们的关系应该是互相平等,就好像臣妾一样。可是都是臣妾的话,谁管着谁呢?那么看来还是要有个管事的。你看,这不是就有“真宰”了吗?好了,既然“真宰”存在,而“情”又是“真宰”产生的。那么“情”对“真宰”有什么反作用力吗?不妨假设无论有没有产生感情,“真宰”都不会受到损耗。我们一旦在“真宰”的基础上发展成形体,一直到我们死掉,“真宰”都没什么损耗。可是实际的情况呢?人们在生活中与外物不断地接触,不断地发生联系,“真宰”很快地就损耗掉了,停也停不下来。这不是很悲哀的吗?我们成天忙忙碌碌,而徒劳无功,疲惫而被所做的事所困住,而不知道要回到本心,这不也是很悲哀的吗?人们都说,人死了之后,精神还可以不死,但那有什么用呢?人的形体老化了,人的心态也跟着老化了,这不是更加令人悲哀的吗?人生在世,本来就像这样迷昧无知吗?难道只有我才这么迷昧无知,这世上有谁不迷昧无知的吗!“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意思很简单,没有它就没有我,没有我它也没有办法产生。那这个“彼”是什么呀?很多人非常抽象地来理解这个东西。我手边这个翻译庄子的书就是这么说的:“没有我的对应面就没有我本身,没有我本身就没法呈现我的对应面。”于是人们一读到这里就湖涂了。这个论点的提出和上面所说的是完完全全没有一丝一毫的联系。文章讲究的是文气。文气不通,到这里断了气了,自然读也读不通了。其实这里“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非常好理解,从上文来的。上文说什么?说这些感情是由我自己产生的,对不对?于是庄子马上就说了:没有这些感情,就没有客观的我存在,而客观的我不存在呢,这些感情就没有产生的源头了。这样是不是前后意思就非常连贯了?所以上一句“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非常的重要。这个理解错了,下文就没有办法理解了。接下来说,“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意思就是,既然这些感情是由我自己产生的,那和我自己就很近了,但是就是不知道是怎么产生的。前面“从何产生”这个问题回答了,这一段要问答的就是“如何产生”。所以庄子的文章前后文是非常连贯的。如果依你的理解发现文章不连贯了,读不通了,那就是你的理解有问题了。下面的就很麻烦了,很不好理解。因为庄子在这里提出了个“真宰”。一时理解不了这个“真宰”是什么东西。没有关系,我们慢慢往下看就知道了。先叫它“真宰”。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嘛。前面因为不知道这个“情”是怎么产生的,所以庄子假设出这么个“真宰”来,说我先假设这个“情”就是那个叫“真宰”的东西产生的。但这么说又出现了个问题。“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如果真有这么个“真宰”的话,那为什么看不到一点的征兆行迹呢?但你要说没有“真宰”吧,那“可行已信”,但喜怒哀乐确实是存在的,这一点我是确信无疑的。“而不见其形”,那现在就是不知道这个“真宰”长什么样。“有情而无形”。这里“无形”,是指这个“真宰”无形。上文一直在说“情”,所以这里特别点出这个“情”字来。可见我们前面一直没有解错。这里顺便说一下,认识到文章从“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往下一直在说一个“情”字,这个是非常困难的,也非常的关键。认识不到这点,整篇文章可以说就读不通。他难就难在庄子一直未提“情”字。在这里方点出来。所以很多人甚至意识不到这个“情”就是指“喜怒哀乐”这样的感情。比如我手上这本翻译庄子的书,译这一句“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译成什么了呢?“可以去实践并得到验证,然而却看不见它的形体,真实的存在而又没有反映它的具体形态。”它把这个“情”译成了“真实的存在”。所以从那个“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这一句往下的翻译简直是胡说八道,不知所云。这里顺便说一下,理解到这个“情”字之难,之关键。庄子齐物论这篇文章难读,就难读在这里。关键的东西往往让人难以领会。现在的问题就是“真宰无形”。那怎么证明“真宰”确实存在呢?往下看。“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这句话我第一次看根本就不知道在说什么。又说五脏的,又说臣妾的,又说君臣的。什么乱七八糟的?后来才发现,原来这里庄子想通过人的身体,从人的生理的角度证明“真宰”的存在。我们看他怎么证明的。“百骸”,骸为骨,意为人周身骨节。“九窍”,人们一般说“七窍流血”。哪“七窍”呢?目、耳、鼻、口。七窍。所谓“九窍”,就是七窍加上“下二漏”,为九窍。“六藏”,其实是五脏来的:心、肝、脾、肺、肾。而古人认为“右肾”是很重要的,称之为“右命门”,谓之精神之所舍。其气与肾通。所以单独列出来,称“六藏”。“赅”,备也。就是说我身体内的这些该有的都有了。那我最喜欢哪个器官呢?是最喜欢我的心呢,还是最喜欢我的肝呢?不能这么说吧。那就是我都喜欢了?好像也不对。那还是有特别喜欢的?好像怎么说也不对头。没办法了,只好说好像这些想法我都有。“如是皆有。”意思呢就是比如我心脏不好,我就多爱护一下我的心。这个叫“有私”。那要是身体健康,什么病也没有,那好像我也没觉得更要爱护谁。这个叫“皆说之”。所以庄子说:“如是皆有。”说到这里,你不由得会想到,原来我身上这些器官是为我服务的。那么就是我的“臣妾”了。那么它们都是臣妾的话,谁管着谁呢?有个皇后娘娘,总管后宫?那还是不行,还得有皇帝,对不对?于是“其递相为君臣乎?”好了,这里说有这么个皇帝,庄子就诡异地一笑:“其有真君存焉!”看来还是有真君的呀!好了,这里是开个玩笑。其实你深入地想一下,庄子说这个话是有道理的。你看我们身上有那么多的器官,都在为我自己服务。那谁来控制这些器官的运动呢?比如说最基本的,你人活着,心脏得跳动吧,那是谁控制它跳动呢?当然我们用现代的医学知识可以解释了。但庄子那个时候这个问题就解决不了。他就提出这么个“真宰”来。说要掌控身体里这些器官的运动,必定要存在这么一个“真宰”。所以是这么证明这个“真宰”是存在的。你想通了这个,就会发现庄子用这样的方法来证明“真宰”存在,真是奇妙无比。同时想清楚这个,我们也能理解庄子所说的“真宰”,到底是什么东西了。这个“真宰”,简单地说,可以理解为“真我”。因为这些器官是在我体内,自然是由“我”控制。但是你细细一想呢,自己好像又控制不了,比如说你想让心脏停那么几秒钟不跳动,这个办不到,除非你有特异功能,那就没法说。所以掌握着这些器官的“我”,似“我”而非“我”,可以说是超脱了客观实体的“我”的另外一个“我”。这个“我”,便是这里所说的“真宰”,或者可以说是“真我”。同时,这个“我”,也是庄子希望用这一整篇齐物论的内容来表达的。你看,文章一开始,庄子就提出一个什么呀?“吾丧我”。对不对?其实“吾”也是“我”。庄子为了区分这个本质上不同的“我”,才勉强将其中一个“我”命名为“吾”。这就是老子说的“名可名,非常名”的要义了。那么“吾丧我”中,前面那个“吾”,就是这里说的“真我”,或者叫“真宰”。那后面那个“我”,就是客观存在的做为“我”的个体,或者我们命名为“本我”,是“吾”的相。庄子想用这一篇齐物论向大家表明的境界简单来说,就是认识“真我”,抛弃“本我”。顺便说一下,这个“真我”和“本我”的区别,并不是简单的精神和肉体的区别。这两种说法是有很微妙的差别的。然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庄子要是说要你抛弃肉体,只要精神,那你去自杀好了。其实庄子这里“真我”和“本我”,都是精神上的。所以庄子之道,不是要你去自杀,而是要你修心。你如果还理解不了什么是“真我”,再想想庄子举的这个人体器官的例子。举得太妙了。很形象地告诉你,什么才是本文要说的“真我”。这里关于“真我”和“本我”就说这么多。大家自己去领会。其实也只能说到这里,再说就说不出来了。“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真正的“道”,还是只能大家自己去领会。我在这里只能解庄子之意,不能解庄子之道。回到原文。庄子证明了这个“真宰”的存在后,接下来说:“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这里“如”是假使。这句话是庄子一个假设。假设这个“情”得与不得,对“真我”是没有益损的。意思就是我产生了情也好,不产生情也好,那个“真我”也不会损耗。这样的话,“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一,一旦。其,指“真我”。意思是一旦在“真我”的基础上产生了我这个形体。这个还是不好理解是吧。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理解它。首先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老子的宇宙观。是,我们反复说了几次了。但这个非常的重要,理解了这个,很多道义都比较好理解了。所以我们再重复一下。老子认为,天地之始是一个混沌的状态,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无”,这个就是“道”。庄子在天地篇里称这个“道”为“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由“道”生物,称此“物”为“德”。由“德”化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留动”而生万物。那么这个万物有了“形”,有了“神”,“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这个“性”,是本性的意思。那么道家讲究什么呢?讲究“性修反德”。就是修练这个本性,让它回到原来“德”的那个状态。这个“德”修到了及至,就回到了原来天地之初“道”的那个状态。这时这个“德”就叫“玄德”,这个回到了“道”的状态,叫“大顺”。我在讲逍遥游的时候讲过,道家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周天,而我们人体是一个小周天,意思就是外部是一个大天地,而人体为一个小天地。那道家修练的法门就是让人体的小周天和宇宙的大周天相合。好了,那道家认为我们人体是怎样产生的呢?其实和天地万物产生是一样的。换句话说,万物如何产生,我们人体也如何产生。所以在我们还未出生之前,什么也没有,但是有“道”。这个“道”,具体来说,就是我们这里讲的“真我”,或者也可以叫“本心”。你怎么叫都行,都是一个东西,都是“道”。而我们这个形体是如何生出来的呢?是由“道”,或者说是由“真我”生出来的。那么由“道”先生出“德”来。这个“德”,具体来说,就是我们人体从无形到有形的一个初级阶段。你可以说是胚胎,可以说是受精卵。那么由“德”化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留动”,使我们人体逐渐地成形。有了“神”,“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这个“性”,是本性的意思。那么这个本性,受外物所感,就会发生变化,那么道家说,这种变化是对人本性的消磨。后文“与物相刃相靡”,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如何修练呢?还是那句话,叫“性修反德”。也就是返回原来人刚出生的状态。最终呢,还要由“德”返回到“道”的状态。这样就“大顺”了。人呢,就得道成仙了。道家是很注重“性修反德”的。这是修练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返回到什么状态呢?前面说了,刚出生的状态,也就是婴儿的状态。好了,如果有看过道德经的可能脑子里就浮出这么一句话了,在第二十八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可以看出道家是很推崇“婴儿”这种状态的。为什么呢?因为婴儿天真,无所用其心,纯任自然生长。这和道家的道义是完全相合的。所以道家修练到了一定阶段,说是返老还童。不是真的说由一老头就变成小孩了,而是说他的心智达到了婴儿这样一种状态。这个叫返老还童。可惜后人误解了这一层,说修道可以修成“返老还童”之法,以至长生不老。这个都不是道家的本意,而且和道家的本意可以说是相背的。道家很重要的一个道义,我们在后文就会讲到,叫“因是也”。什么意思,简单的说就是“顺其自然”,不强而为之,不有意为之。那你去追求这样一种返老还童,长生不老,这个叫有意为之,甚至叫逆天而行。这个和道家的基本道义就是相背的了。这里我们主要说是要达到“婴儿”这样一种状态。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呀?是不是无知,无欲,无情?而这个样子和自然万物的状态是最相似的。所以这一章的要义在于“冥情去知”,就是从“婴儿”这里来的。本质上呢,就是从道家修心修性的道义中来的。回到原文:“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假设我产生了情也好,不产生情也好,那个“真我”也不会损耗。那么我一旦在“真我”的基础上成形,那再往后发展的话,一直到我死掉,这个“真我”也不会丧失。这里庄子作了这么一个假设。但实际的情况是什么呢?“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说我的本性,也就是上面说的“真我”,与外物“相刃相靡”,“靡”,就是磨。这是庄子一个比喻,意思就是“真我”和外物相互磨损,主要强调的是“真我”,即“本性”,受外物所感,被磨损而至丧失,“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这里“行尽”和上文“不亡”相对应。意思就是“真我”消亡的这个过程“如驰而莫之能止”,非常的迅速,止也止不住。这个和上文“日消”,“其杀如秋冬”,“不可使复之”相对应。然后庄子认为是很悲哀的。“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一身忙忙碌碌,而徒劳无功,疲惫而被所做的事所困住,而不知道要回到本心,这不是很悲哀的吗?这一句是指人被外物所困,从而心智闭塞,而“不知其所归”,对应上文“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这里指什么不死啊?心不死。这里指人肉体死后,魂灵还存在,那么心智也还存在,所以说“人谓之不死”。但这样的心智即使存在也没有意义的。因为人的形体老化了,而心智也跟着一起老化。也就是说心智离其本心越来越远了。本心是“婴儿”,那越来越远,这个心是不是也越来越老了?这里对应上文“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从上文可以看出来,庄子认为这样的心智,其实已经死了。只是别人说它不会死。心之老化,或者说这种不能复阳的近死之心,也就是说心智离本心越来越远,庄子称其为“大哀”。之后庄子就发了通感慨,说:“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人生在世,本来就像这样迷昧无知吗?难道只有我才这么迷昧无知,而世人也有不迷昧无知的吗!这里的“芒”,其实就是指前面人为外物所累,看不到本心。所以说是“芒”,意思就是迷昧无知。说到这里,我们把思路通一通,不要看书看得糊涂了,看了后面的就不知道前面说什么了。我们从“大知闲闲”往后看,说了什么?先说了知不同,则言不同。以“知”和“言”为骨干总领下文。接下来说人与外物相接,便会有“心斗”。前面也说了“心斗”即“乱本心”之意。然后说了“心斗”的三种情态。也就是心智离了本心之后表现出来的三种情态。然后说本心一乱,那么人的心智就会衰败,以至死亡。那什么乱了人的本心呢?于是出了个“情”字。说情变心于内,而启态于外。然后庄子提出来两个问题:“情”从何产生,如何产生。第一个问题马上回答了,“情”是由自我产生。那第二个问题,“情”如何产生,不好回答,于是假设出一个“真宰”来,说是“真宰”产生的情。这样说逻辑上还是有些混乱。不如换种说法:第一个问题,问“情”产生的途径;第二个问题,问使“情”产生的本体。所以第一个问题仅是“途径”,而第二个问题是更进一步,由“途径”问到“源头”。到底是什么使“情”产生。庄子先假设了个“真宰”使情产生。然后以身体器官举了个例子,证明了“真宰”的存在。此后庄子的论述,非常的微妙。我们前面是通过分析,说“真宰”即是“本心”,而庄子在文中并没有点明。或者说仅是“人体器官”这个例子,还不足以明言“真宰”即是“本心”。于是庄子先假设“情”之有无,无损于“真宰”。然后说“真宰”与物相磨,必损。而人因外物相累,不知本心。心虽不死,丧其本心,虽生犹死。你看,这是不是庄子试图将“真宰”和“本心”建立某种联系?然后庄子感叹,说世人之芒,在乎不知“本心”。你不禁又进一步想,何为本心?上回提出个问题:何为“本心”。庄子怕你还是不解,于是只好在下文又用几乎“遁语”一般的文字,告诉你“本心”即为“真宰”。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如果大家都能通过“成心”去认识外物,从而产生感情的话,那我们谁没有这个“成心”这个“老师”呢?那我们还何必啰嗦半天什么“日夜相代乎前”的“情”,以及这个“情”所产生的根源“本心”,或者说“真宰”有没有干什么呢?再愚蠢的人也会有这个“真宰”啊!(因为再愚蠢的人都会有“成心”啊!)还没有产生偏见就有是非观念,这就好像说我今天准备去越国而昨天就到了,这是荒谬的。这是把没有当成有。你要是非要把没有当成有,虽然像神禹这样的聪明人也搞不懂了,那我又怎么能搞懂呢?这一段话非常非常的难理解。好像怎么解也解不通。难解在哪里?难就难在一个“情”字把握不住。这里“成心”是指已受了万物所感之心,“师”,是感知,学习,再领会,这么一个过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通过“成心”来感知外物,认识外物的话,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认识,从而产生自己的感情。一定注意把握住这个“情”字。不然怎样也解不通。那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我们把中间的全部去掉,就看出来了:“成心”产生“感情”。对不对?那前面说什么产生“感情”呢?“真宰”。对不对?这样看就非常明白了。其实这里就是庄子假设“成心”就是“真宰”。“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这句话仍然是非常非常难理解。“代”是指什么?这个“代”,其实是前文“日夜相代乎前”那个“代”。我们当时怎么解释的呀?“我们天天都有感情产生,好像喜怒哀乐交替出现在眼前”。对不对?也就是说这个“代”,指的仍是“情”。“自取”,其实也是从前文“咸其自取”来的。然后这个“者”怎么理解?你看,后面有个“有之?”,什么意思?就是问“有没有?”。再后面,“愚者与有焉!”再蠢的人也是有的!那么有什么呢?有的就是这个“者”。好了,可见“者”应该是一样东西。那么“代而心自取者”是什么样一件东西呢?“情”和“心”是从什么地方取出来的呢?“真宰”,对不对?所以这个“代而心自取者”,就是指“真宰”。我们把庄子用的这几个“暗号”解密出来了,这句话就能够解得通了:如果“成心”就是“真宰”的话,那谁没有“真宰”呢?那又何必知道“真宰”有没有呢?再蠢的人也有“真宰”的啊!可是前面说了,“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说这个“真宰”与外物相磨损,很快就会被磨损完的。那有的人“真宰”磨损干净了呢,就没有了吧。所以把“真宰”解作“成心”是与前文相矛盾的。这样也从一个侧面指出了,“真宰”即是“未成心”,也就是“本心。”那下面一句什么意思呢?“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好了,前面我们明确了,“未成心”即“真宰”,而真宰产生“情”,那这个“情”是不是一定就生“是非”呢?这里就告诉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广电来宾市2025秋招笔试行测题库及答案市场与服务类
- 保山市中石油2025秋招心理测评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
- 莆田市中石化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炼油工艺技术岗
- 国家能源齐齐哈尔市2025秋招笔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电厂安装考试题及答案
- 中国广电黄石市2025秋招市场与服务类专业追问清单及参考回答
- 亳州市中石化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数智化与信息工程岗
- 达州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炼油设备技术岗
- 教育学章节测试题及答案
- 国家能源太原市2025秋招笔试言语理解与表达题专练及答案
- 水库水坝施工方案范本
- 肺康复个案护理
- 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GB/T 21499-2024粮油检验稻谷和糙米潜在出米率测定方法
- (版)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题库
- GB/Z 44314-2024生物技术生物样本保藏动物生物样本保藏要求
- 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融媒体内容策划与制作赛项规程
- 《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规范》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知多少课件
-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解读
- 个人履职考核情况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