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毛周角化病.doc_第1页
第五节 毛周角化病.doc_第2页
第五节 毛周角化病.doc_第3页
第五节 毛周角化病.doc_第4页
第五节 毛周角化病.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节 毛周角化病(皮刺)中医称毛周角化病为皮刺,是一种慢性毛囊角化异常性皮肤病。本病以在漏斗状毛孔内有一丘疹为特征。本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及皮肤干燥者,常于儿童发病,青春期达到高峰,以后随着年龄增长皮疹可逐渐消退。现代中医从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将其称为“皮刺”。【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为脾虚所致。脾虚脾失健运,湿邪蕴于肌肤,或脾虚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而致。1 脾虚湿盛 肾气不足,蒸化失施,湿困脾阳,脾失健运。素问水热穴论中有:“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脾的生理特点为喜燥恶湿。肾气不足,蒸化失施,水湿内停而困扰脾阳,而致脾失健运。脾气能吸收、转输水精,调节水液代谢,即运化水湿。脾失健运,使湿聚成痰,泛于皮肤,从而发病。 2 血虚风燥 情志不随,肝气郁滞,伤寒杂病论 中即有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说,肝木乘脾土,而致脾虚;或劳倦伤脾。脾虚血虚,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致。【临床证候】好发于四肢,尤以上臂或股外侧及臀部多见,常对称性分布。损害为针头大小的正常皮色毛囊性角化丘疹,互不融合,顶部有淡褐色的角质栓,剥掉角质栓,可见微小的凹窝,但很快角质栓有可形成。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的瘙痒。病程缓慢,病损常在冬季明显,持续几年后可好转。【类证鉴别】1 维生素A缺乏症 角化性丘疹较大,毛发稀疏变脆,皮肤干燥、粗糙,常伴有夜盲、眼干燥及角膜软化。 2 毛发红糠疹 丘疹往往有炎症,且可融合成斑片,表面覆盖着糠样鳞屑,头面部有脂溢性皮炎表现,掌跖角化明显。3 小棘苔癣 毛囊性丘疹密集成群,有明显的界限,丘疹顶端有1根丝状角质小棘。常见于颈、股外侧及臀部外侧部。 4 瘰疬性苔藓 丘疹呈淡黄色至红褐色,可聚集成圆形、椭圆形或环形,分布以躯干为主。【辩证施治】 根据毛周角化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本病的中医治疗总的法则是:健脾除湿、养血祛风。一 内治法 根据毛周角化病的病情、病程等,将其分为脾虚湿盛和血虚风燥二型。1 血虚风燥主证:针头大小的正常皮色毛囊性角化丘疹,顶部角质栓,剥掉角质栓可见凹窝,但很快角质栓有可形成,皮肤干燥。见于四肢、股外侧或臀部对称性分布,常在冬季明显,一般无自觉症状。可出现面色淡白,口唇指甲淡白,四肢麻木,心悸,失眠,眩晕,周身乏力,舌质淡,脉虚细。 治法:健脾养血祛风方药:四物消风汤加减生地25g,当归20g,荆芥20g,防风15g,白芍15g,川芎15g,白藓皮10g,蝉蜕10g,独活15g,柴胡15g,何首乌15g、白术15g。方解:白术健脾,柴胡疏肝以健脾二补腻,生地、当归、川芎、白芍、何首乌益精补血,荆芥、防风、白藓皮、蝉蜕、独活祛风,上药共奏健脾养血祛风之功。加减:周身乏力、气短懒言重加黄芪,腹胀纳少木香、内金、神曲。2 脾虚湿盛主证:见于四肢、臀部,常对称性分布。毛囊性角化丘疹,顶部有淡褐色的角质栓,剥掉角质栓可见微小的凹窝,有轻度的瘙痒,病程缓慢。可伴有腹胀纳少,气短懒言,便溏等,舌淡脉弱。治法:健脾化湿止痒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10g,白术15g,扁豆15g,砂仁15g、薏米15g,炙甘草15g,山药10g,陈皮15g,荆芥20g,防风15g。方解: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山药补脾,砂仁理气温胃,扁豆、薏米理脾渗湿;荆芥、防风祛风止痒。上药共奏健脾化湿止痒之功。 加减:腰痛重加杜仲,纳少重加神曲,肢体倦怠,脘腹胀满重加香附。二、外治法1、地骨皮、皂角刺、市场普、以牧草、甘松、白芨、漏芦、红花、赤芍、当归,水煎外洗。2、10%五倍子膏外擦,可用润肤甘草油等。【名医经验】欧阳恒老师认为本病分为二种证候,即:脾虚湿盛证,治以健脾除湿兼润肤,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血虚风燥证,治以养血祛风兼润燥,方用养血润肤汤加减。(欧阳恒、杨志波等.实用皮肤病诊疗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557.)【预后与转归】本病一般健康状况不受影响,病程较长,持续几年可好转。【预防与调护】1、注意皮肤护理及卫生,冬季可用护肤霜。2、加强营养,多食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E的食物,忌食辛辣发物,勿吸烟、饮酒。3、局部忌用刺激性过强的外用药物涂抹患处,不宜用碱性肥皂擦洗或热水过渡烫洗。【临证提要】中医称毛周角化病为皮刺,认为本病为脾虚所致。脾虚脾失健运,湿邪蕴于肌肤,或脾虚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而致。本病是一种慢性毛囊角化异常性皮肤病,以在漏斗状毛孔内有一丘疹为特征。本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及皮肤干燥者,常于儿童发病,青春期达到高峰,以后随着年龄增长皮疹可逐渐消退。根据病情、病程,将其分为脾虚湿盛和血虚风燥二型。中医治疗总的法则是:健脾除湿、养血祛风。【研究进展】本病的临床报导较为少见,尤其是中医诊治的经验较少。刘瑛琦认为,本并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并提出用养血去风法治疗,应用四物消风饮加减治疗1。欧阳恒老师认为本病分为二种证候,即:脾虚湿盛证,治以健脾除湿兼润肤,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血虚风燥证,治以养血祛风兼润燥,方用养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