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认识自我3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节选学业分层测评粤教版.docx_第1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认识自我3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节选学业分层测评粤教版.docx_第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认识自我3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节选学业分层测评粤教版.docx_第3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认识自我3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节选学业分层测评粤教版.docx_第4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认识自我3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节选学业分层测评粤教版.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节选)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上海福喜的过期肉事件,引发跨国连锁餐饮品牌供应体系的空前动荡,麦当劳一时陷入了_ 的困境。彭泽核电场项目目前_:进,则望江经济受损,百姓安全风险升级;退,则彭泽数十亿税收落空,江西电力紧张难解。由中国牵头筹组的亚投行获得广泛支持,成员遍及五大洲,美日因误判形势,_ ,处境十分尴尬。A进退维谷进退无据进退两难B进退两难进退维谷进退无据C进退维谷进退两难进退无据D进退无据进退两难进退维谷【解析】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进退两难:前进和后退都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进退无据:形容陷于困窘境地。【答案】C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导学号:68010022】A咬文嚼字及时指出春晚文字错误,能少让其对观众产生误导,这不光是对全国观众负责,更是对春晚负责。B广东是开放的热土,保护粤语,要遵循广东的文化精神,要顺其自然,不能“硬”保护,不能随意增强学习、使用粤语的范围。C当前正值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疫情还将持续一段时期,市卫计部门要求各区加强宣传和指导,防止手足口病不再大范围复发。D中国梦以其清新的理念和亲和的风格,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并日渐成为主流话语之一,成为2015年度的全民流行语。【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这不光是对春晚负责,更是对全国观众负责”;B项,搭配不当,“增强”应为“扩大”;C项,不合逻辑,应为“防止手足口病大范围复发”。【答案】D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日晕”是日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的围绕太阳呈彩色环形的光现象。有的人则赋予了它一个诗意的别称:神光。_。晴天的雪后容易出现“神光”,其道理跟雨后出现彩虹如出一辙。A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内心陡起神圣之感B它的出现让人们内心陡起神圣之感,惊叹大自然的神奇C人们内心陡起神圣之感,惊叹大自然的神奇D它的出现让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内心陡起神圣之感【解析】本段叙述对象是“神光”,排除A、C两项。人们首先惊叹大自然的神奇,然后陡起神圣之感。情感的产生具有先后顺序。【答案】D4依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再写一句。【导学号:68010023】白岩松曾经是边远小城一个绝望的孩子,家境贫穷,童年艰辛。正因如此,他才积蓄了太多的渴望。他渴望,渴望在绿意盎然的春季,放飞幽囚一冬的思绪。他渴望,_,_。【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首先内容上要前后关联,语意一致,即体现“渴望”的内容;然后形式上要与画线句子保持句式相同,即前后构成对偶句。【答案】(示例)(1)渴望在热闹奔放的夏季高歌积淀一春的欢乐(2)渴望在硕果累累的金秋感受蓄藏一夏的惬意(任选其一即可)5有生命的词语应该反映时代气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词义和色彩。“奇葩”就是这样一个雅俗共赏、含义丰富、褒贬兼备,极富生命力的词语。请分别指出下列句子中“奇葩”一词的含义。(1)林书豪是第一个在仅仅一周时间内就达到这个高度的NBA运动员,堪称奇葩。(2)有的老师不许学生课堂上插嘴,同学们也大都认为课堂上随意插嘴的人是奇葩。(3)综观这些奇葩校规,其特点荒唐可笑,简单粗暴。尽管用心良苦,但收效甚微。【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词语的意义可以分为基本义、比喻义、引申义和临时语境义等,我们应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准确判断和理解词语的正确意思。【答案】(1)奇迹,含赞许、赞赏的意味;(2)另类,含讽刺、调侃意味;(3)离奇出格,含批评、否定意味。6认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要求:生动、形象、得体。【导学号:68010024】李小文,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中科院院士。但是,生活中的李院士是怎样的呢?下面这张照片便是他的真实写照。(1) 根据图片及文字介绍,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摄于李院士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座中)(2)谈谈你的感悟及启示。【解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本题实际上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概括题,我们可以根据图片中人物衣着相貌来推断其生活中的性情特点,可由其动作行为揣测出其工作状态和理念等。【答案】(1)黑衣蓄胡,光脚布鞋,脸庞清瘦;知识渊博,洒脱随性,不拘小节。(2)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才华是最好的包装;胸藏万汇凭吞吐,胸有乾坤才是真正的“高富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 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2004年,泰国玛希敦奖将5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50%以上的奖金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的人,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四年后,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有删改)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C由于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先后完成了制取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D屠呦呦因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E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且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解析】B项,“氯喹”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于文无据;D项,“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错误;E项,“描写细腻”有误,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是平实的语言,没有细腻的描写。【答案】AC8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和分析。【导学号:68010025】【答案】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面对条件简陋、信息闭塞等多重困难能坚持研究,终于开发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辍研究。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执着态度。她不顾众人非议,坚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自己的付出正名。淡泊名利。9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上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丰富的知识及能力储备。家学渊源以及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的系统学习使屠呦呦在中医药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能力。勤于思考。屠呦呦善于思考,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她把目光投向历代医药学典籍,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取得了关键性突破。锲而不舍。在“抗疟”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经历诸多困难大量实验,无怨无悔,锲而不舍,经历多次失败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团队力量。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中医中药是个巨大的医药宝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10屠呦呦因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为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一谈。【导学号:68010026】【答案】屠呦呦应该维护自己的个人权益,我不认为这是“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屠呦呦带领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