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尔滨第六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试卷综析】从试卷卷面来看,难度适中,以高考考试题型为模式,结合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情况来进行考核,对今后高三语文下学期复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语段出题巧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押题、猜题,四个小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难度。题目设计比较合理,接近高考题型,四道主观题。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没有什么障碍,但要想全面的作答,并不容易。2.语言知识运用语言知识运用基本上涵盖了语文主要的基础知识点,从辨析病句到成语运用,均紧扣高考知识点。成语运用小题的几个成语比较常见,区分度较大,学生答题的准确率较高。第10题默写名句,全是课本的名句,要求默写的都是耳熟能详的诗文名句,难度不大。此题用于测试学生的识记能力,平时只要认真背诵的学生都能拿满分,但有的学生读书不认字,写错别字的不少。3.作文材料是一幅漫画,恶搞杜甫,根据这些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这则材料,能很好的考查学生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能力,体裁不限,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知其白而守其黑:国画之美生根于中国文化范曾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国画产生于中国文化之中。中国文化很注重天人合一,这种特质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启智性。对中国绘画而言,中国文化的启智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绘画不需要像西方文化那样严格的逻辑分析,而需要的是感悟力。一方面,要遵循自然之道,体会天地大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都有其自身之美、有它运行的目的,中国绘画就是要你去体会这种美、这种内在目的性,然后将其运用到笔墨中,表现出来,而不需要你问“这树长在这儿对不对”、“这老鼠怎么比南瓜还大啊”另一方面,天地大美只有通过感悟才能转化为人类的美感。明代“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一朵花在深山开放,你不知道它存在,可是当你看到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的颜色、形态就渐渐显现出来,它果然是个美艳的存在。中国文人讲“气韵生动”,其中的“韵”并不是单纯的作诗时押韵的“韵”,意义更为丰富饱满,注重的是创作主体(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诗人)对于宇宙惯有的一个诗性的判断。天地大美自然而生,可是也需要画家对其有诗性的判断、有所感悟才会于人有意义。所以,当中国人的智慧和感悟在哲学上的体现用到绘画上来的时候,绘画就受益无穷了。老子哲学里有“知其白,守其黑”,说的是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也正是国画美之所在。笔墨加上宣纸就是黑和白,只有维持黑白间比例的平衡和谐才能守住国画的这种美。中国禅宗讲,“妙悟者不在多言”。王维在山水诀中将此视为对山水画的要求,其实,这是对整个中国绘画的要求以少许胜多许,以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中国绘画就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笔墨的“有”和画面空白的“无”相互辉映才造就了国画之美。元代山水画家倪瓒的画就非常注重黑白间的比例,比如他的容膝斋图,几棵小树,一个茅亭,朦胧的远山,没有人物,没有动态。然而,你一看就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一种天荒地老式的沉默和寂寞。八大山人画的鸟,蜷曲着身子,寥寥几笔,把鸟的全部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画已经撇除了一切的繁文缛节、一切的矫揉造作和一切的事功媚俗,剩下的只有“士气”的符号,简捷清纯、精微广大、高明中庸。中国画的这种简洁丰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陶瓷上的绘画就有体现。猪纹陶钵属于河姆渡文化时期,但刻画在陶罐上的猪极富神韵。大量的留白、相当简单的细条,却将猪那种神情、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能引发你无尽的联想。人面彩陶瓶属于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个作品反映的是远古先民的一种思考状态,你可以看出他在思考,你看他的眼睛里若有疑惑,可是这个疑惑又混混沌沌,让人感到没有答案而有所茫然。这个茫然体现出一个童稚的天真。还有,嘴边那个酒窝在那儿,像一个很憨厚的人,混沌、茫然、天真、憨厚、简朴。从这个简单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天籁、神韵、简朴。这就是我们文化的源头,这种对于艺术的感悟、对于“微言大义”的追求流传了几千年,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国画之中。1下列关于“知其白而守其黑”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知其白而守其黑”作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是老子哲学思想在中国绘画中的一种很好体现。b“知其白而守其黑”是中国人思维的一种表现,也影响着画家的国画创作,使国画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美。c在中国绘画中,“黑”和“白”分别对应笔墨内容和画面的空白,画的美就是靠浓墨重彩与留白的反差表现出来的。d“知其白而守其黑”与中国禅宗所说的“妙悟者不在多言”的道理相似,强调以最简练的笔墨或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画的美就是靠浓墨重彩与留白的对比”错。原文为“笔墨的有和画面空白的无相互辉映才造就了国画之美”。【思路点拨】论述类文章往往围绕某一新知识、新理论展开,因此文中出现贯穿全篇的重要概念(词语)也就顺理成章了。通读全文后,要对该词语(概念)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与原文有关语句逐项比对备选项,以免出现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范围失当等问题。2关于“中国绘画”的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家通过感悟天地大美,对其作出诗性判断,创作出的作品才有可能具备“气韵生动”的特点。b中国绘画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注重以少许胜多许,用笔简洁却使画面丰润而富有神韵。c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当然也是中国绘画的源头。d中国绘画遵循自然之道,通过笔墨来真实再现天地山川、草木虫鱼自身的美及其运行的目的。【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真实再现”有误。依据原文第一段内容。【思路点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画家将自己的感悟融入绘画中,启发读者去感受、体会美,无须刻意追求美的自然真实性。b八大山人寥寥几笔便将鸟的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创作就是国画中表现出符号化趋势的代表。c仰韶文化时期人面彩陶瓶上的先民神情若有疑惑和茫然,形象地将五千年前远古时期先民的无知与天真展现出来。d王维在山水诀中把禅宗的“妙悟者不在多言”视为对出水画的要求,首倡了中国画“以少许胜多许”的绘画准则。【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b项“士气的符号与“符号化趋势”不是同一概念。c项“远古时期先民的憨厚与天真”错误。d项“首倡了中国画以少许胜多许的绘画准则”无依据。【思路点拨】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题文】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题文】j0(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47题。(19分)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总督卢兴祖等荐卓异。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四川大乱后,州中遗民裁百馀,而供役繁重。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迁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十三年,署武昌知府。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十七年,迁福建按察使。有民以通海获罪,株连数千人,狱成,当骈戮。成龙白康亲王杰书,言所连引多平民,宜省释。王素重成龙,悉从其请。十九年,擢直隶巡抚。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二十年,入觐,召对,上褒为“清官第一”,复谕劾赵履谦甚当,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旋赐帑金千、亲乘良马一,制诗褒宠,并命户部遣官助成龙赈济宣化等处饥民。未几,迁江南江西总督。成龙至江南,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居数月,政化大行。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明珠秉政,尤与忤。二十二年,副都御史马世济督造漕船还京,劾成龙年衰,为中军副将田万侯所欺蔽。命成龙回奏,成龙引咎乞严谴,诏留任,万侯降调。二十三年,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未几,卒于官。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赐祭葬,谥清端。内阁学士锡住勘海疆还,上询成龙在官状,锡住奏甚清廉,但因轻信,或为属员欺罔。上曰:“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驻岐亭,尝微行村堡 微:偷偷地 b株连数千人,狱成,当骈戮 当:将要c成龙复疏请,从之 疏:上奏 d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 构:罗织罪名【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判处。【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b吴三桂犯湖南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c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d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答案和解析】答案:c解析: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把握其大意。根据谓语动词“犯”“攻”“造”“发”“夺”断开句子。【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罗城民风彪悍又刚刚经受战乱,于成龙在罗城采取严惩盗贼、宽免徭役等方法,使罗城摆脱混乱,得到治理,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b. 于成龙历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广黄冈同知、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等职,每到一地,都多行善政,以政绩卓异著称。c. 于成龙至江南后,衣食住行很简陋,每天只吃糙米和蔬菜。在那里几个月后,政令教化使江南民风大改变,但受到豪强的排挤诽谤。d于成龙为官清廉,生活节俭,百姓听到他去世的噩耗罢市痛哭,皇帝给予赏赐公祭安葬的礼遇,谥号为清端,只是遗憾他容易被下属欺骗。【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只是遗憾他容易被下属欺骗错。【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5分)(2) 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和解析】答案:(1)于成龙请求革除旧弊,招揽百姓开垦荒地,借给百姓耕牛和种子,满一个月后,户口增加到上千。(2)处理政务应该懂得大体,小处明白不值得提倡。做人贵在始终如一,你可一定要自勉呀!”解析:(1)得分点:“宿”旧的;“贷以牛种”借给百姓耕牛和种子;“期月”满一个月;各1分。句意2分。(2)得分点:“为政” 处理政务;“尚”提倡;各1分,句意2分。【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被任命为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县处在万山之中,流行瘴气瘟疫,民风粗犷凶悍。又正处于战争之后,遗地荒草荆棘,县城中仅有六家居民,县城也没有城墙和官署。于成龙到任以后召集官吏百姓安抚他们,明确保甲制度。有强盗出现,就立即抓捕治理,向上级请示,审判清楚后就处决,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于成龙和百姓相亲相爱如同家人和父子一样。他向上级写文书请求放宽徭役制度,又兴建学舍,创立养济院,凡是应当兴办和去除的事情,都按次序一件一件实行,全县治理得很好。总督卢兴祖等人以政绩“卓异”为理由把他推荐给朝廷。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四川在大乱之后,合州剩下的百姓只有一百多人,可是赋税和劳役却很繁重。于成龙请求革除旧弊,招揽百姓开垦荒地,借给百姓耕牛和种子,满一个月后,户口增加到上千。又升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官署设在岐亭,他曾经到村落中去微行私访,遍访民间隐情,遇到盗贼以及其他可疑案件,就按其踪迹抓到案犯,百姓非常惊叹佩服。康熙十三年,代理武昌知府。吴三桂进犯湖南,朝廷军队正进攻岳州时,有公文命令于成龙修造浮桥渡过军队,浮桥刚修造好,山洪暴发,浮桥被冲塌了,于成龙获罪被免除了官职。康熙十七年,迁官为福建按察使。有百姓因为与海外有来往而获罪,株连了几千人,案件审讯完毕,判处统统斩首。于成龙写信告诉康亲王杰,认为所株连的多是平民,应该查清以后释放他们。康亲王平素很敬重于成龙,就全部答应了他的请求。康熙十九年被提拔为直隶巡抚。宣化以前有因被洪水冲上泥沙覆盖的田地一千八百顷,前任长官金世德请求免除田赋,没有得到批准,成为百姓的负担。于成龙又上奏章请求,朝廷听从了。又因为这地方夏秋两季节屡次遭受灾害,请求朝廷赈灾。又另外写奏章弹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污,赵履谦被按律惩治。康熙二十年,进京朝觐,回答皇帝垂问,皇上褒奖他是“清官第一”。又说他弹劾赵履谦很恰当,于成龙回答说:“赵履谦了过错却不改正,我不得已才弹劾他。”皇上说“处理政务应该懂得大体,小处明白不值得提倡。做人贵在始终如一,你可一定要自勉呀!”随着赏赐给他国库银一千两,皇帝自己乘坐的骏马一匹,还做诗表达对他的褒扬和恩宠,并命令户部派官员协助于成龙赈济宣化等地的饥民。不久,升任江南江西总督。于成龙到了江南,自己衣食住行很简陋,每天只吃糙米和蔬菜。在那里几个月后,政令教化使江南民风大改变。权势之家担心对自己不利,就编造出一些流言蜚语。明珠在朝廷当政,尤其与于成龙不和。康熙二十二年,副都御史马世济监督修造漕运船只返回京城,弹劾于成龙年老体衰,被中军副将田万候欺骗蒙蔽。皇帝命令于成龙就此事回奏,于成龙引咎请求严厉处罚,皇帝下诏书于成龙继续任职,田万候降职调离。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在任上去世。 于成龙历任各种官职从未带过家属,他去世的时候,将军、都统以及幕僚属吏入内检点遗物,竹箱内只有一身丝绸棉袍,床头盐制豆豉和一些日常用具罢了。百姓听到噩耗,罢市,很多人聚在一起痛哭,家里绘制他的画像祭祀他。皇帝赏赐公祭安葬的礼遇,谥号为清端。内阁学士锡住勘察海疆回到京城,皇上询问于成龙为官的情况,锡住回奏说他很清廉,只是因为轻信别人,有时候被下属欺骗。皇上说:“于成龙在江南作总督,有人说他改变了朴素之风,等他死后,才知道他始终很廉洁,被百姓称赞。大概因为秉性梗直,那些不肖之徒带着私仇以谗言陷害他,才编造出这样的话罢了。当官像于成龙一样的人,能有几个呀?” 【题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题文】k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 黄庭坚清洛思君昼夜流,北归何日片帆收?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佐州! 飞雪堆盘鲙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平生行乐自不恶,岂有竹西歌吹愁?注释: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也叫步韵。鸡头:芡实,俗称鸡头米。8. 这首诗中多处运用比喻修辞,请找出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答案:首联“清洛思君昼夜流”,诗人将对友人的思念比作昼夜流淌的清清洛水,既可见情意之清纯又可见思念之绵长。颈联“飞雪堆盘鲙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诗人想象友人在扬州的生活。鱼腹细切成脍,堆放盘中像飞来的白雪;煮熟的鸡头米,像千万颗晶莹的珍珠。诗人借此表达对友人的宽慰之意,真可谓情真意切,想象新奇。解析:比喻修辞的作用,可以增强表达效果,使表达的景物更加形象生动。解答本题可结合诗的意境去分析。【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掌握比喻修辞的特点及作用,以便运用时能准确判断。9. 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指出并鉴赏。(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答案和解析】答案:“犹”“却”二字,犹是“还”的意思,此句劝慰朋友趁白发未生,还可以饮酒作乐;却是“竟”的意思,此句为朋友刚要直上青云竟然被外放扬州而遗憾。“犹”“却”二字,转接有力,意思陡下,含有无限感慨。一联中语意有变,两句话之间有曲折,形成顿挫之势。解析:解答这类题:解释“犹”“却”二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诗词鉴赏】这首诗当作于1087年(宋哲宗元祐二年),黄庭坚正在汴京任秘书省著作佐郎。王定国是真宗时名相王旦之孙,有才气。苏轼为其诗集作序,黄庭坚为其文集作序,可见他们关系密切。元丰年间(10781085),王定国受苏轼牵连也被贬。元祐(10861094)初期,苏轼还京,荐他为宗正丞,不久又遭贬谪,出为扬州通判。他从扬州寄诗给黄庭坚,黄庭坚步其韵而成此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与劝慰之情,颇为感人。古人常以流水为比,表达悠悠不尽的情思,如徐干室思:“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例子举不胜举。这首诗第一句也是以流水喻情,但不用“是”、“如”、“若”、“似”等字径直来说,而是说用昼夜不断的流水向王定国送去绵绵情思,显得更为劲拔。元丰年间(10781085),将洛河导入汴河,清洛指清澈的汴河。这一句既有喻意又是写实。它表明了诗人是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也暗示了王定国就是顺汴水到扬州的。作水是联结汴京、扬州的纽带,是沟通朋友问信息的渠道,使两人诗歌唱和,息息相通。不仅如此,而且清洛也是王定国北归汴京的水道,所以诗人又写出了第二句,昼夜盼王定国早日归来,补足了思君的内涵。“何日”句见思念之切。王定国刚出任扬州通判,诗人就盼其北归汴京,足见两人友情之深,也表明诗人对朋友遭贬的不满。 在三四句中,诗人对朋友的处境表示了关切。劝慰朋友趁白发未生,还可饮酒作乐;遗憾的是刚要直上青云又被外放扬州作副守。吴汝纶说:“未生白发等联,皆痛撰出奇,前无古人,自辟一家蹊径。”(引自唐宋诗举要卷六)“抗”、“却”二字,转接有力,意思陡下,含有无限感慨。一句之中语意有变,两句之间也有曲折。两句诗顿挫有力,诚为奇警。五六句具体写王定国在扬州的生活。鱼腹细切成脍,堆放盘中像飞来的白雪;煮熟的鸡头米,像千万颗晶莹的珍珠。这是倒装句,借两个生动的比喻,特意把“飞雪”、“明珠”放在句首,以引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充分联想。美化这种生活,恰好说明实际上有可悲之处。因此这一联与上联意同,只是换了一种写法。结联更作宽慰语。诗人说,平生行乐本来不坏,哪有竹西的歌吹反倒惹起愁怀?隋唐以来,扬州一直是商业都会,歌舞繁盛之地。“岂有竹西歌吹愁”是从杜牧“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脱胎而来。然而诗人并没幻想王定国会像杜牧那样在“春风十里扬州路”尽情享乐,“行乐亦不恶”的“亦”字有无可奈何的意味。王定国的原诗是以“愁”字作结的(次韵要求依原诗用韵次序)。“岂有”二字耐人寻味。因为愁与扬州的繁华热闹极不和谐,所以诗人希望朋友借歌吹以破愁。效果如何,不得而知。诗结束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却像长江大河一样无穷无尽。全诗八句如同一句,一气回转而下,其中又多顿挫起伏。【题文】(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题文】l0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诗句是 , 。(2)在苏轼前赤壁赋中,描写江面风平浪静,且可与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句相映成趣的句子是 ,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 , 。”两句描写了春天鸟儿们充满生机与情趣的活动。【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答案和解析】答案:(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解析:注意“长”“哀”“莺”“暖”“啄”等易错字的书写,漏字、错字均不得分。【思路点拨】三句话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题文】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三、四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题文】n2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诺曼底”号遇难记 法雨果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一八七年三月十七日夜晚,哈尔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到格西恩岛这条航线。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船长站在舰桥上,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诺曼底”号是一艘大轮船,在英伦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了。它装货容量六百吨,船体长二百二十尺,宽二十五尺。海员们都说它很“年轻”,因为它才七岁,是一八六三年造的。雾愈来愈浓了,轮船驶出南安普敦河后,来到茫茫大海上,相距埃居伊山脉估计有十五海里。轮船缓缓行驶着。这时大约凌晨四点钟。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辨。像这类英国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像一座山峰。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穿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那是“玛丽”号,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它从敖德萨启航,船上载着五百吨小麦,行驶速度非常快,负载又特别大。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眼看就要撞船,已经没有任何办法避开它了。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人们还没来得及一一看清,就要死在临头,葬身鱼腹了。快速前进的“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去,在它的船身上撞开一个大窟窿。由于这一猛撞,“玛丽”号自己也受了伤,终于停了下来。“诺曼底”号上有二十八名船员,一名女服务员,三十一名乘客,其中十二名是妇女。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实际上一共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儿把小艇都弄翻了。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而且,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能不叫人失魂落魄!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炉子怎么样了?”“海水淹了。”“火呢?”“灭了。”“机器怎样?”“停了。”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大副回答:“到!”船长问道:“还有多少分钟?”“二十分钟。”“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在,船长。”“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玛丽”号也放下救生艇,赶来搭救由于它肇祸而遇难的人员?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过了一会儿,他喊道:“把克莱芒救出去!”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轮船在深深的海水中慢慢下沉。人们尽力加快速度划着小艇在“诺曼底”号和“玛丽”号之间来回穿梭。“快干!”船长又叫道。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作,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1)下列各项中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 小说第三段交代了“诺曼底”号的装货容量等相关信息,凸显其年轻、漂亮,用意是表现哈尔威船长的自鸣得意,为后文沉船事故的发生做铺垫。b. “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像一座山峰”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玛丽”号的突如其来和势不可挡,凸显了人们内心极度惊恐的状态。c. 撞船后人们衣衫不整、奔跑惊叫,逃生时人们蜂拥而上、你推我搡,这是普通人面对灾难时的常态表现,当然也暴露了人性中的一些可悲可鄙的弱点。d. “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这句话高度赞美了哈尔威船长的处乱不惊的素养和指挥若定的能力。e. 这篇小说以平缓的语言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海难故事,故事虽然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但它所展现的人格魅力、人性光辉依然感动着我们,教育着我们。【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和解析】答案: d e。 解析:a“自鸣得意”错,b“夸张”错,c“衣衫不整、奔跑惊叫”能够表现“惊慌”不能说明“可鄙 。选d得2分,选e得3分,选c得1分”。【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2)小说中多次出现对“夜雾”的描写,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运用景物描写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运用)。【答案和解析】答案: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夜色茫茫的大海上。“沉沉夜雾”为撞船事故的发生埋下伏笔。“阴惨惨的薄雾”渲染了悲凉气氛,表达了人们对哈尔威船长遇难的悲伤,同时也烘托了哈尔威船长悲壮的英雄形象。解析:找出文中出现“夜雾”的地方,根据所处的位置去判断它的作用。【思路点拨】景物描写的作用,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抒发感情。景与情常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承的,正所谓“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渲染气氛。衬托人物。这一点还可细分为衬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人物性格特征等等。也经常出现在小说、戏剧中,写人的记叙文中也有。突出主题。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末尾。交代背景。(3)哈尔威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和解析】答案:忠于职守。镇定自若。有威严。有牺牲精神。(答出三点即可,举例略)解析:1.结合人物的语言去分析人物性格。2.找出中心句。“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 、两个观念 、 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4)有人说这篇小说仅以对话写人,缺少动作和神态的细节,人物塑造手法过于单一。你同意这种观点吗?(8分)【知识点】考查考生探究作品写作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和解析】答案:不同意。人物形象塑造得是否成功跟艺术手法运用的多少并无直接关系。在夜色茫茫的大海上,人物的动作神态是看不清的,不用此手法符合客观环境的特点。紧急关头,简短有力的人物对话语言更能表现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乱和处事果断的特点。小说还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塑造人物,所以不能说“手法过于单一”。艺术手法的运用贵在精、不在多,若能起到“以少总多”的艺术效果,运用较少的手法不算缺点。(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但得分不超过4分。)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只需要观点明确,理由合理、充分言之成理即可。【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题文】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z#x#x#k【题文】o1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刘盛佳:轮椅上的传奇在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刘盛佳是一位“特别”的教授。他右腿截肢,只能与轮椅为伴,可他奋发不懈,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编纂书稿大纲。面对坎坷人生,刘盛佳用他的坚强与执着,写就了一段轮椅上的传奇。1959年,勤奋善学的刘盛佳用两年时间完成了4年的课程,提前从中山大学毕业。1961年,他被分配到华中师大地理系任教。1964年,在“以粮为纲”的背景下,有人提出鄂西神农架林区400万亩宜农荒地可以种粮。省里让刘盛佳在当年11月前往神农架考察,为次年3月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提供决策参考。26岁的刘盛佳毫不迟疑,背上行囊出发了。数九寒天,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袭击神农架林区,一旦被封在山里,可能永远出不来了。当地百姓劝刘盛佳不要进山,可他冒着零下21摄氏度的严寒,继续进山。刘盛佳穿着一双解放鞋在冰天雪地里跋涉,脚冻得失去了知觉。可缓过劲来后,他咬牙继续前行。经过3个半月的考察,刘盛佳得出结论:林区400万亩荒地每年生长期仅50多天,无霜期60天,不宜种粮。返回武汉后,刘盛佳的右腿由冻伤转为脉管炎。可他来不及治疗,忍着剧痛,第一时间向省里汇报。原定40分钟的报告,刘盛佳讲了5个小时。翔实的考察引起高度重视,省里做出决策:保护神农架,遣散10万伐林队伍。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唯一的绿色明珠得以留存至今。脉管炎久治不愈,1979年,刘盛佳不得不右腿截肢。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的脚步。截肢后,刘盛佳开始写作地理学思想史。他拄着拐杖、坐着轮椅收集资料,终于完成5篇共43万字的书稿。然而,1987年他准备将书稿交付出版社时,发现书稿丢了3篇,共有30多万字。他把自己关在房里,一声不吭,一根接一根抽烟。几天下来他剧烈咳嗽,医生诊断:肺癌!书稿还没完成,刘盛佳不甘心这样离开。他坚持不做化疗,抓紧有限的时间重写。命运似乎被他的执着感动,复诊确认他患的不是肺癌,而是与其症状相似的炎性肿瘤。刘盛佳仿佛得到新生,更坚定了写书的决心。苦战3个春秋,地理学思想史终于问世。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杨文衡说,刘盛佳的研究第一次比较详细地论述了中国现代地理学思想史。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朱士光评价,此书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学术空白。作为华中师大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刘盛佳学术上硕果累累。他从教50年来主讲过20多门课程,先后指导了30多位硕士和博士;他主编的中国地理,成为大陆和台、港、澳高校教科书,美、日等国也将其作为高校教学参考书。1993年,刘盛佳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二等奖。1997年,在国家纪念师范教育一百周年活动中,他是全国受表彰的十人之一。名师出高徒。1995年,俄罗斯留学生卡嘉来到武汉,师从刘盛佳。在刘盛佳的悉心指教下,卡嘉完成论文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研究,此文获得1997年俄罗斯总统特别奖。刘盛佳从未因身体残疾而离开讲台。每次上课,学生用轮椅把他推进教室。地理教学需要经常到野外,他从不拖后腿,坚持带学生到野外考察。学生们都称他为“拄拐杖韧教授”。由于严重的心脏病,2006年刘盛佳的心脏安了5个支架。2010年5月18日,他心脏病再次发作,但刚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他就急着出院。原来,他要赶着在5月30日前完成一篇书稿。他最“怕”住医院,一分一秒都耽误不起。2010年国庆节,刘盛佳本应好好休息一下。可是,他又忙着为地理学之美编纂大纲。10月3日凌晨,由于长期劳累,他的心脏病再次突发。经抢救无效,刘盛佳永远闭上了双眼。在刘盛佳的书房里,方格稿纸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地理学之美编纂大纲”,前三章已写好,第四章只写了一个“4”他的藤椅已用了20多年,正中间磨出一个洞,用塑料带缝补上了;书桌两侧放胳膊的地方,棱角被磨掉足有一指厚(摘编自人民日报2011年01月12日06 版)(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1961年,刘盛佳被分配到华中师大地理系任教,在当时“以粮为纲”的背景下,有人提出鄂西神农架林区400万亩宜农荒地可以种粮。刘盛佳主动要求前往神农架考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出神农架不宜种粮的科学结论。b刘盛佳的地理学思想史在准备交付出版时,三篇共计30多万字的书稿丢失,剧烈的悲痛让他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里一声不吭,一根接一根的香烟,使他的身体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虽然肺癌是误诊,他还是因此患上了炎性肿瘤。c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借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杨文衡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朱士光的评价,高度赞扬了刘盛佳在地理学思想史方面的重要贡献以及他的坚强与执着,显得真实可信。d心脏已经安了5个支架的刘盛佳最“怕”的就是住医院,因为他觉得自己一分一秒都耽误不起,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仍然在忙着编纂书稿大纲,终于因心脏病再次突发抢救无效而永远的离开了他所热爱的事业。e. 本文作者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在教育和学术上都取得丰硕成果的地理学教授,更向我们展示了他面对坎坷人生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与执着,刘盛佳用自己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写就了一段轮椅上的传奇。【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和解析】答案:d e 解析:c项1分,d项2分,e项3分。a项中刘盛佳并未“主动”要求前往神农架考察。b项中刘盛佳患上了炎性肿瘤和他当时的抽烟的因果关系绝对化。c项中杨文衡和朱士光的评价并未提及他的坚强与执着。【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2)刘盛佳在学术研究上可谓硕果累累,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和解析】答案:写作地理学思想史,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学术空白;主讲过20多门课程,先后指导了30多位硕士和博士;主编的中国地理成为我国的高校教科书和美、日等国的教学参考书;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二等奖;是国家纪念师范教育一百周年活动全国受表彰的十人之一;所带的俄罗斯留学生卡嘉完成论文并获得1997年俄罗斯总统特别奖。(每点1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解析:通读全文,联系题干,确定答题区域715自然段,分点概括。【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 、两个观念 、 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3)在作者笔下,刘盛佳都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和解析】答案:勤奋善学,刘盛佳用两年时间完成了4年的课程,提前从中山大学毕业;忘我执着,不顾生命的安危,冒死进入神农架,不顾及伤情向组织汇报,不顾及严重的心脏病坚持写作书稿;身残志坚,右腿截肢后历经艰难成功写作了地理学思想史,坚持带学生到野外考察并从不拖后腿,教育学术成果丰硕。(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 意思对即可)解析:第2自然段写出了她的“勤奋善学”,第58自然段写她的“忘我执着”,通篇文章体现她的“身残志坚”。【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方法是:第一步,整体感知文本。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进而领会文章的主旨。第二步,理解命题意图。把握试题的命题意图,挖掘隐含在题干中的信息,确定答题的方向。第三步,确定信息区间。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按照命题要求检索,找出问题的命题区间、信息区间和答题区间。第四步,概括整合答案。对答案进行组织,要注意分析筛选出来的内容,梳理自己思考的内容,按照要求概括出题干要求的内容。(4)本文通过哪些事书写了刘盛佳“轮椅上的传奇”,他的人生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和解析】答案:冒死考察,得出神农架林区不宜种粮的结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唯一的绿色明珠得以留存至今;右腿截肢后写作了地理学思想史等,学术研究硕果累累,主讲20多门课程,指导30多位硕士和博士,教育成果丰硕;与生命赛跑,工作到最后一刻,心脏病多次发作也未能好好休息,生命的最后依然在编纂书稿大纲。(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启示:成就来自勤奋和执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