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doc_第1页
大连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doc_第2页
大连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doc_第3页
大连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doc_第4页
大连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连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学士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在大连广播电视大学攻读学士学位期间进行的学习和论文课题工作的总结。除论文中已标明引用的参考文献外,其他内容均为自己所做的工作,如有不实,本人将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责任。毕业(学士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大连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院(系) 财经系 专业年级 会计03-春 学生姓名 任务下达日期:2004 年 12 月 20 日论文日期: 2005 年 2 月 28 日 至 2004 年 6 月 20 日论文题目:论文社会实践题目:论文主要内容和要求:系主任签字: 指导教师签字:大连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阅书指导教师评语(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的掌握;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内容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工作态度及工作量;总体评价及建议成绩;存在问题;是否同意答辩等):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大连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教师评阅书评阅教师评语(选题的意义;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的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量的大小;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写作的规范程度;总体评价及建议成绩;存在问题;是否同意答辩等):成绩: 评阅教师签字: 年 月 日大连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及综合成绩答 辩 情 况提 出 问 题回答问题正确基本正确有一般性错误有原则性错误没有回答答辩委员会评语及建议成绩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字: 年 月 日院(系)领导小组综合评定成绩院(系)领导小组负责人: 年 月 日摘 要关键词:ABSTRACTKEY WORDS:6目 录1 11.1 11.2 11.3 21.4 31.5 42 53 83.1 93.1.1 9 3.1.2 10 3.1.3 12 3.1.4 13 3.1.5 143.2 153.2.1 173.2.2 183.2.3 224 244.1 244.1.1 244.1.2 274.2 374.2.1 374.2.2 384.2.3 394.2.4 414.3 425 475.1 475.2 47致谢49参考文献50附录 翻译57 中文57 英语原文63大连广播电视大学信息01-1班毕业设计 基于网络的远程多用户测量实验系统1引言1.1课题简介“基于网络的远程多用户测量实验系统”是大连广播电视大学2001年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的一个项目,其项目编号为010402,详见网页/5xspd/4kyxl/4kyxl.htm。“基于网络的远程多用户测量实验系统”可供网络上多个学生同时进行实验,且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因此,不仅在远程教育中可以使用,在学校实验课中也可使用,是今后实验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1.2远程实验的现状随着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的发展,远程实验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远程实验的主要方式有:11) 演示实验:利用计算机网络或电视技术重现实验过程,使学生感受实验。但学生没有实际操作实验的机会,只能间接地观察实验。 2) 虚拟实验:利用软件模拟实验,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基于网络的MatLab实验、SystemView实验等。这种实验其结果是由计算机模拟生成的,实验环节不是真实的,与实际系统相比还有不小的差异。3) 网上实验:以互联网为基础,综合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让实验者通过网络直接操作位于实验室中的实验装置,观察和处理实验结果。显然,在远程教育的实验过程中,上述三种实验方式应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目前,前两种实验方式均有使用了多年的较为成熟的系统或软件。而第三种实验方式需要将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具体的实验技术综合在一起,软、硬件完全需要自己开发,不大可能有通用的软件,因而发展比较缓慢。1.3单片机实验的现状在大多数高校中,都开设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学生实验的单片机实验系统如图1.1所示。实验时每个同学拥有一台计算机,一个实验室配有一台或几台编程器和单片机实验板,实验过程如下:2计算机编程器单片机实验板图1.1传统的单片机实验系统1) 学生在各自的计算机上通过单片机编译仿真程序进行单片机汇编程序的编制和仿真调试;2) 在仿真调试成功的基础上,通过编程器将编译后的机器码写入单片机实验板的单片机中;3) 单片机实验板运行用户编制的程序,学生根据程序的运行结果进行程序的修改;4) 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实验完成。从实验过程可知,该系统存在如下不足之处:1) 当一个或几个同学占有了编程器或单片机实验板时,其他同学就得等待,这样,每个同学实验的机会就会很少。如果使每个同学拥有一套图1.1所示的实验系统,那整个实验投资就会较高,设备利用率不高;2) 学生必须到实验室做实验,不利于远程教育实验的开设;3) 实验人数受设备和实验场地的限制,不能满足扩大招生的要求;4) 时间安排不灵活,时间利用率不高。1.4基于网络的远程多用户测量实验系统The Internet单片机实验网络服务器单片机实验板板用户1用户2用户3基于网络的远程多用户测量实验系统如图1.2所示。图1.2基于网络的远程多用户测量实验系统基于网络的远程多用户测量实验系统只有一套单片机实验板,通过通信口与单片机实验网络服务器连接,又通过Internet网络与所有准备做实验的计算机相连。原则上做实验的人数没有限制。实验过程如下:1) 学生在本地计算机上通过单片机编译仿真程序进行单片机汇编程序的编制和仿真调试;2) 在仿真调试成功的基础上,使用B/S方式,通过网络将编译后的机器码传送到单片机实验网络服务器;3) 在服务器的数据库中进行排队,本着FIFO的原则,由服务器分别将用户的机器码传送到单片机实验板;4) 单片机实验板运行用户编制的程序,并将运行结果传送给服务器;5) 服务器将运行结果通过网络反馈给对应的用户,用户可根据反馈回来的结果进行程序的修改;6) 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实验完成。从实验过程可知,基于网络的远程多用户测量实验系统具有如下优点:1) 多个学生共用一套实验系统,设备利用率高;2) 无需大面积的实验用房,空间利用率高;3) 学生不必到实验室做实验,有利于远程教学实验的开设;4) 实验人数不受设备和实验场地的限制,灵活方便;5) 随时随地可做实验,时间利用率高。1.5论文结构第一章介绍了本课题的意义、远程实验的现状与单片机实验的现状,并简介了本设计所完成的基于网络的远程多用户测量实验系统。 第二章介绍了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第三章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硬件设计。 第四章详细介绍了系统的软件设计。 第五章总结了整个设计过程,并给出了系统的改进方案。 2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系统的设计可分为用户侧设计,服务器侧设计,单片机实验板设计三部分,如图2.1所示。IEwmcs51.exe用户1用户2用户3ASPAccessVB单片机实验板Internet服务器部分IEwmcs51.exeIEwmcs51.exe图2.1 系统总体设计5结论“基于网络的远程多用户测量实验系统” 作为一个远程、多用户系统,不仅在远程教育中可以使用,在学校实验课中也可使用,是今后实验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此系统的设计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接收用户通过网络发来的信息和用户的频率测量程序,并根据用户的注册将各种信息存入数据库内相应的位置,并待系统执行完用户的程序,将结果返回数据库后,再将用户的结果从数据库中返回用户;第二部分是按FIFO的原则,从服务器的数据库中分别将用户所发送的程序(机器码)传送到单片机实验板;单片机实验板执行用户地程序,并待用户的程序运行完后,将用户测量结果返回服务器的数据库。第一部分的设计由张申老师完成;在毕业设计中,我完成的是第二部分的设计工作。在张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我顺利地完成这部分的设计,系统完全符合设计要求(系统运行界面见附录B)。下面是我对这一学期毕业设计的总结。5.1毕业设计所做的工作1) 使用VB编写程序,实现了网络数据库与测量设备(单片机实验板)之间的通信。VB程序按FIFO的原则,从服务器的数据库中分别将用户所发送的程序(机器码)传送给测量系统;在测量系统运行完用户的程序后,接收从测量系统返回的用户的测量结果并将其返还数据库中。2) 设计了单片机实验板的电路;使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实现将从数据库传来的用户的程序代码送到单片机实验板运行,在程序执行完后,再将程序运行结果返回数据库中。3) 完成了系统的网页界面设计。5.2系统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案用户在使用本系统时,必须按系统网页界面所提示的“编程要求”(详见附录A)编写程序,这给用户编程带来了一些不便。由第四章的分析可知,本系统所给用户的大部分限制是由于在将用户程序的每个字节的机器码存放在6264存储器中时,其存放的地址是其在ROM中应存放的地址再加上1000H所导致的。若我们存放用户程序的每个字节的机器码在6264的地址就是其在ROM中应存放的地址,则可以取消这些限制。为此,我曾设计使用两个单片机,一个负责接收代码并将其写到外部6264RAM中,其存放地址就是各字节的机器码在ROM中应存放的地址;接收完代码后,另一个单片机(此单片机EA=0)执行外部6264RAM中的代码,并待程序执行完后,将运行结果返回到服务器的数据库中。但因时间有限,未能实现。因时间原因,系统网页的界面设计不够理想,仅给用户返回了所测信号频率的正确值和用户的测量值。为了便于用户改善或改正其程序,应该给用户返回更多的信息,如根据用户程序运行的结果,给其反馈相应的祝贺信息;或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给其反馈相应的改正信息。从系统的设计过程可知,本系统不仅能用于单片机的频率测量实验,稍作改动,完全可以用于其它的一些单片机实验,所以可以在系统的网页界面上可以提供一个下拉列表框,供用户选择实验序号,系统根据用户选择的实验序号,执行相应的程序。致 谢参 考 文 献1 /2 胡汉才,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63 4 张念淮、江浩,USB总线接口开发指南,国防工业出版社,北京,2001.35 曹国清,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大连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徐州,1998.86 钟鸣等,全面掌握中文版Access2002,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17 范逸之、陈立院,Visual Basic与RS-232串行通信控制,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68 龚沛曾、陈慰民、杨志强,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6.0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1.69 杨仓杰,Visual Basic经典范例,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1010 Wei-Ming Ni, Zhu Liu, Jing Li, Song-You Wang, Xiao-Song Zhu, Yun-Sheng Ma, Jian Miao, and Liang-Yao Chen, Ying-Wen Cai, A Remotely Controlled Experiment Sys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